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发展战略
载人航天长征“三勇士”齐了!
长征“三勇士”齐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贾智云“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細一代载人飞船輕船送入预定轨道。
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参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长征”火箭“三勇士”已经全部亮相。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讎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嗣肢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先后有三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火箭参与其中,执行了多务。
它们是;一成功率100%、有着“神箭”美誉的“长征”二号F火箭;一货运飞船“专属列车”,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先行者,“长征”七号火箭;—“胖五”家族新成员,空间站建设的核心骨干,“长征”五号B火箭。
—A2020年第5期,i专题报道25I“长征”二号F火箭长约58m,由3.35m直径芯一级、芯二级捆绑4个2.25m直径助推器构成,发射载人飞船时配备逃逸塔。
火箭起飞质量约480t,可以把&6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火箭可靠性指标达到0.97,航天员安全性指标达到0.997,是我国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有着”神箭”的美誉。
“所谓可靠性0.97,简单说,就是指发射100次,失败不能超过3次,在这3次可能的失败中,发生危及航天员安全的事故概率要小于0.003。
我国,长征,二号F火箭完全是按照这一标准设计的,经过13次'实战’检验,’长征’二号F可靠性、安全性的实际验证值已超过这组数据,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张智说。
1999年11月20H,“长征”二号F火箭首次发射并取得成功,将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號空。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航天梦想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
至此,中国航天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太空空间站的时代呼之欲出。
当今天的中国人自豪地宣称:‘‘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的航天人克服了怎样的重重困难,从一无所有到无所不有,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历史回顾·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从此,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航天发展史拉开了帷幕,包括钱学森·王礼恒·邓稼先等人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投入到航天事业的发展中…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新形势下我国运载火箭发展战略设想(上)
作者: 唐一华
作者机构: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设计部
出版物刊名: 航天工业管理
页码: 17-18页
主题词: 运载火箭 火箭发射 飞船 航天技术 卫星 太空 设想 中国 发展战略 快速发展
摘要:运载火箭是人类进入太空的基本运输工具,是航天技术的基础。
我国的运载火箭从1970年4月24日由CZ-1火箭发射DFH-1卫星到1999年11月20日CZ-2F火箭发射载人试验飞船成功,已经走过了30年辉煌而又坎坷的历程。
在这30年的历程中,既有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阶段,也有接连失败、陷入困境的时期。
今天,在我们正跨入。
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技术突飞猛进
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航天技术突飞猛进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成立以来,经历了漫长而坎坷的发展道路。
然而,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展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
一、太空探索取得巨大突破中国航天事业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后,中国航天器相继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大国。
中国航天器对于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国际航天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仅仅是技术实力的象征,更传递了中国对和平利用太空、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坚定决心。
中国航天器的成功发射,给世界带来了震撼,彰显了中国航天技术的突飞猛进。
二、卫星技术实现长足发展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卫星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发射的一系列通信、气象、导航卫星,大大提升了我国的遥感、通讯、气象预报以及导航等领域的能力。
特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已经实现了全球覆盖,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全球导航能力的国家。
中国航天卫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是天气预报、自然灾害监测还是交通导航等方面,在卫星技术的支持下,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不仅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为国内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火箭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火箭技术是航天事业中的核心和重要环节。
近年来,中国在火箭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断提升了发射能力和技术水平。
例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现了天地间多次交会对接技术、产品多用途运载能力等重大突破。
中国火箭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我国发射的火箭既能满足国内的各种需求,也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可靠的发射服务。
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为航天产业的全球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成就与趋势
