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合集下载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主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与西方现代史学相结合,借用西方学术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其次,梁启超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史家倾向于重视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他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描述和记录。

此外,梁启超还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超越个别事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

梁启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他主张将历史研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思和创新。

他提出的“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历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他还提出了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此外,他还强调了对历史的宏观研究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新史学》是梁启超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的《新史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从历史研究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较为突出的思想是“史实至上”,它要求历史研究者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过度地投射到研究对象之中。

研究者应该遵循史实,尊重事实,客观地呈现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

这个思想对我产生的启示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客观看待事实,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事实之上。

此外,梁启超还提出了“三史并重”的思想,即对传统历史、文化史和社会史同等重视。

这让我有了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能力,并在自己的历史研究中注重从多个角度考察历史事件。

同时,梁启超也极力强调了历史研究者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地接受一切史料。

这也是一个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需要强调的重点,我们必须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身边的事物,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梁启超也重视历史的价值观、道德价值、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运用历史服务现代”的思想。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明确发现历史对现代的影响和启示,从而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总之,梁启超的《新史学》立足于“史实至上”的基础上,注重了历史的多方面研究和价值观的探索。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到很有收获,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不足,需要更开放、全面、批判性的思考去应对现实问题。

除了以上几点,梁启超《新史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思想值得探讨。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历史研究中要注重比较和联系。

他认为通过比较和联系可以发现历史事件的普遍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和联系思维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尤为重要。

其次,梁启超还关注了历史研究方法的革新。

他强调历史研究需要创新思维,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信息化设备等,以更高效、更精确的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史料,提高历史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论梁启超“新史学”思想

论梁启超“新史学”思想

论梁启超“新史学”思想
孙飞虎
【期刊名称】《历史学研究》
【年(卷),期】2024(12)2
【摘要】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翌年发表《新史学》,这两篇宏文开启了近代中国史界革命的历程。

在《新史学》一文中,梁启超猛烈抨击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君王谱牒,提倡以探索社会发展进化规律为主的新史学及以全体国民为主体的新通史,希望为社会政治变革提供理论依据。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学术启蒙的作用,对当今史学研究者也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6页(P144-149)
【作者】孙飞虎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
【相关文献】
1.从《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看梁启超新史学思想
2.从《新史学》一文看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3.西方史学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关系之再探讨——基于几个侧面的考察
4.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5.从《史学要论》看李大钊对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新史学名词解释
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核心在于批判传统史学的弊端,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以“致用”为目的。

首先,梁启超对于传统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史学过于偏重政治史,而忽略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二是传统史学过于追求“致用”,即服务于政治和道德教化,而忽略了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其次,梁启超强调历史研究应以“求真”为首要任务。

他主张通过科学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同时,他也强调历史研究应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最后,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引导了史学研究的转型。

同时,他的思想也激励了后来的学者进一步探索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理论。

它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梁启超新史学原文
《新史学》是梁启超撰写的一篇长文,它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此篇文章收录于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提倡“新史学”、“史界革命”时期的史学著述四种,即《中国史叙论》、《新史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地理大势论》中。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史界革命”的理念,呼吁以新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待历史,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转型。

他认为,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过于注重政治和军事事件,而忽视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他主张应该从多角度、全面地研究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真相。

赏析方面,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史界革命”理念不仅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全面、多角度的历史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他的新史学理论也为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作者:刘书凤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7期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奠基者,他的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包括:批判传统史学、进化史观、因果律、辩证的英雄史观、倡导史学的科学化、新史学的自省性以及新的史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这些是梁启超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史学;思想;因果律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133-0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他一生所撰史学著作颇丰,如《中国史叙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史学》《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以及《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等,他的史学思想前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为中国史学的近代化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一、梁启超从事历史研究的初衷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变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在史学领域,变革传统史学,建立近代史学也是历史的趋势。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批判旧史学:“虽读尽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故“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皆所当从事。

”[1]91梁氏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来明了自身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故“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1]91,将史学提到了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

