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评_丛新强

合集下载

莫言寄语潍坊读书日

莫言寄语潍坊读书日

莫言寄语潍坊读书日作者:隋炜凤来源:《走向世界》2024年第23期4月22日,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旅局主办的“读览更好潍坊”2024世界读书日潍坊阅读盛典在潍坊市广播电视台D8演播厅举行。

盛典在歌曲《阅读有光》中开场,以书籍推荐为主轴,来自社会各界的阅读达人担任书籍推荐官,带来了《侯门往事》《往梦依稀老潍县旧容颜》《画都》《乐道院》《南来北往》《有的人》等一批挖掘和表现潍坊文化底蕴的佳作,同时通过诵读等形式演绎了书中的精彩章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山东大学教授丛新强、中山大学教授孙九霞、大众日报资深记者逄春阶等潍坊籍文化名人,以及各行各业的阅读者代表,在盛典进行中通过视频为潍坊市民送上读书寄语。

莫言说:“我坚信一点,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阅读永远是丰富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境界的重要方式。

”“读书是为一个人赋能最好的方式。

我们潍坊悠久的历史,也是因为有一些读书人积淀下了文化家底,愿更多的人来读书吧,让我们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潍坊。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美皆说。

青年作家马玉炜寄言:“希望大家翻开一本书,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希望大家能够在其他日子里也能翻开一本书,记得那不是世界读书日,那是你自己读书的日子。

”这场文化盛宴,既是对潍坊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也是对阅读的热爱和推广,同时拉开了潍坊市2024年世界读书日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的序幕。

4月23日,“潍书香·坊致远”潍坊市2024年世界读书日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开启,“数字宝藏市集行”、潍坊市“星火阅读”青少年读书季、馆藏精品展——《山东画报》、潍坊市全民阅读成果展、“社科天地·潍图Ye!”市民公益夜校等阅读推广活动同步进行。

“数字宝藏市集行”活动中,现场设置多个市集展位,志愿者向进馆读者详细介绍知网、超星、看展等展示电子书、在线数据库、音视频资源等数字资源。

同时为读者提供现场体验与操作指导,解答读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读者直观感受数字资源的便捷与高效。

论《蛙》的未完成的忏悔

论《蛙》的未完成的忏悔

Study on the Unfinished "Confession" in Frog 作者: 丛新强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0-4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蛙》;忏悔;无罪之罪;共同犯罪;莫言
摘要:《蛙》中的姑姑创造并供奉泥塑娃娃的行为,属于"认罪"之后的"自我"赎罪方式,是缓解恐惧的一种自我安慰,与所谓的"忏悔"意识相去甚远.具有"忏悔"精神的不是作为计划生育执行者的姑姑,而是提供忏悔契机的收信者杉谷义人和作为"受害者"的剧作家蝌蚪.蝌蚪在计划生育事件中发生的"无罪之罪"的层面上具有"忏悔"意识;但在后续的代孕事件中发生的"共同犯罪"的层面上,又显示出"罪恶"的再生和"忏悔"的未完成性.。

(研究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

(研究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

(研究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分析该时期中国文
学在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变化与影响。

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
与文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文学逐渐从政
治中独立出来,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风
格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流行起了小说、随笔等多种文学形式。

政治环境变化与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不可分割地与政治环境的变化相伴随。

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政治思想,是对政治制度的
呼声与探索;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文学也逐渐从政治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在这个时期,文学逐渐开始追求纯粹性和个
性化,其中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深受读者
喜爱。

文化变革与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也受到了文化变革的影响。

从文学的诞生到现在,文化一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模块。

如今,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文化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文学作品逐渐开始与社会联系起来,对社会进行反思和批判。

同时,作家的写作主题也从政治转向了日常生活,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结论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不仅代表了文学的发展变化,更是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动态。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但正是这种发展经历,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现代文学会继续秉承这种特色,不断创新和发展。

莫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4-2013)

莫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4-2013)

莫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4-2013)
张志忠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7)006
【摘要】莫言荣获诺奖之后,莫言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热点纷呈.论文以丰富的资料搜集为前提,追溯自孙犁先生赞赏《民间音乐》起始,至今30年间莫言研究的轨迹和要点,聚焦获诺奖之后的莫言出版和研究热潮,并且提出当前深化莫言研究的若干新思考和新展望,以助力于莫言研究的拓展.
【总页数】9页(P20-28)
【作者】张志忠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的回顾和展望——"回顾与展望: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学术研论会综述 [J], 杨峻岭
2.写好性科学研究史——《河北省性科学研究简史(1984-2013)》书评 [J], 潘晓明
3.龋病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研究的回顾龋病学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之五 [J], 岳松龄
4.回顾与展望:面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20周年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论坛会议综述 [J], 曹峰;谢矜;
彭睿
5.锚固圆柱形储液罐抗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近期研究的回顾和今后工作的展望 [J], 陈世一;蔡强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诺奖”时期莫言小说研究的瓶颈和路径

