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吸收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实验

100%
吸收操作
开启恒温水浴,使吸收塔内温度 恒定。将配制好的吸收剂从塔顶 缓慢加入,保持塔内液面稳定。
80%Βιβλιοθήκη 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定时记录气体流 量、塔内温度、压力以及吸收剂 液位等关键数据。
数据记录与处理
01
数据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各项数据整理成表格,便于后续分析。
02
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原理,对数据进行处理,如计算吸收速率、吸收效率等关键指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前准备
熟悉实验流程,了解设备构造及 功能,检查实验装置是否完好,
确保实验条件符合安全要求。
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避免误 操作引发事故。
数据记录
认真记录实验数据,确保数据真 实可靠,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安全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
实验人员需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等, 以降低化学品对皮肤和眼睛的伤害。
数据处理结果
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了不同条 件下的吸收率和传质系数,为 后续结果分析和讨论提供了依 据。
结果分析与讨论
吸收率分析
01
分析了不同操作条件下吸收率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温度、压力、
流量等因素对吸收率的影响。
传质系数讨论
02
讨论了传质系数与操作条件的关系,以及传质系数对吸收过程
的影响。
结果合理性判断
03
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判断了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并对可
能存在的误差进行了分析。
与理论预测比较
理论预测模型
介绍了用于预测吸收过程的理论模型,包括传质方程、热力学模 型等。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比较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原因。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不同的溶质在同一个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很大的
气体称为易溶气体,溶解度很小的气体称为难溶气体;同
一个物系,在相同温度下,分压越高,则溶解度越大;而
分压一定,温度越低,则溶解度越大。这表明较高的分压
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吸收操作。在实际吸收操作过程中,
溶质在气相中的组成是一定的,可以借助于提高操作压力
.
第二节 吸收中的气液相平衡
相平衡关系随物系的性质、温度和压力而异,通常由
实验确定。图6-3是由实验得到的SO2和NH3在水中的溶解度
曲线,也称为相平衡曲线。图中横坐标为溶质组分(SO2、
NH3)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x
,纵坐标为溶质组分在气相中
A
的分压 p A 。从图中可见:在相同的温度和分压条件下,
体,该值很小。
2.2注意事项
①亨利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如常压下难溶或少溶气体的吸收, 否则就有偏差;
②只适用于与溶剂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的吸收;
③溶解度系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即T↑,H↓;
④应用于较高压强时,如5atm以上,分压应以逸度代替;
⑤为了使用方便,亨利定律可以改写成以下形式:
pA ExA, yA mxA,
图6-4 吸收平衡线
.
第二节 吸收中的气液相平衡
2.相平衡线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2.1判断吸收能否进行。由于溶解平衡是吸收进行的极限,所以, 在一定温度下,吸收若能进行,则气相中溶质的实际组成 Y A 必须大 于 则与过液程相反中向溶进质行含,量为成解平吸衡操时作的。组图成6-4Y中A ,的即A点YA 为 Y实A。 际若操出作现点Y,A 若 AY 点A 时位, 于平衡线的上方,则 YA为吸Y A 收过程;若A点在平衡线上,YA=YA*,体 系达平衡,吸收过程停止;当A点位于平衡线的下方时,则YA<YA*,为解 吸过程。 2.2 确定吸收推动力。显然,YA>YA*是吸收进行的必要条件,而差 值 △YA=YA-YA* 则是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差值△YA越大,则吸收速率必 然越大。 2.3同理,若以液相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要让吸收过程能进 行,则液相中溶质的实际组成XA必须小于与实际气相中溶质含量YA成平 衡时的液相组成XA*,即XA<XA*,差值△XA=XA* -XA即为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该值越大,吸收速率也就越大。否则,过程必为解吸操作。

《化工原理吸收》课件

《化工原理吸收》课件
02 模拟方法可以预测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吸收效果, 以及优化吸收设备的结构和操作参数。
03 常用的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模拟、数学模型模 拟和实验模拟等。
吸收过程的优化策略
01
吸收过程的优化策略是通过调整操作条件和设备参数
来提高吸收效果的方法。
02
优化策略通常包括选择合适的吸收剂、优化操作条件
、改进设备结构和操作参数等。
增加流速可以提高溶质的 传递速率,但同时会增加 设备的投资和能耗。
04
吸收设备与流程
吸收设备的类型与特点
填料塔
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适用于气体流量较小、 溶液组成较低的情况。
板式塔
传质效率高,处理能力 大,适用于气体流量较 大、溶液组成较高的情
况。
喷射器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适用于气体流量较小、 溶液组成较低的情况。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溶解度与相平衡的关系
物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溶解度差异是吸收过程得以进行的驱动力。
亨利定律与相平衡
亨利定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该气体在气液界 面上的分压成正比。
输标02入题
亨利定律的数学表达式:(Henry's Law):(c = kP)
01
03
亨利定律的应用:通过测量气体的溶解度和气液界面 上的分压,可以计算出亨利常数,进而了解物质在特
03
优化策略的目标是提高吸收效果、降低能耗和减少环
境污染等。
06
吸收的实际应用
工业废气的处理
工业废气处理
吸收法可用于处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如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通过吸收剂的吸收作用,将有害气 体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化工原理吸收的有利条件

