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7年中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S-32Zn-6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水制冰B.用粮食酿酒C.用干冰降雨D.用木材制桌椅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
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解答】解:A、用水制冰都是水分子,不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粮食酿酒是利用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用干冰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木材制桌椅不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
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
和填空题中.
2.构成二氧化碳的基本微粒是
A.分子B.原子C.离子D.电子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
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
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是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是
由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是
由电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各组物质俗称、化学式及分类正确的是
A.石墨、C、金属B.酒精、C2H5OH、无机物
C.火碱、NaOH、碱D.臭氧、O3、氧化物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所属类别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石墨是碳的一种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故错误;
B.酒精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错误;
C.氢氧化钠俗称火碱,其化学式为NaOH,属于碱,故正确;
D.臭氧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分类
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专题】实验操作型;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
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
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检验O2,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C、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
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很小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
所示装置正确.
D、检验二氧化碳,可使用澄清的石灰水,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
A.花生油中富含蛋白质B.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不会造成污染
C.缺钙可以导致贫血D.合成橡胶和天然橡胶都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A.根据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B.根据白色污染的成因来分析;
C.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来分析;
D.根据有机高分子材料来分析.
【解答】解:A.花生油中富含油脂而不是蛋白质,故错误;
B.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其废弃物会造成白色污染,故错误;
C.人体缺钙易患佝偻病或骨质疏松症;缺铁易患贫血,故错误;
D.合成橡胶和天然橡胶都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难度不大.
6.下列有关农药和化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施用农药是重要的作物保护手段B.为了减少污染应按规定合理施用农药来源学。
科。
网Z。
X。
X。
K]
C.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D.化肥能增产,所以可长期施用硫酸铵
【分析】A.根据农药的作用来分析;
B.根据使用农药的要求来分析;
C.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氨气,导致肥效降低;
D.根据硫酸铵显酸性来分析.
【解答】解:A.农药对于杀灭病虫害、农业增产起着重要作用,施用农药是
最重要的作物保护手段,故说法正确;
B.合理施用农药,可以减少水体污染,故说法正确;
C.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氨气,导致肥效降低,铵态氮肥不能与碱
性物质混合施用,故说法正确;
D.长期施用硫酸铵可能导致土壤酸化,故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注意使用的量,否则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7.X、Y两种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X的溶解度比Y的溶解度大
B.t2℃时,X溶液的浓度比Y溶液的浓度大
C.在交点M处,X、Y两种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将t1℃时X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分
数增大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
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t2℃时,X、Y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浓度的大小无法确定,故B错误;
C、在交点M处,X、Y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X、Y表示溶解度曲线,曲
线上的点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故C正确;
D、X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t1℃时X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蔗糖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其化学式为C12H22O11,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混合物B.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不属于糖类物质D.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
【分析】A.根据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C.根据常见的糖类物质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由蔗糖的化学式可知,这是一种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故错误;
B.蔗糖中碳、氢、氧的质量比=(12×12):(1×22):(16×11)=72:11:88,由此可知,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错误;
C.蔗糖是一种常见的糖类物质,故错误;
D.蔗糖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6×11)=1:8,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实验操作中应该严谨规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手握容器,后将导管插入水中
B.在稀释浓H2SO4时,将浓H2SO4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水中
C.配制NaCl溶液,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浓度增大
D.在CO还原Fe2O3实验中,通入CO后,应立刻用酒精灯加热
【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
断.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
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
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
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CO还原Fe2O3实验中,通入CO后,不能立刻用酒精灯加热,以防止一氧
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在加热时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0.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A.欲除去CaO中混有的CaCO3,可加入过量的稀HCl
B.现有NaOH、稀H2SO4、NaCl、FeCl3四种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出来
C.欲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Cu(NO3)2,可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后过滤
D.欲除去H2中的少量水蒸气和HCl气体,可先通入足量的浓H2SO4,后通入NaOH
溶液
【分析】A、根据盐酸会与碳酸钙、氧化钙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氯化铁溶液显黄色,可以首先检验出来,然后将氯化铁滴入剩余的三
种溶液中,会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然后将剩余的两种物质滴入红褐
色沉淀中,沉淀溶解的是硫酸,沉淀不溶解的是氯化钠进行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和硝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硝酸钠,过量的氢氧化钠
对于硝酸钠也是杂质进行分析;
D、根据除去H2中的少量水蒸气和HCl气体,可先通入足量的浓H2SO4,后通入NaOH溶液,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气又会携带水蒸气,应该先通过氢氧化
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分析.
