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歌研究
遗民之志的诗歌体现——清代田园诗研究专题之一
一
清 初 有 大 量 遗 民诗 人 退 居 于 田 园 ,在 田 园 诗 创 作 领 域 取 得 了 丰 硕 的成 果 。 他 们 的 作 品不 仅 寄 托 了慷 慨 郁 勃 的遗 民 情 怀 ,还 能 够 反 映 时 代 风 云 的 涌 动 , 从 内容 和 艺 术 上 ,对 传 统 田 园诗 都 是 一 个 突 破 。 1 6 4 4 年5 月 ,清 军进入北 京, 1 O N ,爱新 觉罗 ・ 福 临即皇 帝位 ,谕称 : “ 仍用大 清 国号,顺治 纪元 。 ”…清王朝 正式 取 代 了 明政 权 。 明 亡 清 兴 后 ,很 多 “ 遗 民”诗人不忘 故国 , 显 示 出 不 以 坎 凛 易 志 的 高 尚情 操 。 在 清 初 近 二 十 年 里 , 一 些 “ 遗 民 ”诗人 的抗清 活 动非 常活 跃 。如 顾炎 武 、钱 澄之 、 陈璧等人就 曾参加南 明政权 。在 这样 的形 势下 ,清王 朝开始 对 汉 族 士 人 采 取 高 压 政 策 。顺 治 十 一 年 至 康 熙 十 年 , 连 续 兴 “ 通海案 ”、 “ 奏 销 案 ”等 ,将 矛 头 指 向 汉 族 士 大 夫 。 这 使 “ 遗 民 ”诗 人 直 面 民族 斗 争 的激 烈 ,终 至 退 居 于 乡 野 , 相 应 也 创 作 了 很 多 田 园 诗 。 从 内 容 上 看 , 这 些 遗 民 诗 人 的 田 园 诗 ,虽然 也充盈着对 田园 的向往 ,但这种 感情 的产生 ,却和 社 会 现 实 有 着 直 接 的 关 联 。正 是 满 清 的入 主 华 夏 ,才 促 成 诗 人转而在 田园 中寻求 心灵 的归宿 。他们 自觉把创作 的视角放 置 在 广 阔 的社会 背 景下 ,扩 大 了 田园 诗创 作 的领 域 ,也使 “ 时代 心 理 终 于 找 到 了它 的最 合适 的 归 宿 。 ” J 表 达 故 国之 思 ,是遗 民诗人 田园诗 的一 个 重要 主题 。 明亡 清 兴 的特殊 时 势 ,使遗 民诗人 在 描绘 田园生 活 的诗 章 里 , 自觉 带 上 了对 故 国 的感 念 。 这 些 诗 歌 在 咏 唱 田 园 风 物 的 同 时 ,委 婉 含 蓄 地 融 入 了怀 念 故 国之 情 , 抒 发 出 国破 家 亡 后 的感喟 ,此类诗歌有 黄宗羲 的 《 三月十 九 日闻杜 鹃》 ,诗题 里的 “ 三 月十九 日”是崇祯煤 山 自尽之 目,而 “ 杜 鹃 ”又 暗 含 追 思 帝 王 之 意 , 则 这 首 诗 明 显 是 怀 念 前 朝 的作 品 。 王 夫 之 的 《 副蕨 行》则借 描摹郊原 惝恍 迷离 的景致 ,透 露出对崇祯 帝 的思念 。侯 方域 的 《 又 见 》、 《 村 西 草 堂 歌 》 , 杜 依 中 《 夏 日村 居 》 、 陆 世 仪 《 春 日 田 园杂 兴 六 首 》 , 陈 璧 《 听 农 歌》 、 《 粮折耗赠 四倍本朝 而酷吏敲 朴又并征五 载血 肉遗 民 罔不涕 泣思汉有感 而作 》等 也是这样 的作品 。侯 方域为 明末 诸生 ,入 清不仕 ,对前 明有 着深厚 的感 情 。他在 《 又见 》中 写道 : “ 又见 空村 月… …汉 妾乌栖泪 ,秦封 鼠谷 丸。普天 皆 战伐 ,清照好谁看 。 ”明末 清初 ,社会 动荡不安 ,人们 四处 逃亡 ,使村落一 空。虽有 明月当头 ,却无人赏看 。全诗流 露 出对前 明故 国的思念和对动 荡时局 的感喟 。 《 岁怀 口号 十 五 首》其 三: “ 霏 霏 春 雨 尽 扶 犁 ,直 到 先 陵 寝 殿 基 。 稼 穑 相 传 王 业 地 , 粢 盛 谁 贡 大 田诗 。 ”此 诗 作 于 明 亡 之 后 , 可 知 原 明 朝 皇 陵 已 渐 渐 被 耕 地 所 占据 。 全 诗 以惋 惜 的 口吻 , 回 顾 前 明 时代 的社会 ,难掩 对朱 明王 朝的深切 思念 。陈璧 的 《 粮折 耗 赠 四倍 本朝而酷吏 敲朴又并 征五载血 肉遗 民罔不 涕泣思汉 有 感而作 》 ] ,也 很大胆 ,诗题 中直接 将前 明称 作 “ 本 朝 ”, 而且毫 不隐讳地将 “ 遗 民 罔 不 涕 泣 思 汉 ”写 入 , 这 在 当 时 是 很犯忌 讳的事情 ,可见其对 明政权 的忠诚 。陆世 仪 《 春 日田 园杂 兴》其 四: “ 春社才过 雨水 中,灌园初学 问 山翁 。新 成 芥 辣 旋 栽 苣 , 既落 瓜 壶 不 用 葱 。衣 履 己知 非 晋 代 , 蚕 桑 聊 自 说 《 豳风》 。高原小麦青青 秀 ,不见 歌声起故 宫 。”清朝 衣 冠迥异 于前 明,令 诗人触 目伤怀 。身为亡 国遗 民,诗人 了无 生趣可 言,即便 面对 着 田园景致 ,也感毫无兴味
清代的古诗词诗歌鉴赏
清代的古诗词诗歌鉴赏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我在此整理了清代的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清代的古诗词鉴赏11河中石兽纪昀〔清代〕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一作:再转)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2临江仙·寒柳纳兰性德〔清代〕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借咏寒柳而抒伤悼之情的词作,纳兰在词中咏物写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远,可谓是其咏物词中的佳作,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纳兰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清代的古诗词鉴赏21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清代〕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清代诗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清代诗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清代诗学的定义清代诗学是指清朝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它是在唐宋诗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后世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诗学主要包括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其中以康熙和乾隆两朝最为重要。
清代诗学的代表人物有吴炳、纪晓岚、袁枚、袁宏道、郑板桥等。
二、清代诗学的代表人物1. 吴炳(1667-1749)吴炳,字省观,号鲸山,浙江余姚人。
他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诗论家,以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品有《西湖百咏》等,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还著有《文心雕龙补遗》等诗论著作,对清代诗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纪晓岚(JIXIAOLAN)纪晓岚(JIXIAOLAN),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诗论家,他是乾隆时期诗坛上的名流。
他的代表作有《纪重编诗话稿》等,他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 袁枚(1716-1797)袁枚,字应齐,号直斋,清代诗人和诗论家,他的代表作有《随园诗话》等,他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对清代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袁宏道(1714-1973)袁宏道,字果堂,清代诗人和诗论家,他的代表作有《诗法述要》等,他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清代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郑板桥(1693-1765)郑板桥,字子介,号板桥,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有《板桥诗话》等,他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清代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清代诗学的主要特点1. 复古倡导清代诗学提倡“复古”、“崇古”,主张以唐宋诗为典范,提倡古体诗,推崇古典诗风。
