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星《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上)
人类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
方法内容分析法
——运用语Leabharlann 学、社会心理学理论论席勒的媒介神话批判(王怡红) 方法 文献法
用批评理论
人类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
——运
●即使是传播本体的研究 指标设置 文化指标 语言学 解释学 结构主义
如内容分析中文本分析的研究就要用解释学观点
人类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
上这门课更重要的是 传播学研究决不是仅仅研究 传播过程 (效果)
实际上不是直线,每一阶段影响着同时也受其他阶段的影响,
而是环状
问题
理论
观察
人类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
研究媒介内容的课题
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的变化
方法内容分析法
闻学的理论
——运用了新
人类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
目的、内容、形式
①文献检索 研究人民日报的文章与著作 研究机关报的著述 研究报业30年变化的文章 ②前期调查总编、编辑、读者
人类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
●本书把“传播理论”一词作了这样的界定:可 以用于专指某一理论,或者用来指与传播过程 相关的全部理论中集体的智慧结晶。
●我们在上本课时可以把“传播理论”使用为本书的 各学科理论,把“传播学理论”用于指专门的理论, 以示区别。
●为了易懂,与学过的知识结合,我们先要加入一 些对传播学的回顾与研究方法的回顾
既可以对不同研究分别使用,也可以就一个研究对象
分层使用
p11
————提出研究课题
人类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
2、观察
④抽 样
订户随机抽样
500—1000样本
⑤ 设置调查指标 其他简单,研究c要想一想
⑥调查
⑦统计数据
人类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
3、构建答案
西方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与理念
西方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与理念【摘要】西方新闻理论在不断发展与变革中,经历了新闻传播理论的演变、社会责任理论的兴起、认知启示理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新闻理论的挑战以及网络时代的新闻理论发展等阶段。
西方新闻理论的多元化使其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为新闻行业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与表现形式。
未来,西方新闻理论将继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更好地适应和解决新闻传播的挑战。
新闻理论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与公众参与,同时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西方新闻理论也将不断寻求适应和发展。
未来新闻理论的前景展望仍然充满着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也将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机遇。
【关键词】西方新闻理论、新闻传播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认知启示理论、后现代主义、网络时代、多元化、发展趋势、前景展望。
1. 引言1.1 西方新闻理论的重要性西方新闻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新闻从业者和学者们来说至关重要。
西方新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框架和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研究西方新闻理论,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新闻报道的角度、价值观念、媒介技术和受众需求等方面,从而指导和规范新闻报道的实践。
西方新闻理论还对新闻媒体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新闻理论,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研究西方新闻理论对于推动媒体发展和提高新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方新闻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其对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建设、实践指导和媒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帮助。
1.2 西方新闻理论研究的意义西方新闻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和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揭示新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而指导新闻实践的发展和提升。
通过对西方新闻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把握新闻报道的要求和标准,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西方新闻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拓展新闻学科的研究范围,促进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2传播的基点理论与两大学派比较
communication和 communication和communications 的区别
彼得斯的观点
John Durham Peters Speaking into air: 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无奈 传播思想史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 》 著作的立足点:I will use “communications” I in the plural in this sense(手段). …… “Communication”, in contrast, I take as the project of reconciling self and other. The mistake is to think that communications will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mmunication, that wiring will eliminate the合理与阶级压迫 哲学观:哲学思辨和实用主义 思想渊源: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传播制度:公共广播和商业制度 历史情境:一战和二战对美国的影响 媒介教育:报社培养和学校专业