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发展趋势航天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我国的航天科技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成功研制出长征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和导弹武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一、航天成就(一)空间技术1.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星发射到多星发射,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过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3.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
4.载人航天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8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2011年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为后续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空间应用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二、发展趋势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和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将适应世界航天的发展趋势,继续坚持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服务的思想,研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航天高科技产品,同时不断扩大航天技术的应用范围。
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发展趋势
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发展趋势航天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
我国的航天科技从无到有,成功研制出长征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和导弹武器,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纵观我国半个世纪以来航天科技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一、制成功了各类战略战术导弹武器,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二、制成功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不同轨道的人造卫星。
三、火箭进入了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目前长征系列火箭已能承揽各种轨道、不同重量、多种用途的外星发射服务。
四、天战线研制成功了多种人造卫星,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人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迄今为止我国先后已有9名宇航员在太空中留下了身影。
六、间站技术。
中国计划在2010年至2015年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分别发射2艘无人飞船——神舟八号、神舟九号——进行无人对接试验,发射5艘无人飞船进行载人对接试验和载人驻留试验。
2020年前后将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的成功对接。
其他项目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尽管中国已跻身世界主要空间国家的行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主要表现在我们的运载火箭发射次数还比较少,应用卫星还没有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特别是与航天技术发达的俄罗斯和美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努力缩小这种差距。
创建一所国际一流的宇航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奋斗目标,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超大型国有企业,1999年7月1日正式成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11个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20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系统级研发中心和30多个重点专业研发中心。
航天资源开发中国航天事业的战略布局
中国作为航天大国,拥有丰富的航天资源和潜力,开展航天资源开发 与利用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与任务
01
02
目的
任务
研究航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技术、战略布局和政策措施,为中国 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分析国内外航天资源开发的现状和趋势,评估中国航天资源开发的优 劣势,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和政策措施。
经济问题
航天投入巨大
01
航天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研发、生产、发射等环节
,资金需求量大。
航天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
02
相比于其他产业,航天产业的经济效益不够明显,难以吸引大
量投资。
航天市场有限
03
目前航天市场主要由政府采购和商业卫星发射构成,市场容量
有限。
法律与政策环境
国际法律框架限制
国际空间法律和政策框架对航天资源开发有一定的限 制和约束。
技术挑战
01
02
03
航天技术复杂
航天技术涉及众多领域, 包括材料科学、推进技术 、生命保障等,技术难度 大,研发成本高。
航天器可靠性
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工作环 境极为恶劣,对航天器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 ,技术难度大。
太空探索风险
太空探索具有极高风险, 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多, 如太空医疗、太空行走等 。
04
中国航天事业的战略布局
战略目标与愿景
实现航天技术自主可控
推动航天应用产业化
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核心 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航天事业 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将航天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推动航天应用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高质 量发展。
