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化标准样本

合集下载

实验二十 堆肥腐熟程度测定实验

实验二十 堆肥腐熟程度测定实验

实验二十 堆肥腐熟程度测定实验一、生活垃圾堆肥腐熟程度分析1、实验目的及意义掌握堆肥腐熟度的分析测定方法2、实验方法淀粉测试法。

3、实验药剂(1)酒精;(2)36%的高氯酸(3)碘反应剂:将2g 反应剂溶解到500mL 水中,再加入0.08g 碘。

4、实验原理垃圾在堆肥处理过程中,可借助淀粉量分析来鉴定堆肥腐熟程度。

这一分析化验的基础是在垃圾堆肥处理过程中形成了淀粉化配合物。

这种配合物颜色的变化取决于堆肥的降解度。

当堆肥降解尚未结束时,呈蓝色,降解结束时呈黄色。

堆肥颜色的变化过程是深蓝—浅蓝—灰—绿—黄。

5、实验步骤(1)将1g 堆肥置于100mL 烧杯中,滴入几滴酒精使其润湿,再加20mL36%的高锰酸钾;(2)用纹网纸(90号纸)过滤;(3)加入20mL 碘反应剂到滤液中并搅动;(4)将几滴滤液滴到白色板上,观察其颜色变化。

二、生物降解1、实验目的及意义垃圾中含有大量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有的容易生物降解,有的难以生物降解。

此实验可以在室温下对垃圾生物降解度进行适当估计。

2、实验试剂①硫酸亚铁铵溶液浓度c ⎥⎦⎤⎢⎣⎡∙O H SO Fe NH 224246)()(21为0.5mol/L ; ②指示剂为二苯胺指示剂,配方是:小心地将100mL 浓硫酸加到20mL 蒸馏水中然后加入0.5g 二苯胺。

3、实验步骤(1)称取0.5g 已烘干磨碎的试样于500mL 锥形瓶中;(2)准确量取20mL c ⎥⎦⎤⎢⎣⎡72261O Cr K =2mol/L 重铬酸钾溶液加入样品瓶中并充分混合;(3)用另一支量筒量取20mL 硫酸加到样品瓶中;(4)在室温下将这一混合物放置12h 且不断摇晃;加入大约15mL 蒸馏水;再依次加入10mL 磷酸,0.2g 氟化钠和30滴指示剂,每加入一种试剂后必须混合;(5)用标准的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在滴定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是从棕绿—绿蓝—蓝—绿,在等当点时出现的是纯绿色;(6)用同样的方法在不放试样的情况下做空白试验;如果加入指示剂时已经出现绿色,则试验必须重做,必须再加入30mL 重铬酸钾溶液。

堆肥指标测定方法

堆肥指标测定方法

堆肥指标测试方法温度每天记录环境温度和堆体的温度,环境温度采用专用温湿度表测量,堆体温度测量选用刺入式温度计,每天上去9点和下去4点各测定一次堆体的温度,然后求平均值,其中,堆体的深度选择30—40cm。

PH、电导率(EC)测量(每3~5天测定一次)称取10g风干样,按样品:蒸馏水=1:10(m/V)进行浸提,振荡20 min后过滤,用酸碱度测量仪和台式电导率仪直接测量.含水率测量称取鲜样2~3 g精确至0.001g,采用105℃恒温干燥法进行测定.含水率=(m2—m3)/(m3—m1)×100%式中:m1——烘干铝盒的质量m2——烘干前铝盒和土壤的质量m3—烘干后铝盒和土壤的质量有机质测量称取2.0g试样,精确至0.001g,置于已恒重的瓷坩埚中(坩埚空烧2h),将坩埚放入马弗炉中升温至600℃,恒温6~8h后取出坩埚移入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重,再将坩埚重新放入马弗炉中同样温度下灼烧10min,同样冷却称重,直到恒重。

