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术讲座

合集下载

教学专题讲座(5篇)

教学专题讲座(5篇)

教学专题讲座(5篇)教学专题讲座(5篇)教学专题讲座范文第1篇“汽车设计”课程在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面对的实际应用要求和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前提下,针对当前“汽车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必要的学习深度等缺陷导致的课堂效率低、教学效果不抱负的问题,提出了将专题讲座教学法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模式,并结合自身教学经受着重阐述了专题讲座教学法在“汽车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良好效果,以期盼对“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供应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汽车设计;专题讲座教学法;探究与实践1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汽车设计”是全国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课程以培育汽车工程领域具有良好素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面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同学,介绍了汽车整车和主要总成包括传动系、转向系等)以及总成关键零部件设计的重要的基础学问技能和基本方式方法,涉及实际工程设计中的型式选择,参数设计,设计方式,技术手段以及设计的程式规范等等,对于培育合格的汽车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进而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研发力量和创新力量,全面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不行小觑的作用,这就使得对于“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讨论显得非常重要。

2现阶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由于“汽车设计”课程涉及的学问面广,课程内容体系庞杂,加之新时期课程教学时间受压缩等因素,在现阶段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进度快、课堂内容支配紧急,课程叙述过多局限于理论,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单项模块学问内容学习深度不足、实际学习效果浮于表面等问题,这极大地增加了同学的学习难度,减弱了同学的学习乐观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必需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重新进行深化思考,切实提出卓有成效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①3针对教学问题的专题讲座法的引出“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浩大、模块众多,而各模块又相对独立的,各个总成零部件的基础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相同,具有互通性的特点。