当然,梁启超也注重史学的资鉴功能,以及史学可以明道等,但就其主要目的来说还是为救亡图存服务。

“新史学”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美国,之后在1912年,詹姆斯·哈維·鲁滨逊集结成《新史学》(The New History),成为美国新史学的理论代表作。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学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思想领袖之一。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学发展中的作用。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历史的重新评价以及他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探讨。

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文化虽有其特色和价值,但也有其弊端和局限,应当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不能盲目崇拜。

在对待国家历史时,梁启超倡导“国史”观念,即将中国整个历史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反对片面夸大某一朝代的重要性。

梁启超还关注历史研究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许多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历史的重新评价体现在他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观念之中。

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有其弊端和限制。

他不赞同传统文化经典的绝对崇拜,而是提倡应当以批判的态度对待。

他提出“敬古而不迷古”之说,主张对古代文化应当敬而不崇,尊重而不盲从。

他认为,古代文化应当以现代的审美和伦理标准来衡量,不能盲目追随古代。

梁启超关注历史研究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许多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研究方法上,梁启超提出了“大历史”、“微历史”和“中间历史”等概念,倡导综合比较、批判评价和发展演变的研究方法。

他主张历史研究应当既关注整体史观又关注局部史观,不仅要研究整个历史的发展规律,还要研究某一时期或某一事件的具体情况。

他还倡导研究历史时应当注意历史的发展演变,不仅要重视历史的静态描述,还要重视历史的动态变迁。

他提出了大量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丰富了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为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梁启超的《新史学》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学中的经典之作,由梁启超创办南社时发表于《南社丛刊》第一辑的《新史学序言》一文,其后又以《新史学》为名系列出版。

这部著作对中国史学的学科范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更对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新史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历史思潮论”,梁启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历史思潮所推动和引领的,同时他提出历史应该是批判式的,要注重对史料的筛选和分析,不能轻易的纯粹接受传统的历史观点,并主张要对历史进行持续的批判和改造。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序言》中详细阐述了“历史思潮论”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思潮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认知和评判,深入探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他指出,历史思潮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梁启超认为,历史思潮不仅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政治,更深刻地塑造着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其次,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强调历史研究要注重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历史是由史料构建起来的,而史料则是由史家选取和编辑的。

所以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必须对史料进行筛选和分析,避免受到传统观点的束缚和误导。

他主张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运用批判的眼光对史料进行评判和解读,并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辨析来寻找更加真实、科学的历史真相。

在具体的史学研究中,梁启超提出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历史”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历史应该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分析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而文化历史则侧重于研究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成就,探究文化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强调社会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并认为历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政治、经济等方面,还要关注人类的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表现和变迁。

此外,梁启超对史学研究的方法也进行了探讨和提出了一些看法。

他认为史学研究应该注重经验和理论的结合,既要深入实际,结合实证,又要运用理论指导研究。

梁启超史学思想概述总结

梁启超史学思想概述总结

梁启超史学思想概述总结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俊如,号静斋,原籍广东省顺德县,祖籍湖南邵阳。

他是中国近代史学和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梁启超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反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他对中国历史演变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史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建构,二是他对中国历史演进的评价与思考。

在史学方法论方面,梁启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和创新。

他认为史学研究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横向纵向的综合分析,深入挖掘历史中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梁启超注重以人为本的研究方法,强调历史研究要体现人的活动和人的价值,关注历史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命运与人性的善恶。

他要求史学家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辩证思考,勇于追求真理。

梁启超提出的这些方法论,对后来中国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学方法论的宝贵遗产。

在对中国历史演进的评价与思考方面,梁启超展现了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曲折、辉煌和痛苦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的历史。

梁启超批评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强调了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对于中国出路的思考。

他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摒弃封建主义的传统观念和体制,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要借鉴西方文明的先进经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梁启超对于中国历史的反思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的思考上。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伟大民族,但同样也是一个屡经战乱和外侮的民族。

梁启超深感中国在当时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但他对中国民族的命运充满信心,他认为只有通过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呼吁广大的民众要关注国家兴衰的大事,要勇于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

