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代码:PRN24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先修课程:环境学、无机化学一、课程介绍1.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2.环境生物学属于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属重点基础课,许多后续课程如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工程、环境污染修复工程等与环境生物学密切相关。
环境生物学也是环境生态类考研科目之一,对学生的考研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类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须。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大纲范围内的环境生物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以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理解和掌握以下理论、方法和技术:1)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2)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3)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5)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7)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8)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环境生物学为重点基础课,牵涉面广,学科交叉较多,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因此,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有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较现代化的内容作为基本要求。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根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1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54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理。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普通生物学等相关科学的穿插学科,它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与生物产生的效应以与人类和生物对这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产生的响应,其目的在于为维护人类生态安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开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根底,促进环境和生物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开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对生物体的危害,以与生物体在净化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污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从吸收到排泄的整个行为过程,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在各级水平上的影响,了解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的检测方法。
掌握生物净化污染物的根本原理,了解生物净化的根本方法和常用的工艺。
该学科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其根本规律,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识;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普通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概论等相关专业的根底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底。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2课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任务;2.认识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开展历史。
3.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生物学的开展趋势。
环境生物学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四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一、环境污染概述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通常,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2.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⑴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
⑵环境化学效应: 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⑶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噪声、地面沉降等。
3.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污染物的自然来源(Natural Source ) : 自然界向环境排放,如:活动的火山 污染物的人为来源(Artificial Source ) : 来自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广、危害大4.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物质。
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进人大气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太阳辐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新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危害更为严重。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主要针对下列污染物: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污染物。
★★★环境污染的特点: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污染容易、治理难。
环境生物学污染物环境行为-精选文档
Cf Cw
∞时则 =
K 1K K1 K
1
K
1
K
五 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一、微生物能降解污染物可以减轻污染物对环 境的影响 微生物定义:是指体积很微小的生物的总称。 以um计量, 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包括细 菌、真菌、藻类、病毒物.
二、微生物的分布
(1)大气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性微生物和 细菌。乙肝病毒,结合杆菌,流感病毒。(2)水 体中:江、河、湖、海、沼泽、池塘、地下水 中也存在大量的细菌,藻类和病毒。霍乱、痢 疾、伤寒主要流行病是由于水中病源微生物引 起的水传播疾病。 (3)土壤:微生物大本营 (4)生物体内、体外:如牛皮鲜,香港脚是由于 真菌寄生于人体表皮而形成的。地球表层任何 地方都有它们的“足迹”。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一、生物污染的途径 (一)表面附着 (二)生物吸收 1.植物吸收 2.动物吸收
二、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
(一)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分布规律: (1)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如钠、钾、锂、氟、 氯、溴等离子,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 (2)镧、锑、钍等三价和四价阳离子,水解后 生成胶体,主要蓄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 (3)与骨骼亲和性较强的物质,如铅、钙、钡、 锶、镭、铍等二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 (4)对某一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 在该种器官中蓄积较多。如碘对甲状腺,汞、铀 对肾脏有特殊亲和性。 (5)脂溶性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六六 六、 DDT等),易蓄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和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比值。
生物浓缩程度的大小与物质本身的性质以 及生物和环境等因素相关。
环境生物学复习-段昌群-参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积累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随食物链的营养转移而进行迁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不断富集。
3、吸收:环境中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总过程。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有机卤化物和可以在环境中形成卤化物的物质 2、有机磷化合物 3、有机锡化合物 4、在水环境中或由于水环境介入而显示致癌活性的物质 5、汞及其化合物 6、镉及其化合物 7、持久性油类和来自石油的烃类 8、可漂浮、悬浮或下沉和妨碍水质的任何持久性物质
4. 我国杨友明等学者对约一万种化学品经过筛选,确定了52种有 毒化学品为我国优先控制的名单。
环境效应
——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 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变化。如气候 变化与恐龙灭绝,水利工程-洄游、污染物-致畸/癌。
