宪法相关概念及应用指导

合集下载

《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法律一、法律知识部分(一)法的概念、本质、特征与作用概念: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特征:1.法的国家意志性2.法的特殊社会规范性3. 法的效力普遍性4. 法的国家强制性5.法对权利义务的规定性。

作用:(一)法的规范作用: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二)法的社会作用: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二)法与经济、政治、政策的关系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一、法与经济的关系: (一)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1)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法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

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二)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作用表现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两个方面。

二、法与政治的关系: 1.法受政治制约。

2.法服务于政治。

三、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1.法与执政党政策的异同: 法与执政党政策在内容和实质方面存在联系,包括阶级本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社会目标等根本方面具有共同性。

但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具体表现为:(1 )意志属性不同(2)规范形式不同(3)实施方式不同(4)调整范围不尽相同(5)稳定性、程序化程度不同2.法与执政党政策的相互作用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依据。

(2)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3)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

(三)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及与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一、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就是指法律规范的形式仁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宪法是根本法》教案

《宪法是根本法》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模拟法庭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宪法是根本法》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他们能够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知道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时存在困难,特别是将原则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部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宪法的地位与作用、宪法的基本原则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宪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法庭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宪法的基本原理。
3.培养责任意识:明确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激发学生履行公民责任、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首要地位,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强调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举例:讲解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如宪法为普通法律提供立法依据,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案例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宪法的基本原则,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们将宪法原则应用于实际问题时,我的指导可能还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提高。

宪法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指导意义

宪法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指导意义

宪法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指导意义宪法是一部国家最重要的法律文书,它具有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宪法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其在指导各方面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宪法精神的时代价值宪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根本大法。

宪法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时代相辅相成,具有以下时代价值:1. 人权保障:宪法赋予人民平等、自由、尊严、权利等基本人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时代变革中,宪法精神对于坚守人权平等原则和保护个体权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2. 法治原则:宪法以法治为核心,确保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治的时代价值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各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3. 国家统一:宪法确立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时代变迁中,宪法精神对于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4. 民主原则:宪法强调人民的主权地位,倡导人民在国家事务中的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

在时代的演进中,宪法精神在维护民主制度和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宪法精神的指导意义宪法具有指导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工作的重要作用,其精神内涵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1. 政府治理:宪法精神对政府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府应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确定的权力范围和行使规则,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 法治建设:宪法是法治建设的基本准则。

各级法院和执法机构在处理案件时应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维护宪法精神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公民也应自觉遵守宪法,增强法治意识。

3. 社会公平与正义:宪法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贫富差距的缩小具有重要意义。

各方面要依法推进改革,为人民提供公正的发展机会,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4. 司法保障:宪法赋予人民提起诉讼的权利,强调司法公正。

宪法精神对于司法体系的建设和法律适用的公正性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有关宪法的初步认识

有关宪法的初步认识

有关宪法的初步认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

宪法作为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

宪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证国家权力有效运行,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

宪法通过赋予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公共权力,使国家权力在宪法的轨道上有效运行,避免国家权力缺位、越位和错位。

2.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等,为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

3.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宪法通过规定国家的公共事务和秩序,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确保国家机关和公民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4. 促进国家法治建设。

宪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总之,宪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促进国家的法治建设。

它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

学宪法 讲宪法PPT课件

学宪法 讲宪法PPT课件

学宪法讲宪法PPT课件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1. 宪法的概念●宪法是一国根本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规范,是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基本制度的总章程。

●宪法是国家权力的产生、行使和制约的根本依据,是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依据和准绳。

●宪法是国家主权和人民权利的保障,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2. 宪法的特征●宪法具有最高性、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指导性等特征。

●最高性:宪法是一国最高的法律规范,其他任何法律、法规和政策都必须服从和符合宪法。

●根本性:宪法是一国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原则和根本任务。

●全面性:宪法涉及国家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领域。

●稳定性:宪法不是随意变更的,需要严格的程序和条件,以保证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指导性:宪法具有指导作用,对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等活动提供方向和目标。

二、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和现行宪法1. 我国宪法的历史沿革●我国第一部宪法是1949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也称为《共同纲领》。

●我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为《1954年宪法》。

●我国第二部正式宪法是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为《1975年宪法》。

●我国第三部正式宪法是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为《1978年宪法》。

●我国第四部正式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称为《1982年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在《1982年宪法》的基础上,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和2020年六次修正而成。