2. 文学继承清代诗学在继承唐宋诗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需求,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
3. 文学多样化清代诗学在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上采用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形成了多样化的诗歌表达方式。
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提要
一、清代《诗经》研究概况
清代《诗经》研究历经了几个阶段。在清初至康熙年间,学者们主要于经学和 文学的区分,主张回归《诗经》的文学本位。至乾隆、嘉庆时期,朴学大兴, 以《诗经》为对象的注释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晚清时期,西方文化的影 响逐渐扩大,对《诗经》的研究也呈现出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局面。
二、清代《诗经》研究的主要流 派
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 提要
目录
01 一、清代《诗经》研 究概况
03
三、清代《诗经》研 究要籍提要
02
二、清代《诗经》研 究的主要流派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清代是《诗经》研究的重要历史阶段,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学者和研究成果。 本次演示将简要概述清代《诗经》研究的基本概况和主要流派,并介绍一些具 有代表性的清代《诗经》研究要籍。
然而,清代学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者们在追求经世致用的过程 中,有时过于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导致学术研究缺乏深入性和原创性。此外, 由于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逐渐加强,学术界也逐渐出现了保守和封闭的倾向, 限制了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清代学术影响
清代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清代学者们 通过对古代经典的深入研究,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延续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清代学者们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推动了儒学、佛 学、道学等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动力。最 后,清代学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书院、考试等教育制度的改 革和完善,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晚期阶段从道光初年到清末,这一时期学术氛围相对宽松,学者们开始社会现 实和政治问题,朴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
清代以来女性李商隐诗歌接受研究的开题报告
清代以来女性李商隐诗歌接受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 清代以来女性李商隐诗歌接受研究
背景: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中的莲花夫人”。
她的诗歌以其豪放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而著称。
然而,她的诗歌多数集中于男性的视角和情感,而女性的视角和情感却很少出现。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许多女性学者开始关注李商隐的女性诗歌创作,并试图探究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清代以来女性李商隐诗歌的研究,探究其女性视角和情感描写的特点,以及对李商隐诗歌的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研究内容:
1. 李商隐女性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分析
2. 李商隐女性诗歌与传统诗歌的关系分析
3. 李商隐女性诗歌与现代女性诗歌的联系和对比分析
4. 李商隐女性诗歌对当代文化和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李商隐女性诗歌的相关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与其他女性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深入探究李商隐女性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李商隐女性诗歌的特点和价值,为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女性诗歌的发展和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对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清诗研究文献辨正十则--以清前期河南诗人为中心
在开展清代河南诗歌研究的过程中,有不少关于诗人生平和著述的基本问题需要厘清,同时也需对常 用清诗研究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必要的订补和辨正。笔者对此写有若干札记,本文即取其中十则厘为一 束,依照人物生年为序排列,主要以清前期河南诗人为中心。
一、彭而述的生卒年
彭而述,字子篯,号禹峰,邓州人。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进士,官山西阳曲知县,后丁母忧归。入清, 受举荐为两湖提学佥事,迁永州道参议,因永州陷落,被劾免官。后吏部尚书王永吉荐之于朝,命赴洪承畴 长沙军前,补衡州兵备道副使,历官广西参政、贵州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等。仕清期间,其驰骋滇黔,马上 建功,于清朝平定西南边陲颇有功绩。生平有大志,为人豪迈磊落,有《读史亭诗文集》传世。彭而述与王铎、 薛所蕴等交往密切,其诗风沉雄奇伟,是清初诗坛的著名诗人。
这些问题的厘清,也将有助于地域诗歌研究的开展。
关键词:清代诗歌;《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清人别集总目》;河南;辨正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21)04-0100-06
在清诗文献学的领域内,有几部著名作品,学术价值很高,沾溉后世学者极大。其中邓之诚先生所著 《清诗纪事初编》,是当代第一部专门的清诗研究著作,著录清初诗人六百二十二家,名下均附有详细小传对
考之与彭氏生活时代大略同时的文献,汪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钝翁前后类稿》卷三十五《彭公子篯传》之末详述彭而述子 嗣姓名云“:子六人:始起、始骞、始奋、始超、始抟、始凯。……始奋、始抟尤善诗文,有父风。”[ 21 ] 王士禛《居易 录》卷三十三有记载曰“:御史彭始抟仍为翰林检讨,检讨刘琰特改江宁知府,以其会试分校能守正故也。”[ 22 ] 雍正《河南通志》卷五十九彭始抟小传曰“:彭始抟,字直上,号方洲,邓州人,云南左布政使而述子。”[ 23 ] 以上
清代诗学知识点总结
清代诗学知识点总结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丰富的时期,诗歌在清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清代诗学在韵律、格律、题材、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清风诗”。
清代诗学的主要特点包括:1. 自然写实,注重真情实感。
清代诗人追求真实的情感,注重对自然的感悟和描绘,反对虚浮和华丽的修辞,重视生活情感的真切表达。
2. 以格律为重,注重声韵节奏。
