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商路沟通中亚与西亚《中国社会科学报》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限时训练答案
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限时训练1.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 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 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 ,这些都说明丝绸在古罗马有市场。
由此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工业经济·“丝绸之路”2.B根据材料“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发现唐宋大量瓷器,可以表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答案选B项。
A项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D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4.C张骞通西域并未能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而是促进了西域和中原地区的交流,C推论错误,符合题意;A、B、D所列史实和推论匹配,不符合题意,排除。
5.A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
6.D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出佛教成为统治工具,故B项排除。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知识点总结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知识一、丝绸之路1、概况(1)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2)由来: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3)地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1)时间: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2)目的: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3)经过: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
(4)影响:此次出使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发展(1)路线: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衰落:①原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
②结果: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知识点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丝绸之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2、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1)含义: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
(2)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1)路线:东南沿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地中海(2)开通:①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
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④明中后期,海禁、闭关锁国,逐渐落寞。
(3)作用: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③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与技术的交流(1)中国对外输出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高中历史第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3.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的开辟。
4.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知识点一秦的统一1.条件(1)主观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客观条件: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主观努力: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秦国的强大: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过程(1)秦朝建立: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完成统一: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在原有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3.巩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定名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4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5.意义(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1.秦朝的暴政2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和地点: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2)政权:“张楚”。
(3)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秦朝的灭亡(1)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项羽被刘邦击败。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明中期以后, 丝路走向衰落
前202年
220年
引进“汗血马”、苜蓿、
581年 618年
葡萄等;佛教传入, 丝路不断发展
丝、茶等传出
907年 960年 1276年 1368年
1644年
导入
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罗马的凯撒大帝(中国西汉时期)曾穿着丝 绸长袍去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观众都 在观赏这件华美的长袍。经考证,当时凯 撒穿的丝袍材料来自中国长安。
一、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为配合对匈奴 的战争,汉武 帝派遣张骞出 使西域,开辟 了中西交通道 路,大大促进 了西域与中原 的政治、经济、 文化联系。
思考: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 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一、丝绸之路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此次出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 并且了解到其他几个大国的存在,有乌孙(取代大月氏在伊犁河流域)、奄蔡(在里 海北岸)、安息(帕提亚帝国的波斯)、条支(塞琉古帝国的叙利亚)、黎轩(托勒密帝 国的埃及)和身毒(天竺,大部属今印度),并且详细记载了从大宛到这些国家的方位 和距离,描述了当时欧亚大陆主要的政治、地理格局。此后,历代使者商贾沿着张 骞开辟的道路络绎于途,“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
