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
微生物检验中的问题及对策
微生物检验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检验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微生物检验也越来越至关重要了。
但是,医学微生物检验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368-011 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1.1微生物标本采集质量提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一定要正确采集标本。
标本采集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感染而产生误检,直接影响微生物检验的临床诊断。
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采集标本。
对于寒战和间歇期发热患者,应该在体温寒战期或上升期采集血液。
1.2微生物标本保存运送不够规范微生物标本保存和运送的原则是维持病原菌的活力,防止非病原菌的污染或过量繁殖。
标本应置于无菌容器之中,采集后立即送至细菌室。
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或伤口拭子,宜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
对环境敏感的微生物包括志贺氏菌、淋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对低温敏感,在标本运送过程中,要保持在室温条件下尽快送检,特别是在冬天,更应注意。
1.3微生物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标本质量、相关临床资料,还有检验人、检验方法、检验过程、培养基、试剂、仪器、结果的报告等相关,应制定相关的文件和程序,及时发现错误,采取纠正措施。
2 对策2.1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实验技能,结合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制定微生物检验的规范。
制定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的具体要求,并向医护人员宣教,宣传正规采集标本的重要性。
2.2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加强检验中质量控制。
从标本采集前到检验中、检验后出具结果,均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同时加强与临床医师的联系,使临床医护人员能正确理解和解释报告并用于临床诊断,使微生物检验报告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
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你知道什么是微生物检验吗?你对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了解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解答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方法验证1.做过验证的样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是否都需要按照新的方法进行重新验证?答:对于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而言,由于培养时间调整,应重新进行验证。
对于无菌检查的产品而言,如果方法未作实质性调整,可以不必重新验证。
个别产品在各论中收载了新的无菌检查方法,对这些品种,应对收载方法的适用性进行验证。
2. 以前做过无菌验证的品种是否需要重新按照新的标准再验证?答:参见问题1。
3. “新增抗生素供试品应选择低吸附的滤器及滤膜” 比如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属于抗生素,是否需要重新选取滤膜再验证?答:目前采用的方法如果经验证表明可行,则可以继续使用该方法。
4. 微生物方法学验证时,培养时间是否跟样品日常检验所培养时间一致?答:应该一致。
5. 微生物限度验证时,如果一个方法只有金葡回收率达不到要求,该方法时是否可以用来做细菌霉菌的检测方法?答:按药典的规定,一个计数方法通过验证,是指所有试验菌的回收率均达到要求。
如果采用各种方法以及方法的组合仍无法使金葡回收率达标,则可以采用使金葡回收率最高的方法作为计数方法。
6. 薄膜过滤的冲洗量不能超过1000ml,我公司的喹诺酮类产品原来的方法是每张膜冲洗量为1500和2000ml,请问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将冲洗量降至1000,各菌的回收率仍能符合规定?答:有几种办法可以降低冲洗剂的用量:1)降低接触滤膜的供试品的浓度;2)改进冲洗的方式,如少量多次地冲洗、降低蠕动泵的转速等;3)添加中和剂,如高价金属离子。
7.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规定,技术方法验证时,采用上述方法若还存在一株或多株试验菌的回收率达不到要求,那么选择回收率最接近要求的方法和试验条件进行供试品检验。
请问,上述方法是指仅通过一种方法还是一定要通过几种方法联用的?答:应该要把可能采用的所有方法包括方法联用都进行验证。
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解答
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及解答1.微生物实验过程中使用的移液枪怎么灭菌?答:移液枪用纱布包好,外面报纸包好灭菌。
不能湿热灭菌的枪,在枪口处塞入少许棉花,外面采用表面灭菌的方法擦拭灭菌,里面采用热空气交换法或者洁净空气交换法处理。
2.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如果移液枪枪头想要重复使用怎么办?答:枪头盒装好,报纸包好灭菌。
枪头少的话放入平皿或者小烧杯后,报纸包好灭菌。
3.微生物实验回收率上下限是多少?答:50—200%(药典规定)。
4.灭菌后的物品怎么保存,几天内可以继续使用?答:移液管、平皿之类的工器具没打开放无菌室一般可以放置两个星期左右。
灭菌后的培养基放冰箱冷藏保存通常可放一星期。
6.新国标GB4789.10-201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中培养时间很多都改成了24-48h,这个跨度有点大,具体怎么判定啊?答:如果培养24h后已经长菌就不需要再进行培养了;如果培养24h后未长菌则需要继续培养至48h。
7.新标准GB4789.15-2016霉菌和酵母计数,有一条新的变化:“菌落数在10以内时,采用一位有效数字报告;菌落数在10-100之间,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有这样一种情况:样品按照1:10稀释后,最低稀释倍数10倍的结果,如果分别为:1,0,算平均数并乘以相应稀释倍数后,结果为:5,这个时候,结果报:5CFU/g(mL)吗?以前我们是报<10。
