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有机物的生物降解N
典型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研究有机物对微生物群落结 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微生物 群落对有机物降解的反馈作
用
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生物降解的分子机制
通过基因组学手段分析参与有机物生物降解的 关键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蛋白质组学手段分析有机物生物降解过程 中的关键酶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有机物生物降解 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原理,为深入理解有机物 生物降解过程提供分子层面的证据
生物降解的过程
溶解
有机物首先溶解在水中,以便微生 物接触并分解。
分解
微生物分泌的酶将有机物分解成小 分子。
吸收
微生物将分解后的小分子吸收到细 胞内,进一步分解或利用。
排泄
微生物将分解后的无机物排出体外 ,完成生物降解过程。
03
典型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有机酸和醇的生物降解
氧化反应
有机酸和醇可被氧化为相应的 酮或醌,涉及的酶是醇氧化酶
05
生物降解的应用
水处理和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
生物降解是废水处理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可以去除废水中 的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水处理
生物降解技术也可用于水处理,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有效去除水体中的 有机污染物,提高水质。
有机废物的生物降解
有机废物处理
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废物进行分解代谢,实现有机废物的减量 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和过氧化酶。
还原反应
某些有机酸和醇可在还原酶的作 用下被还原为烷烃或醇。
水解反应
某些有机酸和醇可发生水解反应, 产生无机酸和醇。
有机酯的生物降解
水解反应
有机酯可在酯酶的作用下水解 为醇和酸。
氧化反应
第十章微生物的有机物降解(共80张PPT)
3)浓度低,不能维持生命代谢。
互不影响、促进作用、抑制作用(顺次利用)
1. 多基质同时被利用
2. 一种基质促进第二种基质的降解
• 甲苯促进假单胞菌对苯、二甲苯的降解 • 易降解物质的添加增加微生物浓度
3. 一种基质阻碍另一基质的降解
• 抑制作用
• 顺次利用(sequential use ):一种基质的分解只发生在另
酸(臭味) • S → H2S(臭味) • P → PO43• 水体自净的天然过程中
厌氧分解(开始)→ 好氧分解(后续)
有机质+ 微生物+氧
微生物 细胞增长
CO2、H2O、SO42-、NH3、 +能量 PO43-等
随水排出
热能释出
CXHYOZ+(X+0.25Y-0.5Z)O2
XC O22O+Q
在正常情况下,各类微生物细胞物质的成分 是相当稳定的,一般可用下列实验式表示: 细菌,C5H17NO2;真菌,C10H17NO6;藻
• 三、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分解
有机物+微生物
细胞物质
有机酸、醇 + 微生物
CO2、NH3、HS、P
O
3 4
等 + 能量
细胞物质
产酸细菌的作用
CO2、CH4 + 能量 甲烷细菌的作用
17
一、有机物的生物分解性评价
1、意义:正确评价有机物的生物分解难易程度,即生物分 解性,对于评价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 生态与健康风险,预测其在污水生物处理和生物净化装置 中的去处效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R R
NH+N
O
2
(’ 仲胺)
R N-N=O R (’ 亚硝胺)(致癌、致畸)
典型有机物的生物降解
蜡质的生物降解
蜡质是一种长链脂肪酸,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这些微生物产生蜡质酶,将蜡 质分解为长链脂肪酸和醇。
蛋白质及其生物降解
氨基酸的生物降解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被各种微生物分解。微生物将氨基酸分解为氨、相应的酮酸和能 量。氨可以进一步代谢为尿素或其他含氮化合物。
要点三
3.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原位修复和 异位修复两种方法。原位修复是将修 复剂直接施加到污染土壤中,而异位 修复则是将污染土壤转移至修复场地 进行处理。两种方法均可有效修复石 油污染土壤。
案例三: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4. 影响因素
影响微生物修复效果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pH值、氧 气供应、营养物质等。在修复过程中,需要控制这些因 素以获得最佳的修复效果。
蛋白质的生物降解
蛋白质可以被各种微生物分解。微生物通过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肽和氨基酸,进一步代谢为能量或 合成其他物质。
其他有机物及其生物降解
核酸的生物降解
核酸(DNA和RNA)可以被核酸酶分解为核苷酸和磷酸。核苷酸则被分解为碱 基、五碳糖和磷酸。这些基本组成单位进一步代谢为其他物质。
木质素的生物降解
案例三: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要点一
1. 石油污染的来源和 危害
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石油 开采、炼油厂排放等。石油污染会导 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肥力下降、植 物生长受阻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 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要点二
2. 微生物修复原理
微生物修复是一种有效的石油污染土 壤修复技术。通过添加营养物质和调 节环境条件,促进能够分解石油的微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加速石油的 分解和转化。
环境中的有机物生物降解与分解
环境中的有机物生物降解与分解地球是生命的摇篮,而环境则是支撑生命的大框架。
环境中,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和分解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们决定了环境中有机物的形态、利用效率和生物多样性。
本文将围绕环境中的有机物生物降解与分解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探究影响它们的因素和意义。
有机物生物降解与分解是什么?生物降解是指生物体利用有机物质作为能量和营养来源时,产生的有机废物的分解过程。
在此过程中,有机废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CO2、H2O和可供生物利用的无机物质。
生物降解是控制有机废物减量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降低有机废物的体积和有害性。
生物分解则是指生物作用下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例如,下面是腐殖质分解的反应式:腐殖质 + 氧气 -----> CO2 + 水 + 烷基(能量)在此反应中,腐殖质被分解成CO2、水和烷基,并释放能量。
生物分解是土壤中有机物质的主要分解过程,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和分解的因素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和分解是环境中复杂的生态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最主要的因素包括:1.环境湿度和温度: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活动会受到环境的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会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和分解。
