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理想导学卡(教学案)

合集下载

《理想》教学教案参考

《理想》教学教案参考

《理想》教学教案参考第一章:理解理想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理想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理想在个人成长和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如何设定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1.2 教学内容理想的定义和特点理想的重要性如何设定和追求理想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理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人士如何设定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定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理想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第二章:理想的类型和来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理想。

让学生了解理想的来源。

2.2 教学内容理想的类型: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理想等。

理想的来源: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类型的理想和理想的来源。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人士的理想类型和来源。

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理想类型和来源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理想类型和来源的分析和理解。

第三章:理想与现实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中追求理想。

3.2 教学内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联系。

在现实中追求理想: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和追求理想的策略。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人士如何在现实中追求理想。

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追求理想的策略的分析和理解。

第四章:理想与个人成长让学生了解理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追求理想来实现个人成长。

4.2 教学内容理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理想对个人价值观、行为动机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追求理想实现个人成长:设定和实现个人目标的策略。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理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实现个人成长的策略。

第6课 理想导学案

第6课 理想导学案

装订线课题理想课型:讲授主备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温馨寄语:不管追求什么目标,都应坚持不懈。

使用说明:这首哲理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人是用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理想的内涵的,从具体的形象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上来理解诗人对人生理想的哲理性思考。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学法指导:《理想》是一首哲理诗,通过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理想是成功的保证,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不懈地追求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习这首诗首先要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去领悟诗中精练含蓄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其次要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最后要找出诗中关于理想的十二个比喻,并分析其作用,进而了解全诗的主旨。

此外,还要学会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话。

知识链接畅谈理想,引入理想诗句引入新课。

自学质疑:1、熟读课文,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这个词,并做到熟记掌握。

寂寥.():洗濯.()缀.()连:倔强..():莹莹..()船舶.()蜕.()扒.窃()2、通过相关的资料收集并整理作者的相关情况。

(1)流沙河,原名,代诗人。

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流沙河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①感情真挚而深厚。

②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

③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

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3、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有什么重大意义。

探究释疑:探究这首诗的脉络。

理想 导学案

理想 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何学芬【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激发自己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

【方法指导】1.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熟悉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抒发的真情和深意。

3.通过评论、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人生理想的认识。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旨。

2.赏析诗歌的语言。

【学习难点】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在诗中阐述的关于人生理想的哲理。

课时安排:两节第一课时【内容导航】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成功)那么,什么是理想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课前留给学生问题思考)【知识链接】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县人,生于1931年。

早在解放前,他在成都二中读书时,就是一个追求光明、酷爱文学的少年。

他加入了进步学生团体“十月读书会”,并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

新中国成立时他17岁,正在四川大学农化系读书。

他痛恨自己的地主家庭,决计脱离它而独立生活,毅然辍学前往山区当了小学教员。

1952年转入四川省文联搞专业创作。

1957年1月,流沙河、白航等四位年青诗人在成都创办《星星》诗刊。

“反右”开始,《星星》被指控为“反党刊物”,1979年底,身穿破棉袄的流沙河又回到《星星》编辑部。

他一边在复刊后的《星星》作编辑工作,一边勤奋地写作。

22年的灾难,不仅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的诗更充满激情,更深沉感人。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窗》,诗歌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组诗《草木篇》,诗歌评论集《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说诗》《十二象》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理想》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理想》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6 课理想》导教案第6课理想【基础操练】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缀连()倔强()洗濯()玷()污pá()窃zǔ()咒l ùl ù()平生寂liáo()蜕()作庸人2. 下面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可望不行既熄灭脊梁敲碎B.洗濯副产品寂廖坚贞C.妖魔玷辱鬓发缀连D. 饱暖船舶荣誉狙咒3.指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⑴ 漂亮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前辈照后代。

脊梁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可望不行即,摧残着你那进步的心。

可望不行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理想使你倔强地抗争着命运。

倔强:_____________________⑷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洗濯:__________________⑸ 庸人失掉理想,碌碌生⋯⋯碌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⑹ 浪子回,理想是慈的母。