中国新一代模块化运载火箭将领先欧美
院士:中国新一代模块化运载火箭将领先欧美[转]运载火箭发动机专家朱森元院士珠海航展上的“长征5号”重型运载火箭模型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已经进行过长时间试车欧洲“阿丽亚娜5”型是目前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强的商用火箭院士:中国新一代模块化运载火箭将领先欧美核心提示:运载火箭发动机专家朱森元院士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根据模块化原则发展一系列运载火箭,载荷涵盖10吨以下、10吨、20吨、30吨和40吨。
其中40吨级的重型运载火箭将完全超越欧洲的…阿里亚娜‟Ⅴ和美国的…德尔塔‟Ⅳ。
按照上述两个模块原则,新研制的两种发动机和芯级与现有的火箭发动机和芯级进行组合,其载荷可以涵盖10吨以下、10吨、20吨、30吨和40吨,实现了运载能力的跨度最大。
“而根据未来空间站的需要,未来大型运载火箭的标准型载荷为25吨,并且可以扩展至40吨,完全超过了欧洲的…阿里亚娜‟Ⅴ和美国的…德尔塔‟Ⅳ,使我国在大运载能力火箭研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由于现有的三个发射场都地处内陆,高纬度对火箭的推力消耗很大,所以在海南省建立新的航天发射场,能够满足未来我国探月以及空间探测的发射需要。
从1961年学成回国并开始参加科研工作一直到今天,他整整在航天工业运载火箭领域默默工作了45年,这几乎与我国航天工业历史相当。
从最初参与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到后来领导研制液氧火箭发动机,到论证和参与今天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他的科研生涯可以说就是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史。
从刚过而立之年的血气方刚,到今天年逾古稀以至白发苍苍,他见证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从弱到强,乃至成长为世界一流航天大国的全过程。
流逝的是岁月,永存的是对祖国科研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就是朱森元院士,一个为中国航天工业助推加力的人。
“运载火箭技术是航天工业的基础”朱森元院士1936年10月生于江苏溧阳县,1949年考入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52年三年级时被派去苏联留学,1957年在莫斯科汽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转为莫斯科包曼高等工程学院(现国立莫斯科科技大学)研究生,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展战略案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展战略案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中国航天)是中国的国家重点高科技企业,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骨干力量,负责研发和制造航天器、运载火箭以及相关技术装备。
中国航天坚持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中国航天的发展战略案例。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战略之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航天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在关键技术上持续突破。
以发动机技术为例,中国航天成功研发了多款高性能发动机,实现了从低推力到高推力、从低温液氧煤油发动机到超低温液氢液氧发动机的全面跨越。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航天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民用市场需求,中国航天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通过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将军用技术和产品应用于民用领域,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市场机会。
例如,中国航天将航天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三、推动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中国航天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与国际航天机构的合作,中国航天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
同时,中国航天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出口火箭和卫星成功进入国际市场,为中国航天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国际声誉的提升。
四、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国航天提出了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连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推动了航天科技的产业化进程。
例如,中国航天在通信卫星领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成功研制出高性能的通信卫星,并将其应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等领域。
总结起来,中国航天发展的核心战略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拓展国际合作和市场,以及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坚持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中国航天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公布日期】2019.05.30•【文号】科工一司〔2019〕647号•【施行日期】2019.05.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防科技正文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科工一司〔2019〕647号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引导商业航天规范有序发展,促进商业运载火箭技术创新,根据我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展现状,依据我国现行航天活动配套相关法律法规,现就商业运载火箭科研、生产、试验、发射、安全和技术管控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则(一)运载火箭是实施航天活动、进入太空的重要运输工具,关系到国家和外空安全,是各航天国家实施安全监管的重要领域。
我们鼓励商业运载火箭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降低进入空间成本,补充和丰富进入太空的途径,大力推进航天运输系统技术和产业创新,加快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商业运载火箭活动主要是指各类企业通过自有资金、社会资本以及合资合营等模式,在满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前提下,按照国家安全监管要求和市场运作机制,实施的运载火箭相关研制生产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航天发射等行为。
