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作文新素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合集下载

2016高考作文题目预测-诺奖成名默默背后显一生执着-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题目预测-诺奖成名默默背后显一生执着-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题目预测:诺奖成名,默默背后显一生执着一、作文素材新华网年月日新媒体专电瑞典卡罗琳医学院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

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二、构思点拨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无论从科学规律,还是科研工作者角度莫不如此。

而在屠呦呦身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年月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到年月日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让国人兴奋了两月有余的诺贝尔奖至此尘埃落定。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家而言,获得诺贝尔奖都是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

也因此,诺贝尔奖才显得如此珍贵,尤其对于久久不能问鼎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而言。

屠呦呦的获奖,了却了中国人的诺贝尔奖心结。

一块石头落了地,也就有了相对理性的心态来审视屠呦呦以及诺贝尔奖。

从屠呦呦获得诺奖这件事,人们读出了科研工作者"寂寞"的特质。

尽管诺贝尔奖被视为科学界最高殊荣,但要获得诺贝尔奖,等待的时间之长也让人咋舌,由于验证突破性科学理论所需时间越来越长,科学家往往要在提出理论后数十甚至几十年,才获诺奖认可,部分人甚至在获奖前便已去世。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数据显示:自年首次颁奖到年以来,已有人次和个组织获奖,其中在不分类别的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平均年龄是岁,峰值在至岁之间。

从“三无教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从“三无教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董恒波科学家故事——屠呦呦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一场病确定了她奋斗的目标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儿。

她的名字“呦呦”取自《诗经·小雅》里的一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从“三无教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个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6岁那年,屠呦呦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周身无力,手足发热,不思饮食,还低烧。

父母赶紧带她到医院去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了,屠呦呦患上了肺结核。

这种病,在当时是一种很难治愈的重症,被人们称为“痨病”,小说《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死于这种病。

肺结核极易传染。

屠呦呦因此中断了学业。

正是青春年华,本应该和伙伴们一起享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屠呦呦却只能远离人群,默默地与疾病作斗争。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她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休学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在这期间,屠呦呦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了认真思考。

也许就是这场病,才让她在几年后的高考中,把目标锁定在医学院。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4年,屠呦呦努力学习,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极大的兴趣,读遍了与之相关的书籍。

系统扎实的中医药学知识,为她日后向科学的峰顶攀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一棵草挽救了百万生命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

在所有的研究成果中,屠呦呦最杰出的贡献,就是研制出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在等待她来摘取。

2016高考作文新素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2016高考作文新素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2016高考作文新素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就组织全国7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物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

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

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满身都是酒精味。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和安全,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她的同事们也都愿意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她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素材解读:“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

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

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

【恒心】2016年高考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word版】

【恒心】2016年高考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word版】

【恒心】2016年高考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提供:李炳璋中新网10月5日电综合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此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据悉,屠呦呦是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此外,另外两名同时获得此次诺贝尔医学奖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因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也同时获奖。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作文素材(6篇)

屠呦呦作文素材(6篇)

屠呦呦作文素材(6篇)屠呦呦作文素材1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

虽然生活很拮据,但父母依旧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和哥哥一样接受了从学校到高校的完好教育。

14 岁时,屠呦呦的哥哥给她写了一封信,告知她说:“学问是无止境的。

当你局部胜利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满意;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

学问绝不能使诚意求她的人绝望。

”1951年屠呦呦报考了北京高校医学院药学专业,高校毕业后被安排到中医讨论院中药讨论所工作。

作为新中国首批女高校生,屠呦呦参与了为期两年半的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

1969年1月,屠呦呦第一次接触了“523”的神奇抗疟药物讨论项目,认准了“523”任务就是她自己的担当,屠呦呦以“发觉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殊是进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猎取灵感,先驱性地发觉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她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她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屠呦呦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讨论奖。

屠呦呦,她把学问的冷凳子坐热了。

更不易的是,荣誉接踵而至,在屠呦呦身上,我们仍能清晰地观察一个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品质。

屠呦呦作文素材2情景聚焦失败190 多次后提取青蒿素20世纪60年月,全球的疟疾疫情难以掌握。

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讨论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5·23”就成了当时讨论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

彼时,全球的疟疾疫情都难以得到掌握。

两年后,39 岁的屠呦呦加入“5·23”。

她经过200 多种重要的380 个提取物的筛选,最终将焦点锁定在了青蒿上。

又经过进一步的讨论,她确定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受了190 多次的失败之后,在试验室里,屠呦呦最终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屠呦呦的获奖焦点3000字初一作文范例

