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历程

年月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初建试办、快速发展、停滞萎缩、恢复稳定和稳固发展等主要阶段。

——初建试办阶段(至年)。新中国成立后,接管了旧中国各级政府、教育界、资本家办的林场(公司、农林牧试验场、苗圃)多处,后都改为国有林场。为加快新中国林业的发展,提高国有林业的比重,国家在国有宜林荒山面积较大的无林少林地区陆续试办了一批以造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同时,在天然次生林区建立了一批护林站、森林抚育站、森林经营所。

年代中期前后,各地在试办的基础上,兴办了新中国第一批国有林场。到年底,全国共建立国有林场处。通过新建试办,为后来国有林场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快速发展阶段(至年)。年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各地掀起了大建国营林场的高潮。年,林业部明确提出了国营林场实行“以林为主,林副结合,综合经营,永续作业”的经营方针。林业部成立了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将处国营林场改为实验林场由部省双重领导,处机械造林林场由林业部直接管辖。各省(区、市)也普遍建立了国营林场管理机构。到年底,全国国营林场达到处,经营面积达到亿亩。

——停滞萎缩阶段(至年)。“文化大革命”年动乱期间,林业部国营林场总局被撤销,各省(区、市)的国营林场管理机构均被撤并,%的国营林场被下放到县、公社或大队。加上管理秩序混乱,随意侵占国有林地、偷砍滥伐国有林木之风盛行,致使国营林场经营面积缩小,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锐减,山林权属纠纷剧增。到年,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萎缩到亿亩,其中森林面积亿亩、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分别比年减少、和,损失惨重。

——恢复稳定阶段(至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国有林场扭转了长达十年的动荡混乱局面,逐步恢复并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国家颁布了《森林法》,为国有林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并逐步形成了省、地、县三级管理的国营林场体系格局。林业部分别在年、年、年先后三次召开全国国有林场工作会议,提出了不同阶段国有林场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具体要求,对国有林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为国有林场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国有林场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恢复发展。

——困难加剧时期(至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林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国有林场原有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采取了禁伐限伐政策,不少国有林场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收入明显减少,木材加工类项目受到制约,富余职工增加,待岗下岗人员占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长期积累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相关配套政策跟不上等根本性问题逐步显露出来,林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剧。年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经营总收入从年的亿元下降到年的亿元。

——改革推进时期(年至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号),特别是年国务院第次常务会议对国有林场改革进行了明确部署。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同时,各地不等不靠,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在国有林场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少林场通过改革理顺了体制,激活了机制,加强了管理,扭转了长期贫困落后的局面,正在步入改革推进的黄金时期。(以上资料由国家林业局提供)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

从上世纪年代末开始,国有林场也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探索,从上世纪年代中期至今,国有林场改革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上世纪年代中期至上世纪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内部经营管理展开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推行场长负责制,确立场长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以实现责任和权力的统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缩小经济核算单位,推行一级管理两级核算或两级管理三级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在此期间,国家提出了国有林场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许多林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广开生产门路,兴办多种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是单一营林生产的格局。由于当时处于物资短缺时期,国有林场通过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各类初级产品不愁没有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收入显著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阶段:时间为上世纪年代初期至年代后期。这一阶段改革,是围绕着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展开的。重点改革内容:一是推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上,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线,推行干部聘任制;在劳动制度上,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推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根据岗位技能和实际劳动贡献确定职工的收入。二是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岗位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入手,规范内部管理,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三是大力提倡发展职工家庭自营经济。林场创造条件并提供优惠政策,允许并鼓励职工发展种植、养殖和小型加工项目,增加职工收入。通过上述改革,国有林场的内部管理得到一定加强,经营机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林场多种经营生产的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林场经济危困局面开始显现。年,全国国有林场出现全行业亏损。为此,中央财政从年开始安排国有林场扶贫专项资金,帮助国有林场解决面临的经济困难。

第三阶段:时间为上世纪年代后期至今。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如何摆脱困境,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对林业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及时调整,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工作的重点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了以生态建设为主。为适应这一变化了的新形势,国家从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在加大对林业投入的同时,调减木材产量,特别是地处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的省区实行了禁伐。国有林场以木材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受此影响,国有林场的经济危困加剧,进入了长达年的全行业亏损。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解决林场困难和问题作出了重要批示。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就如何解决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问题、建立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年山东省率先开展了国有林场分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