清代诗人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追求音律雅致,注重平仄押韵、内外韵的处理,使诗歌在音韵上更加优美动听。
3. 多元题材,开拓诗歌表现领域。
清代诗人除了写山水田园、唐诗宋词外,还涉及政治、历史、人情等多方面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4. 追求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歌以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著称,注重平实言语和明朗意境,反对浓墨重彩,追求质朴而不失雅致。
5. 以诗歌为写乐,注重音乐性。
清代诗人将诗歌视为一种写乐的艺术形态,注重诗歌的音乐性,追求歌谣之美和音律之韵。
清代诗学有着诸多重要的代表诗人和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坛盛事,以及乾嘉学派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清代诗歌的风貌和魅力。
清代诗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批评家的贡献,如王士禛的《诗谱》、袁枚的《随园诗话》等,对清代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清代诗学也受到了儒学、道家、佛教等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和诗歌创作风格。
总的来说,清代诗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诗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认识和传承。
《清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风格特点》
《清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风格特点》1. 引言1.1 概述清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系列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这对于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清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引言、清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清代诗词创作的风格特点、案例分析与举例说明以及结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清代诗词创作的脉络和特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清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风格特点,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具体案例和举例说明来进一步加深对其理解。
同时,在总结研究结果之后,我们希望能够得出关于时代背景对创作影响以及风格特点给人们带来思考和启发方面的结论。
以上是该文章的“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清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2.1 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到1912年,共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多个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受到了国家政治变革和社会风气影响。
在整个清代,中国社会出现了由明末辽维新思想引起的农民起义、市民运动,以及有效对抗外敌入侵的抵抗运动。
清政府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并采取排斥异己的文化控制政策,限制了人们的表达自由。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清代文人对现实境遇的不满与关注。
2.2 社会文化环境:由于长时间稳定统一的政权,清朝社会呈现出相对安定发展的局面,万户侯辈出。
贵族权势日益扩大,士人地位得以提升。
加上江南经济繁荣和物质条件改善,使得文人士大夫获得更多闲暇时间用于文学创作。
同时,曾经饱经战乱的中国社会在清代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更加强烈,文学成为了重要的审美娱乐和心灵寄托。
2.3 文学思潮与影响:清代文学思潮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流派,即唐宋古文复兴与古文运动。
前者追溯并传承了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在诗、散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雪桥诗话》清诗批评研究的开题报告
《雪桥诗话》清诗批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雪桥诗话》是清代诗论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和诗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诗歌主张以“理蕴诗神”为宗旨,以传统古典文化为基础,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
《雪桥诗话》阐述了这些主张,并在批评中指出了许多其它诗人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雪桥诗话》,对清代诗歌的思想、风格以及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进行探讨,对于加强对中国诗歌史的理解,对于推动我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本论文选取《雪桥诗话》作为选题,主要研究清代诗歌的思想、风格以及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文本分析法:通过对《雪桥诗话》文本的阅读和解析,分析它在清代诗歌研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与思潮。
2.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雪桥诗话》与其它代表清代文化特征的诗文作品,如明清小说、文学批评文章等,探讨清代诗歌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贡献,以及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研究的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对《雪桥诗话》的深入研究,本论文希望能够达到以下预期结果:1.梳理清代诗歌的思想、风格以及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2.探讨《雪桥诗话》在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3.探究《雪桥诗话》在清代诗歌中的批评观念和诗论思想;4.分析《雪桥诗话》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5.为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史、诗歌史等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的进展计划和时间进度本论文的完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查阅和文本阅读,整理出所需的相关资料和文本材料;2.构思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论题,确定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并撰写开题报告和研究计划;3.系统研究《雪桥诗话》的批评观念和诗论思想,将版式、内容、艺术手法以及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分析;4.与清代其它文化特征的诗文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清代诗歌在文学批评等方面的贡献;5.整理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报告或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答辩。
