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小学科学学法指导 (1)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学法

小学科学学法

小学科学学法篇一: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方法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小学科学_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学法指导:实验法、观察法课前准备:1、分组材料:食品保鲜袋、尺子、皮筋2、演示材料:鼓、鼓槌、音钹一副等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问题生成同学们请听以下声音,猜猜它们都是谁?(播放课件中的声音)大家都听出来了,那它们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带着这个问题的,我们一声走进今天的课堂——声音的产生(板书)二、探究新知(一)制造声音1、谈话: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2、学生分组实验,交流方法。

并写在活动记录上。

强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的?4、小结:(1)搓保鲜袋(2)放在桌上使劲摩擦(3)用手弹充气的保鲜袋(4)敲击充气的保鲜袋(5)绷紧保鲜袋放在唇间吹(6)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5、能发声的方法有很多,为什么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请学生作出假设)(二)实验验证1、分组实验:利用身边的材料发出声音。

注意:制造声音不要太大,以免影响其他班上课。

2、实验前分发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学生汇报制造声音的过程。

4、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你们在制造声音时,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用“振动”一词)5、师生小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

6、教师敲击鼓面、音叉的视频再次验证结论。

(三)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1、提问: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是不是就消失呢?2、学生做喉咙发声和音钹的实验。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指导计划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指导计划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观察、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念。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第一单元:大自然中的鸟类(3周)-学习目标: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观察和描述鸟类的外形和行为;认识鸟的栖息地;体验观察和记录鸟类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和栖息地。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鸟类的外形和行为。

2.第二单元:不同的天气(3周)-学习目标: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原因;观察和记录不同天气的变化;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观察和记录不同天气的变化。

3.第三单元:小动物的生活(3周)-学习目标: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生活方式;认识小动物的生活环境;了解小动物的基本需求和自我保护方式。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小动物的基本需求和自我保护方式。

4.第四单元:四季的变化(3周)-学习目标:观察和描述四季的变化;认识四季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了解季节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四季的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季节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活动安排:1.探究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观察鸟类的外形和行为,进行不同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等。

2.实验活动: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合作精神。

如制作简易的鸟窝,观察气温的变化等。

3.组织教学: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2.自评与互评: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进行自评,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进行互评。

3.课堂讨论和分享: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鸟类的图片和资料。

2.天气观察记录表和温度计等实验工具。

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1 整理收纳大比拼》教学设计

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1 整理收纳大比拼》教学设计

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11 整理收纳大比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1 整理收纳大比拼》是冀人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具有实践和综合应用性质的一课,旨在通过整理收纳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分类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有序的整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教材地位本课时在科学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实践意义和教育价值。

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如认识物体、给物体分类等内容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生活技能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将科学思维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内容教材主要围绕整理收纳这一主题展开,包括引导学生认识整理收纳的意义、学习整理收纳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通过实际的整理收纳活动进行实践和比拼。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常见物品的图片和简单的整理收纳场景示例,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在整理收纳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并在比拼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收获。

(三)教材特点1. 实践性强教材以实际的整理收纳活动为核心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成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技能,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 综合性高将科学知识、生活技能、分类方法、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整理收纳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3. 趣味性浓采用大比拼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求胜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进步。

同时,教材中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场景示例也为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经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体的特征、分类方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分类思维能力。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4.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4.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C.情绪对人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D.情绪对人不产生影响
4.你和小红是好朋友,小明传本子时碰到了小红的眼睛,没有道歉,小红很生气,你该怎么做?
()
A.事不关己,走走开
B.帮助小红和小明吵架
C.马上告诉老师,让老师批评小明
D.帮助两人搞清事实,讲明道理
―^板书设计:
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身体对压力的反应
管理压力和冲突
管理愤怒
教后反思: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

小学生科学教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自然界,了解动植物的生长方式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了解动物是如何发育的。

2.掌握植物的生长方式,包括萌发、出叶、开花和结果。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植物的萌发、出叶、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2.掌握动物的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1.理解动物发育的过程。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发育过程。

2.幼苗、芽苗、开花和结果的实际植物样本。

3.人类、昆虫、鱼、鸟等实际动物样本。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与学生们共同回顾上一节的学习内容,问答互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视频,询问学生们这是什么,这些是如何生长的。

步骤二:学习植物的萌发(15分钟)1.向学生们展示幼苗样本,引导他们观察幼苗的特征和生长状态。

2.解释幼苗是种子发芽后的第一个阶段,播放视频或图片资料,展示种子如何发芽。

3.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种子需要在土壤中才能发芽?为什么需要阳光和水?为什么有些种子发芽很快,而有些种子需要很长时间?步骤三:学习植物的出叶(15分钟)1.向学生们展示芽苗样本,引导他们观察芽苗的特征和生长状态。

