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合集下载

静脉溶栓术后护理措施

静脉溶栓术后护理措施

一、概述静脉溶栓术是治疗急性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静脉注入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以挽救患者生命。

然而,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术后护理至关重要,以下是对静脉溶栓术后护理措施的具体介绍。

二、术后护理措施1. 严密观察病情(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如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语言、肢体活动等神经系统功能,如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尿便等出血情况,如有出血,立即通知医生。

2. 伤口护理(1)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防止感染。

(2)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如有异常,及时给予压迫止血。

(3)拔针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用胶布固定。

3. 凝血功能监测(1)定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

(2)根据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防止出血。

4. 药物护理(1)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立即通知医生。

(2)指导患者正确服用抗凝药物,确保药物疗效。

5. 饮食护理(1)给予患者低盐、低糖、低脂肪、高蛋白的饮食,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

(3)禁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6. 心理护理(1)关心患者情绪,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

(2)告知患者溶栓治疗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7. 功能锻炼(1)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8.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预防出血:严密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如出现出血,立即通知医生。

(2)预防感染: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预防感染。

(3)预防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4)预防肺栓塞: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肺栓塞。

三、总结静脉溶栓术后护理是治疗急性血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通过严密观察病情、伤口护理、凝血功能监测、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和并发症预防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如何管理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如何管理

.
10
二、病情的观察、评估及用药注意事项
(一)对病情的监测与评估
1、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血常规、血糖、心电图、凝血功能(PT、APTT、INR、FIB)
2、建立监护系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和出血现象:
①测血压:q15min×2h,其后q30min×6h,其后
60min×16h
静脉溶栓后维持血压低于185/110mmHg;动脉溶栓后维持
.
28
(二)脑保护治疗
(1)清除自由基:自由基清除剂能防止脂质过氧 化,减轻再灌注损伤,如依达拉奉。 (2)抗炎治疗:具体机理尚无定论,但有相当多 的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可对症给予抗炎治疗。 (3)亚低温:亚低温 (32℃-35 ℃) 对再灌注 损伤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29
(二)脑保护治疗
亚低温的脑保护
再灌注损伤。
.
26
(一)溶栓后的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措施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再灌注损伤是由于恢复灌注后的半暗带脑组织并不 能完全利用氧,过氧化脂质含量高, 致使氧自由基积聚 及代谢异常,使细胞损害加重,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 外Ca2+快速内流造成细胞钙超载,线粒体受到破坏,离 子泵衰竭,神经损害加重。
酸中毒、能量代谢障碍、钙超载、自由基和兴奋性氨 基酸的释放、炎症反应等机制。
.
27
(一)溶栓后的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措施
3、再灌注损伤的处理原则(脑保护治疗)
➢不论是否溶栓(包括动脉静脉),都应针对再灌注损伤 机制,进行脑保护,如改善能量代谢,防治酸中毒的发生 和加重。溶栓治疗更强调同时进行脑保护治疗防治再灌注 损伤 ➢神经保护剂已数以百计,但是几乎所有的保护剂在动物 模型中显示出惊人的减轻脑损伤的作用,但是临床试验中 却难以证明并确认其保护神经的疗效。 ➢目前尚无一个独立的神经保护剂表明影响卒中的预后。 ➢使用方法:最好联合用药

l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并发精神异常的护理

l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并发精神异常的护理

l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并发精神异常的护理王晓琦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1.10.087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1]。

静脉溶栓能够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给缺血脑组织及时供血,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

但溶栓治疗后可能带来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等并发症。

我院于临床工作中成功救治1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并发精神异常患者,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40岁,高血压病1年余,无正规服药,因“左侧肢体麻木、乏力3.5 h”于2021年7月2日13∶25收入院。

患者左侧肢体麻木、乏力,站立、行走不稳,伴有言语含糊,症状持续性,无其他伴随症状,遂来我院就诊。

急诊头颅CT: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

查体:血压169/112 mmHg,体温36.7 ℃,呼吸20次/min,脉搏62次/ min,神志清醒,口齿含糊,对答切题,两瞳孔等大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灵敏,左侧鼻唇沟浅,口角略右歪,伸舌左偏,心肺(-),左上肢肢体肌力2级,左下肢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左侧浅感觉减退,左巴氏征弱阳性,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右巴氏征阴性。