化工原理吸收的有利条件

化工原理吸收的有利条件
化工吸收是一种气体或溶质从气相或溶液中吸附到液相中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有利条件:
1.高溶质浓度:较高的溶质浓度可以提高吸收效率和速率。

2.高液相流量:高流量可以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率。

3.充分接触时间:为了实现充分吸收,需要足够的接触时间以达到平衡。

4.适宜的温度:温度对物质的溶解度有影响,适当的温度可以提高吸收效果。

5.合适的吸收剂:选择适合吸收目标物质的吸收剂可以提高吸收效率。

6.适宜的pH值:某些吸收过程可能受到溶液的酸碱度的影响,适宜的pH值可以提高吸收效率。

7.足够的操作压力:对于气相吸收,适当的操作压力可以促进气体溶解。

8.良好的质量传递:良好的传质条件(例如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湍流)可以增加气液接触,提高吸收效率。

这些条件可能因吸收过程的具体要求而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化工原理之有关吸收的基本理论

化工原理之有关吸收的基本理论

化工原理之有关吸收的基本理论吸收是化工工艺中常用的操作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溶液中组分的亲和力,使其被吸附到吸收剂表面或内部而从气相或液相中去除。

本文将介绍吸收的基本原理、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以及常用的吸收剂和吸收塔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一、吸收原理吸收是一种质量传递过程,化学吸收可以分为气液吸收和液液吸收两种类型。

1.气液吸收气液吸收是利用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气相中去除有害或有用的组分,使气相在液态吸收剂中被溶解或被吸附到其表面上。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和化学平衡有关,也与吸收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主要包括吸收液体的pH值、粘度、表面张力、渗透性、活性、极性等。

2.液液吸收液液吸收是一种纯化分离和萃取的操作过程。

一般是利用两种不相溶的液体之间的界面质量传递过程,从一种溶液中分离、去除有害或有用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组分,例如萃取精制中间体、脱色、脱酸等。

吸收过程中,液体中吸收剂与吸收物之间的反应确定了吸收的效率。

吸收反应可以分为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是指吸收剂与dissolved phase 中的吸收物之间发生反应,例如H2SO4 与SO2 的反应:SO2 +H2O + 1/2O2 →H2SO4物理吸收是指吸收剂通过对分子间力的作用力将吸收物与吸收剂分子吸附在一起,例如气体分子通过范德华力来作用于吸收剂分子。

二、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吸收效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吸收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料浓度和流量、温度、压力和气液物理化学性质等。

1.吸收剂性质吸收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吸收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吸收剂的表面张力、极性、分子量和黏度等属性都会影响它与气体或液体相互作用及吸附的能力。

吸收剂的HFAC值(Henry气液分配系数)是衡量吸收效率的重要参考指标。

2.浓度和流量吸收剂的浓度和进料流量在吸收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当进料浓度较高或流量过大时,吸附剂不能迅速吸收吸收物,从而限制了吸收过程中的质量传递速率。

吸收的概念化工原理

吸收的概念化工原理

吸收的概念化工原理
吸收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纯化过程,它通过将一种物质(吸收剂)与另一种物质(被吸收物质)接触,使被吸收物质从气态或液态转移到吸收剂中。

吸收的概念化工原理如下:
1. 物质接触:吸收剂与被吸收物质之间需要有足够的接触面积,以便有效地传递质量和能量。

2. 传质:被吸收物质通过物质界面的传质过程,从气态或液态相转移到吸收剂中。

传质可以通过扩散、对流和反应来实现。

3. 反应:在吸收过程中,被吸收物质与吸收剂之间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改变被吸收物质的化学性质,从而实现分离和纯化。