“后诺奖”时期莫言小说研究的瓶颈和路径

“后诺奖”时期莫言小说研究的瓶颈和路径作者:姬志海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09期摘要:自2012年10月到2017年5月,国内外学界对莫言研究的批评文章骤然增多,这无疑意味着针对莫言及其小说创作的研究,更大一股蓄势待发的学术发展性与突破力正在启动。

这其中,刘广远、王敬茹在其发表的《莫言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出了针对莫言研究30年的“三分期法”:1985—1990年,探索期、高潮期;1990—2000年,质疑期、批判期;2000—2010年,成熟期。

此种观点实可商榷,1995年(莫言《丰乳肥臀》的发表),2006年(莫言被授予“福冈亚洲文化奖”)和2012年(莫言获得诺奖)这三个节点理应在莫言研究的分期中得到必要之体现。

又及,针对“后诺奖事件”以来学界关于莫言研究的新焦点、新瓶颈以及可能性的解决方案诸问题,也没有在其文中得到应有之体现——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后诺奖时期;莫言研究;新意义;新焦点;新瓶颈;新路径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后诺奖时期’莫言研究的综合路径”(2014236);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三十年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作家创作嬗变论”(KYCX17_0008)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7)09-0055-07一、“后诺奖”时期莫言研究的意义、概况和瓶颈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发展流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莫言更是这其中不可绕开的重量级作家之一。

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的发表,“重感觉叙事”的莫言开始为文坛所侧目,其后《金发婴儿》、《爆炸》、《球状闪电》等一大批同类型中短篇小说接连发力,特别是1986年以《红高梁》为代表的红高粱家族系列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问世更使莫言成为拥有众多读者的先锋派小说家。

从90年代的《酒国》《丰乳肥臀》开始,莫言尝试狂欢化的多声部叙事技巧,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进入新世纪以来,他更是以《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多部均可堪称经典的长篇小说文本,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小说作家,跻身于世界一流小说大师的行列。

莫言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

莫言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

莫言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作者:叶开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6期叶开,本名廖增湖。

广东廉江人。

著名作家、文学教育家。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

现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在十几年的编辑生涯中,发掘了很多新作家作品,编发了大量老作家作品,作为编辑获得过若干编辑奖。

业余创作小说,撰写评论。

有几十篇文学批评文章见于国内专业杂志。

著有长篇小说《口干舌燥》《我的八叔传》《三人行》《青春期》,专著《莫言评传》,小说集《秘密的蝴蝶》等。

近年来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撰写了近二十篇相关文章,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并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强烈共鸣。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籍作家莫言,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次盛事。

获得这个世界上的顶级大奖,意味着莫言的个人创作成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因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殊影响力,这也让普通读者有机会、并有兴趣去了解新时期以来三十年的中国文学创作状况。

撇开跟政治、文化相关的争吵不论,如莫言自己说的,他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

简单地看一下莫言的文学历程,可以看到莫言的文学创作和生活经历,跟中国大陆的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紧密相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即1981年在河北保定市《莲池》杂志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开始,到1985年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登上中国文坛,到现在的三十年时间里,莫言创作了艺术成就突出、艺术表现丰富多变的几百万字作品,是中国大陆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他以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成名,为人所知,继而以中篇小说《红高粱》而广受关注、享有盛誉,并以《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厚重的长篇小说作品的巨大而持续的影响,在中国一流作家位置上持续了近三十年。

过去因为中国作家在海外的传播程度低,除了极少数专业人士之外,我们大多数读者可能有意无意地低估了中国作家的努力和成就。

莫言畅谈三十年文学之变迁

莫言畅谈三十年文学之变迁

“……中国文学之河,沿着自己的河床,曲曲折折地向前流动。

流动过程中不断有新鲜的水注入,不断有奇异的浪头掀起”。

作家莫言,文坛笔耕数十年,见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变迁,亲历新时期中国文学嬗变。

总结我国新时期文学,莫言如是说。

中国文学已融入世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通往世界的路上越走越远,特别是经济,几与世界融为一体,而文学呢?莫言告诉记者,“我感到中国文学正在受到西方普通读者的重视,已经从过去研究者的小圈子逐渐向普通读者群扩展。

有一些商业性的出版社开始出版中国小说家的小说,过去基本上是被研究机构、大学的出版社作为一种研究资料来出版的。

”刚刚获得首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的莫言说:“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当然也包括中国作家的努力创作,我觉得我们的文学已经融入了世界文学,假以时日,必将引起更大的关注和尊敬。