欧洲传播学研究的特征
欧洲的研究是全观取向,探讨个人与社会 的关联性;美国的研究多以微观的个人为 研究对象; 欧洲采用多重的研究设计 欧洲发展了接受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个主要意义是和“给与”有关,表单向义。 第二个主要意义是转移或传输(transfer or transmission),主要是物质性的转移,引申为精 神实体的转移。仍为单向意义。 第三个主要意义是交换(exchange),即两次的转 移,涉及互换互惠的意思。 口语中, Communication指交流,但指坦诚的、融 洽的、密切的交流,而非一般义。 就传播学而言,大致有两种定义:第一种将传播视 为一个过程,A送给B一个讯息,并对其产生一种效 果;第二种将传播看作一种意义的协商与交换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讯息、文化中人(people-incultures)以及“真实”之间发生互动,从而使意义 得以形成或使理解得以完成。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_传播学访谈录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传播学访谈录采访人:北京广播学院 韩运荣被访者: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陈卫星博士 您对西方传播学的总体印象如何?对此有什么具体的学术评价?答:西方传播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个一致的定论。
十多年前,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当时,按照专业目录选定的学科是信息传播学,我隐隐约约的知道,在国外研究电影之类的大众媒介是被划分在这个学科里面。
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跟我想的不一样。
课堂上讲了很多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结构分析、社会学、符号学、控制论、语用学、精神分析乃至法国人自成一派的媒介学(Mediologie)等等内容,当时学得很艰难,至今也不敢说很有收获。
这些学科在理论建构上都很有内容,或者说很有诱惑性,外延很大,把信息传播活动当成社会再生产中的象征活动来看待,跟社会活动本身贴得比较紧(比如公共传播、组织传播和企业传播),同时又保持批评立场的理论自主性,对市场经济的商业化逻辑过多地渗透传播活动有警觉意识。
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技术性的课程,法国毕竟是符号学理论比较发达的地方,有关对信息和媒介文本的话语分析的课程,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充分体现了法国学派思维精湛的特色。
1997年初回国工作时,我发现在国内传播学界盛行的是美国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有很多应用公式和实用技巧。
其实从美国经验—功能主义流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一开始就是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扩张,特别是美国干预世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的需要直接相关的。
从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活动迅猛发展的背景是和美国的企业需求和美国政府包括五角大楼的投资分不开的。
之所以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世界上建立了霸权地位,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领导权在美国手上,这为美国在全世界范围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扩张当中所伴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机会。
如何通过大众传播来证实美国的支配地位和冷战中的主导权,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恰好在美国内外提供了一个富裕社会的形象,这个社会能够提供各种满足。
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
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陈卫星(2005-12-31 12:02:50.0)当今西方,传播学日益渗透社会生活和职业领域,形成无所不在的象征权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很难追根溯源地考察传播学是一个自治的学术领域,因为它同时涉及到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和科技实践,哲学思考和职业操作的关系;第二,它要对应国家政府及各种社会生产、服务机构的需求;第三,它要伴随文化实践,社会心理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科学领域的划分,形成当代社会科学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嫁接现象。
传播学之所以成为一种新思想方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和工业化社会的社会行动有紧密联系,包括管理策略、职业技巧、消费行为、文化的媒介化和知识传递等。
第二,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和学科分类,能够把来自其它不同理论领域中的理论问题都统摄起来。
如美国学者I.华勒斯坦所指出,传播学的问世是二次大战以后传统社会科学的分界线日益模糊的结果。
从历史上来说,第一个传播技术是修辞学,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中国的韩非子都是这方面的先驱。
但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传播学是从本世纪开始的,它的基础学术流派是在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形成的。
这就是注重工具理性的控制论模式,以社会经验为内容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和阐释传播符号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论。
这三大基础流派,形成传播学学术自治的理论基础。
七十年代以后的各种新学术思潮在学术方法上扩展和深化了传播学的研究内涵和外延。
传播学的三个基础流派控制论模式是由C.申农和W.韦弗在1949年问世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在象征化水平上和内容传递机制上表明传播同时是过程和这个过程的结果。
产生这种理论的背景是如何理解大众传播手段对时空的跨越所产生的多样化现象,并把真实情境的多样性引向一个典型的基础图形单元。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பைடு நூலகம்
三、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
