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群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合集下载

高校科研团队组建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帅春

高校科研团队组建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帅春

高校科研团队组建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帅春发布时间:2023-05-11T07:13:43.94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5期作者:帅春[导读] 高校科研团队是各学科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关键基础,但是高校内部科研人才对应的梯队结构相对比较模糊,难以适配规范化的团队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610065摘要:高校科研团队是各学科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关键基础,但是高校内部科研人才对应的梯队结构相对比较模糊,难以适配规范化的团队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

高校对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建模式和培育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化改革,才能形成科研管培机制。

本文将着重研究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模式与运行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组建模式;运行管理机制高校科研团队的组织建设和领导工作,主要立足于高等院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研究平台,因此需要创新引领当代社会的科研发展方向。

在组建高校科研团队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基本特征、管理需求以及战略领导力进行客观评估,还需要将专家、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在某些学科领域内的具体贡献、价值创造需求等内容融入到运行管理机制中。

1 高校科研团队组建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1 梯队结构与平台不符合科研发展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以及专业型高校的科研团队组建进程中,逐步凸显出了较多问题和不足,会集中体现在梯队结构、科研管理平台等层面上,难以迎合新时期的我国高校科研发展模式[1]。

很多高校实际应用的科研团队管理模式并不适用于重大科研项目,还会直接影响和限制科研领军人物的创新发展进程。

很多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科研团队相对比较独立,其临时性、单一性的分工模式不利于高校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科研梯队结构与管理平台,普遍呈现扁平化的运营管理状态,在具体内部分工和绩效考核层面上凸显出断层问题。

高校不同专业的科研梯队结构、管理平台并不能呈现出协作性、共享性等特征,难以客观整合高校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更容易凸显出人才培育和奖惩机制不适配等问题。

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论文.doc

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论文.doc

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论文一、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1、企业家主导创新集群的机制。

企业家的经历和网络是创造新企业的关键因素。

企业家作为经济变革的代表具有创造其个人更大利益的能力,常常以经营社会的方式去促成有利于当地新兴产业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的资源。

企业家们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利润的积累和专长的投入、扩展与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联系、组成新的创业团体,在长期努力中的形成并巩固新的集群。

但是,企业家主导机制所催生的集群的需要较长的时间,集群的最终配置和可持续性取决于政策环境和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其他资源基础。

2、政府主导集群创新的机制。

政府重视创新集群形成的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根据体制和政策的差别,发展产业集群可选择偏重内生的策略和偏重外生的策略。

外生的策略就是通过外部的路径利用外部网络、吸收外资企业和人才担当集群建立运行的主角,或进行集群招商,其可行的机制在于:政府不予所辖区域的企业和各社会层面竞争获利,并且有政治、立法等优势手段调动战略性资源,达到自身的目的。

而内生的机制就是依靠本土中小企业群体发展地区性的新兴产业,通过免税和补贴对新兴的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对大学培养产业集群特殊人才给予经费支持,建立研发本地化人才库,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企业和全球品牌。

从国内外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来看,很多地方政府甚至是国家层面不仅参与其中,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他们更是成了集群的主导者。

在这种实现路径中,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帮助集群解决两大难题:一方面,集群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

因此在集群形成的初期,政府应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将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吸引过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但比如在物流成本、税收成本方面企业是无能为力的,因而政府作为集群的主导者,必须制定政策帮助集群攻克成本难关。

重庆笔电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就形成了“5+6+700”的“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也成了政府主导的典型。

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

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

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江苏省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指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场地、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支持,帮助其成长壮大的组织机构。

而创新集群则是指在某一地区或行业内,聚集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和人才交流氛围的现象。

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深入研究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对于推动江苏省科技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意义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当今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江苏这样经济实力较强、科技创新活跃的地区而言,科技企业孵化器更是刻不容缓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讨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可以有助于深入理解江苏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重要的创新支撑平台,其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深入研究与探讨将有助于优化江苏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研究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政府在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方向和策略支持,研究相关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将有助于政府进行更加精准的决策,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研究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对于促进江苏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需要2000字,输出内容如下: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江苏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创新集群的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并分析其中的关联性。

西部资源开发型城市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探讨——以攀枝花市为例

西部资源开发型城市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探讨——以攀枝花市为例


关 词 资 开 科 创 运 机 .. . ,.. .校、 研 所 开 技 攻关 随 国 分 体系 度 业 技 键 :源 发 謦 新 行 制.. . . 科 院 联合 展 术 。 着 际 工 高 专 化,