”“新时期”文学变化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的变化同样是巨大的。

”莫言说。

他认为,“新时期文学”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83年和1984年,大多数作家停留在拨乱反正阶段,写出了一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家作品的文学性越来越强。

“阿城的《棋王》、何立伟的《白色鸟》、马原的《虚构》、王安忆的《小鲍庄》以及《红高粱》等作品有了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莫言表示,“上世纪90年代以‘陕军东征’为标志,以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等几部长篇为代表,引发了新一轮阅读高潮,也掀开了中国当代作家长篇小说写作的热潮。

我觉得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总体质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差。

”写出人性反映时代莫言认同“好作品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的观点。

他的感觉是:“我们现在强调作品的社会学意义的时候往往忘了它的文学性。

仅仅记录现实,不注意思想性,不给现实生活注入预见性元素的小说没有多大意义。

”莫言认为,作家应努力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新的思想元素,“作家自身巨大的困惑,有时候本身就包含了新的思想的萌芽。

莫言研究述评

莫言研究述评

莫言研究述评
杨守森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年(卷),期】2021()2
【摘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对其创作与作品的研究进一步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出现了更多关于莫言生平与创作历程、地域文化背景与莫言作品的关系、莫言小说人物与原型人物之间的关系、莫言的文学观、莫言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莫言作品在世界各国的译介与影响等方面的成果,研究视域大为拓展;二是关于莫言作品的思想价值及世界意义、莫言的整体创作特征与审美个性、莫言作品的叙事方式与结构特色等重要论题,有很大程度的深化;三是莫言近年来发表的新作,成为莫言研究的又一热点,不少批评家高度肯定了莫言在写作方法、人物塑造、文体形式等方面的自我超越与突破,亦有批评家提出了不同看法;四是关于莫言获得诺奖、莫言文学精神、莫言艺术成就等几个问题,出现了比较尖锐的争议。

这些争议,除了个别非文学范畴的观点之外,大多是值得肯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恰恰证明了莫言作品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总页数】16页(P1-16)
【作者】杨守森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高粱地里的精魂——莫言小说研究述评
2."诺奖"之后的莫言研究述评
3.叙事交流视域下的莫言小说研究——评姜春《莫言小说叙事研究》
4.莫言长篇小说研究的新力作
——评廖四平教授专著《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5.一部扎实周详、体切虑细的莫言研究新作——评廖四平著《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莫言,八十年代涉入文坛。

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在当时文坛刮起了一股旋风,引起了颇为广泛的瞩目。

其后,莫言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

当然既有震撼人心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评论界对其的关注。

从最初的惊异、惊叹乃至交口称赞(当然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到后来的多层次开掘,评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日渐深入。

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对莫言艺术感觉的研究读莫言的作品,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

这种奇异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强烈地触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

因而,很多研究者将视点投向莫言的艺术感觉。

张志忠《论莫言的艺术感觉》(1)、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2)等文都认为,莫言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他有着奇特的艺术感觉,它能化熟识为陌生,化熟视无睹为拍案惊奇。

王慧在《莫言小说评点》(3)中说:“莫言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取代了对对象的描写刻画,以感觉的奇异超常取代了描画的逼真酷似,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

”正如评论者所指出的,莫言的艺术感觉具有产生通感的能力,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把握了莫言艺术感觉的特点,阐明莫言在外部形态上所具有的特征,但还未能作深入底蕴的分析。

钟本康在《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4)一文中认为,莫言的感觉世界是通过超常的变态的感觉建立起来的,具有超越阀限的、同幻觉杂糅的、心理变态下的感觉的特点。

研究已逐渐深入莫言小说的艺术内核和深层机制,来探讨其艺术感觉背后的支撑物。

当然,关于莫言小说的艺术感觉,评论界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

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他(指莫言)的艺术感觉固然颇为特异,但缺乏节制,任其泛滥,有时反而会淹没更为重要的东西,并且造成重复与冗长。

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评_丛新强

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评_丛新强

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13.06.008东岳论丛June.,2013Vol.34No.62013年6月(第34卷/第6期)(Dong Yue Tribune )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评丛新强1,孙书文2(1.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莫言研究三十年,主要在于揭示其创作历程的起伏变迁和文本世界的创新与独特。

莫言文学的“世界性”表现为对世界文学的借鉴和影响,从融入世界、立足传统到走向世界、贡献世界。

莫言的“历史写作”,总体贯穿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与人性,也提供出重建当代史的启示。

