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基础知识及解剖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冠脉解剖简析及冠脉造影体位解读

冠脉解剖简析及冠脉造影体位解读

体位影响诊断准确性
正确的体位选择可以提高冠脉造影的 诊断准确性。
通过不同体位的拍摄,医生可以更准 确地定位血管病变的位置。
体位解读在冠脉造影中的应用
体位解读有助于医生判断血管狭窄程度
通过观察不同体位的影像,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
体位解读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性质
通过观察不同体位的影像,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如钙化斑块或非钙化斑块 。
冠脉血管壁由内皮、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其中中膜含有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对 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流量起到关键作用。
冠脉的分布与功能
01
冠脉血管广泛分布于心脏表面, 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确保心脏 各部分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
02
冠脉血管的功能是输送富含氧和 营养物质的血液到心肌细胞,带 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维持心 肌的正常生理功能。
左斜位
从患者左侧方拍摄,可以观察 到心脏左侧和后面的冠状动脉

右斜位
从患者右侧方拍摄,可以观察 到心脏右侧和后面的冠状动脉

侧位
从患者侧面拍摄,可以观察到 心脏前面和右侧的冠状动脉。
体位对冠脉造影的影响
体位影响血管显影
不同体位下,血管的显影程度和角度 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医生对血管病 变的判断。
体位影响病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位
冠脉解剖简析及冠 脉造影体位解读
目 录
• 冠脉解剖简析 • 冠脉造影技术 • 冠脉造影体位解读 • 冠脉造影结果解读 • 冠脉造影的并发症及预防
01
CATALOGUE
冠脉解剖简析
冠脉的生理结构
冠脉是供应心脏血液的主要血管,分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每条分支又有其特定的结 构和功能。

冠脉造影实用读图技巧,一起学习

冠脉造影实用读图技巧,一起学习

冠脉造影实⽤读图技巧,⼀起学习2021-09-09原创:好医术⼼学院冠脉造影(CAG)是诊断冠⼼病的“⾦标准”,也是经⽪冠状动脉介⼊治疗(PCI)的基本功,⽆论是介⼊医⽣还是临床检查需要,都是必须要掌握的!本⽂将通过冠脉详细解剖、冠脉常⽤造影体位以及如何描述冠脉病变等⾓度,让你对冠脉造影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冠状动脉局部解剖1.冠状动脉⾎管⽰意图:2. 冠状动脉正⾯观前降⽀及回旋⽀从左主⼲发出后很快分⽀,前降⽀⾛⾏于室间沟,回旋⽀⾛⾏于左房室沟,右冠仅有⼀个主分⽀,从右冠开⼝后⾛⾏于右房室沟。