屠呦呦的获奖焦点3000字初一作文范例

屠呦呦的获奖焦点3000字初一作文范例对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一事,激发了大众的深刻思考,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屠呦呦的身份和学历,二是诺贝尔奖项,到底应该归功于她个人还是她所带领的团队呢?在此我认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项与本人的身份无关,关键是看他有没有对问题怀有好奇心和刻苦钻研的态度。

好奇是发明的源泉,当初鲁班制伞,造句不外于其好奇心使然,正是由于好奇心也创造出了方便的工具,然而鲁班只是一个平民,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匠,没有什么所谓的财富势力,也没有什么深厚的家世背景,那么他凭什么获得成功,不外乎就是对科学的好奇和态度的认真吗?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也是如此,如果顾炎武不勤奋刻苦,不会成为一个文学大家,更不能成就昆山无数的一代美谈。

现在来看屠呦呦,屠呦呦是一个三无科学家,可他却成就了其他科学家没有的成就,这与他的7年刻苦钻研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所取得的成就,不是看他拥有怎样的头衔,而是看他为此付出了多少行动,诺贝尔奖的设立不论是为了鼓励那些为人类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吗?一个人的身份不能决定一个人价值,成功往往喜爱背后付出努力的人。

第2个问题就是诺贝尔奖项的功劳应该归功于谁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该奖项不能为一边而论,众所周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耻辱是和他的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屠呦呦的领导,这个团队不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也是不能走向成功的,而屠呦呦,一个人也不能完成这项事业,论语中有说到:有容乃大。

大海不辞细流方能成其大,秦山不辞碑石方能成其高,所以屠呦呦的成功应该是和他的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不存在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的问题,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看他的所处的位置,而是看他所付出的努力,比如美国总统林肯一生受尽挫折却曾不放弃,一次次参加竞选一次次的失败,都没有让他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止步不前,最终当上了一代伟大的总统,所以努力是人必不可少的,人的价值不取决于你的地位,其二,一个人是很难获得巨大的成功的成功,往往需要外力的帮助,没有团结之心的人不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于是我想科学成功的原因不外于两个,刻苦,团结。

2016高考热点人物素材分析-屠呦呦_

2016高考热点人物素材分析-屠呦呦_

2016高考热点人物素材分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历史没有掩埋智慧的光芒,2015年10月5日,全世界见证了属于她的光辉时刻。

分析及点评:科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既可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和对发现的兴趣,也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给人民带来福祉。

但现在是越来越多地将科学发现与金钱,地位,利益挂钩。

使得潜心钻研的人少了,弄虚作假的人多了;低调务实的人少了,逐名逐利的人多了。

屠呦呦获奖无疑在拷问着我们的灵魂。

适用主题:潜心研究,扎实做事;低调务实与喧哗浮躁;内容与形式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六十年代,屠呦呦的试验条件极差,自己身体又有病,而且,恰逢“文革”混乱,各种干扰非常厉害,造反派拎着大棒捣乱。

但她和她的团队顶住干扰,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从中筛选出200多种供研究,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打开了成功之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1971年,屠呦呦的试验即获得成功,并后来投入生产,推向世界,几十年来,这种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

分析及点评:正是由于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默默奉献的信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得青蒿素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适用主题:顽强毅力、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奉献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2016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2016高考作文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整理 fcs2002【新闻快递】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因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与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者:本报记者卞晨光《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06日01版)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大屏幕显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

新华社发《光明日报》赫尔辛基10月5日电(记者卞晨光)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裔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药物治疗疟疾、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另外两名科学家共享另一半奖金。

屠呦呦团队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长期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

在当时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并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随着青蒿素药物的应用,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得到挽救。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治疗疟疾的标准药物,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深度解读】中国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被称为“三无”科学家5日下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不久,一则“热烈祝贺北大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消息就迅速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招生办”等多个北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

消息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任院长饶毅就高度评价过屠呦呦的研究工作: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屠呦呦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屠呦呦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屠呦呦【屠呦呦春草鹿呦呦】【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

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

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

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

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

议论作文屠呦呦素材摘抄

议论作文屠呦呦素材摘抄

议论作文屠呦呦素材摘抄一、屠呦呦的坚持与奉献屠呦呦,这位杰出的药学家,在抗疟药物研究的道路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坚持与奉献精神。