就是如果样品稀释了10倍,检测结果是5,这个时候报"5"还是"<10"?这条规则其他标准没提,只适用于霉菌酵母?其他项目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是否适用???答:6.1.5若所有稀释度(包括液体样品原液)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
也就是说以小于1乘以稀释倍数形式报告时,是指均无菌落生长时,你的平板既然有长菌落,结果就应该是5,“菌落数在10以内时,采用一位有效数字报告;菌落数在10-100之间,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这个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8.5这样的结果,按10版100以内采用两位有效数字报告,那8.5是符合要求的,存在歧义,16版更严谨了些。
MC-食品中霉菌检测及微生物检测会遇到哪些问题
食品中霉菌检测及微生物检测会遇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食品中霉菌检测及微生物检测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又该如何解决?一起来看!实验室霉菌检测中常见问题霉菌: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一些丝状真菌的通称,属真菌的一部分;其对人类具有双重性,有利的方面是它可以用来酿造、工业发酵、抗生素和酶制剂的生产等,不利方面是它能引起农副产品、食品、原料及器材的腐烂,也感染并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多种疾病,少数种类,如黄曲霉,能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物质,危害人、畜的健康和生命。
因此,霉菌的检测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很重要。
食品中常见的霉菌:毛霉属、根霉属、曲霉属、青霉属等。
检测中的注意事项:1、取样的代表性。
2、取样工具的无菌。
空气中霉菌的孢子含量很高,所以,取样的工具、容器等要经过严格的高压灭菌。
3、检样的方法。
(1)由于霉菌易被携带,所以,检样时操作人员应尽量避免自身携带的可能。
(2)样品的均质及充分振摇。
因为有些孢子是连成串的,故均质和振摇能使其充分散开,同时,在各梯度连续稀释时,也要用灭菌吸管反复吹吸几次,使孢子充分散开。
4、培养温度和时间。
培养温度25-28℃培养,3天后观察,需培养观察一周。
霉菌检验中常用的培养基:孟加拉红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察氏琼脂、高盐察氏琼脂等。
5、检样中常见的问题。
(1)不同稀释度计数结果相同;(2)不生长或生长很好连成片无法计数;原因:①稀释时未经反复振摇,吹吸,导致孢子未充分散开,影响了计数的结果。
②由于培养基不适宜,pH值低等,致使生长较慢。
③观察时间的掌握。
真菌生长较慢,故需5d后才能观察出结果。
每天都要观察结果。
微生物操作中常见问题的讨论与分析1、划不出单个菌落的原因:(1)平板上有过多的水分;(2)划线时接种环未经反复灼烧;(3)多区划线,三区或四区划线。
2、涂布和倾注的区别:涂布利于观察,但由于涂布棒上会带有少量的菌液,可能影响计数的准确性;倾注更为准确,但不利于观察菌落的状态。
霉菌酵母菌检测常见问答
1、霉菌正置培养如何避免菌落蔓延呢?因为很多时候培养一天就开始有长菌,而且一蔓延整个培养箱就交叉污染了。
答不要经常去动平板,如果整筐放的话,就不要动,打开培养箱门,隔着平皿盖直接观察。
如果有蔓延的先挑出来。
只要你动了培养皿,无论正置或倒置,都会增加霉菌抱子的扩散和蔓延。
2、霉菌的培养湿度有要求吗?有没有标准,我在有的地方见过是65-85%之间。
答霉菌的培养湿度没有标准,因为不同的实验室,比如南方的、北方的实验室空气湿度要求是不一样的。
霉菌的培养还是应该控制其湿度的,湿度太高霉菌会蔓延,湿度太低培养皿就干燥了,霉菌生长受影响,所以实验室应该自行规定。
3、霉菌培养箱的霉菌怎么处理?答平时最简单的就是先喷一些酒精,喷酒精杀菌,然后挥发干了以后你测一下,如果还是不行的话,我们的培养箱如果里面有电源插座的话也可以加一盏紫外灯。
插在里面,它会产生一些臭氧,也会杀死一些表面的菌,如果最麻烦严重污染的我们建议用甲醛熏蒸,甲醛对培养箱没有任何的腐蚀作用,反正闷在里面。
4、食品企业发生天花板长霉情况,请问有什么办法处理?答天花板长霉,原因是有冷凝水、温度又合适。
如果加工环境不可更改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防霉的材料。
对于已经有霉菌的情况下,使用清洗剂和消毒剂对天花板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但一定要做好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
5、食品霉菌检测要正置培养,每次培养都和倒置培养区别很大,倒置几乎没霉菌生长,但正置就很容易染菌,是什么原因呢?答霉菌的特性是由蔓延性,且由于培养箱加热,培养箱内部还有风机使内部气流在旋转,如果有一个样品有霉菌,那么菌丝就会通过缝隙往上爬,且随着抱子会脱落而且非常轻,培养箱风机吹出的风把抱子吹散,停到盖子上设置通过盖子之间的缝隙污染了其他样品,但同一叠随着菌丝蔓延,那个过培养皿直接蔓延到另外一个培养基上,一个蔓延一个,那么一叠被污染的情况会更严重。
减少堆叠平板数。
6、对于食品工厂来说对于酵母和霉菌是必检项吗?还是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答对于终产品是否要检测霉菌和酵母,依赖的是产品标准。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高发、艾滋病的流行、化疗药物、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人工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等有创诊疗技术的应用,由真菌所引起的感染日益成为临床各科室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加强真菌的检验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现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有关真菌检验的常见问题汇总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为什么培养要设定35 C?实验室通常将孵箱温度设定为35 C,是为了防止温度的波动对细菌或真菌生长的影响。
临床常见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3〜37 C (嗜热,嗜中温菌除外,占少数),设定为35C时上下波动2C 对培养无影响,如设定为37C C显然就不合适了。
至于真菌培养,要视标本来源而定。