思考:结合材料中张骞的“凿空”之旅有何影响?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西域各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贵与强大,促进了 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 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探究一:阅读材料,分析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原因
①政首治先:是汉中朝央大集一权统政局治面推的动形。成封、建中社央会集能权建政立治强推大动的中央集权王朝,使国家得以 ②统经一济,:…汉…朝是与开各展国贸互易惠的性重的要经政济治利前益提驱与动保;证汉。代汉经代济开发辟展丝繁绸荣之路也是这种条件 下的必然产物…… ③军其事次:,联互合惠外性力的牵经制济匈利奴益的驱本动意。及西日域后的反开击通匈固奴有取联得合重外大力胜牵利制匈奴的本意,但 ④经交济通原:因国是内原交始通的设,施是的人完们善生与活延交伸往的必须,对域外文明而言也有同样的需 ⑤要个…人…贡献: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⑥民再族次交,往国需内要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内交通的发展密切相 关…… ⑦思当想然文,化古:代宗丝教绸的之力路量的、开文辟化动的因相是互多联方系面、的语,言宗的教传的播力等量、文化的相互联系, 语言的传播都会加强相互的联系与往来。
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互通
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互通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古老的商路,不仅仅是各种商品的交换,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通之路。
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奢侈品被带到了欧洲,而西方的马匹、黄金、玻璃等物品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然而,最引人瞩目的是,随着商品的交换,中国和西方之间还进行了深入的文化交流。
首先,古代丝绸之路为各国民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在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各国人民通过商贸活动结识,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这种交流过程不仅体现在商品上,更关注于思想、宗教和艺术等方面。
例如,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也传播到了中亚和西亚地区,从而与其他文化交融,使佛教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繁盛起来。
同时,中国的医药、农业等知识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对当时欧洲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丝绸之路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学术思想在丝绸之路上互通有无。
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影响了中亚和西亚地区。
西方的哲学、科学和数学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院派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学术交流使得东西方的智慧相互交融,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第三,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也影响到了艺术领域。
在商贸活动中,丝绸和瓷器等中国特产成为了西方贵族们热衷追求的奢侈品。
西方人对中国的艺术品体现了浓厚的兴趣,中国建筑、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中得以传播。
西方的绘画、音乐和雕塑等艺术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使中国的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
此外,丝绸之路还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民间交流。
商队沿途的互相往来,使得沿线地区的民众可以通过口语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文化。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互通。
虽然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已经数百年来经历了起伏,但其文化交流的影响却长远而深远。
正是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互通,中国和西方各国的人民逐渐加深了解对方的文化,拓展了思想和艺术的边界,为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进行陆上贸易的重要通道,起点是中国的长安(现在的西安),终点可能是叙利亚、埃及、意大利等地。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外贸易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本文将分三个部分简要论述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一、起源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汉朝时期。
当时,中国通过陆地和海洋上的贸易活动与周边国家交换商品。
汉武帝时,西汉政府积极开拓西域地区,为贸易提供便利条件。
历史学家认为,丝绸的出口可能是丝绸之路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们发现,欧洲和亚洲国家对中国的丝绸产品非常渴求,因此开展了一系列的贸易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形成了一个沟通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二、发展丝绸之路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初,丝绸之路主要是由中国统一管理的,沿途经过的国家称之为“友邦”。
中亚和西亚的部落通过这一商路获得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贵重商品。
同时,中国也从这些国家中引进了许多商品,例如玛瑙、宝石、香料等。
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贸易量逐渐增加,商业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在东汉时期,丝绸之路逐渐向西发展,延伸到亚洲中部和西亚地区。
丝绸之路成为了各种宗教和文化的传播渠道,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在沿途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也推动了交流国家的科技和思想发展,对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丝绸之路拉近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国家的距离,增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政治交流和外交关系的发展。
其次,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丝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中国推动了贸易和城市化进程。