有机质=(m1—m2)/m样×100%式中: m1—坩埚和烘干试样重m2—坩埚和灼烧后试样重m样—称样重种子发芽率(GI)测量称取10g 风干样,按样品:蒸馏水=1:10(m/V)进行浸提,振荡20 min 后过滤待用,采用黄豆种子发芽率实验进行测量:在培养皿内铺入相应大小的滤纸一张,均匀放进10 粒颗粒饱满,大小接近的黄豆种子,用移液管吸取 5.0 ml堆肥浸提液于培养皿中,以蒸馏水作为对照,每个样品重复 3 次,25℃生化培养箱中培养24 h,测量根长,以及种子发芽率,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发芽指数(GI)=(样品处理的发芽率×样品处理的平均根长)/(空白的发芽率×样品处理的平均根长)×100%C/N 测量C/N 由总有机碳/全氮所算得。

其中总有机碳(TOC)的测定方法如下:称取 5 g 风干样,使用1 mol/LKCl溶液进行浸提,浸提比为1:20,振荡20 min 后过滤,稀释100 倍后使用总有机碳分析仪进行测定。

实验报告好氧堆肥

实验报告好氧堆肥
(2)控制方法:温度-供气反馈系统;定期翻堆。
5、通风的过程控制
(1)通风的作用:供氧;调温;去水分。
(2)通风供氧方式:自然扩散;翻堆;强制通风;翻堆和强制通风结合的方式;被动通风
(3)控制方式:①理论方式:时间控制;温度反馈控制(静态垛60℃);O2和CO2含量反馈控制(反应器堆料O2体积分数为15%~20% )。②实际运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评价方法:排气中O2和CO2含量控制。最佳排气O2浓度为14%~17%;CO2的体积浓度应为3%~6%。
(2)种类:①细菌:形体最小、数量最多,分解大部分的有机物并产生热量;②放线菌: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角质素和蛋白质等复杂有机物,散发泥土气息,如树皮报纸等硬物;③真菌:在堆肥后期与细菌竞争食物,更耐低温,部分真菌需氮比细菌低,能够分解木质素,细菌则不能;④微型生物:如轮虫、线虫、跳虫、潮虫、甲虫和蚯蚓,在堆肥中移动和吞食,消纳部分有机废物,增大表面积,并促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
以上同样方法做空白,记录V0
大型堆肥厂工艺流程图
实验过程记录
实验发现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降温后,需氧量大大减少,含水率也降低。堆肥物孔隙增大,氧扩散能力增强,此时只须自然通风,最终使堆肥稳定,完成堆肥过程。
3、好氧堆肥化反应机理:
①有机物的氧化
不含氮的有机物(CxHyOz)
CxHyOz+(x+1/2y-1/2z)O2→xCO2+1/2yH2O+能量
含氮的有机物(CsHtNuOv•aH2O)
④pH值:堆肥微生物最佳的pH=5.5~8.5。
(2)物理因素
①温度:一般认为最佳温度在50~65℃之间。

餐厨垃圾好氧堆肥化处理实验

餐厨垃圾好氧堆肥化处理实验

实验20餐厨垃圾好氧堆肥化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堆肥化是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本实验,使得学生了解影响堆肥化的因素。

知道如何准备堆肥材料、如何进行堆肥过程控制和获取相关实验数据,以及如何判断堆肥的稳定化。

二、实验原理堆肥化是指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

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但有时也把堆肥化简单地称作堆肥。

通过堆肥化处理,我们可以将有机物转变成有机肥料或土壤调节剂,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转化,且这些堆肥的最终产物已经稳定化,对环境不会造成危害。

因此,堆肥化是有机废弃物稳定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实验材料、仪器与要求1.实验材料所用堆肥材料取自本校学生食堂的厨房垃圾,包括各种蔬菜、水果的根、茎、叶、皮、核等,以及少量剩饭、剩菜。