在那个科研条件艰苦的年代,屠呦呦带领着她的团队,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却从未放弃。

她遍阅古籍,尝试了无数种草药组合,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一心只为找到对抗疟疾的有效药物。

这种坚持,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源于她对拯救生命的坚定信念,对人类健康事业的无私奉献。

她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更是为了千千万万饱受疟疾折磨的人们。

二、勇于创新的精神屠呦呦在研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方法和观念,勇于创新。

当常规的研究路径陷入困境时,她从古老的中医药文献中汲取灵感,另辟蹊径。

她大胆地采用低温提取的方法,成功地提取出了青蒿素,为疟疾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这种创新精神,使她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开创出全新的研究方向。

她的成功告诉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的发现和突破。

三、团队合作的力量屠呦呦的成就并非一人之功,背后是整个团队的协作与支持。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共同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正是这种团队合作的力量,使得他们能够在漫长而艰辛的研究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也充分说明了,在追求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团队的协作是至关重要的。

四、屠呦呦的成就对社会的影响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在疟疾肆虐的非洲地区,无数患者因她的研究成果而重获新生。

她的成就不仅仅是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实力和智慧,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树立了典范。

屠呦呦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而努力拼搏。

她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科学的史册上,成为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源泉。

五、淡泊名利的品质尽管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至高荣誉,但她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品质。

2016年3月月考作文讲评:屠呦呦获得诺奖 (1)

2016年3月月考作文讲评:屠呦呦获得诺奖 (1)

如何处理材料跟自己作文的关系?
这是一个艺术活,靠自己去领悟。 ①不提材料却不离材料 ②时提材料却远离材料 这是两个极端,①是材料作文的高妙 境界,得益于作者的理解材料后的语言 运用能力;②是材料作文的拙劣地步, 是写作者要避开的地方。 提醒:材料作文首先直面的就是多维度 地处理材料!
写作根本三个问题:阅读、理解、表达。 其中“理解”尤其强调“思辨性”,如 何理解“思辨性”?
结合上面内容,能得出哪些观点?
观点二: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观点三:真才实学让你扬起自信的风帆。 观点四:专注地实干才能获得成功。 观点五:成功者必备的素养:豁达、自 信、淡泊名利。
立意不必面面俱到。但是绝 不能套作!考虑如何设置分论 点展开分析!
还原材料完整场景: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杨澜对这位 中国“三无”科学家进行了访谈。 杨澜开门见山问道: “人们称您为三无 科学家,请问您为什么没有当选院士?” 屠 回答“我如果当了院士,怎么还会搞科研获 诺奖?!”现场爆发岀会心的笑声。 杨接着问:“您的科研成果70年代就完成 了,为什么40多年后才得奖”?屠回答“因 为诺贝尔奖一直等着我!”现场为老人家的 机智幽默报以热烈的掌声。
杨又问: “您获得了诺奖,现在可直接晋级 院士了,是吗?” 屠摆摆手说“不,我现在当上 院士,有人会说我是被西方势力推举上去的,我 这样比院士轻松多了!”台下又是一阵掌声。 杨换了个话题问“您今年85岁高寿,可以介绍 一下长寿秘诀吗?”屠微笑答道“其实我刚才已 经回答了你的问题,我长寿的秘诀就是不要当选 中国院士,这样我还能多活几年!”掌声和笑声 再次响起。 杨最后说:“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老人握 着杨的手说:“别客气,我还得谢谢你,你不问 我要钱就给我做节目!”台下爆发岀更大笑声和 掌声!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韩延明
【期刊名称】《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晚间,电视台播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

到了19点多,诺奖委员会通过官方电话向屠呦呦告知了这一消息。

屠呦呦经过t91次实验,终于成功提取了被称为“中国神药”的青蒿素,解决了世界难题对抗击疟疾显示了神奇疗效。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韩延明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1
【相关文献】
1.启迪与塑造:诺奖得主屠呦呦的创新人格与大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
2.诺奖得主David J.Wineland教授走进川师课堂
3.诺奖得主Richard R.Schrock教授受聘我校荣誉教授
4.诺奖得主屠呦呦旧居成景点或成亿元商品房
5.诺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教授发表“工业机器人与产业就业解析”学术报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素材:屠呦呦

高考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就组织全国7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物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