3.冠状动脉后⾯观(膈⾯)膈⾯观主要有两个⾎管分布,⼀为回旋⽀分⽀,从左房室沟过来发出钝缘⽀⽀配左室侧壁;右冠从右房室沟过来发出后降⽀及左室后⽀到达左室侧壁。

所以左室侧壁有两个⾎管供⾎,如果病⼈发⽣下壁⼼肌梗死,则有两种可能——回旋⽀闭塞或右冠闭塞。

4. 冠状动脉及主要分⽀5. 冠状动脉开⼝6. 冠状动脉切⼝8. 冠状动脉开⼝与主动脉冠状动脉开⼝于主动脉根部的冠状动脉窦,分为左冠窦、右冠窦和⽆冠窦。

造影时,导管想要到达冠状动脉窦均需经过升主动脉,⽽想要到达升主动脉,⽆论从桡动脉还是股动脉途径⼊路,则需经过主动脉⼸。

主动脉⼸分⽀有三——头臂⼲、左颈总动脉、左锁⾻下动脉。

如为桡动脉⼊路,通过头臂⼲或左锁⾻下动脉进⼊;股动脉⼊路,则于降主动脉逆⾏到达主动脉⼸。

故病⼈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异常则影响导管到达。

9.左右冠状动脉分布类型:9.桥⾎管⽰意图:冠状动脉造影的常⽤投照体位以增强器的位置来定义位置:正位 (AP):增强器直接对着胸⾻;左、右侧位 (Lateral):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其X线与正位垂直;左、右前斜位 (LAO、RAO):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观测⼼脏;头、⾜位 (Cranial、Caudal):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或⾜部;左前斜+⾜位(脾位、蜘蛛位,LAO+CAU):从受检者脾区观测⼼脏;右前斜+⾜位(肝位,RAO+CAU):从受检者肝区观测⼼脏;左前斜+头位(左肩位,LAO+CRA):从受检者左肩观测⼼脏;右前斜+头位(右肩位,RAO+CRA):从受检者右肩观测⼼脏;左冠造影体位:右冠造影体位:冠脉造影读图技巧1.机头相当于眼睛,机头到哪,眼睛到哪2.如果眼睛的位置不变,可以想象把⼼脏反转3.回旋⽀跟着机头⾛4.是头是⾜看膈肌:头位膈肌在上,⾜位膈肌在下5.是左是右看脊柱:左前斜,脊柱在左侧;右前斜,脊柱在右侧6.右冠状动脉:加做右前斜,可以区分窦房结动脉及圆锥⽀如何描述病变?第⼀步:描述冠脉优势,病变位置、长度第⼆步:描述病变的狭窄程度1)狭窄分类向⼼性狭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管腔中⼼线为中⼼均匀向中⼼缩窄,不同投照⾓度狭窄程度相同。

冠状动脉造影基本知识

冠状动脉造影基本知识
2.0 P
3.0
头端长度 = P-S 距离(cm)
P = 第一弯曲
S = 第二弯曲
T = 第编三辑版弯pp曲pt
53
Amplatz
S
右冠
T
1.0
2.0
3.0
头端长度 = P-S 距离 (cm)
P = 第一弯曲 S = 第二弯曲 T = 第三弯曲
编辑版pppt
P
54
指引导管的选择
编辑版pppt
55
编辑版pppt
6
穿刺途径:经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
编辑版pppt
7
编辑版pppt
8
血管穿刺过程
穿刺成功后搏动性血流 从穿刺针流出
送入0.035-0.038英寸导丝
编辑版pppt
9
血管穿刺过程
沿导丝将血管鞘送入
编辑版pppt
10
血管穿刺过程
撤出导丝和鞘芯
编辑版pppt
11
冠脉造影投照体位的选择
编辑版pppt
62
冠脉狭窄程度的临床意义
• 冠脉狭窄直径大于50%以上,运动可诱发心 肌缺血,所以认为是有意义的病变
• 直径狭窄小于50%,由于小冠脉阻力降低的 代偿作用,即便运动也不会产生缺血,但可
能会慢性进展或发生斑块破裂而形成急性冠 脉事件
• 直径狭窄80%至85%以上者可引起静息时心 肌缺血
• Supplies blood to the;
– Inferior wall of the Left Ventricle
– Anterior wall of the Right Ventricle
– Right Atrium – Posterior portion of the

冠状动脉的解剖与冠脉造影PPT

冠状动脉的解剖与冠脉造影PPT

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主要依据冠状动 脉造影的结果。
诊断标准通常包括冠状动脉管腔直径 减少超过50%,或管腔狭窄程度超过 75%。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通过X线技术, 观察冠状动脉形态和血流情况的检查 方法。
冠状动脉狭窄的分级
01
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的程 度,可以分为轻度狭窄 、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 。
02
轻度狭窄通常是指冠状 动脉管腔直径减少在 25%至50%之间。
03
中度狭窄通常是指冠状 动脉管腔直径减少在 51%至75%之间。
04
重度狭窄通常是指冠状 动脉管腔直径减少超过位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 果显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有一 段管腔狭窄超过90%,这属于重
度狭窄。
另一位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 示,右冠状动脉中段有一段管腔 狭窄约50%,这属于中度狭窄。
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后需要观察 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
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前应告知医 生自己的过敏史、用药情况等,以便 医生评估风险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
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需要由专业医生 进行解读和分析,患者应遵循医生的 建议进行后续治疗和随访。
03 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解读
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0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冠状动脉
造影的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依据。
05 冠状动脉造影的局限性
对患者有一定的创伤性
需要进行穿刺手术
冠状动脉造影需要通过穿刺手术将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对血管有一定的创伤。
分布
冠状动脉分支遍布心肌表面,为 心肌提供血液和氧气。