此外,还需一些锯末,用于调节含水率和C/N比。

2.堆肥反应器直径200 mm,高500 mm,有效工作体积15.7 I,,由一台200 w气泵供气,带温度和氧传感器,可自动测量堆肥温度、进气和排气中(五浓度,并与数据检测记录仪和计算机相连,实现温度和Q浓度数据的自动记录分析。

3.测定内容(1)初始和堆肥结束时,堆肥材料的含水率(MC)、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碳氮比(C/N);(2)堆肥过程中,堆肥材料的温度、进气和排气中0。

浓度。

4.分析和记录仪器烘箱、马弗炉、天平、T()C和TN测定仪、数据检测记录仪、计算机、便携式O:/C()。

测定仪。

5.分组安排4人1组,每班8组。

6.实验时间由于本实验需要延续较长的时间,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故把整个实验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实验是垃圾的准备和装料;第二个实验是过程中和结束时的数据采集、检测和结果分析。

四、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从本校学生食堂收集厨房垃圾,切碎成1~2 cm后,先测定其含水率(MC)、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碳氮比(C/N);之后,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材料的调理,主要调节材料的MC和C/N,通过填加锯末调节含水率(MC)至60%,C/N比在20~30之间。

畜禽粪便好氧堆肥化操作规程2020版云南省地方标准

畜禽粪便好氧堆肥化操作规程2020版云南省地方标准
a) 初次堆肥,秸秆类农林废弃物、生石灰、复合微生物菌剂分别按照畜禽粪便质量的 5%~15%、 5%~10%、0.1%~0.5%的比例进行混合配料;
b) 连续堆肥,秸秆类农林废弃物、生石灰、部分物料(返料)分别按照畜禽粪便质量的 1%~5%、 1%~5%、8%~15%的比例进行混合配料。
5.2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保证含有主要菌种的同时需符合 GB 20287 中规定原则及一般要求。 5.3 混合配料时,堆肥原料粒度应满足粒径 5 mm~30 mm。 5.4 将按比例混合后的堆肥原料在避雨通风条件下堆置为条垛式发酵堆,堆体形状为长 2.0 m~3.0 m、 宽 1.5 m、高 1.0 m~2.0 m 的矩形。 5.5 混合配料后,堆体物料含水率 50%~60%、温度 35 ℃~45 ℃、C/N 25~30、pH 6.5~9.5。
6 一次发酵
6.1 自混合配料后起堆之日起即进入一次发酵,时间约为 6 d~12 d;鸡、鸭、鹅等禽类粪便,一次 发酵时间约 6 d,猪、牛、羊、马等畜类粪便,一次发酵时间约 12 d。 6.2 采用翻堆的方式进行通风供氧,每天检测堆体温度,所测温度为堆体表层以下 50 cm 处 10 个不同 位置的温度,以平均值作为当天的堆肥温度。 6.3 每 2 d~3 d 对堆体翻堆一次,翻堆时宜将堆体内部、底层物料与外部、上层物料充分置换。连续 堆肥时,每次翻堆前,宜将二次发酵的部分物料(返料)按 5%~10%(以质量百分数计)多阶段加入 到一次发酵,替代复合微生物菌剂。 6.4 一次发酵后,堆体物料含水率 40%~50%、温度 40 ℃~55 ℃、C/N 20~30、pH 7.0~9.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7 二次发酵

国家堆肥标准

国家堆肥标准

很抱歉,我无法提供国家堆肥标准的600字内容。

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些与堆肥有关的信息。

堆肥是一种有机肥料,主要由秸秆、落叶、野草、水草、绿肥、草炭、垃圾、河泥、人畜粪尿等各种有机废弃物堆制而成。

它分为普通堆肥和高温堆肥两种。

普通堆肥是在嫌气条件下腐熟而成,其堆肥的温度不超过50℃,腐熟时间较长,约3-5个月。

高温堆肥则是在通气条件下腐熟而成,其堆肥的温度较高,可达到60-70℃,腐熟时间较短,约1-3个月。

在进行堆肥时,需要考虑到堆肥的成分和性质。

堆肥的成分包括有机废弃物、微生物、水分等。

有机废弃物是堆肥的主要成分,其中包含了许多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微生物在堆肥中起到了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而水分则有助于调节堆肥的湿度,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堆肥的性质取决于其成分和制备过程。