2.微生物类型和数量: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速度决定了有机物降解和分解的速率。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的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和方向也不同。
3.氧气含量: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分解过程中需要氧气的参与。
在缺氧环境下,某些微生物会采用厌氧分解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通常比好氧分解方式更低效。
4.有机物质的类型和复杂程度:不同种类的有机物质在生物降解和分解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和机理不同。
简单的有机物质通常能够更快地被降解和分解,而复杂的有机物质则需要更复杂的过程。
有机物生物降解和分解的意义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和分解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以下是它们的重要意义:1.控制有机废物减量:生物降解是控制有机废物减量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降低有机废物的体积和有害性。
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
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引言:有机物是地球上存在的一种重要化学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遗体、排泄物等。
这些有机物质在自然界中会被微生物降解,转化为无机物,并进一步参与到生物循环中。
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物化学过程,本文将从有机物的来源、微生物的种类、降解的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有机物的来源有机物的来源广泛,包括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排泄物、残渣等。
植物的遗体主要是由纤维素、木质素等组成,而动物的遗体则主要由蛋白质、脂肪等组成。
此外,人类的生活垃圾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
二、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是指尺寸较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们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有机物质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1.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它们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细菌可以分解多种有机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
例如,厌氧细菌可以降解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而厌氧细菌则可以将甲烷氧化为二氧化碳。
2.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真菌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复杂的有机物质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例如,木霉菌可以分解纤维素,将其转化为可溶性的糖类物质。
3.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它们通过摄食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原生动物主要分解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
例如,草履虫可以通过吞噬细菌等微生物来获取能量。
三、降解的机制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主要包括分解、转化和吸收三个步骤。
1.分解微生物通过产生特定的酶来分解有机物质。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可以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反应。
不同的有机物质需要不同的酶来进行分解,例如,蛋白质需要蛋白酶来分解,纤维素需要纤维素酶来分解。
2.转化分解后的有机物质会被微生物进一步转化为无机物质。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种生化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等。
转化的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典型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降解机制
典型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降解机制有机化合物是由碳、氢和其他元素构成的化学物质,它们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典型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如有机酸、有机碱、有机醇等。
这些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降解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有机化合物降解的主要驱动力。
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化合物分解成较小的分子,释放出能量和营养物质。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在土壤中广泛分布,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降解需要不同的微生物参与。
其次,土壤酶也在有机化合物的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土壤酶是一种催化剂,能够加速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反应。
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需要特定的土壤酶参与,例如脂肪酶可以加速脂肪酸的降解,淀粉酶可以加速淀粉的降解等。
此外,土壤的pH值、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有机化合物的降解速率。
酸性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降解速率可能会比中性土壤要快,而高温和湿度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降解速率也会增加。
因此,研究环境因素对有机化合物降解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性也会影响其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
一些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复杂的结构,可能需要更多的微生物和酶参与才能完全降解。
而一些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则可能很快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和酶降解。