4. 热量传递:吸收过程可能涉及热量的传递,特别是在吸收剂中发生吸热或放热反应时。

热量的传递可以影响吸收过程的效率和控制。

5. 设备设计:吸收过程需要适当的设备来实现物质接触、传质、反应和热量传递。

吸收塔是常用的吸收设备,它通常由填料或板式结构组成,以提供大量的接触表面积。

吸收在许多工业和环境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气体净化、溶剂回收、气体吸附等。

了解吸收的概念化工原理对于优化吸收过程的设计和操作至关重要。

化工原理吸收

化工原理吸收

(-2 27
液相: N Az D L ' cC sm (ic-c )作k业L(:ic-复c习)所讲(2 。-218 4 )
2.2.6 吸收过程的机理
1、双膜理论
(1)目的:建立传质速率方程。
(2)双膜理论 ①传质过程
②双膜理论基本论点:
1)相界面,滞流膜层,分子扩散;
2)相界面处达于平衡;
3)流体主体为湍流, dc A 0,膜层内存在 dc A 。
式中: D — 分子扩散系数,m2/s;
(2 -26)
DE一 涡流扩散系数,m2/s;
dcA/dz 一 沿z方向的浓度梯度,kmol/m4;
J — 扩散通量,kmol/(m2·s)。
DE不是物性,与湍动程度有关。
气相: N AR D G T p P B z( m- p p i)k G (- p p i)
NA不涉及传递形式。
推导NA计算式:
NA=JA
-D
dCA dZ
- D dpA RT dZ
(2-15)
稳定过程,NA为常数。因而
dp A dZ
NA
Z
D
dZ-
pA2dpA
0
RTpA1 dZ
也是常数, 故pA~Z为直线关系。
N AR DT (A P Z -1P A)2
(2 -16
9
二、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平衡分压
p*
一、亨利(Henry)定律
P总不高,T一定, p*=E x (2-1)
x
实际浓度
说明:1、 p*、x 、E(亨利系数,压强单位 )
推导:1m3:
2、适用于 t 一定,理想溶液。E为该 t 下纯溶质p°;

化工原理吸收公式总结

化工原理吸收公式总结

化工原理吸收公式总结化工原理中的吸收可是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吸收公式更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钥匙。

咱们今儿就来好好唠唠这些公式。

先来说说亨利定律,这可是吸收过程中的基础。

它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液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与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用公式表达就是:p = Ex ,这里的 p 是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E 是亨利系数,x 是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再瞅瞅气膜吸收速率方程:NA = kg(p - pi),这里的 NA 代表溶质 A 的吸收速率,kg 是气膜吸收系数,p 是气相主体中溶质 A 的分压,pi 是相界面处溶质 A 的分压。

液膜吸收速率方程也不能落下:NA = kl(ci - c),NA 同样是溶质A 的吸收速率,kl 是液膜吸收系数,ci 是相界面处溶质 A 的浓度,c是液相主体中溶质 A 的浓度。

还有总吸收速率方程:NA = Ky(y - yi),Ky 是气相总吸收系数,y 是气相主体中溶质 A 的摩尔比,yi 是相界面处溶质 A 的摩尔比。

给您说个我曾经遇到的事儿,就和这吸收公式有关。

有一次在实验室做吸收实验,我们小组想要研究某种气体在特定溶液中的吸收情况。

一开始,大家都信心满满,觉得按照书上的步骤来肯定没问题。

结果呢,实验数据出来一分析,和预期的相差甚远。

我们几个那叫一个着急,赶紧从头开始排查问题。

最后发现,原来是在计算的时候,把气膜和液膜的吸收系数弄混了,导致整个计算结果都错了。

这可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让我们明白了,这些公式可不是随便拿来用的,得搞清楚每个参数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说完这些单个的公式,咱们再聊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公式来求解。

比如说,要确定吸收塔的高度,就得先根据物料衡算求出塔底和塔顶的浓度,再结合吸收速率方程计算出传质单元数,最后才能得出塔高。

还有啊,在使用这些公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不然,一个不小心,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化工原理第二章 吸收.

化工原理第二章 吸收.

2.2.1平衡溶解度
⑴溶解度曲线 对 单组 分 物 理 吸收 的 物 系 ,根 据 相 律 ,自 由 度 数 F 为 F=CΦ +2=3-2+2=3(C=3,溶质A,惰性组分B,溶剂S,Φ =2,气、液两 相),即在温度 t ,总压 p ,气、液相组成共4个变量中,由3个自 变量(独立变量),另1个是它们的函数,故可将平衡时溶质在气 相中的分压 pe 表达为温度 t ,总压 p 和溶解度 x 的函数:
2.1概述
①溶剂应对被分离组分(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或者说在 一定的温度与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这样,从平衡角度 来说,处理一定量混合气体所需溶剂量较少,气体中溶质的极限 残余浓度亦可降低;就过程数率而言,溶质平衡分压↓,过程推 动力大,传质数率快,所需设备尺寸小。 ②溶剂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要小,即溶剂应具备 较高的选择性。若溶剂的选择性不高,将同时吸收混合物中的其 他组分,只能实现组分间某种程度的增浓而不能实现较为完全的 分离。 ③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不仅 在低温下溶解度要大,平衡分压要小,而且随着温度升高,溶解 度应迅速下降,平衡分压应迅速上升。这样,被吸收的气体容易 解吸,溶剂再生方便。
2.1概述
④溶剂的蒸汽压要低,不易挥发。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溶剂在 吸收和再生过程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在气体中引入新的杂质。 ⑤溶剂应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免使用过程中发生变质; ⑥溶剂应有较低的粘度,不易产生泡沫,以实现吸收塔内良 好的气液接触和塔顶的气液分离。 ⑦溶剂应尽可能满足价廉、易得、无毒、不易燃烧等经济和 安全条件。 实际上很难找到一个理想得溶剂能够满足上述所有要求,应 对可供选择得溶剂做全面得评价,以便作出经济、合理得选择。 ⑹吸收操作得经济性 吸收总费用=设备(塔、换热器等)折旧费+操作费(占比重大)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的影响;(3)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二、基本原理1.吸收速率方程式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速率方程式决定: Na = Ky A Δym式中 Ky 为气相总传质系数,mol/m2*h;A 为填料的有效接触面积,m2;Δym 为塔顶、塔底气相平均推动力。

a 为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m2/m3;V 为填料层堆积体积, m3 ;Kya 为气相总容积吸收传质.系数,mol/m3*h。