拉斯韦尔是著名的政治学家,他的政治学说对当代政治学理论影响很大。 (1)生平和学术背景 风流儒雅的家庭,父亲是牧师,藏书很多,常与知名学者交往,如杜威就是他家的常客,可 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拉斯韦尔从小就思路敏捷,聪慧过人,早慧,十三岁时,他父亲就送了他一套哲学百科全书。 十六岁时就进入了美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又分别在伦敦大学、日内瓦大 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攻读研究生,二十四岁就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集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活动, 是传播学的一篇重要文献,拉斯韦尔也因此一举成名。拿到博士学位后,拉斯韦尔受母校芝 加哥大学聘请,到政治学系任教。他教书并不受学生欢迎,不过他学生说,回想起来拉斯韦 尔给他们的启发和教益最大。(因此,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地评价一位教师,当然也不要简单 地评价一个人。) (2)对传播学的贡献 拉斯韦尔一生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总计达六百万言之多。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除了前面提 到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文外,还有一篇《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这是一部传 播学纲领性力作,是一张构筑传播学大厦的蓝图。 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所有的哲学都无非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释,因为柏拉图提出了哲学中的 大部分根本问题。同样,我们说所有传播学也仿佛是对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一文的注释,因为它提出了传播研究的基本内容。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 传播过程的要素。拉斯韦尔在文中提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who(谁)、say what (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产 生什么效果)。这就是著名的五W模式。
传播学读书笔记
传播学读书笔记传播学读书笔记(通用7篇)传播学读书笔记1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学读书笔记。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马工程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教学课件第1章 西方传播理论溯源与流变
舒茨的社会现象学
Alfred Schütz
■ 舒茨的理论中包含两个世界:“一阶 构造”的“生活世界”和 “二阶构造 ”的“科学现实”。
■ 生活世界:人们形成和使用类型化, 比如 我们称呼某物 (如一只狗)时, 就是在类型化。行动也是根据“早期 经验构成的类型来决定的。
■ 无论古典现象学还是社会现象学,都强调日常 生活的重要性,将其视为研究对象。他们都指 出,我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往往因为日常的琐 屑、平淡无奇而变得模糊不清。为此,现象学 就提供一种方法路径和语 汇去审视研究对象, 并对日常生活予以解释。
(三)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传统。
■ 在查尔斯·S皮尔斯和威廉·詹 姆士奠定了实用主义 在哲学和方法论层面上的基础之后,约翰·杜威将 社会的本质视为一种“交流”,强调认识的主体与 客体、经验与自然、精神和物质之间的整体性,这 种整体的联系来自认识主体的“经验”,经验则来 自主体和客体、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第二节
传播理论的解释主义传统
概述
哲学思潮中的解释主义传统与实证主义一样源 远流长,在实证主义方法还未成熟之前,直至20世 纪40年代,解释主义也曾是传播研究的主要传统 。
解释主义认为价值和理论中立的事实是不存在 的。解释主义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客 体的互动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建构。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甚至是整个社会科学的领 域,解释主义范式受到学界重视是在实证主义取向 受到批判和反思之后。
■ 科学现实:社会科学家在生活世界基 础上建立 “二阶构造”,在 “一阶构 造”基础 上创造出抽象、标准化的概 念,建构关于社会行动者与社会行动 的理念类型 ,以此来建立分析社会世 界所需的工具。
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
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引言当代西方传播思想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西方学者和研究者对传播现象和传播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这一领域涵盖了广泛的话题,包括媒体效果、公众意见形成、跨文化传播等。
然而,尽管西方传播思想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批判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从批判视野中探讨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的一些问题和争议。
传播效果研究的局限性传播效果研究是当代西方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揭示媒体信息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然而,这种研究常常忽视了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传统的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方法,通过对实验室环境中的受众进行实验,来评估不同媒体信息对受众的影响。
然而,实验中的受众往往是被选择的大学生样本,其行为和态度可能与真实社会中的受众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传播效果研究往往忽视了受众主动解码的过程,在研究中往往将受众视为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忽视了受众对信息的解释和理解。
媒体拥有论的批判媒体拥有论是一种传统的西方传播思想,认为媒体是独立且客观的传播工具,其作用类似于水管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然而,媒体拥有论忽视了媒体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事实上,媒体受到政府和商业利益的影响,通过选择报道内容、编辑报道方式等方式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塑造。
此外,媒体拥有论还忽视了受众的主动解码过程,在这种观点中,受众被视为被动接受媒体信息的对象,而忽视了受众对信息的解释和理解。
文化冲击的争议文化冲击是当代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媒体信息传播会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然而,文化冲击理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方面,文化冲击理论忽视了受众在解码媒体信息时的能动性,将受众仅仅视为被动接受文化冲击的对象,而忽视了受众根据自身文化背景进行解码和理解的能力。