浪子回:________________【合运用】4.依据境仿写句子。

政治家、史学家司光曾有云:“ 天壮,海浪春。

” 人流沙河理想打了多比方,异彩呈,含深刻。

着模拟第一段也写几句。

理想是海,;理想是浪,;理想是,;理想是人,。

5.( 2019,吉林省春市)她叫牟雪,在上海世界博会做清工,单独肩负中国前50 米、 70 米广的工作。

每日数以万的旅客流、,广却是一不染。

无刮下雨她都从未歇息,在一个多月里,她瘦了 10 多斤;她的鞋每日都被汗水侵湿着,脚也磨出了一道道裂口。

夜晚游人散去,她取出自己的手机将灯火绚丽的中国拍下来。

她她“做梦都想”像其余游人一走中国国家⋯⋯2019 年 6 月 9 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中报导了她的事迹:在美轮美奂的世博会场馆前,在人来人往、比肩接踵的人流中,她循环往复地打扫着。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有无数个牟雪华这样的人为“更美好”尽责尽责地工作着!若是她被推选为 2019 年度“感人中国人物”,请你试试从“个人·社会·理想”内在联系的角度着眼,写出一段介绍词。

《理想》的教学教案设计

《理想》的教学教案设计

《理想》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理想的含义,认识到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理想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

2. 主体部分:讲解理想的重要性,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阐述如何实现理想。

3. 结束语: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理想的含义,认识到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理想的重要性,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实现理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理想的含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

2. 讲解:教师讲解理想的重要性,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阐述如何实现理想。

3.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实现理想。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实现理想。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并理解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并提出实现理想的途径。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现出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理想的定义、理想的重要性、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实现理想的途径等内容。

2. 案例材料:选取一些成功人士实现理想的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理想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

2. 第二课时:讲解理想的重要性,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阐述如何实现理想。

3. 第三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实现理想。

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知识与能力1、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2、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中感悟句子的含义,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诗歌的主旨。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体会修辞【学习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富有哲理的诗句【知识链接】(走近、靠近、亲近,让距离成为过去!)1.题目解读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理想,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理想。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

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饱经磨难之后对理想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 走近作者流沙河,1931年生,原名余勋坦。

四川金堂人。

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

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

1956出版开始第一部发表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

但后者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由此被打为右派,1966年遣送回原籍劳动糊口,共12年。

1978 年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后结集《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

3.相关资料《理想》是一首哲理诗。

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美、节奏美、和谐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

朗读时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1、找出文中相关的生字,写在下面,并注音。

莹.莹()倔强..()寂寥..()玷.污.()监贞.()扒窃..()功勋.()诅咒..()可望而不可及:2、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

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

使用时间:第周第课时执笔人:备课组长:审核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在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学习重点:1、朗读;揣摩、品评优美语句、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2、体悟作家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学习难点:1.揣摩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扫除字词障碍,初读感知,理清结构层次,感悟主旨。

预习导学:一、作者介绍:1、流沙河,当代诗人。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

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

“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

《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二、诵读感知:1.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扒.窃缀.连莹莹..船舶.蜕.2解释词语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玷.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诅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洗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望不可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倔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录音范读全诗。

4.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5.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使用时间:第周第课时执笔人:备课组长:审核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6理想导学案师

6理想导学案师

2011年秋灵乡中学语文导学案主备人: 审阅人: 七()班学生: 评价:《理想》导学案(师)学习目标:1、积累倔强、寂寥、洗濯、玷污等词语2、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重点)3、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难点)学习方法:自读法,质疑法,合作交流法,朗诵表演法,作者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

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

作品出版20种。

出版的诗集有《农村夜曲》(1956)、《流沙河诗选》(1982)、《游踪》(1983)等。

第一学时一、温馨寄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

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字词音义缀(zhu i)连:用阵线等使连接起来。

寂寥(li do):寂静;空旷。

倔强(ju e ji Mg):(性情)刚强不屈。

扒窃:偷走。

洗濯(zhu 6):洗。

玷污(di m):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 u zh C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浪子回头: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人悔过自新。

碌碌终生:一辈子平庸没有作为。

绝处逢生:在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地方找到了出路。

三、反复诵读,感知诗歌内容1. 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2. 朗读展示。

3. 探讨诗歌结构主旨。

结构: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主旨: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6理想导学案

6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一、预习目标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积累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小写作——和“雪”话题有关的片断第一课时学习要点:生字正音、词语解释、有感情朗诵、学习品读第1-4 小节一、朗读1、播放音频文件范读2、再次播放范读,跟读一遍3、生有感情地跟读(将范读播放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听其中的语调、音律和词语的轻重缓急,自己轻声地跟着朗读一遍,体会诗中的情感和韵味。

)4、正音、正字。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蜕变tu i 倔强ju e 洗濯zhu o 玷污di n 扒窃p a诅咒zu 寂寥li O 夸耀脊梁j i 贪婪IO 怨恨yu dn 鬓发bn(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玷污:弄脏,污损。