环境化学效应——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环境化学性质的变化。如环境酸化、 土壤盐碱化、光化学烟雾、地下水硬度升高等。
m-Cresol
单环芳香族类化合物 ○ ○
hexylchlorobenzene
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 ○
○○
Dibutylphthalate
酞酸酯类化合物
○ ○○ ○
Diocthylphthlate
酞酸酯类化合物
○ ○○ ○
Methyl bromide
卤代脂肪烃类化合物○ ○
Carbondisulfide
农药类化合物
金属和无机物
○○
金属和无机物
○ ○○ ○
卤代脂肪烃类化合物 ○ ○
卤代脂肪烃类化合物 ○ ○
农药类化合物
○ ○○ ○
卤代脂肪烃类化合物 ○ ○
单环芳香族类化合物 ○ ○ ○ ○
单环芳香族类化合物 ○ ○
苯酚类化合物
○ ○○ ○
金属和无机物
○ ○○ ○
单环芳香族类化合物 ○ ○
《环境生物学》 第4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ppt
(三)利用微生物监测
第1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平皿落菌法:将营养琼脂培养基融化倒人d90mm无菌平皿中 制成平板。将它放在待测点(通常设5个测点),打开皿盖暴 露于空气5~10min,以待空气微生物降落在平板表面上,盖 好皿盖,置于培养箱中培养1-3d后取出计菌落数,即为落 菌数。
第1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白杨
云杉
地衣
苔藓
白蜡树
图1 部分二氧化硫指示植物
棉花
第1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2. 光化学氧化物指示植物
菠菜 马铃薯
洋葱
葡萄
矮牵牛花
图2 O3的指示植物
黄瓜
3. 氟化物指示植物
第1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郁金香 葡萄
雪松
慈竹 金钱草
图3 氟化物的指示植物
杏树
4. 乙烯的指示植物
第1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第 一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第二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1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大气中的污染物 的反应,监测有害气体的成分和含量,以了解大气 的环境质量水平。
利用植物监测 利用动物监测 利用微生物监测
第1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一)植物监测—依据/原因
植物能以庞大的叶面积与空气接触,进行 活跃的气体交换; 植物缺乏动物的循环系统来缓冲外界的影 响; 植物固定生长的特点使其无法避开污染物 的伤害。
图5 对SO2敏感的动物
家禽
第1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二、利用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大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迁移
受不了啦,快跑吧!
图6 大型哺乳动物、鸟类不堪忍受空气污染而迁往别处
第1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环境生物学污染物环境行为-精选文档
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 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 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 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第一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 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一章 的行为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
环境污染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 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生物效应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分急 性生物效应和慢性生物效应。 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
第二节 转运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
1机械迁移 2物理-化学迁移 3生物迁移
2、影响因素 3、颗粒物、气溶胶的吸收和沉积 (三)经皮肤的吸收
四、外源化学物的分布-再分布
(一)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运输
1、与血浆蛋白结合 2、与血红蛋白结合 3、溶解状态 4、吸附或结合于红细胞表面
(二)外源化学物的器官分布 (三)外源化学物在分布过程中 的屏障
皮肤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四)外源化学物在组织中的贮 存与沉积
生物转化对于判定毒物对机体的影响有重 要作用。 为防治其对机体损伤有重要意义 探求其损伤机制,作用的靶器官、靶组织、 靶细胞乃至靶分子。 中毒诊断,程度判断,治疗效果评价提供 有意义的生物学材料。
第四节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 累、放大
生物积累 生物浓缩 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一、生物污染的途径 (一)表面附着 (二)生物吸收 1.植物吸收 2.动物吸收
二、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
(一)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在静态暴露染毒条件下BCF
汞
铅
镉
近江牡蛎
2435.6
11.3
76.5
菲律宾蛤仔 53.7
18.5
19.5
翡翠贻贝
121.8
1.1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5.2
2、组织和器官的差异性:生物的不同器 官对污染物的富集量有很大差异。因为 各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与污染物 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面积的大小等也 都存在很大差异。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一、生物转化
(一)概念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 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二)生物转化的过程
排出体外
外源性化合物
过程I (相I反应)
一级代谢物
毒害作用
过程II (相II反应)
结合产物 (二级代谢物)
消化管吸收:
吸收对象主要为饮水和由大气、水、土壤进 入食物链中的污染物。
吸收方式多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而被 吸收。
主要部位如胃和小肠。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透过完整皮肤引起
中毒 污染物经皮肤吸收的两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穿透相,以扩散的方式通过表皮 第二阶段:吸收相,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真皮
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
MFO存在于所有的脊椎动物和大部分的无脊椎动物中, 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包括内源 性化合物和外源性化合物。
从解毒作用来看,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体内,经 MFO作用后发生各种变化,大多数被转化成低毒易溶 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有的则变成高毒甚至致癌物。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实验(含上机):16 学时,课外0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环境生物学》,孔繁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广泛领域。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并与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学科共同构成环境科学。
在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中,如果没有环境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那么环境科学就会成为一门没有生命的科学。
因此,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环境类各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环境生物学基本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1.1环境科学概论与环境生物学(1学时)(1)初步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了解重大环境问题;(3)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重点: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难点: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2环境生物学概述(1学时)(1)熟悉环境生物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2)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趋势重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难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4学时)1.1环境污染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2)理解污染源和污染物;(3)掌握优先污染物重点:环境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概念难点:优先污染物的概念2.