另一方面,文化冲击理论也忽视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过程,在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也是存在的。
结论当代西方传播思想在对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传播学主要学术思想
传播学主要学术思想《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与展望》(陈卫星)读书笔记载《流变与走向:当代西方学术主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三个基础流派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传播学的学术基础流派在上个世纪40-60年代形成。
控制论(涵盖了信息论),表明传播同时是过程和这个过程的基础,将媒介跨越时空后产生的多样化现象纳入一个图形:发送者-通道-接受者。
(香农、韦弗的《通信的数学理论》)涉及到信息、信息传递、编码、解码、再编码、冗余、熵等概念。
在封闭系统中总是熵增,而发送信息可以减少熵。
维纳作为控制论的创始人,提出了传播乌托邦设想:传播人(homo communicants)是没有躯体也没有内在性的存在,生存在没有秘密的社会中,他的存在通过信息和交换信息,新的传播机器使社会透明。
控制论下的传播学的学术使命是研究事物的流量状态和动态中的复杂性。
使我们在信息面前获得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系统论要定义出系统的边界并把系统模型化,辨认出其中的重要因素,因素之间的联系,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主要分析工具是模型化和模拟化。
80年代被指出其还原主义的不精确性。
经验-功能主义。
在讨论与媒介的关系、与职业新闻机构、与记者职业群体的关系时有很强的解释力。
根据卡茨,该学派的创始人有三: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提出媒介功能主义理论,文化传递和社会继承的功能。
思考的是原因-效果模式。
对媒介的社会功能的研究是这个学派的一个重点。
结构主义方法论也对传播学的学术思想有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1)从文学作品的分析出发建立对叙事的结构分析。
2)符号学分析。
3)福柯的全景监狱与阿尔都塞的国家意识形态分析。
阿尔都塞:学校、教堂、媒介、家庭和镇压工具相比,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目的是为了保证表现领域中象征暴力的垄断永远存在下去。
布尔迪厄把社会看作力量关系系统,意义来自于群体和阶级的交换过程。
福柯提出两种社会控制模式:纪律封锁和纪律机制,前者是传播的断裂,后者是控制的软性方法。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应试答题讲义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应试答题讲义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是中传传播学应试答题。
其实答题方法的训练,个人认为应该放在第三轮,十二月份,在同学们的知识储备都已经完成的时候。
那样脑袋里有了知识,肚里有粮,心里不慌,看着真题,做着模拟题,吃着火锅唱着歌,更有针对性。
当然,放到现在也有一个好处,很多同学现在正在进入或已经进入第二轮复习,作为最重要的一轮复习,在进行之前由老师对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在复习和背诵的过程中更加有目的性。
因此,这次授课我主要会根据中传传播学的真题,讲述大家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应如何复习。
当然,如何答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讲义提纲:1,分析题目及评卷标准,结论:准备考试靠的是扎实的背诵2,分析如何准备背诵:资料选择,背诵方法,背诵注意事项3,分析如何准备问答题:论文,50题。
讲究的是逻辑关系,理论与事实间言之成理即可。
4,应试提示:4.1,做模拟题,背真题、细致完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注意时间合理分配时间:2.5个小时讲述,0.5个小时答疑。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问答1,传播学真题及分析2011年传播学真题:一、名词解释1、麦克卢汉2、媒介事件3、叙事分析4、霸权(hegemony)5、休眠效应二、简答题1、简述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宣传分析2、简述受众的选择过程三、论述题1、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要评价“技术决定论”2、联系实际,谈谈公民新闻和网络舆论在我国社会的现状和趋势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新闻传播业提高国际传播实力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措施2010年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一、名词解释1.杜威2.符号3.发展传播学4.刺激——反应理论5.女性主义研究二、简答题1.为什么“受众即是商品”?如何开发受众价值?2.什么是传播制度?结合实际谈谈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1.谈谈你对网络乌托邦的认识。
2.简述你对大众传播文化效果的认识。
传播学知识谱系生成的三个关键词
传播学知识谱系生成的三个一、学科互涉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逐渐融合的趋势,这已经成为众多传播学研究者的共识了。
中国学者徐耀魁在《传播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传播学是借鉴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结果,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而陈卫星认为:“传播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科学领域的划分,形成当代社会科学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嫁接现象。
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和学科分类,能够把来自其他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理论问题都统摄起来。
”事实上,如果从传播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传播学学科知识谱系的生成,是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学科互涉现象的必然结果。
“学学科互涉”这一概念来源于英文interdisciplinary ,国内学者对这个词主要有以下几种译法:跨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混合学科、多科性,港台学者则译为“科际整合”。
