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合集下载

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屠呦呦是一位著名的中国药学家和寄生虫学家,她以深入研究中药植物团队而闻名,并因其解决疟疾问题的药物革命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科学哲学的视角探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

科学哲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等方面的哲学分支。

它强调科学的逻辑基础和确凿性,并且也关注科学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在甄选拔诺贝尔奖获奖者时,除了考虑科技创新和成就,科学哲学将考虑的范畴扩展到了科学一个完整的历史背景及该奖项的意义和价值。

屠呦呦的贡献展示了其中一个极好的例子。

她是第一位通过研究中草药,发现可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

她的工作对疟疾的疗效产生了出色的贡献,这种药物不仅廉价,而且副作用非常小。

同时,青蒿素也成为了治疗其他难以治愈的疾病的重要药物。

然而,我们能否将屠呦呦的成就视为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案例呢?我们根据科学哲学的几个核心概念来辩论这一问题:科学方法、科学进步、科技民主化和社会责任。

首先,科学方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

科学是一个追求知识的过程,但它的途径和方法都是基础的。

在屠呦呦的科研过程中,她采用了一种“从基础实验到临床试验”的方式,系统地进行中药植物的筛选过程,并最终发现了可治愈疟疾的药物青蒿素。

这种方法虽然经过了漫长而漫长的探索,但确实是科学方法的荣耀之一。

科学方法是指通过收集数据来验证假说、预测未来的新情况而达到发掘知识的过程,其足以对于屠呦呦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产生肯定作用。

第二,科学进步与社会和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科学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之一,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通过屠呦呦及其团队的努力,他们发现了青蒿素,并证明其是一种有效治疗疟疾、癌症等疾病的新药。

这项研究使疟疾的治疗更加容易和实用,并开拓了更多的治疗思路和方式。

这样,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紧密关系得以体现。

第三,科技民主化是科学哲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社会责任方面的考量。

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新华网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央视记者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 (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3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中新网10月5日电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此次奖项是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将委员会主管乌尔班·兰达勒颁发的。

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新疗法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物介绍】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诺奖获得者 屠呦呦

诺奖获得者    屠呦呦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 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 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 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 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 法。 +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 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 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 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 %,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 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世界卫生 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 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 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 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 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的结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 风险。1972年3月,按照523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 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 验结果,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抗 疟中草药工作”,当时全场振奋。在其后的临床观 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 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 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 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 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 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 命名为青蒿素。在此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蒿提取 物中,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当地的青蒿变种 大头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 极好的抗疟疗效。之后,上海无机化学所的周维善 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并发现了其抗 疟机理。

近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总结

近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总结

由爱尔兰医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Omura)、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分享。

表彰他们在以上三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减少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美国德鲁大学寄生虫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大村智教授共同发现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其衍生物有效地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几率,在对其他寄生虫疾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河盲症(也称盘尾丝虫病)因导致眼角膜慢性炎症最终会导致患者失明,淋巴丝虫病会引起慢性水肿,导致终生残疾,典型症状表现为比如象皮肿(淋巴水肿)和阴囊鞘膜积液。

疟疾是我们已知与人类共存时间最长的疾病,它是一种由单细胞寄生虫引发的蚊媒疾病,单细胞寄生虫侵入人类红细胞引起发烧,严重情况下造成脑损伤。

大村智是日本的微生物学家,他专注于一个细菌群落——生活在土壤中的霉菌,这种菌类会产生大量抗菌活性剂(包括195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塞尔曼·沃克斯曼发现的链霉素)。

大村智教授用独特的技巧发展起大规模培养和表征这些细菌的方法,并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新的链霉菌菌株,还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将它们培养出来。

从数千个不同的培养皿中,他选出大约50个最有希望的菌株,并进一步分析它们对付有害微生物的活性。

威廉·坎贝尔在美国从事寄生虫生物学研究,他获得了大村智的链霉菌培养菌株并继续研究它们的功效。

坎贝尔的工作表明,一个培养菌株中的成分可显著地防止家养农场动物受到寄生虫的感染。

生物活性剂的纯化名称为阿维菌素,随后经化学改性将之发展成一种叫做伊维菌素的更有效的化合物。

此后对伊维菌素在感染寄生虫患者中的人体测试结果显示,它可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微丝)。

