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商路沟通中亚与西亚《中国社会科学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5日/第004版

历史学

古老商路沟通中亚与西亚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刘昌玉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人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指古代沟通亚欧大陆的贸易路线,始于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其实,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中亚与西亚之间就已形成贸易网,这些商路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重要影响。

陆路通商古已有之

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至前2500年,中亚与西亚之间的贸易路线主要是北路,即从两河流域经伊朗高原到中亚的陆上贸易路线。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公元前七千纪,小亚细亚东部和高加索山脉的黑曜石就已经被运输到两河流域,制成砍伐器等实用工具。公元前五千纪,中亚的绿松石和青金石作为装饰品原料,途径伊朗高原,流通到两河流域。公元前四千纪的乌鲁克时期,苏美尔人逐渐进入文明社会,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前哨基地来控制资源,例如,为了获取安纳托利亚的铜资源,苏美尔人在土耳其的哈希奈比丘(HacinebiTepe)建立殖民点。此外,苏美尔人通过控制伊朗的苏萨和胡齐斯坦,从伊朗高原的塔尔梅西进口铜。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开始用铜和锡的合金制作青铜。青铜比红铜更加坚硬,也更为耐用,从而开启了西亚的青铜时代,同时促进了地区贸易的发展。

这一时期,伊朗高原在中亚与西亚的贸易中扮演着中转站角色。中亚的青金石从阿富汗的巴达赫尚,被运送到伊朗东南部的沙赫里索克塔,并在那里进行切片、清洗,加工成纯净成品后,再运送到两河流域。大约创作于公元前2700年的苏美尔文学作品《恩美卡尔和阿拉塔之主》载,乌鲁克之王恩美卡尔用两河流域的粮食交换阿拉塔(今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吉罗夫特)的青金石和金银,为女神伊南娜建造神庙。另一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和胡瓦瓦》记载,恩美卡尔的孙子吉尔伽美什与亲密伙伴恩奇都长途跋涉来到雪松山(今黎巴嫩),杀死守林怪胡瓦瓦,砍伐雪松,并用船只运回两河流域的乌鲁克。

贸易重心转向海路

公元前2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商路发生转变,贸易重心由陆路转向海路,即由北路转向南路。苏美尔中止了途经伊朗高原直通阿富汗的陆路贸易,转向波斯湾到印度洋和阿富汗的海路贸易。从这一时期开始,楔形文字文献中出现了三个有机组合的异域地名:狄勒蒙、马干和麦鲁哈。

狄勒蒙原指阿拉伯半岛塔鲁特海岸一带,在公元前三千纪以后特指巴林。巴林岛是一个很好的避风港,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富产优质枣椰。由于可耕地有限,粮食生产不足以维持本岛居民的需求,狄勒蒙人从苏美尔进口粮食,同时出口鱼类和珍珠。巴林曾出土两河流域衡制和麦鲁哈衡制、苏美尔和印度河流域题材的印章,可证实这一点。苏美尔文献提到的许多狄勒蒙商品,原产地其实并不在狄勒蒙,而是在印度河流域或阿富汗。狄勒蒙作为贸易中转港和集散中心,联通着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商品贸易。

马干原指伊朗的马克冉沿岸,后来专指阿曼。马干富含铜和闪长岩资源。公元前2500年,阿曼半岛大量开采铜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河流域对安纳托利亚和伊朗高原铜矿的过度依赖。这也是两河流域与伊朗高原的陆路贸易逐渐衰落、波斯湾海路贸易兴起的原因之一。随着海路贸易的发展,马干成为两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海上贸易的前哨阵地和枢纽。

麦鲁哈指印度河流域沿岸,大致相当于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信德省沿海以及印度西北部的