、。,源自内重 要 的 海 绵 钛 生 产基 地 。 按 照 攀 枝 花市 中长 期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的 要 求 ,制定 高层 次人 才 引进 办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目前 , 又批准设立“ 中国攀西 法 , 完善高层 次人才特 聘专家、 柔性 引才” “ 和智 力引进促进办 法 , 对 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开展建设“ , 中国攀西战 企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 才给予政策支持 ,完善高层 次人 才津贴 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前期工作 , 并启动编制钒钛 资源利用产业基 制度 , 索建立 “ 探 人才优 先发展试验 区” 实施科技创新、 。 知识产权鼓 地规划。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 , 要创新攀西资源开发模式 , 推动企业 励保护政策。 完善知识产权、 技术等作 为资本参股的措施。 完善支持 兼并重组和矿区整合开发, 集约配置资源, 集合创新要素, 加快推进产 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对外开 展技 术服务、 创办科技 型企业 的 业技术升级 , 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 整 ; 优 围绕攀西地区战略资源的综 激励保障办法 ,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探 索产权激励制度 , 合开发利用, 建立 国家、 市( ) 省、 州 联动协调机制 , 通过加强科技攻关、 制定知识、 术、 技 管理 、 技能等生产要素按 贡献参与 分配 的办法。 健全 政策扶持 、 重大产业项 目推进 、 基础设 施建设等重大 问题的组织和协 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 推行年金制、 股权 、 期权等 中长期激励办法 , 调 , 同推进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共 充分发挥西部地区 已建和 重点 向创新人才倾斜。探索高层次人才、 高技能人 才年薪制 、 议工 协 在 建 的公 共基 础 设 施和 科 技 基础 设 施 的功 能 和 作 用 , 力D l 着 ol国家 省 资 制和 项 目工 资 制 等 多 种 分 配 形 式 。完 善政 府 资 助 开 发 的 科研 成 果

企业集群运营方案

企业集群运营方案

企业集群运营方案一、企业集群运营的基本概念企业集群运营是指为了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和效率提升,以及推动企业集群的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

企业集群运营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链整合:企业集群的核心在于有效整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

通过整合,可以优化整个产业链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 资源共享:企业集群中的各个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包括人力、物力、技术、信息等。

通过资源共享,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产业联动:企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通过产业联动实现互利互惠。

通过互相依存和合作,可以实现规模效益,降低风险,加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4. 创新合作:企业集群是创新的温床,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借助集群效应,可以更快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 共同发展:企业集群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通过共同发展,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合作和交流。

二、企业集群运营的关键问题企业集群运营中存在许多关键问题,包括资源整合、产业联动、规模效益、合作机制等。

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 资源整合:企业集群中的企业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地域,它们拥有各自的资源和优势。

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有力的合作体系,是一个关键问题。

只有资源整合到位,企业集群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

2. 产业联动:企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需要进行紧密的产业联动,实现互利互惠。

这需要建立合理的产业联动机制,包括供应链整合、生产协作、市场合作等。

只有通过产业联动,企业集群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和降低成本。

3. 规模效益:企业集群是靠规模效益获取竞争优势的,但要实现规模效益并不容易。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产 学研 协 同创新 的 内涵
产学研协 同创新的研究源于国家创新系统、 区
导致产学研协 同创新概念模糊 ; 第二 , 产、 学、 研各 域创新系统 以及创新 网络和集群创新等理论 , 这些 方互动不足 、 合作深度不够 , 缺乏有效 的组织沟通 理论关注制度、 环境和网络等层面的研究。未来企
和协 调机 制 , 知识 ( 尤 其是 隐性 知 识 ) 流 动性 和 知识 业 的盈利能力取决于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
吸收能力不高, 导致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效应不能完 将其转化 为商业价值的能力 , 也 即获取知识 、 利用 全发挥 ; 第三 , 产学研协 同创新 的制度环 境不够健 知识 、 实现知识增值 的能力 , l - 2 ) 大学除了教学和研
广 泛 应 用 于 各 个 国家 。其 中最 为典 型 的是 美 国的 改进 。
“ 产业 , 大学合作研究中心” ( I / U C R C ) 。近年来 , 尽
针对 上述 问题 , 本 文 旨在 通过 对产 学研 协 同创
管我 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不 断提高 , 但是我 新 的 内涵 进行 界定 , 分 析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 的概念 框 国科技水平的落后 和产业结构的失衡仍然是阻碍 架 , 提出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操作便利的 我 国经济地位提高的瓶颈 。为此 , 我 国学术界和企 产学研协 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对 当前的产学研协
织界限的三方合作创新 方式 , 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和 念等 冲突( 例如企 业以盈利为战略导 向, 而大学和
学研方 的组织创新优势 , 为技术创新提供一条有效 科研院所则倾 向于科研和技术开发 ) 。为 了确保产
作者 简介 : 郑彤 彤 ( 1 9 8 4 一) , 女, 武 汉 东湖 学院讲 师。 基金 项 目:湖 北省技 术创 新 专项 ( 软科 学研 究 )项 目 “ 互联 网+ 背景 下的 湖北省 农 业竞 争模 式研 究” ( 2 0 1 6 A D C 0 7 6 ) ; 武 汉 东湖 学 院农 业 电子 商务 湖 北省 协 同创 新 中心 ( 培育 ) 项 目“ 基 于顾 客 体验 的农产 品 电

