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语文教课设计《古诗二首》课文原文yès ùsh ān s ì夜宿山寺t áng l ǐb ái[ 唐]李白wēilóu gāo bǎi chǐ危楼高百尺,shǒu k ězh āix īng ch én手可摘星辰。

bùg ǎn g āo sh ēng y ǔ不敢高声语,kǒng j īng tiān shàng rén恐惊天上人。

chìl èg ē敕勒歌běich áo mín g ē北朝民歌chìl èchu ān y īn sh ān xi à敕勒川,阴山下,ti ān s ìqi óng l úl ǒng g ài s ìy 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 ān c āng c āng yěmáng máng天苍苍,野茫茫,f ēng chu īc ǎo d īxi àn niúy áng风吹草低见①牛羊。

《古诗二首》语文教课设计夜宿山寺教课目的1.认识 8 个字,会写 6 个字。

朗诵并背诵古诗。

2.认识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述的情形,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认识 8 个字,会写 6 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课难点能正确、正直地书写 6 个字。

教课过程一、导课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情,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绚丽的夜晚,写下了令人惊讶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 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 初读古诗。

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 ?( 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建情境,让学生赏识感悟,请学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觉。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4 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4.在本课学习中,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想象力量、自学力量、规律思维力量、朗读力量和语言表达的力量。

教学重点:学会书写 4 个字,并且要生疏 6 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秀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肯定会走向成功。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日教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知名的大诗人,你们快活吗?生:快活。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宠爱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读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读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日,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比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刚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生疏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生疏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相互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相互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生疏。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教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第 8 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 8 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 8 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体裁。

2. 能够阅读和理解古诗《小绵羊》和《登鹳雀楼》。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探究古诗的特点及构成。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小绵羊》和《登鹳雀楼》的意义。

3.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展示图片,引出“古诗”一词,让学生口述自己对于古诗的认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二、探究古诗的特点及构成(10分钟)1. 明确古诗的定义和特点。

2. 辨析古诗、现代诗和民间诗歌。

3. 分析古诗的构成,介绍古诗的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三、学唱《小绵羊》(15分钟)1. 教师演示唱歌,在学生根据曲谱学唱时进行指导。

2. 学生跟着教师学唱《小绵羊》。

四、朗读《登鹳雀楼》(10分钟)1. 教师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跟读和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朗读《登鹳雀楼》。

五、理解和欣赏《小绵羊》和《登鹳雀楼》(30分钟)1. 教师讲解《小绵羊》和《登鹳雀楼》的写作背景和文化价值,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打开投影仪,播放相关影片,辅助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3. 学生个体上台表演《小绵羊》和《登鹳雀楼》。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已学内容的总结,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言。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自评,评价自己的表演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短文学课,传统的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发现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和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提高,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因此,下一次教学我会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进一步巩固对于古诗的学习,同时也体现课程的可持续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

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理解诗歌意象。

3.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

4.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分享彼此的感受。

7. 总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魅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2. 诗歌背景介绍3. 诗歌内容解析4. 诗歌意境体会5. 诗歌韵律感受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描绘和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相互交流?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上是《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

8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依、尽”等11 个生字,会写“依、尽、黄”等9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欲、穷、层”5 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4.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出示图片,引入课题1.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你知道上面的建筑物叫什么吗?(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鹳雀楼的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 揭示课题:(1)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呢?(登/ 鹳雀楼)(2)“登”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登上)3. 课件出示鹳雀楼和作者王之涣的资料。

Ⅱ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学生初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

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Ⅲ品读释疑,随文识字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2)联系上下文理解“白日”“尽”“入海流”的意思。

(3)学习“依”字:请学生认读,说说如何识记它。

预设: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衣”表示读音,“亻”表示字义。

“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依傍)(4)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歌的前两句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之间练习说说。

指名说。

预设:登上鹳雀楼极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实景)黄河入海(想象)](5)课件播放黄河奔涌的视频。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8课学习《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孩子们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详细过程:(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楼的特点。

(2)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瀑布的壮观景象。

2. 学习《登鹳雀楼》详细过程:(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学习《望庐山瀑布》详细过程:(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展开想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8课《古诗二首》中,深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描绘了登上鹳雀楼所观看到的壮丽景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的字词、句式和寓意,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诗人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全文,理解诗中的字词、句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字词、句式,朗读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学习古诗: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理解诗中的字词,讨论诗的意思。

3. 详解诗句:逐句解释诗句,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4.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语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默写诗句,巩固所学内容。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登鹳雀楼》的练习题,讲解答题技巧。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寓意,分享各自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登鹳雀楼》全文2. 黑板右侧:诗句详解、朗读技巧、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感悟。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表达真情实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学习古诗的字词理解在让学生自读《登鹳雀楼》时,我特别注意他们对诗中字词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案)

标题:《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庐山瀑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选篇。

该单元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的第二课时,也是第一次在课后练习中出现“读诗句想画面”的要求,因此需将上述几个要点融入学习,为本单元以及诗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作为诗仙李白笔下的一首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在语言的建构上由奇特的意象“香炉”“紫烟”“银河”“九天”以相互关联的组合模式刺激对读者庐山瀑布美景的想象,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在吟诵中通过对意象的理解以及意象相互关系的联想进入诗文情境,并随文识字“瀑”“炉”“烟”“川”“遥”;而在声韵上,学生需在反复吟诵中想象画面的意境美,体会李白高度浪漫夸张的写景艺术手法。

学生通过对诗句间逻辑关系的思考,想象出诗人的观察角度是由远处的山峦紫烟到前川之上的瀑布,再沿着眼前瀑布由近及远直通天际,展示了庐山瀑布雄浑壮观的奇特景象,进而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学年的学习,班级的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已能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及时完成作业,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但读书的习惯和方法还需要教师多指导。