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
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时期,其中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千姿百态,其中包括了诗歌文化的繁荣和流行。
本文将重点阐述清代诗歌的发展和文化趋势。
一、清代诗歌的发展1.继承和创新清代的诗歌传承了唐宋以来的传统,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创新。
无论是文学思想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有比较大的改变。
清代诗歌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即继承唐宋诗风的诗歌形式;二是近体诗,即在传统诗歌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型诗歌。
2.诗歌风格和主题清代诗歌的风格和主题多样化,从五音到七言等不同形式。
在内容方面,清代的诗歌关注了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抒发了人们的感情、思想和生活状态。
如洪昇的《霜天晓角》表达了他对乡土生活的感怀之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则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祖国未来的深思。
二、文化趋势1.文化多元清代文化呈多元化的态势,不再像明代那样学术为主,而是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
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的体现,很好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复杂性。
2.西化潮流自十七世纪以来,欧洲的文化和思想开始进入中国。
清代文化中不缺乏吸收西方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思想家。
这些人除了学习外国知识,还对中国文化提出了质疑,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开放和改革。
3.士人文化清代是一个以士人文化为主的时代,士人文化包括了思想体系、礼仪、文学、娱乐和政治等方面。
士人文化的兴盛推动了文化知识的普及,也决定了社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和思想倾向。
三、结语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地方。
在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清代社会和文化都经历了繁荣兴盛和变化多端的过程。
认识和学习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清代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的理解,而且可以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启示和借鉴。
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探析
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探析1. 引言1.1 概述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从1644年开始,持续了近300年,涵盖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多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加强,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清代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发展时期之一,其作品丰富多样、风格各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采取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
首先将介绍清代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思潮演变对于诗词创作的影响;接着将讨论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将探究清代诗词的题材和风格特点,并通过名家及其代表作品欣赏来突出。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深入分析清代诗词创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精彩之作。
通过对社会政治环境、文化思潮演变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清代诗词的发展脉络和创作动力。
此外,通过对清代诗词题材和风格特点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独特之处并欣赏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注意:由于输入限制,请确保以上内容不超过200个字)2. 清代诗词的背景2.1 社会政治环境清代,始于1644年明朝灭亡,终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代初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作为满洲人的清朝入主中原,国家形势发生重大变革。
满族统治者在执掌政权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满清在推行各项政策时也面临着来自汉族士绅和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在社会结构方面,清朝采用了封建制度,并将自己视为正统中国王朝的延续。
整个社会分为四个等级:贵族、士人、农民和手工业者。
这种等级制度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中最有声望和权力的群体之一。
2.2 文化思潮演变清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西方文化快速传入,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想上,中国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启蒙思潮的过渡阶段。
清代诗人袁枚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研究
清代诗人袁枚的生平与诗歌创作研究引言袁枚(1716年-1797年),字洪渐,号履庵,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和官员。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创作风格在清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背景入手,探讨袁枚作为一位清代诗人的才华与影响,并对他的诗歌创作进行深入研究。
背景家庭与早年经历袁枚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袁子钧,曾任乾隆皇帝的侄子兼礼部尚书。
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与当时一些优秀的文人交往密切。
仕途经历袁枚在康熙末年考中进士后,先后在北京、山西等地担任官职。
然而,由于对当时封建社会弊端和腐败现象的深感失望,他选择辞官回家务农并从事学术研究。
诗歌创作艺术特点袁枚的诗歌作品以其清新、自然、质朴的风格而闻名。
他擅长借用民间语言和乡土生活的素材,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他的诗歌内容包括了田园牧歌、宴会篇章、叙事抒情以及对时事政治的评论等多个方面。