莫言文学的“民间性”必须基于“中国经验”,而“乡土性”则必须基于人类普世价值。

在文本研究中,“叙事”和“意蕴”构成最为基础性的内容。

亲朋好友的近距离透视则属于“知人论世”的莫言研究,提供出兼具“专业”与“草根”特性的独有视角和另类形态。

微观而言,通过“文本细读”方能超越“宏大叙事”和“莫言叙事”带来的阐释焦虑;宏观而论,海内外文化论争中的“莫言现象”研究成为自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莫言研究;“莫言现象”;莫言[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3)06-0008-09从1981年发表第一部作品至今,莫言的文学创作道路已经走过三十余年。

从1985年正式引起学界关注至今,对于莫言创作的研究也已经接近三十年了。

“莫言已不再是一个仅用某些文化或者美学的新词概念就能概括和描述的作家了,而成了一个异常多面和丰厚的、包含了复杂的人文、历史、道德和艺术的广大领域中几乎所有命题的作家。

”①一个作家的价值和意义,固然要看其作品的量与质,但一定程度上还要看他在文学史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有价值的话题与问题。

莫言的创造性、自由性和复杂性丰富了中国文学,同时以其独特性为历史提供了一个载体。

一、莫言文学的“世界性”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这是从莫言作品在国外的翻译数量、文学影响等各个方面所做出的综合判断。

莫言研究三十年山东学界佳话_贺立华

莫言研究三十年山东学界佳话_贺立华

[作者简介]贺立华(1948-),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青年思想家》主编,莫言执教山大的合作导师。

莫言研究三十年山东学界佳话贺立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莫言自198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三十余年,山东学界对他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升温。

《青年思想家》杂志较早关注莫言并力邀莫言为作者,青年作家莫言一批写家乡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就发表在这里;1988年,《青年思想家》牵头在莫言家乡高密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莫言作品研讨会;此后又组织青年学者撰写出版了《怪才莫言》一书;在莫言创作第一个十年的1992年,这批青年学者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部《莫言研究资料》;莫言创作三十年后,又推出了《莫言研究资料》续编的“莫言研究三十年书系”,对莫言三十年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2000年,山东大学文学院聘请莫言做兼职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

莫言执教期间,曾为“80后少女作家”山东大学大二学生张悦然的第一部小说集作序并推荐给作家出版社出版;聊斋研究专家马瑞芳和文学史家牛运清老教授夫妇2006年即言“莫言有大师相”、预言莫言获诺奖。

莫言则谦称自己“最爱听马老师说聊斋”……[关键词]莫言;高密;《青年思想家》[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3)06-0017-03第一次全国莫言作品讨论会与高密1981年,还在河北保定山沟里当兵的26岁的莫言,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当时并没有引起学界太多的注意。

山东学界对莫言的关注,始于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发表之后。

1986年山东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酝酿创办《青年思想家》杂志时,与莫言同庚同乡的山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杨守森就提出:先锋作家莫言才华横溢,是青年作家中的翘楚,应该把莫言邀进《青年思想家》的队伍。

1988年,杨守森又提出应该在莫言故乡高密召开一次莫言作品研讨会,《青年思想家》的同仁齐声响应,于是就有了《青年思想家》牵头组织的全国第一次莫言作品研讨会。

【莫言小说评论】人_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_论莫言的长篇小说_蛙_

【莫言小说评论】人_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_论莫言的长篇小说_蛙_

时也不惜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 用姑姑的话来
说就是“血债用血还清了”,这就是姑姑在 历 史
与伦理漩涡中的分裂状态。 计划生育高潮的时
代,没有规范的政策可言,一切手段都是合理的,
都是可行的,甚至根本不问手段。 全民动员,株
连九族,家庭残缺,把生命扼杀在萌芽状态,更有
甚者是母子双亡。 《蛙》对于“计划生育故事”的
在蛙之前还鲜有文学作品如此聚焦度地满足人们的内心渴望这是所有参与者释这一关乎个体与民族未来发展命运的宏大叙放自己的恶念的最为正大光明的渠道
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
— ——论莫言的长篇小说《蛙》 □丛新强
摘 要:莫言的《蛙》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创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 ——“姑姑”。 从迎接生 命者到剥夺生命者再到还原生命者, 姑姑的命 运次第展开。 转换了的历史语境和伦理叙事,最 终让姑姑实现自我生命的终极救赎。 历史与伦 理的巨大悖论, 人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的生 存状态, 于中国特色计划生育国策的宏大叙事 语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正是作品对于当 代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头大汗,在一遍遍地发动机器。 其实这一切都瞒 拦截姑姑的去路, 有的则从路边的草丛中猛然
不了姑姑,她的脸上浮现出悲凉的笑容,像一个 地跳起来,对姑姑发起突然袭击。 姑姑说那天晚
末路的英雄。 “她坐在船舷,低声对秦河说:别装 上她原本穿着一条肥大的黑色绸裙, 被那些偷
了,都别装了。 ”⑨就在王胆面临早产的危急时 袭的青蛙一条一条地撕去了。 姑姑说那些撕得
关键词:莫言;《蛙》;历史;伦理
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总是通过再现公 共记忆和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来透视人性世 界的复杂状态, 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有限的个体 经验和流行的社会表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 的《蛙》是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的杰作。 作品创 造 了 当 代 中 国 文 学 中 的 独 特 的 女 性 形 象— —— 姑姑, 这是一个处于历史语境与伦理叙事裹挟 中的悲剧式人物。 姑姑本是接生过无数新生命 的妇产科医生, 而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 历史叙事中, 姑姑的角色却成为不断限制甚至 扼杀新生命的计生主任。 在巨大的反差和深刻 的悖论中,姑姑的错位人生呈现无遗,始终存在 于历史与伦理的纠结状态。 而转换了的历史语 境和伦理叙事又最终让姑姑“脱皮换骨”,与 民 间泥塑大师郝大手联姻而携手创作泥塑娃娃, 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终极救赎。 从迎接生命者 到剥夺生命者再到还原生命者, 姑姑的命运在 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展开。 《蛙》以姑姑为中心, 铺陈各色人物, 展开当代世界独具特色的中国 生育史的画卷。 生育本是再平常不过的自然事 件,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而在当代中国,却 成为异常醒目的政治事件和全民轰动的社会 事件。 历史与伦理的巨大悖论,人在历史与伦理