多用作比喻。

(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寂寥:寂静而空阔。

(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5、自读师:好的,刚才已经听了两遍范读,前几个星期我们已经反复地强调过,朗读要根据文中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来调整语气和节奏。

在这首诗中,共有12 个小节,根据内容和情感的转换,我们要注意对朗读语气作这样的把握:第1 小节,明朗坚定的语气,2~7小节,悲壮沉思的语气,8~11小节,劝告警醒的语气,12 小节,欢快奋发的语气。

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训练,揣摩这些语气的不同。

6、分小组朗读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型的诗歌朗读选拔赛,每组读3 小节,其他三组做评委,对朗读的这一组做出点评,看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7、各小组作朗读点评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比赛,同学们的朗读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了,很好。

我们反复强调,语文,尤其是诗歌,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读,背诵,才能逐步理解诗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情感。

下面,我们具体来探讨每一小节的诗句。

《理想》教学案(1)导学案

《理想》教学案(1)导学案

二次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积累生字生词。

②熟读这首诗,背诵经典语句。

③把握诗的结构。

2.过程方法:以读为本,在交流探讨中发表见解、作出判断,理清诗歌的结构。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此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并背诵经典语句。

三.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结构。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设疑引入新课:同学们,如果一个水手既不知目的地,也不带指南针就把船驶出了茫茫大海,结果会怎样?通过同学们的各种猜测,我们了解到理想目标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流沙河的《理想》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板书文题及作者)(二)预习检测1.走进作者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诗人。

(称谓)生于成都,(地名)四川金堂人。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

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

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

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

但后者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流沙河也因此被打为右派。

1966年被押回金堂老家做锯木工谋生,历时十二年。

七十年代末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后结集为《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

2.积累生字生词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蜕.(tuì)熄.灭(xī)缀.连(zhuì)倔.强(jué)鬓.发(bìn)洗濯.(zhuó)寂寥.(liáo)诅.咒(zǔ)玷.污(diàn)扒.窃(pá)功勋.(xūn 弧.线(hú)船舶.(bó)黎.明(lí)饥.寒(jī)离乱.(luàn)怨.恨(yuàn)庸.人(yōng)可望不可即.(jí)海天相吻.(wěn)绝.处逢生(jué)碌.碌终生(lù)浪子回.头(huí)⑵多音字、形近字注意并组词。

七(上)第6课理想 导学案

七(上)第6课理想 导学案
2、我印象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很多,让我来举两个例子,与大家分享我的初步理解吧。
3、作者通过本诗歌最想表达什么内容?请简洁概括。
4、作者为了清晰表达本诗歌主旨,在结构上是怎么安排的?
自我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蜕()洗濯()玷污()船舶()
脊梁()扒窃()诅咒()庸人()
迸发()碌碌终生()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依次改正在后面的横线上。
由C层展示,其他补充或完善。并将问题及预展示内容写在黑板上。
四、评价检测,反馈落实
1、组织各组抽签决定大展示顺序。
一组展示(二)2、3,二组展示(二)1、4,三组展示(三)2,四组展示(三)1,四组展示(三)2等等,提示:可用角色表演、辩论赛等形式展示。形式多样。
2、各组准备。
3、各组依次大展示。
教师做好组织,提醒站位等要求,做好追问等工作。
(3)给罪人新生,理想是;唤浪子回头,理想是。
(4)理想开花,;理想抽芽,。
(三)深思考,美读研读我能析。(综合考查,谁能比我棒!)
1、多角度寻找诗句中的美点,加以赏析。
2、诗歌中一定还有让你费解的句子吧,找出来,和你的组员一起研讨,把你们研讨的结果整理下来。
三、合作研讨,智慧共享!
1、小组对学。2、小组群学。3、组小展示。四、展示提升,喜摘硕果!
1、大展示。题(二)、题(三)
2、归纳整理
(1)我的疑惑:
(2)教师评价、归纳或强调:
(3)笔记整理归纳:
(4)迅速记忆。
5、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6、怎样理解“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这句话?
7、为什么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请举例说

《理想》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理想》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理想》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内容:学习字词。

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内容。

学习比喻,理解用法,练习使用。

课前自学:1、根据拼音拼写汉字jǐ()粱船bó ()满zài()而归jué()强bìn()发洗zhuó()寂liáo ()diàn()污pá()窃可望不可jí()zǔ()咒zhuì()连lùlù()终生绝处féng()生2、把上面的词语抄写一次: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两句)及其优秀事迹。