患者凝血功能、血常规、心梗指标、急诊生化等未见明显异常,NIHSS 评分10分,符合溶栓标准。

于入院当日14∶25(发病后第4 h)行阿替普酶56 mg静脉溶栓治疗,15∶25溶栓结束,溶栓过程中患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腹痛和皮下及黏膜出血,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以下,溶栓结束NIHSS评分8分,患者15∶55出现躁动不安,坐卧不适,乱语。

报告医师,考虑为溶栓后所引起的精神异常症状。

遵医嘱予氟哌啶醇5 mg肌内注射,16∶25用药后症状略有好转,未入睡,22∶00症状缓解。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予以回顾性分析,展开调查,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总结相关经验,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护理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14例(14%)患者出现出血性并发症;2例(2%)患者出现脑水肿,为轻微症状,在经治疗后症状性消失;2例(2%)患者在溶栓治疗6h后发生继发性脑梗塞,在经抢救后无生命危险;无患者死亡。

结论:对脑急性脑梗塞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价值突出。

关键词:脑梗塞;静脉溶栓;并发症;护理相关临床医学专家指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的并发症护理和预防对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与生活质量具有突出的临床价值。

为了进一步验证对急性脑梗塞进行早期并发症的分析和预防、护理措施在临床运用上具有的积极意义,本次研究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予以回顾性分析,展开调查,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现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予以回顾性分析,展开调查,患者在经临床检查后均符合ACI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接受静脉溶栓的条件,无其他禁忌症。

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段为40—77岁,均龄(56.2±2.4)岁,病程1h—8h,平均病程(3.5±1.0)h,其中右脑梗塞45例,左脑梗塞44例,脑基地梗塞11例。

对1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核对、调查,P>0.05,可比。

1.2方法1.2.1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在就诊后,急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血糖进行测定,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单腔套管针;急诊护士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INR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的抽血检验,神经内科住院医生对患者急性脑梗塞进行快速确认;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急诊CT检查,完成CT检查后,患者入住NICU,由病房医生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与患者家属进行溶栓治疗知情同意的谈话,签署同意书;准备好相应药物,获得患者的体重数据;医院内部网络对检查报告和CT检查结果进行回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二次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并记录,静脉推注10%的rt-PA,剩余剂量在1h内通过静脉滴注完成;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出血、过敏反应、血压升高、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应立刻停止溶栓,在24h后对患者的头颅进行CT复查,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治疗。

溶栓后并发症诊断与处理要点(全文)

溶栓后并发症诊断与处理要点(全文)

溶栓后并发症诊断与处理要点(全文)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急性期治疗取得很大进展,尤其2015年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被美国和中国指南所推荐,静脉溶栓模式发生根本转变。

但静脉溶栓带来的并发症却不容忽视,包括出血转化、系统性出血、血管再闭塞、血管源性水肿及过敏等。

本文对出血转化、血管再闭塞、溶栓后脑水肿等的诊断与处理策略进行了简要总结。

出血转化1. 概述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关于出血转化的定义及分类分型的推荐意见:➤出血转化定义为脑梗死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根据出血前是否采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血管内治疗、抗栓等),分为自发性或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可采用NIHSS评分增加≥4分或表1中其他标准来定义临床症状加重(症状性出血转化),更加客观和实用的症状性出血转化定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影像学分型可采用ECASS分型或Heidelberg分型方法。

关于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推荐意见:出血转化机制主要与梗死后缺血损伤、再灌注损伤、凝血功能紊乱和血脑屏障破坏等相关,但其明确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深入研究。

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溶栓、取栓、抗凝、卒中严重程度以及大面积梗死。

2. 诊断及检测诊断标准为脑梗塞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出血,再次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有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CT/MRI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多数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在发病7~14 d内,准确时间有待研究;溶栓后出血转化一般发生在溶栓后36 h内,可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可行性等因素个体化选择影像检查时间。

对于出血转化高风险的患者,有条件时可考虑将每30分钟1次的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监测延长至溶栓后12 h。

3. 症状性出血性转化的处理但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中指出多数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在发病7~14 d内,准确时间有待研究;溶栓后出血转化一般发生在溶栓后36 h内,可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可行性等因素个体化选择影像检查时间。