(三)商业运载火箭科研生产活动主要包括:一次性运载火箭(含发射高度30公里至200公里不入轨的探空火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再入返回运载器等系统级或分系统级技术产品的创新研发、研制生产、试验验证、发射服务等内容。
(四)运载火箭整箭、发动机以及火工品等含能材料具有军民两用性,涉及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从事商业运载火箭科研生产活动的企业(以下简称商业火箭企业),须按照《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规定》依法注册登记,经国防科工局批准并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相关许可后,方可开展有关工作,不得利用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制生产任何攻击性武器。
中国航天发展政策
中国航天发展政策中国航天事业自1970年代末起步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了推动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航天发展政策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措施。
首先,中国航天发展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航天科技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
政府通过制定航天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了航天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推动航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为国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中国航天发展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
政府支持航天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在政策支持的推动下,中国航天企业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突破,如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天宫空间实验室、嫦娥探月工程等。
第三,中国航天发展政策倡导国际合作与交流。
政府积极推动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航天局与多个国家的航天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推动了共同项目的开展,并为推进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四,中国航天发展政策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政府鼓励优秀的科技人才从事航天事业,并提供培训和奖励政策,吸引更多有志于航天科技事业的人才加入。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航天领域的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最后,中国航天发展政策强调航天科技的民用化和商业化。
政府鼓励航天技术在农业、通信、气象、测绘、水利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航天科技的产业化发展。
政府还支持航天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航天产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航天科技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结起来,中国航天发展政策是在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为推动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实现航天科技与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倡导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以及推动航天科技的民用化和商业化。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也带动了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进步。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战略与战略布局
面临的挑战
技术瓶颈
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仍需突破一些关 键技术,如重型运载火箭、先进推进 系统等。
国际竞争
资源与环境压力
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和环境保护,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 取得平衡是中国航天事业面临的重要 问题。
国际航天市场竞争激烈,中国需要不 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 争力。
这个阶段,中国主要进行航天技术的基 础研究和实验,包括火箭发动机、卫星 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详细描述
195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火箭研究机 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探索阶段(1971-1990年)
详细描述
在这个阶段,中国逐步实现了从 地球卫星轨道飞行到月球探测的 跨越,积累了丰富的航天探测经 验和技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战略与战略布局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战略 • 中国航天事业的战略布局 •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航天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 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航天事 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地位、促进科技创新 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路径
创新驱动
加强航天科技创新,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共同推进人类航天 事业发展。
军民融合
推动航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军民资源 共享和转化。
人才培养
加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 化、创新型的航天人才。
04
中国航天事业的战略布局
