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2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原创实用版)目录1.导语2.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3.十个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的介绍3.1 围魏救赵3.2 退避三舍3.3 桂陵之战3.4 减灶计3.5 背水一战3.6 纸上谈兵3.7 窃符救赵3.8 怀柔政策3.9 破釜沉舟3.10 借刀杀人4.结语正文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是历史的缩影,通过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一、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
在这个时期,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们为了达到战胜敌国、安邦定国的目的,纷纷运用智慧,策划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计谋。
这些计谋往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并逐渐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是当时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十个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的介绍1.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攻打魏国。
魏国被迫撤军,赵国得救。
2.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晋文公为了实现霸业,答应楚成王的要求,退避三舍,以示尊重。
后来,退避三舍成为表示尊重对手,避免冲突的成语。
3.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攻打魏国,魏国在桂陵设防。
齐国将领孙膑利用魏军轻敌的心理,以减灶计诱敌深入,大败魏军。
4.减灶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孙膑在桂陵之战中,通过让士兵在营地做饭时减少灶的数量,制造出齐军士气低落的假象,诱使魏军深入,最终大败魏军。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攻打赵国时,为了激励士气,背水列阵,表示不胜利便成仁的决心。
最终,韩信率领汉军取得了胜利。
6.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认为懂得兵法,但实际上只会纸上谈兵。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成语故事(通用12篇)成语故事几乎是每一个小朋友的必修课,它涵盖了语言之美,历史典故,传统智慧,无疑是每个家庭教育“必备基本款”,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品德的教育。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时期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篇1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
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
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
不料,弓已不知去向。
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
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
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
”楚共王摇摇头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
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随从人员听了,钦佩地说:“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
”就这样,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
这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可惜啊,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
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人们听了孔子的话,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春秋时期成语故事篇2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
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
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
春秋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时期成语典故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作为语言中定型化的固定短语,形象生动,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时期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时期成语典故篇一:厉兵秣马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
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ɡòu)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
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
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
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
同时,马上派人回报郑国国君郑穆公。
郑穆公得到报告后,马上下令准备应战,并且派人到秦军驻地侦察,发现秦军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战马。
(原文是:“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于是郑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见秦军驻郑国的将领杞子,告诉他说:“你们在我们郑国已经驻扎了很久,我们的供给也不足了,听说你们快回国了,我们郑国有个园圃,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打猎。
”杞子听他这么一说,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暴露,就跑到齐国去了。
孟明视发现郑国已经有准备,也认为袭击它不会取得胜利,于是不战而回。
春秋时期成语典故篇二:疲于奔命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
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
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
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
信中写道:“你们这两个坏蛋,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1.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伍举着急啊,就去问庄王:“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这是啥鸟啊?”庄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啊,庄王真的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超级强大。
你说这人厉害不,就像平时不吭声的同学,突然考了个第一名,那不就是一鸣惊人嘛!2.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
重耳承诺要是两国打仗,他会退后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真就下令后退,这可把楚军弄懵了。
哎呀,晋文公多讲信用啊,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的事,再难也做到了,多牛啊!3.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那可是受尽了屈辱啊,但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还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最后勾践终于成功复国,打败了夫差。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典范啊!要是咱遇到困难也能像勾践这样,还有啥干不成的?4.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真让他带兵打仗,不行啦!在长平之战中,他瞎指挥,结果导致赵国大败。
这就像有些人光会说不会做,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了,咱可不能学赵括啊!5.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孙膑不去赵国救援,反而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军撤回去,赵国也就得救了。
这招多妙啊,不走寻常路!就好比别人都按常规出牌,咱出其不意,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6.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很大度。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这两人多了不起啊,有错就改!要是咱和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也得学学他们?7. 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迷路了,多亏了几匹老马认识路,才带着大家走出来。
你看,连马都这么厉害,经验多重要啊!这就好像在生活中,长辈们的经验有时候能帮咱少走好多弯路呢,咱可别小瞧了!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夫人齐姜生有一男一女,儿子叫做申生,立为太子,女儿嫁给秦穆公为夫人,成为穆姬;献公又娶北狄狐家的两个女子,她们是姊妹俩,其中姐姐生了儿子重耳,妹妹生了儿子夷吾;献公伐骊戎,又收纳了骊戎之君的女儿骊姬,生了儿子奚齐;陪骊姬陪嫁的妹妹生了儿子卓子。
晋献公宠爱骊姬,就立她为夫人,逼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重耳和夷吾为避开祸害,逃出晋国,夷吾逃到梁国,重耳逃到狄国。
晋献公去世后,奚齐成为国君,被申生、重耳、夷吾的同党杀了;卓子被立为国君,又被杀。
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上台后,对内大开杀戒;对外背信弃义,趁秦国遇灾,出兵攻击秦国。
秦穆公忍无可忍,出动大军迎击晋军,大败晋军,俘虏晋惠公。