梁启超的新史学梁启超⼆⼗世纪刚刚开始的两个年头: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了两篇⽂章,批判传统史学,倡导新史学。

这两篇⽂章分别是《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被称为“新史学的宣⾔书”。

梁启超对传统史学进⾏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中国的传统史学虽然很“发达”,却没有让⼴⼤国民从中受到教益,只不过是帝王的“政治教科书”,于国家、⼈民的事业毫⽆关系。

他倡导开展“史界⾰命”,倡导新史学,重写中国史,⼀场史学⾰命就此拉开序幕。

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新史学倡导进化论史观,⼀改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史观;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重⼼,⼀改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中⼼;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改传统史学为帝王提供借鉴。

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与全球范围内的新史学⾰命⼏乎是同步的。

⼗九世纪末,西⽅开始对传统史学进⾏反思,⼆⼗世纪初,逐步形成系统的新史学理论,以法国在三⼗年代成⽴的年鉴学派为标志,新史学逐渐成熟。

除了全球的⼤背景,还有旧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

中国⾃鸦⽚战争后受外国⼊侵,民族⾃强,救亡图存,来⾃外部世界的压⼒,也迫使中国的学者对传统进⾏反思,包括传统史学,这门中国⼈⾃以为是强项的辉煌学问。

梁启超在《新史学》⾥,指出了传统史学的“四弊”和“⼆病”。

“四弊”之中,“⼀⽈知有朝庭⽽不知有国家”,指出传统史学是为封建帝王维护统治服务的,⽽不是为了国家利益;“⼆⽈知有个⼈⽽不知有群体”,指出传统史学主要是记录社会上个别的精英⼈物,帝王将相,认为是这些⼈物创造了历史,否定⼴⼤⼈民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三⽈知有陈迹⽽不知有今务”,是说传统史学只知道记录过去的史实,⽽不关注史学在当下社会中的责任。

新史学提出,要注重发挥历史学研究的社会作⽤,⽽不是关在“象⽛塔”⾥;“四⽈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是说传统史学只关注历史事实,⽽缺乏理想。

由“四弊”⽽⽣出“⼆病”:⼀是“能铺叙⽽不能别裁”,⼆是“能因袭⽽不能创作”。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新史学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梁启超的学术生涯中,他汲取了多种思想资源,包括中国传统史学、西方历史哲学和史学思想等,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新史学思想。

中国传统史学思想对于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史学的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例如,梁启超在《新史学》一书中,强调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历史思维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历史观点和思想。

这些思想和观点既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和继承,也是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引述和借鉴。

在西方历史哲学和史学思想方面,梁启超吸收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孔德的社会学理论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等。

他通过这些思想资源,构建了一个具有西方色彩的历史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梁启超提出了“历史公例”的概念,即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可以为我们提供认识历史、把握未来的重要参照系。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即用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二是强调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研究历史;三是主张树立新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如进化史观、文化史观等。

这些新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对于传统的封建史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为中国的历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转型和发展。

在梁启超的影响下,传统的封建史观逐渐被摒弃,而新的史学方法和观点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这不仅提高了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为中国历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者,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历史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壮大。

对于现代历史学而言,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依然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他的指导下,中国史学逐渐转变为以史事本身的研究为主,重视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形成了独特的史学思想。

本文将从梁启超的思想内涵、主要观点和影响等方面,对梁启超史学思想进行述略。

一、思想内涵梁启超的史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历史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价值等方面。

梁启超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主张作为史学家应当客观认识历史,并且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历史事实。

他认为历史应当以事实为基础,重视历史实证、逻辑推理和科学验证,在史料和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历史分析和研究。

梁启超还主张史学应当建立在全面、系统的历史理论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历史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历史理论。

在史学方法方面,梁启超提出了“视野、严肃、方法、诚实”的历史研究方法。

他强调史学家必须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看清历史的全貌和内在规律;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精心研究历史事实和问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包括历史资料收集整理、历史分类、历史比较和历史分析等;必须诚实对待历史,不偏不倚地还原历史真相,坚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历史的价值方面,梁启超认为历史在塑造时代精神、传承文明和启迪人心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他强调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启迪与教育作用,认为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和总结,更应当为当下和未来提供借鉴和启示。