一般怀疑浅部真菌感染的标本如皮屑、甲屑、头屑及毛发等分离培养于26〜28 C。
来源于人体深部组织的标本如痰、胸腹水、血及骨髓深部脓肿等建议放35 C培养,是刚离体的标本在35 C更接近于人体温度,其次临床最常见的白念珠菌在35 C能形成更为典型的伪足样菌落,这与血清出芽试验在35 C做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 来源于35 C初分离的光滑念珠菌具有更高的酶活性。
怀疑温度型双相真菌感染或个别真菌需要较高温度生长时则需要两种温度同时培养。
还要注意培养环境的湿度,一般要求大于60%,如果培养箱的湿度不够,最好在平板附近放置盛有无菌水的容器以保证湿度。
2、CO2 对真菌生长影响大吗?真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主要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得碳源,而自养型微生物才需要从CO2 中获得碳源,所以真菌一般不需要在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而且CO2 对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均不利,但一定浓度可刺激孢子形成。
3、在血培养中培养出真菌2 次,但是患儿没有临床表现,而且临床也没用抗真菌药患儿就好了,是考虑污染吗? 这种情况要判断是否为污染菌,调查采血过程是否规范、血瓶转运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针孔是否适当封口、转运箱是否受到污染等众多因素,最关键的还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没有真菌感染的症状,要么考虑污染,要么考虑定植(可能性不大)。
菌落总数检测过程中TTC添加常见问题解答
菌落总数检测过程中TTC添加常见问题解答在环凯建立的交流群里小伙伴经常问关于菌落总数检测计数时,遇到杂质和菌落不好区分,应该怎么办?小编今天与大家分享关于TTC添加的注意事项,把你搞定菌落和杂菌的区分问题。
TTC:俗称红四氮唑,学名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化学式如下:从事微生物检测的朋友都知道,在菌落总数的检测时,经常添加这种物质,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使菌落显红色,便于区分菌落和杂质,更利于计数;其二,可以有效的防止平板上的菌落蔓延情况。
这两种作用的原理是不同的,TTC溶于水是无色的,而嗜中温性需氧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琥珀脱氢酶可以使无色的TTC 被还原成红色的TPF,使菌落显色,这是显色的原理;同时TTC还具有抑制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生长的作用,因此会防止菌落蔓延。
但既然会抑制细菌的生长,那会不会造成检测误差呢?其实只要合理使用,注意添加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有专家对此做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内TTC浓度在0.0003%-0.001%(w/v)的范围内对菌落生长抑制作用不显著,但浓度太低菌落的显色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推荐大家按照TTC浓度为0.0005%的量来添加就不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还会使菌落显色方便计数。
为了方便大家在检测过程中方便添加,小编特意做了一个表格,方便大家查询:除了添加量之外,在使用我们还应该TTC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要点一:TTC的配制过程,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因为我们配制好的TTC溶液在检测时是直接加入到培养基中的,必须保证TTC 溶液时无菌的,配制用水也必须是无菌水。
要点二:TTC具有比较强的光敏性,见光易分解,因此无论是TTC粉末还是配制好的TTC溶液都要注意避光冷藏保存,配制好的溶液一定要放在棕色的试剂瓶里。
要点三:TTC溶液要在检测过程中直接加入灭菌完的培养基中,即在倾倒平皿之前加入培养基然后摇匀使用。
无菌检测和微生物限度常见问题
无菌检测和微生物限度常见问题1、问:做无菌验证时阳性对照菌是怎么加入的?可以在加完培养基后用无菌的注射器把菌液注入吗?答:严格的说是要在最后一遍冲洗液中加入阳性对照菌的,这主要是考量滤膜对于阳性菌的截留性~但是滤器如果可以提供滤膜对于阳性菌的充分截留的话在最后的培养体系中加入阳性菌也是未尝不可的.如果供试品没有抑菌作用,可以在加完培养基后用无菌的注射器把菌液注入,摇匀如果供试品有抑菌作用,正如安哥洛卡所讲,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阳性对照菌,摇匀,抽虑,加培养基.无菌检查,加入阳性的方法可以有许多种,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
只是注意:1、避免人为污染。
2、阳性菌加入数量2、问:离心沉淀法的原理、操作和注意事项是什么?答:原理:利用沉降系数的差异将供试品和微生物进行分离;操作:取规定量的供试液,3000转/分离心20分钟(供试液如有沉淀,先以500转/分离心5分钟,取全部上清液再离心),弃去上清液,留底部集菌液约2ml,加稀释剂至原规定量.注意事项:真菌由于沉降系数比较小,500r/min离心5min,黑曲霉、白色念珠菌回收率为20%,因此其检查不适宜用低速离心沉淀法.3、问:稳定性实验的微生物及无菌检查,是否每次都要做?答:是;原因:一实验期内可能会染菌;二灭菌后微生物并不是就彻底"死亡",有些成为碎片,这些碎片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下,可以自我修复而复活.三稳定性的考察,也应包括药品有效期的考察,在此期间所有的项目都应是合格的,无菌也是其中之一,如果在有效期内无菌不合格,也可以说明该药品存在一定的缺陷,至少,有效期有问题。
4、问:眼部给药制剂如何做卫生学检验?答:液体制剂:无菌检查;半固体及固体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5、问:滴眼液的微生物限度为何进行无菌检查?答:一滴眼剂产品系按照无菌工艺生产且终产品为灭菌产品,故其成品的微生物质量应要求统一为无菌;所以,滴眼剂产品的临床合理用药应与其卫生标准要求一致,即将其微生物质量要求统一为无菌,显然更为合理;二滴眼剂的微生物质量要求为无菌,是与各国药典在滴眼剂要求上的统一,及对《中国药典》此项规定合理性的补充及完善等方面看,滴眼剂成品的微生物质量要求统一为无菌具有必要性。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
菌种鉴定常见问题解答1.菌种鉴定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菌种鉴定一般就只要提取基因组DNA,然后PCR扩增16srDNA片段,上GeneBank或者Eztaxon对比即可。