总的来说,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降解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微生物、酶、环境因素以及化合物本身的结构特性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深入研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降解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为土壤保护和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有机化合物可生物降解性的评定
序号名称COD/(mg/m BOD 5/(mg/m BOD 全/(mg/mg)BOD 5/BOD 全BOD 全/COD BOD 5/COD可生物降解性一、烃类135********不能降解主要有机化合物可生物降解性的评定汽油 3.540.110.0312苯 3.070.50 1.150.4350.3750.163经长期驯化可降解3正丁苯 3.220.490.0000.152经长期驯化可降解4异戊二烯 3.240.430.550.7820.1700.133不易降解5二甲苯 3.170.980.98 1.0000.3090.309经驯化可降解6松香油 2.10.60 1.20.5000.5710.286可降解7α-甲基苯乙烯3.11 1.401.580.8860.5080.450可降解8丙苯 1.6 1.20.750可降解9丙烯不可降解10甲苯 1.870.19 1.10.1730.5880.102经驯化可降解11苯乙烯 3.07 1.12 1.60.7000.5210.365可降解12异戊间二烯 3.290.430.550.7820.1670.131不易降解13四聚丙烯 3.430.470.137不易降解乙烯基甲苯31013004214 3.10.130.042不能降解二、醇类15丙烯醇 2.2 1.50.682可降解16戊醇 2.73 1.230.451可降解25115059817苯甲醇 2.51 1.50.598可降解18丁醇2.6 1.26 1.430.8810.5500.485可降解19丙三醇(甘油) 1.230.770.860.8950.6990.626可降解20一缩二乙二醇 1.270.060.180.3330.1420.047不可降解21 2.70.8 1.80.4440.6670.296二甲基苯甲醇可降解22异戊醇 2.73 1.50.0000.549可降解23异丁醇 2.6 1.66 1.4 1.1860.5380.638可降解24甘露醇1.030.680.660可降解25三甲基-1,3-丁二醇2.15 1.350.628可降解26甲醇1.50.770.980.7860.6530.513可降解ME RS U RE27甲基苯基甲醇2.6210.0000.382可降解28辛醇 2.95 1.20.4070.000经驯化可降解29丙醇2.4 1.50.625可降解30三缩四乙二醇 1.650.50.303可降解三缩三乙醇14050357可降解31三缩三乙二醇1.40.50.35732环己醇2.3410.427可降解33乙醇 2.08 1.25 1.820.6870.8750.601可降解34乙二醇 1.50.54 1.230.4390.8200.360可降解137021015335季戊四醇 1.370.210.153不能降解36异丙醇 2.3 2.1 1.68 1.2500.7300.913经长期驯化可降解37丙二醇 1.59 1.16 1.520.7630.9560.730可降解三、醛类38 1.070.720.9440.673可降解甲醛0.680.63639乙醛 1.820.91 1.070.8500.5880.500可降解40正丁醛 2.44 1.16 1.230.9430.5040.475可降解41丙烯醛 1.980.430.520.8270.2630.217不易降解42巴豆醛 2.290.82.120.3770.9260.349可降解43戊醛 2.6 1.280.492可降解44丙醛 2.2 1.190.541可降解45糠醛 1.67 1.40.838可降解46苯甲醛 2.42 1.62 1.780.9100.7360.669可降解24411612309430504047547异丁醛 2.44 1.16 1.230.9430.5040.475可降解四、酮类48丙酮 2.17 1.12 1.680.6670.7740.516可降解49苯丙酮 3.03 1.30.429可降解26038550戊酮-3 2.610.385可降解51庚酮-2 2.80.50.179经长期驯化可降解52甲基异丁基酮30.120.040不能降解53甲基乙基酮 2.44 1.70.697可降解54 2.6110.383环己酮不能降解ME RS U RE55丁酮3.540.110.0000.0310.000不能降解561,1-二甲基吡咯烷酮1.95 1.80.0000.9230.000可降解57萘醌2.120.010.0000.005可降解五、有机酸及其盐类58甲酸035019028067908000543可降解0.350.190.280.6790.8000.54359乙酸 1.070.770.860.8950.8040.720可降解60乙酸钙0.640.280.480.5830.7500.438可降解61丙酸 1.510.840.556可降解1330831505531128062462丙烯酸 1.330.83 1.50.5531.1280.624可降解63邻氨基苯甲酸1.64 1.320.805可降解64苯甲酸20.96 1.610.5960.8050.480可降解65苯甲酸钠 1.6 1.130.706可降解66缬草酸 2.04 1.050.515可降解67戊糠钠 1.610.480.298可降解68酒石酸0.520.30.577可降解69酸 1.130.080.071不能降解70庚酸钠 2.10.330.157不能降解71羟基乙酸0.630.180.286可降解72葡萄糖酸-c-内酯0.990.520.525可降解732,2-二氯丙酸钠0.480.10.1 1.0000.2080.208不能降解742-甲基戊酸钠 1.690.570.337可降解22061205000545027375松香皂 2.20.6 1.20.5000.5450.273可降解76辛酸钠 2.070.760.367可降解77棕榈酸 2.87 1.1 2.030.5420.7070.383可降解78硬脂酸 2.94 1.66 1.790.9270.6090.565可降解11408508500877074679邻苯二甲酸 1.140.8510.8500.8770.746可降解80对苯二甲酸1.44 1.150.799可降解81戊酸2 1.380.690可降解82己二酸钠 1.28 1.020.797可降解83邻磺胺基苯甲酸1.10.120.109不能降解ME RS U RE84羟基乙酸0.630.450.714可降解85甲酸钠0.220.180.818可降解86藻朊酸钠0.840.580.690可降解87草酸0.180.160.889可降解己酸钠2030690340可降解88 2.030.690.34089顺-丁烯二酸0.830.570.687可降解90顺-丁烯二酸酐0.980.60.612可降解91丁酸 1.820.89 1.40.6360.7690.489可降解138041029792丁酸钠 1.380.410.297可降解93甲基丙烯酸 1.70.890.524可降解94戊烯酸 1.980.140.071不能降解95扁桃酸 2.270.310.137不能降解96乳酸 1.070.960.897可降解97壬酸 2.520.590.234可降解98棕榈酸钠 2.610.450.172不易降解99丙酸钠 1.070.520.486可降解100丙酸 1.510.840.556可降解101水杨酸 2.90.950.328可降解102粘酸0.680.250.368可降解103硬脂酸钠 2.69 1.20.446可降解104乙酸钾0.640.320.500可降解162120741105苯二甲酸酐 1.62 1.20.741可降解106富马酸0.770.60.779可降解107琥珀酸0.920.640.696可降解六、酯和醚1082340310132经长期驯化可降解乙酸戊酯 2.340.310.132109苯甲醚 1.810.170.094经长期驯化可降解110乙酰乙酸乙酯 1.720.83 1.160.7160.6740.483可降解111乙酸乙酯 2.20.520.0000.236经驯化可降解112 1.670.810.8000.5990.479乙酸乙烯酯可降解ME RS U RE11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2.240.43 1.920.2240.8570.192经驯化可降解114顺二烯二酸二丁酯 2.45 1.250.510可降解1154,4-二甲基-1,3-二烷1.20.40.450.8890.3750.333可降解1161,4-二烷 1.740.000不能降解乙醚2590860332难降解117 2.590.860.332118一缩乙二醇二乙醚 2.180.10.046不能降解119乙二醇二乙醚 2.30.10.043不能降解120乙酸异丁酯 2.20.67 2.050.3270.9320.305可降解220260118121乙酸异丙酯 2.20.260.118不能降解122乙二醇-甲基醚 1.68 1.10.655可降解123乙二醇-乙基醚1.96 1.560.796可降解124乙酸-缩二乙二醇-乙基醚酯1.81 1.10.608可降解125乙酸乙酯 1.880.85 1.50.5670.7980.452可降解126甲酸乙酯 1.510.50.331可降解127丁酮乙酯 