尽管译法各不相同,但却隐含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关于学科互涉的起源,20 世纪60 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学及改革中心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学科互涉活动调查时,发现了五个源头,即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生的需要、职业培训的需求、社会的基本需要和大学的功能与管理问题。
美国学者克莱恩和纽威尔认为,除了熟悉的动机以外,还有一些新的推动力,即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 、文科研究(liberal studies) 和职业培训;社会、经济和技术中的问题解决;社会的、政治的和认识论的批评:整体的、系统的和超学科的研究;借鉴的互补性交流和亚学科互动;新领域、混合团体和机构间的联盟:人才培养与机构规模的缩小等。
因此,“旧源头与新源头以及某些情形下本质上不同的活动的出现,导致了学科互涉活动新的复杂性。
” 20 世纪以来学科间的这种复杂的交叉与融合,意味着现代传播学知识谱系起源语境的复杂性。
学科互涉理论化的方式很多,如果将其比作一个学术光谱的话,那么,在光谱的一端,工具主义将学科互涉看作一个经验问题;在光谱的另一端,认识论将其视为一个理论问题。
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
[文章编号] 100225685(2001)022*******[收稿日期] 200122220[作者简介] 陈卫星(1957-),男,四川人,博士,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
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陈卫星(北京广播学院,北京,100026) [内容提要] 我们面临着传播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传播活动正以日新月异的方式加速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这种跨文化传播的产生机制是什么?传播的作用以及对传播生态的影响是什么?文章就这三个命题略做阐述。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背景[中图分类号]G 206 [文献标识码]A 我们面临着传播全球化的时代,传播媒介迅速改变了大众媒介文化在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构成和社会阶层划分中的角色,人们正是通过它来建构自我及确定自我在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媒介文化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内容,文化工业从单数变为复数。
卫星电视以及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组织化的传播技术手段,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大众化、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强化了社会的开放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卫星电视以及多媒体和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也在朝着越来越开放的方向,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的现实力量或者说是“新殖民主义”的先头部队。
从软件到硬件,从广告到节目,信息传播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从通讯卫星到光缆干线,跨国传播活动正以日新月异的方式加速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各种对话、科技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存在的普遍方式。
跨文化传播的表象越来越直接地通过媒介本身扩散出来,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
传播技术的直接性手段对我们理解跨文化传播提出了几个基本问题,一是跨文化传播的产生机制是什么?二是跨文化传播的作用过程如何?三是跨文化传播的媒介逻辑对传播生态有什么影响?本文试图就这三个命题略做阐述。
一、技术神话的经济本质 根据控制论的原理来说,一个社会的主要敌人是熵。
而传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扮演一个解放者的角色,抵消所有试图摧毁发展生机并导致社会蜕化的因素,这就赋予传播一种“意识形态”的意义,因为可以从技术手段上来推断通过信息传播网络的设置来解决社会发展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
陈力丹(2005-04-29)(传播这个词的历史考证)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
P1传播学的三大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方法论学派。
P4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经验-功能学派的着眼点出于既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结构主义符号学派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
P15施拉姆1963年在the Sci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中说:“传播学不是一个我们称谓物理学或经济学那样的学科。
传播学更像是一门十字路口上的学科,有很多学科予以穿插,但没有停下来。
”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门类相比,这是一个少有的学术现象。
P4今天的传播学可以说在众多的社会科学门类当中,触及面最广、横断面最大,以至普遍被认为是一门跨学科学科。
首先,传播学与经济领域中的先导——计算机工业、通讯产业和服务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当中,各种社会生产、服务机构、社会组织都成为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已取代其他资源,成为战略资源。
……第三、传播学所面临的是一个文化媒介化的时代……P5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播学在学术发展上形成相对自足的理论领域,传播学学术活动的目的:通过理论来理解和把握象征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生产、处理、效果,以便解释与这些生产、处理、效果相关联的现象。
这些现象本身从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再生产和象征意义上的再生产转向全球化运动。
传播网络发展同新世界的出现具有有机的联系,想象在传播机器的环境中被引入和疏导。
传播工业占据如此核心的位置,在新的规模和组织上使人接受适应于世界空间的新结构。
传播是当今世界生产的主要内容,从事传播、合作以及各种情感的生产、再生产已经在市场经济的构成中占据核心位置。
新的权力支配关系成为知识生产的根本性条件之一。
人类对知识的依附和支持程度,超乎前人所有的想象。
P7-8传播学要研究的无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和一个被表现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传播观念与现代思想》笔记