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1学时)(1)了解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3)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重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难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2.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1学时)(1)了解生物运转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2)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重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难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2.4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0.5学时)(1)了解生物浓缩模型(2)理解生物浓缩机理(2)掌握重点: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基本概念难点:生物浓缩机理2.5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2)掌握金属的生物转化重点:生物引起环境污染的机理难点:金属的生物转化3.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4学时)3.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生物机体酶的基本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3.2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和组织器官影响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3.3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环境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的定义(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行为和繁殖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3.4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影响的影响难点:污染物对生物群落影响的机理3.5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0.5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类型(2)理解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3)掌握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重点: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难点: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1生物测试及方式(0.5学时)(1)了解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2)理解生物测试的分类以及试受生物的选择(3)掌握生物测试的定义重点:生物测试的内容与方法难点: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4.2一般毒性试验(1学时)(1)了解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2)理解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3)掌握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重点: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难点: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4.3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1学时)(1)了解加合物测定的方法(2)理解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检测方法(3)掌握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重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难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4.4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致突变的类型(2)理解生物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概念以及致畸作用的评价(3)掌握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的方法和机理重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方法难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机理4.5微宇宙法(0.5学时)(1)了解微宇宙法及定义(2)理解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和室外水生微宇宙(3)掌握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重点: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难点: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4学时)5.1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0.5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2)理解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3)掌握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重点: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难点: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5.2生物监测与评价(1学时)(1)了解大气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及大气污染的生物学分级(2)理解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3)掌握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重点: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难点: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5.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及其基本内涵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问题(2)理解环境质量预测方法(3)掌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重点:环境质量语法方法难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5.4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1学时)(1)了解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2)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3)掌握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重点: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难点: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5.5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的评价(0.5学时)(1)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概念(2)理解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3)掌握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重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难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6 第五章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3学时)6.1环境污染净化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和来源(2)理解环境污染治理方法(3)掌握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重点: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治理方法难点: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6.2生物对污染物净化原理(2学时)(1)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2)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3)掌握微生物对污染无的降解与转化重点:废水生物处理的降解与转化难点: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7.第六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5学时)7.