影响与地位袁枚的诗歌创作为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打破了当时文人诗歌传统框架,开启了一种新的写作风格,对于清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他也通过他写就的优秀作品,使得清代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多元化。
结论袁枚是一位具有非凡才华和影响力的清代诗人。
尽管他并未在政治或文坛上取得显著成就,但他通过其个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深入理解民间传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独立而鲜明的创作空间。
袁枚所创造出来的自然质朴风格对于后世古文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袁枚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清代诗人袁枚的诗歌艺术特点
清代诗人袁枚的诗歌艺术特点引言袁枚(1716年-1797年),字仲谋,号璜斋,江苏扬州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创作成就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袁枚在清代诗歌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独到之处。
1. 以真实写实为立足点袁枚的诗歌作品注重描绘真实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场景。
他善于观察平凡日常生活中细小的事物,并用诗歌表达出来。
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在《马嵬坪》一文中,袁枚以深入浅出、真实细致的语言描写了当地农民劳动与生活情景:炭火高堆老儿困,针线穿衣野茧裙。
扶杖者眠屈身折,老大婶担头行万步。
这种真实写实的风格为袁枚的诗歌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
2. 技巧娴熟、修辞独到袁枚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形式。
他的诗作常常给人以意境美感,引发读者多重联想。
在《观竹》一文中,袁枚运用了拟人手法来描绘竹子:小耳虽留千併豪,顶端婀娜出朱藕。
柳叶多于粉黛色,回映流霞度秀兆。
通过将竹子拟人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3. 含蓄典雅、清新淡泊袁枚的诗歌风格清新淡泊,不事华丽修饰,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
他追求的是诗意和境界而非华丽文字。
在《春江花月夜》一文中,袁枚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江南烟雨客舟中,乱花渐欲迷人眼。
多情却被无情恼,唯觉樽前笑不言。
这种含蓄典雅、清新淡泊的风格使得袁枚的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4. 爱国情怀在清代中国社会中,袁枚坚守道德底线,对于国家荣辱和社会变革充满关注。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爱国之心。
例如,在《观沧海》一文中,袁枚写到:云水汪洋五度东,天涯何处咏登攀?岂如世事堪萧条,君看黄金数寸捐。
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袁枚既展示了对大海、对广阔天地的敬畏之情,又抒发了对国家困境的忧虑。
结论袁枚作为清代著名诗人,他独特的真实写实风格、修辞手法娴熟、含蓄典雅和爱国情怀等特点使其作品在当时享有盛誉,并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代女性诗歌创作语境与审美情趣研究
清代女性诗歌创作语境与审美情趣研究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在这个时期,女性诗人的涌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清代女性群体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语境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清代女性诗歌创作语境和审美情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女性的心理状态和文化追求。
首先,清代女性的创作语境与现代女性有着明显的差别。
相比于现代社会中的女性,清代女性面临的是严苛的家庭约束和社会束缚。
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处在被动和被动的状态。
然而,正是这种悲苦的生活环境,使得清代女性诗歌创作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她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内心真实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她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其次,在审美情趣方面,清代女性的诗歌创作展现出了独特的女性特质和审美偏好。
清代女性的审美情趣强调内敛和含蓄,追求情感的细腻和感悟的深沉。
她们倾向于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爱情的追寻。
清代女性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往往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意境的塑造,以传达她们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
而在描写爱情时,她们更多地使用隐喻和比喻,通过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忧伤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命运的思索。
清代女性诗人的创作语境和审美情趣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清代社会重视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女性的社会地位被严格限定,她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束缚。
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诗人们的创作往往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她们通过诗歌呼唤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觉醒,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清代女性诗歌创作还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社会,清代文人对诗歌创作有着独特的追求和标准。
在这个环境下,女性诗人往往要面对更高的创作要求和更严格的评价标准。
然而,尽管她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困难和限制,但她们依然坚持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清代女性诗人的创作语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她们的文化传统、职责和追求的重要线索。
清代诗歌与清诗研究现状
清代诗歌与清诗研究现状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的诗歌文学也是十分繁荣的。
清代的诗歌以其严谨的格律和精湛的押韵技巧而闻名,很多清代的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在清代,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是最常见的诗歌形式。