“莫言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莫言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学术交流‖163“莫言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石立燕丛新强从1978到2018,中国走过了改革开放的40年。

40年间,中国的文学也从僵化的一体化格局走向多元化的开放道路。

在与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对话中,中国作家建立了文化自信。

莫言作为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也彰显了40年的文学成绩。

为了总结40年中国文学的成就和宝贵经验,思考当下文学存在的问题,2018年11月10—11日,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莫言与世界文学艺术”研究中心(筹)主办的“莫言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召开。

开幕式由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曹现强副校长主持。

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永兵为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颁发了兼职特聘教授证书。

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对所有参会嘉宾表示了欢迎,他说莫言与山东大学有缘,山东大学也将莫言文学的研究推向了新高度,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的举办,能让各位有识之士各抒己见,碰撞思想,获得更多更新的学术灵感。

张志忠教授做了“莫言与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的主题发言,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成就了中国文坛的黄金一代。

作为莫言曾经的同事、好友的山东大学贺立华教授则以莫言与山东大学的密切关系为切口,讲述了他眼中这个与山东大学“渊源颇深、故事很多”的莫言,以及莫言获诺奖后在山大任教的趣闻。

贺立华回忆了莫言受聘为山东大学硕士生导师时的激动与忐忑,还记着莫言的话:“作家写不出好作品,臭的是自己,而教授教不好学生,却是误人子弟。

”来自国内外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老、中、青三代学者百余人共聚一堂,围绕着“莫言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会议议题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背景中的莫言研究、改革开放背景中的作家个体研究和改革开放40年文学的整体性研究三个层面。

此外,会议期间还专门组织了学界与期刊媒体的专题对话会。

莫言研究三十年山东学界佳话

莫言研究三十年山东学界佳话

作者: 贺立华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7-1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莫言;高密;《青年思想家》
摘要:莫言自198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至今已三十余年,山东学界对他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升温。

《青年思想家》杂志较早关注莫言并力邀莫言为作者,青年作家莫言一批写家乡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就发表在这里;1988年,《青年思想家》牵头在莫言家乡高密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莫言作品研讨会;此后又组织青年学者撰写出版了《怪才莫言》一书;在莫言创作第一个十年的1992年,这批青年学者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部《莫言研究资料》;莫言创作三十年后,又推出了《莫言研究资料》续编的“莫言研究三十年书系”,对莫言三十年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

2000年,山东大学文学院聘请莫言做兼职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

莫言执教期间,曾为“80后少女作家”山东大学大二学生张悦然的第一部小说集作序并推荐给作家出版社出版;聊斋研究专家马瑞芳和文学史家牛运清老教授夫妇2006年即言“莫言有大师相”、预言莫言获诺奖。

莫言则谦称自己“最爱听马老师说聊斋”……。

莫言 诺奖之后 尽去铅华

莫言  诺奖之后  尽去铅华

莫言诺奖之后尽去铅华
李媛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上榜理由: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回廊中,莫言是少有的理性回归者。