再者,丝绸之路的开通在文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国互相借鉴汲取彼此的文化成果,促进了艺术、语言、宗教、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融合。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承载着沟通和交流的使命,架起了中外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
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我国古代生产的丝绸,除满足本国的需要,还大量输出国外。
在丝绸外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条由东至西的贸易通道。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欢迎阅读。
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简介丝绸之路(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1]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路历史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资料
丝绸之路资料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张骞使臣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悉平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中转至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出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交流中西交通的陆上交通要道,就是历史上知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登岸贸易,开拓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知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予以衍生,表示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历史背景当时,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就是一个知名的“行国”,40万人口。
他们曾定居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一再击败后,刚迁至这里没多久。
匈奴杀死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因此,大月氏与匈奴就是“世敌”。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
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就是自身利益军事目的,但西域启用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远远超过了军事范围。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方交流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方交流世界上最有名的贸易路线之一,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曾经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
这条古老的商路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贸易通道,更是一个桥梁,连接了东亚、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终点是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
沿途经过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和贸易中心,包括洛阳、敦煌、巴库、亚历山大和大马士革等。
丝绸之路的路径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有许多分支和支线连接在一起。
丝绸之路最早起源于汉代,当时中国的丝绸是其他文明世界无法比拟的奢侈品。
而西方的罗马帝国则拥有丰富的黄金、香料和奢侈品。
这种互补关系促使了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贸易。
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以陆路贸易为主,商人们驱马携带丝绸、茶叶、钻石、瓷器和其他珍宝,穿越沙漠、山脉和平原,跨越数千公里的距离。
在贸易过程中,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媒介,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商人们带来了东方的艺术、科学和哲学,西方的学者和艺术家也通过这一通道将他们的文化、技术和艺术品带入了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的相互了解和学习,推动了两种文明的发展。
丝绸之路也为东西方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贸易带来的黄金流入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这种经济联系还帮助了政治和外交关系的发展。
商人们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追求者,他们也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外交使者。
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和信任,为国家之间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然而,丝绸之路也面临了许多难题和困难。
沙漠、山脉和海洋的障碍使得贸易活动变得艰难和危险。
同时,政治和军事的不稳定也给商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
他们必须面对劫掠者、海盗和野蛮部落的威胁,甚至可能失去他们的生命和财产。
然而,这并没有打击商人们的热情,贸易活动依然在丝绸之路上持续进行。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主要是由于新的海洋贸易路线的出现。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的探险家们开始向东方航行,发现了更为方便和安全的贸易路线。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课程标准:了解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点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概念:丝绸之路是以丝及丝织品贸易为主的贸易路线。
最初,仅指从中国长安出发,横贯中亚、西亚,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
后来又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
如今内涵不断扩大,被视为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重要载体。
一、古代的商路与贸易(一)基础知识梳理1、张骞“凿空”材料一:此行虽未实现初衷,但在西域传播了汉朝的声威,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当地资料,故被誉为“凿空”之举。
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
这是匈奴已被击败,故第二次西行比较顺利。
此后汉朝与西域来往更加频繁。
并与匈奴展开争夺西域诸国的斗争,包括与乌孙建立“和亲”关系,以钳制匈奴。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成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路线逐渐开辟,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中西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意义十分巨大。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2、不同类型的丝路起点途经地终点流通商品主要意义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二)重点问题探究材料二: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日趋重要。