2. 我国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我国现行宪法共分为四章,分别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和民族区域自治、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宪法

宪法
一、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词义 在西方:宪法一词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 在西方:宪法一词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英文 constitutio 中constitution与之相当,原为建立、组织、构造的 constitution与之相当,原为建立、组织、 与之相当 意思。 意思。宪法一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含义并不是一开始 就明确的,而是经过了一个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就明确的,而是经过了一个长时间的演变过程。1787 年美国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使宪法一词的现 代含义才最后完全、普遍地确立。 代含义才最后完全、普遍地确立。
一、 宪法的概念
与其它部门法相对而言,宪法居于根本法的地 位,这体现了宪法规范的外部特征,也反映了宪法 这体现了宪法规范的外部特征, 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三方面的因素: 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宪法的 定义
一、 宪法的概念
可见,无论在中国和外国,“宪法”一词 可见,无论在中国和外国, 宪法” 虽然在古代即得到广泛的应用, 虽然在古代即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都是指一般 意义的法律、法令,不具有现代宪法的含义。 意义的法律、法令,不具有现代宪法的含义。 资产阶级革命中确立的 现代意义的宪法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确立的。 现代意义的宪法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确立的。
法律和关于选举代议机关的选举权以及代议机关的 权限等等的法律, 权限等等的法律,都表现了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的 实际对比关系。 实际对比关系。” 这是宪法的阶级属性。 这是宪法的阶级属性。政治力量首先表现为阶 阶级属性 级力量,其次是其他政治力量。 级力量,其次是其他政治力量。
宪法的 定义
一、 宪法的概念

宪法知识点期末总结

宪法知识点期末总结

宪法知识点期末总结一、宪法概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规范,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构建和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宪法一般由总纲、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和国家的基本制度等部分组成,既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又对国家机构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行使进行安排。

二、宪法的起源宪法的起源源远流长,有各种理论和实践基础。

它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盟约法和惯例法,比如英国的大宪章、法国的人权宣言等。

此外,宪法还受到启发于自然法、社会契约论、权利保障和行政程序等思想。

总体来说,现代宪法的形成是在综合各种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三、宪法的地位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宪法是最高的国家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其次,宪法是国家制定其他法律和法规的基础和依据。

此外,宪法还是司法活动的依据,对于司法机关的判决和决议具有拘束力。

四、宪法的特点宪法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权威性和刚性等特点。

普遍性指的是宪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具有普遍意义。

稳定性指的是宪法相对固定且不易改变。

权威性指的是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刚性指的是宪法的修改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条件,保障了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五、宪法的修正宪法的修正是指对宪法内容的修改和完善。

宪法的修正可以通过立法机关的程序来进行。

根据不同国家的宪法制度,其修正的程序和条件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宪法的修正需要经过立法机关的多数通过和公民的一定比例支持,以保障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六、宪法权利宪法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等多个方面。

政治权利是公民在政治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等。

经济权利是公民在经济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如财产权、劳动权等。

社会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权利,如社会保障权、教育权等。

文化权利是公民在文化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如文化自由权、参与文化事务的权利等。

七、宪法的保障机制宪法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宪法监督、宪法解释和宪法救济等方面。

宪法与行政法

宪法与行政法

宪法与行政法教案:宪法与行政法引言:宪法和行政法是现代法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对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和行政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本教案将从宪法和行政法的概念、原则、关系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一、宪法的概念与特点1. 宪法的定义与内涵- 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国家政治、法律和行政体系的根基。

-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原则。

2. 宪法的特点与功能-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

- 宪法是国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基础,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 宪法是国家治理的规范和指导,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二、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1. 宪法与行政法的内在联系- 宪法是行政法的基础和前提,行政法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和精神。

- 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和实施,行政法是宪法的延伸和补充。

2. 宪法与行政法的相互作用- 宪法对行政法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行政法必须遵守宪法的原则和规定。

- 行政法对宪法具有具体化和实施作用,行政法通过具体的规定和程序来实现宪法的要求。

三、宪法与行政法的原则1. 宪法的原则- 法治原则:依法治国,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 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 分权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独立的机关。