从上式可看出,吸收过程传质速率主要由两个参数决定:Δym为过程的传质推动力,Kya的倒数1/Kya表征过程的传质阻力。

2.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吸收操作的结果最终表现在出口气体的组成y2上,或组分的回收率η上。

在低浓度气体吸收时,回收率可近似用下式计算:η = (y1 - y2)/y1吸收塔的气体进口条件是由前一工序决定的,一般认为稳定不变。

控制和调节吸收操作结果的操作变量是吸收剂的进口条件:流率 L 、温度 t 和浓度 x2 这三个要素。

由吸收分析可知,改变吸收剂用量是对吸收过程进行调节的最常用方法,当气体流率 G 不变时,增加吸收剂流率,吸收速率η增加,溶质吸收量增加,出口气体的组成y2随着减小,回收率η增大。

当液相阻力较小时,增加液体的流量,总传质系数变化较小或基本不变,溶质吸收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传质平均推动力Δym的增大而引起,即此时吸收过程的调节主要靠传质推动力的变化。

但当液相阻力较大时,增加液体的流量,可明显降低传质阻力,总传质系数大幅度增加,而平均推动力却有可能减小(视调节前操作工况的不同而不同),但总的结果使传质速率增大,溶质吸收量增大。

吸收剂入口温度对吸收过程的影响也甚大,也是控制和调节吸收操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降低吸收剂的温度,使气体的溶解度增大,相平衡常数减小。

对于液膜控制的吸收过程,降低操作温度,吸收过程的阻力随之减小,使吸收效果变好,y2降低,但平均推动力Δym或许会有所减小。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第八章 气体吸收

平衡关系与上式联立可求解界面浓度 xi 与 yi 。在用作图
3
三、工业吸收过程
工业的吸收过程常在吸收塔中进行。生产中除少部分直 接获得液体产品的吸收操作外,一般的吸收过程都要求 对吸收后的溶剂进行再生,即在另一称之为解析他的设 备中进行于吸收相反的操作-解吸。因此,一个完整地 吸收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
2024/3/25
4
8.2 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
对于单组分物理吸收,组分数c=3(溶质A、惰性 气体B、溶剂S),相数(气、液),自由度数F应为
F c23223
即在温度、总压和气、液组成共四个变量中,有三个是 自变量,另一个是它们的函数。
2024/3/25
6
在一定的操作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 度由其相中的组成决定。在总压不很高的情况下,可以 认为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只取决于该气体的分压pA , 而与总压无关。于是,cA*与 pA 得函数关系可写成
ky P kG
Ky m Kx KG HKL
13
二、界面浓度的求取
当m随浓度变化时,用分传质速率方程式计算更加方 便,界面浓度 xi 与 yi 存在关系有:
(1)有双膜模型理论,yi 与 xi 在平衡线上。如果平衡线以
y f (x) 表示,则 yi 。 f (xi )
(2)可导出
y yi kx x xi ky
2024/3/25
12
不同的推动力所对应的不同传质系数和速率方程。
浓度组成表示法
表8—1 传质速率方程的各种形式
摩尔分率
物质得量浓度或分压
传质速率方程 总传质系数
2024/3/25
N A ky ( y yi ) kx (xi x) ky (y y*) kx (x* x)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传质理论之一)超详细讲解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传质理论之一)超详细讲解
上例用比摩尔分率计算: VNH3=VB(YA1-YA2) 吸收前: YA1= yA1/yB2=yA1/(1-yA1 )=0.2/0.8=0.25 吸收后:YA2=yA2/yB2=yA2/(1-yA2)=0.05/0.95=0.053
被吸收NH3的体积: VNH3=80*(0.25-0.053) =15.8 m3
传热过程
吸收过程
理论 将对流给热视为壁 实质 附近滞流层的热传
导过程—付立叶定
将吸收视为A穿过相界面附 近滞流双膜的分子扩散过 程—费克定律
At
T
T
t
t
A1 (T tw1 ) A2 (tw2 t )
N
DAC
DgP
RTpBg
A(
Dl (CA CS
CSl
p )
pi) A(Ci C)
作业: P185 7
§5-3 吸收速率
吸收速率决定吸收达到平衡的时间,决定吸收操作的 生产强度,是吸收设备选型和设备设计的重要依据。
一、吸收速率定义:NA= dnA/dτ 对于稳定吸收过程:NA=nA/τ mol(A)/s 吸收过程是物质的相转移过程,通过扩散方式进行。
二、扩散 1、分子扩散:物质以分子热运动方式穿过静止或滞流流 体的传递过程——特点:传递速率慢。 2 、对流扩散:物质以相对运动方式穿过湍流流体的传递 过程——特点:传递速率快。
A(Ci
C) =klA(Ci-C)
kl
DlCT
lCS
所以,可用界面附近气膜中的扩散速率:
NA=kgA(p-pi) 或液膜中的扩散速率:
计算吸收速率。
NA=klA(Ci-C)
作业: P185 12、13
六、吸收速率方程 1 气膜吸收分速率方程