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

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满身都是酒精味。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和安全,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她的同事们也都愿意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她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素材解读:“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

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

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

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通用10篇)

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通用10篇)

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通用10篇)屠呦呦事迹作文素材篇1“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

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

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

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

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

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

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

有些人还在怀疑“诺贝尔奖有没有照顾中国人”,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

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

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

科学的通途有很多走法,无论头衔和身份,无论领域和方法,“科学家”才是唯一的、纯粹的标签。

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出发点并非想去拿奖,也许一辈子不会有惊艳的成果,有人可能用毕生精力,也只是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省申论热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振奋人心

省申论热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振奋人心

2016年省考申论热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振奋人心_申论热点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的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

四年前,她即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当时,冠之离诺奖最近的女人。

四年匆匆而过,诺奖终究没有辜负这位勤恳而卓越的科学家。

屠呦呦获奖,是科学家因为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

振奋,是因为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振奋,还是因为每个人都与有荣焉;振奋,更是因为它让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振奋人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在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诺贝尔奖情结,获得这项荣誉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国际对我国某一项工作的巨大褒奖。

此次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我国科技工作取得进步的肯定。

首先,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学制度也不断完善.这都给科学家们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正是由于有了足够的支持,先进的设备和方法,我们才会在近年来不断突破技术限制,使科学向更加微观和深入的方向探索.其次,随着我国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知识改变的不仅是新一代年轻人个人的,更显著推动着国家的与进步。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想要取得更大的科学成就,仅仅一两个诺贝尔奖是不够的,必须多策并举地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

第一,作为科研工作者,要学习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钻研精神。

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树立批判精神,敢于突破现有方法,不畏权威,大胆创新,并努力将研究成果付诸生产和生活.第二,从科研院所到高等院校,都应科学制定考核标准。

屠呦呦获奖背后的故事相关作文

屠呦呦获奖背后的故事相关作文

屠呦呦获奖背后的故事相关作文屠呦呦获奖背后的故事屠呦呦获奖背后的故事一:一人获奖是否公平?公平!科研奖励尊重“第一”、崇尚“首创”“不能把团队的成果归于一个人”;“把奖颁给她一个人,对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不公平”……自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以来,类似的言论就不绝于耳。

我们不妨对青蒿素研究的历史稍作梳理——1967年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

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1969年1月,年轻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以组长的身份加入该项目。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该小组最后把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

1971年10月4日,她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内部会议上首次公开报告的全部内容,引起参会人员的极大兴奋。

在这一研究成果的启示、鼓舞下,云南药物所的罗泽渊与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也分别提取到含量更高的青蒿素。

在此后的临床应用、结构测定和新药研发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李英等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难看出,长达10多年的青蒿素研究的确是协作攻关的集体结晶。

但拉斯克评奖委员会之所以把奖杯颁给屠呦呦,所依据的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

以“第一”论英雄,并不是推崇“个人主义”、否定其他参与者的功劳,而是旨在强调第一发现者在科学研究中独一无二的贡献。

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茫茫黑夜中,是第一个发现者或发明人开启了希望的大门,为后来者找到了通往成功的路径,其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

关于写名人的作文600字 从“三无”到享誉世界

关于写名人的作文600字 从“三无”到享誉世界

关于写名人的作文600字从“三无”到享誉世界关于写名人的作文600字从“三无”到享誉世界她,是“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她,却因诺贝尔奖,从而走向世界医学的最前沿。

她,就是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屠呦呦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户普通人家,当时家乡肆虐的疟疾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

凭着对中医的喜爱以及治愈疟疾的希望,她义无反顾的进入了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实验,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发现一种“绿色神药”。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也许正因如此,屠呦呦与青蒿素才结下了不解之缘。

昏暗的研究室里,桌上摆放着老旧的仪器,地上堆摞着各种医学书籍、杂志,屠呦呦忙绿的身影穿梭在其中。

她一会儿翻翻医学名著,一会儿摆弄着各种仪器,但不管什么情况下,她的手里都拿着一枝笔,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只要脑子中闪现出思想火花,手中的笔就立刻开始写个不停。

地板上,鞋底上,甚至衣服上,处处写着复杂的公式。

屠呦呦的脑子里、心里都只有一个目标---找出“绿色神药”!她一次又一次坚持不懈的实验着,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调整好思路后,又一次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去。

