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
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探析
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探析茂兰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境内,总面积达到50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丛林型自然保护区之一。
茂兰保护区以其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其中包括珍稀濒危动植物以及多样的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的森林景观格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的关键。
随着人类活动不断的影响,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本文将通过对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探析,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变迁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茂兰自然保护区概况茂兰自然保护区地处巴蜀界,位于大渡河和云南金沙江两大流域的过渡地带,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在茂兰自然保护区内,包括乌蒙山、卧龙山、新山等一系列山峰和山脉,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得这里成为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避风港。
保护区内分布有多个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构成了多元文化和多样生活方式的社区。
茂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生命长廊,这里是亚热带森林区、针叶林区和高山森林区的交汇地带,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复杂的生态系统。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开发,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也在发生变化。
二、森林景观格局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森林景观格局是指保护区内森林分布的空间结构,包括森林类型、面积、形状、分布等方面的特征。
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
地形地貌的变化会影响森林的分布和形状,而气候和水文的变化则会影响森林的生长和分布。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影响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森林开发、农业开发、城镇化等人类活动。
森林开发包括木材采伐、矿产开采等,农业开发包括农田开垦、畜牧等,而城镇化则包括建设用地的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
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发生了变化。
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简介
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一、区位地理茂兰喀斯特森林区总面积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2%,活立木总蓄积为1335414立方米。
森林区东西宽22.8公里,南北长21.8公里,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黔桂交界处,地处东经107°52′10″——108°05′40″,北纬25°09′20″——25°20′50″之间,属于中亚热带范围。
境内包括理化、洞塘、翁昂、永康四个乡。
这一地区被世人称其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二、气候条件茂兰喀斯特森林区,按气候带的划分指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春秋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特色,有利于林木生长发育。
从全区总体来看,气象要素为:年平均气温为15.3‴,一月平均气温为5.2‴,7月平均气温为23.5‴,生长期237天;全年降水量1752.5毫米,集中分布在4——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83%。
三、发展历史茂兰保护区成立于1984年,198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络。
2007年6月27日中国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荔波榜上有名,2011荔波茂兰列入中国10大美丽乡镇。
四、地质成因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在大地构造上隶属江南台隆西南部的三都——荔波古陷褶断束,处在轴缘凹陷地带。
其岩石分布,主要为纯质石灰岩和白云岩,仅个别地点为石英砂岩及夹于其中的少量页岩。
按照它的空间分布,属于颗露型喀斯特,也可称作“典型的喀斯特生境”。
全境岩石裸露率在70——80%以上,其浅薄的土层仅见于洼地和谷底底部,另在斜坡地带的石沟缝中停积有零星地土层。
此即为喀斯特森林的生境基质。
五、地貌特点茂兰喀斯特森林区地貌部位,处于宽缘褶皱构造控制而成的宽阔河间地带,东濒三岔河,西临漳江。
茂兰喀斯特森林的林隙物种组成动态及更新模式
茂兰喀斯特森林的林隙物种组成动态及更新模式龙翠玲;余世孝【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07(43)9【摘要】分析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随林隙发育的动态变化,并对林隙主要树种的更新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发育时间为10、20、30和40年的序列上,林隙中乔木层优势度最大的物种分别是小叶柿、黄连木、掌叶木和云贵鹅耳枥;灌木层优势种包括贵州悬竹、革叶铁榄、湖北十大功劳和长梗核果木;草本层优势种包括石韦、瓦韦、翠云草和庐山楼梯草;藤本优势种包括鞘柄菝葜、四川清风藤、藤黄檀和圆锥清风藤.非林隙林分的优势种不明显.在林隙发育过程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的平均相似系数分别为0.31、0.42、0.27和0.32,说明在林隙发育过程中,灌木种类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草本植物则随着林隙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出现较大的波动性,藤本植物和乔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介于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依据树木幼苗、幼树和林冠层数量的差异,可将林隙树种的更新模式分为4种类型.【总页数】6页(P7-12)【作者】龙翠玲;余世孝【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贵阳,55000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Q948.15【相关文献】1.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 [J], 龙翠玲2.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更新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J], 龙翠玲;余世孝3.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植被恢复的物种组成及生活型特征 [J], 龙翠玲4.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大小对树种更新的影响 [J], 龙翠玲5.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更新的动态规律 [J], 龙翠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茂兰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茂兰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周凤娇;丁访军;杨成华;冉景丞;吴鹏【摘要】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Maolan Nature Reservation and to preferably protect plant diversity,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vegetation types of three tourist attractions in Maolan Nature Reservation, and analyzed the calculated richness index, evenness index, Simpson index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a total of 257 ornamental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152 genera and 74 families. Including 71 arbor species of 52 genera of 32 families, 148 shrub species of 94 genera of 50 families, 53 herbaceous plant species of 37 genera of 27 families, 20 fern species of 12 genera of 7 families. Tree layer,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had no obvious dominant species. Deciduous trees, paper leaves and shoots of plants in high-dominated communities, and richness index, evenness and diversity indices of community were high. So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complex and stable.%为进一步开发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更好地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调查了茂兰自然保护区石上森林、水中林和九洞天3个旅游景点的植被种类,计算分析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结果表明:景区植物共74科152属257种,其中,乔木有32科52属71种,灌木50科94属148种,草本有27科37属53种,蕨类有7科12属20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都没有明显的优势种,群落以落叶树种、纸质叶和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结构复杂稳定.【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2【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茂兰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作者】周凤娇;丁访军;杨成华;冉景丞;吴鹏【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5;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荔波558400;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茂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亚热带以及世界上同纬度地区保存下来的绝无仅有的一片分布十分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是在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在白云岩和石灰岩上发育而成的既有常绿种类又有落叶种类及少量针叶种类的混交群落,属于中亚热带非地带性植被,在世界植被类型中占有重要地位[1]。
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探析