2.解释芽苗是幼苗出土后的第二个阶段,播放视频或图片资料,展示幼苗如何出叶。

3.带领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幼苗需要光线?为什么幼苗的叶子是绿色的?步骤四: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15分钟)1.向学生们展示开花和结果的实际植物样本,引导他们观察花朵和果实的特征。

2.解释开花和结果是植物生长的最后阶段,播放视频或图片资料,展示植物如何开花和结果。

3.对学生们提问:为什么有些植物可以开花和结果,而有些植物却不能?步骤五:学习动物的发育过程(20分钟)1.向学生们展示人类、昆虫、鱼、鸟等实际动物样本,引导他们观察不同动物的特征。

2.播放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动物的发育过程,如人类婴儿成长、昆虫蜕皮、鱼的孵化和鸟的孵蛋等。

小学生科学实验指导方案

小学生科学实验指导方案

小学生科学实验指导方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从实验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本文将为小学生科学实验提供一份指导方案,以帮助他们进行有趣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指实验者希望从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目标。

在进行实验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以便于进行实验设计和取得实验效果。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指进行实验所需的物质和器具。

不同实验需要不同的材料,例如试管、烧杯、显微镜、放大镜、化学试剂等。

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

三、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指进行实验时所需的操作流程。

在安全保证的前提下,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正确和规范。

四、实验过程记录实验过程记录是指对实验过程中的重要观察和记录。

可以使用实验笔记本或实验报告来记录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前的设想、实验中的观察和实验后的总结等内容。

五、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分析是对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科学原理、规律和结论。

六、实验保健与安全实验保健与安全是进行实验时必须要注意的事项。

小学生进行实验时,要有成年人的指导和监督。

同时,要对实验场所进行安全检查,操作时注意器具的使用和化学试剂的安全。

七、实验扩展与延伸实验扩展与延伸是指通过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发散和深入研究相关的科学知识。

可以通过进行变量改变、条件改变、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方式来扩展和延伸实验。

八、实验思考与问题探究实验思考与问题探究是指对实验结果和现象进行思考和提出问题。

通过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九、实验展示与交流实验展示与交流是指将实验结果和体会进行展示和交流。

可以通过实验报告、海报、口头报告等形式,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分享实验成果。

十、实验应用与实践实验应用与实践是指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

通过将实验结果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物质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法探讨(新1)

小学科学“物质科学”领域内容的教学法探讨(新1)

05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小学物质科学教学应注 重实验和观察,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 究精神。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结 合多媒体和实物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参与度。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 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 育需求。
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应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 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 实际应用价值。
小学科学“物质科学”领域内 容的教学法探讨(新1)

CONTENCT

• 引言 • 小学科学“物质科学”领域内容概
述 • 教学法探讨 •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背景介绍Fra bibliotek0201
03
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物质科学”领域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动态
04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启发式教学案例
总结词
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教师在教授物质科学内容时,通过提出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物 质变化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物质变化的规律。
03
教学法探讨
启发式教学
总结词
启发式教学强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观察、实验等方 式启发学生发现科学原理。
详细描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科学原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
总结词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数据等方式,让学生自 己得出结论。

《小学科学教学法》期末测试答案

《小学科学教学法》期末测试答案

《小学科学教学法》期末测试答案一、填空1. 可靠性;归纳原理。

2. k-123. 2001;韦钰4. 工程问题;优化5. 知识;思维方法6. 原有概念;原有概念7. 探究;任务驱动8. 发生认识论原理9. 事件;学习者10. 学习指导;变通性二、简答题1. 英国《国家课程》中的科学教育(1)确定目标和核心地位(2)采用了广博而均衡的内容(3)强调了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4)突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2. k-12:科学教育框架帮助学生长足的发展(1)能懂得自然界的科学解释,并会运用和阐释这些解释;(2)能收集和评估科学证据和解释;(3)能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发展;(4)能有成效地参与科学实践和讨论。

3. 前概念来源(1)日常生活中经验影响;(2)感觉、直觉印象;(3)事物本身的特征;(4)教学中的误导;(5)同伴文化的影响;(6)知识的负迁移;(7)大众传媒的误导;(8)概念学习不牢;(9)进行不当的类比。

三、论述题1. 概念转变的方式按概念转变水平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二种:丰富和重建。