历史对于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主要观点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1. 历史研究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

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是要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情感偏颇。

他提出历史研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对历史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摒弃主观臆断和情感色彩,确保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 历史研究应当注重科学性原则。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要遵守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历史事实的描述和分析、历史理论的建立等,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追求历史的全面和真实。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内容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内容
毒 耳 。 ”1 [ ] 为 建 立 资 产 阶 级 新 史 学 体 系 , 氏 呼 吁 必 须 改 造 旧史 学 , 梁
们 各 掌 握 - # 或 几 州 的 军 、 、 权 . 中 央 政 府 越 来 越 无 力 I 政 财 使 控制 。 唐 初 行 府 兵 制 , 势 力 内重 于外 , 高 宗 、 后 时 , 兵 制 其 但 武 府 渐 坏 。玄 宗 开 元 中 , 兵 人 数 仅 有 十 二 三 万 , 为 市 人 , 数 府 均 人 少 , 不 可 战 。 时 , 疆 十 镇 节 度 使 实 行久 任制 , 统 兵 四 十 且 同 边 共 九 万 . 中安 禄 山就 有 兵 十八 万 三 千 , 重 于 内之 势 已 成 。 将 其 外 帅 久 任 . 翼 既 成 . 拥 兵 自重 。外 重 于 内 , 易 尾 大 不 掉 , 羽 便 则 难 以控制 。 二、 阶级 矛 盾 说 唐 王 朝 承 平 日久 , 济 得 到发 展 , 富 随 之 分 化 。 以 唐 玄 经 贫 宗 为 首 的 贵 族 官僚 , 天 寻 欢 作 乐 , 管 朝 政 , 亲 国 戚 、 僚 整 不 皇 官 地 主 竞 相 兼 并 土 地 . 活 越 来 越 荒 淫 腐 朽 , 朝 廷 外 事 推 给权 生 把 相 李 林 甫 、 国忠 去 应 付 , 事 交 付 宦 官 高 力 士 。 “ 1 腹 剑 ” 杨 内 1蜜 5 的李 林 甫 掌权 后 , 权 自恣 , 斥 异 己 ; 国 忠 到 处 搜 刮 , 受 专 排 杨 广 贿赂。 时 , 同 多数 农 民失 去 土 地 , 担不 起 日益 繁 重 的赋 役 , 承 被 迫 背 井 离 乡 背井 , 四处 逃 亡 , 活 越 来 越 艰 苦 。统 治 阶级 与 统 生 治 阶 级 的 矛盾 日益 激 化 , 安 禄 山 、 思 明 以可 乘 之 机 。 给 史 三、 民族 矛 盾 说 民 族 之 间 的 矛 盾 ,也 是 使 安 史 之 乱 爆 发 的一 个不 可 忽 视 的 因 素 。 唐 以来 , 北 北 部 幽 州 一 带 杂 居 着 许 多 契 丹 、 人 , 隋 河 奚 唐 太 宗 打 败 突 厥 以后 , 迁 徙 许 多 突厥 人 在 这一 带 居 住 。 朝 又 唐 虽 属 开 放 型 王 朝 , 在 大 汉 族 主 义 的传 统影 响 下 , 存 在 不 同 但 仍 程 度 的 民 族歧 视 和 民 族 压 迫 ,少 数 民族 对 中原 的 繁荣 由 羡 慕 转 生 觊 觎 安 禄 山 正 是 利 用 这 一点 拉 拢 当 时 的少 数 民族 上 层 , 作 为 反唐 的 亲 信 。 称 安 禄 山 于 天 宝 十 三年 ( 元7 4 ) 次 史 公 5年 一

梁启超新史学主要内容

梁启超新史学主要内容

梁启超新史学主要内容一、梁启超是谁?你要是说梁启超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会马上想起他那张老照片,穿着长袍马褂,眼镜架得高高的,似乎永远是个很严肃的知识分子形象。