好的堆肥应该是质地疏松、无臭味、无害虫、无污染,并且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制备堆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合适的有机废弃物作为堆肥原料,如农作物秸秆、落叶、野草等。

2. 调节堆肥的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保持堆肥的通风良好,以防止堆肥中产生过多的热量和有害气体。

4. 定期翻动堆肥,以促进堆肥的腐熟和均匀分解。

总的来说,国家堆肥标准会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堆肥的原料选择、制备过程、质量要求等。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国家堆肥标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的农业技术规范或者咨询农业部门的相关专家。

畜禽粪便堆肥标准

畜禽粪便堆肥标准

畜禽粪便堆肥标准
畜禽粪便堆肥标准主要涉及到堆肥过程中的水分、碳氮比、pH值等参数的控制。

以下是一些建议性的标准:
1. 水分:堆肥粪便的起始含水率应为40%~60%。

水分含量过高,会使空气含量下降,堆温下降,形成发臭的中间产物。

水分含量过少则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有机物难以分解,造成腐熟不完全。

2. 碳氮比(C/N):碳氮比应为20:1~30:1。

一般猪粪的碳氮比为12.6,鸡粪的碳氮比为10,不易直接发酵,可通过添加植物秸秆、稻壳等物料进行调节,必要时需添加菌剂和酶制剂。

3. pH值:堆肥粪便的pH值应控制在6.5~8.5之间。

如果粪便pH 值偏低,可以向堆料中加入少量的熟石灰或碳酸钙。

4. 发酵温度:堆肥过程中的温度应控制在50~70℃之间,以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有机物的分解。

5. 腐熟时间:堆肥过程通常需要30~60天,具体时间根据原料和气候条件进行调整。

6. 有害物质含量:堆肥过程中应注意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抗生素等)的含量,确保堆肥产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总之,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具体的原料、设备条件以及环境因素进行调整。

堆肥无害化卫生要求

堆肥无害化卫生要求

堆肥无害化卫生要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规定:
堆肥温度:堆肥温度应控制在45-65℃,其中以55-60℃较佳。

所有的过程参数控制都是为了使堆体温度最快上升、维持,并在适当情况下顺利下降。

堆体的高温才能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在适当温度范围内,有机质降解最快。

堆肥中的寄生虫卵死亡率:至少应达到95%。

苍蝇控制:应有效地控制苍蝇滋生,确保堆周围没有活动的蛆、蝠或新羽化的成蝇。

堆肥产品的含盐量:应控制在2%以内。

堆肥颜色和气味:成品堆肥外观应为茶褐色或黑褐色、无恶臭、质地松散。

含水率:碳氮比(C/N)应控制在20∶1以内,含水率应控制在35%以内,堆肥产品存放时,含水率应不高于30%,袋装堆肥含水率应不高于20%。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堆肥温度在50-55℃以上维持5-7天;蛔虫卵死亡率≥95%;粪大肠菌值10-1~10-2;苍蝇有效地控制苍蝇滋生,堆周围没有活的蛆、蝠或新羽化的成蝇。

有机物降解:厌氧消化工艺中的温度宜控制在35-38℃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细菌繁殖加快,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厌氧消化过程的进行。

酸碱度:一般认为,厌氧消化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7.5,在酸化阶段,pH值可降至4.0左右,而在甲烷化阶段,pH值可上升至7.5左右。

搅拌速度和时间:需要确保每天的搅拌时间不少于3小时。

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此外,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堆肥和粪便应符合我国农业部行业标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NY/T1168-2006)的要求。