交通和车辆工程学院

交通和车辆工程学院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学院集中答辩安排时间:2018.06.10上午8:00地点:12号教学楼244组长:李国祥(山东大学、教授)成员:王玉海(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教授),刘盛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张洪信(青岛大学、教授),高松(教授),杨先海(教授),郭宗和(教授)秘书:李瑞先(副教授)学生名单: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导师备注1 邵明磊端部非等构式斜线型变截面车辆悬架板簧的研究周长城2 魏祥波基于thinkphp框架动力性能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焦学健3 程亚梅汽车振动控制的时滞参数识别研究任传波4 王琳燕复合式空气悬架的性能分析与优化孟宪皆5 刘豪无人机自动捕捉与跟踪动态目标方法研究曹凯6 唐玉龙浮钳盘式制动器动力学分析及制动特性试验研究鲁力群7 范照辉基于LLC谐振变换器的车用永磁发电机稳压技术研究韩加蓬8 孙琛媛船用柴油机铝活塞设计及优化研究刘世英非全日制9 姜景德基于内置径向与切向组合式磁极永磁发电机回收汽车废气余能技术研究张学义非全日制10 马骏单片机同步教学系统开发李军伟非全日制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答辩安排车辆工程专业第一组:时间:2018.06.09上午8:00地点:机械交通实验楼北楼432房间组长:张学义(教授)成员:田宜斌(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高工),周长城(教授),刘瑞军(副教授),史立伟(副教授),刘从臻(副教授)秘书:石莹(讲师)学生名单: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导师备注1 耿慧慧汽车用电磁与内置径向永磁组合式磁极复合励磁稳压发电机研究张学义2 李世征电动汽车用高效铸铜鼠笼式感应电机设计研究张学义3 王凤娟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等应力板簧的研究周长城4 尹舜宇电动公交车复合电源系统的建模及控制策略研究刘瑞军5 丁玲乘用车线控转向系统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刘瑞军6 巩合聪电动汽车增程器用高可靠性电励磁发电机容错设计研究史立伟7 董开雷电动汽车径向永磁与凸极电磁混合励磁轮毂驱动电机设计研究张学义非全日制8 冯忠磊汽车用双△绕组交流发电机结构设计与分析史立伟非全日制时间:2018年6月10日(周日)8:00地点:机械与交通实验楼北楼451房间组长:李丽君(教授)成员:孙廷军(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高工),郭宗和(教授),刚宪约(副教授),石沛林(副教授),焦学健(副教授)秘书:付宏勋(讲师)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导师备注1 孙振永板结构隔声分析及在汽车上的应用仿真李丽君2 刘怡然人工周期结构的吸声数值计算及在车内降噪的应用李丽君3 刘德超六支腿柔性平台智能调平系统研制刚宪约4 宋景基于PMWR方法的圆柱滚子轴承修形研究刚宪约5 王海涛轮毂电机驱动系统温度场分析及冷却结构设计苗立东6 裴滨大马力拖拉机后桥壳有限元分析及轻量化研究石沛林7 陈宇铝合金运油半挂车拓扑优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焦学健8 郑建强大马力拖拉机变速箱壳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邹广德9 付春雨牵引式房车行驶稳定性研究邹广德10 李建启拖拉机用高低温环境试验仓的关键技术研究石沛林非全日制11 李小朋某载重货车车架有限元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刚宪约非全日制时间:2018年6月9日上午8:30地点:机械与交通实验楼北楼465房间组长:李军伟(教授)成员:王玉海(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教授),高松(教授),任传波(教授),苗立东(副教授),杨坤(副教授)秘书:马超(讲师)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导师备注1 王德诚车用异步电机参数辨识及控制系统开发李军伟2 柳晓东双轴驱动电动车整车控制器开发及硬件在环测试李军伟3 高文敬动力电池SOC估算方法研究与BMS开发高松4 于杰电池管理系统仿真测试系统研究与开发高松5 王庆昌怠速工况下半车模型时滞减振研究及振动试验台的设计任传波6 尹志强电动物流车整车控制器的开发苗立东时间:2018年6月10日上午8:00地点:机械与交通实验楼北楼465房间组长:葛文庆(教授)成员:钱凤琴(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高工),孟宪皆(副教授),李迪(副教授),徐家川(副教授),李波(副教授)秘书:王翠萍(讲师)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导师备注1 刘海涛纯电动力传动系统多同步模式换挡性能研究葛文庆2 邵世磊电动拨叉式AMT换挡系统设计与性能研究葛文庆3 王赓电磁直线驱动装置参数优化与性能研究葛文庆4 俞潇电磁直驱变速系统集成优化设计与性能研究李波5 贾富淳基于动力吸振器的汽车座椅减振研究孟宪皆6 黄志强双相钢车身板的韧性断裂失效判据研究李迪7 胡荣俊车身造型虚拟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李迪8 路艳玲基于模块化的自行式房车内部设计研究徐家川9 高红臣基于知识的车身结构断面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徐家川10 于春宝智能电控发动机故障模拟实训台研究与开发李迪非全日制11 贠涛军用特种车辆涂层防护性能评价方法研究孟宪皆非全日制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第一组:时间:2018年6月9日上午8:00地点:交通实验楼559组长:曲金玉(教授)成员:谭德荣(教授),韩加蓬(副教授),鲁力群(副教授),王吉华(副教授),郭栋(副教授),马寿举(淄博交警支队、高级工程师)秘书:邵金菊(讲师)学生名单: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导师备注1 侯秀敏爆胎车辆稳定性智能控制技术研究韩加蓬2 史蕾蕾钳盘式制动器制动活塞密封时变失效机理研究鲁力群3 王战古大型客车环境感知系统设计与前方障碍物检测方法研究高松4 孙宇航动态交通网络乘用车经济环保出行路径规划方法研究谭德荣5 黄江亮智能车定位与路径优化方法研究谭德荣6 马要娟面向智能车的前方车辆识别技术研究及视觉感知系统设计谭德荣7 齐臣电动汽车线控自动变速器及其动力换档元件的研究与开发曲金玉8 张攀电动汽车线控自动变速器线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曲金玉9 满绪民高速公路自动超车控制研究王吉华10 杨福忠高压共轨柴油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曲金玉非全日制11 王红鲁中棉花铁路物流园区规划研究及设计鲁力群非全日制第二组:时间:2018年6月10日上午8:00地点:机械交通实验楼649组长:王晓原(教授)成员:谭德荣(教授),曹凯(教授),宇仁德(副教授),张敬磊(副教授),李庆印(淄博交警支队、高级工程师)秘书:商强(讲师)学生名单: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导师备注1 孔栋基于移动传感数据的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技术研究王晓原2 王方基于相场耦合与多人动态博弈的车道选择模型王晓原3 王云云双车道环境汽车驾驶员意图的情感指引机制及辨识方法王晓原4 刘丽萍不同情绪下汽车运动特征的实验研究王晓原5 王光庭基于室内环境的信息融合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研究曹凯6 刘秀芳车辆自主决策安全性验证方法曹凯7 潘亭基于体感技术的行人交通安全教育系统研究与关键技术宇仁德8 孙一帆考虑驾驶员倾向性的酒驾辨识方法张敬磊9 袁中玉基于热存储稳定性的SBS改性沥青直投式稳定剂制备研究贾致荣10 焦方通基于多源数据的逆向可变车道动态控制方法孙锋、李庆印11 赵菲考虑下游站点的公交优先配时方法研究李庆印、孙锋力学专业时间:2018.06.07 下午14:00地点:交通机械实验楼346组长:任传波教授成员:王学德(潍坊联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贾致荣(教授),许英姿(教授),王延遐(教授),陈正发(副教授),韩昌瑞(副教授)秘书:代祥俊(副教授)学生名单: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导师备注1 高磊水泥稳定碎石再生集料的强化及配合比设计研究贾致荣2 宋晓轶兰炭炉内气固换热特性的研究王延遐3 李帅时变参数时滞减振控制研究任传波4 崔阳阳多参数联合作用下的海洋立管涡激振动研究陈正发王春光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时间:2018年6月9日8:00地点:三机实验室中棚142室组长:刘永启(教授)成员:何芳(教授),刘瑞祥(教授),刘世英(教授),齐晓霓(副教授),郭振杰(淄博职业学院、教授)秘书:王有镗(讲师)学生名单:序号姓名论文题目导师备注1 石月月煤矿乏风瓦斯预热催化氧化流动特性与氧化特性模拟研究刘永启2 杨锦明柴油机活塞顶部阳极氧化处理对结构可靠性的影响刘世英3 梁伟海水循环冷却系统中的液滴碰撞过程研究齐晓霓4 郭岱昌埋管型兰炭余热回收换热器内颗粒流动特性研究郑斌5 梁浩天多区域型兰炭余热回收换热器内颗粒流动特性研究刘瑞祥6 张政清秸秆成型颗粒燃烧过程的模拟和实验何芳。