理清思路:第一节:抓住“黎明”一次,探究它的内涵,概括第一节内容:第二、三节:抓住修饰语与时间词,概括这两节内容:第四至七节:抓住“你”,概括这四节内容:第八至十一节:抓住“忠厚者”“罪人”“英雄”等词概括这四节内容:第十二节:抓住“路上”“天上”概括内容:研讨交流:1、古人云“诗言志”,那么,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七年级语文导学稿备课组: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杨本树使用时间第 4 周审核人:易翔云胡淑红审核人:谢文通2、理想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让我们觉得理想是形象具体可感的?请在文章中找找这些句子并谈谈作用。

例如:脊梁骨——比喻——生动地表明理想就像人的脊梁骨那么重要,它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再如:海天相吻的弧线——比喻——形象地暗示了理想就像弧线的弹性虚性它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

我的探究1:我的探究2:总结正是大量句的运用使得这首诗歌有了语言的含蓄美使得诗歌的内涵更显得丰富隽永,因为它除了表象的东西之外还赋予了它的深层意义也就是它的哲理性,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它的言外之意。

这也就是诗歌语言区别于其他文体语言的形象优美之处。

自评自测:1、根据课文填空:①()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

()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

七年级上《理想》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教案

七年级上《理想》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教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理想的定义,了解理想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一、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例如:“你们对理想是什么样的定义?”“你们认为理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学习
1.定义理想
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向往的境界,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寄托。

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是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动力。

2.理想的意义
理想可以给人以希望和信念,让人有前进的动力。

有了理想,人们才会不断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幸福。

三、例析
举例说明理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成功的人士都有自己的理想,他们通过不断努力实现理想,改变了世界,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许多伟大的作品、发明都是源于人们的理想,比如:《梦想的天空》、手机、电脑等等。

四、训练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方式进行思考训练:
1.你认为自己有没有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
2.如果有一天你的理想实现了,你会感到什么样的快乐?
3.如果你的朋友缺乏理想,你会怎么劝导他?
五、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理想,以及自己将如何努力去实现这个理想。

六、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理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哲理性的语句。

3.领悟理想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课前导学】1.你认识流沙河吗?请读读下面的文字吧。

流沙河(193 1~ ),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

生于四川成都。

幼学古文,做文言文。

1947年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进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

1952年调入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星星》编辑。

1957年被错误打成“右派"后,从事多种劳作,1966年又押回家乡,劳动糊口,工作之余研读诸子百家。

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

1979年底调回成都。

复出文坛,又发表许多作品,已出版20余种,如《流沙河诗集》等。

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散文诗《草木篇》、诗《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诗论《十二象》及《庄子现代版》。

幽默的流沙河诗人流沙河不仅诗写得好,而且为人为文挺幽默。

他写的《Y先生事录》,诙谐之中含着令人心痛的记忆,提醒人们对一个尚未走远的时代(注:指文化大革命和极左时期)的继续反思。

他娴熟于正话反说,直话曲说,庄话谐说。

因此,文章之中总是弥散着一股不同凡俗的怪异之趣。

2.读读下面文字,你就会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

流沙河是一位经历丰富的诗人。

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66年被迫回乡做锯木工谋生,历时12年的经历给了诗人更多的思考,也给了诗人一种为理想执著追求的独特个性。

《理想》这首诗很脱俗。

流沙河又是一个长于思考的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使诗人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生、理想。

读者一定会重新审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理想的关系,懂得个人只有融入社会,融入人类理想,才会变得伟大。

诗人流沙河前半生很坎坷,历经共和国几个重大时期,遭遇一些重大事件,但仍坚持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

《理想》导学案第三单元两课时课型品读课设计人邱志凯学生教学寄语理想点亮生命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以极度热情投入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蜕.变倔强..洗濯.玷.污扒.窃诅.咒寂寥.夸耀.2.解释下列词语离乱:玷污:可望不可即:怨恨:倔强:扒窃:洗濯:诅咒:寂寥:浓阴:绝处逢生:浪子回头:碌碌终生:【合作探究】1、第一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理想的具体意义是什么?在文章中的起止段落各是多少?3、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4、为什么理想带来的荣誉是“副产品”?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5、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6、最后一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集体探究1、写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至少五句。

2、用诗意的语言来赞美理想,仿造例句再写两句。

例句: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1):(2):【课外拓展】名人理想的故事《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

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理想》的教学教案设计

《理想》的教学教案设计

《理想》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理想的含义,认识到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讲解理想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

2. 主体部分:讲解理想的重要性,分析如何树立远大理想,以及如何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3.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成功人士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理想付诸实践,并分享讨论成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理想的重要性,分享成功人士的故事。