1.720.88 1.160.7590.6740.512可降解128乙酸乙烯酯 1.670.810.8000.5990.479可降解七、酚类129间苯二酚 1.89 1.15 1.50.7670.7940.608可降解130苯酚 2.38 1.1 1.1 1.0000.4620.462可降解131间苯三酚 2.540.470.185不易降解132邻甲氧基苯酚 2.06 1.40.680可降解189048076063204020254133对苯二酚 1.890.480.760.6320.4020.254低浓度可降解134二甲酚 2.620.820.313可降解135间甲酚 2.52 1.40.556可降解136邻甲酚 2.39 1.70.711可降解2521640651137对甲酚2.52 1.640.651可降解138邻、间、对甲苯酚2.52 1.54 1.560.9870.6190.611可降解139α-萘酚 2.5 1.690.676可降解140β-萘酚 2.5 1.750.700可降解141 1.480.020.014邻苯三酚不能降解ME RS U RE142邻苯二酚 1.890.691.470.4690.7780.365可降解143间苯二酚 1.89 1.50.794可降解144叔辛基酚 2.52 1.10.437难降解145氢醌 1.890.760.402难降解八卤化物八、卤化物146偏二氯乙烯0.83不能降解147六六六0.66不能降解148二氯丁烯 1.280.30.234不能降解23141341492,3-二氯-1,4-萘醌 1.34不能降解150二氯醋酸0.590.20.339可降解151三氟氯丙烷0.35不能降解1521,2,4-三氯苯1.060.30.283可降解153氯苯0.910.030.033不能降解154氯乙醇0.990.10.480.2080.4850.101经驯化可降解155一氯甲烷0.52不能降解156三氯甲烷0.34不能降解157四氯化碳0.21不能降解1581,1-二氯乙烯0.83不能降解159一氯醋酸0.590.30.508可降解1602-氯乙醇0.990.10.480.2080.4850.101不易降解161三氟乙烯0.550.380.691可降解038162二氯甲烷0.38不能降解1632,4-二氯苯氯醋酸钠 1.050.750.714可降解1642,4,5-三氯苯氧基醋酸不能降解九、含氯化合物165190515033307890263可降解己二酸己二胺盐1.90.5 1.50.3330.7890.263166乙二腈 1.92 1.750.911经长期驯化可降解167丙氯酸 1.890.840.444可降解168苯胺 2.41 1.76 1.90.9260.7880.730可降解169 1.080.630.583乙酸胺可降解ME RS U RE170乙腈 1.56 1.40.897经长期驯化可降解171丁胺 2.62 1.250.477经长期驯化可降解172丁二胺 2.340.03 1.580.0190.6750.013经长期驯化可降解173甘氨酸0.640.550.859易降解谷氨酸0980640653易降解1740.980.640.653175二甲基胺基 2.640.250.095不能降解176二甲基甲酰胺 1.540.020.10.2000.0650.013不能降解177二硝基苯 1.33不能降解106010094178二羟乙基胺 1.060.10.094不能降解179二乙胺 2.95 1.310.444可降解180二乙基苯胺 2.79不能降解181异丙胺 2.690.810.301不能降解182吲哚 3.07 2.070.674可降解183乳腈酸 1.350.80.593经长期驯化可降解184三聚氰三酰胺 1.42不能降解185甲基丙烯酰胺1.70.170.90.1890.5290.100经长期驯化可降解186乙醇胺 1.310.80.611可降解187乙基胺 2.130.80.376可降解188乙苯胺0.380.050.132不能降解189吗啉 1.840.020.011不能降解190硝基苯 1.91不能降解209191羟基喹啉 2.09不能降解1923-甲基吲哚 2.95 1.510.512可降解193丁二腈 1.6 1.250.781可降解194对甲苯胺 2.54 1.430.563可降解1660010006195三乙醇胺 1.660.010.006不能降解196三乙胺 3.080.050.016不能降解197吡啶 3.130.06 2.020.0300.6450.019经长期驯化可降解198对苯二胺 1.920.060.031不能降解199 1.971.770.898喹啉可降解ME RS U RE200环己酮胺 2.120.040.019不能降解201甲酰胺 1.81 1.50.829不能降解202酰基腈 1.81 1.50.829可降解203丙烯腈 2.15 1.470.684可降解甲基硝基胺205030146不能降解204二甲基硝基胺 2.050.30.146205邻甲苯胺 2.54 1.10.433难降解206己内酰胺 2.120.222.10.1050.9910.104经驯化可降解207异丁腈 2.150.80.372难降解1750540309208二羟基乙基胺1.750.540.309难降解209丙烯腈 3.17 1.210.382难降解210甲基丙烯胺 1.70.170.90.1890.5290.100难降解211三氯酰胺 1.420.000不能降解1.4212二甲酰肟 2.150.651可降解213异丁酸偶氯腈1.390.070.050不能降解214巴豆腈2.15 1.240.577可降解十、含磷化合物2150,0-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钾 1.580.340.215难降解2160,0-二乙基二硫代磷酸不能降解2170,0-二乙基二硫代磷酸钾不能降解218敌敌畏不能降解219马拉硫磷不能降解220一0五九(内吸磷)不能降解221甲基一六0五(甲基对硫磷)不能降解222二甲基一0五九不能降解223一六0五(对硫磷)不能降解216040185224磷酸三丁酯2.160.40.185不能降解225乐果不能降解226敌百虫不能降解227磷酸三苯酯 2.06不能降解228磷酸二苯酯2.970.10.034磷酸苯酯不能降解ME RS U RE十一、碳水化合物229葡萄糖0.60.53 1.010.525 1.6830.883可降解230淀粉 1.030.630.612可降解231蔗糖 1.120.70.625可降解乳糖1070550514可降解232 1.070.550.514十二、金属有机化合物233二乙基汞不能降解234氯化乙基汞不能降解十三染料十三、染料235甲基橙不能降解236甲基紫不能降解237金莲橙不能降解238酚红不能降解239根皮红不能降解240苯胺黄不能降解241溴百里酚蓝不能降解242孔雀绿不能降解十四、其他有机化合物243松脂皂 2.10.6 1.20.5000.5710.286不易降解244十二烷基硫醇 3.19 2.250.705可降解245原油 3.940.430.109不能降解3480350101246重油 3.480.350.101不能降解注:COD (mg/mg )为单位重量有机物的化学需氧量;BOD (mg/mg )为单位重量有机物的五天生化需氧量;BOD 全(mg/mg )为单位重量有机物的第一阶段完全生化需氧量;ME RS U RE。
有机废弃物的生物降解技术
有机废弃物的生物降解技术有机废弃物的处理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的焚烧和填埋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环境友好的要求。
而生物降解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处理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重点介绍有机废弃物的生物降解技术,探讨其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 一、生物降解技术概述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微生物、酶或其他生物体将有机废弃物降解为无害物质的一种处理方法。
相比传统的焚烧和填埋方式,生物降解技术具有能耗低、无二次污染、资源回收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废弃物处理方式。