两宋时期军力孱弱,难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经济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丝绸的道路开始繁荣。
——张亚光《“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与现实思考》材料三: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
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
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四:桑蚕和缫丝技术约4世纪先后传到中亚、西亚,然后传入罗马。
中亚丝绸之路汉唐时期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中亚丝绸之路汉唐时期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正文:中亚丝绸之路是古代商路中最重要的一条,它通过连接中国与西亚、欧洲的陆地和海上交通线路,成为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其中,汉唐时期是中亚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贸易与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
一、贸易往来在汉唐时期,中亚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充满活力。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奢侈品流向了中亚和欧洲,而西亚、欧洲的天然气、黄金、宝石、马匹等资源则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商品流通和价值观念的交流。
二、文化交流汉唐时期,中亚丝绸之路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多,两地人民之间加深了相互理解。
中国的汉字、佛教、道教等文化元素逐渐传入中亚,中亚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也逐渐影响到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并催生了新的文化风貌。
三、艺术交融中亚丝绸之路的汉唐时期也见证了艺术交融。
来自中国的绘画、雕塑技艺、诗词等艺术形式在中亚得到了发展和运用;而中亚的音乐、舞蹈、宗教建筑等艺术形式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艺术交融不仅充实了各自的艺术领域,也创造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
四、知识传播中亚丝绸之路的汉唐时期也是知识传播的时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医药学、农业知识等通过中亚丝绸之路传入中亚,中亚的天文学、数学、哲学等知识也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各自领域的发展,并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与智慧。
五、宗教交流在中亚丝绸之路的汉唐时期,宗教交流也愈发频繁。
佛教从中国传入中亚,并融合了中亚传统宗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而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交流推动了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交融,为中亚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贡献了重要力量。
总结起来,汉唐时期的中亚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通过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艺术交融、知识传播和宗教交流,中亚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人民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促进了各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探究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商路之一,起源于中国,贯穿中亚、印度次大陆、中东、地中海地区。
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并且使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贸易往来。
在此之中,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接地气的角度,重点论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贸易。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历史背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坐落在中国的长安(今日的西安市),蜿蜒穿越四千余公里的陇山峻岭,沿途经过今日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进入中亚地区,至印度次大陆、波斯、地中海地区。
最初,丝绸之路的形成是因为西汉时期汉武帝有意将西域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进而加强对原中亚地区的控制,希望得到木材、固体半液态、物品、绿宝石以及马匹等商品,以及日益稀少的战马。
同时,在从中国到罗马的贸易中,用丝绸(或“丝光纱” )作为货币是比黄金要更易流通、存储、运输等方面更经济实惠的选择。
二、丝绸之路的交通方式与时间分布丝绸之路的交通方式可以分为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两种方式。
其中,陆上贸易是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方式,主要传统路线是:长安→武威→张骞奉使西域;张掖→吐鲁番→巴里坤;和关中(长安)→永和(现甘肃礼县)→西海(现宁夏海原县)→阜康(后为维吾尔王国吉于尔被中华民国占领后遗留的郡名)→伊犁河谷→天山山口→塞尔柱河谷等。
经过陆上贸易的商品主要包括:丝绸、茶叶、瓷器、药草、金银马匹等。
在海上贸易的轨迹中,广泛流通的商品包括斯里兰卡的红宝石、伊朗和土耳其的贵重石头、印度制造的标本、香料和黄金、中东的钻石、珐琅和麝香等。
三、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有两个阶段:1.汉朝时期(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积极开拓外交贸易;2.唐代时期(公元618年 - 公元907年),经济发达,丝绸出口量大增。
1.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由于希望打通西域的战略通道,从公元前138年开始,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所建立的商道逐渐形成了沟通中国与西域的通道,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宽和延长,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逐渐变得复杂多样。
2023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第9课一、素养达标1.(2022·江苏南通期末)东汉的墓葬中开始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当时的建筑上还有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人柱。