化工原理吸收

化工原理吸收

化工原理吸收吸收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分离技术,在化工过程中广泛应用。

吸收是利用溶剂以物理或化学方式从气体、液体或固体中分离出物质的过程。

它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涵盖了多个行业,如石油化工、化肥、合成材料等。

吸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的相互作用力,并通过在溶剂中形成物质被吸附、溶解或反应的方式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吸收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传质和相平衡。

传质过程指的是溶质从气体、液体或固体相向吸收剂的传递过程。

相平衡指的是溶质在吸收剂中的浓度达到平衡状态。

吸收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其中最常见的是气体吸收。

气体吸收是将气态物质通过接触与吸收剂接触,然后进入吸收剂中的过程。

气体吸收的过程中,常使用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方式进行。

物理吸收主要是利用溶质分子在吸收剂中溶解的溶解度差异来进行分离。

根据溶解度和吸收剂的选择,物理吸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易于操作、能耗较低、对条件要求不高、纯化程度较低。

常用的吸收剂包括水、有机溶剂和溶液。

化学吸收则是通过物质在吸收剂中发生化学反应,使溶质与吸收剂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在产生反应的同时将溶质分离出来。

化学吸收一般具有下面几个特点:通过反应能够得到较高的吸收效果;能够得到较高纯度的产品;操作较复杂,条件苛刻;产生的副产物难以处理。

常用的吸收剂包括酸、碱、氧化剂等。

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结合使用,通过化学反应实现更高效的物质分离。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使用吸收塔进行吸收操作。

吸收塔是一个用于进行气体吸收的设备,一般由填料、进料与出料管道以及循环泵组成。

填料可以增加界面面积,提高吸收效果。

除了气体吸收外,液体吸收也是常见的一种吸收形式。

液体吸收一般是将液态物质通过接触与吸收剂接触并吸收的过程。

液体吸收主要用于分离和纯化液态物质,常见的应用有酸碱中和、有机溶剂回收等。

总之,吸收是一种常用的化工分离技术,通过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方式,实现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化工原理吸收课后问题详解

化工原理吸收课后问题详解

化工原理吸收课后问题详解一、吸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吸收是化工过程中一种常用的物质分离技术,它通过将气体或液体溶质溶解到溶剂中,从而实现对溶质的分离和回收。

吸收过程中,溶剂与溶质之间发生物质传递和质量转移,达到了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吸收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吸收剂:吸收剂是指用于吸收过程中溶解溶质的溶剂。

吸收剂的选择应根据溶质的性质、吸收过程的要求以及经济因素等综合考虑。

2. 溶质:溶质是指需要被吸收的气体或液体物质。

溶质的选择应根据吸收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

3. 吸收塔:吸收塔是吸收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它通常由填料或板式结构构成,用于增加吸收剂与溶质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质量传递和物质转移。

4. 质量传递:质量传递是指吸收过程中溶质从气相或液相传递到吸收剂中的过程。

质量传递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质量传递系数、液相浓度、气相浓度、温度等。

5. 质量传递系数:质量传递系数是衡量吸收过程中质量传递速率的重要参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质量传递量。

质量传递系数受到吸收剂和溶质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6. 质量平衡:质量平衡是吸收过程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它描述了吸收剂和溶质之间质量传递的平衡状态。

质量平衡方程可以通过质量传递系数、液相浓度、气相浓度等参数来表示。

二、吸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吸收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吸收效果和过程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是吸收过程中常见的影响因素:1. 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的选择应根据溶质的性质、吸收过程的要求以及经济因素等综合考虑。

吸收剂的选择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较低的蒸汽压、稳定性好等特点。

2. 溶质的性质:溶质的性质对吸收过程有重要影响。

溶质的溶解度、相对挥发性、稳定性等特性会影响吸收过程的效果和稳定性。

3. 温度:温度是影响吸收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溶质的溶解度和质量传递速率,但同时也会增加能耗和操作难度。