如需更多关于堆肥无害化卫生要求的信息,建议查阅农业部发布的相关文件或咨询农业专家。

实验报告好氧堆肥

实验报告好氧堆肥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实验表
实验名称
固体废物的好氧堆肥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垃圾好氧堆肥的基本流程
2、掌握堆肥影响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的控制方法
实验内容设计
实验原理(一)堆肥化的定义与分类
堆肥化(Composting)是在控制条件下,使来源于生物的有机废物发生生物稳定作用的过程。具体讲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一定的人工条件下,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发酵过程。
③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混合堆肥。通常污泥作调理剂,一般原污泥中含有较高的挥发性物质(指单位干重固体在马福炉中550℃灼烧损失的部分),直接堆肥较好。
2、堆肥过程的C/N比控制
作用:保证成品堆肥中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10~20:1)和堆肥中使分解速度有序地进行。
(1)适宜的C/N比范围:25~35:1时发酵过程最快。过低(<20:1),微生物的繁殖会因能量不足受到抑制,导致分解缓慢且不彻底;另外,由于可供消耗的碳素少,氮素相对过剩,将变成氨气挥发,降低肥效。过高(>40:1),则堆肥施入土壤后,将会发生夺取土壤中氮素的现象,产生“氮饥饿”状态,对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②细胞质的合成(包括有机物的氧化以NH3为氮源)。
n(CxHyOz)+NH3+(nx+ny/4-nz/2-5x)O2→ C5H7NO2(细胞质)+(nx-5) CO2+1/2(ny-4)H2O+能量
③细胞质的氧化
C5H7NO2(细胞质)+5O2→ 5CO2+2H2O+ NH3+能量
4、堆肥微生物
(1)来源和作用:有机废物里面固有的;人工加入的特殊菌种。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有机物废物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活性强、繁殖快、分解力强,能加速反应进程,缩短反应时间。

高温堆肥及质量标准

高温堆肥及质量标准

5 粒度(granularity)
• 在堆肥化过程中,物料的粒度影响其体密度、内 部摩擦力和流动性。足够小的粒度可以增加废物 与微生物及空间的接触面积,加快生物化学反应 速率;粒度太小容易造成厌氧。 • 对静态堆肥,粒度可适当增大,以起到支撑结构 的作用,增加空隙率,有利于通风。
6 碳氮比(C/N) (carbonnitrogen ratio)
3 高温阶段(温度>45℃)
• 废物堆积开始发酵一周左右,堆温可达65~70℃。嗜温菌受到抑制或 死亡,嗜热菌大量繁殖。 • 最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除前一阶段残留的和新形成的可溶性有机物 继续分解外,其它固体有机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本质素、蛋白质 等)也开始强烈分解。 50℃,嗜热性真菌和放线菌都很活跃。 60℃,真菌不适于生存,只有嗜热性放线菌和细菌仍在活动。 70℃以上,大多数微生物其谢活动受到抑制,死亡或休眠 • 高温阶段,微生物经历三个时期的变化后,堆肥开始形成腐殖质,逐 步进入稳定状态。
温度(termperature) 有机物含量(organic content) 粒度(granularity) 碳氮比(C/N)(carbonnitrogen ratio) 碳磷比(C/P)(c:p ratio) pH值
1 通风和耗氧速率 (aeration and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 C/N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最重要的营养因素之一。 • 初始物料的C/N比为30:1,最佳值26/1~35/1 之间。 • 成品堆肥的适宜C/N在10/1~20/1之间。
• C/N过低,菌体衰老和自溶,氮源浪费和酶产量下降,余 氮就会以氨的形式逸散,并可能污染环境; • C/N过高,则氮不足,就使得微生物的繁殖受到氮源少的 限制,导致有机物分解速率降低,施入土壤中,将夺取土 壤中的氮素,陷入“氮饥饿”状态。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PPT演示文稿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PPT演示文稿