因为懂得文学创作的意义所在,所以他淡看任何的浮华与名利。

【总页数】1页(P54-54)
【作者】李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6
【相关文献】
1.莫言、诺奖、批评及批评的批评--对话《对话〈直议莫言与诺奖〉》 [J], 王金胜
2."诺奖"之后的莫言研究述评 [J], 丛新强
3.莫言诺奖演说结尾的三个故事意蕴何在?--对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说的解读与透视 [J], 郑泽宏
4.莫言诺奖演说结尾的三个故事意蕴何在?——对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说的解读与透视 [J], 郑泽宏;
5.“后诺奖”时期莫言小说研究的瓶颈和路径——兼及莫言研究的分期问题与刘广远、王敬茹商榷 [J], 姬志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赵树理到莫言——以《“锻炼锻炼”》和《天堂蒜薹之歌》为例

从赵树理到莫言——以《“锻炼锻炼”》和《天堂蒜薹之歌》为例

作者: 丛新强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7-103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赵树理 《“锻炼锻炼”》 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 “问题小说”
摘要:赵树理发表于1958年的《“锻炼锻炼”》和莫言发表于1988年的《天堂蒜薹之歌》具有主体意识表达的内在一致性,那就是基层政权力量和底层民众关系的矛盾与对立。

“农民作家”赵树理试图通过自己的“问题小说”解决农民问题,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要为农民说话。

越是贴近生活的创作,越难以处理与现实的关系,如何以文学的方式介入现实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赵树理和莫言提供了范本。

论莫言“抗战”书写的论争及其内涵

论莫言“抗战”书写的论争及其内涵

论莫言“抗战”书写的论争及其内涵
丛新强
【期刊名称】《百家评论》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正>如果把莫言作品中的"时间"线索加以梳理的话,不难发现其创作所贯穿的正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历史。

其间的"抗战"书写同样极为醒目,而这又主要体现于两部备受争议的文本,即《红高粱家族》和《丰乳肥臀》。

前者是其创作风格"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后者是其创作命运"最为沉重"的作品,二者均以"抗战"开篇,
进而铺陈出历史的转换与伦理的嬗变。

也恰恰在"抗战"这一基点上,两部相距十年
的作品呈现出内在的联系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丛新强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审美与审丑的表象与内涵——莫言小说自然景观书写的美学特征研究 [J], 胡铁

2.抗战需要文艺文艺必须抗战——关于抗战时期文艺界跟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J], 朱学兰
3.关于文艺“与抗战无关”论——抗战时期文艺论争再议之一 [J], 刘铭
4.莫言创作中的“深描”和“地方性知识”新探索——任红红《莫言人类学书写中的乡村世界》序 [J], 张志忠
5.女性解放与家国话语:抗战时期的"贤妻良母"论争及文学书写 [J], 王桂妹;王思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色经典”文学的当代文化价值

“红色经典”文学的当代文化价值

“红色经典”文学的当代文化价值
丛新强;宁明
【期刊名称】《百家评论》
【年(卷),期】2022()1
【摘要】丛新强:今天举办的“研究生论坛”,加上了“第1期”的后缀,其中就蕴含着想要长期做下去,甚至做成品牌的打算,目标挺远大,但具体实践如何,还要靠大家涓滴之力的汇聚。

为什么要在研究生基本的教学体系之外再开设学术论坛,我的想法主要有三点。

一是师者的责任。

【总页数】9页(P4-12)
【作者】丛新强;宁明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文化研究与文学经典——中国当代文学生产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2.聚焦"红色叙事",反思当代文学的经典化r——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3.红色经典及其当代境遇——当代文学的红色传统与当代变异
4.历史视野中的当代红色文学及其经典化的本质——评阎浩岗等《“红色经典”的经典化之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走出去的新载体——“网络文学共同体”如何构建

文化走出去的新载体——“网络文学共同体”如何构建

作者: 丛新强[1,2]
作者机构: [1]山东大学文学院;[2]山东大学莫言与国际文学艺术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人民论坛
页码: 135-137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1期
主题词: 网络文学;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与全球化进程趋于同步的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特质,更具备"世界性"因素。

达成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是"对话",不仅要与"自我"传统对话,更需要与"他者"场域对话;不仅要反思"自我",更需要尊重"他者",进而获得并奠定全球"对话者"的地位。

基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在一脉相承的意义上,中国网络文学的全球化进程及其根本路径在于实现"网络文学共同体"的构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5981/ki.dongyueluncong.2013.06.008东岳论丛June.,2013Vol.34No.62013年6月(第34卷/第6期)(Dong Yue Tribune )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评丛新强1,孙书文2(1.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莫言研究三十年,主要在于揭示其创作历程的起伏变迁和文本世界的创新与独特。

莫言文学的“世界性”表现为对世界文学的借鉴和影响,从融入世界、立足传统到走向世界、贡献世界。

莫言的“历史写作”,总体贯穿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与人性,也提供出重建当代史的启示。