急性脑梗塞超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塞超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脑血管病的分类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
(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 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 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 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 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 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 血液病等。
脑梗塞
概述 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中断而 发生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在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占60~90%。 临床最常见的类型:
诊断? 护理问题? 护理措施?
临床表现
椎-基底动脉系统 眩晕、呕吐、 共济失调 交叉性瘫痪等。
脑梗塞的溶栓治疗
什么是溶栓疗法 使用药物,使血栓溶解,达到血管再 通的目的,从而使受阻的血管灌流区 域的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氧供应。
溶栓适应证
(2005年国内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① 年龄18~75岁 ② 发病在6h以内 ③ 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常与动脉硬化并存 颈动脉脉粥样硬化的斑块 脱落引起的栓塞称血栓-栓 塞
其次为各种病因所致的脑 动脉炎、红细胞增多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 等
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内膜炎
管腔狭窄、闭塞 血流缓慢、停止
血管内皮损伤
血小板黏附
TXA2、5-HT、 PAF
19
溶栓治疗建议
(2005年国内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的脑梗死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首选rtPA 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发病3~6h可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应更严格。 对发病6h以内的脑梗死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第一篇: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冉桂玲,王守法摘要:急性脑梗塞(ACI)亦称脑血栓形成[1],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闭塞而造成急性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2]。

目前,在临床上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会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

本文主要针对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对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由于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在特定年龄阶段最容易出现的疾病(比如中老年人为脑梗塞的多发人群),自然就成为医学界同仁关注的焦点,而急性脑梗塞(ACI)更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并且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

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而且治愈率比较低,恢复也比较慢,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4]。

目前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而且这种治疗的办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这种治疗的方法很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现在临床上主要用到的尿激酶(UK),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就会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产生影响,比如栓子溶解后血液渗出,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功能障碍等等[3],从而引发主要诸如出血等可能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保证静脉溶栓的最大功效,防止因溶栓而导致的意外并发症,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及护理,本文特针对在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尤其是在使用静脉溶栓后的24个小时以内),对可能引发的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一文总结5种溶栓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一文总结5种溶栓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一文总结5种溶栓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办法,但静脉溶栓带来的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脑出血转化、血管再闭塞、溶栓后脑水肿等是静脉溶栓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对这些并发症进行预警和处理,为临床提供参考。

脑出血转化根据《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1],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根据NINDS研究结果提示,96%的出血转化发生于静脉溶栓后36h内,结合ECASS-II研究则建议时限修改为36h-7d,在静脉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7d内出现病情加重,且头颅 CT/MRI 检查发现颅内出血。

脑出血转化的发生跨度较大,通常与溶栓药物的剂量、溶栓时间窗、卒中的严重程度等有是直接关系。

通常,ASPECTS评分<7分的患者通常更容易发生出血转化。

其中,临床可采用 NIHSS 评分增加≥ 4 分或表1中其他标准来定义临床症状加重(症状性出血转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症状性出血转化,而影像学分型可采用ECASS或Heidelberg 法。

出血转化的一般处理原则与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类似,包括必要时行循环和呼吸支持、血压管理、监测神经功能恶化情况、预防血肿扩大、治疗颅内高压以及处理出血引起的其他并发症包括癫痫发作等对症处理。

同时应注意寻找导致出血的可调节原因并进行处理,例如血压的控制、凝血功能检测及合并用药情况等。

同时,症状性出血转化应停用抗栓和rt-PA等致出血药物: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必要时可考虑辅助使用逆转凝血功能紊乱的药物,包括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凝血酸或氨基己酸)。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数据显示,静脉溶栓后约11.8%的患者可能出现临床恶化(NIHSS评分≥4分),其中82%的患者发生持续闭塞或再闭塞。

早期再闭塞,预示长期预后不良。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生命和健康的严重威胁。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治疗急性脑梗塞方法之一。

本篇文章旨在介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是一种可口服或静脉注射的药物。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液流通,减少或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或恶化。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需在严密监测下给予,以避免溶栓过度导致脑出血等严重副作用。

1.血压监测治疗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病人的血压,以及根据其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病人应横卧静息,避免大幅度的体位转换。

如病人出现明显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应及时联系医生,并加强观察。

2.神经系统监测治疗过程中需对病人的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包括神经系统功能的状态、升高征、压痛及肌力等方面。

如病人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暴力性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及时联系医生,维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供应。