化工原理吸收

化工原理吸收

化工原理吸收
化工原理中的吸收操作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和液体分离技术。

通过将气体溶解在液体中,可以有效地将气体成分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中。

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液体对气体的亲和力来实现分离。

通常,吸收塔中的液体称为溶液或吸收液,而气体称为被吸收物质或吸收剂。

在吸收过程中,气体在吸收液中的分子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吸附,从而被有效地捕集和固定在液体中。

当溶液饱和或达到一定浓度时,吸收过程结束。

吸收操作常用于以下方面:
1. 气体净化:吸收操作可以去除气体中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氨气等。

通过选择适当的吸收剂和调整操作条件,可以有效地将这些有害物质从气体中去除。

2. 气体回收:吸收操作可用于回收有用气体。

例如,在石油炼制过程中,吸收操作常用于回收烃类气体或气体中的有机物。

3. 气体分离:吸收操作可以实现气体的分离和回收。

根据气体在吸收液中的溶解度差异,可以将混合气体分离成不同组分的吸收器。

吸收操作的关键参数包括吸收剂的选择、操作温度、压力、气体流量和溶液流量等。

合理地选择和控制这些参数可以提高吸收操作的效果和经济性。

总之,吸收操作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分离技术,可用于气体净化、
气体回收和气体分离等应用领域。

通过合理选择吸收剂和调整操作条件,可以实现高效、经济的气体和液体分离过程。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1. 引言吸收是化工领域中常见的物质分离和净化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气体或液体中的有害或有用成分吸附到溶液或固体表面上来实现分离和净化的目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和探索吸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吸收原理的理解,掌握吸收过程中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并了解吸收在化工工程中的应用。

3. 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或液体中的溶质在吸收剂(例如溶液或固体)中被吸附或溶解的过程。

吸收剂可以选择根据目标溶质的特性,吸附剂的选择要考虑化学亲和力、溶解度、扩散速率等因素。

在吸收过程中,传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传质可以通过质量传递和动量传递来实现。

质量传递包括分子扩散、对流传质和表面吸附等。

動量传递則以氣體相、液體相間的質量轉移的能力來表現。

吸收实验可以使用装置,如吸收柱或喷淋塔,为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接触提供更大的界面积。

此外,经过精确设计和调整,吸收装置可以提高传质效率,实现高效的吸收效果。

4. 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确保所有实验设备和试剂已准备齐全。

•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正常,无泄漏和损坏。

步骤二:实验装置的组装和调整•根据吸收实验的要求,安装吸收柱或喷淋塔。

•调整气体和液体的流量控制,以确保适当的接触和传质效率。

步骤三:实验操作•启动气体和液体的进料系统,调整流量。

•收集样品以进行后续分析,记录有关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数据。

步骤四:数据分析•根据收集的样品数据,计算吸收效率、传质系数等参数。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图表分析,以便进行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比较。

5. 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设备和试剂的安全使用。

•在实验前要明确吸收剂和溶质的性质,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将气体和液体的流速和温度适当控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到吸收效率和传质系数等参数的计算结果。

对于不同的吸收剂和溶质,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其吸附和溶解的效果,并对吸收过程中的传质机制进行讨论。

(完整版)化工原理吸收

(完整版)化工原理吸收

0
20 40 60 80 100 120
pNH3/kPa
250
200 150
0 oC 10 oC
100 50
20 oC
30 oC 40 oC
50 oC
0
20 40 60 80 100 120
pSO2/kPa
在相同条件下,NH3 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SO2 大得多。 用水作吸收剂时,称 NH3 为易溶气体,SO2为中等溶解气体, 溶解度更小的气体则为难溶气体(如O2 在 30℃ 和溶质的分压 为 40kPa 的条件下,1kg 水中溶解的质量仅为 0.014g)。
• 此外所选用的溶剂尽可能满足无腐蚀性,粘度小,无毒,不燃,价廉
易得等条件。
2020/8/12
projects of Dr.Hao
9
气液两相的接触方式
连续接触(也称微分接触):气、 液两相的浓度呈连续变化。如填 料塔。
溶剂 溶剂
规整填料
散装填料
塑料丝网波纹填料 塑料鲍尔环填料
级式接触:气、液两相逐级接 触传质,两相的组成呈阶跃变 化。 如板式塔。
吸收与解吸流程
projects of Dr.Hao
苯 水 过热蒸汽
3
吸收操作的用途:
(1) 制取液体产品 用吸收剂吸收气体中某些组分而获得 产品。如硫酸吸收SO3制浓硫酸,水吸收甲醛制福尔马林 液,用水吸收氯化氢制盐酸等 。 (2) 分离混合气体 吸收剂选择性地吸收气体中某些组分以 达到分离目的。例如石油馏分裂解生产出来的乙烯、丙烯, 还与氢、甲烷等混在一起,可用分子量较大的液态烃把乙烯、 丙烯吸收,使与甲烷、氢分离开来 。
5
第二节 吸收的基本原理
一、气-液相平衡关系