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战略—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2002年深空探测技术与应用科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 敬 的各 位 来宾 、女 士们 、先生 们: 自古 以来 ,飞离 地球 、遨游 宇宙 、探测 深 空是 人 类美 好 的梦
中 国航天 作 为世 界 航 天 的一
个 重要 组 成 部分 ,为世 界 航 天 的
1 9 年 实 施 载 人 航 天 工 程 以 92 来 ,至今 已成 功 发 射 了 3艘 “ 神
舟 号 ”无 人试 验 飞船 技 术 方 面 , 自我 国第 一 颗人 造 地球
卫 星— — “ 东方 红 ” 1号 成 功 发
国载人 航 天 飞行 奠 定 了坚 实 的基 础 。 目前 ,中国 已成 为 世 界上 第 三个 掌握 卫 星 回 收技 术 的 国家 和 第 三 个 实 施 载 人 航 天 发 射 的 国 家 。 在 空 间 应 用 领 域 , 国在 卫 中 星遥 感 、卫 星 通 信 、卫 星 导航 定
域 。人 类 通过 对 地球 以外 其他 星
体 的探 测 、考察 和 对 比研 究 ,了 解 行 星 的起 源 和演 化规 律 ,探 索 和 揭 示生 命 的 由来 及 其在 宇宙 中
世 界先 进水 平 ;通 信 卫 星 、气 象
卫 星 、返 回式 遥感 卫 星 和科 学 实 验 卫 星逐 步形 成 系列 。 中国成 功 地研制 了 1 2种 不 同型 号 、适 用 于发 射近 地 轨道 、地 球 静 止 轨道 和太 阳同步 轨道 卫 星 的 “ 征 ” 长 系列 运 载 火 箭 ,并 进 行 了 6 7次 发 射 。 特 别 是 19 9 6年 1 O月 至 今 , “ 征 ” 火 箭 已 连续 2 长 5次 发射 成功 。 此外 , “ 长征 ” 火箭 从 18 9 5年 正 式 宣 布进 军 世 界 发 射 市 场 , 已将 2 7颗 外 国制 造 的 卫星 成功 发 射 升空 。 中 国 已建成
中国的运载火箭能否赶超马斯克
中国的运载火箭能否赶超马斯克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力争实现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年发射30次左右,超越欧盟,基本达到世界航天强国水平。
谢智华 王哲大国重器今年2月,美国人马斯克用运载火箭将一辆特斯拉汽车送上太空,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同行”,密切关注这一事件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与马斯克的运载火箭相比,中国在很多方面未遑多让。
刘志让表示,作为我国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的代表作,长征五号火箭的近地运载能力是25吨,已经具备一次运送一个核心舱进入太空的能力,也就是相当于具备一次将十几台特斯拉送往太空的能力,但要大幅提升我国进入空间能力、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等航天强国硬指标,应尽快立项并研制重型火箭。
重型火箭是航天强国的基础“要实现‘2030年跻身世界航天强国行列、2045年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的目标,中国需要推力更强的运载火箭来自由进入太空,重型运载火箭是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大规模利用空间资源的基础和开展深空探测的前提,希望国家对以重型运载火箭为代表的新型动力研发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
”刘志让对本刊记者说。
目前,我国正在研制的长征九号是新一代重型火箭,其地面推力达到3000吨以上、近地运载能力100吨以上,起飞推力和近地运载能力两项指标都超过了太空探索公司的猎鹰重型火箭。
而大推力、单台泵的发动机布局,大大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未来,我国还将研制推力更大的重型火箭,可以满足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和后续深空探测需求。
刘志让介绍,目前我国有30%的航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
天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力争实现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年发射30次左右,超越欧盟,基本达到世界航天强国水平。
中国空间站第三期评论
中国空间站第三期评论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现在前两步已经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进入第三步——建造空间站阶段,这次发射的核心舱在整个空间站的建设发展中发挥哪些作用?即将建成的空间站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有哪些特点?自提出“三步走”计划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人试验到载人飞天、从单船飞行到多器对接组合飞行等重大跨越,自主突破和掌握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并通过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让11名航天员遨游苍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是一脉相承的。
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起就规划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载人飞船工程,第二步空间实验室工程,而第三步就是建设空间站,是一脉相承,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我们说“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不管是神舟飞船还是空间实验室,过去是以验证技术为主,空间站是以科学研究和空间应用为主。
所以,我们空间站上面有大量的科学设施。
从技术上讲,它有很多自己新的特征,比如说载人、出舱等。
按照计划,未来两年,空间站工程将通过10次密集飞行任务,建成中国独立建造、自主运营的天宫空间站,其间还将进行多次回收任务和在轨关键技术的验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这次发射的核心舱是空间站中最重要的一个舱段——控制舱段,主要目的是验证空间站的几项关键技术,比如再生生命保障技术等。
空间站为了长期、经济的运行,要尽可能实现空间站上物质流的循环利用。
比如,我们能够把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呼出的水汽收集起来,通过净化装置把它处理成可供食用和制氧用的再生水;能够通过电解制氧系统获得氧气,而不是从地面带去氧气;能够把二氧化碳富集起来,先通过电解水产生氧气和氢气,再用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和氧气。
这样,我们能够获得很高的物质闭环度,可以大幅降低对地面供应的依赖。
空间站的建造要依靠航天员在舱外完成大量的复杂活动,对航天员的出舱能力要求很高,出舱活动的能力也是保障空间站顺利建造完成的重要技术支撑条件。
航天常识整理
一、中国航天的开端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二、中国航天发展战略(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
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
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