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的管理控制模式研究

创新集群中组织间关系的管理控制模式研究
应 交易不确 定性 和交易环 境风 险程度高 ,
段 ,由于价值驱动 ,使得 创新集群 中组织 间 的关 系嵌入 了许 多价值 因子 ,关系经 营 过程就是组织价值直接获取过程 ,嵌入价 值 因子 的关 系由组织通过 双边协调难 度很 大 ,必须借助科层管理控 制 ,以维 护交易 过程与交易结果 的公平。 创新集群 一旦进 八基于知识链阶段 ,创新 集群 中组 织问关 系 的管理控制方式将有很 大变化 ,因为在
管理 控制空 间 ,同时赋 予企业管理控制新
的内容 。面 对高新区二次创业与产业集群
的 升级 改造 ,创 新 集 群 引 起 了 国 家 与 地 区 的 重 视 ,文 章 将 选 择 创 新 集 群 中组 织 问关
新集群 由企业 、大学 、研究机构 以及 中介
组 织 等 构 成 ,通 过 产 业 链 、价 值 链 与 知 识 链 形 成 战 略 联 盟 和 各 种 合 作 ,具 有 集 聚 经
_

种弱势控 制 ,考虑 到人类对组织问关系
运 行 规 律 的认 识 不够 全 面 与 深 入 ,创新 集
创 集 中 织问 的 新 群 组 关系
管 控制模式 理 研究
一 向鲜花 ( 州学 院 梧

群 中组 织 间 关系 量 介入 。 了便 于 分 块 管理 , 据创 新 为 根 集 群 中组 织 间关 系是 由 关 系域 秩序 治理 还 是 由科 层 管 理 控 制 治 理 ,将 创 新 集群 中组
相 同且 可 以 由 不 同 的 交 易 主 体 独 立 完 成 的 情 形 ;科 层 管 理 控 制 机 制 适 应 于 不 确 定 性 和 资 产 专 用 性 程 度 中等 ,任 务 可 程 序 化 程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运行机制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运行机制

一、引言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内,由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批企业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运行机制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课题,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初始阶段:在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内,存在一些零散的企业,它们可能是在同一产业领域内,或者是有相关产业链的企业。

2. 吸引阶段:某些因素(比如市场需求、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地区或者行业,形成了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产业群落。

3. 聚集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扩张,原本零散的企业群体开始相互吸引,形成了相对密集的产业聚集现象。

4. 整合阶段:在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企业之间开始进行合作与整合,形成了更加有机的产业集群。

5. 储备阶段:当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内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时,它们开始从内部涌现出更多新的机遇和潜力,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的力量。

三、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是指其内部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资源配置和协同合作方式等方面的规律。

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产业链衔接: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通常涉及到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内部的衔接关系。

2. 产业分工:在一个产业集群中,不同的企业往往具有不同的专业优势,它们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3. 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通常会形成一种技术共享和创新合作的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整个集群的发展。