大村智和坎贝尔共同发现了这样一类新的具有超强疗效的抗寄生虫药物。

疟疾的传统治法是使用奎宁,但是其治愈成功率在逐渐下降。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导读:本文是关于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希望能帮助到您!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12月7日晚上21点17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中文主题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全文如下: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谢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谢谢刚才两位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这里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团队抗疟研究团队当年的研究工作总结,蓝底表现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表示的是全国其它协作团队的完成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表示既有本院,也有协助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这一类型之外,其它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71年10月4号,青蒿乙醚中型(音)提取物,就是标识的191号样品,以一公斤体重1克的剂量连输三天口服药,对疟疾一直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头年10月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01-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1901-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1901-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时间得主国家获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基因能调节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伯纳德·卡茨英国1971年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美国发现抗体的化学结构罗德尼·罗伯特·波特英国1973年卡尔·冯·弗利德国发现个体与社会性行为模式的组织和引发康拉德·洛伦兹奥地利尼可拉斯·庭伯根英国1974年阿尔伯特·克劳德比利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克里斯汀·德·迪夫比利时乔治·埃米尔·帕拉德美国1975年戴维·巴尔的摩美国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的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托·杜尔贝科美国霍华德·马丁·特明美国1976年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美国发现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新机理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美国1977年罗歇·吉耶曼美国发现大脑分泌的肽类激素安德鲁·沙利美国罗莎琳·萨斯曼·耶洛美国开发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沃纳·亚伯瑞士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丹尼尔·那森斯美国汉弥尔顿·史密斯美国1979年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美国开发计算机辅助的断层扫描技术高弗雷·豪斯费尔德英国1980年巴茹·贝纳塞拉夫美国发现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结构让·多塞法国乔治·斯内尔美国1981年罗杰·斯佩里美国“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大卫·休伯尔美国“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托斯坦·维厄瑟尔瑞典1982年苏恩·伯格斯特龙瑞典“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格特·萨米尔松瑞典约翰·范恩英国1983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1984年尼尔斯·杰尼丹麦“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乔治斯·克勒德国色萨·米尔斯坦英国1985年麦可·布朗美国“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美国1986年斯坦利·科恩美国“发现生长因子”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美国1987年利根川进日本“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英国“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格特鲁德·B·埃利恩美国乔治·希青斯美国1989年迈克尔·毕晓普美国“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哈罗德·瓦慕斯美国1990年约瑟夫·默里美国“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唐纳尔·托马斯美国1991年厄温·内尔德国“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伯特·萨克曼德国1992年埃德蒙·费希尔美国“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埃德温·克雷布斯美国1993年理察·罗伯茨英国“发现断裂基因”菲利普·夏普美国1994年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美国“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马丁·罗德贝尔美国1995年爱德华·路易斯美国“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国艾瑞克·威斯乔斯美国1996年彼得·杜赫提澳大利亚“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罗夫·辛克纳吉瑞士1997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美国“发现朊病毒——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1998年罗伯·佛契哥特美国“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路易斯·路伊格纳洛美国费瑞·慕拉德美国1999年古特·布洛伯尔美国“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瑞典“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保罗·格林加德美国艾瑞克·坎德尔美国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美国“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蒂姆·亨特英国保罗·纳斯英国2002年悉尼·布伦纳英国“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H·罗伯特·霍维茨美国约翰·E·苏尔斯顿英国2003年保罗·劳特伯美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国2004年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琳达·巴克美国2005年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罗宾·沃伦澳大利亚2006年安德鲁·法厄美国“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克雷格·梅洛美国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美国“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马丁·埃文斯英国奥利弗·史密斯美国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吕克·蒙塔尼法国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澳大利亚“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卡罗尔·格雷德美国杰克·绍斯塔克英国2010年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奖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美国"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朱尔斯·霍尔曼法国拉尔夫·斯坦曼美国"他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2012年约翰·格登英国“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山中伸弥日本2013年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在细胞内运输系统领域的新发现,三人发现了细胞囊泡交通的运行与调节机制兰迪-W.谢克曼美国托马斯-C.苏德霍夫德国2014年约翰·奥基夫英国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梅·布莱特·莫索尔挪威爱德华·莫索尔挪威2015年威廉·C·坎贝尔爱尔兰发展了一些疗法,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大村智日本屠哟哟中国。

诺贝尔奖知多少

诺贝尔奖知多少

诺贝尔奖与中国

1957年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与中国

1976年丁肇中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朱棣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与中国