(4)立式多层移动床式 呈多层条形,每层堆高
为2.5米 各层床构成整体的移动
床。由水平运动将原料 推出,顺序输送到下层 一次发酵时间>8~10 天
卧式堆肥发酵滚筒
旋转发酵池 结构
旋转发酵池
利用低速旋转滚筒进行经常的反复搅拌和输送 一次发酵天数 >2~5天
箱式堆肥发酵池
卧式刮板发酵池:结构
无害化卫生要求: ➢ 堆肥温度(静态堆肥工艺):>55℃持续5d
以上 ➢ 蛔虫卵死亡率:95%~100% ➢ 粪大肠菌值:10-1~10-2
堆肥化原理
好氧堆肥:通常好氧堆肥堆温高,一般在 55℃~60℃,极限可达80~90℃,堆制周期短, 所以也称为高温快速堆肥
合成
同化作用 有机物 微生物
定义强调 作为堆肥化的原料是可生物降解的固体废物 堆肥过程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不同于
卫生填埋、废物的自然腐烂与腐化 堆肥化的实质是生物化学过程,堆肥产品对
环境无害,即废物达到相对稳定
堆肥化产物称为堆肥(compost)
一种深褐色、质地疏松、有泥土气味的物质, 类似于腐殖质土壤,故也称为“腐殖土”
把物料堆积到1~2m高的堆层,通过自然通 风和间歇性翻堆,进行后发酵,并应防止雨 水流入
时间较长,通常在20~30d
4、后处理
经二次发酵,变细碎和变形,数量也有所减少 (体积减少到50-70%),已成为粗堆肥
分选工序去除杂物 如生产精制堆肥等,则应进行再破碎过程 也可在散装堆肥中加入N、P、K添加剂生产复
68℃死亡 71℃,5分钟内死亡 45℃,50分钟内死亡 61℃,3分钟内死亡 50℃,10分钟内死亡 54℃,10分钟内死亡 66℃,15~20分钟内死亡,有时在67℃死亡 55℃,45分钟内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设备与技术标准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环境、生产车间、原料预处理、堆肥接种、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后处理加工、质量检验等技术环节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过程及堆肥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959-1987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14554-1993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 地表水质量标准GB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 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NY525- 有机肥料NY/T 798 复合微生物肥料NY/T 883- 农用微生物菌剂生产技术规程NY 884- 生物有机肥GB 4284-19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8172-1987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12348—19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HJ/T8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用如下定义3.1 固体有机废物固体有机废物是指在植物和动物生产以及人类生活等过程中产生的对原生产系统或原所有者无原使用价值的生物质类残余物。

包括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污泥、加工类有机废物、园林修剪废物、生物质垃圾等。

3.2 堆肥化堆肥化是指在一定的水分、 C/N比和通风等人工控制条件下, 经过微生物的作用, 实现固体有机废物无害化、稳定化的过程。

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

堆肥化是一种有机肥料生产方式, 也是一种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方式。

3.3 堆肥接种剂堆肥接种剂是指能加速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进程的微生物活体制剂。

4 生产技术流程固体有机废物堆肥化的生产技术环节应包括: 原料贮存及预处理、堆肥接种、一次发酵、陈化、后处理加工、堆肥质量检验、厂区环境质量控制。

生产流程可参见附录A。

4.1 原料贮存及预处理为了满足堆肥化生产的需要, 部分堆肥原料要进行贮存, 对原料贮存的要求如下: ——在原料贮存区, 含水率较低的干物料应避雨存放, 保持低的含水率;——含水率高的湿物料不宜长期存放, 要及时处理, 尽可能减少臭气和渗滤液的产生, 防止环境二次污染。