发射神舟六号,即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
2019年7月19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地球指定位置,第二步任务已经完成。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完成后,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三、中国航天发展四大里程碑(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
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
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
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期 导 弹 与 航 天 运 载 技 术 No.1 2006 总第281期 MISSILE AND SPACE VEHCILE Sum No.281收稿日期:2005-11-23作者简介:果琳丽(1975-),女,高级工程师,从事运载火箭设计和战略研究文章编号:1004-7182(2006)01-0001-05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果琳丽,申 麟, 杨 勇,胡德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北京,100076)摘要:概括了航天运输系统的概念、任务、总体技术要求的发展变化,总结了国外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差距和不足,进而提出了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 V475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hina SpaceTransportation SystemGuo Linli ,Shen Lin ,Yang Yong, Hu Defeng(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R&D ,Beijing ,100076)Abstract :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n the concept, task and technology requirement of 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STS) is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TS, the deficiency of China STS is analyzed. Also a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hina STS is put forward.Key Words : Launch vehicle; Space vehicle; Reusable Launch vehicle; Development strategy1 引 言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运输系统的概念、任务和总体技术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航天运输系统是指承担从地球表面到空间轨道、空间轨道到空间轨道、空间轨道到地球表面航线上所有运输任务的运载工具系统的统称。
从运载火箭到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共经历了3个方面的拓展:a )概念的拓展:由一次性运载火箭拓展到包括一次性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及空间运输系统在内的综合航天运输系统。
b )任务的拓展:由单纯的入轨运输,逐渐向天地往返运输、在轨维修服务、深空运输、空间救援等方向发展,具备“进入空间、空间转移、空间返回”的能力。
c )总体技术要求的拓展:除满足基本的运载能力、入轨精度要求外,进一步向“可靠、安全、环保、快速、机动、廉价”等方面发展。
航天运输系统是保持空间优势能力的关键支柱,它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自由进出空间的能力。
确保可靠、安全、环保、快速、机动、廉价地进出空间,不仅是未来实现迅速部署、重构、扩充和维护航天器的基础,也是大规模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前提。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06年22 国外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状况目前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英国、日本、印度和以色列等国家已拥有或拥有过能发射卫星的航天运输系统。
全世界已经先后研制出近百种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器发射场,进行了4 000多次航天发射[1]。
从世界各国航天运输系统的构成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重复使用运载器及空间运输飞行器等几类。
2.1 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纵观世界各国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以下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a)现有一次性运载火箭型谱比较健全,对于大中小型各类有效载荷都有性价比合适的运载工具进行发射。
美、俄、欧、日等国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一次性运载火箭型谱,例如美国的宇宙神系列、德尔它系列、雅典娜系列、飞马座系列、金牛座系列;俄罗斯的质子号系列、安加拉系列和天顶座、联盟、第聂伯、隆声号、起跑号等火箭,火箭的运载能力覆盖大中小各类有效载荷的需要。
b)在2005年前后各主要航天国家将完成大型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原有的中型和大型运载火箭将逐渐退役,新型运载火箭将朝着大直径、大运载能力方向发展。
根据国外公布的计划,2003~2006年全球各主要航天国家将完成大型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至2010年,低成本、高可靠性、无污染、大推力的新一代火箭将替换现有的绝大部分中型和大型火箭。
国外运载火箭型号的发展与更新换代见图1所示[2]。
图1 国外大型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示意图c)进一步强调降低一次性运载火箭成本,提高可靠性和发射成功率。
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降低发射价格成为各国新研制运载火箭的发展重点,在研制的初期就提出了降低发射成本的目标。
如美国研制一次性改进型运载火箭(EELV)时就明确提出把发射费用降低25%~50%,西欧在研制阿里安5火箭时明确规定每次发射成本低于阿里安44L火箭发射成本的90%。
发射价格固然重要,但可靠性是运载火箭扩大市场份额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欧空局的阿里安系列运载火箭曾经占领近一半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主要是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发射记录、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d)注重发展具备快速机动发射能力的小型运载火箭。