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认为是同种细菌(当然也有例外,DNA序列仅仅是一个参考指标)。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2.微生物的菌种鉴定可以鉴定到“株”一级吗?如果你的菌株是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就只能鉴定到种,不能鉴定到株,因为多多少少和其他株系的细菌有区别,即便你做了一些特征的鉴定,发现和某一株细菌一模一样,你也没有理由说你的细菌就是那一株细菌,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特征都做完,株和株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除非你知道你的细菌本来就是某一株细菌扩增出来的(而且要保证没有变异,否则就是一个新株),可是这样就没必要鉴定了。
-----消息来源:百度问答3.为什么鉴定出来的菌种跟我想象的相差太大?答:我们菌种鉴定使用PCR直接扩增的方法,即以客户提供的菌株为模版直接进行PCR扩增,中间不经过传代培养,因此不会引入新的污染,如果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原因导致:1、您提供的样品未经过三次分离纯化,含有其他杂菌;2、您提供样品的真实情况确认如此。
建议您提供三次纯化的菌株重新进行鉴定。
4.为什么有时会出现PCR扩增不出的现象;答:扩增不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您提供的菌种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细菌或者真菌,或者是信息有误;2、您提供的菌种为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采用常规方法不能有效地破壁;3、培养基或菌体中表达产物含有抑制PCR产物的组份。
对于第二种或第三种情况需要提供基因组DNA。
5.PCR扩增直接测序为什么会出现套峰的现象;答:1、测序结果个别碱基出现N,是由细菌rDNA多态性造成,对菌种鉴定没有无影响;2、所有测序反应均出现大面积套峰,是由于您提供的样品模版不纯造成的。
这种情况需要重新纯化菌种。
真菌毒素检测特点及注意事项
制备
•提取
•净化
•测定
•溶剂系统:水+甲醇;水+乙腈 •分散样品:均质、震荡、超声 •分离:离心、过滤
制备
•提取
•净化
•目的:除去干扰杂质,保留待测组分
•测定
•多功能净化柱: •免疫亲和净化柱:多合一 •免疫磁珠净化: •同位素内标:
制备
•提取
•净化
•测定
•仪器选择: •仪器状态: •建立及优化方法: •数据分析及处理:
GB/T 30957-2014 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8718-2012 饲料中T-2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LS/T 6126-2017 粮油检验 粮食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LS/T 6133-2018 粮油检验 主要谷物中16种真菌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 5009.2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族的测定
GB/T 30955-2014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 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NY/T 2071-2011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的测定 液相色 谱-串联质谱法
LS/T 6128-2017 粮油检验 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超高 效液相色谱法
快速检测真菌毒素一般采用免疫分析方法,此方 法的理论基础为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酶联免 疫法(ELISA)和免疫层析法等。
酶联免疫法(ELISA)
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到某种固相载体上(现在多为酶标 板),并保持其免疫活性,然后将待测样品和酶标物(酶标 抗体或酶标抗原)按不同步骤与固定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反应, 再然后将没有发生反应的物质洗去,最后加入酶的底物。底 物在酶的催化下显色,最终通过显色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测 定。有直接法、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等。
真菌常规检验相关问题讨论
糖原染色(PAS):孢子丝菌
沙黄染色法 :糠秕孢子菌
嗜银染色(GMS)):卡氏肺孢子菌
真菌直接检验的材料方法
皮肤癣菌的取材
刮取
粘取
透明胶带法 患处直接粘贴
培养物粘贴 乳酸﹑苯酚和棉兰的作用
直接涂片的镜检及快诊意义
念珠菌镜下 菌丝(+) 孢子(+)
KOH压片
直接涂片的镜检及快诊意义
曲霉菌丝
真菌的常用接种方法
初代分离:划线接种
SDA液体增菌
点种
次代分离:包含以上
小培养:玉米吐温观察真假菌丝﹑厚壁孢子
丝状真菌的形态学观察
试管点种 平板小培养
平板点种 玻片小培养
二。真菌培养及鉴定
三)真菌的培养条件选择 痰﹑体液等深部来源标本初分离35 ℃培养
24~48h后转25~30℃培养。 (白色念珠菌毒力株和光滑念珠菌酶活性) 皮屑毛发等癣菌类标本置25~30℃培养。 马拉色菌分离置于35 ℃培养
真菌的各类孢子形态
常见临床丝状真菌孢子的发生方式
真菌孢子
有性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孢子
无性孢子 按产孢方式
芽生孢子
叶状孢子
按形态
大分生孢子 小分生孢子
全壁芽生型
肉芽生型
关节孢子 粉孢子 厚壁孢子
瓶梗产孢
环痕产孢
孔出产孢
常见真菌的孢子特征
2020版《中国药典》真菌毒素八大热点问题深度解答
2020版《中国药典》真菌毒素八大热点问题深度解答中药材从种植、生产、流通的全过程周期较长,控制不当易受真菌毒素危害,再加上真菌毒素的产生与宿主基质特性密切相关,不同类型中药材会产生种类和性质各异的真菌毒素,全方位加强中药材中真菌毒素污染水平监控成为《中国药典》2020版的重中之重。
2020版《中国药典》6月正式发布,自该标准发布以来,中药分析检测工作者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今天小编整理了老师们关注有关真菌毒素检测的八大热点问题。