五言绝句是一种五行的绝句,每行各有七个汉字,总共有四句,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押韵是相同的,而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押韵是相同的。
七言律诗是一种七行的律诗,每行各有五个汉字,总共有八句,每句的押韵都是相同的。
清代的诗歌通常都是写关于自然风景、人生哲理或者社会现实的主题。
其中许多诗歌也是对统治者的批判或者讽刺。
清代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研究对象,许多学者和评论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在当今时代,清代的诗歌仍然是中国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
清代的诗歌吧。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柳岸春水流,花开满林头。
鸟语蝶舞间,山光水色浮。
早莺争欢唱,暮蝉怨别离。
谁见此时此景,心醉神迷。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的是一场暴雨的感受:
狂风暴雨来,屋檐哗哗响。
窗户漏水淋,地面湿漉漉。
天空阴沉沉,泥泞难行路。
急雨停不了,只好守在家。
明清时期五台山诗歌研究
代 表 安 定 的 “绥 ”字形容五台山的藏传佛教可 清凉 寺 、栖贤的局面是 如康熙作有《娑罗树歌》 《北台眺望》等 ;雍正
满意的,但帝王的期许却不在于一方五台山, 作 有 《清凉纪游一十四首》等 ;乾隆 作 有 《清凉
而是希望国家和民族也如五台山汉藏佛教融合 寺 》 《栖 贤 寺 》《春 晴 》等 。与此同时,五台山
用意。乾隆第六次到访五台山时作《望海峰四 现出来,传达帝王对民生民瘼的关切,一定程
依皇祖元韵》:
度上消除了山西灾荒引发的民怨,凝聚了人心。
寺据东峰迥,廓然俯下方。并肩拟叶斗,纵
其 二 ,回归自然和释放心灵。帝王巡台的
目到榑桑。一揽赤县赤,永绥黄教黄。莫非继家法, 根本目的是稳定汉藏佛教、巩固统治,而出巡
一般,呈现升平团结之貌。也正因此,乾隆在一 的佛国气象也洗涤着帝王为国事所累的疲惫心
番盛世理想宣扬后,提 出 “继家法”以巩固各民 灵 ,创作的诗歌多以佛语人诗,意境清雅,反映
族团结,即续 承 康 熙 、雍正二朝对藏传佛教的 出他们在五台山的闲适淡然心境。 《春晴》是乾
安抚政策,向天下传达清王朝民族和宗教的统 隆第三次访五台山所作:
147 }2021 2
有三重情感向度。
生 “劳 心 自 省 ”的深思,以罪己的态度向臣民
期
其 一 ,帝王的责任和情怀。清代四帝的巡 传达帝王的自责。后两联 则 笔 调 一 转 ,以帝王
台活动带有政治导向,也蕴含帝王的责任和情 的身份向文殊菩萨祈愿,期望五台山的神明能
•
怀。首先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大一统理想。清王 保佑山西风调雨顺,百姓顺利耕种获得丰收。《五
中,也蕴含着这种真挚的人伦情感。康熙 《天花》 同慈悲的佛光,笼罩着杳渺的山峰和皇帝的翠
纳兰性德诗歌研究
纳兰性德诗歌研究纳兰性德是清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情真意切、含蓄蕴藉而著称于世。
本文将从纳兰性德的生平、诗歌风格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对纳兰性德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
一、纳兰性德的生平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他自幼聪慧好学,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后任职于翰林院,为康熙皇帝的文学侍从。
纳兰性德才华横溢,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回等语言,还涉猎经史、诗词、佛学等多个领域。
二、纳兰性德的诗歌风格纳兰性德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婉约含蓄、情感真挚而著称。
他的诗歌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繁复的修辞,而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他善于捕捉瞬间的情感和意象,将之融入诗中,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
纳兰性德的诗歌受明代“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影响较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个性和率真。
同时,他的诗歌也受到清朝“神韵派”的影响,注重表现诗歌的“性灵”和“韵味”,强调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因此,纳兰性德的诗歌既具有明代诗歌的清新自然、真实感人的特点,又具有清代诗歌的含蓄蕴藉、意境深远的特点。
三、纳兰性德的代表作品纳兰性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饮水词》、《通志堂集》、《侧帽集》、《精选苏墨题词》、《南乡子·柳沟晓发》、《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等。
其中,《饮水词》是纳兰性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清代词坛上的一朵奇葩。
《饮水词》中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含蓄蕴藉、情感真挚而著称于世。
其中,《长相思·山一程》是纳兰性德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该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夜深千帐灯”一句,尤为后人所传诵。
总之,纳兰性德作为清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清新脱俗、情真意切、含蓄蕴藉等特点。
他的代表作品《饮水词》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清代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白衣保诗歌研究》范文
《清代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白衣保诗歌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清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蒙汉文学的交融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白衣保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其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蒙汉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成为了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从蒙汉文学交融的视域下,对白衣保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诗歌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白衣保及其诗歌背景白衣保,清代蒙古族诗人,生活在清朝中期,其诗歌作品丰富多样,既有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汉族文化的精髓。
当时,随着清朝的统一和民族间的交流加深,蒙汉文学的交融成为了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白衣保的诗歌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三、白衣保诗歌的艺术特色1. 独特的语言风格:白衣保的诗歌语言既具有蒙古族语言的质朴、粗犷,又融入了汉族文化的雅致和细腻。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其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生动。