未来军事斗争准备要求能够在战时快速发射军用小卫星入轨,执行对地侦察、监视、通信等任务,并兼顾民用小型有效载荷的发射要求。
从快速第1期果琳丽等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3机动发射方式上看主要有车载发射、空中发射以及潜艇发射等多种发射方式,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研发新一代快速机动、廉价、可靠的小型运载工具,进一步缩短发射准备周期,降低发射成本。
例如美国FALCON计划中的FALCON-1车载快速机动发射小运载、美国的改进型飞马座空射小运载、俄罗斯AN-124AL飞机采用内装式空中发射的飞行号(POLYOT)小运载、潜艇发射的波浪(V olna)小运载等等。
2.2 空间运输系统空间运输系统是航天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将有效载荷送入工作轨道,也可进行轨道转移飞行,满足不同轨道任务的需求,还能为有效载荷提供在轨服务和燃料加注补给。
国外空间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以运载上面级研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轨道转移运输飞行器。
a)研制运载上面级,增强运载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多星分配能力。
为了提高运载火箭的任务适应性,世界各国研制了近10种各类上面级,如大型运载火箭所使用的上面级有半人马座G、H2的第2级、质子号D 级、阿里安5的上面级、液体过渡级、IUS、PAM-DII 以及轨道转移级等。
这些上面级一般都具有多次起动变轨能力,可以进行多星分配轨道部署,同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适合多种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b)研制轨道转移运输飞行器,增强空间轨道转移运输和服务能力。
轨道转移运输飞行器由于具有轨道机动、离轨、再入等功能,较常规的火箭上面级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这种飞行器不仅可机动部署卫星,还能提供在轨服务和维修。
例如美国空军明确提出要在2015年以后部署一种轨道转移飞行器(OTV),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美国空间资源进行在轨服务,显著提高这些空间资源的灵活性和作战能力。
还有欧洲为了支持国际空间站任务,正在研制自动转移飞行器(ATV),ATV主要用于向国际空间站运送食品、氧气、氮、水、实验设备和燃料等货物。
2.3 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重复使用运载器是实现快速、机动、可靠、廉价进出空间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
虽然美国航天飞机的失事及退役给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发蒙上阴影,但是重复使用运载器单项关键技术的研发仍在继续,新型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究更加热烈。
a)重复使用运载器单项关键技术的研发仍在继续。
尽管国际上有许多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计划已经停止,但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单项关键技术的开发始终在向前发展。
例如运载器气动力/热设计技术、先进推进技术、轻质结构和部件技术、防热材料技术、再入制导控制技术、自动着陆技术、综合飞行器健康监控技术等。
许多单项关键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飞行演示验证阶段(技术成熟等级TRL6),如机身结构、推进剂贮箱、防热材料、着陆装置等都已达到TRL5~6级,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SSTO推进系统也已达到TRL5~6级。
b)新型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制更加热烈。
由于自身方案设计的缺陷使得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将在2010年退役,这标志着第1代重复使用运载器时代的结束。
与此同时一批新型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制更加热烈,例如美国新空间计划公布的NASA停止转移轨道空间飞机(OSP)的研究,并决定在OSP和下一代发射技术(NGLT)计划的基础上研制乘员探索飞行器(CEV)。
CEV计划在2008年前完成研制和试验,并在2014年前完成首次载人任务。
此外,2004年9月29日,美国私营公司研制的太空船一号飞船成功试飞,带动了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的新兴。
3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差距分析我国的航天运输系统构成比较简单,仅包括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神舟号载人飞船两种运输工具。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主要执行卫星、飞船等有效载荷的入轨发射任务,神舟系列飞船主要执行载人空间实验及再入返回运输等任务。
当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展成为由多种型号组成的大家族,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覆盖0.3~9.0 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06年4力达到5.1 t,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6.1 t,基本能够满足国内不同用户的需求[3]。
而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号飞船已经成功地掌握了载人空间飞行及返回技术,具备了开展多人多天多任务空间实验的能力。
但是与国外先进的航天运载技术和完备的航天运输系统相比,我国航天运输系统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一是航天运输系统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与未来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核心基础技术的发展与航天运输系统的整体发展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基础薄弱、能力不足。
例如:a)现役运载火箭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同时运载能力不足、发射准备周期长、任务适应性差,运载火箭产业化进程缓慢,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b)重复使用运载器仍处于概念论证阶段,基本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与国外成熟的重复使用技术水平相比,有较大的技术差距;c)快速机动发射小型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空间运输飞行器、亚轨道飞行器、可重复使用飞船等一些先进的航天运载器尚处于空白,航天运输系统构成较为单一,与多任务的需求不相适应;d)发展航天运输系统所需的先进动力与新型推进剂技术、气动防热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新型发射技术等核心基础技术科研力量薄弱,技术储备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