古吉拉特邦沿海。该地富产黑檀木、黄檀木等优质木材,黄金、玛瑙、红玉髓等矿产,孔雀、黑鹧鸪等鸟类,以及象牙等。两河流域的居民可能不曾抵达麦鲁哈,但麦鲁哈人肯定到过狄勒蒙和两河流域。阿卡德王萨尔贡曾经炫耀说:麦鲁哈的船只停泊在阿卡德城。阿卡德时期的一枚圆筒印章表明,其持有者是“麦鲁哈的翻译人员”。阿卡德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文献中大量记载了波斯湾贸易中的各种货物和商人信息。乌尔第三王朝拉伽什行省有一个“麦鲁哈村”,村民是定居在两河流域的麦鲁哈移民,他们已经与本地人完全融合。麦鲁哈不仅直接出口本地物产,而且在阿富汗的绍图盖伊建立殖民地,垄断当地的青金石和锡矿资源,并将其运输至两河流域。阿富汗的青金石资源由原先途经伊朗高原到两河流域,转而途经印度洋、波斯湾到达两河流域。公元前2004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波斯湾贸易终点不再是麦鲁哈,而是以前的中转站狄勒蒙。两河流域与麦鲁哈的直接贸易告以终止,此后转为间接贸易。因此,狄勒蒙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约公元前1800年起,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并最终消亡,加之两河流域的政治重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昔日繁荣的波斯湾与印度洋海上国际贸易旋即告终。

卡尼什贸易以白银作为等价物

约公元前1880年,来自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商人在安纳托利亚的卡尼什(今土耳其境内)建立若干商业殖民地,其中规模较大者在阿卡德语中称为“卡鲁姆”,规模较小者称为“瓦巴尔图姆”。亚述商人用纺织品和锡交换安纳托利亚的金银,这些商人家庭中的妇女在亚述的阿淑尔城制作纺织品,然后由商人运至北部的卡尼什进行贸易。锡则产于阿富汗,经两条商路运抵卡尼什:起初,从阿富汗途经埃兰(今伊朗)到亚述,再从亚述到卡尼什,称为锡之北路;后来,从阿富汗途经西帕尔和马瑞(今叙利亚境内)直达卡尼什,称为锡之南路。卡尼什商业贸易是古亚述时期两河流域的主要贸易活动,通常以白银作为等价物。

这些商业殖民地的管理者通常不住在卡尼什,而是住在亚述的阿淑尔城。许多管理者出身于阿淑尔贵族家庭,在亚述国内担任要职。上层家族成员组成委员会,监督卡尼什的各项事务,对进口商队征税。此外,商队还要在每个过往地区缴纳过路费。尽管税费负担沉重,但是利润依然很大,可以达到投资成本的两倍。约公元前1820年,卡尼什商业殖民地被哈图沙国王摧毁,贸易活动随之终结。后来沙姆西阿达德(公元前1808—前1776年在位)统治两河流域北部时期,贸易有过短暂复苏。但是,随着沙姆西阿达德的死亡,这一贸易最终消失。约公元前1750年,两河流域的马瑞文献记录了阿拉什亚(今塞浦路斯)铜矿的情况,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西北部已与塞浦路斯进行贸易。

争夺和控制重要资源

公元前两千纪晚期至公元前一千纪,对重要资源的争夺和控制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和平的国际贸易演变为战争与争夺。伴随战争的频繁爆发,马匹成为这一时期贸易的主要商品,因为马匹既可用于运输和骑乘,又可用于马拉战车,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公元前1500年至前1300年,根据中亚述时期努孜文献的记载,亚述从扎格罗斯山区进口马匹,并运送到米坦尼换取手工艺品。为了争夺伊朗西部曼奈德地区的优质马匹资源,亚述还与乌拉尔图爆发了激烈的战争。除马匹以外,黎巴嫩的雪松也成为各大政治实体争夺的主要资源。两河流域早年曾从黎巴嫩进口雪松和其他木材,这时则通过战争、威胁恐吓和征服来获得战利品、贡赋和税收。地中海沿岸的黎凡特地区积极参与陆路贸易和地中海贸易活动,例如,约公元前1350年,一艘船在从塞浦路斯、克里特岛前往埃及途中,沉没于安纳托利亚沿海的乌鲁布隆。在这艘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船骸里,曾发现一个来自迦南港的器皿。

从公元前一千纪起,骆驼运输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骆驼商路连接阿拉伯半岛、埃及、巴比伦、黎凡特、亚述和安纳托利亚,成为后来波斯帝国“王路”的雏形。除陆路之外,波斯湾海上贸易在加喜特巴比伦时期复苏,加喜特直接控制狄勒蒙。海国王朝(又称巴比伦第二王朝)期间,波斯湾贸易再度繁荣。公元前一千纪早期,迦勒底人迅速壮大,建立了强盛的新巴比伦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在波斯湾贸易中聚敛了大量财富,具有强大的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