4. 品牌建设: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会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和品牌形象,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5. 政策支持:政府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机制分析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机制分析
户 。二 是不利 于对 各要 素影 响集 群创 新 系统 的作用 强度 分析 , 因为缺 乏主 次感 , 易对政 策设 计 时考虑 容 要 素 之 间的关 系 带 来 混乱 。另 外 , 他 们 的 三要 素 在 六 因素分 析 中 , 中介 服务 机 构 在 集 群 创 新 系 统 中 的
域内, 以产业 集群 为 基 础并 结合 规 制 安 排 而 组 成 的 创 新 网络 与机 构 , 过 正式 和非 正式 的方 式 , 进知 通 促 识在 集群 内部 创 造 、 储存 、 转移 和应 用 的各 种 活动 和
相互 关 系 。在 明确 概 念 的基 础 上 , 江 把 集 群创 新 魏
作 用也 没有得 到 显现 。 魏 江 认 为 集 群 创 新 系 统 是 在 狭 窄 的地 理 区
对 于 以创 新 为 目标 的集 群创 新 系 统研 究 , 多 很 文 献 都 提 供 了 有 价 值 的 研 究 成 果 。 如 C o e和 ok S hes c l( I 为集群创 新 系统 由具 有 明确 c i t k 】 2 认 no _ 鲫 地理界 限 和行政 安 排 的创 新 网络 与 机构 组 成 , 这些 创 新 网络 和机构 以正 式 和非 正 式 的 方 式 相互 作 用 , 从 而不 断提 高 内部企业 的创 新产 出。该创 新 系统 内 部 的机构 包括 研 究 机构 、 大学 、 技术 转 移 机 构 、 会 商
的竞 争优 势来 源 和发展 潜力 。但 这一模 型存 在如 下
缺 陷 : 是 打 断 了 各 个 要 素 的 联 结 , 把 市 场 要 一 如 素 和企业 要素 分离 , 坏 了集 群 内部企 业 成 员 之 间 破 在价 值链 等方 面 的联结 。其 实 , 应商 、 供 企业 和用 户 二者 是很难 明确 界 定 的 , 供 应 商 是后 一 产 业 环节 三 如 的资 源供应 者 , 但它 同时 可 能 是前 一 产 业 环 节 的用

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创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创新经济园区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对于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的创新,是推动园区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管理体制的创新1.政府与市场的平衡在创新经济园区的管理体制建设中,应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实现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

政府在园区建设和管理中应该发挥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引导园区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在市场主体自主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创新,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产业与地方的联动园区应该在创新资源配置上,实现产业与地方的联动发展。

政府应该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推动创新经济园区的定位建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应该鼓励园区和地方政府、产业协调发展,建立产业联盟和合作机制,形成产业协同效应,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3.政策与法制的保障在管理体制创新中,政府应该加强对创新经济园区的宏观调控,形成政策导向和法制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园区投资兴业。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创新经济园区的法治建设。

二、运行机制的优化1.市场竞争机制创新经济园区的运行机制应该建立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

园区可以通过产权制度、价格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要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在园区内进行合作与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最大化。

2.效益分配激励机制在创新经济园区的运行机制中,应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激励机制。

园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等手段,激发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和生产效率。

建立绩效导向的薪酬体系,鼓励人才和团队的创新创业,实现效益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创新集群知识网络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甄 杰 和任浩 ( 2 0 0 8 ) 认为 , 创新 集 群 的知识共 享机 制包
州“ 硅岛” 、 印度“ 班加罗尔” 等。创新集群成为传统产 业 集群 升 级 的 目标 以及 旨在 推 动经 济 持 续 发展 的政 府政策。另一方面 , 创新需要不 同领域的高度专业化
的知识 、 动 态 的 知识 环境 以及潜 能 与 直觉 ( S c h a r m e r , 2 0 0 1 ) , 知 识创 新 由于 其复 杂性 , 大 多发生 在 多主体 的 网络 中 , 而不 是 单个组 织 内。创 新集 群是 指 基 于有利 于 创新 的环 境 , 不 同类 型 机构 在完 善 的知识 和技 术生 产、 交 流扩散 、 共 享 和转化 机制 的作 用 下 , 由知识 和技 术 网络 、 经济 网络 、 社 会 网络 相 互耦 合 而成 的创 新 网

究 和创新 子 网揭 示 了产 业集 群 网络 中共 有 知

识 的结构 , 说明知识在集群中的分布和应用( 傅荣等 , 2 0 0 6 ) 。知识 网络 的运行 和演 化影 响创 新集 群 的形 成
和绩效 。
我国 2 0 0 6年提 出 “ 提高 自主创 新 能力 , 建设 创新
型 国家” 的发展 战 略 , 于2 0 1 1 年实 施创 新 型产业 集群 建 设工 程项 目, 创新集 群 的发 展 和研究 尚处 于 刚刚起 步 的阶段 , 在 我 国特有 的情 境下 对创新 集 群知识 管 理
度和影响却得到地理邻近的强化 ( M a s k e l l , 1 9 9 9 ) 。集
于创新 集 群知 识 网络运行 机制 的研 究 。因此 , 本文 将
创新集群与知识管理理论相结合 , 界定创新集群知识 网络 的概念 、 内涵和特征 , 构建创新集群知识 网络结