### 二、生物降解技术的原理生物降解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代谢能力和酶的作用将有机废弃物降解为水、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微生物是生物降解技术的核心,不同类型的有机废弃物需要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来进行降解。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微生物通过代谢过程将有机废弃物降解为简单的无害物质。
### 三、生物降解技术的应用1. **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粪便等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2. **食品废弃物处理**:餐厨垃圾是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有机废弃物,通过生物降解技术可以将其转化为沼气或有机肥料,减少垃圾填埋对环境的污染。
3. **工业废弃物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如纺织废水、造纸废渣等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技术进行处理,减少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 四、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趋势1. **微生物改良**:针对不同类型的有机废弃物,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微生物菌种,提高降解效率和适应性。
2. **酶的应用**:酶作为生物降解的催化剂,具有高效、特异性等优点,未来将更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废弃物的处理中。
3. **生物降解技术与循环经济的结合**:生物降解技术与循环经济理念相结合,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未来生物降解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说明
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说明在自然界中,有机物被分解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光分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三种类型,其中生物分解在物质循环中起的作用最为重要。
动物、植物及微生物都能分解有机物,而绝大部分有机物都要通过微生物最终转化为无机物,即完全降解。
在废水处理领域所说的生物降解指的就是微生物的降解,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作用、脱羧作用、脱氨作用、水解作用等生物化学过程把有机物逐步转化为无机物,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
参与废水中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1)细菌细菌是废水生物处理中应用到的最重要的微生物,是类似植物的单细胞生物,缺乏叶绿素和明显的细胞核,大小只有几微米,有球菌、杆菌、弧菌和丝状菌四大类型。
荚膜是细菌的一种特殊构造,是围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由多糖物质构成。
当荚膜物质融合在一起,内含多个细菌时,称菌胶团,一方面防止动物吞食,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说来,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坏可以根据所含菌胶团的多少、大小及结构的紧密程度来确定。
新生菌胶团颜色较浅,生命力旺盛,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
老化的菌胶团由于吸附了很多杂质,颜色变深,生命力较差。
一种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形成一定形态结构的菌胶团,而遇到不适宜环境时,菌胶团就会发生松散,甚至呈现单独细菌,影响处理效果。
因此,为了使废水处理达到较好的效果,要求菌胶团结构紧密,吸附沉降性能好,这就必须满足胶团菌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
(2)真菌真菌也是类似植物的低等生物,但其结构比细菌复杂,个体比细菌大,具有明显的细胞核,但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寄生或腐生,形态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
真菌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
废水生物处理构筑物中也会存在真菌,生物膜中的真菌数量比活性污泥中真菌含量要多,但是数量都没有细菌多,不是废水处理的主要微生物。
各类有机物的可降解性及特例
能够被分解,大多数化合物的BOD5/COD>40%
丙烯醛、三聚丙烯醛需长期驯化,苯醛、3-羟基丁醛在高浓度时表现高度阻抗
醚类化合物
对生物降解的阻抗性较大,比酚、醛、醇类物质难于降解。有一些化合物经长期驯化后可以分解
乙醚、乙二醚不能被分解
酮类化合物
可生化性较醇、醛、酚差,但较醚为好,有一部分酮类化合物经长期驯化后,能够被分解
各类有机物的可降解性及特例
类别
可生物降解性特征
特殊例外
碳水化合物
易于分解,大部分化合物的BOD5/COD>50%
纤维系、木质素、甲基纤维素、α-纤维素生物降解性较差
烃类化合物
对生物氧化有阻抗,环烃比脂烃更甚.实际上,大部分烃类化合物不易被分解,小部分如苯、甲苯、乙基苯以及丁苯异戊二烯,经驯化后,可被分解,大部分化合物的 BOD5/COD≤20%~25%能够被降解,“特型”化合物则难于降解.高分子量的聚乙氧酯和酰胺类更为稳定,难于生物降解
含氯化合物
氧乙基类(醚链)对降解作用有阻抗,其高分子化合物阻抗性更大
卤素有机物
大部分化合物不能被降解
氯丁二烯、二氯乙酸、二氯苯醋酸钠、二氯环、己烷、氯乙醇等可被降解
松节油、苯乙烯较易被分解
醇类化合物
能够被分解,主要取决于驯化程度、大部分化合物的BOD5/COD>40%
特丁醇、戊醇、季戊四醇表现高度的阻抗性
酚类化台物
能够被分解。需短时间的驯化,一元酚、二元性,酚、甲酚及许多酚都能够被分解,大部分酚类化合物的BOD5/COD>40%
2、4、5三氯苯酚、硝基酚具有较高的阻抗较难分解
氨基酸
生物降解性能良好BOD5/COD可大于50%
胱氨酸、酪氨酸需较长时间驯化才能被分解
有机物降解方法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去除机制与规律现有水厂常规工艺一般由混凝、沉淀(澄清)、过滤和加氯消毒组成,大量研究表明常规工艺对水中有机物去除能力有限,主要对大分子量的有机物(腐殖质、胶体物质)去除较为有效;而对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DOC与AOC)的去除率一般小于30%,且波动较大,受源水水质、水温影响大。
这是因为混凝剂易与憎水性强的大分子有机物螯合,发生电性中和与吸附架桥作用,使其得到有效的去除;而小分子有机物亲水性强,在水中接近于真溶液状态存在,不易于混凝剂结合或被絮体吸附,故去除效果不佳。
此外,水源水中低腐殖质含量和低DOC浓度,都是常规工艺对有机物去除效果差的原因。
V olk等人的研究发现,低pH值下的强化混凝使DOC与BDOC的去除均得到了改善, DOC 与BDOC含量的减少可使得消毒过程中副产物生成量减少;但对AOC的去除没有影响,这可能是因为AOC为小分子的非腐殖质物质组成。
强化混凝以及强化过滤是在现有工艺基础上进行改造,不用增加构筑物,改造费用和运转费用增加很少,是改善净水处理效果的最为经济可行的方法。
生物处理从AOC和BDOC的定义来看,它们代表的是细菌易利用分解的有机物,无疑生物处理是去除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有效的单元处理工艺。
目前给水生物处理技术主要采用生物膜的方法,其能直接降解小分子量亲水性的有机物,利用胞外酶分解大分子量有机物,并对大分子有机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吸附作用。
经生物处理后还能降低胶粒的Zeta电位,使胶粒更容易脱稳。
Kooij 报道生物滤池出水可使AOC含量低于10μg乙酸碳/L。
Huck等报道运行70天煤砂双层生物滤池出水AOC能达到低于50μg乙酸碳/L的水平。
有报道生物前处理可使AOC去除率达45%。
生物处理对可降解有机物的有效去除使得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大大提高,减少了消毒剂的用量以及细菌的再生长,因而已成为给水处理中倍受关注的工艺方法。
臭氧氧化众多研究证实,臭氧氧化将引起水中AOC和BDOC的增加,TOC却会降低。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研究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农业化肥等有机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科学家开始探索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对环境的影响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物、农业化肥和农药等。