莫言文学的“民间性”必须基于“中国经验”,而“乡土性”则必须基于人类普世价值。

在文本研究中,“叙事”和“意蕴”构成最为基础性的内容。

亲朋好友的近距离透视则属于“知人论世”的莫言研究,提供出兼具“专业”与“草根”特性的独有视角和另类形态。

微观而言,通过“文本细读”方能超越“宏大叙事”和“莫言叙事”带来的阐释焦虑;宏观而论,海内外文化论争中的“莫言现象”研究成为自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莫言研究;“莫言现象”;莫言[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3)06-0008-09从1981年发表第一部作品至今,莫言的文学创作道路已经走过三十余年。

从1985年正式引起学界关注至今,对于莫言创作的研究也已经接近三十年了。

“莫言已不再是一个仅用某些文化或者美学的新词概念就能概括和描述的作家了,而成了一个异常多面和丰厚的、包含了复杂的人文、历史、道德和艺术的广大领域中几乎所有命题的作家。

”①一个作家的价值和意义,固然要看其作品的量与质,但一定程度上还要看他在文学史中提出了什么样的有价值的话题与问题。

莫言的创造性、自由性和复杂性丰富了中国文学,同时以其独特性为历史提供了一个载体。

一、莫言文学的“世界性”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这是从莫言作品在国外的翻译数量、文学影响等各个方面所做出的综合判断。

作为“世界性”的莫言,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世界文学对莫言的影响,二是莫言文学走向世界。

每一个走向世界的作家,无疑都受到世界文学的影响。

张学军认为,“莫言在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响下,逐渐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疆域”②。

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成功,对莫言有着深刻的启示。

他要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把自己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作为自己艺术世界的灵魂。

同时,莫言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广泛,并非仅仅局限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

海明威、卡夫卡、结构主义、新感觉主义、意识流小说、弗洛伊德等方面的因素,在莫言的创作中都能找到回响。

而众多因素中,对莫言影响最深的是审丑的美学观念。

他把丑的艺术形象作为正面反映的对象,扩大了艺术感觉的空间,也表明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

其中对丑的描写,还有着以回归自然来排拒都市文明的倾向。

莫言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并非“邯郸学步”,而是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

其作品贯注着对民族精神的自觉追求,更有对人的尊严与个性的呼唤和对现世人生的执著探索。

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世界作家们,莫言都有意从他们那里汲取营养。

深受世界文学的影响,他也影响了世界文学。

刘绍铭分析了莫言作品在英美两国的译介情况,称莫言作品“入了世界文学的版图”③。

[作者简介]丛新强(1974-),男,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孙书文(1974-),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①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②张学军:《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齐鲁学刊》,1992年第4期。

③刘绍铭:《入了世界文学的版图———莫言著作、葛浩文译文印象及其他》,《作家》,1993年第8期。

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评姜智芹对其中原因做了探析,她认为莫言的现代气质,使他的作品很容易在西方读者中产生共鸣,西方世界对他的欣赏也就在情理之中。

莫言在叙事技巧上的革新和说故事的神奇天分,尤其令西方文学界倾倒。

不管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都充满了丰富而出色的想象。

“中西文化在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莫言的作品表现了人类相通的领域,表现了人类在精神上、物质上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借鉴外国文学时对‘化境’的追求,既表现了中国人的气派,也是他的作品对外国读者有难以抗拒的魅力之源。

”①此类研究当然不仅仅要找出莫言创作之源与其小说在世界中的欢迎度,而是要找出世界性的莫言之于文学创作的意义。

要通过这个标本,来看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

王德威从海外的视野,对莫言的《生死疲劳》与朱天文的《巫言》进行比较,其意不是要比较两者的高下,重要者在于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小说创造“自由”的意义。

《生死疲劳》卷首不讲自由,而讲自在———“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尤其耐人寻味。

第二,小说表达“悲悯”的能量。

第三,如何重新看待小说和历史与记忆的辩证②。

麦永雄指出,从边缘性的当代东方文学与以“中心”自居的西方文学的关系看,大江与莫言都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既深受西方文学及理论影响,又富于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小说创作立足于边缘性的东方大地上,分别创造了“森林峡谷村庄”和“高密东北乡”,从而展示出“边缘文化”丰富的历史蕴含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③。

在中国当代文学进程中,一直伴随着世界性的焦虑,“诺贝尔文学奖情结”是这种焦虑的鲜明体现。

这与中国后发达国家的地位有关,要求奋发直追,紧跟国际潮流。

也正因这种焦虑,中国当代作家自觉不自觉地有着向西方作家看齐、要赢得西方文化认同的心理。

莫言的意义在于,他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立足于民族传统的根基,立足于文学本质的根基,追寻并坚守着自己的独特道路。