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1.5学时)(1)理解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原理(2)掌握活性污泥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和原理重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难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原理7.2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学时)(1)了解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与好氧处理的经济分析(2)理解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和运行过程的安全(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重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难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7.3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1学时)(1)理解光合细菌法处理废水(2)掌握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重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方法难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原理7.4废水的微生物脱氮除磷(0.5学时)(1)微生物脱氮工艺及其机理(2)微生物除磷工艺及其机理重点: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难点:微生物脱氮除磷机理7.5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堆肥(2)理解卫生填埋(3)掌握厌氧发酵(消化)及机理重点:卫生填埋和厌氧发酵难点:厌氧发酵的机理7.6大气污染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煤炭微生物脱硫(2)理解微生物对无机废气和有机废气的处理重点:微生物对无机废弃的处理8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2学时)8.1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1学时)(1)了解现在生物技术的概况(2)理解现在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前景(3)掌握各类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重点: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治理环境污染中的机理8.2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1学时)(1)了解生态工程(2)理解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和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3)掌握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重点: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难点:生态工程运行的机理9第八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4学时)9.1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学时)(1)理解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生物修复中主要生物种类及其修复原理重点:生物修复的概念及生物修复中主要的生物种类难点:生物修复的原理9.2生物修复工程技术(2学时)(1)了解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可行性(2)理解地下水生物修复工程技术(3)掌握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重点: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难点:土壤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四、课程考核(1)作业和报告:作业:课程论文: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五、参考书目1.《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孟紫强,2003年出版2.《环境生物学》,科学出版社,段昌群,2005年出版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年出版4.《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吴湘钰,2005年出版;5.《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年出版。
《环境生物学》4-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第五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PM2.5产生的室外来源: 日常燃煤发电、工业 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 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PM2.5产生的室内来源: 吸烟、烹饪、空调Biblioteka 第五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 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空气 质量准则》中,PM2.5年均值 为10微克/立方米,日均值为 25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 (WHO)认为,PM2.5小于10是 安全值,而中国一些地区的 PM2.5却高于50接近80,比撒 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第五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3、失衡生态系统环境的修复与重建 一个失衡的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发生变化,在功能上发生缺损,能量流受
阻,物质循环中断,信息流错位,十分脆弱。
遭受摧毁的生态系统的重建:这主要发生于遭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彻 底摧毁的环境,如因地震、海啸、泥石流或围湖造田、围海造地、山区 修筑大型水库等情况,陆地环境成为水域环境,或水域环境成为陆地环 境,完全不同于以前的环境,原有的生态系统在改变过程中完全被摧毁。
PM2.5监测数据: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或中国环境保护部(/) 查询.
第五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第五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在发展过程中,到底是GDP第一,还是 健康第一?现在到了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的时候了。空气污染 若再这样下去,若 干年后肿瘤患者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 人的生活基本要素受到威胁时,环境问 题就变成危机了。 钟南山
第五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1、环境污染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破坏因素
➢人为因素
a)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可利用的科学知识和技 术手段越来越多,因而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方面、越 来越强有力地干预自然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
1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屏障
2.2 污染物的生物转运
• 污染物的排泄:进入机体的污染物及其代谢
转化产物被机体清除的过程 – 肾脏排泄 – 随同胆汁排泄 – 其它排泄途径 • 呼出气体、汁液,乳汁排出等
2.3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
•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 外源化合物(Xenobiotic)进入生物机体后 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 浓缩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CF):
– 某种物质在生物机体内的浓度和环境的浓度的比值
3.2 生物积累
•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 生物在其代谢活跃期蓄积的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 合物,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 生物积累只有当摄取量(吸收)大于消除量
• 生活污染源
– 消耗能源排除的废气 – 生活污水 –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1.3 污染物
• 污染物(Pollutant):
–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 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物质
产品 生产资料 自然界
劳动 科技 劳动 科技 消费
废物
废物 生活资料
人的消费 新陈代谢
. 生 物 放 大
第四节 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 生物污染的概念
• 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 空气和水体中的微生物污染
• 水体的富营养化
• 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 • 微生物毒素
• 金属的生物转化
4.1 生物污染的概念
• 生物污染(Biological Pollution):
– 对人和生物有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 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 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即生物引起的污染。
第1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2009)PPT课件
.
15
四、优先污染物 指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大、在环境中数
量增加迅速、其含量接近或超过环境标准 的污染物。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上世纪70年代 就明确规定了129种优先污染物;日本在 1986年确定的优先污染物为189种;欧共体 在关于水质项目的排放标准的技术报告中, 列出了“黑名单”和“灰名单”;我国初 步提出的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有68种。
的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 ② 气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大气中
的扩散和被气流搬运; ③ 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
.