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探析茂兰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境内,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其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探讨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保护措施的启示。
一、茂兰自然保护区概况茂兰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20.8万公顷,其中森林覆盖面积14.2万公顷,保护区内有植物种类900余种,动物种类100多种,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保护区。
(一)森林面积的变化茂兰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保护区内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采伐活动的增加,保护区内森林面积不断缩小,目前已降至70%以下,森林面积的减少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保护区内的森林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的变化。
早期,保护区内的森林类型主要为高山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但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区内出现了大面积的次生林和灌木林,森林结构也逐渐趋向于破碎化。
同时,由于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的非法采伐和捕杀行为,导致植物种类的减少和动物种群的退化。
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保护措施的启示(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森林面积和植被结构方面。
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下降,如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气候调节能力下降等;植被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如植被覆盖度降低、植物多样性降低等。
(二)对保护措施的启示为了更好地保护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森林保护。
加大对非法采伐和捕杀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保护区内巡逻人员的数量,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
2. 进行生态修复。
对已经退化的植被进行管理和修复,如植树造林,进行土地整治,增加地被植物的种植等。
3. 加强公众教育。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侯满福;沈庆庚;覃海宁【摘要】采用典型样方法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特征.主要结果有:①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但单种科单种属多,单种属占总属数的61.74%;乔木层优势种不明显,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较明显;乔木层重要值最大的种类可能并不占据优势层片,群落类型十分复杂多样;②在群落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与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灌木层多样性)最高不同,仅物种丰富度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都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③茂兰喀斯特森林原生性强,是中亚热带喀斯特原生植被的典型代表.针对这类复杂多样的植被,深入研究并明确揭示其群落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可为同地带喀斯特退化环境植被恢复与人工造林的物种配置提供科学参照.%Based on investigating data of 10 000 m2 of 9 plots,details of phytocoen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community,such as species structure and community diversity,were provided. The ma in results are:①vascular plants in the original forest are very divers while neither species in genus or genus in families is scarce. Up to 61.74% of the total genera constitute only one species. Dominant species are unclear in tree layers, and the species with biggest important value may not be those in canopy. Shrub layer are dominant with species of Bambusoideae,Lauraceae,Fagaceae,Myrsinaceae,and herb layer are dominant with species of Urticaceae,Acanthaceae and Dennstaedtiaceae;②differ from the typical ever green broad leave forestin the same belt,which shrub layer is the highest in all layers of the community,except species richness,Shannon-Wiener index,Simpson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of tree layer are the highest,following by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 er in turn;③The fact that the community has complicated species composition but unclear dominant species may indicate that most of species have been survival in the long history and the forest contain much information of what it should have had. It may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to afforestation to the large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in similar karst environment in Southwestern China.【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9)001【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作者】侯满福;沈庆庚;覃海宁【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信息中心,北京,10009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信息中心,北京,1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1-2],深入研究原生性森林群落的各项特征,对揭示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指导退化环境的植被恢复有重要作用。
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建议
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建议摘要经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植物有369种,分属118科279属;脊椎动物124种,隶属5纲19目48科。
通过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资源现状、潜在的威胁进行分析,提出了湿地保护建议,以期为森林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on Maolan Karst Forest Wetland showed that there were 369 vascular plants,which belonged to 279 genus of 118 families. There were 124 vertebrates,which belonged to 48 families of 19 orders of 5 classes. Through analysis on status of Maolan Karst Forest wetland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threat,wetland protection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tection of forest wetland resource.Key words forested wetlands;resources status;potential threat;protection suggestions;Maolan Karst Forest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与生态效益,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3]。
森林湿地是一种森林植物群落,主要由沼生植物、湿生植物组成,其立地条件为地表积水或过湿。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特殊之处,其含水分丰富,是水体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界面,是许多兼性物种与专性物种的适生地。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研究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研究【摘要】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乔木种群资源。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形部位的乔木种群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地形部位的乔木种群具有不同的生态位特征。
生态位分析揭示了各种乔木种群在茂兰喀斯特森林中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探讨了它们的适应策略。
结果表明,不同地形部位的优势乔木种群在生态位上存在差异,这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差异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开展更深入的竞争与共生机制研究。
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茂兰喀斯特森林、地形特征、乔木种群、生态位、适应策略、竞争、共生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茂兰喀斯特森林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是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质景观。
茂兰喀斯特森林地形崎岖,岩溶地貌发育,水源众多,气候湿润,物种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
乔木是茂兰喀斯特森林的主要植被类型,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形部位的乔木种群在茂兰喀斯特森林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展现出各自的适应策略和竞争与共生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的乔木种群生态位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研究,探讨其生态位差异、适应策略、竞争与共生关系,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茂兰喀斯特森林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独特的地形与植被特征,对于了解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不同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可以深入探讨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保护与管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