3.心电图监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心电图监测,对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病人,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进行监护。

1.维持良好的身体姿势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护理,避免病人翻身等突然动作,保证其安全和舒适。

阿替普酶溶解血栓的机理是依靠溶栓剂的直接作用,因此需保持患者水平卧床,避免二次血栓形成。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方面,及时发现异常反应,对症治疗。

3.预防出血并贴心护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需预防出血并贴心护理。

应避免病人受伤、坠床、剧烈运动等活动。

病人因病情影响食欲,应根据情况选择可口可乐、汤水等易于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4.监测计划性的临床指标检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束后,应继续监测患者的脑动脉血流、颅内压力等临床指标,了解药物的疗效及预测治疗的效果。

在完善的护理标准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为病人恢复健康贡献力量。

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

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

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迅速控制脑梗塞患者偏瘫症状,明显降低脑梗塞的致残率,超早期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是在发病6小时内给予溶栓药物,目的是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使局部缺血脑组织在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之前获得再灌注,以期迅速改善症状,减弱病残程度。

我科于2008年2月~5月对3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获得良好疗效。

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1护理1.1严密观察有无出血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症状、体征。

观察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对突然出现的头痛、呕吐意识改变及肢体瘫痪加重等,应考虑脑出血并发症。

溶栓后出血是最易出现的副作用,常见的有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泌尿系出血,严重者合并颅内出血,故在用药过程中观察有无皮肤黏膜、牙龈、脏器出血征象。

同时,注意其他部位及全身有无出血,密切观察出血的动态变化,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1.2心理护理溶栓患者普遍存在心理负担重,期望值过高的问题。

因此,溶栓前医护人员必须细心做好解释工作,将溶栓后肌力并不能立即达到健侧肌力状态的实情告诉患者,讲解密切配合治疗与预后的关系,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

1.3生活护理为患者创建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

应予以低盐、低脂饮食,进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

卧床、消化功能减退及不习惯床上排便等造成排便困难,可反射性影响心率和动脉血流量而引起意外。

因此,对于排便困难者除应用缓泻剂外,还应鼓励其适当多吃水果、蔬菜等,避免用力排便,应适当注意输液速度,以保证输液过程中的安全。

采取恰当的措施,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早期康复治疗溶栓后3天应卧床休息,第4天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2.1超早期护理发病3天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加强基础护理,维持肢体功能位,同时尽量鼓励患者取健侧卧位,并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以利于健侧肢体活动。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并发症及防治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并发症及防治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并发症及防治作者:柳鹏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溶栓疗法是当今急性脑梗死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根本性治疗方法之一。

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梗死区微循环,获得脑血管早期再灌注,使局部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得以缓解。

文献报道溶栓治疗的溶通率为21%~93%。

但由于溶栓疗法引起的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和再闭塞等严重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危及患者生命,严重限制了溶栓疗法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现就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加以分析综述。

1 颅内出血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分脑实质出血(PH)及出血性梗死(HI)。

PH可发生于远离梗死的区域,CT检查可见高密度占位效应的血肿,虽然发生机会较少,但一旦发生,常伴临床症状恶化,有很大危险,病死率可达50%。

HI则发生于缺血区内,CT显示斑点状混杂密度改变,一般并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恶化。

1 1 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通常为4%~20%。

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报道:rtPA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 4%,而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报道应用rtPA的发生率为43 7%。

一组临床报道tPA、UK、SK并发PH的发生率分别为8%、3%和10%,并发HI的发生率分别为23%、5 3%和25%[1]。

国内陈清棠报道UK并发PH的发生率为5 5%,HI的发生率为9 4%。

1 2 颅内出血的发生机制溶栓治疗导致颅内出血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梗死后缺血致血管壁损伤,当血流再通后,红细胞渗出,引起出血性梗死。

②未被代谢清除的溶栓药物的继发性纤溶作用。

③肝素抗凝可加重出血倾向。

④梗死后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⑤来自脑表面软脑膜侧支的出血。

1 3 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1 3 1 溶栓治疗的时机1981年Astrup提出缺血半暗带(ischemicpenumbra)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发病机制多种多样,但都与脑血管狭窄、堵塞、破裂等病理生理过程有关。

阿替普酶是一种强效的血栓溶解剂,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时具有很好的疗效。

本文将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探讨。

一、观察1.病史采集和病情评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变化。

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系统的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方面。