【解答】解:A、盐酸会与碳酸钙、氧化钙反应,除去杂质,也将主要物质除
去,故A错误;
B、氯化铁溶液显黄色,可以首先检验出来,然后将氯化铁滴入剩余的三种溶
液中,会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然后将剩余的两种物质滴入红褐色沉
淀中,沉淀溶解的是硫酸,沉淀不溶解的是氯化钠,所以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
鉴别出来,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和硝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硝酸钠,过量的氢氧化钠对于
硝酸钠也是杂质,故C错误;
D、除去H2中的少量水蒸气和HCl气体,可先通入足量的浓H2SO4,后通入NaOH
溶液,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气又会携带水蒸气,应该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在横线(1)(2)(3)处用化学用语填空:来源学科网ZXXK]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
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
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镁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镁,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
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1个镁原子可表示为Mg.(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
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1个氯离子可表示为:Cl-.(3)镁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镁,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MgCl2.
故答案为:(1)Mg;(2)Cl-;(3)MgCl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2.右图为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元素X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元素属于________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3)该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_________价。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
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
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
(1)由图示可知:元素X的核内质子数为8,为氧元素;
(2)元素X的核内质子数为8,为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3)元素X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该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答案:(1)氧元素;(2)非金属;(3)-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测土壤溶液的酸碱度常用________________;
(2)检验软水和硬水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水的净化中常用的除臭剂是____________;
(4)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缉毒犬”能够辨别气味,发现毒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分析】(1)pH能反映溶液的酸碱度;
(2)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3)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
(4)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1)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酸碱度则需要使用pH试纸进行测量,当pH<7时,溶液呈酸性,pH>7时,溶液呈碱性,pH=7时,溶液呈中性;
故填:pH试纸;
(2)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
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硬水;
故答案为:肥皂水;
(3)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在水的净化中常用的除臭剂是活性炭.
故填:活性炭;
(4)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毒品中含有的分子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缉
毒犬能找到毒品.
故填:分子不断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体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生活的指导作用,难度不大,基础性强,注意掌握.
三、简答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2分)
14.下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前后共有__________种分子;
(2)电解水时_______极产生氧气。
【分析】(1)根据分子的构成分析分子的种类;
(2)根据电解水的试验现象和结论分析回答.
【解答】解:(1)由分子的构成可知,该反应前后共有3种分子;
(2)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
故答为:(1)3;(2)正.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根据分子的构成及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即可分析
解答.
15.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Cu2(OH)2CO32R+CO2↑+H2O,请回答问题:
(1)R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分析】(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各数不变解答;
(2)根据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解答.
【解答】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
△
.
2R+H2O+CO2↑,反应前铜、氧、氢、碳原子个数分别为2、5、2、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铜、氧、氢、碳原子个数分别为0、3、2、1,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R分子中含有2个铜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每个R分子由1个铜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R的化学式为CuO;
(2)该反应为“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CuO;
(2)分解反应.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写出一种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打磨后的Al丝插入CuSO4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防锈的措施是由锈蚀的原理决定的,因此可以从锈蚀的原理得
出防锈的措施;
(2)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铁生锈是铁与水和氧气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而生成的.因此只要切断铁与水和氧气之间的联系,就可以防止铁生锈.因此防锈的措施可以是涂油、上油漆、搪瓷、烤蓝、镀锌、保持干燥等.故答案为:涂油(或喷油漆、搪瓷、烤蓝、镀锌、保持干燥等);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排在铜的前面,所以铝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会置换出红色金属铜,同时溶液慢慢变成无色;故填: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溶液由蓝色慢慢变成无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锈蚀因素与防锈措施、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难度较小.
17.根据碱的四条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______色;
(2)图中的X代表一类物质,则X为____________(填物质类别),请写出符合性质③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__________。
【分析】(1)根据碱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X;
(3)根据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
【解答】解:(1)碱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氢氧化钠是一种碱,能与酸碱指示剂、某些非金属氧化物、酸和某些盐
反应,所以X应是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
2O;
(3)碱溶液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故答案为:(1)红;
(2)酸,NaOH+HCl=NaCl+H2O;
(3)氢氧根离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碱的化学性质,难度不大,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记忆即可完成.
四、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2分)
18.根据下列图示,请回答问题:
(1)图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反应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选一种填序号)。
【分析】(1)根据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即可;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
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
【解答】解:(1)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是酒精灯;
(2)B装置的特点属于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
液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
MnO2
.
2H2O+O2↑;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
故答案为;(1)酒精灯;(2)2H2O2
MnO2
.
2H2O+O2↑;二氧化锰做催化剂;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涉及仪器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装置选择、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只有综合理解化学知识才能够正确
的解答.
19.新华社2017年5月18日电,我国在南海海域成功连续8天稳定开采可燃冰(主要
含甲烷水合物)。
与煤、石油相比,可燃冰污染小、热量大,而且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
1000年。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海洋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
于是他们查阅资料,得到下列信
息:
(1)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沉积物和陆地冻土的岩石中;
(2)可燃冰开采难度大,如果气化后的甲烷逸散到空气中,将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3)海水“晒盐”得到的盐叫粗盐,含有CaCl,、Na2SO4等杂质。
他们分成两组对此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