《传播观念与现代思想》笔记我很早就留意到了由人大比较文化研究所主办的这本以《问题》为名的学术丛刊。
用主办者自己的话说,刊名意味着这是一套“面对问题本身”的书。
“入选专题没有学科限制,而看其问题性价值”。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界有过思想喷涌的八十年代和摸索问题的九十年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问题和学术相得益彰,以至于问题性(problematic)成为人们当下学术探讨的习惯用语。
在这样的原则下,《问题》讨论的问题突破了学科限制,涉及了政治、哲学、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
尽管出版进度有点过于迟缓,但窃以为这种直面问题的开放式思考姿态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学科壁垒森严,以致知识无法跨过学科界限进行有效沟通、寻求阐释和解决问题的多元化进路的情况下更显其价值。
这实际上与当代传播学开放性的学科特征相应合。
由此,《问题》第3辑中安排了由陈卫星教授主持的《传播观念与现代思想》专题,就显得更加意味深长(同在一本书的其他专题包括《身体、文化与文学》、《经济伦理与现代社会》、《普莱斯娜:政治与社会》以及书评和特稿)。
这似乎更加印证了关于传播学本身发展的这样一种论点:传播学本身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和话语空间,不可能在一种封闭性的语言循环的沾沾自喜中获得生机和活力,而必须参与到多学科的对话与知识碰撞之中,方可找到自身的身份认同,挖掘出自身阐释现实的能量。
因为,作为一门对信息传播及其叙事建构做系统研究的学科,传播学必须在知识坐标中充分实现知识统摄功能,进而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现实。
1、《引言》(陈卫星)。
这篇语言精致、观点浓缩的导言,统摄了后面的几篇论文,对其主要观点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和精辟评价,着重指出了传播逻辑在当代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当代的传播现实表明,“商标”这一象征化的思维和行为手段,在无论是个人层次还是国际层次上的充分自我展现,表明了“现代社会权力结构正在发着某种变化……泄漏出传播体系的庞大权力范围”,“从人际传播到国际传播的各个层次,都是在同时建构并遵循传播的逻辑;不仅需要历时性地看待传播如何从技术发展和理性主义的扩展中构筑自身的合法性,还需要了解在共时性的不同空间关系里,类似的传播现象如何基于差异性的社会自身的行为逻辑而成为制度的标签和历史的座标,从而成为人们不断进行意识形态评判中的截然不同的对象。
《当代西方新闻理论》第一章西方新闻理论的新兴学派
(四)受众消费新闻的法则
受众消费新闻可能免 费或支付少量费用, 但他们必须用时间来 消费,时间成为稀缺 资源。。
第二节 新闻社会学的诞生
二、新闻社会学的理论范畴
重要研 究内容
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是新闻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 容。新闻影响社会是通过作用于受众奏效的。舒德森 认为,“第一,它有助于形成社会情绪。第二,它有 助于构建公共话题,最终把思想植入人们的信仰或行 为。媒体建立网站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再现人们的生活, 但要改变媒体的灌输模式。第三,把新闻视为‘文化 信息’,熏陶人的意识和心理以至行为。”
第四节 新闻与媒介市场批判理论
一、对媒介市场化的否定
三个原 因
第四节 新闻与媒介市场批判理论
他提出“受众商品论”。他认为 大众媒体对受众而言就像免费午 餐,提供免费的喜剧、音乐、新 闻、游戏和戏剧等(当时广播电 视没有收视费),目的是引诱受 众收看广告。
认为在电视商品化过程中,“交 换的不是信息,也不是受众,而 是收视率”。收视率是电视节目 商品化的重要元素,也是收视调 查业的核心产品。
第二节 新闻社会学的诞生
二、新闻社会学的理论范畴
新闻制 作
新闻社会学重视对新闻的社会本质和新闻制作过程的研 究,探讨记者同消息源的关系。有三种关于新闻制作的 观点经常被使用。 第一种观点是,新闻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新闻的产出 和加工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有关,同新闻机构的经济 基础有关。
第二种观点是,记者对工作的努力与组织和职业需求有 关,并受其抑制。这就需要研究媒介机构、职业和专业 及社会意识形态,并对其做出正确的理解。 第三种观点是,新闻工作是一种“文化”,也同经济组 织或官僚政治的作用相联系。
第一节 新新闻报道与新新闻学
陈卫星 传播学教授
陈卫星
录入者:Admin 来源:点击数:3964 更新时间:
2011-12-05
姓名:陈卫星
性别:男
职位:教授
研究方向:传播学
从事专业:传播学教学、科研
毕业院校:法国司汤达大学
电子邮箱:chenweixing@
一、学习简历
1978-7982 华中师范大学
1986-1988 北京电影学院
1988-1994 法国司汤达大学
二、学术荣誉及社会兼职
荣誉/社会兼职获得/受聘
日期
颁授/兼职机构
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2008年中国传播学会
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2009年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
播研究所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专家组成员2007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传播客座教授2005年法国司汤达大学
欧盟高校联合体伊拉斯莫世界项目访问教授2009-2010
年
CoMundusEuropeanConsort
ium
三、研究领域
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媒介文化
四、研究工作
专著:《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2008年国际级出版社专著:《以传播的名义-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主编:《新闻传播学-新视界译丛》华夏出版社2010
编著:《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编著:《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译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2005年。
媒介的奇点
媒介的奇点
陈卫星
【期刊名称】《教育传媒研究》
【年(卷),期】2016(0)5
【摘要】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过渡的传媒转型是当下业界和学界的重点话题。
有学者把这一过程归纳为八个字,即从'内容为王'到'连接世界'。
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传统媒体以及相关的传媒教育当下要面对的日益媒介化的世界。
仅就中国而言,联合国的报告显示中国有7.21亿网民,《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的估计是8亿左右,堪称全球第一。
数以亿计的网民直接连接着上千万个微信公众号和上千个新闻类客户端。
行业研究提供的数据表明,差不多60%的用户所获取的新闻资讯源于社交媒体。
这不由得令人想起半个世纪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那句名言:媒介即信息。