《冠脉造影术》PPT课件

《冠脉造影术》PPT课件

蜘蛛位:观察LM、LAD、LCX开口病变,LCX体部、OM开口和体部
冠造常用穿刺部位
股动脉
肱动脉
桡动脉〔最常用〕
冠脉造影导管
套管连接末端 -连接造影导管,注射器或高压注射器 抗扭力段 -靠近套筒式连接末端,增强其抗折能力 管身 -导管的主体局部 头部近端 -用以支持造影导管的插入 头部远端 -造影导管头部最柔软的末端 侧孔 -使造影剂成团状显影效果,提高造影导管的稳定性,尤其是在注射造影剂时
血管及病变部位确实定 狭窄程度的测定 冠脉病变形态学分类 冠状动脉血流分级
狭窄程度测定
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QCA〕: 以造影导管为参考〔通常选用5F造影导管,1F=0.33cm〕,通过电视密度法由计算机辅助测定参考血管直径、病变节段直径狭窄百分数和病变长度,推算面积狭窄百分数。
冠状动脉造影
定义
冠状动脉造影是利用造影导管对冠状动脉解剖即左、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展的放射性影像学检查,属介入性诊断技术。
冠状动脉解剖学特点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
1.左主干
12.圆锥支
2.前降支近段
13.右冠状动脉近段
3.前降支中段
14.右冠状动脉中段
禁忌症
冠造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AP):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其X线与正位垂直。 左、右前斜位(LAO,RAO):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观测心脏。
头、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或足部。 右前斜+头位〔右肩位〕: 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脏。 左前斜+头位〔左肩位〕: 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脏。 右前斜+足位〔肝位〕: 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观测心脏。

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

冠脉造影的原理:冠状动脉造影的投照体位:冠状动脉造影时,投照体位以图像增强器(image intensifier)的位置而定,即从图像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脏,而不是根据X线束的方位来定位。

常用术语RAO (右前斜位): 影像增强器在患者的右前位LAO (左前斜位): 影像增强器在患者的左前位CRA(头位): 影像增强器邻近患者的头部CAU(足位):影像增强器邻近患者的足部侧位: 影像增强器在患者的侧面体位示意图:冠状动脉投照体位及X线解剖:左前斜位60°时,投照从心尖穿过,为心脏的正面观右前斜30°时,投照垂直通过心脏的长轴,为心脏的侧面观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是一个二维平面图像,同一病变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投射体位才能充分地显示清楚。

冠状动脉造影的目标就是利用两个相互垂直、图像清楚的投照体位对病变行准确评价。

基于此病变的处理才能有的放矢,并可及时观察手术并发症。

左冠状动脉造影体位一览图右冠状动脉造影体位一览图正常冠状动脉的x线解剖示意图不同体位下的冠状动脉造影示意图冠状动脉造影详述右冠脉造影比较简单,那就先说一下右冠造影。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常用体位LAO:观察RCA开口、起始部至后降支RAO:观察RCA中段AP+CRA :观察RCA远端分支及其开口情况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左前斜(LAO)45°右冠状动脉呈“C”型,观察RCA开口、起始部至后降支;The left anterior oblique view (LAO straight) shows the proximal and midportions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as well as the acute marginal branches (AM) and termination of the RCA in the posterior left ventricular branches (PLV).机位图示意图解剖图造影图解剖与造影对比图2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右前位(RAO)右冠状动脉象字母“L”,观察RCA中段;The 30-degree right anterior oblique view (RAO) shows the midportion of the RCA, the conus branch, and the course of the PDA.机位图示意图解剖与造影对比图1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后前位(AP)+ 头位(Cra)20o右冠状动脉呈“L”型,观察RCA远端分支及其开口情况;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左前斜位(LAO)+ 头位(Cra)20°The 60-degree left anterior oblique view with 25 degrees of cranial angulation (LAO cranial) shows the midportion of the RCA and the origin and course of the 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PDA).左冠造影体位:右前斜+足(肝位)、RAO+CAU右前斜+头(右肩位)、RAO+CRA左前斜+头(左肩位)LAO+CRA左前斜+足(蜘蛛位)、LAO+CAU正位头、AP+CRA正位足、AP+CAU左侧位90°主要观察内容:1)左前斜头位(左肩位LAO 45°+Cra 25°)观察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中远段;2)后前位头位(正位头位AP+Cranial 25°-35°)观察前降支中远段、对角支和间隔支的开口和近段;3)右前斜头位(右肩位RAO 30°+Cra 25°-35°)观察左前降支近中段;4)右前斜足位(右肝位RAO 30°+Cau 20°-25°)观察左主干、左前降支近段和左回旋支及其分支;5)后前位足位(正足位AP+Cau 25°-35°)观察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近段分叉;6)左前斜足位(蜘蛛位“spider”位LAO40°-45°+Cau 30°)观察左主干及三分叉部位。