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张忠华;胡刚;倪健【摘要】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推断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和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4种格局强度指数(聚块性指数、格林指数、扩散系数和负二项参数)以及分形维数中的计盒维数(Db)和信息维数(Di),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30种乔木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幼树、中树和成树)空间分布的分形维数变化,比较了2种分形维数与5种种群结构参数和4种格局强度指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0种树种中,除皱叶海桐(Pittosporum crispulum)和油柿(Diospyros oleifera)外,其余28种乔木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聚集分布,这种普遍的聚集性与喀斯特生境的高度异质性和种子扩散限制密切相关;(2)30种树种空间分布的Db值介于0.589-1.870,Di值介于0.498-1.711.分形维数值越大,表征种群对空间环境的占据利用能力越强,个体空间聚集强度越强,在群落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反之则表明其对环境的占据能力弱,个体聚集程度越低,往往处于伴生地位;(3)从幼树、中树到成树阶段,30种树种空间分布的Db和Di平均值呈极显著的降低趋势,这可能与种内和种间的密度制约性死亡效应有关,导致种群随年龄的增加其聚集度和空间占据能力逐渐减弱;(4)相关分析表明,30种树种的种群多度和重要值与Db和Di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种群多度和重要值的变化与种群空间占据能力和聚集程度存在密切关系.4种格局强度指数中,除聚块性指数外,其余3种指数与Db和Di值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表明分形维数Db和Di值可以用于表征种群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利用格局强度指数和分形维数准确量化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其结果有助于揭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潜在维持机制.【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24【总页数】10页(P8221-8230)【关键词】喀斯特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空间分布格局;分形维数;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者】张忠华;胡刚;倪健【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南宁530001;广西师范学院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1;广西师范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南宁530001;广西师范学院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普定562100【正文语种】中文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2]。
贵州荔波茂兰的山体上部群落特征简述
基 金项 目: 州省优 秀科技 教 育人 才省 长专 项 资 助 项 目C 贵 * - 专 +省 -
Mc ts 15 )在森林群落分析中提出的, I ohR P(9 1 n 其数值 大小可作为群落 中植物种优势度 的一 个度量标 志, 出 指
群落 中每种植物 的相对 重要性 及植 物的最适 生境 。群 落 中不 同层次 的重要 值 ( 的表 达 式分 别 为[ : 木 I V) 1乔 ] 层 : —R +R +R ; I V D F P 灌木层 : —R +RH+R 草本 I V F P;
落类型为 : 山矾一 苔草群落 ; 草坡 的群落类型为: 黄茅群 落。在不 同演替阶段 , 落物种相似性都存 群
在一定差异性 。相似性 系数 最高的为 6 , 2 发生于灌木林样地之 间。相似性 系数最低 为 0发 生 , 于草坡与其它各阶段演替样地 中。 关键词 : 群落演替 ; 重要值 ; 共有度 ; 荔波 ; 贵州 中图分类号 : 4. 5 (7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1 00 (002 ~O9 —0 Q 9 81 82 3 A 10 - 0 92 1 )4 04 4 喀斯特地区由于生态条件特殊 , 其上 的植 被破坏后 不易恢复 , 目前全世 界广大 的喀斯特 地貌 上 , 林植 被 森
内生长着 40 0 0 余种 动植物 , 是亚热 带喀斯特 地貌上生 物多样性保存最 为完好的一块宝地 , 是一个 巨大的生物
资源 “ 因库 ” 基 。
如何保护仅存 的小 面积喀斯 特森林 生态 系统及恢 复喀 斯特森林植被 , 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群落演替是植被生态学研究 的主要内容 , 近年来 是 国际生态学研 究的热点 之一 。对 区域 植被 演替规 律的 认识 , 是植被管理 、 利用改造的基础依据 , 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际意义 。因此 , 该调 查研 究贵州荔波世界 自然遗 产地 的山顶群落演替 , 为该 区植被 管理及保护提供 科学 依据 。
茂兰喀斯特石上森林——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茂兰喀斯特石上森林——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刘杰
【期刊名称】《大众科学》
【年(卷),期】2018(000)012
【摘要】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地处贵州黔南州荔波县,与广西交界,海拔高度430~1078.6米,面积212.85千米,为强烈发育和溶蚀的喀斯特地区,锥峰、断崖、暗河、瀑布、溶洞、洼地、峡谷等遍布全区。
该地位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为15.3℃,最热月为七月的平均温为23.5℃,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为5.2℃,极端最高温为39.4℃,极端最低温为-5℃。
年降水量为1752.5无霜期为308天,植物生长期为237天。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刘杰
【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2]乙引团队;[3]贵州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9.281
【相关文献】
1.荔波缠在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J], 金旦
2.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J], ;
3.我国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保护利用--以西南地区茂兰、木论、弄岗典型喀斯特森林区为例 [J], 周游游;黎树式;黄天放
4.喀斯特森林雨水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J], 韩
贵琳;唐杨;谭秋
5.茂兰: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J], 韦永树;张顾全;周树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青冈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青冈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作者:吴邦利龙翠玲秦随涛来源:《广西植物》2018年第01期摘要:; 该研究以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形部位(漏斗、坡地、槽谷)青冈种群为对象,采用立木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研究青冈种群结构,并绘制了种群的存活曲线,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偏离指数CX)、负二项参数(K)、丛生指数(I)、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指数(Ca)等聚集度指标测定了青冈种群的分布格局,以评价该种群的结构特征与更新潜力。
结果表明:三种地形部位中,青冈Ⅱ级幼树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幼苗,中、大树占一定比例,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 Ⅲ型,种群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为增长型种群;三种地形部位青冈种群除槽谷有完整的径级结构外,漏斗和坡地的径级结构不完整,但均表现为幼苗数量少于幼树,幼树个体数量最多,中树和大树的数量最少,呈中间高而两端低的径级结构;不同地形部位青冈种群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分布格局在种群生长过程中发生变化,表现为随龄级的增加聚集程度减弱,从聚集型向随机型转变。
其中,幼苗、幼树、小树多呈聚集分布,中树、大树多呈随机分布。
该研究结果为茂兰自然保护区青冈种群的合理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茂兰,喀斯特森林,青冈,种群结构,分布格局中图分类号:; Q94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3142(2018)01-0048-09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yclobalanopsis glauca at different topographic sites in Maolan karst forestWU Bangli, LONG Cuiling*, QIN Suitao(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Cyclobalanopsis glauca is one of the constructive species and dominant species i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C. glauca is also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karst forest of Maolan National Reserv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system. In order to reveal population dynamics of C. glauca, different topography sites (funnel, hillside, valley) in Maolan National Reserve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of research.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studied by themethod of tree class structure instead of age structure, and survival curves of C. glauca was draw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population were measured by applying aggregate indices, including variance/mean ration (deviation index CX), negative binomial parameter(K), clumping index(I), mean crowding index(m*), patchiness index(PAI) and aggregation index (Ca).