但其实梁启超,除了是个有点“高冷”的学者,还是个风头十足的改革家。

最厉害的地方在哪儿呢?他不仅学问好,眼光还特别独到,尤其是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简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梁启超提出的新史学理论,不仅仅是写历史那么简单,简直是要让历史活起来,能“呼吸、能说话”。

你看他提的那些理论,甚至能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还觉得特别有启发。

二、新史学的核心你看,梁启超在历史的研究上,可不是单纯地把那些古老的事件摆在书架上等着人翻,而是要去分析、去看透历史的“活性”。

他认为历史不能是死记硬背的“老掉牙”东西,得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

他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历史是活的”。

咱们如果一味地看那些陈旧的历史记载,只会看到一些死气沉沉的名字和事件,怎么能真正理解那时候人们的心态呢?梁启超就是要告诉我们,历史要关注的是人物背后的动机,背后的心理,甚至历史的社会背景。

他觉得不光是“正史”,像那些民间传说、杂记、诗词歌赋,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人家梁启超可不是那种古板的人物,他有着一颗跳跃的心,所以他的历史学方法更加“接地气”——他觉得历史的研究也应该是活泼的,要从各个角度看待历史,不能单单依赖“史实”。

你看看他的一些历史论述,简直就像是给历史加了一些“现代感”。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它也会影响到现在,也会影响到未来。

你比如说他提到的“历史的循环性”,这个想法其实挺新颖的。

你看,梁启超说,历史会有类似的情节重演,社会变革、政治斗争、文化传承这些东西其实是有规律的。

每一段历史背后都有类似的原因和动因,这就跟咱们看电视剧似的,有些情节就是会重来一遍,只不过这次换了人物和舞台。

哈哈,你说梁启超是不是很会“破案”?他把历史看得特别像一个复杂的“推理游戏”,需要用心去解读。

三、历史的社会功能你可能会想,梁启超这个“新史学”听起来是挺好玩的,但它和咱们今天有什么关系呢?梁启超新史学的最大魅力,就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研究框架,让历史不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古董”,而是让它跟当下的社会息息相关。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他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在近代中国的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梁启超史学思想的简要述略。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可以归纳为"学然后知道理"的观点。

他主张要对历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理性的分析,通过学问的积累和思考的反思,才能对历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历史研究必须具备科学的性质,就像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指导。

梁启超对于历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他主张要以"辩证法"为指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推理,揭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他也强调要注重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偏见的影响。

梁启超在研究中国历史的也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比较。

他认为要全面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就必须将其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和借鉴,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实含义和趋势。

他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尽可能避免片面和偏颇的历史观点。

梁启超对于历史的意义和功用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载,更是人们认识自身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历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根源,从而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历史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借鉴和启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来指导现实的行动。

梁启超还对于历史教育和历史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主张历史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的习惯。

他认为历史观念的培养是国家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正确的历史观念,可以培养学生的激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不仅对于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于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他的史学思想强调科学、理性和全面性,注重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反思,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和塑造社会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

其史学思想对后世史学研究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旧史学的批判和对新史学的建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应用资产阶级史学挂牛封建史学进行系统批判的第一人。

一方面对司马迁、郑樵、章学诚等封建史学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提出了“民史观”思想。

如梁启超在1896年提出了史学的“八个当知”既“一当知司马迁为‘孔教’嫡派,二当知两千年政治沿革,何者以行孔子之制,何者为非孔子之制,三当知历代制度皆为保王者一家而设,四当知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根源,五当知历朝之政是沿前代之弊,六当知清代制度有某些更过于前代,七当知读史以政为重,八当知史裁的不合理”。

这是梁启超早期的史学观点,“突出批判了封建史学,封建制度,可定了司马迁的史学地位,也就是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民间史学家的史学地位,初步表现出其“民史观”的思想。

1897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民史观”思想,进一步抨击了封建史学。

梁启超还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划清了中国封建史学中君史和民史的界限,同时肯定了民史是“史裁之正轨”。