难怪学界有人信誓旦旦地提出学科转型,就是要把媒体本身定位为学科的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直接把媒体看作消费社会学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总页数】1页(P1-1)
【作者】陈卫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一类四次多项式系统高次奇点的奇点量与可积性
2.1∶-2共振系统高次奇点的广义奇点量与可积性
3.奇点汽车:以软件定义硬件——专访奇点汽车美国研究与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兼奇点汽车美国公司总裁黄浴
4.元宇宙:元媒介、非自主交互与主体性衍化的奇点
5.人工智能技术奇点与经济奇点会来临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学术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上)陈卫星 提 要 本文从西方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发展源流出发勾勒出传播学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理论发展脉络。
控制论模式、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论是三大基础流派,形成传播学学术自治的理论基础。
70年代以后的新学术思潮在学术方法上扩展和深化了传播的研究内涵和外延。
主题词 传播学的基础流派 传播学的学术思潮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三个基础流派从历史上来说,第一个传播技术是修辞学,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韩非子都是这方面的先驱。
但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传播学是从本世纪开始的,它的基础学术流派是在40年代到60年代形成的。
控制论模式是传播学的第一个基础流派(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控制论模式涵盖了先后问世的信息论),它在象征化水平上和内容传递机制上表明传播同时是过程和这个过程的结果。
产生这种理论的背景是如何理解大众媒介和通讯对时空的跨越所产生的多样化现象,并把真实情境的多样性引向一个典型的基础图形单元。
这个图形就是发送者—通道—接受者,时空关系和形式移位得到象征性表现。
通过一个目录系统和共同符码的用法,从而允许分析不同类型的传播,建立传播行动的分类。
C1申农和W1韦弗在1949年问世的《传播的数学理论》提出了有下列成分的传播模式:发送者,一个物理性质的信息管道,噪音,在信息的支配下的一个接受者,一个符号的储存系统。
就是说,传播不是一个偶然性过程,而是涉及到信息、信息传递、编码、解码、再编码、冗余度等概念。
申农和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从熵到信息的定理。
就是说,一个系统内的熵是测定系统复杂性和无序状态的。
在所有的封闭系统中,熵是不可逆地增长。
通过发送信息可以取消或减少熵。
一个开放的系统接收信息可以成为减少不肯定性和无序性的尺度。
事实上,信息尺度奠基在一个简单的思想基础上:我们接收到一个信息是指这个信息是新的或者是这个信息包含着许多新成分和不可预测的成分。
这个信息的价值是通过一定的量值来测定,它成为接收者理解的新信息。
作为控制论创始人,数学家N1维纳在40年代末期发表了两部经典著作,即《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论》(1947)和《人有人的用处》(1949)。
他提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设想——传播人(Hom o comm un ican ts)。
这首先是一个没有内在性也没有躯体的存在;传播人生存在一个没有秘密的社会中;他的存在是通过信息和交换信息。
新的传播机器使社会变得透明。
这三点在维纳的思想中不可分离。
维纳对信息进行了新的定义:“信息是指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以测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适应程度,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适应性结果。
构成接收和使用信息的过程是一个我们跟随并适应环境偶然性的过程,有效地在这个环境中生存,……有效的生活,是和安全充分的信息在一起生活。
如此,传播和调整关系到人的内部生活的本质,甚至关系到人在社会上的生活。
”按照维纳的传播乌托邦设想,透明、拒绝社会排斥和对市场逻辑的质询是传播的本质功能。
知识和信息的传播的速度和数量的扩大和增长是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加速度现象,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给予或产生一个信息,本身就有组织和评估的意义。
对一个信息或一种信息传播行为的解码,首先就假定它进入什么信息传播范围,并与这个范围建立一种关系。
控制论的问世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大众媒介带来的信息瀑布对信息传播的主体——人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因为传播动作本身总是和其他东西相关联,如社会经济基础、文化符号系统、媒介的技术特性、对信息起扩散放大和中继站作用的体制等等。
传播学的学术使命是研究事物的流量状态和动态中的复杂性,控制论是第一种方法论式的考察方式,也就是使我们在信息面前获得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这里的出发点是和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人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与控制论同时问世的另一种思想方法是系统论,贝朗塔菲在1933年发表了代表作《系统理论》。
系统论是要定义出系统的边界并把系统模型化,以便认同其中重要的组成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反应类型,最后决定个体和整体的联系,系统论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模型化和模拟化。
在80年代,认知心理学、人种志方法论、语用学、社会学或新康德主义哲学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表明系统论的局限性,尤其是系统论思想的还原主义的不精确性。
但作为一种理论指称或者在隐喻意义上应用一些系统论的因素作为研究方法还是一种学术现实。
对于那些有关社会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结构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系统论还是一个可以经常援用的方法。
美国学者从40年代探索成型的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在部分西欧国家和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拥有更大的学术影响。
这个方法论在讨论与媒介的关系、与职业新闻机构、与记者职业群体的关系时有很强的解释力。
经验—功能主义方法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领域中占据了相应的学术地位,保证了咨询功能,参与对媒介受众(audience)的研究,而且在于这种方法自身带来了一个无可争议的原则,这就是它本身体现了西方社会经济制度的两大支柱——信息自由和经济自由。