这些有机物在水体中会降解,释放出一些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的物质,如甲苯、苯并芘、氯化物等。
这些物质可能导致癌症、免疫系统疾病、生殖异常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2.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原理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主要是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来进行的。
微生物利用有机物作为能量和碳源,进行代谢反应产生能量和新的生物体。
这些微生物负责对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将其转化为简单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甲酸、甲醇等。
3. 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等,其中细菌是最重要的生物群体。
它们是生物降解的“功臣”,负责水面污染物的分解。
在微生物中,细菌的数量最多,而且分布在各个环节中,能够适应不同条件下的生存。
4. 生物降解机制研究生物降解的机制涉及细胞基因、酶、代谢途径、营养物质等多个层面。
科学家通过研究微生物的微小世界,揭示了细胞基因调控、酶的催化特性、代谢途径的切换和优化等生物降解的重要环节,为解决水体有机污染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5. 生物降解技术发展生物降解技术是一种有效解决水体中有机污染问题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人工微生物、特定条件下的微生物生长等,实现了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
例如,利用蓝藻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6. 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生物降解技术在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有用的物质方面有显著效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
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原理
有机物的生物化学降解有机物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下发生降解的反应称有机物的生化降解反应。
水体中的生物,特别就是微生物能使许多物质进行生化反应,绝大多数有机物因此而降解成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如石油中烷烃,一般经过醇、醛、酮、脂肪酸等生化氧化阶段,最后降解为二氧化碳与水。
其中甲烷降解的主要途径为:CH4→ CH3OH → HCHO → HCOOH → CO2 + H2O较高级烷烃降解的主要途径有三种,通过单端氧化,或双端氧化,或次末端氧化变成脂肪酸;脂肪酸再经过其她有关生化反应,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
能引起烷烃降解的微生物有解油极毛杆菌(pseudomonas oleovorans)、脉状菌状杆菌(mycobacterium phlei)、奇异菌状杆菌(mycobacterium rhodochrous)。
解皂菌状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不透明诺卡氏菌(nocardia opaca)、红色诺卡氏菌(ncadia rubra)等。
有机物生化降解的基本反应可分为两大类,即水解反应与氧化反应。
对于有机农药等,在降解过程中除了上述两种基本反应外,还可以发生脱氯、脱烷基等反应。
● 生化水解反应生化水解反应就是指有机物在水解酶的作用下与水发生的反应。
例如,多糖在水解酶的作用下逐渐水解成二糖、单糖、丙酮酸。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能被乙酰辅酶A进一步氧化为CO2与H2O;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往往不能氧化到底,只氧化成各种酸、醇、酮等,这一过程称为发酵。
烯烃的水解反应可表示如下:蛋白质在水中的降解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蛋白质先在肽键上断裂、脱羧、脱氨并逐步氧化,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第二步就是氮的亚硝化、硝化等使无机氮逐渐转化。
可示意如下:其中氨基酸的水解脱氨反应如下:许多酰胺类农药与无机酸酯农药如对硫磷、马拉硫磷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其分子中的酰胺与酯键也容易发生水解。
● 生化氧化反应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有机物的氧化反应称为生化氧化反应。
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
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对于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污染物,人们广泛运用“生物降解” 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有机物质作为生物降解的主要对象,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研究方向。
有机物质是指由碳、氢、氧等元素构成的一类化合物,包括植物、动物遗体、粪便、木头、纸张、塑料等等。
大量有机物质的排放,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分解把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微生物等较简单的物质过程。
生物降解的优点在于它具有高效、低成本、安全、环保等特点。
当有机物质被微生物降解后,重新回归自然循环过程,不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有机物质的降解受到了微生物影响。
微生物是生物降解的主要驱动者,它们通过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质降解并释放出生物可用的营养物质。
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代谢路径的多样性都决定了降解的效率与速度。
降解速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有机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微生物在降解中的作用。
其次,在不同气候下,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条件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
温度、水分、氧气和pH值等环境因素也对降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一直是一个困扰城市管理者的大问题,在生物降解的处理中,一般采用堆肥技术或厌氧处理来实现。
这些处理方式均依靠着微生物的代谢以及生物群落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将有机物质降解为肥料和其他生物有益物质。
肥传统的处理方式相比,生物降解技术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等优点,不仅可用于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还可用于植物生长环境的改善。
除了城市生活垃圾外,农业废弃物处理也是一大挑战。
例如,农业废弃物中的稻草、秸秆等,不仅造成污染,还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
这些物质的长期堆积,会改变空气和土壤的化学特性,在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带来风险。
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
终的富集物梯度稀释,涂布于平板,在28℃恒温
箱培养48 h后分离、纯化单菌落.
结果和讨论
1 、柴油降解茵的富集分离和形态观察
从样品2中得到的M -3经形态鉴定表明其属于假丝酵母属.