01 Q:黄曲霉素检测有哪些注意事项?怎么样才能使测试结果更加准确可靠?A:在测试黄曲霉素的时候需要注意如下几点,这样能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1)取样一定要均匀,对于性质特殊的供试品,可适当调整取样量,像地龙比较粘稠的可以适当调整取样量,不过一般应不低于5g;(2)正确的测试免疫亲和柱,可测柱回收率,考察免疫亲和柱的性能;(3)采用第一法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超出限度时,应采用第二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确认;(4)进行真菌毒素检测时,实验室应有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得污染环境;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强,需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建议设用单独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不与别的实验一起混用;(5)残留有黄曲霉毒素的废液或者废渣的玻璃器皿,应置于专用储存容器(装有10%次氯酸奶溶液)内,浸泡24h以上,再用清水将玻璃器皿清洗干净。
02Q:真菌毒素实验的过程中使用的对照品有什么要求?A:(1)对照物质应能够溯源量值,首选使用法定标准物质;(2)很多品种为剧毒品,使用时应加强安全防护;(3)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固体纯品,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溶液(或混合溶液)在痕量分析中使用更为方便,也更为广泛;(4)针对很多剧毒成分,如黄曲霉毒素,使用标准物质溶液也能够有效减少对检验人员的安全风险。
通常,首先配置成1-100u g/m l的浓溶液,作为储备液使用。
储备液可保存在惰性,密封,避光,低温环境下。
储备液的浓度,溶剂,配制日期应详细记录,并在原始记录中明确显示,以便于溯源。
真菌检验——精选推荐
真菌检验1、什么是真菌?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物,属于真菌界。
具有典型的细胞核,不具有叶绿素,以腐⽣和寄⽣⽅式摄取营养,细胞壁含⼏丁质和纤维素,有完善的细胞器,能进⾏有性⽣殖和(或)⽆性繁殖。
真菌在⾃然界分布极为⼴泛,约有20余万种,⼤多对⼈⽆害,仅有约150种对⼈和动物致病。
2、真菌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真菌的基本结构为菌丝和孢⼦,菌丝为微细的管状结构,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分枝或不分枝,分隔或不分隔,有粗有细,着⾊或不着⾊。
⼀般致病真菌的菌丝较细⽽且分隔。
孢⼦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也是抵抗不良环境的结构,类似于⾼等植物的种⼦,是真菌分类坚定的最主要依据。
3、引起⼈和动物感染的真菌分为哪两类?引起⼈和动物感染的真菌分为病原性真菌和条件致病菌两⼤类。
病原性真菌本⾝具致病性,⽽条件致病菌⼀般不具致病性,只有在⼀定条件下,即机体免疫⼒降低时才致病。
4、引起真菌病的常见诱因有哪些?长期使⽤⼴谱抗⽣素,⽪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代谢障碍,⾎液病,尿毒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外伤,⼤⼿术,器官移植,静脉⾼营养,导插管,放化疗及爱滋病等都是重要的诱因。
5、真菌⽣长的特点?真菌在⽣长过程中有从中⼼向四周等距离⽣长形成圆形菌落的倾向。
也正因为这⼀特点使体股癣的⽪肤损害表现为环⾏或多环⾏。
6、实验室检查真菌包括什么?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真菌直接检查和真菌培养。
7 、真菌直接检查的意义?(1)直接检查阳性有诊断意义,⼀般可确定有真菌感染,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2)根据直接检查所见的真菌镜下形态可确定少数病原菌的种,如新型隐球菌,花斑癣菌等。
有些可确定属,如念珠菌属等。
(3)直接检查所见的真菌形态,代表该菌在组织内的形态即组织象。
(4)真菌镜下形态有时可提⽰该菌的活动性,如念珠菌出现真菌丝和假菌丝,⽪肤癣菌的菌丝肥⼤粗长多分枝,胞浆浓都表⽰该菌处于活跃状态。
8 、真菌培养的⽬的是什么?真菌培养的⽬的在于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病原菌,确定是否有真菌感染及感染真菌的种类,以弥补直接检查的不⾜,同时在培养鉴定的过程中对其形态,镜下结构,⽣理特点和⽣化特征等进⾏充分的研究,以了解全部⽣活史并据以推断其应归⾪的属和种,指导临床治疗。
药品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
药品微生物检验常见问题在药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微生物检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可以有效防止药品受到微生物污染,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药品微生物检验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样品处理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样品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
常见的问题包括样品提取不当、样品保存条件不当等。
在样品提取过程中,应注意采样工具和容器的清洁,并避免外界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样品保存过程中,应确保温度适宜,避免细菌的生长繁殖。
解决方法:正确选择和使用样品提取工具,并在采样前进行消毒处理。
在采样后,应立即将样品送至实验室,并确保保存条件适当。
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选择对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问题包括培养基成分不合适、菌落生长过多等。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并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发生。
解决方法:根据待检测微生物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并在使用前,确保培养基的质量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三、试验环境和设备试验环境和设备的卫生状况对微生物检验结果也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问题包括实验室环境污染、设备清洁不彻底等。
不良的试验环境和设备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解决方法:保持实验室环境的良好卫生状况,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对于使用的设备,要进行定期维护和清洁,确保其正常运行。