另一方面梁启超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史学表现出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在《新史学》中指出了中国封建旧史学的四弊二病,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述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和“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同时针对封建史学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重点对封建史学的正统观,揭露了封建正统的反动本质。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梁启超倡导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史,批判中国传统的朝廷就是国家,国家就是朝廷,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有国家。

“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强调群体在历史中的作用,批判中国封建史中强调个人而忽略群体。

“知有陈述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和“能铺叙而不能别裁”以及“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则是在批判中国传统史学只知道对历史进行陈述缺乏对历史进行评论的观点,不能显现出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及意义。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一生都以研究史学为己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界及社会思想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进行梳理和论述。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史学上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他提出了重视历史研究的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第二,他反对形而上学思维,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客观、科学,避免主观臆断;他对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梁启超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了解世界、认识自我、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我。

他提倡人们要重视历史,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

梁启超反对形而上学思维,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客观、科学,避免主观臆断。

他认为,史学研究是一门科学,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严谨思考,而不是凭空臆断,胡乱猜测。

他坚持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避免对历史事实的曲解和篡改,同时也不应该凭主观意志去判断历史。

梁启超对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关注西方史学的发展,并试图将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引进中国。

他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史学,试图发掘出中国传统史学的精华,并结合西方史学的成果,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史学研究方法。

他主张史学研究应该融会贯通中西史学的精华,形成中国的现代史学理论体系。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史学新的内涵和活力。

他的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也为后来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史学相结合,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史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借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更加客观、科学地看待历史和现实,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自我,指导生活和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继上年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之后,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

前者着眼于撰写“中国史”的具体构想;后者着眼于从理论上批判“旧史”。

作者自称“新史氏”,倡言“史界革命”,意在创立“新史学”。

这两篇文章,后来分别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册和第四册。

《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

它与《中国史叙论》在节目上多有异同,然其基本思想前后连贯,二文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故宜结合起来考察,益可见作者倡导“新史学”的旨趣所在。

梁启超对西学有广泛的涉猎,他在这两篇文章中,运用西方学者的历史哲学(主要是近代进化论思想)和史学方法论,提出并阐述了一些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

关于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

作者在两文中都论到史学的“界说”,而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则是“界说”中居于首要地位的问题。

作者指出:“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他说的“历史”,按其意,当是历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

历史撰述是“叙述进化之现象”,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新史学”之历史撰述的性质。

以此为前提,作者给历史学确定了一个内涵,就是:“进化者,往而不返者也,进化无极者也。

凡学问之属于此类者,谓之历史学。

”质而言之,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这就是“新史学”的本质。

作者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动规律“如一螺线”。

这里说的“历史”,是指客观历史过程。

他的这个认识,把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但梁启超之言历史进化和历史真象,并未超出他的老师康有为所谓据乱、升平、太平与世渐之说,即局限于庸俗进化论的范围。

关于历史撰述的范围,梁启超说:“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作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进化的现象,都“属于历史之范围”,但通常历史撰述所记常限于人类,这是因为:“人也者,进化之极则也,其变化千形万状而不穷者也。

”指出了人类进化在“凡百事物”进化中是最为复杂的特点。

这样,梁启超就注意到历史研究有“广义”、“狭义”之分:“言历史之广义,则非包万有而并载之不能完成;至语其狭义,则惟以人类为之界。

”这种划分,在理论上是重要的。

梁启超进而又指出:就“狭义”的历史来说,也不是都可以写入历史撰述的。

他认为:“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因此,“历史〔撰述〕所最当注意者,惟人群之事,苟其事不关系人群者,虽奇言异行,而必不足入历史〔撰述〕之范围也。

”从中国史学之历史观的发展来看,从尊天命到重人事,是一大进步;从重视个人的作用到重视人群的作用,是又一大进步。

但梁启超强调“人群进化之现象”,并没看重“人群”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分配关系对于这种“进化”的作用。