- 权力制衡原则:各个机关之间相互制约,实现权力的平衡和制衡。

2. 行政法的原则- 合法性原则: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权力。

- 公正与公平原则:行政行为必须公正、公平,不得歧视和滥用职权。

- 透明与公开原则:行政行为必须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

- 效率与公共利益原则:行政行为必须高效、公正,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四、宪法与行政法的实践应用1. 宪法的实践应用- 宪法的解释与修正:宪法的解释权和修正权由宪法机关行使,保证宪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学宪法讲宪法知识内容

学宪法讲宪法知识内容

学宪法讲宪法知识内容
学宪法讲宪法知识内容可以包括以下部分:
1. 宪法的基本知识:介绍宪法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宪法的制定、修改和解释等基本程序。

2. 国家的基本制度:介绍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3.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以及依法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4. 国家机构:介绍国家机构的基本设置和职权范围,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构。

5. 宪法的实施和监督:介绍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机制,包括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宪法诉讼等程序,以及国家机关对宪法的遵守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机制。

在学习宪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尊重宪法,树立宪法意识。

要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 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

要认真学习宪法条文,了解宪法的原则和精神,把握宪法的各项规定。

3. 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要遵守宪法规定,维护宪法尊严,防止和纠正违反宪法的行为。

4. 运用宪法,保障合法权益。

要运用宪法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务。

我国已发布的宪法解释

我国已发布的宪法解释

我国宪法解释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构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重要内容。

为了使宪法更加具体明确,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宪法解释,对其中的某些条款进行解析和阐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适用宪法。

一、宪法解释的重要性宪法解释起到了澄清宪法条款含义的作用,充实了宪法的内涵。

宪法的语言有时较为抽象,需要通过解释来准确理解其意义。

宪法解释对于法律实施、司法裁判以及行政决策等都具有指导意义,能够确保宪法的正确应用和实施。

二、宪法解释的分类我国的宪法解释可以分为宪法法院解释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1.宪法法院解释:宪法法院是我国特设立的用于解释宪法的司法机构。

宪法法院的解释具有最高效力,一旦经宪法法院通过,就具有法律效力。

宪法法院解释通常是针对宪法权威性的解释,以确保宪法的统一解释权。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负责解释和修正宪法。

这种解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其效力相对较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主要是针对宪法的具体实施问题,以填补宪法条款的具体操作和细节。

三、宪法解释的具体案例宪法解释有很多具体案例,以下列举部分重要的案例:1.宪法的目的:宪法规定国家的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这一条款在解释上引发了广泛争议,因为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目标,具体实现路径和时间并不明确。

宪法法院解释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国家的基本方向,但具体实践应根据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2.宪法的基本权利: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

但在具体操作时,这些权利有时需要与公共利益进行平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对权利的限制和条件进行了解释,并规定了权利的行使方式和限度。

3.宪法对各级政府机构的规定: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的职责和权力。

在具体操作时,存在着权力划分和合作协调等问题。

我国宪法基本知识和解读

我国宪法基本知识和解读

我国宪法基本知识和解读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宪法在内容上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包括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国家机构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经过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及2018年五次修改。

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宪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保障公民权利。

总之,我国宪法是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学习和了解宪法的基本知识和精神,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法理学与宪法》

《法理学与宪法》

《法理学与宪法》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和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而法理学作为一门探索法律具有的内在道理和原则的学科,对构建健全的宪法和法律体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法理学与宪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法理学在宪法解释和适用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我们来分析法理学与宪法的关系。

法理学是一门研究法律本质、价值和规范的理论学科,它关注的是法律的内在道理和规则。

而宪法作为国家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形式、权力分配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的制定和解释需要借助法理学的方法和理论,以确保宪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其次,我们来讨论法理学在宪法解释和适用中的应用。

在宪法解释方面,法理学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学派和解释方法,例如文本主义、原始主义、活性主义等。

这些不同的解释方法基于对法律规范和宪法文本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助于法官、法学家和宪法制定者对宪法进行正确的解释和理解。

此外,法理学还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和规则,如平等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正义原则等。

这些法理学的原则和规则指导着宪法的解释和适用,确保了宪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例如,在权利保障方面,法理学的原则和方法使得宪法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确保公民在面对国家权力时拥有合法的抗辩和救济权。

此外,法理学还为宪法的修改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进步,宪法也需要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