根据美国学者E1卡茨的说法,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有三个,社会学家拉斯菲尔德、心理学家霍夫兰和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在传播学学术思想上有奠基的意义。
他明确地提出一个媒介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媒介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本质上保证文化传递和社会继承的功能。
媒介可以控制环境,在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关系,有娱乐作用等。
后来的美国学者R1默顿、C1怀特和T1帕森斯等人又对拉斯韦尔的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如果说控制论感兴趣的是整个社会中信息的循环,是因果循环模式,那么经验—功能主义者的思考是围绕着大众媒介的角色及其影响,是原因—效果模式。
1955年,卡茨和拉斯菲尔德提出的二级传播理论点缀了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黄金时代。
应该看到,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把研究的轴线移向媒介的弱点和消费者的自治,把消费者的行为凸现出来。
对媒介的社会功能的研究是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一个重点。
例如默顿坚持媒介强化社会规范的功能,主张把具有先锋意义的人和话语予以广告化,扩大知名度,并对导致消费者处于半催眠状态的新闻予以认可。
这个学派的可塑性表现在后来的若干研究领域中,如电视对公众的分层,事件报道的日程功能,媒介消费者对媒介使用的满意,电视的文化效用,电视系列节目的文化传播角色等。
在知识领域,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的一个学术高峰。
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出发扩展到其他人文科学领域,如人类学、历史学、文学和精神分析等,并成为传播学的一种方法论。
列维2斯特劳斯对传播学理论的构想在1955年出版的《热带的忧郁》一书中得到了系统表达:“在所有的社会,传播至少可以在三个水平上进行操作:女性、物质资料和服务、信息。
因此,对亲属制度的研究,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和对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类比。
”在1958年出版的《结构人类学》一书中,他又回到这个根本问题:“不要把社会和文化简化成语言,我们可以引发这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就是根据一种传播理论来阐释整个社会。
从今天开始,这种尝试在三个水平上是可行的:因为亲缘规则和婚礼可以保证在群体之间交流妇女,这如同经济规则可以保证物质资料和服务的交换。
而语言学规则则保证信息的交换。
”一些最早的结构主义批评家看到列维-斯特劳斯赋予传播以如此重要的总体性地位,但对社会生产关系只字不提,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拒绝。
在列维-斯特劳斯的命题中,语言学实际上指的是语音学。
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信息交换能简化到语言传播上这一点吗?如果是,这就很难在语言之外为传播定义。
因为传播的概念是个综合性概念,指整个的社会交换关系和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相互的义务,这两点是建立一个社会的基础。
无论如何,结构主义方法论对传播学的学术思想有深远和持久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从文学作品的研究出发建立对叙事的结构分析,尤其是在对报刊的表述,对广告信息的生产和研究。
这种表述分析方法对传统的主题分析方法提出挑战。
第二,大力强化对视觉信息的分析,衍生出后来的符号学。
在相当一个时期,符号学是结构主义思想方法系列中最有影响力的操作工具。
根据巴尔特的说法,符号学的对象是所有符号系统。
这包括形象、姿势、有旋律的声音和它们在习俗、仪式或构成的景观中的实体组合,或者是作为意义系统的语言。
至今,人们还在用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广告表述和电视节目,并结合了一些新的非符号学的学术概念,如源于语言分析哲学的陈述状态策略和接受美学分析。
符号学的另外一条学术演变轨迹是沿着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
皮尔斯指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活动,因而符号是关于意识和经验的理论。
他认为符号和对象的关系有三重,使联系过程开始的东西如痕迹、肖像;符号所产生的效果(解释)如象征。
这三个符号分析范畴在当今欧美学术界激起广泛的学术兴趣。
第三,在法国崛起的结构主义方法论留下的另外两个重要思想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和福柯的监视装置理论。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旨在理解在某一社会形态中个人生产意义的方式。
他认为,和镇压工具相比较,学校、教堂、媒介、家庭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目的是为保证或担保在表现领域中象征暴力的垄断能够永远存在下去。
阿尔都塞的理论有两个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一是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和市民(公民)社会混为一谈,把市民社会的形式内容等同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几乎无法解释西方社会中社会抗争和多元意见的社会现象。
二是用结构主义的观点来否定人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悲观论。
另一位法国学者布尔迪厄也开始思考被隐藏的暴力。
他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力量关系系统,它的意义来自于群体和阶级的交换过程中。
布尔迪厄在1982年出版的《想要说什么》一书中从语言的象征表现功能出发继续阐发了这一理论。
1975年,福柯发表的《监视和惩罚》一书从根本上更新了权力运用的模式分析理论。
福柯提出有两种社会控制的模式:一是纪律封锁,是禁令、栅栏、等级化、分离化,是传播的断裂。
另一种是纪律机制,是监视技术的多样化和交叉,是控制的软性方法,是功能性的。
“通过一种监视的目光,每一个人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之下,都会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这样就可以实现自我监禁。
”按照福柯的说法,“事实上,权力生产真理,它生产对象领域和真理的仪式。
”福柯的一个中心概念是装置(D ispo sitif)。
这指组织和思想的总体表现形式,是一个异质性的整体,它包括表述、制度、建筑、规章、纪律和行政措施、科学陈述、哲学命题、道德和博爱。
福柯的权力组织形式概念被引进了传播研究领域。
“敞视式”(Panop tique)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乌托邦,而电视装置恰恰就印证了这种控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