有时候,为了尽快看出效果,屠呦呦不惜以身试药,从而患上了许多慢性疾病,但尽管如此,屠呦呦依然没有放弃实验,她拖着病弱的身躯,继续奋斗在实验的最前线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后,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终于发现了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提取物。

1年后,屠哟哟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把青蒿素的疗效整整提高了10倍!世界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而震撼,医学界为屠呦呦解决医学难题而震撼!他们为这位年过花甲老人的坚持不懈、知难而进的精神所震撼,所感动。

屠呦呦奶奶,你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作文新素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就组织全国7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物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

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

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满身都是酒精味。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和安全,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她的同事们也都愿意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她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素材解读:“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

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

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

而立之年临危受命之后,屠呦呦就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她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600多种方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为了科研,屠呦呦不顾家庭,甚至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

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绝非常人能够想象和忍受。

如果没有对中医事业的高度热爱,没有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无法攻克世界难题的。

2、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

从屠呦呦临危受命到青蒿素成功提取,历时长达数十载,实验多达191次。

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气馁,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极度闭塞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她和同事们翻阅大量的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更好的方法,终于如愿以偿,大功告成。

正是由于屠呦呦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青蒿素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科学实验难有建树,更别奢望什么获得诺奖了。

纵观科研之路,不管是居里夫人发现镭,还是爱迪生发明灯泡,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的坚持,最后攻克一道道难关,如愿以偿,成为世界的巨人。

3、谦逊为人,淡泊名利。

在青蒿素研究工作中,屠呦呦是科研组长,是领军人物,在实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屠呦呦身先士卒,功不可没。

屠呦呦获得诺奖这样的殊荣,是对她科研成果的极大肯定,这个荣誉是至高无上的,她受之无愧。

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屠呦呦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和那些好大喜功的人相比,屠呦呦表现出的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

这让我们自然想起当年莫言获奖的感言:“我因为写小说因为讲故事得了诺贝尔奖,我一点不敢骄傲,内心深处也不敢骄傲。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写作,很多人写得比我好。

我感觉到非常惭愧。

”4、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铺路石。

同其他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一样,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

在“中草药抗疟”的研发工作中,众多同事们和屠呦呦一起,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年轻的同事们同屠呦呦一道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确保安全,屠呦呦的同事们也都心甘情愿地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正如屠呦呦所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歌德曾经说过:“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

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三人为众,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果“单人跳舞”,一定舞不出令人仰视的高度。

5、传承与发展。

屠呦呦在抗疟疾药物研究中,从中国古代医药文献入手,大量翻阅中医药典籍,地方药志,四处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海量的中药药方,对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最后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

屠呦呦说:“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

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尽管如此,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研究多次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

《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受此提醒,屠呦呦将古典文献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法,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因此屠呦呦感慨地说:“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

”对于古代优秀文化,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运用方向:勤奋、敬业、奉献、毅力、坚持、恒心、创新、信念、谦逊、淡泊名利、团队合作、继承与发展等。

【喝彩】为屠呦呦喝彩,为中国科学家喝彩!导语:2015年10月5日17∶30之后的朋友圈,几乎被“屠呦呦”这个名字刷爆了!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宣布85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分享该奖项的一半奖金。

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首次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屠呦呦获奖表示祝贺。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

而屠呦呦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青蒿素能治愈疟疾的发现。

她改写了人类遭受肆虐的寄生虫病的历史,由于她提出的革命性治疗方法,人类有望永远根除一些虫媒传染病,这也是人类医学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胜利。

知识链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图案是拿着一本打开的书的医学之神,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

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的周年纪念日)举行。

1901—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9年因一战或二战中断。

共有207人获得这一奖项,他们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60~64岁者最多,有38人。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次至多颁给三位获奖者。

荣誉:她说诺奖是中国的骄傲屠呦呦获奖词(节选):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降低。

20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诺奖委员会【获奖感言】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

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

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

——屠呦呦【人物介绍】屠呦呦,药学家,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她是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完全没有辜负父母给她取名“呦呦”的美好期待。

知识链接“诺贝尔奖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拉斯克医学奖,全称艾伯特·拉斯克奖,是生理学和医学领域除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的又一顶级大奖。

该奖项始于1946年,是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共同创立的,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拉斯克奖最初分为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和公众服务奖,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前两项专门授予科学家,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获得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拉斯克医学奖也是世界生物医学研究进展的一部编年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