2008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与中国

1998年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奇葩得主
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现代社会,手机无处不在,饭桌上、公交上、厕所里、 甚至睡觉我们都要与手机相伴,你能想象没有手机的 生活吗?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 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 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 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奇葩得主
最“巧合”的诺奖得主
1934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三位医学工作者惠普尔、 迈诺特和墨菲,表彰他们在发现用生牛肝可治愈恶性 贫血事件上做的突出贡献。但事实上该三位医学工作 者的研究并非针对恶性贫血,而是缺铁性贫血,奇怪 的是,即便如此,他们的工作依然有成效。原来牛肝 中就富含缺铁性贫血所需要的铁,又富含恶性贫血所 需要的维生素B12。
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奇葩得主
最令人遗憾的诺奖得主
拉尔夫 . 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统研究领域的贡献而获得 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但是让颁奖委员会感到尴尬的 是颁奖电话怎么打也打不通,原来拉尔夫·斯坦曼已 经去世,而且就在颁奖仪式的前三天。如果说世界上 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身边而你却不知道我爱 你”,那诺奖历史上最令人遗憾的事情莫过于,诺奖 来了,而你却在三天前离开了。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William Campbell, Satoshi Omura and Tu Youyou jointly won the 2015 Nobel Prize for medicine for their work against parasitic diseases, theaward-giving body said.诺贝尔颁奖人士称,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日本教授大村智以及爱尔兰的医学研究者William C. Campbell 因研发对抗寄生虫病的药材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Irish-born Campbell and Japanese Omura won half of the prize for discovering a new drug, avermectin, that has helped the battle against river blindness and lymphatic filariasis, as well as showing effectiveness against other parasitic diseases.来自爱尔兰的Campbell和日本教授大村智因研制一种新型药材而获奖。

这种名为“阿维菌素”的药材可用来对抗河盲(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并在对抗其他寄生虫病上效果显著。

The Chinese scientist Tu Youyou was awarded the other half of the prize for discovering artemisinin, a drug that h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mortality rates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alaria.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而同时获奖,该药材的使用能够显著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屠哟哟获诺贝尔____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

2015年,屠哟哟获诺贝尔____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

2015年,屠哟哟获诺贝尔____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
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几十年里,据不完全统计,屠xx和她的团队研制的青蒿素在全世界共治疗了两亿多人,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和青蒿素为中医药国际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也将中医药推向了全世界。

她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16岁时,她曾因感染肺结核而被迫终止学业两年多,也是从那时起,正在读高中便对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她考取北京大学药学系,这个当时“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

近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总结

近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总结

大村智是日本的微生物学家,他专注于一个细菌群落——生活在土壤中的霉菌,这种菌类会产生大量抗菌活性剂(包括195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塞尔曼·沃克斯曼发现的链霉素)。

大村智教授用独特的技巧发展起大规模培养和表征这些细菌的方法,并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新的链霉菌菌株,还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将它们培养出来。

从数千个不同的培养皿中,他选出大约50个最有希望的菌株,并进一步分析它们对付有害微生物的活性。

威廉·坎贝尔在美国从事寄生虫生物学研究,他获得了大村智的链霉菌培养菌株并继续研究它们的功效。

坎贝尔的工作表明,一个培养菌株中的成分可显著地防止家养农场动物受到寄生虫的感染。

生物活性剂的纯化名称为阿维菌素,随后经化学改性将之发展成一种叫做伊维菌素的更有效的化合物。

此后对伊维菌素在感染寄生虫患者中的人体测试结果显示,它可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微丝)。

大村智和坎贝尔共同发现了这样一类新的具有超强疗效的抗寄生虫药物。

疟疾的传统治法是使用奎宁,但是其治愈成功率在逐渐下降。

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大量努力都失败了,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屠呦呦转向开发传统中药对抗疟疾的新疗法。

她从大量中草药中选取对抗疟疾感染,青蒿成为备选对象,但是结果却与预期的并不一致,屠呦呦重新开始查找古典医书,并发现了引导她成功从青蒿中提取活性成分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证明了这种后来被称为“青蒿素”的成分能够高效治愈感染疟疾寄生虫的动物和人类。

青蒿素代表了一类新型抗疟疾制剂,能够在发病初期快速杀死疟疾寄生虫,并展现了在治疗严重疟疾上前所未有的功效。

阿维菌素、青蒿素保障全人类健康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治疗方法。

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在世界各地获得很好的使用,它能有效对抗各种寄生虫,不仅副作用有限,还免费在全球发放。

伊维菌素改善了数以百万计的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为世界最贫困地区带来福祉。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女科学家屠呦呦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女科学家屠呦呦

人生驿站RAND GARDEN OF SCIENCE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

2015年10月5日,瑞典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一消息时,许多尚在度假之中的中国人有一种“蒙”了的感觉,连屠呦呦本人也大感意外。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屠呦呦最早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对研发青蒿素起关键作用,从而创制新型抗疟药。

1972年,她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一朵花,中国当代医学科研最灿烂的一朵花,历经40年的风霜雪雨,春华秋实,这朵花终于彻底绽放了。

从小刻苦求知袁一直拼搏进取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当时家乡肆虐的疟疾给儿时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

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龙源期刊网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者:
来源:《杰出人物》2015年第07期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佈,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努力,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发现青蒿素,並使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诺贝尔奖颁发给屠呦呦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理由、获奖感言、科研坎坷路、启示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理由、获奖感言、科研坎坷路、启示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华网快讯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情商不高”的屠呦呦为何能获诺奖?2015年10月06日文/新浪专栏观察家王石川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嵩素。