——原料贮存的环境管理参照GB 18596- 执行;——原料贮存应有专门的原料贮存区域, 最好设置原料贮存车间, 贮存车间内根据不同的原料特性分类进行存放;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供应便捷, 使用量大的物料尽量不贮存或者少量贮存, 保证尽可能短的贮存期; ——预处理环节应对固体有机废物的水分、粒度、 C/N、 pH值做出调整。

主要的预处理工艺控制参数见附件B。

4.2 堆肥接种剂4.2.1选用原则——不得使用未经菌种安全评价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登记的制剂;——根据固体有机废物类型及特点选用合适菌种制品, 选用菌种的技术指标需达到农用微生物菌标准GB 20287- 中的要求。

4.2.2一般要求——堆肥接种剂应在原料混合时均匀加入;——堆肥接种剂添加比例不得少于千分之一( 干基, 以重量计) 。

4.3 一次发酵4.3.1 技术要求堆肥一次发酵是实现有机物料无害化的过程, 常见的工艺有条垛式和槽式两种类型。

4.3.1.1 条垛式发酵条垛式堆肥工艺是将原料混合后堆成长条形的堆或条垛, 在好氧条件下进行分解的一种常见的好氧发酵系统。

——堆体形状。

堆体底部宽控制在120~300cm之间, 以200cm左右为适宜, 堆高控制在80~200cm之间, 以120cm左右为最适宜; 长度不限。

各条垛间距大约为80~100cm; ——堆肥设备。

主要是条垛式翻堆机, 根据条垛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决定设备选型。

主要设备的技术参数为最大允许堆高200cm、堆宽300cm, 前进/后退速度可达到5-15 m/ min, 生产能力不小于600m3/ h。

4.3.1.2 槽式发酵槽式发酵工艺是在长而窄的被称为”槽”的通道内进行堆肥发酵, 将可控通风和定期翻堆相结合的一种好氧堆肥发酵工艺。

——发酵槽尺寸一般为L×W×H =( 60~100) m×( 4~9) m×( 1.5~2) m, 槽的壁上部铺设导轨, 便于翻堆机行走; 槽底部铺设曝气系统, 向槽内发酵物料通风充氧, 主要由高压风机、通风管道组成, 通风管通的口径75mm, 6m宽的槽至少应铺设设三条通风管道, 管道上钻有小孔, 经过高压风机向槽底送风充氧。

风压3 mmHg、风量6.3m3/min、配套动力5.5kw。

——翻堆机( 搅拌机) 是经过机械搅动将物料搅拌均匀, 促进热量和水分挥发并将物料在槽内缓慢位移。

常见的设备包括链板式和驳齿式, 主要由行走底盘部分、链板( 搅拌齿) 、液压升降部分、传动部分及电控部分组成。

行走速度 0-6m/min, 工作幅宽3-6m, 翻堆高度1-2m。

4.3.2 过程控制——温度控制。

堆体发酵温度应控制在50-60℃, 当堆体温度超过60℃时, 应进行翻堆操作或强制通风; 一次发酵应保持堆体温度50℃以上并维持5~10天, 满足GB 7959-1987的要求;——水分控制。

随着堆肥发酵含水率逐渐下降, 到一次发酵结束时含水率应在36%~45%; ——堆体氧气浓度。

经过翻堆操作或强制通风使堆体内氧气浓度保持在3%以上。

4.4 陈化4.4.1 技术要求堆肥陈化是有机物质稳定化的过程, 常见的堆肥陈化的方法有:4.4.1.1 自然堆置法可将完成高温发酵的物料按照条垛式堆肥的方式, 堆积在专门的车间或陈化棚内, 堆宽5~6m、堆高2m左右, 由于采取静置堆积的方式, 堆体不宜过高过宽, 否则不利于温度和水分的散发, 最好能定期用棍棒插出排气孔, 有利于提高熟化效率。