车辆工程讲座报告总结(优选9篇)

车辆工程讲座报告总结(优选9篇)

车辆工程讲座报告总结第1篇一、实训背景与目的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车辆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要求日益提高。

为了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车辆工程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我了解车辆制造、维修、检测等流程,熟悉相关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并提升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训内容与方法车辆制造流程学习参观了车辆生产线,了解了车身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工艺流程。

学习了汽车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

车辆维修实训实际操作了车辆故障诊断与排除,包括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等方面。

进行了车辆常规保养和更换零部件的实训。

车辆检测技术实训学习了使用专业检测设备对车辆进行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

进行了车辆安全性能检测实训,包括制动性能、侧滑性能等。

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参与了实训项目的策划、执行和总结,学习了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

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了实训项目的`各项任务。

三、实训结果与收获深入了解了车辆制造与维修流程,掌握了相关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提高了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维修任务。

学会了使用专业检测设备对车辆进行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提高了检测效率。

增强了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求。

四、问题与改进在实训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设备损坏或维修失败,需要提高操作技能和细心程度。

在团队协作中,有时会因为沟通不畅或分工不明确而导致项目进度受阻,需要加强沟通和协作能力。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知识储备水平。

加强实践训练,提高操作技能和细心程度。

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车辆工程实训,我深入了解了车辆制造与维修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机汽学院2013年11月6日科研讲座

机汽学院2013年11月6日科研讲座

LOGO
当前中日钓鱼岛之争的深层原因 源于美国二战后私自把中国领土(琉 球群岛)送日本管辖,埋下纷争隐患; 日美安保条约怂恿日本与中国开战; 2012年9月11日,日本将我国钓鱼岛 “国有化”购买,引发两国经济互制; 中日钓鱼岛引发的经济、军事、外交 之争,实质上是中美博弈。
LOGO
中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与文化传统、工 业基础及经济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 从现实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体制和机 制问题。特别是: 经济体制问题 教育体制问题 科研体制问题
做研究,research,其实就是一个字:“找”
找什么? 找到自己认为最真最美的东西,用论文 或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选题开始。选题是一种能力,可以说 是科研过程中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之 一。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 这要求自己对自己要了解; 其次,要对这个圈子要了解,包括圈子里 都有些什么人,他们都关心什么问题,他 们以前都说过什么话等等。 写论文不是为了给别人完成任务,而是为 了解决自己思维上的困惑,加深自己的认 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等等。
5.机遇线索选择法
偶然发现,思想火花
例如:高强度粘贴等静压模芯的瓷砖模具(张俊) 主要功能: 该技术提供一种高强度粘贴等静压模芯的瓷砖模 具,在一个瓷砖模具的基体上方均匀分布有多个 横直交错的条型凹槽,上方胶垫与条型凹槽对应 设置的粘贴胶头粘贴在对应的条型凹槽内,基体 内的密封油腔通至基体上方构成基体与胶垫之间 的缓冲空隙,在基体四周边设置有与胶垫周边用 于粘贴的对应密封边槽。
LOGO
诸葛亮的科学人生 远大的忠君报国理想 《梁父吟》《隆中对》 广博的交友思辨学习 天文地理、军事政治 高超的联吴抗曹谋略 巧妙的军械制造技术 木牛流马、奇门遁甲 北伐失利于创新不足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孙平
【期刊名称】《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年(卷),期】2002(000)001
【总页数】3页(P258-260)
【作者】孙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
【相关文献】
1.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助力汽车行业创新发展——华硕服务器主板中标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采购项目 [J],
2.中国汽车的明天,要靠我们自己——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郭孔辉 [J], 吴绍先
3.依托学科优势推动青少年课外活动专业方向发展策略的研究--以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为例 [J], 盛磊; 吴昊; 李季
4.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为全院师生提供MathWorks软件 [J],
5.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为全院师生提供MathWorks软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车辆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0204,申请工学硕士学位适用)一、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国防尖端装备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世界汽车和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学术前沿,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掌握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能够做出一定创造性成果,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引领车辆工程学科前沿发展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优良品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二)具有车辆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可胜任本学科领域较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具有综合应用本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创造性学术成果的能力;熟悉学科发展前沿,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良好外语听说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积极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二、研究方向(一)现代汽车设计制造与轻量化(二)汽车动力学及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三、学制及学习年限车辆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一)学分要求总学分数为N3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N25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6学分。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术讲座 - 西华大学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术讲座 - 西华大学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术讲座
题目: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交通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
主讲:陈鹏飞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分院总工程师
四川中恒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时间:2012年6月4日(星期一)16:00
地点:6B-101
主办: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主讲人简介:
陈鹏飞:1992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毕业后在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从事道路与交通工程方面的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于2004年3月起任西南市政总院第七院副总工程师。