冠状动脉造影基础与图像解析

冠状动脉造影基础与图像解析

冠状动-脉-解冠剖状变动异脉(开病口理于肺畸动形脉)
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大多数患者出现严重缺血症状,仅25%存活至成年
冠状动脉解剖变异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
指一段心外膜血管走行在心肌内。 几乎总发生在左前降支。 发生率5%-12%。 通常没有血流动力学意义。
冠状动脉解剖变异
Radial
Muta™ Right
桡动脉
导管外径尺寸大小的换算表
FRENCH 1 FR 2 FR 3 FR 4 FR 5 FR 6 FR 7 FR 8FR 9 FR
INCHES .013 .026 .039 .052 .065 .078 .091 .104 .117
半选择性冠脉造影:在主动脉窦内造影,分别显影左、 右冠脉,远端血管显影仍不够清晰。
选择性冠脉造影:1959年,Sones用特制的造影导管分 别置于左、右冠脉开口处进行造影,使冠脉清晰显影, 开创了选择性冠脉造影。
安全性的要求
• 适应症选择(患者和介入的条件评估) • 如何造影过程顺利(人员和设备以及抢救
• 稳定AP,需择期PCI术或CABG术者 • OMI,需择期PCI术或CABG术者 • PCI或CABG术后复查 • >45岁,需行瓣膜置换术 • 先心病,疑有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畸形者 • HCM,需心肌消融术或拟外科手术者 • 精神高度紧张,需要稳定心理情绪者
冠脉造影禁忌证
不能解释的发热 未治疗的感染 严重贫血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凝血功能障碍 未控制的高血压 洋地黄中毒 卒中活动期 对造影剂(碘)过敏 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
穿孔、急性心肌梗塞 4.其他:脑血管意外、其他部位出血、急性肺栓塞
造影剂不良反应.
增加死亡的危险因素

冠脉造影(超全)

冠脉造影(超全)
选择性冠脉造影:
将导管置入左、右冠状动脉并注射造影剂行血管造影
6
术前准备工作
7
冠状动脉造影的血管径路

股动脉穿刺 桡动脉穿刺/切开 肘动脉穿刺/切开


8
股动脉解剖和穿刺
9

股动脉穿刺的弊端
外周血管弯曲时操作困难甚至失
败 局部并发症
制动引起的问题

减少并发症的措施
10
导管选择及导管输送
29
UC200004871EN
Lateral Left Takeoff
JL 4.0
EBU 4.0
Other Recommendations: AL
30
Superior Left Takeoff
FL 3.5
EBU 3.5
Other Recommendations: Champ 1.5; MAC
31
(蜘蛛位)
59
左冠造影体位— AP Caud30°
(正位足)
60
左冠造影体位 — Left Latetal
61
RAO 30 + CAUD 45
体位不同测量长度不同
LAO 30 + CRAN 35
17.96 mm
LAO 58 + CAUD 45
14.92 mm
62
6.16 mm + 5.04 mm
24
“ 冒烟 ” 判断导管大小
25
Coronary Ostial Takeoffs
Lateral Inferior Superior
26
导管血管同轴性
27
左冠 “ 插管 ”
1
2
1
2