关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的社会作用。

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一种理性的认识;但是这种理性认识的获得则必须是“客体”和“主体”的结合;而只有获得了这种理性认识,史学才具有了它应有的社会作用。

他指出:“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所谓“公理公例”,就是下面他说的历史哲学。

梁启超认为,史学是由“客体”和“主体”结合而成的。

所谓客体,“则过去、现在之事实是也”;所谓主体,“则作史、读史者心识中所怀之哲理是也”。

他进而阐述说:“有客观而无主观,则其史有魄无魂,谓之非史焉可也(偏于主观而略于客观者,则虽有佳书亦不过为一家言,不得谓之为史)。

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

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有断然矣。

”梁启超从历史研究和撰述之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着眼,提出历史哲学是为良史的前提,这在史学理论的发展
和建设上有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历史哲学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对从认识“局部之史”到认识“全体之史”、从认识史学本身到认识“史学与他学之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而尤为重要的是,还在于它的社会作用,即:“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

历史〔撰述〕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

吾辈食今日文化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

而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即求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而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也。

史乎!史乎!其责任至重,而其成就至难!”这是表明,史学对于文化进化的社会作用,主要不是对于一人一事之经验教训的借鉴,而是从公理公例中得到启示,即“循其理、率其例”而表现出来。

这是“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关于“史学与他学之关系”。

重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新史学”的特点之一。

梁启超认为:“地理学也,地质学也,人种学也,言语学也,群学也,政治学也,宗教学也,法律学也,平准学也(即日本所谓经济学),皆与史学有直接之关系。

其他如哲学范围所属之伦理学、心理学、论理学、文章学及天然科学范围所属之天文学、物质学、化学、生理学,其理论亦常与史学有间接之关系,何一而非主观所当凭藉者!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

”他在《中国史叙论》中,讨论了地理学、人种学、年代学、考古学与撰述中国史的关系;在《新史学》中,有“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纪年”的专题。

举例说来,他强调“地理与历史,最有密切之关系”,诸多论述,皆源于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的理论;他论“历史与人种之关系”,则多据康德学说。

他所引进的西方学人的一些认识,即便在当时来看,有的也是不正确的;但从他倡导的“新史学”的方法论来说,在当时却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

这是梁启超“新史学”论纲的一个突出的部分。

这个批判,贯穿于二文之中,其势之猛,其辞之烈,前所未有。

他认为中国史学是“发达”的,但他对这种“发达”却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不过是“陈陈相因,一丘之貉”。

梁启超具体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蔽”,“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缘此四蔽,复生二病”,一是“能铺叙而不能别裁”,二是“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合此六弊”,又有三“恶果”,即“难读”、“难别择”、“无感触”。

其议论排击,多以西人、西史为据。

梁启超虽也慷慨地把司马迁、杜佑、郑樵、司马光、袁枢、黄宗羲奉为中国史学上的“六君子”,但认为其余史家多碌碌无为,“因人成事”,《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的“家谱”,是“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所有的本纪、列传只是“无数之墓志铭”的“乱堆错落”,“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等等,其所否定,可谓淋漓尽致,颇有不容分辩之势。

这在当时提倡西学、批判旧学的思潮之下,提出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为“史界革命”和开创“新史学”开辟道路,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上对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过程,具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但也必须看到,梁启超的这种对“旧史”的批判,在立论上,往往得失参半;在许多结论上,更是误解强于精审,谬误多于正确。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这种批判不是建立在冷静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因而带有明显的武断和感情色彩。

又一条是,作者错误地认为,在“新史学”和“旧史学”之间绝然存在着一道鸿沟,既无任何联系,却有对立之势,故以彻底否定“中国之旧史”为目的。

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苛求于梁启超。

其实,有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参照者,即章太炎1904年出版的《訄书》重订本。

《訄书》对西学的理解、消化、吸收,对中国史学的剖析、扬弃,反映出更多的理性认识,是梁启超二文所不及的。

总的来看,《新史学》的成就,在倡言史学之“新”的方面,有首开风气的历史作用;而在批判史学之“旧”的方面,虽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尚不能作为一种理性的批判来看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