2010年8月加入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任西北院成都分院总工程师,四川中恒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重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先后在《中国市政工程》、《城市道桥与防洪》、《市政工程设计与研究》等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

其中《膨胀土特性参数对挡土墙设计的实用性分析》中提出的膨胀土对挡土构筑物侧向膨胀力的实用计算方法弥补了国内相关规范在这一领域的不足。

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多次获得省市及奖励。

其中,贵阳市解放路~遵义路交叉口改造工程(立交化改造)获得贵州省优秀设计一等奖,成都市人民北路北延线(北新干道)跨东风渠~宝成铁路立交桥工程获四川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轨道交通车辆构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轨道交通车辆构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轨道交通车辆构造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于曰伟;赵雷雷;张益瑞
【期刊名称】《大学(思政教研)》
【年(卷),期】2024()6
【摘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就此开展了许多探究性工作。

文章以大学教育中的轨道交通方向专业必修课程--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为例,在详细分析其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探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有效举措和教学评价方法,以更好地提高轨道交通车辆构造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智育协同发展,同时为相关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

【总页数】4页(P116-119)
【作者】于曰伟;赵雷雷;张益瑞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为例
2.OBE理念下课程思政与"金课"融合教学探索与实践
——以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为例3.以车辆与交通类专业为例的工学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评《理工科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4.以小我力量助轨道交通——“课程思政”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教学中的探
索与实践5.基于“课程思政”的军队院校教学探索与研究――以特种车辆构造与维修类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术性讲座活动策划

学术性讲座活动策划

学术性讲座活动策划篇一:大学活动学术讲座策划书百家讲坛第一期策划书一、讲座主题:中国汽车的现状与未来期许二、讲座目的:1、增进学生对于本专业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2、开阔学生视野,近距离接触科技尖端技术3、使学生了解现今中国汽车产业现状,明确中国汽车产业的不足及汽院学生的使命。

三、主办单位:学生会秘书部四、讲座对象:全体汽车工程学院学生五、讲座时间:20XX年11月初(具体时间待定)六、讲座地点:待定七、讲座人数:400(暂定)八、讲座安排:1、宣传:展板、条幅、飞信(班长通知)2、讲座形式:专家主题演讲以及与学生互动交流九、工作人员安排主持人:负责开场白结束语,引导活动流程学生代表:审核学生们的问题纸条,与专家互动(3人)另设四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各司其职,具体如下:后勤组:主要负责布置会场,收尾。

(4人)现场组:主要负责引导老师与学生就坐,维持会场秩序。

(8人)联络组:主要负责联络学生,签到,确认当天到场人的人数。

(2人)宣传组:主要负责制作ppt,监督海报及条幅制作和到位(4人)各组人手不足时,可要求其他组支援。

十、主要流程:主持人在讲座在即将开始时,提醒教师和学生将手机调为静音或关机状态。

主持人宣布讲座正式开始,同时介绍今天到场的来宾和教师。

主持人结合ppt介绍主讲人、嘉宾以及讲座的主题与目的,将话题交给今天做报告的专家。

专家做报告。

(时间约90分钟)专家与学生互动(学生将自己的疑问或困惑写在纸条上上交,由学生代表审核向专家提问)主持人总结,并结束今天的讲座。

主持人请嘉宾和老师先离场。

主持人组织学生离场(现场组协助)。

后勤组负责好收尾工作。

十一、经费:10瓶矿泉水共15元横幅 25元十二、补充注意点:1、布置场地:保证卫生状况,黑板的布置,准备三张桌子摆在靠近专家的地方2、调试好电脑,投影仪,麦克风3、现场工作人员维持好现场纪律,尤其注意收纸条的时候4、邀请学生会干部、导员和其他教授担任嘉宾(此事需要大家的努力)5、联系女生部出派礼仪(现场组负责)20XX年10月25日星期二篇二:学术讲座活动策划书20XX年“尚师闻道”教授讲座活动策划书一、活动目的及意义为增强研究生的科研热情,进一步加大学术科技创新力度,以学科带头人对科研执着的探索精神为榜样,激发广大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人文素质,增强研究生肩负的“科学梦”和“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不断优化和完善学院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机制。