经过富集,根据菌落形态筛选出了两组共
10株柴油降解菌(表1),其中从样品1富集物中得
④在苯环裂解时必需双氧化酶催化,使苯核带上
两个羟基取代物
⑤对于带内酯的苯环裂解的代谢顺序是先形成内
酯,然后水解内酯而达到苯环裂解。
5、生物降解研究的发展趋势
①研究自然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生物
降解途径,寻找自然界中具有生物净化能力的特殊群体
,探讨生物降解和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以便制定消
除污染的措施。
食品添加剂、药品等。
人工合成有机物的生产,一方面满足了人
类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
进入环境并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造成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
有机污染物的详细划分
1、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按其对环境的影
响和危害分为耗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机污染物两大
类。
耗氧有机污染物指动、植物残体和生活污水及某
2001年8月取自胜利油田黄河码头的近岸表层海水;样
品2于2002年4月取自厦门储油码头污油处理池.
2 、试剂和培养基
降解底物柴油为市售的零号柴油;多环芳香烃
(PAHs):蒽购自MERCK—Schuchardt公司,纯度大于
96 %;芘购自Sigma公司,纯度大于98 %;菲购自Fluka
公司,纯度大于97 %.
④具有被取代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其异构体的
N的净矿化作用名词解释
N的净矿化作用名词解释N的净矿化作用是指氮元素在土壤中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即有机氮化合物被微生物降解分解为无机形态的氮,如铵盐(NH4+)和硝酸盐(NO3-),从而使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增加。
N的净矿化作用是氮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维持土壤氮素的平衡、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具有关键性作用。
1.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以氮气(N2)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然而,氮气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因为氮分子的键能很高,要使其能够参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化和转移过程,形成可利用的氮元素。
这些过程包括氮的固定(氮气还原为氨或硝酸盐)、硝化(氨氧化为硝酸盐)和脱氮(氮元素返回大气中)等。
2. N的净矿化作用的过程与机制在土壤中,有机质是氮的主要储存形式。
有机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等)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被分解为无机形态的氮。
这种分解过程称为矿化,其中产生的无机氮可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N的净矿化作用需要依赖于一系列微生物群落,包括硝化细菌、硝化古菌和硫酸还原细菌等。
硝化细菌和硝化古菌将有机氮逐步氧化为硝酸盐,而硫酸还原细菌则参与有机氮的脱氮过程。
这些微生物群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并释放无机氮素,使得土壤中的氮营养供应得到增加。
3. N的净矿化作用的影响因素N的净矿化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土壤管理措施等。
例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净矿化作用的速率和强度。
有机碳越丰富,微生物分解有机氮的能力越强,净矿化作用的效果也会更为明显。
同时,土壤湿度、温度、氧气含量等环境条件也对净矿化作用有一定影响。
较高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微生物代谢活动,加快净矿化作用的进行。
4. 净矿化作用的生态效应N的净矿化作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净矿化作用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有效性,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常用于有机物破坏的方法有两种
常用于有机物破坏的方法有两种有机物的破坏和降解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有机物破坏的问题,人们发展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其中两种常用于有机物破坏的方法:焚烧和生物降解。
一、焚烧焚烧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物破坏方法,适用于处理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的有机物。
焚烧使用高温和氧气,将有机物完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生成热能。
常见的焚烧设备包括焚烧炉和废气处理系统。
在焚烧过程中,有机物首先被加热到燃点温度,然后在缺氧或氧气供应充足的条件下燃烧。
焚烧炉采用了高温高压的条件,能够快速、高效地破坏有机物,使其彻底氧化为无害的物质。
废气处理系统则用于处理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以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焚烧方法具有处理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它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有机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工业废弃物等。
同时,焚烧方法能够高效地将有机物转化为热能,可以用于发电和供热,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然而,焚烧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焚烧设备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对管理和维护要求也较高。
因此,在选择焚烧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成本、环境影响等因素。
二、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和其酶对有机物进行分解和降解的方法。