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enewal potential of C. glauca in Maolan National Reserve was evalua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lass Ⅱ saplings of C. glauca were absolute predominance, the seedlings were the second, and there were some adult individuals, the population had strong self-renewal capacity, characterized by a growing population. The survival curve tended to be type Deevey Ⅲ. Among three topography sites, there was complete diameter class structure of C. glauca in valley, but the diameter class structures were not complete in hillside and funnel. It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seedlings were less than saplings, the number of saplings was the largest, the number of middle and large trees were the least, the diameter structure of C. glauca was high in the middle and low in both end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 glauca population showed random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topography sites, and changed from clump to rando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It showed that seedlings and saplings were clump distribution, but middle size and large trees were random distribution.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 glauca among three topography sites are differen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C. glauca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Maolan karst forest.。
茂兰发现“植物大熊猫”野生白花兜兰种群
03
野生白花兜兰种群特征描述
形态特征描述
叶片
野生白花兜兰的叶片呈椭圆形,长10-20厘 米,宽5-8厘米,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
花序
野生白花兜兰的花序呈球形或卵球形,花朵较大, 花瓣白色,中央有紫红色斑点。
花朵
每个花朵有3-5片花瓣,花瓣长圆形或椭圆 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
生长环境及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茂兰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 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 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 1300-1400毫米,无霜期280天左右 。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价值
生物多样性
茂兰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和动物。其中 ,白花兜兰是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特有物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植物大熊猫”。
生白花兜兰种群的人为破坏。
加强巡护和监管
02
增加巡护人员,定期对保护区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
行为。
建立生态监测系统
0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生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野生白花兜
兰种群及其生态环境的变化。
开展科学研究,了解其生态习性及繁殖方式
深入研究生态习性
通过观察和研究,了解野生白花 兜兰种群的生长环境、繁殖习性 、传播途径等,为保护工作提供
生长环境
野生白花兜兰生长在海拔10001500米的石灰岩山地的常绿阔叶 林中,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
分布范围
野生白花兜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 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的石灰岩 山地。
与其他兜兰品种的区别
花朵颜色
野生白花兜兰的花朵颜色与其他兜兰 品种有所不同,它的花朵为白色,而 其他兜兰品种的花朵多为黄色或绿色 。
茂兰发现“植物大熊猫”野 生白花兜兰种群
喀斯特森林植被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分析
喀斯特森林植被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分析【摘要】:贵州茂兰的喀斯特森林是一类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其顶极群落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当今同纬度带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非地带性植被。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境类型特殊,物种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从而为研究喀斯特地质背景下的生态学问题提供了理想场所。
本研究在茂兰喀斯特森林国家级保护区,用DQL-1型森林罗盘仪建立两个1hm2(100mx100m)样地(分别命名为P1和P2),并将每个样地划分为100个10m×10m的样方调查单元,对每个样方内所有DBH≥1cm的木本植物的种名、个体相对坐标、胸径和树高等进行了调查,采用优势度指数、O-ring统计、多样性指数、Godron稳定性测定、种间分离指数、地统计学以及TWINSPAN分类与DCCA排序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西南喀斯特森林植被迅速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
主要结论如下:1.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的总体特征P1样地生境异质性较高,岩石裸露率高达85%,坡度较大,土壤浅薄呈微碱性,样地内DBH≥lcm的木本植物共有199种,4281个独立个体,隶属于63科140属,主要以圆果化香、天峨槭、齿叶黄皮、紫弹朴、青冈、云贵鹅耳枥、短序荚蒾和皱叶海桐等物种占优势;P2样地包括东南和东北两个坡向,平均坡度30°,岩石裸露率为45%,土面相对较多,土壤为微酸性至中性。
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有191种,3857个独立个体,隶属于58科121属。
群落主要以西南米槠、细叶青冈、杨梅叶蚊母树、鹿角杜鹃、桂花、圆果化香、黄杞和云贵鹅耳枥等物种占优势。
两个样地区系组成均以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反映了样地的热带亚热带性质。
其物种组成以常绿成分为主,但落叶成分也占一定比例,说明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群落的主体。
两个群落的外貌主要由中小型革质、单叶为主的常绿中、小高位芽植物所决定。
贵州茂兰一个石山木莲群落调查
贵州茂兰一个石山木莲群落调查林顺根;江河;杨学义;潘柳廷;杨成华【摘要】以贵州省荔波县茂兰镇的一个石山木莲群落为调查对象,对群落的生境、结构特征、物种组成,植物的分布型、生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山木莲群落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种类丰富,共有27目、44科、63属、68种;石山木莲与株木、伞花木共同构成乔木层优势种;从群落演替趋势分析,群落结构尚未稳定,石山木莲树高度级、径级分布相对合理,对岩溶地貌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天然更新能力强,幼苗幼树多度、频度较大,一定时期后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将有较大提高.【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6(035)012【总页数】5页(P57-61)【关键词】石山木莲;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作者】林顺根;江河;杨学义;潘柳廷;杨成华【作者单位】黔东南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贵州凯里556000;黔东南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贵州凯里556000;黔东南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贵州凯里556000;黔东南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贵州凯里556000;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5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65石山木莲(Manglietia calcarea X.H.Song),木兰科木莲属[1],为中国西南部特有珍稀濒危树种,目前仅发现在贵州和广西有分布[2],贵州主要分布在南部荔波县境内的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3]。
因石山木莲发现较晚,分布区域狭窄,对其研究报道不多。
为了解该种的群落结构特征,2015年5月,在贵州省荔波县茂兰镇选择典型群落地段布设样地进行调查。
1.1 样地基本情况先在已知的石山木莲重点分布区域踏察,选择人为干扰破坏小且群落分布面积较大的地块布设样地。
最终选择位于荔波县东南部的茂兰镇瑶麓村白岩脚,地理坐标108°04′07.91″E,25°28′10.96″N,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岩溶地貌类型;样地面积为900 m2,地处西北坡中下部山谷,坡度26°,海拔640 m,石灰岩裸露率85%,土壤为石灰岩发育的黑色石灰土,土被不连续,土层厚度不均匀,20~50 cm,枯枝落叶层厚度5 cm,腐殖层厚度5~10 cm;植被类型为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林,有人为活动,但对群落破坏不大,林下枯落物和腐殖质层保护完好,天然更新正常。
茂兰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茂兰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学术讲座汇报笔记主讲:龙翠玲、容丽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东南部,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地理位置为东经107°52′10″~108°5′40″,北纬25°9′20″~25°20′50″,属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喀斯特地貌残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保护最好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具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地貌类型主要有喀斯特峰丛洼地、峰丛漏斗、峰丛槽谷等,地势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一.植被群落类型多样性茂兰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由于地貌类型组合和地形坡位的不同,导致生境的差异,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顶级的配置格局。
二.物种多样性植物资源多样性。
茂兰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区系的起源具有古老性、特有性与钙生性。
三.动物资源多样性茂兰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保存完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栖息环境。
四.生物多样性存在的问题一是森林火灾。
在茂兰喀斯特林区,仍然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有烧田间杂草和开荒烧火炼地的习惯,常引起山火。