四、检测方法微生物检验方法的选择和操作也是常见的问题。
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检验结果。
常见的问题包括方法选择不当、操作不规范等。
选择适当的方法并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微生物检验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
解决方法:根据检测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微生物检验方法。
在进行检验前,要充分了解该方法的详细操作步骤,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五、结果判读结果的判读也是微生物检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常见的问题包括判读结果主观性强、判读标准不明确等。
不准确的结果判读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并对药品的质量评估产生误导。
浅谈微生物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微生物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本文阐述了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浅要的分析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并对微生物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生物;食品;问题;措施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要注意食品的食用安全以及营养价值,在生产各环节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微生物产生对人体的危害,控制食品安全性。
其中,各工厂研究关注的重点在于微生物一般菌种的特定,其微生物有害种类繁多,污染范围较大,且不容易被控制住,进而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等问题,成为了国内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1食品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食品微生物无特殊的分类系统。
按照微生物分类系统,可将与食品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分为细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很多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根据生物的外部性状、内部结构、生活特性等加以确定)尚未清楚,所以尚不能完全按照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细菌有3种不同分类系统,即克拉西里尼科夫氏、伯杰氏和普雷沃氏分类系统。
他们的通用分类单位命名法则和高等动植物一样,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从某地区或某实验室分离到的菌种,称为菌株或品系。
酵母菌为真菌的一部分,采用荷兰人洛德1952年发表的酵母分类系统分类。
霉菌也为真菌的一部分,不同的真菌分类学者采用不同的霉菌分类系统,但在“纲”这一级分类意见都一致。
世界各国都采用双名制的国际植物命名法命名微生物。
命名后的名称为学名。
它由两个拉丁文组成,前一个是属名,词首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字母则一律小写。
有的还在学名后附上命名人和发表年份。
当分离到未知菌名时,即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生态以及免疫血清反应等特性,对照各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确认为某一菌种名。
2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和方法2.1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通过将特异性的抗体包被在乳胶颗粒上,通过抗体与相应的细菌抗原结合,产生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通常此法需获得细菌纯培养物再将培养物与致敏乳胶反应。
微生物实验中常见的问题汇总
微生物实验中常见的问题汇总一、无菌操作要求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1、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平方米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真菌检测注意事项
真菌检测注意事项真菌检测是指通过各种实验室方法,对特定环境中的真菌进行检测和鉴定。
真菌检测的目的是了解环境中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评估环境是否存在真菌污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以下是关于真菌检测的注意事项。
首先,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
真菌检测通常采用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法两种方法。
培养法是从样本中分离出真菌,在特定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观察,鉴定真菌的种类。
分子生物学法则是通过提取样本中的DNA进行PCR扩增,利用特定引物和探针进行真菌的鉴定。
选择适当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和鉴定真菌。
其次,收集样本要注意一定的技巧。
在进行真菌检测之前,首先需要收集环境中的样本。
常见的样本包括空气、土壤、建筑物表面、水和植物等。
在收集样本时,应尽量避免将外界的空气和其他污染物带入样本中,使用无菌容器和工具进行样本的收集,以减少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性。
同时,样本的储存和运输也需要注意。
对于采集到的样本,应及时储存和运输到实验室进行检测。
不同的样本可能需要不同的储存条件,一般情况下,样本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保存,以减缓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在运输样本时,应注意避免温湿度的波动,以免样本的真菌数量发生变化。