2.监测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3.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出血、过敏反应等。

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4.监测治疗效果:治疗期间要持续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判断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护理1.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问题,护士要及时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患者的情绪。

2.保持卧床休息:治疗期间要让患者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坐立,以免加重脑部血管负荷。

4.保持通气道畅通:脑梗塞患者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护士要及时疏通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气道畅通。

5.预防并发症:治疗期间要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包括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

6.营养支持:治疗期间要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支持,包括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以加快恢复和康复。

三、总结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

护士在治疗中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给予患者心理、营养和生活方面的支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优势阿替普酶是一种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高效、快速溶栓、不依赖于容量的溶栓作用。

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 高效溶栓:阿替普酶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选择性地活化纤溶酶原,溶解血栓的速度快,并且对颅内外血管内血栓均能产生作用。

2. 快速溶栓:经静脉溶栓后,患者的症状可以迅速缓解,血流灌注得到迅速恢复,有助于减少脑组织的梗死范围。

3. 不依赖于容量: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不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或导致体液严重的外渗。

在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观察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压和心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及时纠正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2. 神经系统症状: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包括意识状态、肢体运动、言语和感觉等,及时评估病情。

3. 出血并发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并发症,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及时进行护理和处理。

4. 其他并发症:观察患者有无其他并发症如恶心、呕吐、体温异常等,及时处理并提供相应护理。

1. 严密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和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3. 体温管理: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预防高热或低温,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4. 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意识改变、神经系统症状变化等情况,及时提醒患者家属,保持患者的安全。

5. 注意饮食: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防止出现消化道并发症。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急性脑梗塞是指在脑血管内形成的血栓或栓子导致脑部供血中断,引起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的急性卒中病。

急性脑梗塞是常见的危重病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脑功能损害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静脉溶栓是目前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供,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达到保护脑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

综合护理干预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护理手段和方法,全面地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观察和评估:综合护理干预应以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以及治疗效果为重点,及时观察和评估患者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

2. 促进患者康复:综合护理干预应重视患者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言语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营养支持:综合护理干预应注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和供给热量,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患者康复。

4. 心理支持:急性脑梗塞患者常常伴随着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综合护理干预应注重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建立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5. 预防并发症:综合护理干预应注重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处理。

如静脉药物反应、出血、血栓栓塞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减少可能的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综合运用护理手段和方法,全面地对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异常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1. 引言1.1 背景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脑梗塞会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可导致脑梗塞区坏死,造成严重后果。

目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已被证实是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效恢复梗死脑组织功能,缩小梗死范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阿替普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进而溶解血栓。

通过该药物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恢复梗死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梗死灶的范围,减轻患者的症状,并降低残疾率及死亡率。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塞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对于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正确的护理和观察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介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措施,以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1.2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及护理进行系统性总结和分析,以提供临床医护人员在处理急性脑梗塞患者时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作用机制、护理措施、观察要点、并发症处理以及术后护理,旨在全面了解该治疗方式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护理意义,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为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加深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理解,提高临床护理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2. 正文2.1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作用机制阿替普酶是一种溶栓药物,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受阻的血流,从而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情况,达到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目的。

在急性脑梗塞发生后,血栓会阻塞血管,导致周围脑组织缺血坏死。

阿替普酶作用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使其溶解,恢复血流通畅。

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分析

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分析

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分析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危害极大。

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在脑梗塞的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时,护士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和恢复情况。

本文将对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患者观察及评估1.患者病史和病情评估:护士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病史、用药史等,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症状、体征、生命体征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2.神经系统评估:护士需要进行患者的神经系统评估,包括对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肢体运动和感觉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情况。

3.生命体征监测: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生命体征异常的情况。

4.药物过敏史和家族遗传史: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家族遗传史,以便在治疗之前避免使用过敏药物,并对患者的家族遗传史进行评估,以便预防和处理相关的遗传因素引起的并发症。

1.保持呼吸道通畅:护士需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对于意识障碍或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应进行及时的气道管理,避免发生窒息等意外情况。

2.监测血压和血糖:溶栓治疗前后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保持血压在可接受范围内,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等情况的发生。