(1)丰富:指在现存的概念结构中概念的增加或删除。

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知识充实着他们原有的知识。

充实的另一种形式包括对现存概念结构的区分、合并以及增加层级组织。

总之,这一途径涉及到原有概念结构的量的扩展。

(2)重建重建意味着创造新结构,这种新结构的建构或者为了解释旧的信息,或者为了说明新信息。

心理学家对不同的重建类型作了区分。

其一是区分弱势与强重建。

弱重建就是在某一概念或一整套概念的内部结构中进行重组。

强重建就是考虑理论中的变化,类似于科学史中理论的改变。

强重建发生在个人获得一种新理论之时,这种新理论不同于其原有结构中的老理论。

2. 引发认知冲突策略⑴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教师设置与学生己有知识经验相异的问题情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概念,反思自己观点与科学观点的差异,激发探求新知的热情。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一些感性的资料、实验、报道等,教师让学生体验这种情境的方式可以是实验、描述、提问、阅读、多媒体课件等。

小学生如何掌握科学实验技巧

小学生如何掌握科学实验技巧

科学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科学实验技巧并不容易。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帮助小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技巧的方法和建议。

1.养成好奇心好奇心是发现新事物的驱动力。

鼓励小学生保持好奇心,并教他们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他们将能够探索新的实验课题,并且对科学更加感兴趣。

2.学会观察观察是科学实验的基础。

小学生应该学会仔细观察实验材料和现象,注意细节。

同时,教育他们使用合适的工具,例如放大镜或显微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微小的细节。

3.理解实验步骤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小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实验步骤。

教育他们按照顺序进行实验,并提醒他们遵循安全规则。

确保他们明白每个步骤的目的,以及如何正确执行。

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科学实验通常需要小组合作。

教育小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工作,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

通过互相配合,他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探索科学的奥秘。

5.记录实验结果小学生需要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鼓励他们使用文字、图表和图片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的结果。

这样做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记住实验过程,还能让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6.分析实验数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对于理解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教育小学生学会分析数据,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个过程,他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

7.提出新的问题当小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后,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并设计新的实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这样的循环将帮助他们逐渐提升他们的科学实验技巧。

8.寻求帮助和指导小学生在掌握科学实验技巧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教育他们学会寻求帮助和指导,与老师或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并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

这样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9.实践和实验最重要的是,小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实验。

每个实验都是他们学习和提升实验技巧的机会。

鼓励他们参加科学俱乐部或夏令营,以获得更多实验的机会。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科学探究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提供一份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导方案,以帮助教师和家长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能力。

一、实践探究活动的目标与意义通过科学实验与观察,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学科的学习效果。

同时,实践探究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了解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家精神,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践探究活动的安排与步骤1. 确定主题:根据小学生的年级和学习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确定一个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主题,可以是与日常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的话题,如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

2. 材料准备:根据实验或观察主题,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安全和实用性。

3. 实施过程:引导学生按照既定步骤进行实验或观察。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规律,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解释。

4. 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对实验或观察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与展示:鼓励学生总结实验或观察的过程和结论,可以通过展示板、报告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师和家长的角色与方法1. 教师的角色:教师应充当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教师要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家长的角色:家长应与教师密切合作,为孩子提供家庭实践探究的机会和支持。

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

同时,家长也可以与孩子讨论实验或观察的结果,并一起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注意事项与评估方式1. 安全第一:教师和家长要确保实践探究活动的安全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材料,遵循实验安全规则。

小学生学法指导

小学生学法指导

小学生学法指导一、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依据小学生所具备的学习的内容和外部条件,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能力的提高,其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大致可归纳成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现性等三个方面。

(一)直观——操作性直观——操作性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它包括直观性和操作性两个方面。

直观性是指小学生一般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形象或形象性的词汇的直接感知而进行学习的,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表象是小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展开的思维工具。

表象的丰富、完整与正确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操作性是指小学生一般是通过对学习材料,包括一些辅助性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认识材料的意义、了解材料的结构,并把学习的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分离出来,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态度。

这种操作基本上是直观外显的,它通过小学生亲手、亲口、亲身的一系列动作来实现。

操作的积极程度如何会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直观——操作性之所以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是由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决定的。

儿童入学以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同入学前的幼儿园阶段或家庭中的自发成长阶段相比,学习活动已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

不过这时的学习活动水平很低,处于“启蒙”阶段,学习的大都是一些具体化、形象化、简约化、生活化的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基本知识。

这些基本知识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源渊关系。

小学生只有凭着他们以前所掌握的生活经验并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把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同学习对象联系起来,才能掌握书本知识,形成起码的生活态度。