法理学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构建为宪法的修改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使其更贴近社会的现实需求和法律发展的趋势。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法理学与宪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宪法是法律的最高规范,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而法理学的发展和应用也需要考虑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因此,法理学与宪法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和补充,以确保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法理学与宪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法理学为宪法的制定、解释和适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同时宪法也为法理学的发展和运用提供了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实践基础。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1.2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1.2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1.2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的第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遵守宪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宪法的定义、特征、作用以及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宪法知识,但对宪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法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宪法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宪法的法治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宪法的定义和特征。

2.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3.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宪法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宪法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宪法相关案例材料。

2.制作宪法知识PPT。

3.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宪法的历程,引导学生思考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2.呈现(15分钟)介绍宪法的定义、特征和作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各组的观点。

4.巩固(5分钟)回答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宪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讨论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何遵守宪法,提高法治意识。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宪法的知识作业,加深学生对宪法知识的理解。

8.板书(5分钟)宪法的定义、特征、作用;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导言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工具。

掌握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法律法规相关的基本知识,并解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法律和法规的定义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规范性规则,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为目的。

法规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更具体、更细节的规定和指导作用。

二、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2. 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

法律通常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3.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机关根据法律而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用于指导和管理行政行为。

4.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针对本地区的规章,具有一定的地域适用性。

5.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机关、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管理本部门、本地区特定事项的规定。

三、法律法规的应用1.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了解并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法乱纪。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交通法规,包括遵守交通信号、不超速行驶、不酒后驾车等,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3. 在劳动关系中,我们要了解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权益,如工资、工时、休假等,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要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不得从事虚假广告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交易环境。

5.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要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不得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四、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法律法规是国家权力的体现,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权,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然而,法律法规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法律也会相应进行修订和调整。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法律法规的更新动态,及时了解和适应最新规定。

2024法制宪法主题班会教案内容中小学生

2024法制宪法主题班会教案内容中小学生

2024年法制宪法主题班会教案内容中小学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热爱宪法,尊重宪法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宪法的基本概念。

2. 宪法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2.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宪法的作用。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宪法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

2. 小组讨论问题。

3. PPT课件。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宪法的概念,如:“你们知道宪法是什么吗?”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宪法的理解。

二、宪法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宪法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2. 学生通过PPT课件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

三、宪法的作用(10分钟)1.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宪法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作用。

2. 学生讨论宪法作用的重要性。

四、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讲解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和联系。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五、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10分钟)1. 教师介绍我国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

2. 学生了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案例,如:宪法保护公民言论自由案例。

2. 学生分析案例中宪法的作用。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宪法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八、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宪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及与普通法律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九、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宪法知识结构图,加深对宪法概念、作用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宪法作用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十、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宪法、行政法教案