另外,检测结果的解读也是真菌检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根据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标准,真菌检测结果通常以数量和种类来表示。
数量可以通过计数或定量PCR的方法得出,而种类通常通过培养或分子生物学法进行鉴定。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基于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污染,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真菌检测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准则。
真菌可以产生有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孢子等,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在进行真菌检测时,需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在实验室中采取相关的安全措施,以确保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最后,真菌检测的周期和费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的真菌检测方法可能需要不同的周期和费用。
一般情况下,培养法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而分子生物学法通常具有更快的检测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货】真菌检测中常见问题专家解答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高发、艾滋病的流行、化疗药物、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人工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等有创诊疗技术的应用,由真菌所引起的感染日益成为临床各科室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加强真菌的检验能力显得至关重要,现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有关真菌检验的常见问题汇总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为什么培养要设定 35 C?实验室通常将孵箱温度设定为 35 C,是为了防止温度的波动对细菌或真菌生长的影响。
临床常见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3〜37 C (嗜热,嗜中温菌除外,占少数),设定为35C时上下波动2C对培养无影响,如设定为37C C显然就不合适了。
至于真菌培养 ,要视标本来源而定。
一般怀疑浅部真菌感染的标本如皮屑、甲屑、头屑及毛发等分离培养于26〜28 C。
来源于人体深部组织的标本如痰、胸腹水、血及骨髓深部脓肿等建议放35 C培养,是刚离体的标本在 35 C更接近于人体温度,其次临床最常见的白念珠菌在35 C能形成更为典型的伪足样菌落,这与血清出芽试验在 35 C做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 来源于35 C初分离的光滑念珠菌具有更高的酶活性。
怀疑温度型双相真菌感染或个别真菌需要较高温度生长时则需要两种温度同时培养。
还要注意培养环境的湿度 ,一般要求大于 60%,如果培养箱的湿度不够 ,最好在平板附近放置盛有无菌水的容器以保证湿度。
2、CO2 对真菌生长影响大吗 ?真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主要从有机化合物中获得碳源 ,而自养型微生物才需要从 CO2 中获得碳源,所以真菌一般不需要在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而且CO2 对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均不利 ,但一定浓度可刺激孢子形成。
3、在血培养中培养出真菌 2 次,但是患儿没有临床表现,而且临床也没用抗真菌药患儿就好了,是考虑污染吗 ? 这种情况要判断是否为污染菌,调查采血过程是否规范、血瓶转运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针孔是否适当封口、转运箱是否受到污染等众多因素,最关键的还是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没有真菌感染的症状,要么考虑污染,要么考虑定植(可能性不大)。
4、我们基层医院实际工作中做阴道分泌物真菌培养,生化鉴定几乎做不了,很多直接报白念珠菌,这样合适吗?这样做不合适。
目前有些检验科甚至分不清酵母菌和霉菌,在阴道白带、尿液和粪便中镜检发现念珠菌后报告为“找到霉菌”。
霉菌是指丝状多细胞真菌;酵母菌是指单细胞形态的真菌,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阴道中感染的酵母菌大多是白念珠菌,但不排除其他酵母菌。
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和5- 氟胞嘧啶天然耐药,如果遇到类似存在天然耐药的菌株,会影响后续的治疗。
5、痰标本中少量念珠菌需要在报告中体现吗?还是不报告 ?标本要求和检验程序用要体现,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
虽然白色念珠菌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概率很小,遇到痰标本真菌培养中分离出该真菌,还是建议报告,临床医生结合影像学结果综合考虑。
先进性痰标本直接涂片,标本质量合格的情况下,见到真、假菌丝或大量孢子,痰培养有真菌生长,还是要报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会综合考虑的。
至于是否要做药敏,可和医生沟通后决定。
①建议留样本前5%苏打水漱口;②清晨第一口痰;③连送 3d结果是否一致。
最好和临床医生沟通一下 ,或平时对医生、护士进行标本采集方法的培训。
报告之前 ,结合痰涂片镜检结果 ,备注标本质量信息及污染可能性。
6、请问一下:前几天遇到一个抽出的脓液标本,打到血培养中,报阳后涂片显示真菌孢子,转种后涂片,形态上圆形,墨汁染色阳性,但是没有莢膜,转种科玛嘉没有颜色,后有白色有点黄色,用某国产鉴定显示近平滑,药敏全耐。
问题是:①这个结果可信不孑②墨汁用的是普通汁有影响吗?③该如何改进 ?墨汁染色是针对标本中怀疑隐球菌属的荚膜进行负染,特别是新生隐球菌才做的试验,对纯培养的隐球菌属不可作为鉴定试验。
(1)将之前的脓液标本做个 10%KOH 湿片检,寻找真菌孢子和真、假菌丝。
(2)培养结果应该是可信的,最好和临床医生沟通一下,看患者是否有症状。
(3)对某国产品牌不熟悉 ,鉴定结果和药敏结果不好判断 (4) 按照全国操作规程配制念珠菌的鉴定生化管,用原卫生部质控真菌鉴定符合率还是很好的,可以考虑自配生化鉴定管,用质控真菌进行验证。
(5) 对每批号的某国产鉴定管用质控真菌进行验证,如果结果符合,应该没问题。