而直观——操作则是小学生建立这种作为学习基础的内部经验和作为学习对象的外部经验之间实质联系的最佳途径。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水平也为小学生掌握和使用直观——操作性的学习方法提供了可能和保证。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的成熟,在感知的准确性、观察的目的性、认识的意识性、想象的丰富性、思维的形象性、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建议(3篇)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建议(3篇)

第1篇一、引言科学实践教学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1. 实验室建设学校应加大对科学实验室的投入,确保实验室设施齐全、安全。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仪器和实验药品,以满足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需求。

2. 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

如:校园内的植物角、气象站、观鸟台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科学,体验科学。

3. 社会实践基地与社区、企业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1. 实验探究活动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记录、分析等环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如:制作简易电池、观察植物生长等。

2. 案例分析活动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分析环境污染问题、探讨新能源等。

3. 科技制作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科技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制作简易机器人、设计环保装置等。

4. 科普讲座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科普讲座,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如:天文知识讲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5.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服务社会。

四、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成果,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自我认识。

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组织教师参加科学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

2.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教师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年级上册科学学法大视野

六年级上册科学学法大视野

六年级上册科学学法大视野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科学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充分解放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在探究中得到体验和成长。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 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

3. 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认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4.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过程,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5.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内容
本学期学习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物质分类、地球、宇宙、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物质的变化和物质分类是重点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地球、宇宙和生物等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涉及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生命的基础知识。

四、学习方法建议
1. 重视观察和实验。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则。

2. 多思考、多提问。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要善于观察、思考,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己寻找答案。

3. 收集和处理信息。

学生要学会收集有关科学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4. 合作学习。

学生要积极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在合作学习中,可以提高自己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小学生科学实践教学指南

小学生科学实践教学指南

小学生科学实践教学指南科学实践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为了指导小学生科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制定本指南,旨在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教师进行科学实践教学。

一、科学实践教学的目标科学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科学实践,学生能够主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二、科学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1.观察和记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并教会他们运用适当的方法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2.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数据收集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收集数据,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4.科学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和判断能力,引导他们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判断,形成科学观点。

5.科学实践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如植物观察、昆虫捕捉、水质测试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科学实践教学的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观察现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2.实践导向教学法:将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问题,获得实践经验和知识。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四、科学实践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科学实践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是指导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和反馈:1.实践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将科学实践成果进行展示,例如通过海报、实验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实践成果。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概念和意义1.概念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

,它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简言之,学法指导即教学生学会学习,或者说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的信息进行的一种反馈控制。

2.意义(1)学法指导是培养跨世纪的一代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我们正处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

人们只有具备获取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不至于落后,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作一份贡献。

因此,世界各国为了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都在进行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法指导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使教法学法化,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融处,真正体现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有机统一(3)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

学习方法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成分。

法国数学家笛卡儿说过:“具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学法指导,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4)学法指导是促使学生发挥内因作用的有效措施。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接受信息,理解、消化知识,并不断发展能力。

主要是要靠学生自己这个内因的努力,而教师的学法指导正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充分发挥内因作用。

总之,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就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动El、动手、动脑,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讨。

小学科学2023年新教学法

小学科学2023年新教学法

小学科学2023年新教学法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小学科学领域在2023年的学法。

学法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沟通和合作能力;5. 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和责任意识。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将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认知能力进行适当调整。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学内容:- 自然界的观察和描述;-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科学实验和观察方法;-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小学科学的教学将采用以下方法:1. 探究式: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3. 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展览、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评估与反馈为了评估学生的成果,小学科学的教学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日常观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作业和测验:教师布置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项目评估:学生通过合作项目的展示和评估,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反馈与指导: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成果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总结小学科学的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通过探究式、合作、多媒体技术和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与反馈将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指导。

希望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对科学充满热情的未来科学家。

新课改下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及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及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及教学方法发表时间:2013-07-16T08:21:04.89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7月供稿作者:王社房[导读]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乡前刘胜小学王社房【摘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关键词】科学;创新;好奇心;巧设情境;实践【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48-0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而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结如下经验:一、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

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

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

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

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次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

重点小学科学学法指导13770

重点小学科学学法指导13770

小学科学学法指导我们都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科学修养为主旨的科学启发课程。

科学课程要从问题下手,科学的实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平时生活中人们所关怀的问题。

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密科学,在平时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变为对自己平时生活的指导。

科学课程重申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做出展望或假定,而后自己着手找寻凭证进行考证,经过思想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加才华,领会科学研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理,这即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