2. 丰富的意象:白衣保的诗歌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些意象既有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又融入了汉族文化的元素,使得其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3. 深刻的主题:白衣保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还有对民族关系的思考。
这些主题使得其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蒙汉文学在白衣保诗歌中的交融1. 文化元素的交融:在白衣保的诗歌中,蒙汉两种文化的元素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例如,在表达情感时,既使用了蒙古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又融入了汉族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
2. 艺术手法的交融:在艺术手法上,白衣保的诗歌既继承了蒙古族民歌的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汉族诗歌的修辞技巧和表现方法。
这种艺术手法的交融使得其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3. 思想内涵的交融:在思想内涵上,白衣保的诗歌既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放和坚韧,又融入了汉族文化的智慧和仁爱。
这种思想内涵的交融使得其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价值。
五、白衣保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清代蒙汉文学交融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白衣保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清代诗歌的复杂性生成背景与可能性研究进路
清代诗歌的复杂性生成背景与可能性研究进路
罗时进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5)2
【摘要】清诗是在清代社会历史的土壤上生成的,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诗人情感世界的复杂,诗思书写的复杂。
作为一种“复杂关系”中的个体,清代诗人们的创作由身世而及民生,由家国而及社会,由种教而及民族,内容极为丰富,且作品数量庞大。
在中国古代诗史的最后一个阶段,往代诗歌发展的每一个知识板块都由川流而成江河,造就出一个规模巨大的诗歌王国。
这个诗歌王国至今尚存在很多未知因素,有很多需要探索、垦拓的领域。
在现有条件下开展清诗研究,应重视清代诗人天下观、国家观、民族观的变化,于新的文化理念中展开古今通变的思考,并注意对应具体现象和问题,去采取有效方法,寻求可能进路。
【总页数】10页(P150-159)
【作者】罗时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经典生成与阐释范式的流变——以清代对杨万里诗歌的接受为中心
2.信集闭系统进路数学模型及进路连锁表生成判据的研究
3.论清代云南多元文化背景下纳西
族汉语诗歌的特点——以丽江纳西族汉语诗歌为例4.清代三晋诗人的博观与圆照--张瑞杰《清代山西诗歌研究》序5.论复杂性场域的生成及其行动主义进路——基于人的主体性视角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研究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研究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初、号木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写作技巧、主题内容、艺术追求等方面。
一、写作技巧1.1 对偶句与押韵技巧纳兰性德擅长运用对偶句和押韵技巧,使得他的诗歌声调优美而富有节奏感。
例如在《虞美人·听雨》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种雅致的对仗让读者有一种享受音乐般的感觉。
1.2 描写细腻生动纳兰性德善于通过精炼而生动的语言描绘意境和情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心灵上的冲击。
他能够把平凡的事物转化为诗意的符号,如《长亭怨别》中:“落花时节又逢君,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种抒情手法让人们深感动容。
1.3 借景抒怀纳兰性德常常以自然景物作为背景,借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他能够将自然与个人的内心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诗歌独特的意境。
例如在《采桑子·醉后不知天在水》中:“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以及自身情感状态的各种变化,表现了纳兰性德复杂而多样的内心世界。
二、主题内容2.1 儿女情长纳兰性德经历了多次家族困难和个人挫折,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出对家庭、亲情和爱情的种种思考与触动。
他通过描写亲人之间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关系,刻画出了一幅引人深思和令人动容的画面。
2.2 落拓忧愁由于纳兰性德的个人遭遇,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落拓而忧愁的情感。
他通过对自身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的表达,超越了个人的痛苦,触动了广大读者共鸣。
2.3 诗人自省纳兰性德对自己的生活和创作进行深度反思,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人生与命运、艺术与责任等问题的思索。
这种自省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加普遍和哲理性的意义。
三、艺术追求3.1 追求真实感受纳兰性德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真实地表达个人感受,尤其是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深入思考后产生复杂情感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诗歌研究作者:王小舒甘肃社会科学 2019年05期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9)01-0103-04赵执信在清康熙朝号称“国朝六大家”之一。
这六家中的其他五家是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禛和查慎行。
他们都比赵执信的年岁靠前,只有赵执信生活到了乾隆初期。
相比之下,赵执信算是一位开风气的作家,他的性格及诗风已体现出了清中期诗人的某些特点。
一、狂放的品性与傲岸的人格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青州益都人(今山东博山)。
他是清初诗人赵进美的侄孙,诗坛领袖王士禛的甥婿,家族文学传统深厚。
但是,赵执信的创作道路却与宗法七子的叔祖和倡导神韵的外舅都不相同。
应该说,赵执信属于早达型的作家,17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18岁中会试第六名,当年殿试二甲进士,选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突然变成了翰林院学士,其荣耀和得意可想而知。
益都赵家与清王朝本无冤仇,执信的曾祖赵振业明天启年间进士,入清后出仕,官至山西、江南两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明崇祯年间进士,入清后官至福建按察使。
到赵执信这一辈,为清王朝效力更是顺理成章,加上赵执信本人的仕途顺达,进取功名已为水到渠成之事;不但如此,这种背景还造就了执信狂放自负、恃才傲物的秉性和气质。
他本人说过:“余少好为诗,而性失之狂易。
始官长安时,颇有飞扬跋扈之气,去之远而不自知。
”[1]375《沈东田诗集序》后暮年家居时,作者还曾回忆起当年在京师的狂放生活:“燕市居十年,酒徒能几个。
……招请无昏旦,主宾杂坐卧。
狂或怒朋辈,醉不避惊逻。
”[1]59《郑费生赴淮上》摹写可谓传神。
赵执信的诗友吴雯也曾形容他的为人和诗风云:“其于世也,率情自好,无所缘饰。
故其为诗也,直而不俚,高而不诡,盖如其为人矣。