宪法、行政法教案

宪法、行政法教案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1.1 宪法概念与特征解释宪法的定义和起源阐述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效力讨论宪法的基本特征:综合性、最高权威性、原则性、纲领性1.2 宪法的历史发展回顾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宪法特点和演变讨论现行宪法的结构和主要内容1.3 宪法基本原则介绍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法治原则、权力制衡、人权保障解释每个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分析宪法原则在实际法律实践中的应用第二章:公民权利与义务2.1 公民权利概述列举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解释权利与自由的概念和分类分析公民权利的保障机制2.2 主要公民权利解析详细解析宪法中规定的几种主要公民权利: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隐私权、受教育权等讨论这些权利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分析权利间的相互关系和限制2.3 公民义务阐述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责任讨论公民义务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秩序的关系分析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第三章:国家机构3.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介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组成、职权和运作机制解释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和职责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3.2 presidency and government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权和角色详细描述国务院的组成、职能和组织结构分析国家行政机构在宪法框架下的运作机制3.3 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介绍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设立、组织和职能讨论司法独立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情况分析宪法对司法监督和法律解释的规定第四章:行政法基本理论4.1 行政法概念与特征解释行政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阐述行政法的基本特征:公权力性、强制性、具体性、程序性分析行政法在行政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4.2 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介绍行政主体的种类和资格解释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和权益分析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关系4.3 行政行为阐述行政行为的种类和特征讨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要件分析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及其救济途径第五章: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5.1 行政许可制度解释行政许可的概念和设定原则详细描述行政许可的申请、审查和决定程序分析行政许可的法律监督和救济途径5.2 行政处罚制度列举常见的行政处罚种类解释行政处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讨论行政处罚的适用范围和原则5.3 行政强制措施阐述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条件分析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规定和限制讨论行政强制措施的救济途径和监督机制第六章: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6.1 行政复议概述解释行政复议的定义和性质阐述行政复议的目的和功能讨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6.2 行政复议程序详细描述行政复议的申请、受理、审查和决定程序分析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和效力讨论行政复议的公正性和效率6.3 行政诉讼制度介绍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和法院的审理方式解释行政诉讼中的原告和被告权益分析行政诉讼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第七章:国家赔偿法7.1 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则阐述国家赔偿法的目的和基本原则解释赔偿责任、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讨论国家赔偿的公正、公平和及时性7.2 国家赔偿的种类和范围列举可以获得国家赔偿的情形分析不同类型侵权行为对应的赔偿责任讨论赔偿责任的限制和免除7.3 国家赔偿的程序和执行详细描述国家赔偿的申请、审查和决定程序分析赔偿决定的执行方式和期限讨论国家赔偿中的争议解决途径第八章: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8.1 行政合同概述解释行政合同的定义和特征阐述行政合同的种类和应用领域分析行政合同在行政法中的地位和作用8.2 常见行政合同类型介绍几种常见的行政合同类型:公共工程承包合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解释行政合同的签订、履行和变更程序讨论行政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8.3 行政指导制度解释行政指导的概念和特征阐述行政指导的适用范围和方式分析行政指导在行政法中的作用和限制第九章:行政强制与行政强制执行9.1 行政强制概述解释行政强制的定义和性质阐述行政强制的种类和适用条件分析行政强制在行政法中的地位和作用9.2 行政强制措施介绍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和程序解释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规定和限制讨论行政强制措施的救济途径和监督机制9.3 行政强制执行阐述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和方式分析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定和限制讨论行政强制执行的公正性和效率第十章:行政监管与行政评估10.1 行政监管概述解释行政监管的定义和性质阐述行政监管的目的和功能讨论行政监管在行政法中的地位和作用10.2 行政监管的程序和方式详细描述行政监管的启动、进行和终结程序分析行政监管中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职责讨论行政监管的公正性和效率10.3 行政评估制度解释行政评估的概念和特征阐述行政评估的目的和适用领域分析行政评估在行政法中的作用和限制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宪法基本理论中的宪法原则解析二、公民权利与义务中的主要公民权利解析三、国家机构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四、行政法基本理论中的行政行为解析五、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中的行政许可制度解析六、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中的行政诉讼制度解析七、国家赔偿法中的国家赔偿的程序和执行解析八、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中的行政合同概述解析九、行政强制与行政强制执行中的行政强制措施解析十、行政监管与行政评估中的行政监管概述解析对于每个重点环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一、宪法基本理论中的宪法原则解析:宪法原则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对于理解宪法的精神和目标至关重要。

2《宪法是根本法》第3课时《树立宪法权威》(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2《宪法是根本法》第3课时《树立宪法权威》(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宪法的权威性、尊重和维护宪法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宪法意识。
解决办法:
1.运用实例讲解宪法的权威性,让学生贴近实际,感受宪法的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尊重和维护宪法的重要性。
3.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宪法权威,提高宪法意识。
⑤请展望宪法的未来。
答案:宪法的未来展望是持续的发展和完善,宪法将继续发挥其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同时也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更新。
目标: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宪法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宪法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宪法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宪法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宪法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宪法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宪法的重要性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宪法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宪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宪法小知识内容

宪法小知识内容

宪法小知识内容宪法,亦称为基本法或国家根法,是一部规定国家政治组织、制度、权力运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等的最高法律文件,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核心,为国家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基础和纲领,它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宪法确立国家政治体制和政权组织。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形式,如国家的政体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政府的组织形式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等。

它明确了国家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分工,为政治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基本框架。

第二,宪法确定了国家政治权力机构和职责。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政治权力机构及其职能,如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它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建立了权力的合理分工和制衡机制,保障了政府的权力运行合法性和公正性。

第三,宪法确保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

它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公民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和救济机制,使公民享有平等、自由、安全和尊严的生活。

第四,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导向。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保障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权益,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法律依据。