后根据穆姬的求情,释放了晋惠公,但把晋国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重耳出逃后,最初在狄国避难。
夷吾从秦国回到晋国后,生怕重耳归国会和他争夺君位,派人去狄国行刺重耳。
重耳闻信后,逃出狄国,投奔年迈的齐桓公。
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重耳,并把自己的宗女嫁给重耳,给他们提供了安逸的生活。
两年后齐桓公死了,齐国已不能帮助重耳重振大业,姜氏和重耳的谋士狐偃设计将重耳灌醉,驶离齐国,历经曹国、宋国、郑国,均不受待见,直到来到楚国。
楚成王以诸侯国君之礼厚待重耳,重耳十分感激。
有一次,楚成王开玩笑对重耳说:“您假使回了国,怎样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我愿意晋国和楚国友好,如果日后不得已发生了战争,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三舍为九十里)。
”后晋惠公死,从秦国逃回去的子圉当了国君,即晋怀公,晋国局势更加不稳。
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杀死晋怀公子圉,登位为晋文公。
当时晋文公年已六十二岁了。
晋文公登位后,铲除奸佞,重用贤良,晋国很快繁荣起来。
而这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派军队勤王,安定了王室,得到周襄王的分封,继承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此时,楚的势力已深入北方:汉水流域的很多姬姓小国,早已被楚灭掉;陈、蔡两国和楚结成同盟;郑、许、曹、卫、鲁等国,也时而倒向楚国一方;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
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导语】中国的⽂化博⼤精深,我们⼀⽣都在学习着它的内涵。
即便是那简单的四字成语,其中却也隐含着⼤⼤的道理。
下⾯是⽆忧考分享的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同⽢共苦 战国时,燕国太⼦姬平继承了王位,史称燕昭王。
怎么治理,才能富民强国,燕昭王真感到束⼿⽆策。
⼀天,他听说郭隗善出点⼦,很有计谋。
于是赶紧派⼈去把郭魄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个有本领的⼈,帮我强国复仇?”郭魄说:“只要你⼴泛选拔有本领的⼈,并且要亲⾃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那么我去访问哪⼀个才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我这个本领平平的⼈吧!天下本领⾼强的⼈看到我这样的⼈都被您重⽤,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刻尊郭隗为⽼师,并替他造了⼀幢华丽住宅。
消息⼀传开,乐毅、邹衍、剧⾟等有才能的⼈,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
燕昭王很⾼兴,都委以重任,开关备⾄;⽆论谁家有婚丧娶等事,他都亲⾃过问。
就这样,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致拥戴。
同⽢共苦的意思:“⽢”甜。
⼀同尝甜的,也⼀同吃苦的。
⽐喻有福⼀起享,有困难⼀起承担。
【篇⼆】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安步当车 战国时,齐国有位⾼⼠,名叫颜蜀。
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随随便便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过来!”不料颜蜀还是⼀步不动,呼唤宣王说:“⼤王,⾛过来!”宣王听了很不⾼兴,左右的⼤⾂见颜蜀⽬⽆君主⼝出狂⾔,都说:“⼤王是君主,你是⾂民,⼤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王过来,怎么⾏呢?”颜蜀说:“我如果⾛到⼤王⾯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王⾛过来,说明他礼贤下⼠。
与其让我羡慕⼤王权势,还不如让⼤⽟礼贤下⼠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尊贵?”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蜀神⾊⾃若他说:“当然有。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临渴掘井春秋时代,鲁昭公因为在国内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齐国。
齐景公问他:“你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怎么会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鲁昭公说:“因为我没有接近爱护我的人,也没有接纳规劝我的人,结果弄得内外孤立,到现在已经没有人真心要帮助我了。
倒是那些奉承和对我说假话的人很多,我现在就好比蓬草一般,等到秋天一到,就会被连根拔起的。
”景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转告晏子,并认为如果让鲁昭公回去,将会成为一位贤良的国君。
但晏子并不认为如此,他说:“掉在水里的人,原先并没有想到会失足落水,事后才想到应该防备;同样的,迷路的人,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才会注意到路径到底在哪儿。
”鲁昭公的情形,就好像面临灾难的人,急着铸造兵器;口渴了,才急着挖井取水,虽然最快的速度进行,但还是太迟了。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舍本逐末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
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
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
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
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描述过很多次,可就是没有见过。
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览游览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
当齐王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2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21、一鸣惊人春秋时期最著名的诸侯便是“春秋五霸”了,前面我们说了几个其他霸主的故事,现在咱们再来说说另一位“五霸”人物楚庄王。
春秋之际,其实楚国是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是富的诸侯国,但因为楚国地处南方,与传统中国的中原之地距离较远,所以与当时所谓的中国交往便少些,又兼楚国的君主很早就自称为“王”,按当时的礼数来说,这是明显的一种越权行为,因为当时只有周天子可以称为“王”,而其他诸侯君主只能称为“公”或“侯”,可尽管楚国君主僣号称王,但一来当时周朝衰败,无力征讨,而其他诸侯国家又都自顾不瑕,所以楚国称王很长时间也没人去管这个事情,但楚君的这个所谓“王”在当时是得不到其他诸侯国承认的,咱们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传统”,实力不如人家,便给人找点其他问题,比如实力不如楚,便将其称为“荆蛮”,言外之意这不是一个归化的国家,不能将其与传统的中国相比!虽然如此,楚周边的一些小国家还是不得不听命于楚,就算其他一些大的诸侯国,想要称霸,第一步也需要将楚国制服才行,齐桓、晋文均是击败楚军后才奠定自己霸主基业的,那个可怜的宋襄公根本没有实力降服楚国,但却想在楚国的帮助下称霸,结果落得个被俘受辱的可笑下场。
虽然楚国一直也有称霸中原之意,但因此前一直有另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原诸侯国在,楚国便总也没能实现称霸中原的愿望。
这个目标在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主政时看似更远了,因为晋、楚城濮之战让强大的楚军实力大伤,而在随后有几十年中,楚国内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先是太子商臣发动宫廷政变,活活勒死了自己的父亲楚成王后自立为王,史称楚穆王,后又将成王时期的一些大臣杀的杀、废的废,使楚国元气大伤,虽然穆王也用兵扩大了一些大盘,但毕竟此时楚国还不能马上从城濮之战的失利中恢复过来。
公元前614年,在位仅仅十二年的楚穆王暴病身亡,太子熊旅继承王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楚庄王。
据史料记载,楚庄王上任三年来,一直不理朝政,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是打猎游玩就是与后宫妃子享乐,前期好象还有不少大臣对楚庄王进行劝谏,想说服楚庄王将心思放在治理国家上,但这个楚庄王好象什么都听不进去,每天仍是声色犬马,毫不理会大臣的劝谏。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
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
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
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
”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
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
”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
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
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
”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
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后来,晋国与楚国交战,重耳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情,主动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最终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对人让步或回避,避免冲突。
2.一鸣惊人:楚庄王(或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问他为何如此,庄王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他果然整顿朝政,使国家强盛起来。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3.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果然化险为夷。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复仇成功。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5.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
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两人从此和好。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得以流传。