海洋科技园区集群创新研究——以青岛中国蓝谷为例

海洋科技园区集群创新研究——以青岛中国蓝谷为例

海洋科技园区集群创新研究——以青岛中国蓝谷为例关静文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加快建设青岛中国蓝谷(以下简称“蓝谷”)已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本文以“蓝谷”为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分析了高科技院园及产业的集聚效应,借鉴国内外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全方位地探讨了高科技园区建设中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区的统筹管理创新模式,以期对于青岛中国蓝谷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院园集群;蓝谷创新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4-0465-02“蓝谷”建设以项目为中心,推动以国字号项目为代表的科研机构项目进驻,积极引进以“创新企业 + 研发团队 + 创投资本”为特色的研发项目。

“蓝谷”产业定位以海洋生物科技产业为“核心”,海洋高端制造业、海水综合利用业为“两翼”,逐步形成六大海洋高端科技产业。

一、“蓝谷”院园集群创新的优势1.优质雄厚的院校资源“蓝谷”规划建设的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所处的青岛市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作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走向深蓝的桥头堡,青岛蓝谷目前已有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8所高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重量级海洋科研平台在蓝谷成立。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七大海洋科研机构之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在蓝谷建设“青岛科教新城”,英国剑桥大学也即将入驻,共同打造“创新转化学院和国际创新转化实践基地”。

2.领先的科研实力成果目前,在船舶制造领域,青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唯一获准装船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海水综合利用领域,青岛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生活用水上进行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城市;在海洋材料领域,是世界最大的海藻材料加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舰船涂料及功能材料科研生产基地。

3.初具特色的产业体系青岛培育了初具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中国科协学会联合体运行模式与机制探究

中国科协学会联合体运行模式与机制探究

中国科协学会联合体运行模式与机制探究◎ 王志芳中国科协学会联合体是我国科技社团的新型组织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对促进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科技社团发展的新生事物,联合体还存在工作机制不健全、运行管理有待改善等问题。

结合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从找准工作定位、完善工作机制、创新运行模式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一、联合体基本情况中国科协学会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是顺应学科细化和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科协倡导下,由学科相近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自愿发起,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的非法人合作组织。

联合体是中国科协在学会组织模式和工作制度上的创新,在理论上有利于搭建人才互动、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形成联合攻关、共谋发展的工作机制;有利于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

自2015年10月首个联合体——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成立以来,截至2020年12月联合体发展为8个,涵盖生命科学、智能制造、信息科技、先进材料、清洁能源等重要学科领域和重大产业领域。

二、联合体的特征分析(一)联合体体现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发展模式近年来,联合体的组成单位在全国学会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行业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

这种模式有利于凝聚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等多方力量,为进一步实现高度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条件。

经统计,联合体共计260个成员单位,包括103个全国学会、58个企业、48个科研机构、44个高等院校以及7个其他机构。

总体上,全国学会数量最多,企业占据第二位。

其中,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信息科技学会联合体单独由全国学会构成,分别为11个和17个。

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包含全国学会数量最多,为22个。

清洁能源学会联合体组成单位数量最多,达55个,且企业占比最高。

联合体的组成结构(按联合体成立时间排序)中国科协学会联合体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在实践中探究联合体科学发展规律,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

面向未来,对标国家发展战略,科学求变、主动应变,立足集群优势探索新路径,强化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能力,深化科技社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于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关于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

关于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以产业园区建设为重要载体,持续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不断规范管理机制,园区建设水平日益提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作出了显著贡献。

但现行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产业链不完整、缺乏xx产业。

一是各行业关联度不高,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不能形成配套生产和联动发展,不利于园区产业链的拉长和壮大发展;二是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传统行业较多,xx产业较少,不能和经济发展趋势密切接轨,发展后续无力,影响整体经济发展。

二、收支矛盾凸显、服务能力较弱。

一是园区财力增长的速度滞后于刚性支出(征地拆迁、土地成本、“九通一平”配套等)增速,财政支出和资金筹措压力较大;二是园区经济管理职能不到位,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职能还需加强。