六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暨碰撞生物力学和损伤预防讲座

六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暨碰撞生物力学和损伤预防讲座
主席,中国 副主席:李伟华,博士,厦门市科技局局长,中国
孙建华,厦门金龙汽车集团总经理,中国
成员(按拼音顺序): 贺向东,厦门市科协副主席,中国 贺升平,教授级高工,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公司总工程
上海汽车工业联合会,中国 东风汽车(集团)公司,中国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 奇瑞汽车公司,中国 长安汽车研究院,中国 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中国 湖南长丰汽车(集团)公司,中国
主办单位: 湖南大学
CESARI Dominique, INRETS, 法国 曹立波,湖南大学,中国
组织委员会: 主 席:钟志华, 赵航 副主席:杨济匡
组织委员会成员(按拼音顺序): 顾 镭,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 贺四清,长丰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
任,中国 黄佳腾,东风汽车公司科技部副部长,中国 李骏,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魏燕钦,上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 赵 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 钟志华,湖南大学校长,中国 朱华荣,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兼总工程师,中国
特邀报告
08:00 – 09:30
K1 事件数据记录仪的特征 Hirotoshi ISHIKAWA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lice Science (NRIPS), National Agency for Automotive Safety and Victim’s Aid, Japan
1
备胎刚度对后碰性能的影响分析
卫董程,胡经国,吴沈荣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工程研究院,安徽
芜湖,中国
2
改进侧撞安全性的新方法
Liwen LI,Jon RILEY,Ken TAKAHASHI

汽车教研活动计划主题(3篇)

汽车教研活动计划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对汽车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强调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并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教研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创新驱动,促进汽车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为我国汽车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汽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 推动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 促进汽车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4. 加强汽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活动主题创新驱动,智慧出行——新时代汽车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四、活动时间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五、活动内容1. 开幕式及专家讲座(1)时间:2022年9月(2)内容:邀请国内外知名汽车行业专家、学者进行主题讲座,探讨新时代汽车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挑战与机遇。

2. 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讨(1)时间:2022年10月(2)内容:组织汽车专业教师针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进行深入研讨,形成一套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

3. 汽车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1)时间:2022年11月(2)内容:探讨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难点、创新点,分享优秀实践教学案例,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4. 汽车行业发展趋势与就业指导讲座(1)时间:2022年12月(2)内容:邀请汽车行业资深人士为汽车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

5. 汽车专业教师技能培训(1)时间:2023年1月(2)内容:组织汽车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6. 汽车专业学生技能竞赛(1)时间:2023年2月(2)内容:举办汽车专业学生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选拔优秀人才。

7. 汽车企业与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1)时间:2023年3月(2)内容:邀请汽车企业与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推动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探究——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为例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探究——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为例

34AUTO TIME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升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电动汽车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投资于电动车型的研发和生产,而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能量储存装置,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带来了对具备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1-3]。

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然而,与毕业生数量相比,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有限,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愈发激烈。

与此对应的,从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度不够等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产教融合作为实现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衔接的有效手段,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4-5],培养新能源汽车行业高素质的实践性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成 秦太兴 游世彬 王思卓 屈慕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665摘 要: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已成为推动可持续交通领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在这一兴旺市场中,锂离子电池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也带来了对具备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产教融合成为培养新能源汽车专业锂离子电池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策略。

本文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为例,基于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创新班同学的培养方法,探索应用型大学校企深度协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建立可参考、可复制、易推广的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范式。

关键词:应用型 新能源汽车 人才培养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新能源汽车专业 实践型人才培养探究——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为例1 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令人瞩目的增长,成为汽车行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 )的数据,电动汽车销量自2010年以来每年增长超过30%,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到了数百万辆。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2篇)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2篇)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我是xx大学汽车交通运输学院车辆工程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并参加了多次社会实践,使我不但有坚固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健全的人生观,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下面就是我对自己的个人自我鉴定。

在学习方面通过系统完善的汽车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且有一定的汽车管理知识。

课外大量猎阅图书馆中汽车类书刊资料。

了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动态方向,特别是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