这表明( B )A.汉朝和罗马开始了官方直接往来B.中西方之间已有文化交流C.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D.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的墓葬中出现西方的建筑样式,说明这一时期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朝和罗马的官方往来,A项错误;仅凭墓葬中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和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人柱,并不能说明“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D项错误。
2.(2022·河北武安一中)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
这些举措( B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C.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解析:依据“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安全,因此这些举措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B项正确;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旨在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并不是仅仅为了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汉朝招募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显然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商业发展,不能说是抑商政策的延伸,排除C项;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显然有别于郡国体制,排除D项。
3.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统一岭南时的造船遗址,80年代发现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90年代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这三项重大发现,被誉为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
据此论断正确的是( C ) A.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B.广州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外贸港口C.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D.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已领先世界解析:在广州南越王墓发现一捆非洲象牙和一件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银盒,说明秦朝和非洲、波斯有经济交流,据此论断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汉时期我国海外贸易鼎盛,排除A项;材料也不能体现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外贸港口,排除B项;没有世界其他国家造船业的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
亚洲的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
亚洲的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亚洲的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贸易路线之一,不仅仅是物质贸易的桥梁,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这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古老商路,为亚洲各国带来了中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以亚洲的丝绸之路为主线,探讨其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1. 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汉朝,由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和中亚、西亚、欧洲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经由此路传播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语言、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文化。
2. 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在丝绸之路的交往中,语言是交流的核心。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各国商人和旅行家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的交融。
中亚的突厥语系和欧洲的拉丁语系经过长期的交流,互相吸收了对方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从而形成了新的语言体系,如粟特语和希腊语的混合体突厥文。
丝绸之路因此成为了不同语言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平台。
3. 宗教与信仰的交流丝绸之路也是宗教与信仰传播的重要渠道。
佛教是中国最早传入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宗教之一。
沿着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再由中国传入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各国。
沿路地区也因此形成了一系列以佛教为核心的文化圈。
另外,伊斯兰教的传播也借助了丝绸之路,随着阿拉伯商人在贸易往来中的传教,伊斯兰教在中亚和中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基,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艺术与技术的交流丝绸之路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与技术的交流。
丝绸、瓷器、漆器等中国的传统工艺品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亚和西亚地区也将自己的艺术与手工艺品带到中国,丰富了中国的艺术文化。
此外,还有数学、医学、天文学等知识也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和交流中传播开来,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 文化遗产与保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受到了保护和传承。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国际贸易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与国际贸易在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重要贸易通道。
这条古老的商路不仅仅是物质交流的桥梁,更是文化、宗教和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
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当时,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丝绸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随着丝绸的出口量逐渐增加,中国的商人开始探索通往西方的贸易路线。
他们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最终开辟了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东欧的陆上和海上贸易路线,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更加精湛,丝绸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丝绸之路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中国的丝绸不仅远销西亚、东欧等地,还通过中亚地区进入了欧洲。