一旦发生火灾,将在短时间内毁坏大面积的森林植被,对动植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二是薪柴和民用材采伐。
保护区内生活着4000多名群众,长期以来以树木作为燃料,每年利用树木燃料量大,而且传统的炉灶耗柴量大。
三是通寨道路和生产便道的修建。
在修建过程中将对附近植被和相关物种予以很大的破坏,造成了分割、生境破碎,破坏了动物栖息地的完整和植被景观;过往车辆也干扰了野生动物的活动,而且还增加了火险等级和管理难度。
四是社区居民传统的生产习俗。
长期以来有着“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常采集野生药用植物或其他经济植物来增加经济收入,因过度采集而枯竭。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存在,毁林开荒,烧草增肥的方法较为普遍;部分不法村民使用各种方式捕杀害野生动物,严重威胁着动物多样性,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较大的压力。
茂兰全球独特的喀斯特森林与湿地
茂兰全球独特的喀斯特森林与湿地作者:蒙文萍冉景丞来源:《中国周刊》2017年第02期在贵州荔波县与广西环江县交界地带,有一片面积超过2万公顷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荔波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是15.3℃,一月平均气温为5.2℃,七月平均气温是23.5℃,年降雨量是1700毫升,集中分布在4~10月,海拔高度在430至1078.6米。
整个区域内除板寨等极少数地点覆盖的少量砂页岩或炭质页岩外,绝大部分区域都主要是由厚达两三百米的石灰岩或白云岩构成的喀斯特地貌。
主要形态有峰丛、洼地、槽谷、盲谷、漏斗等,属裸露型喀斯特,可以称为“典型的喀斯特生境”,仅按地被物测算,岩石裸露率达90%以上。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嶙峋、裸露的岩石上却生长着茂密的森林,且森林覆盖率和森林郁闭度都高达90%以上。
按照所處的地带,这里的林型本该是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强烈的喀斯特作用,以及喀斯特地区特别的水文生态效应,使得这里的森林类型变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一片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它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喀斯特森林的原始自然本底。
1987年建立了贵州茂兰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
2007年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保护地带,从此登上了国际舞台。
喀斯特地区由于岩石的可溶性决定了地表的千疮百孔,加上纯质石灰岩或白云岩溶解后可残留物极少,导致了形成土壤极为困难,要想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得消耗漫长的1~2万年。
所以,在喀斯特地区就形成了土壤零星浅薄、基石强烈透水的特点,导致喀斯特地区的普遍特征是荒芜、干旱,也就导致了贫困。
然而,有了森林覆盖的喀斯特地区完全改写了喀斯特的定义,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存在,创造了独特、罕见的喀斯特森林湿地。
不同于其它类型的湿地,喀斯特森林湿地是由无数、无处不在的喀斯特泉、喀斯特潭、地下河的明流段、溪流、喀斯特森林沼泽、喀斯特滞留泉、喀斯特森林沼泽等组成的综合体,而且对喀斯特森林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探析
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探析茂兰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是一处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护区,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城市防护森林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类活动的频繁,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本文旨在探究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和对策。
一、景观格局变化1.森林碎片化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陆续被开发为城市居住区、工业园区、旅游景点等,造成了森林碎片化的现象。
原本连绵起伏的森林带被打破,逐渐变成了一些不规则的小块状森林。
2.物种多样性降低由于森林被破坏的程度加剧,原有生物群落受到极大的破坏和破碎化,导致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
一些栖息在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受到了威胁,它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3.生态功能丧失由于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频繁,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链式反应引起了大量生态功能丧失。
森林的水源保持和水土保持能力明显下降,土质质量恶化,生境变差,设施设备磨损,卫生环境差等问题愈发突出。
二、原因分析1.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逐渐被开发为城市居住区、工业园区等,原先郊野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物种遭到严重威胁。
2.人类活动频繁在茂兰自然保护区内人们的生活、工作、旅游等活动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此区域的行动越来越频繁,人为动物和植物的干扰比之前更为严重,导致相关植物和动物的繁殖、生长、更新得到了影响。
3.自然环境逐渐恶化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提高,环境的因素也越来越恶劣。
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环境的恶化,也是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产业垃圾、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因素。
三、对策建议1.加强生态环保加强对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控制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污染源、废水处理等,降低森林生态的损害,保持自然生态的稳定。
2.科学开发利用科学地调查和勘察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借鉴国内外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经验,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充分利用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利用。
茂兰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
有金龟甲科、叩甲科、粪金龟科、天牛科、象甲科、鲍金龟科、丽金龟科、拟步甲科、拟叩甲科、锹甲科、扁甲科、
叶甲科,其个体数总和占总个体数的47.75%;其余19科地表甲虫为稀有类群,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10.32%; (2)地表
甲虫物种多样性分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藤刺灌丛最低,针阔叶混交林、竹林、灌木林、灌草丛相差不大;
*兰洪波1,冉景丞2,王万海-姚雾清1
(1.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荔波,558400; 2.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贵州,贵阳,550001)
摘 要:2018年5月〜9月,通过采用巴氏罐诱法对茂兰自然保护区6种林型地表甲虫组成进行调查。结果为:(1)共采 集标本3858号,隶属33科,优势类群为隐翅虫科和步甲科地表甲虫,分别占个体总数的25.52%和16.41%;常见类群
收稿日期:2020-10-17;修改日期:2021-01-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152);贵州省林业厅青年专项(黔林科合J字[2018]02号);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开放
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探析
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探析茂兰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以森林为主要生物群落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的一处生物多样性重要保护区。
茂兰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管理,森林景观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对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进行探析。
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主要包括森林类型、覆盖面积分布和连通性等方面内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森林类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过去的茂兰自然保护区以云杉和冷杉为主要森林类型,这两种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于过度砍伐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云杉和冷杉的数量逐渐减少。
与此其他森林类型如温带针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等的面积有所增加。
这意味着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在组成要素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森林覆盖面积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较小,主要集中在那拉提山脉及其周边地区。
经过多年的保护管理,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面积逐渐增加,并扩展到了更远的地区。
这些新增的森林覆盖区域不仅增加了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
森林景观的连通性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导致动植物难以迁移和交流。
近年来,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森林之间的连通性,如建设野生动物通道和增添种植树木的连接区域等。