冠脉造影基础精品PPT课件

冠脉造影基础精品PPT课件

3. 房室结支:50%的窦房结动脉分支 来源于左回旋支。
4. 左心房支:提供大多数心房血供

6
右冠状动脉(RCA)
起源于右冠窦中部,或发自近主动
脉瓣或右冠窦-主动脉交接处。下 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以一支 传导血管至后室间沟。
1.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 发自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前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达 肺动脉瓣。
险 导管直接进出血液循环系统,有感染风险 需使用对比剂,有过敏和对比剂肾病风险
15
冠脉造影的基本步骤(1)
操作准备 消毒、铺巾、准备心电压力连接 穿刺、鞘管准备 导管(肝素水)冲洗 急救药物准备 三联三通准备
16
冠脉造影的基本步骤(2)
穿刺外周动脉,插入鞘管 股动脉 桡动脉 肱动脉(应严格指征)
穿刺外周动脉 准确定位动脉穿刺点,不能太高和太低 尽量一针见血 避免穿透血管后壁 鞘管导丝无阻力送入
23
冠脉造影的规范操作要点(2)
前送造影导管至主动脉根部 透视帮助导丝前行,别误入颈动脉和冠脉内 避免左冠一次进入冠脉左主干口内 撤导丝、抽回血、接压力、排气体
导管进入冠脉口 在冠脉口左前斜位进(LAO 45o) 规律手法:“拧螺丝钉原则”(顺钟向进,反之出, 升主动脉扩张者例外) 操作轻柔,无阻力 避免“顶进”左冠口,和“跳进”右冠内 注意特殊导管(如AL1)的特殊操作性:应顺畅
12.圆锥支 13.右冠状动脉近段 14.右冠状动脉中段 15.右冠状动脉远段 16.房室结动脉 17.后降支 18.左心室支 19.右心室支 20.锐缘支 21.室间隔穿支 22.左心房支
12
Coronary Anomaly
13
第二部分
冠脉造影基础

(整理)冠脉造影影像解析.

(整理)冠脉造影影像解析.