同时,丝绸之路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商品和文化,丰富了中国的市场和社会生活。
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仅是贸易活动的结果,更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随着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不仅带来了商品,还带来了各种文化和宗教。
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开来,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同时,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也带回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中亚、西亚和东欧等地的经济发展。
同时,丝绸之路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的繁荣逐渐衰落。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和欧洲人的探险精神,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被海上贸易取代。
欧洲人通过航海探险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使得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渐边缘化。
然而,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仍然被人们所铭记,丝绸之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贸易通道,起于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条古老的商路在近代重新被发掘,并成为了世界历史遗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当时中国出产世界闻名的丝绸,因而得名。
起初,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较小,主要是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向西扩展,涉及到中东、北非等地。
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随着商队的来往,各地不同的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碰撞融合,许多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也通过商贸传播到不同的地区。
二、贸易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丝绸出口是中国政府和商人获得财富的重要途径。
同时,中国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从外界获取了各类物品和技术,丰富了国内的经济和文化。
对于其他国家/地区来说,丝绸之路为他们提供了一条畅通的贸易通道,可以通过贸易与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互通有无。
商人们通过丝绸之路将各类商品输送到世界各地,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交流对丝绸之路的影响除了贸易往来,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商人和旅行者沿着丝绸之路的途中,除了带来商品,他们还传播了各类文化理念、艺术、科学和技术等。
这种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也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来文化的融合使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多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也得以向外界传播。
四、丝绸之路的衰落与再兴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在宋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政治动荡、海上贸易的兴起以及其他贸易路线的发展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沉寂,人们对其的关注也减少。
然而,在近代,丝绸之路重新被发掘,成为了世界历史遗产。
各国对丝绸之路的重视和探索,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发展。
世界各国纷纷合作,保护和修复丝绸之路上的遗址,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人类宝贵的历史。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业交流与文化传播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业交流与文化传播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通道之一,连接了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
除了物质交流,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这条古老的商路上,商人们不仅带着商品往返于东西方之间,还传播了各自的文化和思想。
这种商业交流与文化传播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也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业交流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中国汉朝时期,丝绸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受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的追捧。
为了保护丝绸贸易的利益,汉朝统治者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物品通过陆路运输到中亚、西亚以及欧洲。
这条陆上贸易路线成为了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商业通道。
商业交流不仅仅是商品的买卖,更是文化交融与传播的平台。
在商路上,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汇聚在一起,交流着各自的语言、宗教、艺术和科学知识。
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交往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被传播到了西方,成为了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的宠儿。
这不仅带动了东方商品在西方市场的热销,也使得东方文化和思想在西方得以传承。
丝绸之路上的商业交流也促进了科技和科学知识的传播。
中国古代的数学、医学、农业技术、造纸术和火药等学科和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亚和欧洲,对当地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造纸术传到阿拉伯地区后,被阿拉伯人进一步改进和推广,成为了现代纸张的雏形。
同样,在丝绸之路上,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也传到了西方,对欧洲的战争和军事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丝绸之路上还传播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学作品。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等,通过经过长途商路传播到了中亚和西亚地区。