3.预防并发症:护士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的并发症,如脑出血、血栓栓塞等情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药物管理:护士需要按照医嘱合理使用溶栓治疗药物,包括溶栓药物和抗凝药物等,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速度和时间等,避免药物过量或过快导致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

5.心理护理:护士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护理,包括安慰和鼓励患者,促进患者的康复信心和情绪稳定,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加。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要尽快接受治疗,而静脉溶栓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尽管静脉溶栓可以有效溶解血栓和恢复脑组织灌注,但在静脉溶栓后,患者仍面临着各种并发症和病情进展的风险。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综合护理在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可以有效协调多学科合作。

脑梗塞是一种复杂的脑血管疾病,需要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

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整合各学科的资源和优势,协调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通过多学科合作,可以更好地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质量。

综合护理可以有效管理脑梗塞患者在静脉溶栓后的并发症。

静脉溶栓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容易出现出血、感染、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综合护理可以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各项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并发症的迹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护士还可以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饮食、用药和生活方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综合护理可以促进脑梗塞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康复。

静脉溶栓虽然可以有效溶解血栓,但脑梗塞患者在治疗后仍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后遗症。

综合护理可以通过康复护理、康复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大脑功能的再生和神经突触的重建,提高患者的康复能力和生活质量。

综合护理还可以提供心理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克服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

综合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依赖医疗护理和家庭护理。

综合护理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

急性脑梗塞患者经过静脉溶栓治疗后,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恢复。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包括监护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评估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等。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适当的生理和心理支持,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全面的照顾。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静脉溶栓治疗会导致一定的出血风险,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指标,如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及时处理出血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综合护理还可以积极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潴留等。

综合护理干预还包括康复护理的实施。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康复护理包括早期动作训练、功能训练、言语和语言康复等,旨在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提高。

综合护理干预还需要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塞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护士需要给予患者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其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治疗信心。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护士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过程和治疗原则,掌握相关护理措施和技术,提供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护士还需要与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护理方案,确保患者得到综合性的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急性脑梗塞是指脑血管急性闭塞导致脑血供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组织缺血和缺氧的一种疾病。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急性脑梗塞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一系列措施,旨在全方位地提高患者康复的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综合护理干预的意义尤为重要,通过积极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康复速度,提高生活质量。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是对患者全方位健康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对医疗水平和护理标准的提升和完善。

1.2 研究意义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在逐年增加。

静脉溶栓作为急性脑梗塞治疗的重要方法,能够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性损伤,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静脉溶栓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患者在治疗后仍面临着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风险。

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对该领域的研究,为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以上内容共计263 字】1.3 研究目的为了确定研究的目的,我们需要明确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比如是否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

2.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具体作用机制,探讨其在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3.探讨不同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效果差异,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分析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常见表现为突发性面瘫、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症状。

针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以静脉溶栓为主要手段,可以有效地缩短梗死灶的形成时间及大小,减轻病情,提高生存率。

虽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但只有综合护理干预的配合应用,才能真正提高患者的疗效和康复率。

综合护理干预指的是在医生、护士和患者协同作用下,通过多种护理干预手段来达到预防并发症、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康复和提高生存率的目的。

因此,在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综合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在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极容易发生出血等并发症,所以医护人员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血压、意识状态、肢体运动情况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其次,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大量输液,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紊乱。

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的病情,合理调控患者的饮食和用药,使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处于正常水平。

第三,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措施。

比如,对于脑功能障碍较为明显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采取功能锻炼、言语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等综合护理措施,促进患者的康复。

此外,综合护理干预还包括心理护理、社会支持、卫生宣教等方面,这些措施均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存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冉桂玲,王守法
摘要:急性脑梗塞(ACI)亦称脑血栓形成[]1,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闭塞而造成急性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2。

目前,在临床上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会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

本文主要针对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对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由于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在特定年龄阶段最容易出现的疾病(比如中老年人为脑梗塞的多发人群),自然就成为医学界同仁关注的焦点,而急性脑梗塞(ACI)更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并且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

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而且治愈率比较低,恢复也比较慢,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4。

目前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而且这种治疗的办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这种治疗的方法很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现在临床上主要用到的尿激酶(UK),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就会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产生影响,比如栓子溶解后血液渗出 ,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功能障碍等等[]3,从而引发主要诸如出血等可能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保证静脉溶栓的最大功效,防止因溶栓而导致的意外并发症,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及护理,本文特针对在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尤其是在使用静脉溶栓后的24个小时以内),对可能引发的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一、使用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分析
尽管尿激酶被广泛用于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而且其效果可以说目前是最好的,但是,在静脉溶栓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出血、血管再闭塞、再梗塞及再灌注性脑损伤等并发症征象。