通过这些措施,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连通性得到了改善,为动植物的迁移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经过多年的保护管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森林类型转变、覆盖面积分布变化和连通性改善等都对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积极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茂兰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未来,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加强对茂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以确保其森林景观格局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 第2期 中 国 岩 溶V o l .38 N o .2 2019年4月 CA R S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A p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r .2019李阳兵,罗光杰,徐倩,等.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J ].中国岩溶,2019,38(2):208-216.D O I :10.11932/k a r s t 20190205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李阳兵1,2,罗光杰3,徐倩1,谢静1(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民族地理研究中心,贵阳550001;3.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阳55018)摘 要:探讨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对认识自然保护地区人地关系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㊂本文采用1963年到2015年的高分辨率影像和地形图数据,研究了茂兰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㊂结果表明:(1)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聚落集中分布在4个实验区,从1963年到2015年,实验区聚落一直呈增加趋势,2005年是聚落集聚程度经历了减弱再到增加过程的拐点;(2)在聚落规模增加的同时,聚落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型生态旅游型聚落;(3)保护区峰丛洼地中聚落面积与耕地面积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保护区聚落密度低㊁聚耕比小是保护区植被得以较完整保存的根本原因㊂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查清茂兰自然保护地区人-地关系动态状况㊁为连片峰丛洼地区的人-地关系优化调控提供参考㊂关键词:茂兰;喀斯特;聚落;演变中图分类号:X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810(2019)02-0208-0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0 引 言区域特殊的自然背景与人文社会因素差异,使得不同地区乡村聚落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的特征与规律㊂但关于聚落分布与演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土丘陵区[1]㊁风沙区[2]㊁江南丘陵区[3]㊁经济发达地区[4]和平原农区[5]等,以及山地型农村聚落[6]和旅游型聚落[7]的景观演变格局与趋势,而对自然保护区的聚落分布与演变研究较少㊂喀斯特地貌决定了喀斯特地区乡村聚落的规模大小㊁集聚程度以及空间分布特点[8-10],研究喀斯特山地聚落分布与演变对喀斯特山地生态保护㊁人地关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㊂贵州茂兰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地区[11],喀斯特地貌典型[12],呈现出罕见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㊂王中强等[13]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 I S )手段,对其森林景观特征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谭成江等[14]分析了该地区石漠化分布的特点㊁成因以及石漠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茂兰保护区聚落格局演变等级效应及其与交通条件的关系[15]㊁景观多样性变化的生态学意义对比[16]㊁关于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峰丛洼地景观格局[17]等方面研究也逐步深入,发现了在茂兰自然保护区自核心区到外围区,聚落规模㊁等级㊁形态等格局信息及其动态演变的梯度效应明显[18],但缺乏对茂兰自然保护区聚落长时间序列演变的研究㊂茂兰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如何协调保护区的人与环境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然缺乏对整个自然保护区长时间序列的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研究㊂因此,本文基于高清影像和实地调查,研究整个保护区1960年代以来的聚落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过程,一方面可以为查清自然保护地区人地关系动态状况㊁做好自然保护地区社区发展与管理㊁村镇建设㊁土地整理与生态建设等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为阐明连片峰丛洼地区人地关系的控制因素㊁人地关系的空间变化特征㊁人地关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45㊁41461041);贵州省民委㊁贵州师范大学民族地理研究专项资金资助(民地科[2013]01号)第一作者简介:李阳兵(1968-),男,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研究㊂E -m a i l :l i_y a b i n @g z u n .e d u .c n ㊂收稿日期:2018-04-05系演化的驱动机制,为连片峰丛洼地区的人地关系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案例㊂1 研究区概况贵州茂兰喀斯特保护区于1985年建立,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图1),隶属茂兰㊁立化㊁洞塘㊁翁昂㊁永康等乡镇㊂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带上,保护区东西长22.8k m ,南北宽21.8k m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区㊂茂兰自然保护区内1963年常住人口2233人,2015年增至4839人,因此,保护区人地关系的现实矛盾及潜在矛盾均较大[19]㊂图1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及功能分区F i g .1 L o c a t i o na n d f u n c t i o n a l z o n i n g ofM a o l a n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e r e s e r v e ,G u i z h o u 2 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本研究主要采用1963年1m 分辨率航空影像(并结合1ʒ5万地形图)㊁1980年1ʒ1万地形图㊁1988年航片㊁2005年2.5m 分辨率S P O T 合成影像㊁2010年2.5m 分辨率A L O S 影像和2015年高分一号资源卫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图2),依据1ʒ1万地形图分别对其精校正和监督分类,然后用A r c -G I S 软件建立6个时期相应的聚落与土地覆被类型矢量数据层并进行图斑修正,对其结果进行野外抽样检查和调查访问校正,抽样图斑的解译正确率均在95%以上㊂最后利用A r c G I S 对具有相同土地覆被类型属性的图斑进行合并操作㊂2.2 指标计算选用平均最邻近指数R 表征聚落用地总体聚散程度[2],通过测量每个聚落质心与其最邻近的聚落质心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并将该距离值与假设随机分布的期望平均距离进行对比,进而判断聚落空间分布是否集聚㊂同时,引入标准化Z 值来衡量平均距离的观测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程度㊂参考前人研究成果[20-21],认为Rɤ0.5为聚集分布,Rȡ1.5为均匀902 第38卷 第2期 李阳兵等: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图2研究区6个时期的典型聚落解译抽样F i g.2 S a m p l i n g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y p i c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i n6p e r i o d s o f t h e s t u d y a r e a分布;0.5~1.5间,按照等距划分为3类,0.5<Rɤ0.8为随机-聚集分布㊁0.8<R<1.2为随机分布㊁1.2ɤR<0.8为随机-离散分布㊂若Z>1.96或Z <-1.96,即可认为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计算的观测模式与随机模式之间的差值具有统计显著性;反之,如果-1.96<Z<1.96,则可认为观测模式看上去更加集聚或更加分散,但是实际上,它与随机模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㊂3结果分析3.1不同功能区聚落的数量变化特征整个保护区聚落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很低,从1963年的0.158%增长到2015年的0.239%,并且,这些聚落主要分布在实验区㊂核心区聚落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㊁缓冲区聚落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在0.006%~0.002%和0.033%~0.031%之间,从1963年到2005年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到2015年,聚落比例略有上升㊂从1963年到2015年,实验区聚落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从0.119%增加到0.206%,总体呈增加趋势(图3)㊂图4反映了聚落占各区面积百分比的变化,图5反映了各区聚落占研究区聚落总面积的变化,其中图3各区聚落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百分比F i g.3 P e r c e n t a g e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a r e a o f e a c h r e g i o n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t h e t o t a l l a n da r e a o f t h e s t u d y a r e a图4聚落占各区面积百分比F i g.4 P e r c e n t a g e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t h e e a c ha r e a012中国岩溶2019年图5各区聚落占保护区聚落总面积百分比F i g.5 P e r c e n t a g e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s a r e a o f e a c h r e g i o n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t h e t o t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a r e a o f t h e r e s e r v e a r e a 反映的规律同上,研究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实验区㊁且实验区内聚落逐年增加㊂3.2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特点从空间上看,保护区聚落集中分布在4个实验区,且主要分布在西北的尧古㊁董歹㊁拉桥和瑶兰等实验区,和东北的板王㊁板寨到甲当㊁瑶所和必左一线;其次是缓冲区西南,即保护区西南边缘的拉洞林㊁吉洞㊁干排㊁洞应和花达等地;核心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北部的洞多㊁洞亮等地(图6)㊂从1963年到2015年,保护区的这一聚落分布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㊂图6茂兰保护区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分布F i g.6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d i f f e r e n t p e r i o d s i n M a o l a n r e s e r v e a r e a 112第38卷第2期李阳兵等: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利用聚落的最近邻近指数表示尧古实验区和板寨实验区聚落的分布模式㊂尧古实验区A N N指数在1963年㊁1980年㊁1988年㊁2010年和2015年等5个时期均小于1(表1),表明其聚落空间分布分别呈现随机-聚集分布㊁随机分布㊁随机分布㊁随机-聚集分布㊁随机-聚集分布特征,但Z值表明聚落集聚态势经历了从较为显著到不显著再到较为显著的变化;2005年平均最邻近指数R为1.69,大于1,表明聚落呈均匀分布,Z值在-1.96和1.96之间,表明其分布模式与随机模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㊂总体而言,尧古实验区聚落集聚程度经历了减弱再到增加的过程㊂板寨实验区平均最邻近指数R在1963年到2015年的6个时期均小于1,Z值均小于-1.96(表2),表明其聚落空间分布均呈现聚集分布特征,但从1965年到2015年6个时段本实验区聚落的集聚态势经历了从较为显著到不显著再到较为显著的变化; 