这些作品通过口述和书写的方式传到了更远的地方,丰富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活。
同时,中亚和西亚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影响。
商业交流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冲突和融合。
中亚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中亚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亚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古老贸易路线,连接着东方与西方。
这条古老的商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历史长河中,中亚丝绸之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
首先,中亚丝绸之路是一个联结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得以互通有无。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针灸、冶金技术等东方文化的瑰宝通过中亚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而西方的金银、珠宝、玛瑙、马匹以及数学、哲学、科学等西方文化的成就则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传到东方。
这种文明交流不仅带来了实物的交换,更重要的是思想、宗教、艺术等精神层面的交流。
佛教的传入、伊斯兰教的传播等都是中亚丝绸之路在文化上的杰出贡献。
这种交流促进了东方与西方文明的融合与发展,使得中亚丝绸之路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桥梁。
中亚丝绸之路还带来了大量的经济繁荣。
贸易往来带动了区域内商品的流通,使得中亚地区成为欧亚大陆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丝绸、瓷器、药物、珠宝等东方特产通过这条线路传至西方,而金银、马匹、贵重矿石等西方特产也通过这条线路传至东方。
这种贸易活动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诸多商业城市如撒马尔罕、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得到迅猛发展。
丝绸之路沿线的商人、驿站、集市等贸易设施也逐渐兴起,推动了中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同时,中亚丝绸之路也是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舞台。
通过这条贸易路线,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在互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成果。
艺术、建筑、音乐、服饰等方面都出现了独特的融合风格。
例如,撒马尔罕的艺术和建筑融合了波斯、中亚、印度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撒马尔罕风格。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地文化的进步与繁荣,也使得东西方的艺术理念、审美标准得以互相借鉴与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中亚丝绸之路还对科技与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条贸易路线不仅带来了东方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互通,也使得中亚地区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商业发展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商业发展丝绸之路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商路和文化交流之路。
这条古老的商路跨越亚洲大陆,连接中国与欧洲国家,连接了中东,中亚和西亚的国家。
在古代,这条路线不仅传送了各种商品,还传递了各种信仰、文化和科技。
这种交流改变了古代世界的面貌,形成了许多文明的融合。
早在中国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东汉朝代中,汉武帝派遣张骞去西域初始化一个开放安全的贸易商路,并在那里建立了贸易站。
汉武帝也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以及罗马帝国的欧洲传输文化和知识。
那时,汉朝已经有了锻造铁器、饮茶制茶、种植茶树、印制书籍的先进技术。
此外,中国还传播了佛教、道教等独特的哲学和信仰。
丝绸之路在中古时代也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地商人和旅行家的兴趣,他们沿着这条商路赶往中国和拜占庭帝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化、语言和宗教逐渐传播到了西方和东方,促进了各种新的交流和商业机会。
找到了新的贸易伙伴,丝绸之路的途中地区欣欣向荣。
中东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文化、西亚文化和中国文化通过这条路线相互传递和交融。
东西方文化不仅有很多相似之处,还有很多不同之处。
比如,中国文化强调礼仪、尊重、美食、健康和长寿,而波斯文化则注重诗歌、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
商业成为这条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业活动中,早期的丝绸之路是从中国货物输送到了中东以及罗马帝国。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漆器、铜器、铁器、黄金和银经常成为西方和中东国家的最受欢迎商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贸易的方式逐渐改变了,贸易重心从东至西移动。
东亚、南亚和东非的产品如棉花、香料和其他纤维制品被带到了中东和罗马帝国地区。
这些商品包括珍珠、香料、红木、象牙、金、银和宝石。
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
一些城市如塔什干、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就是在丝绸之路上诞生的。
这些城市充满了各种文化元素,如建筑、食品、服装、语言、信仰和艺术。
这些城市因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热闹的市集而闻名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5日/第004版
历史学
古老商路沟通中亚与西亚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环东海与边疆研究院刘昌玉
“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人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指古代沟通亚欧大陆的贸易路线,始于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
其实,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中亚与西亚之间就已形成贸易网,这些商路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重要影响。
陆路通商古已有之
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至前2500年,中亚与西亚之间的贸易路线主要是北路,即从两河流域经伊朗高原到中亚的陆上贸易路线。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公元前七千纪,小亚细亚东部和高加索山脉的黑曜石就已经被运输到两河流域,制成砍伐器等实用工具。
公元前五千纪,中亚的绿松石和青金石作为装饰品原料,途径伊朗高原,流通到两河流域。
公元前四千纪的乌鲁克时期,苏美尔人逐渐进入文明社会,他们也逐渐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前哨基地来控制资源,例如,为了获取安纳托利亚的铜资源,苏美尔人在土耳其的哈希奈比丘(HacinebiTepe)建立殖民点。