三、土地供应紧张、高层次人才缺乏。

一是随着园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土地政策的收紧,有效供地日趋紧张,土地瓶颈制约效应凸显,招引项目难以落地;二是市场化管理人才模式效果不明显,园区急缺的高层次规划、投融资、资本运行人才招不进、留不住。

为此建议:一、强化园区运行机制建设。

由工信、财政、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组建工业投资公司,多方筹资,成立工业发展基金,弥补工业发展不强短板,加快布局增值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引导产业发展;依托现有园区及企业,通过项目嫁接和市场引入,引入同类别企业,建设若干企业产业园区,形成同类产业集聚的专业园区;持续推进企业闲置资源盘活,推进以商招商、中介机构招商、专业团队招商、互联网招商等模式,开展集群式、补链式精准招商,力求实现一批重大项目落地,逐步推进“腾笼换鸟”。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按照权责利一致的原则,下放权力,实现园区有限“自治”,提高办事效率;根据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职能,剥离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一站式服务”的行政代理机制,将行政职能从管理微观经济活动转到宏观规划和服务上来,形成以政府领导、社会中介服务、行业管理为辅的管理机制;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实行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对重大产业项目、xx产业项目降低税收分成比例,加大对园区土地供应的支持力度。

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全文及解读

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全文及解读

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家对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工作相关要求,参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国科发区(2021))17号),结合云南省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基础研究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云南实验室,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省重点实验室,以产业关键工艺、成果的工程化验证和系统集成为主的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形成我省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三条创新中心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 产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群体提供技术支撑与科技服务;孵化衍生科技型企业, 促进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创新生态,引领带动重点产业和区域实现创新发展。

第四条重点建设领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和公益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等的核心技术研究, 重点在生物育种、前沿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

——面向经济主战场。

围绕我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能够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领域,重点在先进制造业、有色金属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研究。

一一面向我省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

围绕云南省生命健康、生态安全等重大需求,重点在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以上领域,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形成满足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网络。

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新集群特征、系统结构与运行模式研究

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新集群特征、系统结构与运行模式研究
进 我 国 服 务 外 包 产 业 的 发 展 将 成 为重 要议 题 。
发展 : 实施 户 籍制 度改 革 , ① 促进 劳 动 力市 场发 展 ; ② 深化土地 制度改革 , 完善 土地市 场机制 ; ③培 育城 乡市
农 业 , 步形 成 城 乡 产 业 链 和 配 套 关 系 ; 要 在 县 域 的 逐 二
特 殊 地 位 基 础 上 , 县 域 建 设 成 为 联 结 、 通 城 乡 的 中 把 沟 枢 和桥 梁 , 大 城 市 为 城 镇 体 系 的 核 心 , 区 政 府 所 在 以 以
场, 塑造一体化 市场上 的平等市 场主体 ; ④健 全城 乡一
体 化 市 场 基 础 条 件 , 括 市 场 法 规 、 流 配 送 、 用 体 包 物 信
3 浙 江纺 织服装 职 业技 术 学院 , 江 宁 波 35 0) . 浙 1 8 0 摘 要: 目前 , 国 服 务 外 包产 业 园 的 发 展 仍 停 留在 产 业 集 群 阶 段 , 何 加 快 推 进 创 新 集 群 发 展 , 用 创 新 我 如 利
集 群 优 势 来 推 进 我 国 服 务 外 包 产 业 的 发 展 成 为 重要 议 题 。 从 系统 论 视 角 对 服 务 外 包 创 新 集 群 自 身 的 特 点
的正 常运行 。
关 键 词 : 务 外 包 ; 新 集 群 ; 务 外 包 产 业 园 ; 统 结 构 ; 行 模 式 服 创 服 系 运 D :0 6 4 / b d . 0 1 9 2 2 OI 1 . 0 9  ̄jy c2 1 0 0 0 中 图分 类 号 : 2 3 F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0 2 2 7
( ) 筹 城 乡 市 场 , 立 完 善 的 市 场 体 系 , 现 城 4统 建 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创新集群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一)创新集群的管理模式由于具体的产生条件和发展环境多种多样,创新集群的管理模式是不可穷尽的,甚至可以说,每个创新集群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每个创新集群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因此,对创新集群的管理模式只能进行大致的分类,分析其中关键要素与管理行为。

总的来说,创新集群主要由政府机构及其委托的公共协会等组织来进行管理的,这些管理组织连接和协调着企业、大学和研究中心、中介组织等不同的创新集群相关主体,保障着集群的持续发展。