化工原理吸收-总结

化工原理吸收-总结

所以 h HOG NOG
类似地: h HOL NOL
L HOL K xa
N OL
x1 dx x2 ( x x )
e
h HG NG
G H
G kya
NG
y1
y2 ( y
dy y
)
i
hH N
L
L
L HL kxa
NL
x1
( x2
dx x
x
)
i
1 1m
由 Ky ky kx
可近似取
K x C0 KL
(2)分传质速率方程
N A kG pA pAi
NA kL ci c
ky=PkG (3)传质过程阻力
1 1m
Ky ky kx
1 11
K x mk y kx
K x mK y
N A ky y yi
N A kx xi x
kx=C0kL
1 1H
KG kG kL
(1)基本关系式 ● 过程的操作线方程 ● 传质速率方程 ● 相平衡方程
同样可以推得以液相传质速率方程表示的计算式:
Ldx Kxa(xe x)dh
h x1
Ldx
L x1 dx
x2 K x a(xe x) K x a x2 (xe x)
h L x1 dx
K x a x2 (xe x)
▲ 数值变化范围小,一般在0.2 –1.5 m范围内。
k G 0.7 ya
H G G0.3
G
k ya
▲ 传质单元高度数值由实验测定或用Kya计算得出。
(3)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① 平衡线为直线时
计算方法
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吸收因子法

化工原理吸收课后答案

化工原理吸收课后答案

化工原理吸收课后答案一、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吸收的定义和作用。

吸收是指气体或液体通过接触物质表面,被物质吸附或溶解的过程。

在化工领域中,吸收主要用于分离和回收有害气体、液体或固体颗粒,以及用于提纯和浓缩溶液。

2. 请列举吸收的主要应用领域。

吸收在化工工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领域:- 烟气脱硫:用于去除燃煤电厂和工业炉窑排放的二氧化硫;- 气体分离:用于分离和回收石油、天然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溶剂回收:用于回收有机溶剂,减少废物产生和环境污染;- 污水处理: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 酸碱中和: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性质,实现中和反应。

3. 请简述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

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质量传递和相互作用两个方面:- 质量传递:指气体或液体在吸收剂中的传质过程。

质量传递可以通过对流、扩散和反应等方式进行,其中扩散是主要的传质机制。

- 相互作用:指吸收剂与被吸收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化学反应等,根据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不同,相互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4. 请简述吸收塔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吸收塔是用于进行气体吸收的设备,其基本构造包括塔壳、填料层和进出口管道等部分。

工作原理如下:- 气体从塔底进入吸收塔,并通过填料层。

填料层的作用是增加气液接触面积,促进质量传递和相互作用。

- 吸收剂从塔顶部分布到填料层上,并与气体接触。

在接触过程中,气体中的有害成分被吸收剂吸附或溶解。

- 吸收后的气体从塔顶部排出,经过处理后得到净化的气体。

- 吸收剂从塔底部收集,经过再生处理后重新循环使用。

5. 请简述吸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吸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温度: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吸收速率,但也可能导致吸收剂的挥发和降低吸附效果。