4.4.1.2 熟化( 陈化) 仓法熟化仓的类型较多, 如板式熟化仓、皮带式熟化仓。

还有一种类似发酵槽的熟化仓, 这种熟化仓是在低部铺设通气管道, 能经过间歇式低强度的鼓风, 促进热量和水分挥发。

一般熟化仓的料堆高度可达到3m。

4.4.1.3 槽式陈化法与一次发酵槽式法类似, 陈化物料放置在槽内, 经过可控通风和定期翻堆进行堆肥发酵, 但槽式陈化法一般采用9m以上的宽槽。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4.4.2 过程控制——堆体物料含水率在二次发酵完成后应降到28%-35%;——二次发酵过程中堆体温度应稳定在40℃左右, 发酵完成时堆体温度应接近环境温度; ——二次发酵过程可经过强制通风维持堆体氧气浓度;——二次发酵周期不得少于15天, 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适当调整发酵周期。

4.5 堆肥质量检验——腐熟的堆肥呈现疏松的团粒结构, 不再吸引蚊蝇, 不会有令人讨厌的臭味, 由于真菌的生长堆肥出现白色或灰白色;——pH值应在5.5~8.5;——呼吸速率<200mg/( kg·h) ;——可溶盐浓度<2.5 ms/cm;——发芽率指数( GI) >80%, 测定方法参考附录C;堆肥质量的判定依据按附录D执行。

4.6 堆肥化后处理加工固体有机废物经过堆肥化处理后, 可直接用作土壤改良剂; 也可作为生产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复合微生物肥料的原材料。

——商品有机肥应符合有机肥料标准NY525- ;——生物有机肥应符合生物有机肥标准NY884- ;——复合微生物肥料应符合复合微生物肥料标准NY/T798-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应符合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标准GB18877- 。

5 堆肥生产环境要求——厂址应选在主要原料集中、取运方便、交通便利、水电及其它资源有保障的地点; ——厂界与居民区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500米;——堆肥厂厂区周边及厂区内的生产区与管理区之间, 均应设置绿化隔离带。

——厂区空气质量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Ⅱ类标准要求;——厂区生产用水达到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 中Ⅳ类水标准;——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 Ⅲ类标准( 昼间等效声级65dBA, 夜间等效声级55dBA) Ⅱ类标准( 昼间60dBA, 夜间50dBA) 。

6 堆肥主体设施及要求6.1 堆肥主体设施堆肥厂主体设施主要包括: 原料储存及预处理设施、发酵设施、后处理设施、成品储存设施和除臭设施。

——原料储存及预处理设施主要包括: 地衡、受料、给料、破碎、筛分、混合、输送等机械设备及相关建( 构) 筑物。

——发酵设施主要包括: 与高温好氧发酵工艺相匹配的设备及相关建( 构) 筑物。

——后处理加工设施主要包括: 对发酵稳定后的堆肥物料进行进一步处理所需要的输送、破碎、筛分、混合、造粒、烘干、冷却、包装等机械设备及相关建( 构) 筑物。

——除臭设施: 主要适用于密闭的车间或厂房具有集中收集臭气装置的堆肥厂, 可采用生物过滤池除臭。

6.2 堆肥主体厂房要求堆肥厂需建设原料贮存及预处理车间、一次发酵车间、陈化车间、后加工处理车间、成品储存车间和除臭设施。

——应根据建设区的常年主导风向进行合理的厂区规划, 尽量减少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保证相对独立的情况下, 各生产车间应相互间有机衔接, 降低物料在相邻工艺段间的无效流动;——各设施的占地面积要求: 原料储存及预处理车间要求满足7-15天的原料存放量, 一次发酵面积不小于1512m2/万吨, 陈化面积不小于1080 m2/万吨, 成品存储面积要求满足60~9 0d天的存放周期。

——生产车间应符合DJ36-92的设计卫生要求;——生产车间的电气设备应符合GB4064-92的安全设计要求;——生产车间的用电力装置应符合GBJ63-94的接地设计要求;——生产车间的噪声控制应符合GBJ87-92的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