与焚烧不同,生物降解过程中不需要高温和氧气,因此可以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生物降解方法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通过产生特定的酶,将有机物分解成较小的分子,并最终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不同类型的有机物需要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和酶来降解。
例如,厨余垃圾可以通过堆肥的方式进行生物降解,而污水中的有机物则可以通过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
生物降解方法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优点。
相比焚烧方法,生物降解不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同时,生物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产物可以回收利用,如生物气体可以用于发电。
然而,生物降解方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氧化作用需要分子氧存在 ■ 加氧酶有两种类型 单加氧酶 反应步骤如下: 双加氧酶
②双末端氧化(diterminal oxidation) ■ 双末端氧化经常会在支链烷烃中出现 ■ 当一端的β-氧化受阻时 另一端氧化(ω-氧化) 还可以进行 ■ 链烷烃氧化可以在两端同时发生 氧化的产物为二羧酸。
③次末端氧化(subtermninal oxidation) ■ 微生物氧化烷烃末端的第二个碳原子, 形成仲醇; ■ 再依次氧化成酮和酯; ■ 酯被水解为伯醇和乙酸,然后进一步 分解。 ■ 现已发现甲烷假单胞菌 (Ps.methanica)的甲烷单加氧酶有这 种作用。
图7-1
链烷烃的次末端氧化反应历程
■ 甲基营养菌 能够利用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供给 的细菌。 ■ 包括 甲基单胞菌属(Methylomonas) 甲基球菌属(Methylococcus)等。 ■ 甲基营养菌还可以利用甲醇、甲基胺和 甲酸盐等。 ■ 甲烷降解的过程
(2)长链脂肪烃在好氧条件下易被多种微生 物降解 ■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以烃类作为唯一碳源和 能源的微生物。 ■ 土壤中有高达20%的微生物群体能够降解 烃类。 ■ 有160个属的真菌可在烃类中生长。 ■ 丝状真菌比酵母降解短链烷烃更具多样性, 但仍服从长链比短链更容易降解的规律。 ■ 能够氧化烃类的微生物也广泛分布于水环 境中,包括海水。
■ 在偏位裂解过程中 双加氧酶:在双加氧酶催化下,形成的2羟基粘康酸。 脱氢酶:在脱氢酶的催化下,氧化为2-羟 基粘康酸,然后再脱羧形成2-羟基-2,4-戊 二烯酸。 水解酶:在水解酶作用下,去除甲酸直接 形成2-羟基-2,4-戊二烯酸。 水合酶:在水合酶作用下,形成4-羟基2氧戊酸。 醛缩酶:在醛缩酶作用下,形成丙酮酸和 乙醛。
图7-4
恶臭假单孢菌对樟脑的降解
第二节
苯系物的降解
■ 苯系物(BTEX)包括: 苯 甲苯 乙苯 同分异构体的二甲苯 ■ 苯系物的衍生物: 芳香醇、芳香醛、芳香酮、芳香酸类 ■ 苯系物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和降解过程 与苯系物相似。
■ 苯系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体系中容易进 行降解反应。 ■ 邻二甲苯以共代谢方式降解,还没有 证据表明它可作为惟一碳源。 ■ 很多真菌可以氧化芳香烃类化合物 ■ 各种厌氧代谢方式,如硝酸盐呼吸、 硫酸盐还原、Fe(III)还原以及甲烷 发酵都可以降解苯系物。
■ 链烃比环烃容易降解,直链烷烃比支链 烷烃容易降解。 ■ 分支降低了烃类的降解速率,一个碳原 子上同时连接两个、三个或四个碳原子 会降低降解速率,甚至完全阻碍降解 (Atlas & Bartha,1998); ■ 饱和脂肪烃比不饱和脂肪烃容易降解; ■ 水分低于50%,pH高于8.5时会抑制生物 降解作用。
一、苯的好氧降解 1.苯环的氧化过程 ■ 苯环上引入两个羟基,形成一种顺式二氢二 羟化合物。 ■ 通过脱氢-氧化反应形成儿茶酚。 ■ 儿茶酚裂解方式 正位裂解:在两个羟基之间裂解,形成顺, 顺-粘康酸; 偏位裂解:在羟基化碳原子与非羟基化碳原 子之间裂解,形成2-羟基粘康酸半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 7-5 苯的两种生物降解途径
2.涉及苯分子氧化的组成酶 ■ 在正位裂解过程中 双加氧酶:由双加氧酶催化,有分子氧 掺入。 环化异构酶:形成的粘康酸在环化异构 酶的作用下形成粘康内酯,再进一步异 构为烯醇化内酯。 水解酶:在水解酶作用下形成3-氧己二 酸。 CoA转移酶:在CoA转移酶作用下,3-氧 已二酸被激活分裂为琥珀酸和乙酰CoA。
二、链烃的降解 1.链烃生物氧化的方式 链烃的最初降解作用有四种氧化方式: 单末端氧化 双末端氧化 次末端氧化 直接脱氢
① 单末端氧化 (terminal oxidation) ■ 在加氧酶的作用下,氧直接结合到碳链 末端的碳上,形成对应的伯醇; ■ 伯醇再依次进一步氧化成为对应的醛和 脂肪酸; ■ 脂肪酸再按β-氧化方式氧化分解,即形 成乙酰CoA后进人中央代谢途径。 ■ 碳链的长度由Cn变为Cn-2。反应重复进行, 直至烃类完全氧化。
表7-1 氧化脂肪烃的部分细菌和酵母
(3)烯烃降解 ■ 微生物攻击甲基端,或攻击双键。 ■ 不饱和直链烃一般没有饱和直链烃容易 降解。 ■ 中间代谢物 不饱和醇和不饱和脂肪酸,伯醇或仲醇, 甲基酮类,1,2-环氧化物,1,2-二醇。 ■ 典型的烯烃代谢途径 甲基氧化是主要的降解途径(Britton, 1984)。
④直接脱氢 ■ 脂肪族烷烃在厌氧条件下可以直接脱氢 ■ 以NO3-作为受氢体,由烷烃变为烯烃; ■ 进一步转变为仲醇、醛和酸。 主要反应历程如下:
2.各类链烃的微生物降解 (1)短链烷烃比长链烷烃难降解 ■ 小于C10的短链烷烃由于有较强的溶解性, 毒性较强。 ■ 小于C10的烷烃由于挥发性强在多数污染 环境中很少发现。 ■ 短链烃类降解需要有特殊的微生物。 ■ 除甲烷可以作为唯一碳源供给特有微生 物生长外,其他烷类如乙烷、丙烷和丁 烷需要共代谢。
三、环烷烃的降解 1.一般环烷烃的降解 ■ 环烷烃的降解和链烷烃的次末端降解途 径相似。 ■ 许多能氧化非环烷烃的微生物由于专一 性较宽,也可以水解环烷烃。 ■ 羟基化是降解的关键步骤 ■ 环己烷的代谢降解,经历环己醇、环己 酮和ε-己酸内酯后,开环形成羟基羧 酸。
图7-3
环己烷的生物降解过程
2.取代环烷烃的降解 ■ 各类取代环烷烃微生物降解的规律: ① 带羧基的容易降解; ② 而带氯原子的抗降解; ③ 带有长碳侧链的环烷烃抗微生物降解; ④ 有偶数碳原子正烷基侧链的环烷烃,其 侧链容易户氧化; ⑤ 有奇数碳原子正烷基侧链的环烷烃,其 侧链甲基容易羟化,然后被氧化为对应 的酸,再行 β-氧化。
图7-2 1-烯烃生物降解的可能代谢途径
(4)支链烷烃降解 ■ 具有支链的烷烃(如季碳和ß -烷基分支化 合物)很难降解,并在生物圈中积累。 ■ 只有很少的微生物可以利用这类烷基分支 的化合物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 ■ 例如 2,2 - 二甲基庚烷在不受阻碍端降解,产 生2,2-二甲基丙酸,但尚未发现有微生物 可以再降解后者。 ■ 这类化合物在环境中只能和化学方法结合 使用进行生物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