- 压力:压力的升高可以提高吸收速率,但过高的压力可能导致设备成本增加和操作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馏:为对液相组分A、B的分离,利用液相组分挥发度 的差异,加热溶液使之沸腾,从而产生汽、液两相共存的情况 易挥发组分较多地进入汽相;汽液平衡时,对于稀溶液其含量 高的组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服从拉乌尔定律,若为理想体系, 则任何浓度时,A与B均服从拉乌尔定律。
一、目的 1.制取产品及回收有用物质,如用水吸HCL气体制取
二、 吸收过程的分类 分类方法: 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依有无化学反应。 单组份吸收与多组份吸收,依吸收组份数 等温吸收与非等温吸收,依温度是否变化。
* 在气体吸收操作中,由气相较易转移至液相的组分为溶 质气体,不易由气相转移至液相的组分为惰性气体;吸收 了溶质气体的吸收剂称为溶液。当溶质气体为多种组分时, 吸收为多组分吸收
吸收
吸收是利用气体在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混合气体组分得以 分离的重要单元操作。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物理吸收是利用混合气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异分离 气体混合物,如以水吸收NH3 、HCl、CO2等,溶质气体溶于 液相后,在液相中不发生显著化学反应;
化学吸收则是以气体混合物各组分能否在溶剂中发生化学反应 来分离混合气体。如用K2CO3水溶液吸收CO2,水中含有的化 学组分K2CO3与溶入液体的CO2进行下列反应: K2CO3 + CO2 = 2KHCO3 化学反应不断地“移走”溶入液相的溶质组 分CO2,促使气相中的CO2更多、更快地转移至液相。化学吸 收能明显地增强吸收效果。
过程方向判断与过程推动力
设A、B点对应的状态点分别为A(x, y),B(x’,y’)所示,过程平衡 关系为y = mx
令: 与x,x’相平衡的气相浓度分别为 ye1,ye1’
与y,y’相平衡的气相浓度分别为xe1,xe1’ 过程进行的方向与推动力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y = mx 过程推动力y- ye1=0,气液相浓度达到平衡; y > mx 即过程推动力 y- ye1 > 0 , 气液相浓度未达到平衡, 溶质向液体转移; y< mx 即过程推动力 y- ye1 < 0 , 气液相浓度未达到平衡, 溶质向气相转移。
本章基本内容主要介绍物理吸收过程和解吸过程
解吸过程
1. 解吸过程是吸收过程的逆过程,是从溶液中释放出溶解 其中的溶质气体的操作;
2. 吸收和解吸往往联合操作:液体溶剂对气体溶质的溶解 度与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温度低时溶解度大,有利于吸 收,因此吸收通常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温度过低液体粘 度增大,对吸收不利,故低温要适度)。吸收溶质气体 后的溶液可在提高温度条件下,使已溶入的气体溶质释 出。吸收与解吸的联合操作一方面可以从气相中吸收需 要的某气体溶质并获得很纯的该溶质产品,另一方面可 使吸收剂循环使用。
* 按混合溶质浓度高低,低浓度吸收为(y1<10%)的吸 收,高浓度吸收为(y1>10%)的吸收
汽液相平衡
1). 气液相平衡 吸收传质过程进行时,必定存在一定的推动力,这一推动
力于体系的平衡关系有关。气-液相长时间充分接触,达动平 衡时,即两相达到相平衡,其气相浓度与液相浓度之间的关 系为相平衡关系。
盐酸; 在生产过程中,有些混合气的副产品必须回收,如 煤气中的芳烃,可采用洗油吸收方法回收芳烃获得粗苯.
2.净化气体:原料气净化,防止污染。如在合成氨生 产过程中,为保证合成氨反应,必须除去变换气中的CO2; 通常采用吸收方法,如水洗环丁砜吸收以及Benfial脱碳等, 如图7.1.2所示.此外三废处理中,排出废气含有有害杂质,常 用吸收方法净化,防止污染大气,保护环境.
对于单组分物理吸收其组分数为3,根据相律其自由度为:
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受T、P以及Pe的影响:
当T、P确定后则:
式中 Pe为溶质组分的分压,Pa。
(2). 相平衡关系的表示法
相平衡关系与体系的温度、压力以及本身物性相关,对吸收 混合气中低浓度溶质组分形成稀溶液时,其溶解度曲线用亨利 定律描述,为通过原点的一直线:
传质过程的推动力 A点, 用y表示吸收推动力:
用x表示吸收推动力: B点, 用y表示吸收推动力:
用x表示吸收推动力:
以气相分压差表示的推动力为:
以液相浓度差表示的推动力为
判断过程进行的极限
过程进行的极限:最终达平衡,平衡浓度为极限状态 吸收过程极限y降至最小为ye,或x降至最小为xe,
3. 实现解吸操作一般有三种方法 1)加热;2)减压;3) 令惰性气体通过溶液,在吸收操作中往往可用上述三种 方法的不同联合方案进行
煤气生产中从焦炉煤气中回收苯的生产过程
焦炉煤气在吸收塔内与洗 油(贫油)逆流接触煤气 中粗笨蒸汽被贫油吸收, 吸收后的洗油称为富油, 从塔底流出;富油经换热 器升温后从塔顶进入解吸 塔,过热蒸汽(惰性气体) 从解吸塔底进塔,经解吸 后的洗油称为贫油,贫油 经换热器降温后再进入吸 收塔循环使用。于解吸塔 顶引出的气体为过热
( Pe=Ex) 式中
Pe-溶质组分在气相的平衡分压,Pa; x-溶质组分在液相的组成,摩尔分数; E-亨利系数,kPa/(kmol·)。
亨利定律的其他表现形式: Pe=C/H C-溶质组分在液相中的摩尔浓度(Koml/m3)
ye=mx ye- A在液相中的mol分数(Koml/ Koml)
各亨利系数之间的关系:
水蒸气与粗苯蒸汽的混合物,冷却后,因两凝液不互溶, 液相分层,粗苯在上,水在下,从而取得粗苯产品
气体吸收和液体精馏的区别:
吸收:为对气相混合物中的组分A、B的分离,以溶剂与 气相接触,溶质A便从气相转入液相,而B则基本不溶于溶剂。 即吸收操作利用的是各气体组分在一定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溶质A在气、液相间的平衡为“气-液”平衡,当A在溶液中浓 度低时,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溶质溶于液相,不存在气体 液化问题。
Pe= YeP=Ex m=E/P
C=CMx CM - 1m3溶液中(包括溶剂溶质)总的摩尔 数
Pe=yP=C/H = CMx/H =Ex E= CM/H 对于稀 溶液CM≈ρSຫໍສະໝຸດ MS S表示除溶质外液相的总物质量。
*总压改变对亨利系数值影响不大,一般在5大气压下认 为亨利系数与总压无关。
相平衡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