1.左主干2.前降支近段3.前降支中段4.前降支远段5.第一对角支6.第二对角支7.回旋支近段8.回旋支远段9.钝缘支10.后降支11.窦房结动脉12.圆锥支13.右冠状动脉近段14.右冠状动脉中段15.右冠状动脉远段16.房室结动脉17.后降支18.左心室支19.右心室支20.锐缘支21.室间隔穿支22.左心房支正位(AP):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其X线与正位垂直;左、右前斜位(LAO,RAO):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观测心脏;头、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或足部;右前斜+头位(右肩位):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脏;左前斜+头位(左肩位):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脏;右前斜+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观测心脏;前后位Anterior Posterior Projection (AP)LCA LAO45LCA RAO30°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20º(肝位)LAO 45º+ Cau 20º(脾位、蜘蛛位):观察LM、LAD、LCX开口病变(三分叉),LCX体部、钝缘支(OM)开口和体部正位(AP)+头位(Cra)观察LAD近、中段,LAD 与对角支分叉处;观察LM开口用于支架定位左前斜(LAO) 45º+ 头位(Cra) 20º观察LAD中、远段和对角支开口和全程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右肩位)观察LAD中、远段前位(AP)+ 足位(Cau) 20º观察LM、LAD、LCX开口、近端,LCX体部和OM开口;左侧位: LAD,LCX近、中段;左前斜(LAO) 45º右冠状动脉呈“C”型,观察RCA开口、起始部至后降支;前位(AP)+ 头位(Cra) 20º右冠状动脉呈“L”型,观察RCA远端分支及其开口情况;右前位(RAO)观察RCA中段冠状动脉造影识图小窍门一般常识o 左前斜位(LAO):脊柱位于图像右侧,心尖指向左侧o 右前斜位(RAO):脊柱位于图像左侧,心尖指向右侧o 肋骨与脊柱相连,向前下方走行,如果在图像中看不到脊柱,可根据肋骨的走行方向判断脊柱的位置o 主动脉沿脊柱自下而上走行,导引导管走在其中(股动脉入路),故导引导管在图像的部位总与脊柱一致右冠状动脉(RCA)o 左前斜位:形状似“C”o 右前斜位:形状似“L”左冠状动脉(LCA)o 回旋支(LCX))永远最靠近脊柱o 左前斜位(LAO):前降支(LAD)位于图像左侧,间隔支(SP)从前降支左侧发出向左下走行,对角支(DX)从前降支右侧发出向右下走行o 右前斜位(RAO):前降支(LAD)位于图像上部,间隔支(SP)垂直于前降支发出向下走行,o 左侧位:前降支(LAD)与回旋支(LCX)勾勒出心脏的轮廓• 右冠主干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在心后十字之前分枝为后降支动脉和右房室动脉 • 圆锥动脉 • 窦房结动脉 • 锐缘支动脉 • 后降支动脉 • 右房室动脉• 左主干的延伸 •• 左前降支近段在右前斜位15-30度暴露最清楚 • 左前斜位时,近段缩短,而中远段暴露较好 • 间隔支动脉 •• 对角支动脉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左主干(Left Main, LM);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对角支(Diagonal, D)间隔支(Septal, S)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钝缘支(Obtuse Marginal, OM)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左室后支( Posterior branches of left ventricular, P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迂曲成角病变
心肌桥
冠状动脉造影报告
穿刺径路、所用鞘管及导管 描述造影所见:优势型、开口正常/异常、走行区钙 化、LM、LAD、LCX、RCA、血流分级、侧枝血流 分级 结论:冠心病?、几支病变、梗死相关(罪犯)血管 术中情况及处理、用药 术后医嘱
D
d
狭窄程度
Proudilit分级:
正常,无冠状动脉狭窄 二级,轻度狭窄,狭窄小于30% 三级,中度狭窄,狭窄介于30%~50%间 四级,重度狭窄,狭窄介于50%~90%间 五级,次全闭塞,狭窄程度为90~ 99% 六级,完全闭塞,管腔完全闭塞,无血流通过
小于30%的弥漫性的狭窄称为“不规则病变”。
血管狭窄、三支血管狭窄 左主干
冠状动脉TIMI 血流分级 名称来由: 1986年 TIMI 1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研究
Eugene Braunwald
冠状动脉TIMI 血流分级
TIMI 0 级: 无再灌注或 闭塞远端无 血流
冠状动脉TIMI 血流分级
TIMI Ⅰ级: 造影剂部分通过闭 塞部位,梗塞区供 血冠状动脉充盈不 完全
冠状动脉TIMI 血流分级
TIMI Ⅱ级: 部分再灌注或造影 剂能完全充盈冠状 动脉远端,但造影 剂进入和清除的速 度都较正常的冠状 动脉慢
冠状动脉TIMI 血流分级
TIMI Ⅲ级: 完全再灌注, 造影剂在冠状 动脉内能迅速 充盈和清除
冠状动脉病变的特殊表现
左主干病变 分叉处病变 成角病变 桥血管病变 溃疡 钙化 支架内再闭塞
“瘤样”扩张 血栓 气栓 痉挛 心肌桥 夹层 远段栓塞——无复流
左主干病变
分叉处病变
溃疡与夹层病变
动脉瘤与瘤样扩张病变
血栓
支架内再狭窄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病变
远端栓塞与无复流
痉挛
气栓
钙化病变
狭窄的划分
按形态特征分: 如 向心性狭窄、偏心性狭窄、局限
性狭窄
按狭窄程度分 :如 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 按狭窄所在的部位分:如 近段狭窄、中段狭窄、远段
狭窄
按狭窄所在的血管名称分: 如 左主干狭窄、前降支
狭窄、回旋支狭窄、右冠状动脉狭窄、分支血管狭窄
按狭窄所累及的血管支数分:如 单支血管狭窄、双支
LM
LAD
LCX
正常冠状动脉解剖
2. LAD:近段指开口到S1发出处,中段与远段的分界 定义模糊,通常向下转折处。
正常冠状动脉解剖
3. LCX:近段指开口到OM1,远段在此以远。
正常冠状动脉解剖
4. RCA:
P
– 近段:第一弯曲 以近
– 中段:第一弯曲 m 至第二弯曲
– 远段:第二弯曲
以远
d
优势分型
狭窄程度
• 目测直径法:% = (D-d) / D %,最常用(>50%:有 血液动力学意义),有经验的术者准确性很高
• 计算机定量分析(QCA):相对耗时,治疗前为 获得准确的病变情况方使用
• 冠状动脉内超声面积测定法( IVUS):是判断冠 状动脉狭窄程度最准确的方法,但技术条件要求 高,耗费资金大而不作常规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
正常冠状动脉解剖
常用缩写
左前降支:LAD
对角支:D 间隔支:S
中间支:RM
左回旋支:LCX
钝缘支:OM
右冠脉:RCA
左室后支:PLV 后降支:PDA 锐缘支:AM
LCX
RM OM
RV RCA
D LAD S
PLV PDA
正常冠状动脉解剖
1. LM:长度0.2~4cm,直径2.5~5.5mm(4.0mm),无 分支,分出LAD和LCX,可无LM。
1 右优势:85%以上, RCA越过后十衡型:10%左右, LCA和RCA均发出PD和 PL
优势分型
3 左优势:不到5%, RCA不越过后十字交叉, 由LCX发出PD和PL
狭窄长度
• 局限(discrete):<10 mm • 节段(tubular) :10~20 mm • 弥漫(diffuse) :>20 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