知道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善于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工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能够熟练的利用互联网查询汽车维修资料,收集本行业最新信息。

在做人方面,“老老实实为人,本本分做事”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我时刻铭记的一句话。

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能够忠于自己的企业,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

勇于创新,善于开创,能承受较高的工作压力;吃苦耐劳,注重合作,具有年轻人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21世纪是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我充分意识到了这点,要成为一个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汽车人一直是我的目标,所以我将一直努力和奋斗。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2)尊敬的评委、教授: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自我鉴定。

在过去的四年中,我深入学习了车辆工程领域的知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念。

在这篇自我鉴定中,我将向大家展示我在学习、实践和个人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我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首先,我一直认为学习是自我发展的基石。

在大学期间,我在车辆工程课程中学到了广泛的理论知识,涵盖了汽车设计、制造和维护等方面。

我努力追求高标准的学术成绩,不仅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为了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深入学习了汽车动力学、材料技术、汽车电子等课程,通过课堂讲解、实验和项目,我对车辆工程的各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思政元素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思政元素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思政元素一、引言汽车工程是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机械、电子、材料、能源等多个领域。

汽车工程不仅关乎到人们的日常出行,也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安全息息相关。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探讨汽车工程中的思政元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汽车工程中的思政元素1. 创新精神:汽车工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

从最早的马车到现代的电动汽车,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的努力和探索。

同学们应该学习这种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团队协作:汽车工程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

同学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在未来的工作中,团队协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3. 责任担当:汽车工程师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同学们应该树立起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4. 爱国主义:汽车工业是中国的优势产业之一。

同学们应该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学习1. 课堂讨论:老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在汽车工程方面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引导他们思考汽车工程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2. 案例分析: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工程案例,让同学们分析其中的思政元素,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3. 实践活动:组织参观汽车制造厂、汽车展览会等活动,让同学们亲身感受汽车工程的发展和成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4. 榜样引领:邀请优秀的汽车工程师或企业家来校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让同学们了解他们在事业上的追求和奉献精神,激励他们向榜样看齐。

四、结语汽车工程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同学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4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综述

第4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综述

| 产范畴,所以这方面的文章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 传统 戏 曲文本 、 作 了更 细致 的考 辨 , 都 是值得 } 9 版本 这
维普资讯
综 合 述
织 召开 , 到 日本名 古 屋 大学 、 得 瑞典 查 尔 摩 斯大 学 、 法 国 L usP s u ( L 大学 、 oi at r U P) e 荷兰 T O汽 车安 全 N
要更为真实准确的实验 ( 碰撞事故 ) 来研究 。 基于以 上两点需求 , 欧美发达 国家在近 1 年开展 了大量深 0 入 的交通事故分析研究 ( 个案分析 ) 。 在会议最后一天举行 的 “ 深入的交通事故分析 研究 ” 专题讲座 中 , 自德 国汉诺威医科大学 Ot 来 t e De a 教授 、 im r t 瑞典查尔摩斯大学 N r as oi H n 教授 、 n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F d sBi 教授以及我校杨 ie r l a n 济匡教授等作专题发言。 通过专题可 以了解 , 前 国 目 外深 入 的事故 分 析工作 已经开 始趋 于 系统化 、体系 化, 基本 上均包 括 3 方 面 。 事故 数据 采集 : 场 、 个 ① 现 车辆 、 员 伤亡 、 人 当事人 描 述 、 方 描 述 、 警 医院 纪 录 、
分歧。但无论初步结论如何 ,这些讨论都将持续下
去, 并将进一步促进古代戏 曲研究的发展 。 本次会议所提交的学术论文 ,内容涉及古代戏 曲研究的方方面面 ,不少文章正在努力开拓古代戏 系 曲的研究新领域 ,另一些文章则具有较强的理论色
期 彩 。它 们 的学术 价值 , 主要体 现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 ) 于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讨 论 。 “ 物 质文 1关 非
地减 少汽 车交 通事 故 中 的人 员 伤亡 是 车辆工 程 和相 关研 究 领域要 解决 的重要科 技 问题 。汽 车交 通 安全 是 一项 复杂 的系 统工 程 ,涉及 到车 辆工 程 、交 通 医 学、 交通 运输 工 程 、 律 、 险 、 会 学 、 理 学 和教 法 保 社 心 育等 多学科 的研 究领 域 。 在此 背景 下 ,国际汽车 交通 安全 学术 会议 每 两 年举 行 1 , 次 旨在 建立 一个 学术 论坛 , 各相关 学 科 为

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

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

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摘要】本文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内涵与特点,探讨影响因素,提出评价方法与指标,探讨提升策略,并结合案例展开讨论。

通过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展望,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推动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推动学术研究和实践的融合。