这是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的好消息!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

四年前,她即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当时,舆论冠之“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四年匆匆而过,诺奖终究没有辜负这位勤恳而卓越的科学家。

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内地科学家,这一历史性突破委实值得庆祝。

欣喜之余,我们也该思考,如何才能涌现更多的“屠呦呦”?科学之途,荆棘密布。

没有无数次的失败以及愈挫愈奋,就没有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仿佛屠呦呦天生与青蒿有缘,但是她一路走来,极其艰辛:一方面她临危受命,压力极大;另一方面条件艰苦,设备奇缺。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姗姗来迟。

据报道,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马克思认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诚如此言!凭借智慧和求索,屠呦呦等人提炼出了青蒿素,但她不满足于既有成就,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药物。

应看到,屠呦呦取得杰出成就,非一人之力。

这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更与她精勤不倦、锲而不舍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
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 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突出贡献 一、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二、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 三、完成“青蒿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四、机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五、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 方双氢青蒿素” 六、根据临床需要,研究多种剂型 七、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
美国微生物学士院会员、
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 立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 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院外籍 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长期从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是该领域的世界级学科带头人, 研究发现的avermectin(阿维 菌素)被誉为20世纪自青霉素 发现以来对人类贡献的最重大 发明之一
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寄生虫生物学方面 的专家,1930年出生于爱尔兰。1952年毕业于爱尔兰都伯 林大学三一学院,获学士学位。1957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 学麦迪逊分校获博士学位。1957-1990年工作于默沙东公 司的研究所,1984-1990年晋升为该所的首席科学家和研 究发展首席分析师。目前为美国新泽西州德鲁大学麦迪逊 分校的名誉教授。
螨和植物组织内取食危害的昆虫有长残效性。主要用于家 禽、家畜体内外寄生虫和农作物害虫。
河盲症是由旋盘尾线
虫感染所致的、可引起慢 性皮肤疾病和可能导致失 明的眼睛病变。
象皮病又称血丝虫 病是因血丝虫感染所 造成的一种症状,血丝 虫幼虫在人体的淋巴 系统内繁殖使淋巴发 炎肿大,使人体蛉观 类似于象的皮肤和腿, 一般传染的途径是蚊 虫叮咬。
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农用或兽 用杀虫、杀螨剂。由链霉菌中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发酵产生。由一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组成, 对螨类和昆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喷施叶表面可迅速分解消散,渗入植物薄壁组织内的
活性成分可较长时间存在于组织中并具有传导作用,对害
威廉 C·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 了一种名为阿有效对抗其他寄生虫病,治疗 效果显著。
大村智 Satoshi ōmura, おおむら さとし
威廉 C·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
大村智,日本有机化学家、微生物学家。1935年出生于 山梨县。从山梨大学毕业之后,在一所业余高中一边教 书,一边攻读完成了东京理科大学研究生院的硕士课程。 之后在山梨大学当助教,并于1965年进入北里研究所。 在美国卫斯理大学留学回国后,1975年成为北里大学教 授,1990年至2008年任北里研究所所长(现已从北里大 学荣誉退休)。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屠呦呦、大村智、
威廉·C·坎贝尔
3
14生B 许颖 字丽琴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 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 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 得的成就。
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药学家,1930年 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 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曾 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期间前后
威廉-坎贝尔收购了大村的链霉菌培养技巧,并深度发掘其中的 功效。发现培养群中有一部分针对家畜和牲畜寄生虫非常有效, 纯化后提炼出更有效的化合物,可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利用该抗 生物质。
大村与美国制药大厂默克公司的一个包括 威廉·坎贝尔在内的研究团队联合研制开发“阿 维菌素”,成为了蔓延于热带地区的“河盲症”和 “象皮病” 等疾病的特效药。
目前,73个国家的逾14亿人受到丝虫病的 威胁,其中约有80%生活在以下10个国家:孟 加拉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印 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尼日利亚、尼泊尔、 菲律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2015/11/11
1952年毕业于爱尔兰都伯 林大学三一学院,获学士 学位。 1957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 学麦迪逊分校获博士学位。 1957-1990年工作于默沙东 公司的研究所, 1984-1990年晋升为该所的 首席科学家和研究发展首 席分析师。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村智就一直在各地收集土壤样 本,分离和培养微生物,研究那些微生物产出的化学物质 是否有用。后来从静冈县采集的土壤中发现了新种细菌,并 从中发现了能使寄生虫骤减的抗生物质“阿维菌素”。
青蒿素 化学式 (c O ) H 15 22 5
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 的传染病。
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 血液而感染。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 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
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 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儿童发 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疟疾 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 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 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