在本文中,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15个成语故事,以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一、风雨同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国家内外交困,但凭借着民众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他们共同面对困难,一起努力,最终度过了难关。
这个国家的国君感慨万分,描述了他与民众同舟共济的情景,从而形成了“风雨同舟”这个成语,用以表达困难时期人们同舟共济的意义。
二、推心置腹春秋时期,有两个国家长期相争,但国君之间的相处方式颇为特殊。
每次会晤,他们都不戴冠冕之服,将心事都摆在了桌上(即“置腹”),毫无保留地交流,以求达成共识。
这种坦诚相待的方式,形成了“推心置腹”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的坦诚相待。
三、断齑画粥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经济困难,国君只能靠描绘齑粥的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尽管齑粥质朴简单,但国君的诚意和真情让人感动。
这个故事形成了“断齑画粥”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够执着追求和表达真情的意义。
四、蔓延寸草心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国君勉力抵抗,但由于战局不利,加之内政腐败,国家疆域逐渐萎缩。
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百姓依然心怀自强,虽寸草命蔓延,但心中渴望保家卫国。
这个故事形成了“蔓延寸草心”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五、浪子回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的国君有个浪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间,不思进取。
但后来,这个浪子洗心革面,回到了家乡,并帮助国君治理国家,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这个故事形成了“浪子回头”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能够有所觉悟,回头改正错误,重新奋发向前的意义。
六、蛟龙得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只蛟龙长期居住在山中的溪流中,但由于干旱,溪流干涸,蛟龙垂死挣扎。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在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一:暗箭伤人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
(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
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
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
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
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
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
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
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
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
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
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二: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1.郑人买履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2.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列子·天瑞》。
4.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5.狡兔三窟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们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传达着智慧和道理。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女性。
据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曾经三次搬家,以求能为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母爱是无私的。
成语故事二,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政治家,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据说,他们曾经一起耕田,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他们一起辅佐吴国君主,使吴国强大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成语故事三,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管仲是他的大臣。
管仲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伟业。
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友谊,但也有过矛盾和分歧。
最终,他们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取得了共同的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和大臣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成语故事四,孟母教子。
孟子的母亲在教育孟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孟子的品德和修养。
她常常用故事和成语来教育孟子,使他懂得孝顺、诚实、宽容和礼貌。
孟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对他日后的成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成语故事五,韩非子与李斯。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曾经是同窗好友。
但后来,他们因为思想和立场的分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甚至成为了政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需要真诚和理解的,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利益。
通过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境界。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传承了古代智慧和文化,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唇亡齿寒春秋战国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乐极生悲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
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大公无私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
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
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大义灭亲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
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
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
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奇货可居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
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
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
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
”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
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
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
你意下如何?”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
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
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
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权倾天下。
一字千金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
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
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
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
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
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病入膏肓成语解释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作者出处《左传.成公十年》源于《左传成公十年》.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在医生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说:"你知道吗秦国要来个名医,恐怕要伤害我们."另一个满不在乎地说:"你怕什么!我们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没法对付咱们的."不久,名医到达晋国,立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对晋景公说:"你的病非常危险,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也无济无事."晋景公想起自己做过的梦,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罢,让人送给医生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