2. 讨论法:小组讨论如何将理想付诸实践。

3.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分享心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成功人士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案例。

2. 准备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3. 准备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空间。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理想的认知和理解。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如何将理想付诸实践。

3. 课后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分析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收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思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理想的定义,让学生明白理想是什么,以及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人士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鼓舞。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如何树立远大理想以及如何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进行讨论。

5. 分享与反馈: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想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案例教学:通过分享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明白理想的力量。

3. 小组合作: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

6《理想》导学案.doc

6《理想》导学案.doc

一连串的“理想使6《理想》导学案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編制人:刘春龙编制时间:2011 10审查人: ______ 审核人:_____ 审批人:_______ NO: 1(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捷向理想进了一大步!丿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

2、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富有哲理的诗句,体会比喻、顶针、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拼搏。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体会修辞【学习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富有哲理的诗句【知识链接】(走近、靠近、亲近,让距离成为过去!》1•题目解读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理想,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理想。

“理想” 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

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饱经磨难之后对理想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走近作者流沙河,1931年生,原名余勋坦。

四川金堂人。

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

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

1956出版开始第一部发表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

但后者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由此被打为右派,1966年遣送回原籍劳动糊口,共12年。

1978年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后结集《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

3.相关资料《理想》是一首哲理诗。

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美、节奏美、和谐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

朗读时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语言运用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爱心是,
爱心是,
爱心是,
爱心是,
七、拓展延伸
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例;《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大胆模仿,学以致用,厚积才能薄发,不断进步。
从主题思想上找内在联系。
大胆说出自己的理想,关键是如何实现!
酸辛。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一般的人都安于现状,怀有崇高理想的人想去变革社会,在常人年来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不但不支持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反而误解他们,使他们陷于寂寥,其中自然有酸辛。但尽管如此,他们仍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9、揣摩第8节的意思,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6、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理想给人力量
7、第6节揣摩的意思是什么,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理想是崇高的。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和快乐,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抛却黄金梦,要放弃于己有利的自私心,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掌握修辞,弄懂吃透
意象是诗人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感情,一定好好体会。
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要发散思维。对诗要读懂、理解、吃透。
6、理想流沙河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老师导学
同学们,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五、深入研究和思考,小组讨论
1、自读第一节,说说这一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比喻、排比和顶真的修辞方法﹚
2、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3、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
4、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
例五: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让他充满活力。
例六: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和快乐,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抛却黄金梦,要放弃于己有利的自私心,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暗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
这一节的喻意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第一节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顶真:以上句后分句或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前分句或开头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又称“联珠”、“蝉联”。例如:<<井冈翠竹>>:“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10、第9节、10节的意思怎样?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第九节 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第十节 对理想要执著。
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11、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
12、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13、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从历史的角度谈理想。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5、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一、二句与第一节相似: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三、四句与“黎明”相比较: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简介,先了解一下作者吧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著名诗人、作家。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其作品有《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
例3: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荫,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第二课时
四、自读8——12节,找出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细细品味,或跟同桌共同研讨赏析这个句子。
例1: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理想对于人生,可以让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人变伟大,而成为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例2: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每个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
须细心细致阅读诗歌,并学会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紧扣思想和内容来回答问题。
整体把握,学会走出文本,做到书越读越薄。厚积才能薄发,提炼精神实质和内涵
联系实际,感悟生活,产生共鸣,能学为所用。学有所得。
抓住题眼,结合课文,参考资料和同步学习上问题,善于和小组同学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七: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
课题
6课
姓名
七年级班组
第二课时
设计
学习方法
8、揣摩第7节的意思说了什么,为什么理想带来的荣誉是“副产品”?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犹如珍珠链。正因为有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例三: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例四: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八、体验反思:
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九、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2、预习下一课。
课题
6课
姓名
七年级班组
第一课时
设计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
仔细领会目标,切实把握重难点,提炼核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并认真落到实处。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和文学常识及文体资料。这样才能为下步理解和领悟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做准备
整体把握和提炼
理清作者的思路,才可以把握诗的结构,更好的掌握诗的主题。
三、自由朗读2-7节,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例一: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在饥寒与温饱的年代,人们在生活上的理想分别是温饱与文明,说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理想有时代性。
例二: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荧荧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基础预习过关1、读准下面的字音
缀连()船舶()海天相吻()倔强()鬓发()洗濯()
寂寥()玷污()扒窃()蜕作()功勋()诅咒()
2、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