综合分析各国创新集群的建设实践情况,可以发现创新集群的管理模式大体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服务型和混合型等3类。

1、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政府主导型创新集群管理模式是指政府对创新集群的建设规划、组织协调及其发展运行进行直接管理的模式。

许多创新集群在建设和成长阶段的初期由于综合优势不明显,条件不充分,因而需要政府作为推动力。

此时,政府的管理行为以集中管理为主,较多地进行直接地组织和推动,以促进创新集群发展的进程。

这一发展模式往往需要建立创新集群的管理组织机构来履行政府的管理职能,对创新集群的各种事务管理也纳入所在区域的政府行政管理范围,一般有着明确的创新集群发展目标、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

政府在其中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管理集群的各类相关主体,强力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如发展某种产业、建设创新新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等。

这类创新集群一般会通过政府支持的引导性项目,培养核心能力,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

这样可以降低成长和发展中的风险,对于发展一些高风险、高研发成本的行业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主导的创新集群管理模式具有规划性强、集中统—、权威高的特点,但也有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活力不足的缺点。

要么效果很好,要么效果很差。

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日本的知识创新集群。

它是在国家的倡导下,由国家从无到有地在计划下发展起来的。

它充分利用了所在区域的行政管理资源,全方位推动创新集群的发展。

日本中央政府和所在地方政府动用了它们的各种资源去援助知识创新集群的发展,形成了相应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基地。

我国的国家级高新区及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上也属于这种模式。

一般而言,自上而下的创新集群在建设中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因为,自上而下的创新集群是由政府扮演强力的外部推动因素,为实现某种发展意愿(如整合区域经济、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等)而集中创新要素。

所以,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往往为追赶型国家、后发国家、市场经济不完备国家的创新集群所采用。

2、政府服务型管理模式政府服务型管理模式,是指创新集群相关主体之间通过资金、人力和信息技术交换,逐渐自发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创新网络。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创新相关主体是横向平等的,它们通过协商和协作共同处理集群发展中的问题。

政府发挥的功能是负责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提供相关的发展服务,支持集群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引导集群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采取政策制度手段、经济手段来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鼓励、引导、协调集群的发展。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研发、生产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相应产业的发展,加快创新集群的建设,形成互动合作的创新集群效应。

集群并不要求各类成员必须建立很正式的联系和组织形式。

而是通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各自的连接,而形成多结点、多侧面和多层次的复杂动态网络结构。

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创新主体间密切交流、互相渗透。

例如美国硅谷有各式各样的创新主体,包括中小型企业、新兴公司、大型跨国集团的研发分支机构、政府机构、独立的研发组织、大学及高等技术学校,甚至独立的个人。

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互相合作从事着各种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活动,而这种分散的专业化运作反而更能突显其发展的动力。

采取政府服务型管理模式的一般是自下而上的创新集群,这是因为此类创新集群的形成主要是自发的、围绕特定的产业和价值链进行的,创新主体发挥了强烈的自组织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管理型服务、维持市场秩序、营造发展氛围。

3、混合型或中间型管理模式除了上述两种管理模式之外,还存在着政府推动和市场力量共同发挥作用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发挥着对创新集群进行建设规划、政策支持和引导的作用。

同时,对创新集群的资源配置则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盈利模式都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

建设此类的创新集群,最为关键的是灵活运用政府的力量,对政府作用要有清晰的界定。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于有一定创新基础的产业聚集地区,如欧美发达国家的传统制造业基地。

在现实中,“硅谷”是不可复制的,因此许多国家的创新集群采取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创新集群是自发形成的,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政府通过设专门派出机构参与和协调集群的管理事务。

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图卢兹航空航天创新集群。

30年前图卢兹就已经发展成为欧洲航空航天活动的主要中心,但主要由当地的学院、高校、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机构组成,企业较少。

20世纪90年代,为了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法国政府改进政策,将当时国内两大航天公司(马特拉航天公司和阿尔卡特航天公司)引入图卢兹,又继续将部分研发和教育机构从巴黎迁到图卢兹地区。

到现在,图卢兹已经形成了欧洲的超大型航空航天创新集群,创新能力得到了强化。

(二)创新集群的运行机制无论是由企业自发发起的,还是由政府主导规划的,创新集群在孕育、成长、成熟等各个阶段并不是平稳发展、一帆风顺的。

实践表明,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创新集群在发展过程中提前夭折或过早地走向衰败。