1963年㊁1980年和1988年本区聚落为聚集分布, 2005年㊁2010年和2015年聚落为随机-聚集分布,同样以2005年为拐点,聚落集聚程度经历了减弱再到增加的过程㊂表1尧古实验区乡村聚落分布的最近邻近指数分析结果T a b l e1 N e a r e s t n e i g h b o r i n d e xa n a l y s i s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Y a o g u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a r e a i n1963,1980,2005,2010a n d2015年份196319801988200520102015最近邻点平均观测距离/m230.41313.21311.01685.54237.76237.76最近邻点平均期望距离/m300.47361.24361.24405.84300.62300.62平均最邻近指数R0.770.870.861.690.790.79 Z-2.23-0.98-1.034.37-1.87-1.87P0.0260.320.300.060.06注:Z-平均距离的观测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程度;P-某空间格局为随机过程形成的概率㊂表2板寨实验区乡村聚落分布的最近邻近指数分析结果T a b l e2 N e a r e s t n e i g h b o r i n d e xa n a l y s i s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B a n z h a i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a r e a i n1963,1980,2005,2010a n d2015年份196319801988200520102015最近邻点平均观测距离125.45141.86158.55354.63260179.97最近邻点平均期望距离325.89320.6333.48459.42393.38333.98平均最邻近指数R0.380.440.470.770.660.54 Z-9.41-8.66-7.84-2.47-4.25-6.83P0000.0100注:Z-平均距离的观测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程度;P-某空间格局为随机过程形成的概率㊂3.3保护区聚落演变的空间差异从研究区聚落在6个时期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研究区聚落的变化存在空间差异,实验区聚落的数量变化更为明显,本节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㊂整个保护区实验区共有6块,但聚落主要集中在尧古等3个区域㊂表3揭示了尧古等实验区㊁缓冲区和核心区聚落从1963年到2015年演变情况,3个实验区的聚落以扩展和新生为主,个别偏僻峰丛洼地的聚落斑块因农户搬迁而消失或缩小,板寨-必左实验区聚落增加的面积大于尧古实验区和长实验区㊂缓冲区的聚落变化比较复杂,既有扩展和新生的聚落,也有消失和规模缩小的聚落,还有部分聚落斑块规模维持原状,没有发生变化;核心区的聚落只有搬迁消失的和维持原状的情况㊂保护区扩展和新生的聚落集中分布在尧古㊁拉桥㊁东北部的必左㊁和东南部板寨等峰丛洼地和谷地,这些扩展和新生较为明显的聚落往往位于保护区的实验区㊂保护区内没有变化的聚落仅两处,一处分布在核心区的洞多峰丛洼地,另一处分布在缓冲区西北边界处的峰丛洼地㊂核心区的聚落1963年多于2015年,以消亡为主,缓冲区和实验区的消亡型聚落一般分布在较偏僻的峰丛洼地,因农户搬迁而消失㊂3.4研究区聚落演变原因分析3.4.1保护区峰丛洼地与聚落分布研究区地貌类型主要有峰丛漏斗㊁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3种类型[22],从地貌类型看,研究区聚落分布于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图7)㊂研究区有聚落分布的峰丛洼地主要有洞腮㊁必佐㊁加别㊁甲乙㊁卡记㊁卡212中国岩溶2019年表3 1963-2015年研究区聚落斑块演变的空间差异(m 2)T a b l e 3 E v o l u t i o n s pa t i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p a t c h e s i n t h e s t u d y ar e a (m 2)i n1963-2015扩展新生不变消失缩小尧古实验区15548312208651393333板寨-必左实验区22248823912233727洞长实验区37769365102797缓冲区126455956414871729012170核心区50539939买㊁甲纠等地,有聚落分布的峰丛谷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东部的板寨㊁五墟㊁坡格㊁板老㊁保上㊁瑶所㊁洞旧等地,这些洼地㊁溶蚀谷地底部海拔600~700m ,洼底宽平,一般有小河通过或有泉水溢出作为灌溉水源,稻田集中连片,土壤经人类长期耕作熟化,成为耕性较好的大土泥田和大眼泥田㊂这些峰丛洼地都位于保护区内,形成以 一洼一聚落 为特征的分布格局㊂还有一些峰丛洼地位于保护区边缘,在保护区内并不完整,如肯西山峰丛洼地,往往只有聚落位于保护区内,洼地耕地位于保护区外,但从其整个峰丛洼地来看,基本上也呈 一洼一聚落 分布格局㊂图7 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2015年聚落分布示意图F i g .7 D i a g r a mo f s e t t l e m e n t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 p e a kc l u s t e r d e p r e s s i o n s a n d p e a kc l u s t e r v a l l e yi n20153.4.2 保护区耕地赋存与聚落分布保护区属于连片的峰丛洼地㊁谷地,其中的耕地资源㊁聚落与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特征㊂为了回答保护区洼地是否有聚落分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作者进一步统计了实验区内同时有耕地㊁聚落分布的峰丛洼地中聚落与耕地的对应关系(图8),发现峰丛洼地中的聚落面积与耕地面积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且洼地㊁谷地中耕地面积越大㊁聚落规模也往往越大㊂对某一单一的峰丛洼地来说,是否有聚落分布与洼地大小有关[23]㊁或在此洼地附近是否存在足够的耕地有关,似乎存在一个洼地面积或耕地面积阈值㊂以保护区2015年的聚落和耕地为例(表4),聚图8 保护区实验区洼地耕地面积和聚落面积的相关性F i g .8 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a r e a a n d s e t t l e m e n t a r e a a t e x pe r i m e n t a t i o na r e a 312 第38卷 第2期 李阳兵等: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表4保护区2015年峰丛洼地与聚落㊁耕地分布统计(个)T a b l e4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t a t i s t i c s o f p e a kc l u s t e r d e p r e s s i o n,s e t t l e m e n t a n d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i n t h e r e s e r v e a r e a i n2015特征有聚落有耕地有聚落无耕地有耕地无聚落耕地撂荒无聚落无耕地无聚落核心区1041460缓冲区6162047实验区231121244全区3022246151落主要还是分布在有耕地的峰丛洼地中,有聚落无耕地的峰丛洼地全区仅2个;除邻近聚落的部分峰丛洼地耕地还保持继续耕作外,更多的无聚落峰丛洼地内耕地已撂荒㊂3.4.3政策及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是农村居民点演化的最重要的动力[24]㊂保护区核心区的聚落因生态保护和生态移民政策不断迁出,相应地在缓冲区的聚落有所扩展㊂保护区内近年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其中,尧古布依村寨㊁板寨红色旅游区㊁必左景点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片区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能带动建筑㊁交通㊁餐饮㊁商业等的同步发展,改变了以农㊁畜牧㊁林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模式,因此,这些聚落在规模增加的同时,聚落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型生态旅游型聚落(图9)㊂图9研究区的新型生态旅游聚落(左:板寨;右:必左)F i g.9 N e we c o-t o u r i s ms e t t l e m e n t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L e f t:B a n z h a i;R i g h t:B i z u o)5结论与讨论5.1结论(1)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聚落集中分布在4个实验区,2005年是聚落集聚程度经历了减弱再到增加过程的拐点㊂(2)从1963年到2015年,整个保护区内聚落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从0.158%增长到0.239%;实验区聚落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从0.119%增加到0.206%,一直呈增加趋势㊂(3)保护区聚落扩展和新生较为明显处,往往位于保护区的实验区,在聚落规模增加的同时,聚落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型生态旅游型聚落㊂(4)保护区峰丛洼地中聚落面积与耕地面积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保护区聚落密度低㊁聚耕比小导致坡地开垦㊁薪柴樵采等人为扰动小,是研究区植被得以较完整保存的根本原因㊂5.2讨论5.2.1保护区植被保护与聚落分布作者前期研究曾提出,在峰丛洼地区,土地承载力低下是导致石漠化的根本原因,总的说来,洼地面积(负地形)和人口是否协调决定了峰丛洼地区的生态质量状况,并用有聚落分布的峰丛洼地的聚耕比来说明这个问题[25]㊂为此,作者计算了保护区实验区同时分布有聚落和耕地的21个峰丛洼地的聚耕比(图10),其平均值为0.1168,最大值为0.4502,最小值为0.0144,与保护区外的洞塘浅洼地(聚耕比14.88)㊁连续性深洼地(聚耕比9.44)㊁峰丛洼地谷地(聚耕比20.32)㊁峰丛-峡谷(聚耕比9801.04)等生412中国岩溶2019年图10保护区实验区峰丛洼地的聚耕比F i g.10 A r e a r a t i oo f s e t t l e m e n t a n d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o f p e a kc l u s t e rde p r e s s i o na t 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a r e a态退化区域形成鲜明的对比㊂因此,聚落密度低㊁聚耕比小导致坡地开垦㊁薪柴樵采等人为扰动小,是研究区植被得以较完整保存的根本原因[26-28]㊂5.2.2保护区聚落空间优化建议茂兰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展示了我国保护区内部 保护与发展 博弈过程,反映了我国保护区内部人口迁移动向或替代设计选择的阶段特点㊂核心区的聚落1963年多于2015年,以消亡为主,目前保护区核心区仍居住有200人左右,应有计划地逐步迁出㊂保护区聚落主要分布在实验区且逐年增加,但当前存在区内通信不便㊁住宿条件仍较差㊁乡村旅馆和民族村寨家庭旅馆数量不足㊁饮食条件不佳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有待完善等不足,因此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应通过在有条件的聚落发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馆㊁农家旅舍㊁生态餐馆和旅游购物商店等设施,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㊁改善当地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实验区内,必须避免过度开发,正确处理旅游发展与聚落社区发展的关系,适当控制人口规模,避免聚落无序扩展,并划定生态红线,引导适宜开展旅游接待的农户积极参与生态旅游㊁开发等活动,使保护和利用达到最大双赢[29-30]㊂参考文献[1]马利邦,郭晓东,张启媛.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J].山地学报,2012,30(4):408-416.[2]王曼曼,吴秀芹,吴斌,等.盐池北部风沙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8):260-271. [3]陈永林,谢炳庚.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6,35(1):184-194.[4]陈诚,金志丰.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用地模式演变:以无锡市惠山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1):2155-2164. [5]王介勇,刘彦随,陈玉福.