”[1]43《并门集序》另一位诗人陈恭尹与作者相差30岁,亦引执信为同道,在为其诗集作序时说:“益都赵秋谷,早通仕籍,才名震天下,然好纵酒,喜谐谑,士以诗文贽者,合则投分定交,不合则略视数行,挥手谢去,是以大得狂名于长安。
”[1]86《观海集序》可以想象,赵执信当时那种不可一世的做派和风度。
虽然说张扬自我、勇于自信是康熙后期为数不多的文人作家一种新的精神风貌,但不可一世的态度毕竟招来了同僚的嫉恨和排击。
当代赵蔚芝指出:“这种狂傲性格,使他(赵执信)不仅鄙弃一般权贵,大概连他在翰林院的顶头上司徐元文也鄙弃着。
这个南派首领对赵的社会影响已经心怀妒意,对他这种反权贵的性格,自然更不能容忍,而必须找机会对付他。
”[2]1911《赵执信和〈长生殿〉案件》情况正是如此。
诗人28岁时,《长生殿》案件爆发了,时任右春坊右赞善的赵执信因于佟皇后国丧期间饮酒观赏《长生殿》传奇,遭削籍处分,剧作家洪昇、诗人查慎行同时免去太学生资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策划这次打击的是翰林院掌院学士、赵执信的“顶头上司”徐元文,而实施弹劾的则是给事中黄六鸿。
据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九记载,黄六鸿本人恰恰就遭遇过赵执信“璧谢”诗稿的事。
由此可见,《长生殿》案件很大程度上是赵执信狂放性格和傲岸气度所导致的。
被罢官后,赵执信后半生在漫游和家居中度过,没有再出仕。
诗人曾东至莱州观海,又数次南下游览,最远到达广东潮州,其中一次在苏州还住了四年。
暮年,则移居于益都城郊的因园别墅,不再出游。
虽然人已归乡,但少年时养就的狂傲性格并未改变,还是我行我素;不仅如此,还对权贵表现出了更加鄙视的态度。
据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五记载:“康熙中叶,大僚中称诗者,王(士禛)、宋(荦)齐名。
宋开府江南,遂有《渔洋绵津合刻》。
相传赵秋谷宫赞罢官南游,过吴门,宋倒屣迎之,以《合刻》见贻。
赵归寓后,书一柬复宋云:‘谨登《渔洋诗钞》,《绵津诗》谨璧。
’宋衔之刺骨。
”宋荦是康熙朝颇有名气的作家,当时任江宁巡抚,著有《绵津诗集》,且交游广,门生多。
赵执信对之如此不留情面,这比起当年“璧谢”名不见经传的黄六鸿,其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接下来,他又和诗坛领袖、自己的长辈王士禛发生了冲突,在《谈龙录》一书里对王士禛进行公开指责,由此构成了诗歌史上的一桩公案。
不过在仕宦方面,执信的态度倒是有了变化。
60多岁的时候,有人告知他,先前遭黜官员有望被重新录用,赵执信闻讯后并不感到高兴,随即答以诗云:“解到箫韶能引凤,何妨一鹤不来仪。
”[1]256《躬暨见示以新例宏开当有弹冠之兴却呈四韵》对回归仕途表现了不屑一顾的态度。
如此,赵执信的一生便成就了自己特立独行、狂傲自负的品格,他的诗歌作品也自然地成为此种品格的真实写照。
二、大胆刻露、锋芒逼人的诗风赵执信的诗集原名为《因园集》,后改名《饴山诗集》,又与《饴山文集》合刻为《饴山诗文集》。
《饴山诗集》共二十卷,内含词集一卷。
当代赵蔚芝、刘聿鑫于1993年编有《赵执信全集》,又在原有基础上增补了若干佚诗,由齐鲁书社出版,它是目前赵氏最全备的本子,共辑录有赵执信诗作1064首。
论及赵执信的诗歌,应该讲,的确像其为人,以劖刻、真率为主要特色。
就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方面的作品来说,比例并不算大,但是,暴露官府苛政及表现农民怨恨的力度却超过了当时的同类作品。
比如,他有两首记录苏州农民造反暴动的作品,颇为醒目。
其中《甿入城行》一首,开头这样写:“村甿终岁不入城,入城怕逢县令行。
行逢县令犹自可,莫见当衙据案坐。
但闻坐处已惊魂,何事喧轰来向村。
锒铛杻械从青盖,狼顾狐嗥怖杀人。
鞭笞榜掠惨不止,老幼家家血相视。
”上来先极力摹写农民遭受官吏欺凌的情状,接着,话锋一转:“官私计尽生路无,不如却就城中死。
一呼万应齐挥拳,胥吏奔散如飞烟。
”接下来,再看县令的反映:“可怜县令窜何处,眼望高城不敢前”,“县令深宵匍匐归,奴颜囚首销凶威”。
前后对比鲜明,可谓痛快淋漓。
还有一首《吴民多》,写某贪官被民众驱赶,被迫离职。
诗中云:“昨日城中哭,今日城中歌。
歌声如沸羹,讼口如悬河。
攫金搜粟恨民少,反唇投牒愁民多。
昔知临吴附臭蝇,今知临吴附火蛾。
”此作也用前后对照的方式写,嘲讽贪官淫威扫地、狼狈出走的丑态。
末了意犹未尽,还添上一句:“逝辞吴城不反顾,呜呼奈此吴民何。
”批判程度不亚于前一首。
这两首诗作因攻击性太强烈,后来被四库馆臣从《因园集》中删除,造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赵执信集中最突出的部分还是自写性情、宣泄郁闷的作品。
以下面这首著名的《太白酒楼歌》为代表:高楼势与泰岱平,楼边夜夜辉长庚。
仙人犹似恋陈迹,长援北斗东南倾。
当年贺监早相识,长安论诗青眼明。
金龟换酒定何许,酒家恨不传其名。
任城地好富水木,凭高纵饮神峥嵘。
当时我若接杯斝,岂复于公为后生。
今来隔水望丹雘,栋云檐雨纷纵横。
君不见少陵诗台留鲁郡,秋草芜没飞流萤。
又不见曹王陵墓碻磝北,残松积藓荒碑亭。
雪泥鸿爪半澌灭,雄名空自驰风霆。
文章故是身外物,敢与曲糵相争衡。
文章殉人酒殉己,此论虽创堪服膺。
苏州杓,力士铛,公昔与之相生死,我亦欲与寻前盟。
重来大醉锤黄鹤,吾言不食星辰听。
此诗作于康熙三十五年,作者南游经过山东济宁太白酒楼时。
在前辈诗人中,赵执信最崇敬的人物便是李白,他本人的愤世嫉俗、不可一世也略与李白相仿。
此诗取歌行体形式,风格、气度的确接近李太白,没有故意夸张、勉强造作的成分。
类似的作品还有《送同年梁原山吉士改官归太和》《赠钱塘吴舒凫因怀河中吴天章》《平原道中作》《东向言怀》《九日舟中无酒对月放歌》《蓬莱阁望诸岛歌》等。
陈恭尹称赵执信创作“自写性真,力去浮靡”[1]86《观海集序》,吴雯称其诗“直而不俚,高而不诡”[1]43《并门集序》,都是恰如其分的。
赵执信集中也有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作品,大多为漫游途中所作。
它们不以刻画景物见长,而是以书写怀抱为主,笔势奔放驰骋,往往落想天外。
比如:“空潭古洞闷幽境,待我拄杖传铿訇。
门中掉臂忽自笑,虎豹不怒天关宁。
檐牙错落殿交角,胜地往往栖神灵。
王母蛾眉飒霜雪,众仙杂佩璆锵鸣。
弇州山人好声势,残碣剩遣伧荒惊。
高亭削壁览题记,千年吾爱曾空青。
悠然会意谁与语,溪桃涧柳空含情。
衔杯枕石纵独卧,游人但怪颜何赪。
”[1]99《清明登云门山》“我今矫首意惝恍,况于抗策穷幽遐。
人生能几何,引领白日斜。
海山有约易错迕,此中便可终来家。
”[1]108《平度州道中望东北诸山》“湖光一曲萦我舟,与子呼酒相劝酬,以湖为酒恣拍浮。
须臾湖月忽晃漾,照映天上白玉楼。
须眉萧飒风飕飕,飘然疑坠海外洲,却视人世真蜉蝣。
我已一身随落叶,子亦一官成赘疣。
不见吴越俱荒丘,鱼城酒城何处求。
伍胥种蠡同浮沤,惟有石湖湖上月,曾照石湖居士游。
”[1]196《中秋与南村泛舟石湖望月》等等。
这类作品多取五、七言古体的形式,尽兴挥洒,无所缘饰,如他自己所说:“醉歌犹爱有声情”[1]329,风格上接近李白和李颀;有些则意象峥嵘,语言峭拔,与韩愈相类。
此类作品还有《井陉道歌》《夜度黄岭》《太行绝颠望黄河歌》《大风登海镜亭观潮》《望罗浮》《游碧落洞》等。
赵执信诗作还有一个特点,即往往含带讽刺,夹裹锋芒。
执信自己说过:“狂声寥落在人间,馆阁文章已尽删。
好为流传闲适句,莫教谣诼到溪山。
”[1]83《寄新诗与门人谢文洽编修系以绝句》作者晚年的确删去不少早期的作品,但集子中留下的却并不都是“闲适”之作。
比如,罢官第二年闻及徐元文死讯所写的《感事二首》,就是传诵颇广的讽刺作品:“谁信武安成黄土,人间无恙灌将军”,言辞相当辛辣。
类似讽刺世态人情的作品在诗集中数量相当多,可以说触处即发,不拘一格。
这里不妨再举两首小诗:羡尔参庭树,清阴自一隅。
已见碍云日,谁复辨根株。
《寄生榕》神龙好头角,何意落盘中。
莫讶争相嗜,人间尽叶公。
《龙虾》上引两首作品均为咏物诗。
前一首写寄生他木的榕树,刺讽声威显赫却依托权贵向上爬的官员。
后一首描写盘中的龙虾,嘲弄下场可悲的豪强人物,同时还抨击了好唱高调却不干实事的利禄之徒。
两首诗都是有感而发,针对性很强的,让人一目了然。
其中后一首也被四库馆臣删去。
根据统计,《因园集》中被四库馆臣删除的诗篇足有173首之多,它们往往为嘲讽类作品。
可见赵诗的大胆刻露和锋芒逼人。
三、《谈龙录》及其诗学主张康熙四十八年,赵执信写了一本诗歌批评专著,起名《谈龙录》。
在这本书里,赵执信集中阐发了自己的诗学观点,并将本人与王士禛长期积存的分歧和矛盾公开化了。
概括起来,这本篇幅不大的书中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其一,关于“龙”的争论。
据赵秋谷回忆,他和王渔洋的学生洪昇某次同在王氏宅邸谈论诗学,以龙为喻。
洪昇最先发言,云:“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
”王士禛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
”最后,赵执信出来表态:“神龙者,屈伸变化,故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