第一、静脉溶栓后,出血是溶栓治疗后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所以医护人员一定要严密的观察病人出血的征象,比如:颅内、皮肤、粘膜、泌尿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有无出血现象。

特别是要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一般每过十五到三十分钟就要观察一次。

如果病人发生如下症状:1、颅内压增高,这时会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的“三主征”;2、“两慢一高”,即: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慢且深,血压升高;3、言语和肢体再次出现活动性障碍等,就必须要警惕了,因为有脑出血的可能。

这时应该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尽快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第二、静脉溶栓后,有的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如头痛、呕吐以及肢体乏力再度加重的临床症状,复查头颅CT时发现颅内有出血。

第三、静脉溶栓后,再发性梗塞征象:意识、言语和肌力等神经系统体征发生变化。

如果出现恶化情况,除了要警惕颅内出血外,也要考虑是再发梗塞,这用CT即可资别鉴别。

总之,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静脉溶栓后也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为溶栓药物应用后,残存血栓的促凝作用会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闭塞,闭塞率为10%一20%[]2,为了预防血管再闭塞,必须要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心肌酶等实验室指标;所以在采用静脉溶栓后,为了严格掌握病人的治疗进展及情况,避免突发并发症,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和血管再闭塞的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以警惕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在使用静脉溶栓后应该采取哪些防护和护理措施呢?
二、使用静脉溶栓后的护理对策
总的来说,采用静脉溶栓后,需要采取综合护理,观察出血及再梗塞等并发症的征象、心理辅导和康复指导。

在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中,各环节护理技术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

疗效及生命体征观察。

1、观察病人意识、言语、肌力等情况。

如果发现患者有肌力下降、意识障碍,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静脉溶栓后,记录血压的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进行相关监测。

3、心理疏导。

由于脑梗塞起病急,病人突然面临偏瘫、失语等残疾的体验,情绪大都焦虑、急躁,而且要求快速康复的欲望极为强烈。

如果后期疗效与预期有差距,患者则感到悲观失望,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个病人不同的心理护理。

一般而言,发病早期多安慰,多疏导患者,平复病人焦虑情绪。

后期则应多给予鼓励、支持,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急性脑梗塞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2。

因此,康复治疗对脑梗塞
患者很重要。

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

留有后遗残疾的患者,教会其自我护理,提高残疾后适应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同时要向家属讲解照顾技巧,进行脑血管病的健康指导教育。

三、再灌注性脑损伤的预防和早期护理措施
闭塞的血管经溶栓治疗再通后,会引起再灌注损伤,发生脑水肿[]5。

再灌注后脑水肿也是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中应注意:1、脑梗死发病12 小时内,缺血脑组织再灌注损伤及脑水肿较轻,但12小时以后则有明显的损伤和水肿。

故在溶栓后24小时内应密切留意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和瘫痪肢体功能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原来的病情有无好转,及时了解有无脑水肿的症状;2、摄人量过大可加重脑水肿,故要注意保持24小时出入量平衡。

在最初几天,最好能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使水出量略多于水入量。

一般情况下水入量可按前一天的尿量加500ml来计算;3、当出现脑水肿的征象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有效地使用自由基消除剂、脱水药、激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预防和早期护理措施包括:1、溶栓后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运动、感觉功能等的变化情况。

如果在24小时内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或进行性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者消失、原来的症状加重或有新的肢体瘫痪,则提示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致继发脑梗死的可能,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展开救治;2、严格遵医嘱使用肝索、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综上所述,尿激酶静脉溶栓虽然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治疗脑梗塞的手段,但使用溶栓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静脉溶栓后,做好必要的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护士还必须积极配合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心理指导及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实施早期护理干预,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认为,药物的准确应用,结合病情观察和健康指导则是顺利完成治疗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凤春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10
[2] 黄允香.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杂志,2009-5
[3] 张锦丽等.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第16卷
[4] 李雯等.UK、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比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6
[5] 汤伟军.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血管内溶栓治疗[J].上海医学,1996年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