20
2.物理化学迁移 物理化学迁移是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重
要的形式,这种迁移的结果决定了污染物在环 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 ①无机污染物
以简单的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的形式 在环境中迁移。其物理化学作用包括:溶解— 沉淀;氧化还原;水解;络合;吸附和解吸。 ②有机污染物
.
11
三、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 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 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污染物划分:
自然界释放 人类活动产生 环境科学中主要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排 放的污染物。
.
12
人类活动中废物产生过程示意图
.
13
(一)生产性污染物 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物。
.
8
(二)农业污染源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
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称为农业污染源。 1.产生过程
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使用 机械使用 一些农业设施 2.对环境的影响 破坏土壤结构和自然生态系统,导致污染 物迁移和转化,危害生物、水体和大气。
.
9
(三)交通运输污染源 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一、环境污染概述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通常,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2.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⑴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
⑵环境化学效应: 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⑶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噪声、地面沉降等。
3.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污染物的自然来源(Natural Source ) : 自然界向环境排放,如:活动的火山 污染物的人为来源(Artificial Source ) : 来自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广、危害大4.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物质。
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进人大气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太阳辐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新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危害更为严重。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主要针对下列污染物: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污染物。
★★★环境污染的特点: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污染容易、治理难。
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1.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2.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主要途径(1)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排放(如交通事故和火灾)。
(2)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徘放)。
(3)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注: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可以在各个环境要素(水、气、土)中发生迁移并输送到很远的距离。
②污染物的长距离传送,往往由局部性污染引发区域性污染甚至全球性污染,这也是环境污染成为当代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
3.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决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位置或形态特征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又叫污染物的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 behavior)。
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㈠机械迁移: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丢弃、搬运以及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水的机械迁移作用 ,气的机械迁移作用 , 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㈡物理-化学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重要的形式。
(1)溶解-沉淀作用、络合-螯合作用、吸附-解吸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作用(2)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生物化学分解㈢ 生物迁移 : 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例:生物通过食物链对重金属的放大积累作用A . 生物浓缩 : 生物体内该污染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B . 生物积累 : 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C . 生物放大: 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D .生物浓缩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CF ):作用:用于阐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 平衡浓缩系数:生物通过吸收、吸附、吞食、排出等过程,经历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浓缩系数。
即物质交换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浓缩系数。
一般多用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浓度同在水生生物体内的浓度之间的关系.★★★ 三个概念的有何区别?生物浓缩:C 体内>C 环境生物积累:t (生长期) ,KBCF 生物放大:营养级 , KBCF研究意义:① 阐明人类的接触时间、浓度、途径、方式和条件,即接触的真实情况。
② 迁移与转化的相互关系:迁移为转化提供了环境条件,转化又为迁移提供了新的理化特征等物质基础 。
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BCF K5. 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⑴污染物的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⑵污染物的分布 : 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仅指在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还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三、污染物在环境中转化1.污染物转化(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 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