例如,集群内部组织程度不高,造成无序竞争;缺少核心技术与主导机构,无法凝聚各类成员;集群成员间发生利益争执与冲突时无法有效调节;集群发展不受控制,造成环境污染、贫富分化、行业垄断等恶性后果;集群扩张带来地价与薪酬等成本的上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集群的核心技术过于单一,产品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等。

因此,各国成功的创新集群都建立了自己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

1、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的一般程序由于国情与创新目标的差异,各国创新集群的运行管理机制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色。

但在政府支持下,创新集群的建设与发展基本是按照类似的程序进行。

以日本的知识集群为例,这一程序主要包括:——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根据国家需求及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制定创新集群政策,启动创新集群支持计划,并为集群在培育、发展、形成等不同阶段的运行与管理制定工作目标和资助预算;——由各地区提出集群支持项目申请,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制定集群支持项目的标准,并审批地方政府针对区域特色上报的集群支持项目。

再由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各地的集群方案进行评估。

选出合适的建设方案,提供资助资金,以此来支持或引导集群的发展,保证集群的质量;——由地方政府组织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进行讨论,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基础,制定集群支持计划,包括集群目标、研究开发课题、实施体制等;——各地设立推进机构来负责集群计划的实施。

推进机构一般是公益法人或财团法人,也有政府事业单位和民间机构。

推进机构下设专门的集群管理部门,该部门成员由当地产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人员构成;——国家资金通过推进机构拨给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进行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核心技术种子;——集群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构筑产学研合作网络,支持产学研合作研发,支持创业与孵化、宣传集群影响等;——制定严格、透明的评价制度,对所有的集群支持计划与项目进行评价;——国家为集群计划提供政策、资金和条件支持,用于合作研究开发、管理机构运营、交流活动等1。

图3-1 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的一般程序总结归纳各国创新集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情况,可以概括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的一般程序如图3-1所示。

(1)政府的工作内容在上述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的一般程序中,政府的作用表现为从政策体系方面来促进创新集群运行机制的建立,其具体工作包括:——通过产业政策,确定产业关键技术问题的优先发展领域,作为创新集群的主要核心技术发展方向,引导产学研合作研发及产学研机构的集聚;——运用财政拨款、专项基金、低息贷款、科技债券、风险投资等资助手段,给创新集群以资金上的支持和保障;——通过税收政策,对创新集群的研发合作计划或项目给予税收减免或优惠;——鼓励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间科研人员的流动,并保障其相应待遇;——建立完善的教育与培训体系,提供创新集群所需人才。

(2)研究机构与大学的工作内容创新集群为研究机构与大学提供了一个既能服务于经济发展,又1MEXT .Cluster Brochure 2008..jp/a_menu/tokuteijigyou/index.htm能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机构与大学在其中的工作包括:——利用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帮助,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扩大与企业的联系,从而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基础;——针对具体的集群支持计划与项目,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遴选和决策,以降低研发的风险;——通过论证寻找合作伙伴和确定研发合作形式,如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委托开发、合作开发、人才培养等。

——与政府、企业合作做好资金、技术准备,建立协调管理架构,负责对计划与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地全过程控制;——集群支持计划与项目完成后,与各方共同组织项目评估与验收;——直接承担起衍生企业的角色,通过不断衍生出新的企业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并进而带动集群企业内部的技术学习和进步。

(3)企业的工作内容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必然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企业成为连接创新集群与市场的桥梁,成为创新集群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在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的一般程序中的具体工作包括:——转化研究机构与大学提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使其在市场中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吸收研究机构与大学培养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强化其创业精神,最终成为创新的骨干;——与研究机构、大学建立长期合作研发协议,迅速提高自身技术开发能力。

——按照产业分工,与其他企业共同生成企业集群,并最终累积形成竞争优势,进而形成创新集群的核心技术能力。

2、对创新集群支持计划或项目的管理在创新集群建设与发展的一般程序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创新集群支持计划或项目进行管理。

因为创新集群支持计划或项目从准备、立项到执行、验收的过程能否有效进行并实现其目标将直接影响创新集群的成败。

对创新集群支持计划或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设计与准备、遴选与确定、运行管理、监测与评估等4个阶段(见图3-2),每个阶段都有其具体的特点与任务。

图3-2 创新集群支持计划或项目的管理过程(1)设计与准备对创新集群支持计划或项目的设计与准备并非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独自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