黄淮海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用地扩展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研究,2010,29(10):1833-1840. [6]余兆武,肖黎姗,郭青海,等.城镇化过程中福建省山区县农村聚落景观格局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6.36(10):3021-3031.[7]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地理学报,2011,66(12):1707-1717.[8]周晓芳,周永章.贵州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研究:以清镇红枫区㊁毕节鸭池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区为例[J].中国岩溶,2011,30(1):78-85.[9]王发艳,李阳兵.红枫湖流域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岩溶,2014,33(3):326-337.[10]闵婕,杨庆媛.岩溶山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分析.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中国岩溶,2014,33(1):99-109. [11]周政贤.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244-263.[12]谭成江,陈正仁.茂兰保护区森林资源动态及变化原因与对策[J].贵州林业科技,2002,30(2):49-51.[13]王中强,龙翠玲,赵晶,等.茂兰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452-5454.[14]谭成江,冉景丞,莫家伟,等.茂兰保护区石漠化现状㊁成因及治理对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30(5):440-442,457.[15]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岩溶山区聚落格局演变等级效应及其与交通条件的关系:以贵州省后寨河㊁王家寨㊁茂兰地区为例[J].中国岩溶,2011,30(3):320-326.[16]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等.岩溶山区景观多样性变化的生态学意义对比:以贵州四个典型地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1, 31(14):3882-3889.[17]陈寅,李阳兵,谭秋.茂兰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4,42(2):179-186.[18]罗光杰,李阳兵,王世杰,等.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格局与演变的梯度效应:以贵州茂兰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8):1327-1339.[19]熊康宁.茂兰自然保护区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5(4):10-17.[20]梁会民,赵军.基于G I S的黄土塬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16(6):81-83.[21]李秀丽,刘占波,赵军.石羊河流域居民地空间分布类型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4):97-101.[22]陈建庚.茂兰保护区喀斯特生态环境类型划分及特征分析[J].贵州环保科技,2000,6(2):8-16.[23]谭明.贵州喀斯特洼地经济的优化问题[J].经济地理,1989,9(3):209-211.[24]海贝贝,李小建,许家伟.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32(12):2257-2269. [25]李阳兵,罗光杰,白晓永,等.典型峰丛洼地耕地㊁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J].生态学报,2014,34512第38卷第2期李阳兵等: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变特点(9):2195-2207.[26]龙翠玲.不同地形部位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研究: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为例[J].中国岩溶,2007,26(1):55-60.[27]刘攀峰,杨瑞,安明态,等.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演替序列的数量分析[J].中国岩溶,2008,27(4):329-334. [28]李阳兵,罗光杰,黄娟.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撂荒地时空演变㊁机制及其植被恢复[J].中国岩溶,2017,36(4):447-453.[29]朱鹤,刘家明.山岳型景区建设下乡村聚落的多维重构:基于云丘山旅游景区微观案例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8,37(2):2490-2502.[30]陈琴,李名扬,李月臣,等.山地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1):119-128.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i nM a o l a nn a t u r e r e s e r v e o f k a r s t a r e a,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L IY a n g b i n g1,2,L U O G u a n g j i e3,X U Q i a n1,X I EJ i n g1(1.S c h o o l o f G e o g r a p h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G u i z h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G u i y a n g,G u i z h o u550001,C h i n a;2.N a t i o n a l G e o g r a p h y 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G u i z h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G u i y a n g,G u i z h o u550001,C h i n a;3.S c h o o l o f G e o g r a p h y a n dR e s o u r c e s,G u i z h o uE d u c a t i o n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G u i z h o u55001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a n d e v o l u t i o no f s e t t l e m e n t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c a n c e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m a n-e n v i r o n m e n t d y n a m i c i n t h eN a t u r eR e s e r v eA r e a.I n t h i s p a p e r,w e s t u d i e d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d y n a m i c e v o l u t i o no f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t h eM a o l a nR e s e r v eA r e aw i t hd a t a d e r i v e d f r o m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h i g h r e s o l u t i o n i m a g e r y a n d t o p o g r a p h i cm a p s f r o mt h e p e r i o do f1963t o2015.T h e r e-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1)T h e s e t t l e m e n t o f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a r em a i n l y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4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 a r e a s. M o r e o v e r,f r o m1963t o2015,t h e s i z e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i n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 a r e a h a db e e n i n c r e a s i n g,a n d i n 2005,t h e s e t t l e m e n t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d e g r e e e x p e r i e n c e d a t u r n i n gp o i n t f r o m w h i c h i t b e g a n t o i n c r e a s e f r o m t h ew e a k e n e d p r o c e s s.(2)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t h e f u n c t i o no f t h e s e t t l e m e n t i s c h a n g i n g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s c a l e,a n d a n e wt y p e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t o u r i s ms e t t l e m e n t i s f o r m e d.(3)T h e r e i s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 s e t t l e m e n t a r e a a n d t h e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a r e a i n t h e p e a k-c l u s t e rd e p r e s s i o na r e a o fM a o l a nR e s e r v eA r e a.T h e l o wd e n s i t y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s a n d t h e l o wr a t i oo f s e t t l e m e n t a r e a t o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a r e a a r e t h eb a s i c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i n t a c t v e g e t a t i o n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T h e s t u d y r e s u l t s a r e u s e f u l t o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d y n a m 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h u m a n a n d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M a o l a nR e s e r v eA r e a, a n d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o p t i m a l r e g u l a t i o no fm a n-l a n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n t h e c o n t i g u o u s p e a k-c l u s t e r d e-p r e s s i o na r e a.K e y w o r d s M a o l a n r e s e r v e a r e a,k a r s t,s e t t l e m e n t,e v o l u t i o n(编辑张玲) 612中国岩溶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