通过对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深入研究,将为该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促进学术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推动车辆工程领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车辆工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评价、因素分析、提升策略、案例分析、总结、展望、研究成果、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汽车、机械、电子、控制、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领域,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研究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汽车工程领域中脱颖而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变化的市场需求。

通过学术创新,研究生能够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并在汽车工程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对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提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特点、影响因素分析、评价方法与指标、提升策略以及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研究生阶段则是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加强学术研究能力的关键阶段。

评价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作者:梁槚姚明耿国庆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02期[摘要]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基于人工智能与课程思政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教师与课程角度阐述了交通工程专业现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專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法与措施,从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及教材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构建新时代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了交通强国重大发展战略的需求,对培养交通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交通工程;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BIM技术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TYB20-38);2022年度江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交通运输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与实践路径研究”(XJGKT22_002)[作者简介]梁槚(1990—),男,河南信阳人,工学博士,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道路缺陷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姚明(1977—),男,江苏镇江人,工学博士,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道路与交通安全技术研究;耿国庆(1979—),男,江苏镇江人,工学博士,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智能及新能源汽车性能动态模拟及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077-04 [收稿日期] 2022-11-23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车辆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正日益增加。

然而,目前我国车辆工程人才供应量不足,且整体素质也存在差距。

因此,为了满足汽车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有系统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2. 培养具备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车辆工程技术人才;3. 培养具有较强汽车行业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车辆工程管理人才;4. 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方法技能,能够独立从事车辆工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高级人才。

三、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汽车构造、机械原理等;(2)通识教育:包括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计算机基础、汽车文化史等;(3)专业课程:包括汽车概论、车辆动力学、汽车结构强度学、车辆电子控制技术、汽车设计、汽车电气和电子技术、汽车零部件设计、汽车制造工艺、汽车检测与试验、汽车发展与未来趋势等;(4)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实习、设计与研究的实践教学环节。

2. 师资队伍(1)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2)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车辆工程领域专家;(3)校企合作,邀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提供实践教学支持。

3. 实践教学(1)实验教学:设置综合性的汽车工程实验室,提供学生实验环境,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2)实习实训:与汽车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技术实训,培养其工程实践经验;(3)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与汽车工程相关的毕业设计与研究项目,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拓展平台(1)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汽车工程学术会议、论坛、讲座等,拓展其学术视野;(2)校企合作:与汽车生产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学生实践环境和实习机会;(3)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汽车工程领域的科研项目,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登记卡

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登记卡

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生参与参加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登记卡
姓名:年级: 2017级学号:硕、博专业交通运输工程
注:1.博士研究生须参加不少于8次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国内、外),其中本人主讲不少于1次。

2.硕士研究生须参加不少于5次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国内、外)。

3.导师根据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后写的书面收获和体会或研究生本人主讲提纲阅签。

4.研究生凭此卡片和导师阅签后的书面收获、体会到本人所在院、系(所)和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登记学分。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术讲座西华大学讲课稿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术讲座西华大学讲课稿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术讲座西华大学精品文档鲁致华研究员简介鲁致华: 1983年于兰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于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高分子科学博士学位。

1999-2000年任新加坡材料与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2000-2004年,在加拿大卡加利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5年,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研究员;2006-2010年,任美国百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级科学家,现为美国百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鲁致华研究员长期在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从事多种纳米材料技术和生物材料技术研究,曾在原 IBM 高分子部主任、计算机芯片高分子材料著名权威 C. Grant Willson 教授实验室从事纳米材料结构和生物芯片研究工作。

现同美国、瑞士、丹麦、英国等国科学家合作开发新型生物材料技术和纳米生物材料技术。

在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成功指导并解决了各项目的多项关键技术,其中“人工脊椎材料技术项目”进入放大和动物试验,为美国军方研制的创伤材料第一项产品已获 FDA 批准。

目前任美国百科公司首席科学家,主导多项医用生物高分子纳米材料和活性生物材料项目研究,包括纳米蛋白/高分子生物材料膜技术,抗癌纳米药物技术,生物活性材料等,是新生物材料技术、纳米诊断技术和抗癌纳米药物技术等多项生物材料和医药技术的发明人。

新申请“美国军方液体创伤新材料”项目 1项,美国国家卫生署“癌症诊断与治疗纳米新技术”项目 2 项。

申请中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际合作项目 1 项,申请美国专利 4 项、申请中国专利 1 项、中国技术转让 1 项。