此外,苏美尔人通过控制伊朗的苏萨和胡齐斯坦,从伊朗高原的塔尔梅西进口铜。
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开始用铜和锡的合金制作青铜。
青铜比红铜更加坚硬,也更为耐用,从而开启了西亚的青铜时代,同时促进了地区贸易的发展。
这一时期,伊朗高原在中亚与西亚的贸易中扮演着中转站角色。
中亚的青金石从阿富汗的巴达赫尚,被运送到伊朗东南部的沙赫里索克塔,并在那里进行切片、清洗,加工成纯净成品后,再运送到两河流域。
大约创作于公元前2700年的苏美尔文学作品《恩美卡尔和阿拉塔之主》载,乌鲁克之王恩美卡尔用两河流域的粮食交换阿拉塔(今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吉罗夫特)的青金石和金银,为女神伊南娜建造神庙。
另一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和胡瓦瓦》记载,恩美卡尔的孙子吉尔伽美什与亲密伙伴恩奇都长途跋涉来到雪松山(今黎巴嫩),杀死守林怪胡瓦瓦,砍伐雪松,并用船只运回两河流域的乌鲁克。
贸易重心转向海路
公元前2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商路发生转变,贸易重心由陆路转向海路,即由北路转向南路。
苏美尔中止了途经伊朗高原直通阿富汗的陆路贸易,转向波斯湾到印度洋和阿富汗的海路贸易。
从这一时期开始,楔形文字文献中出现了三个有机组合的异域地名:狄勒蒙、马干和麦鲁哈。
狄勒蒙原指阿拉伯半岛塔鲁特海岸一带,在公元前三千纪以后特指巴林。
巴林岛是一个很好的避风港,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富产优质枣椰。
由于可耕地有限,粮食生产不足以维持本岛居民的需求,狄勒蒙人从苏美尔进口粮食,同时出口鱼类和珍珠。
巴林曾出土两河流域衡制和麦鲁哈衡制、苏美尔和印度河流域题材的印章,可证实这一点。
苏美尔文献提到的许多狄勒蒙商品,原产地其实并不在狄勒蒙,而是在印度河流域或阿富汗。
狄勒蒙作为贸易中转港和集散中心,联通着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商品贸易。
马干原指伊朗的马克冉沿岸,后来专指阿曼。
马干富含铜和闪长岩资源。
公元前2500年,阿曼半岛大量开采铜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河流域对安纳托利亚和伊朗高原铜矿的过度依赖。
这也是两河流域与伊朗高原的陆路贸易逐渐衰落、波斯湾海路贸易兴起的原因之一。
随着海路贸易的发展,马干成为两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海上贸易的前哨阵地和枢纽。
麦鲁哈指印度河流域沿岸,大致相当于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信德省沿海以及印度西北部的
古吉拉特邦沿海。
该地富产黑檀木、黄檀木等优质木材,黄金、玛瑙、红玉髓等矿产,孔雀、黑鹧鸪等鸟类,以及象牙等。
两河流域的居民可能不曾抵达麦鲁哈,但麦鲁哈人肯定到过狄勒蒙和两河流域。
阿卡德王萨尔贡曾经炫耀说:麦鲁哈的船只停泊在阿卡德城。
阿卡德时期的一枚圆筒印章表明,其持有者是“麦鲁哈的翻译人员”。
阿卡德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文献中大量记载了波斯湾贸易中的各种货物和商人信息。
乌尔第三王朝拉伽什行省有一个“麦鲁哈村”,村民是定居在两河流域的麦鲁哈移民,他们已经与本地人完全融合。
麦鲁哈不仅直接出口本地物产,而且在阿富汗的绍图盖伊建立殖民地,垄断当地的青金石和锡矿资源,并将其运输至两河流域。
阿富汗的青金石资源由原先途经伊朗高原到两河流域,转而途经印度洋、波斯湾到达两河流域。
公元前2004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波斯湾贸易终点不再是麦鲁哈,而是以前的中转站狄勒蒙。
两河流域与麦鲁哈的直接贸易告以终止,此后转为间接贸易。
因此,狄勒蒙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约公元前1800年起,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并最终消亡,加之两河流域的政治重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昔日繁荣的波斯湾与印度洋海上国际贸易旋即告终。
卡尼什贸易以白银作为等价物
约公元前1880年,来自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商人在安纳托利亚的卡尼什(今土耳其境内)建立若干商业殖民地,其中规模较大者在阿卡德语中称为“卡鲁姆”,规模较小者称为“瓦巴尔图姆”。
亚述商人用纺织品和锡交换安纳托利亚的金银,这些商人家庭中的妇女在亚述的阿淑尔城制作纺织品,然后由商人运至北部的卡尼什进行贸易。
锡则产于阿富汗,经两条商路运抵卡尼什:起初,从阿富汗途经埃兰(今伊朗)到亚述,再从亚述到卡尼什,称为锡之北路;后来,从阿富汗途经西帕尔和马瑞(今叙利亚境内)直达卡尼什,称为锡之南路。
卡尼什商业贸易是古亚述时期两河流域的主要贸易活动,通常以白银作为等价物。
这些商业殖民地的管理者通常不住在卡尼什,而是住在亚述的阿淑尔城。
许多管理者出身于阿淑尔贵族家庭,在亚述国内担任要职。
上层家族成员组成委员会,监督卡尼什的各项事务,对进口商队征税。
此外,商队还要在每个过往地区缴纳过路费。
尽管税费负担沉重,但是利润依然很大,可以达到投资成本的两倍。
约公元前1820年,卡尼什商业殖民地被哈图沙国王摧毁,贸易活动随之终结。
后来沙姆西阿达德(公元前1808—前1776年在位)统治两河流域北部时期,贸易有过短暂复苏。
但是,随着沙姆西阿达德的死亡,这一贸易最终消失。
约公元前1750年,两河流域的马瑞文献记录了阿拉什亚(今塞浦路斯)铜矿的情况,这表明当时两河流域西北部已与塞浦路斯进行贸易。
争夺和控制重要资源
公元前两千纪晚期至公元前一千纪,对重要资源的争夺和控制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和平的国际贸易演变为战争与争夺。
伴随战争的频繁爆发,马匹成为这一时期贸易的主要商品,因为马匹既可用于运输和骑乘,又可用于马拉战车,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
公元前1500年至前1300年,根据中亚述时期努孜文献的记载,亚述从扎格罗斯山区进口马匹,并运送到米坦尼换取手工艺品。
为了争夺伊朗西部曼奈德地区的优质马匹资源,亚述还与乌拉尔图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除马匹以外,黎巴嫩的雪松也成为各大政治实体争夺的主要资源。
两河流域早年曾从黎巴嫩进口雪松和其他木材,这时则通过战争、威胁恐吓和征服来获得战利品、贡赋和税收。
地中海沿岸的黎凡特地区积极参与陆路贸易和地中海贸易活动,例如,约公元前1350年,一艘船在从塞浦路斯、克里特岛前往埃及途中,沉没于安纳托利亚沿海的乌鲁布隆。
在这艘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船骸里,曾发现一个来自迦南港的器皿。
从公元前一千纪起,骆驼运输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骆驼商路连接阿拉伯半岛、埃及、巴比伦、黎凡特、亚述和安纳托利亚,成为后来波斯帝国“王路”的雏形。
除陆路之外,波斯湾海上贸易在加喜特巴比伦时期复苏,加喜特直接控制狄勒蒙。
海国王朝(又称巴比伦第二王朝)期间,波斯湾贸易再度繁荣。
公元前一千纪早期,迦勒底人迅速壮大,建立了强盛的新巴比伦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在波斯湾贸易中聚敛了大量财富,具有强大的经济
实力。
新巴比伦末代国王那波尼德虽然精心打理骆驼商路和波斯湾海路,但未能摆脱被波斯灭亡的命运。
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贸易和商路依然畅通。
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开辟了著名的“波斯王路”,全长约2500公里,从小亚细亚国家吕底亚首都萨尔迪斯直到伊朗的苏萨,其大致路径是:从小亚细亚半岛经两河流域北部的尼尼微城,到两河流域南部的巴比伦城后,分成两支,一支往东北通往埃克巴塔那(今伊朗的哈马丹),另一支往东途经伊朗的苏萨通往波斯波利斯。
这条商路被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记录在其《历史》中。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就是沿着这条“波斯王路”一路直下,最终灭亡波斯帝国。
大约两个世纪后,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东段从此开辟,并在伊朗高原与波斯王路会合。
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通过这些历史之路,彼此联系,互通有无,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