2.转化形式:一、物理转化: 指污染物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
与污染物的迁移关系密切,如有机物的蒸发。
二、化学转化: 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而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水解、络合、光化学反应。
如:大气中的光化学烟雾水体中主要为氧化-还原与水解络合,例砷的价态变化土壤中农药的降解 :吸附催化而加速塑料的降解。
三、生物转化与生物降解作用: 转化的结果:两种可能: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或易降解结构; 污染物的毒性增强或转化为难降解结构四、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合成作用: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矿化作用: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
循环过程(植物-动物-微生物)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作用的特点1. 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少数情况下是一种污染物的毒作用2. 多数情况下是低浓度,少数情况下是…3. 多数是长期作用,少数情况是一次作用4. 多种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器官移植等5.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发生一系列变化(转化),产生不同的危害6. 在污染范围内作用于整个人群,其中高危人群受到的影响较早、较重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生物转运、转化1.生物转运(biotransport):外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位移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和排泄。
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这些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的膜结构。
结果: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位移;不同器官、组织等接触不同浓度的污染物I、生物膜功能:能保持细胞和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选择性地允许或不允许某些物质透过,以使吸收和排出一些物质传递信息生物膜上的酶类(如混合功能氧化酶类等) 对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起催化作用II、毒物的跨膜转运方式1.膜蛋白是膜功能主要体现者。
核基因组编码蛋白质中30%左右为膜蛋白2. 膜蛋白在膜中的运动:1.侧向扩散 2.旋转运动3.膜脂和膜蛋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称为膜的流动性,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膜流动性的生理意义:当膜的流动性低于一定的阈值时,许多酶的活动和跨膜运输将停止,反之如果流动性过高,又会造成膜的溶解。
污染物毒性与生物膜什么特性有关?通透性毒物的跨膜转运方式作用非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大的化学物质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形成复合物膜行使载体的功能,运转、释放、再次转运( 一)、污染物在哺乳动物体内生物转Ⅰ、吸收:环境化学物自接触部位,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血液的过程. 消化道:最主要的途径,饮水和进入食物链的环境污染物部位:可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在小肠(有机碱)、胃(有机酸)方式:主要胃简单扩散,也有滤过与主动运输呼吸道:生产性毒物(蒸汽、气体、气溶胶)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部位:主要在肺部吸收特点:对脂溶性、非脂溶性和离子都具有高度的通透性,速度仅次于静脉注射方式:被动扩散、吞噬作用皮肤:部位:1、表皮2、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及皮脂腺)吸收特点:对脂溶性、非脂溶性和离子都具有高度的通透性,速度仅次于静脉注射方式 : 简单扩散相I过程(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主要类型:氧化(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还原,水解相II过程(反应):相I过程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反应。
主要类型:结合反应四.微生物对生物外源性物质的转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脱卤(主要是脱氯),如DDT的脱氯还原,将生物外源性物质上的取代基,特别是硝基,进行还原;水合反应,如对有机氰的水合反应,形成无毒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解毒作用(失活):毒性降低,易于排出,或使其转变为易于被其它微生物所降解的化合物。
增毒作用(活化):使其毒性增加Ⅱ.分布(distribution) : 环境化学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1、分布具体的过程:⑴外来物质与内源性物质结合:血浆蛋白、脂蛋白、多肽、有机酸⑵运输:主要途径是循环系统⑶分布:同一外来物质在生物体不同组织间的分布有相当大的差异Ⅲ、排泄主要从肾脏,其次是经肝脏,挥发性物质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1. 肾脏排泄: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主动转运2. 肝脏排泄:主要转化部位;也可被肝细胞直接排泌入胆汁,不再进入血液循环转运系统:输送有机酸系统、输送有机碱系统、输送中性化合物系统、金属转运系统;过程:主动转运去向:肝肠循环3. 肺:对象:由呼吸道进入体内的气态、挥发性液态及不溶解的颗粒状外来物过程:简单扩散4. 其他:乳汁汗液唾液毛发,指甲:有些毒物如重金属可通过指甲和毛发排出(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生物转运的过程Ⅰ、污染物在植物体的吸收进入植物体内三条途径:1、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运输到植物各部分2、暴露在空气中的植物地上部分,主要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大气污染物3、通过植物地上表皮渗透:有机污染物(蒸气态)Ⅱ、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运输部位:XB在植物体内的远距离运输主要由维管系统完成,包括木质部导管和韧皮部筛管运输方向:根部吸收的无机离子主要经木质部向上运输;植物叶片吸收磷酸以后沿着韧皮部向下运输;也有部分叶片吸收的磷酸从韧皮部横向运输到木质部Ⅲ、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污染物在植物体内分布的影响因素1、XB能否进入通道:重金属进入运输唯一的通道是穿过内皮层的原生质体进入内皮层以内2、运输距离:通常XB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格局与其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距离有关Ⅳ、植物对污染物的排泄 : 无专门的排泄系统,但仍然需要向体外排泄体内多余的物质和代谢废物,主要排泄方式有:分泌五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A 、生物引起的污染生物污染(Biological Pollution):对人和生物有害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