特别是应该多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其体验成功学习所获得的快乐。

【教学构想】内容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语文园地合计课时 2 2 2 2 2 10 【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初步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积累李白的古诗。

2、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

3、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

4、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古诗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两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部分生字词的理解;(2)古诗中画面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指名读,检查学生朗读情况;(4)全班齐读。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3)学生复述诗意,教师点评。

4. 描述画面(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描绘画面。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

6.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2. 两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简介3. 古诗中的生字词及词义4. 两首古诗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3. 搜集其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王之涣、李白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古诗二首》鲁迅《鹅》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课文讲解本课是一篇杂文,主要讲述北国的景色和历史文化。

文中描写的是冬天的北国,雪花纷飞,大河冰封,极尽寒冷之美。

同时,鲁迅还借用古人对于北国神话和历史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英雄和文化的赞美。

其中,《鹅》一篇描写了北国风光和历史名人,其中最后提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表达了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对于现代时代的期待。

而《风》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描绘了他游历吴地时窗外的景色,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感受和景色的美丽。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北国风光和历史文化2.认识古诗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3.学会欣赏诗歌,感受美的力量教学内容1.了解北国的风光和历史文化,让学生认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2.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用法3.练习欣赏古诗,感受美好的情感和思维教学步骤1.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北国的寒冷气息;–翻译一篇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2.学习《鹅》–读课文,指导学生了解北国的风光和历史文化;–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义和用法;–讲述历史名人,让学生认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3.学习《风》–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唐诗中的含义;–与《鹅》作对比,让学生领悟古诗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练习欣赏古诗,感受美好的情感和思维。

4.总结回顾–回顾整个课程,让学生再次体会北国的雪景和历史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结语《古诗二首》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北国的美丽和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对于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这种魔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本课包括两首古诗《望庐山瀑布》和《望洞庭》。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赞美庐山瀑布的诗,通过描绘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描绘洞庭湖美景的诗,通过描绘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学具包括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和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望庐山瀑布》:(1)让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3)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遥看”、“挂前川”等;(4)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句。

3. 学习《望洞庭》:(1)让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3)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湖光秋月”、“镜未磨”等;(4)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句。

4. 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进行朗读和背诵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诗句的结构和关键词语的解释。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望庐山瀑布》和《望洞庭》的意思。

2. 请学生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和《望洞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在班级群里分享一些关于庐山瀑布和洞庭湖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看图写话《贪玩的小老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故事情节,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以及从故事中学习到勤劳和诚实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图片内容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和角色。

故事情节理解: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包括小老鼠的贪玩行为和后果。

写话指导:教授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连贯的故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观察图片细节,理解故事情节,并能够用文字表达。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组织成连贯、有趣的故事。

教具与学具准备图片《贪玩的小老鼠》白板和彩色粉笔学生笔记本和铅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 图片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细节。

4. 写话指导:教授如何将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强调故事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5. 实践练习:学生独立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6. 成果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写话作品,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图片《贪玩的小老鼠》故事情节关键词写话技巧提示作业设计家长协助,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记录下来。

学生绘制一幅与故事相关的图画,并附上简短的文字描述。

课后反思反思学生在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和写话过程中的表现。

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其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理解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教学内容古诗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内容理解: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句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背诵练习: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表示怀疑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是词汇运用上的一个难点。
-诗歌创作背景: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增强对古诗文意的理解。
-如《悯农》背后的农民艰辛劳作的背景,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例如:古诗中的对自然和劳动的尊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体会。
其次,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还不够丰富。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关于表达和交流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古诗中的意境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尽量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意识到,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的解释。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关于古诗意境的思考题,让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通过图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流程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

《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

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

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主要包括《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阅读理解。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我国古代诗人王之涣的才华,以及他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重点: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阅读材料;3.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的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引入新课;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韵律和节奏,然后进行背诵;4. 讲解诗文:解释诗文中的生僻字词,解读诗文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检验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将《登鹳雀楼》背诵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2. 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的意境;3. 画一幅鹳雀楼的图片,并附上诗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更多关于鹳雀楼的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重点之一,因为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涌诗文。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4.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指名读正音,指名读,齐读指名读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1)指名读一、二两行。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3)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
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登鹳雀依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

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

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

右边“米、女”上下各半。

“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篇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学会诗中的生字新词。

3、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1、请同学们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
1、学生交流所了解的李白。

2、李白是怎样描写庐山瀑布的?
3、出示图片,老师也来做一回诗人,请同学们告诉我,应该站在哪儿来给大家吟诵这首诗呢?(”望”“遥”说明诗人是站在远处观察瀑布的。


通过老师的吟诵,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纲:
(1)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生、遥、川、疑、飞。

(2)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3)通过自学,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2、学生自学。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四、师生共同学诗: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诗,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谈到哪句,交流哪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诗中哪个词是”升起”的意思?
(3)”红日、高山、紫雾”诗人用寥寥几个字,就把我们带入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你能把它读得那么美吗?
(4)学生有感情到朗读。

遥看瀑布挂前川: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理解:川,河流。

(3)指导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

飞流直下三千尺: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体会”飞流”“直下”。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疑是银河落九天: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重点理解:疑,体会李白诗的风格。

(3)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二)学生质疑:
1、”生”为什么不用”升”?
(1)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生,产生而后升起。

2、”挂”,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
(1)学生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

(1)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2)配乐朗读。

六、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秋浦歌》。

七、拓展延伸。

(一)学生汇报自己所知道的李白的其它诗。

(学生自备投影片,把诗中的内容讲给大家听。


(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诗背下了。

八、作业:
(1)把今天学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上。

(2)请你用一段文字描述庐山瀑布的美丽景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