发表研究论文 25 篇,被各国科学家大量引用。

长期受邀为美国、英国、日本化学会如《生物大分子》、《工业与工程研究》、《应用高分子科学杂志》、《材料化学和物理》等多家国际期刊论文评审专家。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术讲座题目:2012成都先进车辆技术国际论坛时间:2012年7月12日(星期四)8:30-17:30地点:西华大学新图书馆报告厅主办: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主讲:主题报告人报告题目Prof.Corina Sandu(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Tire Modeling for Mobility and Vehicle Dynamics Applications(轮胎运动仿真和车辆动力学应用研究)Prof. Valdimir V. Vantsevich (美国劳伦斯技术大学,教授)Multi-Disciplin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Multi-Scale Systems(多尺度系统中的多学科和系统工程方法)Prof.Subhash Rakheja (加拿大康克迪亚大学,教授)ROLE OF ANTI-SLOSH DEVICES (BAFFLES) IN ENHANCING DIRECTIONAL PERFORMANCES OF PARTLY-FILLED TANK TRUCKS(防摇晃装置(折流板)在提升部分装载罐车的方向操控性中的作用)Dr. Ye Li(日本马自达公司,主任级高级工程师)Application of Aerodynamics in Automotive Development(空气动力学在汽车发展中的应用)Dr. Yuanxian Zhu(留美学人、成都威特电喷公司技术总监)Development trends of automotive engine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趋势)Dr. Zhongwei Meng(清华大学博士、加拿大温莎大学博士后、西华大学副教授)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iesel particle filter(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的试验研究)主讲人简介:1、Associate Professor Corina SanduDr. Corina Sandu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Virginia Tech, and the Director of Advanced Vehicle Dynamics Laboratory. She received her Engineer Diploma from the Bucharest Polytechnic Institute in Romania (1991), and her M.S. (1995) and Ph.D. (2000)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owa. She worked at Michigan Tech as a visiting and research faculty for three years before joining Virginia Tech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2003. Dr. Sandu’s research focu ses 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multibody systems, uncertainty treatment in dynamical systems,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mechanical systems, stochastic soil and terrain modeling, on-road and off-road vehicle dynamics, tire and track modeling, and terramec hanics. In 2012 she was elected ASME fellow, and also received the Dean’s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Service from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t Virginia Tech. In 2007 she received the SAE Ralph R. Teetor Educational Award. Dr. Sandu is an active member of SAE, ASME, ISTVS, and ASEE; she is the SAE Chassis and Suspension Committee vice-chair and the ASME Vehicle Design Committee chair. Dr. Sandu is Editor-in-chief of the 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ommercial Vehicles,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Terramechanics, and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Systems Modelling and Testing; she served as guest co-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Special Issue on Interdisciplinary Aspects of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gration. Dr. Sandu’s research has been supported with funding over $2.2 million by agencies such as NSF, NASA, and AAR, centers such as the Automotive Research Center (ARC), and companies such as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and Caterpillar. Among her scholarly publications are 35 journal articles and 56 peer-reviewe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Dr. Sandu graduated 7 Ph.D. and 12 M.S. students.2、Professor Vladimir V. Vantsevich, D.Sc., PhDDr. Vladimir V. Vantsevich is a Professor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Master of Science in Mechatronic Systems Engineering Program at Lawrenc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Michigan. He is also a co-founder and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Automotive Engineering Institute. Prior to Lawrence Tech, Dr. Vantsevich was a Professor and the Head of Research and Design Group on Multi-Wheel Drive Vehicles that designed and developed a number of mechatronic and mechanical driveline systems for various purpose vehicles in Belarus. He earned his Ph.D. and D.Sc. (the highest degree in the former U.S.S.R.) degrees in Automobile and Tractor Engineering from Belarusian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approved by the Higher Awarding Committee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Prof. Vantsevich's research interests have focused on inverse and direct dynamics, on mechanical and mechatronic system modeling, design and control with applications to autonomous and conventional vehicles and vehicle locomotion and driveline systems. He is author of 4 technical books and more than 100 research papers on inverse/direct vehicle dynamics, vehicle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and driveline systems design. Prof. Vantsevich delivered more than 110 science seminars, invited lectures and technical presentations at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to industry. He a registered inventor of the U.S.S.R. and holds 30 certified inventions.Prof. Vantsevich is the Founder and Editor of a series of handbooks, textbooks, and references on the subject of Ground Vehicle Engineering, CRC Press/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He is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Autonomous Systems and an Associate Edi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Noise and Vibration.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Journal of Multi-body Dynamics (Part K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Prof. Vantsevich achieved the status of Fellow of ASME. He is a member of Association of Vehicle Autonomous Systems International, SA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rrain-Vehicle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Vehicle System Dynamics.3、Subhash RAKHEJA教授简介:RAKHEJA教授,机械工程博士,在加拿大康考迪亚(Concordia)大学长期从事机械振动工程和车辆工程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培养出了17名博士和38名硕士,并于2005年获该校最高科学研究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