第五,宪法保障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领土范围和领土的不可分割性,明确了国家的主权,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独立性。

第六,宪法确立了国家的宪政原则和法治理念。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宪政原则和法治理念,如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平等保护权利等。

它为国家政权机构、政府行为和司法审判等提供了法治的准则和标准,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稳定。

第七,宪法确立了国家的社会文化制度和价值观。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文化制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

它倡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宪法解读宪法解释与法律效力

宪法解读宪法解释与法律效力

宪法解读宪法解释与法律效力宪法解读是指对宪法的条款、规定和原则进行解释和说明,以明确宪法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使之具有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宪法解释是指对宪法条款的涵义、适用范围和解释原则进行阐述和界定,以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和实施的能力。

一、宪法解读与宪法解释宪法解读和宪法解释是宪法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作用是确立宪法的具体含义,明确宪法规定的适用范围和解释原则。

宪法解读侧重于对宪法的各项条款和规定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内在涵义和实际应用;而宪法解释则更着重于对宪法条款涵义的界定和解释原则的确定。

宪法解读是对宪法的解释和理解,基于对宪法文字的词义和修辞的理解,通过引用相关法律、经典案例和学说等来解释宪法的含义和适用。

宪法解读的目的是使宪法的规定更具体化和可执行化,使其能够应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适应实践的需要。

宪法解读的方式包括文本解读、历史解读、比较解读和制度解读等多种方法。

宪法解释则是宪法权威机关对宪法条款意义的明确界定和具体规定。

宪法解释一般由宪法法院或宪法权威机关进行,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

宪法解释的目的是确保宪法规定的一致性和权威性,避免解释的混乱和歧义。

宪法解释的方式包括准例解释、规则解释和原则解释等,依据宪法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以确保宪法的正确适用和实施。

二、宪法解释的法律效力宪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是宪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宪法解释的法律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法律适用:宪法解释可以为司法机关提供指导,明确宪法规定的适用范围和解释原则,使得司法判决更加公正和合理。

2.约束行政权力:宪法解释对行政机关具有约束力,可以使其依法行使职权,避免滥用权力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3.规范立法活动:宪法解释对立法机关有规范作用,可以引导其进行合宪立法,确保法律的合宪性和一致性。

4.保障公民权利:宪法解释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有重要意义,可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其基本权利的实施。

关于宪法的说明

关于宪法的说明

关于宪法的说明现代社会的宪法是国家政权机构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它确立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宪法是一部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与准则。

首先,宪法是国家政权机构的基本规范。

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权范围。

它规定了议会的组织形式、选举方式和职权,以及行政、司法和司法体系的组织和工作方式。

宪法还规定了各个政府机关之间的职权划分和相互制约关系,确保政府权力的正当行使和制约。

其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基础,它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权等。

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如服从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等。

宪法通过法律和制度保护公民的权利,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第三,宪法规定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宪法明确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互动机制。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参与方式和途径,如选举权、表决权等,使公民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决策过程。

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如守法、纳税等。

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它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法律文件,反映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政治意志。

宪法的制定和修订需要经过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国家决策程序。

宪法的内容应当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体现公正、公平和民主的原则,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要确保宪法的有效执行和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宪法监督和保护机制。

宪法监督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对宪法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宪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宪法保护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保障,它确保宪法得到切实执行和保护,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宪法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它确立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权,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宪法相关概念及应用指导大纲一、学术界关于宪法概念的定义二、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三、宪法的本质四、宪法修改的限制五、宪法解释的分类六、宪法监督的分类七、近代意义上宪法产生的条件八、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九、法国《人权宣言》介绍十、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十一、我国主要的民主党派十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十三、我国宪法规定的特定人的权利十四、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权利与义务十五、公民正确行使权利与自由的原则课件知识点汇总T01:学术界关于宪法概念的定义T02: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T03:宪法的本质T04:宪法修改的限制T05:宪法解释的分类T06:宪法监督的分类T07:近代意义上宪法产生的条件T08: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T09:法国《人权宣言》介绍T10: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T11:我国主要的民主党派T1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T13:我国宪法规定的特定人的权利T14: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权利与义务T15:公民正确行使权利与自由的原则正文一、学术界关于宪法概念的定义学术界关于宪法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一些:1、从宪法规定内容的角度去定义宪法。

