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编辑的基本素养 编辑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媒体编辑的基本素养编辑素养
中国的网络媒体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到目前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从最初的BBS(电子公告牌)形式到如今包罗万象的门户网站,网络的影响力已经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天,网络编辑们终于可以挺起胸膛骄傲的以“媒体人”自居了。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地位逐渐确认,年轻的编辑们也开始愈加地重视起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再只是单纯地转载和搬运信息,也不满足于低水平的文字游戏和感官刺激,他们开始追求新闻理想,尝试关注民生并希冀为困难群体呐喊,勇于享受重大新闻事件中振臂一呼的历史参与感。在与传统媒体的博弈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创新,尝试从技术和艺术层面上打开突破口,以自身努力来弥补先天经验的巨大不足。本文选取搜狐网若干内容为例,探寻网络媒体编辑的基本素养,为传说中的“网络民工”正正名。
媒体人的责任感、价值观、独立判断能力
其实,网络媒体的编辑们确实是搬运工,但是,每一条新闻的取舍,每一个标题的雕琢,甚至每一次位置的调整,都在传递着他们的新闻理念――这其实也是整个网站的新闻理念。
搜狐在努力打造一个“具有道德原则、进步理念,推崇严肃性、多样性与创造性的内容平台”,所坚守的理念也并不严苛,包括推崇市场经济和公平交易、扩大民众知情权启迪民智、传播民主法制的基本理念等,并没有对自己的编辑们划出确切的条条框框,甚至鼓励编辑们在
一定范围内的创新和突破,容忍偶尔冲动或幼稚的错误,但是,只有一条:基本的价值观必须认同并且坚守,永远怀有一颗“诚实和善意”的心,不能对良知麻木,不能对民生漠视,不能武断地做非黑即白的左右判断,不能挑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都是真正的基本素养。
坚守用户体验,保持敏感、细腻、坚韧
用户体验并不是网络专用名词,但是却体现在网站的各个角落,包括专题制作、页面形式、色彩调用、广告设计、操作方法、互动方式,甚至标题用词和文字大小等等都可以归入这个范畴,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简而言之,就是“易地而处”,切实地为用户考虑。
搜狐内部对于专题设计、图片处理、标题制作、新闻精编等所有的编辑岗位都有关于“用户体验”方面的明确要求,内容繁杂,无法一一历数。客观上来说,对这方面的工作之重视,各家商业网站无疑都是典范,其中又以四大门户的竞争尤为激烈,他们对每一个可能改进用户感受的小细节都决不放过,而且互相学习和借鉴。年轻向上的力量推动了网络媒体与网民的水乳交融,更实实在在地带来了影响力的与日俱增。
不容忽视的技术储备和对网络的认同感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最核心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互联网的技术属性。硬件和软件的技术突破,展现形式和媒体平台的改进创新,哪怕只是很小的一小步,都有可能推动网络媒体的内容向前迈进一大步。
一直以来有一个误区:网络媒体的编辑更多的是舞文弄墨,在页面上挥斥方遒追逐理想,所以不需要懂技术――反正有专业的技术部门。其实这个观点到现在都很有市场,但错在哪里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网络是我们的阵地,网民是我们的客户,新闻、图片、专题、视频等各
种内容都是我们的产品,而技术,其实就是为我们的内容产品配置的“翅膀”。因此,对于技术的了解必将有助于我们推出更好的产品。完全不懂技术的编辑最终也只能做堆砌文字的“工匠”,而很难站在巨人的肩头引领网民前进。搜狐对于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并未领先多少,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已经开始拥有类似“媒体产品与媒体技术中心”的专业部门了。
重大新闻事件的策划和创新能力
历次重大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可供各大网站尽展十八般武艺进行大会战的沙场。这里看不见硝烟,但每一个编辑都是战士,争分夺秒绝不相让,用各种奇思妙想和灵动的手指记录着战役的进程,当然,更重要的是记录历史。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接受的考验是全方位的,比如说新闻敏感、技术实力、文字功底、沟通技巧、审美能力,甚至是体力、耐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搜狐两名编辑在事发1个小时之内出发去了地震前线,他们虽然不能采访,但是,他们一样在用自己的感情记录悲伤、传递力量。编辑“吉四六”的微博因为记载了很多灾区的见闻和信息而迅速引起数十万人的围观,认识的、不认识的,北京的、青海的、天涯海角的网友们聚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关注灾难,表达精神上的救援。这是微博技术与媒体内容的完美结合,也是编辑新闻理想与基本业务素质的一致体现。
前方编辑记录的资料非常繁杂,有或长或短的文字、或清晰或模糊的图片、还有音频和视频。其中有一段视频深深地打动了所有的编辑和网友,这段名为《藏女的天籁之音:不懂你语言但懂你悲伤》的视频长度仅为1分52秒,记录的是4月17日,僧侣们集中火葬地震遇难者时,一位失去母亲的藏女在人群之外的独自吟唱。她的脸上没有泪水,但是歌声送出催人泪
下的深情。
该段视频在网上公布后,迅速引起网友和中央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并转载,总点击率接近百万,广大网友纷纷跟帖寄托哀思,更有来自山东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的网友刘晓红利用新闻回帖的形式为这段视频谱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短诗,名为《格桑花开的时候》。这首267个字符的短诗一时间在网上被竞相传阅,成为网友原创的经典之作,编辑们将这首诗重点包装并推荐给我们更多的网友,也包括传统媒体的合作伙伴们。随后,这种编辑意识就顺理成章地催生了4月21日全国哀悼日的报道主题:《让我为你点亮一盏酥油灯》(见图一)。
在全国哀悼日的特别报道中,肃穆的黑色背景暗藏点点繁星,一盏金黄的酥油灯送出《让我为你点亮一盏酥油灯》的大主题,配上藏女的天籁之音,然后以玉树地震的相关图片为背景,逐行显示网友刘晓红的短诗《格桑花开的时候》,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感跃然于网页之上。有位媒体朋友深情地说,浏览这个页面的时候,她的鼻子是酸酸的,手指是颤抖的。最终,这个页面右上角那个并不太显眼位置上的“为逝者点亮天路”的网友互动活动已获得了68万多人的积极参与,至于进入专题之后的网络评论、灾区日记、专题策划等优秀而又深刻的产品更是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心。
在这个主题策划中,包含了总编辑在内的超过30名搜狐编辑的心血和智慧。他们中间,有的人在地震灾区不眠不休,积极奔走;有的人为了flash设计、后台代码,甚至一个词一句话而加班加点,有的人积极地联系媒体或者基金会推动善举,更多的人只是默默地转载一条条新闻和发布一段段视频。这里面,所有人都只是一颗螺丝钉,所有人被借用的也只是某一个方面的能力,而最终的页面上,除了诗作者刘晓红之外,谁的名字都不会出现。但是,这其中展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却远远不像页面上这般的平静。充满感性和人情味的报道总是需要付出大量的密集劳动,即使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媒体的思想和理想同样需要实实在在地敲击键盘和移动鼠标,而不是寄望于人工智能解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