(6) 最好参加原卫生部微生物质控培训,无论细菌、酵母菌方面 ,都会帮助你提高业务水平和验证你所用的试剂质量。
(7)墨汁只要粗细均匀,颗粒越细小越好,推荐曹素功墨汁,试剂公司也有印度墨汁可采购。
7、临床常见痰标本初次检出曲霉后 ,流程是怎么进行下去的 ? (1)痰标本初次培养出丝状真菌菌落,前提是痰标本必须是新鲜的或不能立即送检应 4C冰箱保存。
流程是接受痰标本T 镜检—培养—鉴定。
在痰标本合格的情况下,先做个10%KOH 湿片镜检,低倍镜寻找真菌菌丝,是透明或暗色,是否有 45 度分枝。
如果痰标本合格,又找到菌丝,电话联系临床,告诉医生有丝状真菌生长,怀疑是XXXX ,容易的直接报告临床,难的点种沙氏琼脂平板或察氏琼脂平板,再做进步鉴定。
(2)若标本不合格或合格但标本中未见菌丝,和临床医生电话沟通,告知有真菌生长,让医生综合考虑。
鉴定正常进行 , 并报告临床 ,备注不排除污染可能。
&酵母菌同化试验为什么放 28 C而不是35C?同化试验和发酵试验有何区别?为什么教科书上说凡能发酵某种糖,一定能同化该糖,同化某种糖则不一定发酵该糖 ?多数酵母菌体外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C,故其体外试验选用此温度。
通话和发酵分别指真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酵解,前者将糖类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后者将糖类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等。
其代谢首先进行的是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再进一步进行无氧酵解,这由细菌和真菌的相关酶类决定。
酵母菌多数为专性需氧菌,所以其试验设计多以糖同化试验为主。
比如隐球酵母只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只能同化葡萄糖而不能发酵,而酿酒酵母可将粮食发酵为酒,既发酵也同化葡萄糖。
9、鉴于目前真菌培养不是很规范,如何选择培养基、温度、报告时间和方式 ?请讲述实验室的具体流程。
(1)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脑心浸膏琼脂等适宜真菌生长的培养基,临床疑似酵母菌及酵母样菌感染,有条件实验室可平行接种显色培养基,推荐采用螺口管斜面培养法,标本处理后接种于培养基斜面中下部,真菌绝大多数为需氧菌建议平行接种两管。
(2)培养条件及报告时间:深部真菌28 ± 1C培养7〜14d,如怀疑双相真菌感染,应同时在28 士 1 C及35 士 1 C培养。
怀疑罕见真菌慢生长真菌感染或临床已用抗真菌药物时,延长观察时间至少培养 4周。
如CSF宜置28 C及35 C两个温度培养至少一周;痰/ 尿/粪一般35 C 48h即可,如未见丝状真菌生长,则延长培养时间;组织标本一般 30C, 2~4周。
10、是否可以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作为真菌初代培养基 ? 可作为初代培养基之一,建议另外接种沙氏培养基或酵母氮培养基(YPDA) , SDA 和 YPDA 一般是酵母样菌的标准培养基。
11、咽拭子真菌培养有意义吗 ?咽拭子培养真菌意义不大,存在定植除非患者有临床表现。
12、请问痰标本念珠菌定植率那么高,痰涂片看到比较多的孢子和假菌丝要怎么报告才比较合理 ?个人觉得还是要如实报告临床医生、并将标本质量是否合格告知临床医生,至于是否感染,临床医生会根据影像学资料、患者临床表现等综合考虑的。
13、患者的手上有湿疹一样的丘疹 ,怀疑真菌感染 ,请问怎么样采样好 ?对于皮损类的标本采集,需要用 70%的酒精先将患处消毒处理,再使用已消毒的不锈钢刮刀或外科手术刀在皮损边缘刮取皮屑,装在无菌容器内送检。
14、我们用一次性手套装 SDA 平板可以吗 ? 一次性手套无论是 PV 还是乳胶,都会产生相对低氧的环境,而真菌是需氧菌会影响真菌的生长,不建议这样操作。
可以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带(静脉输液固定针头的)封闭平板,注意不要封太死。
15、用的墨汁在显微镜下不是均匀的黑色背景,而是一些细小黑色颗粒,这是不是墨汁的质量不好?还有 ,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和通风柜三者有什么区别 ?墨汁本身就是一些细微小颗粒加入溶媒形成的,墨汁质量的好坏在于颗粒的大小和均一性。
一般的墨汁检测隐球菌应该能观察,它只是作为背景 ,荚膜不染色,为透明的,背景是黑色。
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的区别在于风吹的方向:生物安全柜的风向是先垂直向下再向柜内,经过循环通过 HEPA 过滤后再排出,柜内形成一个相对负压的环境;超净工作台的风向是先向下再向外吹,保证柜内的清洁无尘,通常用来配置平板和操作一些简单的分子克隆相关实验。
通风柜是通过风机将柜内的空气排到实验室外,通常用来配置有挥发性的化学品试剂,有害气体排向室外。
16、痰涂片中看到曲霉头,有多大临床意义 ?毛霉有没有污染可能?或者是定值?在痰里一直检查到青霉菌 ,没有意义吗 ?如果痰标本直接镜检发现曲霉头,那就要考虑是曲霉感染。
培养可以确定是哪一种曲霉。
毛霉存在污染的可能性,空气中也可以存在,但又因其高度的侵袭性,报告需谨慎,定值的可能性很小,但操作中污染的情况还是不少的。
若标本合格,湿片镜检有 90 度分枝及粗大、不分隔的菌丝,那就要考虑感染了,否则有污染可能,最好及时联系临床医生。
青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如果痰中直接镜检查到菌丝,培养阳性,还是考虑感染。
17、在经验积累的初期,如何得到足够的菌株,用于练习各类染色、阅片呢 ?有条件的话,最好到相关医院真菌室进修学习湿片镜检、真菌鉴定,将保存的菌株分批转种后,仔细研究其菌落颜色、大小质地等变化和镜检变化,并做好笔记。
或参加医学真菌专业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
18、如何保存真菌菌株 ? 最好的方法就是真空干燥、低温冻存。
国际菌株保藏机构都是这种方法。
(1)将生长的斜面直接放在-10 c冷冻,表皮癣菌和许多接合菌纲菌种不可用此法保存。
(2)蒸馏水保存法:将生长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的成熟的菌落,刮取菌丝体、芽孢或酵母细胞或利无菌蒸馏水冲洗斜面表面,再以吸管吸取放在无菌小管中,密封阻止蒸发,置于室温保存。
(3)另一种方法为直接加无菌矿物油至霉菌生长的琼脂斜面,至少可保存半年以上。
(4)基础液体培养基中加入 15%~30%甘油,将新鲜成熟菌落挑至其中,-80 C保存。
19、一般什么样的患者我们会重点去关注是否为真菌感染呢 ? 免疫缺陷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糖尿病患者及较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
20、霉菌培养箱(28C)被污染后如何处理?培养基放进培养箱后很快长污染菌,尤其门上的密封条上也长菌了,怎么办 ? 断电后,甲醛熏蒸 ,5%苯酚(石炭酸)擦拭后停留 30min 后,清水擦拭,打开通风 24h 后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