德国《梅耶百科辞典》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和宪法理论的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宪法是对其政治权力的划分。

”2、从宪法表现形式的角度去定义宪法。

马金驿认为:“一群成文的或者不成文的基本法而规定高级行政官吏的权力以及人民之主权者,称之为国家的宪法。

”3、从强调宪法的功能和作用的角度去定义宪法。

美国学者特里索利尼认为:“宪法有双重功能,即授予权力并限制权力。

”4、从强调宪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的角度去定义宪法。

《美国百科全书》认为:“宪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和基本原则的总和。

”日本的《新法律学辞典》认为:“宪法是指国家统治体制基础的法(根本法或者基础法)的整体。

”5、从强调宪法的政治性、阶级性的角度去定义宪法。

英国学者詹宁斯认为:“宪法的性质依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性质而转移。

”何华辉教授认为:“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根本法。

”从某个角度、某种意义上去给宪法下定义,是揭示宪法含义的重要方式,它具有简明、深刻的特点,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就是它的不全面性。

二、宪法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是指“人民的权力”或者“人民当家作主”,更确切地说是指“大多数人的统治”。

如果说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那么这种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则是民主最直接的表现,或者说是民主事实的必然结果。

1、在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里,没有、也不可能实行近现代具有普遍形式的民主政治,所以也不可能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与宪法学。

2、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有了资产阶级民主事实之后的产物。

为了反对封建势力的复辟,资产阶级必须显示,并用事实证明自己确立的制度确实比封建制度优越;为了防止工农革命,资产阶级必须把本阶级的民主装扮成全体国民的民主,必须把革命过程中提出的人民主权和天赋人权理论,以及自由、平等、法治等学说至少在形式上予以实现,以便欺骗和麻痹工农群众;为了培养本阶级管理国家的人才,发挥本阶级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也必须确认本阶级成员的民主权利,并通过各种形式来保障他们确认享有的和形式上的民主权利。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便是把已经争得的民主事实法律化、制度化,并且把这种规定、确认民主事实的法律提高到根本法的地位。

3、同样,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争得民主之后,也颁布了自己的宪法,确认了自己取得的胜利成果,使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由此可以看出,宪法是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连的,分不开的。

没有近代民主政治就没有宪法,民主是宪法产生的前提和内容,宪法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是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三、宪法的本质本质是相对于现象来说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要认识事物的表面形式,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在哲学上,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它从总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因而宪法的本质从总体上规定宪法性能和发展方向。

关于宪法的本质问题,与宪法的概念一样,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论。

就宪法所体现的意志来说,有神志论、全民意志论、意志调和论和阶级意志论等等。

1、神志论。

即神的意志论,是把宪法的本质直接或者间接地归纳为神或者上帝的意志,宪法是神或者上帝意志的体现。

法国的马里旦认为,国家、政治社会和人民都不是主权者,只有上帝、基督代理人和神学家才是主权者。

他说:“在精神领域,是有一个有效的主权概念的。

上帝,这个分开的主体,是统治被统治世界的主权者。

”由于宗教和历史的原因,神学法律思想对一些国家的宪法有着重要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有的国家明确规定,国家宪法是以上帝或者真主的名义制定和颁布的。

瑞士宪法前言规定:“谨以全能上帝的名义,制定联邦宪法。

”第二,有的国家明确规定,宪法是根据上帝的意志制定的。

第三,有的国家规定,国家的主权属于真主。

第四,有的国家规定,圣灵是权力的来源。

真主的启示是法律的基础。

第五,有的国家规定,教律是国家立法的源泉。

第六,宪法的基本原则要忠于真主。

2、全民意志论。

全民意志论将宪法的本质归纳为宪法体现或者反映全体人民的意志。

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契约论,就是宪法体现全民意志的典型理论。

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卢梭认为,国家主权是公意的体现,主权必须属于人民。

如果政权侵犯人民的利益,人民可以废除原先的契约,重新订立新的契约,组织新的政府。

这种观点在一些国家的宪法性法律或者宪法中,也有明确规定。

例如,美国、法国和西班牙宪法。

然而,法律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宪法则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因此,宪法所表现的只能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而绝不是全民意志。

3、意志调和论。

顾名思义,是说宪法是各种意志调和的产物,是各个阶级、阶层和个人意志调和的产物。

法的意志调和论与法的全民意志论一样,也是剥削阶级的一种法学理论。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地位,蒙骗广大人民群众,也常常把自己的法律说成是各个阶级的意志,代表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利益。