也正因如此,他赢得了世界的认同。

二、莫言的“历史写作”陈晓明看来,今天的中国文学,总体上可以说是以现实主义历史叙事为基础,以乡土文学叙事为主导,以民族国家建构的自我想象为创作冲动的文学。

那么,在众多表现20世纪中国历史的作品中,莫言何以独树一帜?在《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④一文中,陈晓明以“历史主义”的眼光阐释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质。

从《红高粱》的华丽绚烂,到《丰乳肥臀》的厚重广阔,《檀香刑》的冷峻凝重,再到《生死疲劳》的强力投胎变种,《蛙》的痛楚与救赎,这几部作品贯穿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历史。

前三部可以看作中国现代性的三部曲,它们几乎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把它们的顺序做一个调整:第一部是《檀香刑》,第二部是《丰乳肥臀》,第三部是《生死疲劳》,它们的时间线索就更清晰。

这三部曲,无疑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历史书写最为厚重深刻的作品。

《蛙》则以多种文本的缝合形式,重新建构当代史,它是重构历史叙事的一个启示性的文本。

莫言的艺术吊诡多变,每部作品都极鲜明地以个人风格去表现20世纪中国历史的深重。

他把中国现代性经历的大事件大变局转化为个人的深切创痛,并以个人化语言和叙述表现出来,使历史与人性被一种独特的生存状态绞合在一起,当代中国小说从思想意识到文体及其语言都获得了一次自行其是的解放。

立足于中国现代小说和中国历史现代转型之关系的文化语境中,温儒敏、叶诚生通过“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来阐释莫言小说的现代品质⑤。

作者认为,莫言小说虽然不乏“讲史”的冲动,但绝少对现代性的简单认同。

在其小说叙事中,截然对立的新旧模式失效了,习以为常的历史主体不再是不证自明的显赫存在,以往隐没在历史角落或者退缩于历史边缘的人物反而频频走向前台,小人物甚至“历史反角”的出场不时搅动起历史长河的波澜,讲史者角色的替换实际上改变了历史演进的主人公,如此被重述的历史已经变得歧义丛生、意味深长。

莫言始终将叙事聚焦于不同历史情境中的人的挣扎与沉浮,并且完成了从强力到原罪、从反抗到宽容、从解放冲动到救赎忏悔的精神蜕变,这也意味着莫言完成了某种现代小说的伦理建构。

对于莫言的“历史写作”,一直伴随争议,张清华的文章《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其对典型“历①②③④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

王德威:《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劳>与<巫言>所引起的反思》,《江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麦永雄:《诺贝尔文学奖视域中的大江健三郎与莫言》,《桂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陈晓明:《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莫言小说艺术特质漫议》,《山东文学》,2012年第11期。

温儒敏,叶诚生:《“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小说的现代质》,《东岳论丛》,2012年第12期。

东岳论丛June.,2013Vol.34No.62013年6月(第34卷/第6期)(Dong Yue Tribune)史”文本的学理性分析而具有总结性和反思性①。

作者认为,《红高粱家族》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的滥觞之作,《丰乳肥臀》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扛鼎之作,《檀香刑》则是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下“重返历史主义”的代表作。

这三部小说,成为莫言所贡献出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系列。

它表明,莫言不仅是当代作家中最具历史主义倾向、一直最执着地关注着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而且这种关注还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性和当代性,对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洪治纲则进一步分析了《檀香刑》的“刑场背后的历史”②,认为这既是一部汪洋恣肆、激情迸射的新历史主义典范之作,又是一部借刑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体戏剧。

它以极度民间化的传奇故事为底色,借助那种看似非常传统的文本结构,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独创性,张扬了作者长期所崇尚的那种生命内在的强悍美、悲壮美。

同时,莫言又以其故事自身的隐喻特质,将小说的审美内涵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并直指极权话语的深层结构,使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再一次受到尖锐的审视。

《檀香刑》的巨大成功,正是建立在对人性内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有效表达中。

它以人性撕裂的尖锐方式,将叙事不断地挺入深远而广袤的历史文化中,在鞑伐与诘难的同时,表达了莫言内心深处的那种疼痛与悲悯的人文情怀。

对于文学与历史的研究,往往会产生双面效应。

在有的学者看来的最具价值之处,恰恰是另外学者认为的创作局限所在。

与上述的肯定性评价不同,在《论莫言历史小说的创作局限》③一文中,胡湘梅在指出莫言创作个性的同时以最负盛名的《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为例着重阐述对其历史写作的看法:从整体上看,作品中作者所寄托的精神家园的理想是脆弱的;在描写历史的时候,作者迷失在自己的主观臆想中,暴露出过多的丑陋与野蛮;并缺乏一些应有的人文关怀,表现出作者精神上的迷失。

三、莫言文学的“民间性”与“乡土性”对于莫言的文学世界,研究界常常以“民间性”作出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