讲堂教课以研究为中心,培育学生的实证意识、逻辑思想能力和怀疑精神。

科学课本由教科版改到苏教版今年是第三年使用。

为了老师们可以更好地使用苏教版教材,依据我们本学科特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概括出在小学阶段学习科学应掌握的基本的学习方法以下:引提问题的方法;猜想与假定的方法;拟订计划的方法;记录的方法;察看的方法;概括、总结的方法和分类的方法。

详细操作程序以下:一、引提问题的方法 (三种情况 )1. 在有构造的资料的研究中引提问题。

什么是有构造的资料?所谓有构造的资料,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课资料的组合。

这类资料,既要解说与教课内容相关的现象,又要切合学生年纪特色的认知规律,切近学生生活,还应拥有兴趣性。

使学生喜爱并有能力经过对资料的研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这类方法的实行步骤是:(1)察看认识资料。

(2)进行实验、操作。

(3)察看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比如,本课伊始,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几幅图片,特别的美丽,这是为何呢?学生回答是灯光的原由。

从而引提问题——光是从哪里来的?你知道有哪些发光的物体吗?2.在猜想与结果的矛盾中引提问题。

(1)要展望实验结果。

(2)察看实验现象。

(3)将察看到的现象与预设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矛盾,引出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学法指导我们都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程要从问题入手,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科学课程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

科学课本由教科版改到苏教版今年是第三年使用。

为了老师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苏教版教材,根据我们本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习科学应掌握的基本的学习方法如下:引发问题的方法;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记录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
法和分类的方法。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引发问题的方法(三种情形)
1. 在有结构的材料的研究中引发问题。

什么是有结构的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

这种材料,既要解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现象,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

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新知。

这种方法的实施步骤是:
(1)观察认识材料。

(2)进行实验、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例如,本课伊始,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几幅图片,非常的漂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灯光的原因。

进而引发问题——光是从哪里来的?你知道有哪些发光的物
体吗?
2. 在猜想与结果的矛盾中引发问题。

(1)要预测实验结果。

(2)观察实验现象。

(3)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预设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矛盾,引出问题。

3. 在知识的迁移的过程中引发问题。

(1)亲历一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2)由此问题的结论想到彼问题的结论。

进而提出新的问题。

(如:热胀冷缩)
二、猜想与假设的方法
1. 明确猜想与假设的内容。

2. 找出猜想与假设的依据(或理由)。

这说明作出的猜想不是凭空乱猜的。

3. 对猜想与假设进行修改、筛选,做出自己认为比较准确的猜想。

本课在研究“光的行进路线”时,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时大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图片,实际是在让学生知道猜想的理由,也是指导学生科学假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要有依
据。

三\制定观察、实验计划的方法
1. 确定观察、实验的内容。

2. 明确计划中主要应包括的项目内容。

(1)明确观察、实验的目的。

(2)选择观察、实验所用的材料。

(3)确定观察、实验的方法。

(4)明确对比实验中的对比条件(控制条件和可变条件)。

(5)明确观察、实验的注意事项。

(6)说明观察、实验的步骤。

(7)本课教学在“研究光是否是直线行进”时,老师说“问题有了,预测有了,下面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知道结果?”这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老师又说:“你们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实验中要用到哪些器材。

”这是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

四、观察的方法
1. 明确观察的目的。

即: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

2. 根据观察内容选择观察方法。

(是用感官直接观察,还是借助工具或仪器进行观
察。


3. 明确观察方法的顺序及注意事项(不能轻易用嘴尝)。

4. 明确观察对象的顺序。

(即:从上至下还是从下至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
是由表及里还是由里及表等进行观察)。

5. 要一边仔细观察,一边认真记录。

五\记录的方法
1. 确定记录的内容。

2. 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获取准确的信息。

3. 选择恰当的记录方式(文字、画图、表格、数字等)。

本课在研究“光的行进路线”时,为了方便学生,教师设计了实验记录表,学生进行填写。

这就是引导学生,:记录不是盲目地看到什么记什么,要先确定记录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记录方式(表格、数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获取准确的信息,认真记录,才能为得出科学的结论奠定基础。

六、归纳、总结的方法
1. 将多次观察、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其中的
规律。

2. 若出现了误差,就要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3. 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课教学在交流“光的行进路线”的实验结果时,教师把小组的实验结果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实验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整理信息。

分析比较,
得出结论。

七\分类的方法
1. 观察分类对象,确定要分几级。

2. 找出每一级的分类标准。

3. 在各级分类中要先将其分为较少的类别,比较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将它们分成
不同的组,然后再逐渐增多,依次分下去。

以上是个人之见,可能有不当之处,我们共同商榷。

希望我们在坐的科学教师们,能够携起手来,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研究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更多的切实可行
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