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毕业设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几点建议

论文提纲

1. 摘要

关键词

2. Abstract(英文摘要)

Key word

3. 目录

4. 正文(绪论、本论、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附录(根据情况,可能附图,程序等)

1.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提炼的精华。体现整个文章的结论和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内容: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用)。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目的部分应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说明提出问题的缘由,表明研究的内容和其重要性。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帽子,要精练,一目了然,又能突出你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字数两三行,不超过100字,能用一句话概括最好。

方法部分应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使用了什么芯片和采用了什么方法,数据是如何处理的,以及实现什么功能。这部分根据我们每个人自己研究题目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用一句话概括就行。

结果部分要列出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什么新发现(产品的测试后性能分析),不作评论和补充解释,叙述要具体、准确,但也要扼要。这部分可以根据论文内容分1、2、3... 来写,但对我们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不会超过5条,大多为3条。

这部分内容忌不分内容,一大整段罗列。

结论部分应简要说明、论证取得的正确观点及其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是否值得推荐或推广等,以供读者参考。一小段话概括。

注意:1)整个摘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字数在500字左右,不超过一页。 2)一般以第三人称写。

在摘要的最后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列举通用性比较强的词组作为关键词,关键词的数目为3-5个。

2.绪论(或前言,引言)

一般可分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五部分,有时在研究内容后加“创新点”。

1)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是总结你开展此项研究是个什么样的一个大环境或现状(现状或者行业需求等)。

研究意义是你的论文研究的成果会有些什么现实意义,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可以用一段话概括。

这部分内容约1页左右。

2)国内外研究进展(或现状)

研究进展一般根据研究选题,分几个主题来写,每一个主题列个小标题,围绕此方面论述国外、国内的研究进展(一般先写国外研究进展,再写国内研究进展)。

需要强调的是:(1)必须和你研究内容密切相关,不要把关系不大的也拉进来凑数,冲淡主题;(2)研究进展各个主题,不能够简单罗列,也要有一个思路;(3)对研究进展不仅要有目前取得的所有的成就,同时还要分析其研究的先进性和存在问题,指出其不足,最后作出评论,尤其突出你要开展的研究是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评论要中肯,在熟读和理解原作基础上进行,不要妄下结论。这一部分我认为最能体现你对研究领域的把握程度。(4)前人成果是否不足,可以从其资料是否充分可靠、方法是否先进和可行、论证过程是否严密,以及对理论的把握或运用是否准确等。(5)最后,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用一段话写你即将开展的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性。

3)研究目标(目的)

通过你的研究,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例如,“通过...研究,揭示...,为...

提供...,实现...”,一般用一段话来概括。

4)研究内容

对你的研究内容总结一下,包括哪几方面,每个方面用一个小标题概括,然后再用一小段话加以说明。说明文字里包括对这一方面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哪些具体研究,在整个论文研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理论基础?方法探索?技术论证?对策、效益分析?等等)。

研究内容一般在3~5方面。

5)技术路线

可以采用"本论文以...为研究对象,采用研究方案如下图xx所示”这种简单的叙述方法,然后作一个框架图,说明你的研究思路和方案。

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也称本论)

这是论文的主体,详细论述你开展的研究。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应该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布局合理、结构紧凑。例如: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或理论基础等)、研究内容(实验结果、技术分析)、测试或仿真等,根据你的研究具体分章节论述。

一般分为3~5章,具体情况根据内容而定。

要尽量体现自己的“创造性”成果(你究竟做了哪些别人没做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4.结论与讨论(试验与测试)

主要包括:1)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分别列举主要成果,可进行简要的讨论(如,分析此结论和别人的结论相比怎么样,是否真实可靠,有无先进性,能否推广等);2)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即展望。

(分析测试结果,总结)

此部分一般2~5页。

此部分和摘要有相似部分,忌二者雷同。如果能进一步深入的话,结论可以将你的研究成果总结成带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抽象化)。

5.参考文献

全文引用的文献汇总,是对别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借鉴,也是对别人成果的尊重,

凡是引用别人的观点、结论,均需要标注出来。

参考文献标注一般有:编号一一对应和姓名排列两种。

如:非水相流体进入地下含水层主要经过包气带入渗、再分布、扩散和弥散等形式,......。国内外对NAPLs的入渗、再分布以及残留特征等研究大多数选用轻质非水相流体[2~9],对于重质非水相流体的研究相对较少[10~11],国内对此方面研究更少[12~13]。

[2] Abdul A S.Migration of Petroleum Products Through Sandy Hydrogeologic Systems[J]. Groundwater Monitoring Review,1988,8(4):73-81

[3] Lenhard R J,Parker J C.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the theory of extending two-phase

saturation-pressure relations to three-fluid phase systems for monotonic drainage path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88,24(3):373-380

[4] ...

[5] ...

[6] ...

[7] 王洪涛,罗剑,李雨松,等. 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运移的数值模拟初探[J]. 环境科学学报,2000,11,20 (6):755-760

[8] 郑德凤,赵勇胜,王本德.轻非水相液体在地下环境中的运移特征与模拟预测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2,13(3):321-325

[9] 薛强,梁冰,刘晓丽.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J]. 土壤与环境,2002,11(1):90-93

[10] Illangasekare T H, J L Jr Ramsey,K H Jense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mov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dense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heterogeneous aquifers[J]. J. Contam. Hydrol., 1995, 20, 1-25

[11] Hofstee C, M. Oostrom,J H Dane, et al.. Infiltr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perchloroethylene in partially saturated, stratified porous media[J]. J. Contam. Hydrol.,1998,34:293-313

[12] 王锐,张富仓,王国栋,等.非水相流体(NAPLs)在黄土中的持留特征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4,23(6):14-17

[13] 时新玲,张富仓,王国栋,等. 非水相污染物在黄土性土壤中的入渗试验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23(4):49-52

例2:对降水中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始于1950年代(Friedman,1953;Dansgaard,1953;Epstein and Mayeda,1953)。

1.Ingraham N L,Taylor B E. Light sable isotope systematics of large-scale hydrologic regimes in

California and Nevada[J]. Water Resour. Res.,1991,27: 77-90

2.Rozanski K,Araguás-Araguás L,Gonfiantini R. Isotopic patterns in modern global precipitation

[A]. In: Continental Isotope Indicators of Climate[C],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Monograph,

1993,1-36

3.刘进达,刘恩凯,赵迎昌,等. 影响中国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分析[J]. 勘察科

学技术,1997,4: 14-18

4.王万忠,焦菊英. 黄土高原降雨侵蚀产沙与黄河输沙[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1-23

5.郑淑蕙,侯发高,倪葆龄. 我国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J]. 科学通报,1983,28

(13): 801-8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