法的意志调和论引进宪法领域,也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当时流行的社会契约论不仅体现了全民意志论,同样也体现了宪法的意志调和论。

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4、阶级意志论。

是指宪法的本质在于反映阶级意志,体现阶级利益。

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宪法与宪法学的阶级属性。

阶级意志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何华辉认为,“宪法是集中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国际根本法。

”宪法阶级意志论不仅反映在社会主义国家学者的著作中,而且资本主义国家有的学者也承认宪法的阶级意志论。

美国批判法学家们也认为,资本主义的法律在“神化了的教条之后掩盖了社会统治集团的利益。

”宪法的阶级意志论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如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以及统治阶级需要规定的其他重大事项,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总章程,体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四、宪法修改的限制1、宪法修改受不受限制?有两种学说。

第一,肯定说或者有限说。

宪法的修改应该受到限制,宪法的根本精神不能成为修改宪法的对象。

如果触及宪法的基本精神,那不是修改宪法,而是破坏宪法。

第二,否定说或者无限说。

宪法的修改不该有限制,凡是依照宪法规定的修改程序,对任何条文都可以进行修改。

第三,我们的观点,第一种学说即有限说比较可取,因为修改宪法不是重新创制宪法,是在宪法原有的基础上的变化,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条文或者不适当的条文,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果动摇了原来宪法的基础,那就不是修改宪法,而是重新制定宪法。

2、宪法修改的限制。

第一,在内容上的限制—宪法明文规定宪法中某些内容不得修改:有的国家宪法中明确规定,宪法的基本精神或者基本原则不能修改;还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某些宪法条款不能修改。

第二,在时间上的限制: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在宪法颁布实施或者修改后,非经过一定的期限不得修改;有些国家规定宪法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得修改;有些国家规定了宪法修改的期间,即要定期修改宪法。

有些国家规定在国家处于非常时期不得修改宪法。

五、宪法解释的分类1、根据解释的主体和效力,把宪法解释分为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有权解释也叫正式解释,是指有权解释宪法的机关所做的解释,包括立法机关的解释、司法机关的解释以及专门机关的解释。

无权解释也叫非正式解释,这是由学者、社会团体等对宪法所做的解释,包括学理解释和任意解释。

学理解释是指由学者或者学术团体对宪法所做的解释。

任意解释是指有社会团体、公民对宪法所做的解释,无权解释的特点就是不具有法律效力。

2、根据解释的目的和用意不同,分为补充解释和违宪解释。

前者是指有权机关为了使宪法条文便于实施而做的说明或者补充。

后者是指有权机关对法律性文件和特定的行为主体是否违背宪法而做的解释。

3、根据解释的方法不同,把宪法解释分为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系统解释。

文法解释是用文法规则分析宪法规范的文字排列联系及标点符号和句子成分,解释宪法规范的内容、含义。

进行文法解释要把握文字通用的含义。

逻辑解释是指运用逻辑的办法,对宪法规范的内容以及所用的概念的内在联系的分析,阐明宪法规范的含义,以避免前后矛盾,求得对宪法规范的一致理解。

历史解释是指通过研究宪法制定的历史条件,制宪机关对宪法草案的报告和制宪时报刊上的讨论,对比历史上的宪法规范,阐明宪法规范的含义。

系统解释是指从一个宪法规范与其他规范的联系以及这一规范在整个宪法中的地位,阐明这一规范的内容和含义。

4、根据解释的尺度不同,把宪法解释分为字面解释、扩大解释和限制解释。

字面解释是指按照宪法条文的字面含义所做的解释,在解释时,对条文的字面含义既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要实事求是。

扩大解释是指对宪法规范所做的广于宪法条款文字含义的解释,以便使其符合立宪原意。

缩小解释是指对宪法规范所做的窄于该规范的解释,其目的是为了使其符合宪法原来的含义。

六、宪法监督的分类1、按照宪法监督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时的态度对宪法监督所做的划分,分为积极的宪法监督和消极的宪法监督。

前者是指宪法监督机关主动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促使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等对宪法的遵守。

出发点是将违宪尽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尽量克服或者避免违反宪法的行为出现或者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