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诊治指南
脑瘫诊断与治疗PPT
![脑瘫诊断与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b4e2c8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d.png)
运动发育迟缓:婴儿在3个月内不能抬头,6个月内不能翻身,9个月内不能独坐,12个月内不能独站,18个月内不能独走
肌张力异常:婴儿在3个月内出现肌张力过高或过低,6个月内出现肌张力异常
反射异常:婴儿在3个月内出现原始反射延迟消失,6个月内出现保护性反射延迟消失
脑瘫的治疗方法
PART FOUR
药物治疗
脑瘫是一种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导致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脑瘫的症状包括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脑瘫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后天性因素等。
脑瘫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等。
脑瘫的分类
痉挛型脑瘫:表现为肌肉紧张、痉挛、运动困难
强直型脑瘫:表现为肌肉僵硬、关节活动受限、运动困难
手足徐动型脑瘫:表现为四肢、面部、颈部等部位的不自主运动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方法改善心理状态和情绪
认知训练:通过游戏、阅读等方法提高认知能力和注意力
言语治疗:通过语言训练、发音矫正等方法提高语言能力
家庭康复训练的指导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语言疗法、认知疗法等
家庭康复注意事项:注意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手术适应症:适合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手术风险:手术风险较高,需要谨慎选择
康复治疗
言语治疗:通过语言训练、发音矫正等方法提高语言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训练、按摩等方法改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职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工作技能训练等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法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药物种类:包括抗癫痫药物、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物等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fbcf269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13.png)
脑性瘫痪诊疗常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为了提高脑瘫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特制定本诊疗常规。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1、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包括胎龄、分娩方式、有无窒息、早产、低体重等情况。
2、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史,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的时间,以及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育情况。
3、询问家族史,有无遗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体格检查1、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头围、心肺听诊等,了解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检查患儿的肌张力、肌力、反射、姿势、步态等。
观察患儿的自发运动、被动运动时的阻力,检查腱反射是否亢进或减弱,有无病理反射。
注意患儿的姿势是否异常,如头部后仰、上肢内旋、下肢交叉等。
3、其他检查:检查患儿的视力、听力、语言功能等,评估是否存在相关的障碍。
(三)辅助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有助于了解脑部的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积水、脑软化灶等。
2、脑电图检查: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儿,脑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癫痫的类型和诊断。
3、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评估神经肌肉的功能。
4、智力测试:常用的智力测试方法如韦氏智力量表等,可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
(四)诊断标准1、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
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二、治疗(一)康复治疗1、运动疗法:通过各种运动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
脑瘫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脑瘫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08fb0c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d.png)
2、发育性体格检查
头围、异常体征、对环境反应、 各感觉器官功能活动情况和行 为特点。
3、发育性神经检查
1)、 一般性观察 2) 、一般运动(GMs)质量 GMs有两种类型:
(1)扭动运动(Writhing Movement) 从孕9周至生后第8 周
(2)不安定运动(Fidgety Movement) 足月后6~9周开 始到生后20周
❖ Doman根据此原则设立一种治疗方法称模式。制订模式促进受伤 区域脑的正常发育,对于不能行走的儿童花整天时间俯卧位在地 上,做被动爬的模式并鼓励孩子自己爬。对这种方式持异议的理 由是治疗安排干扰孩子适当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社会问题。
❖ 近代神经科学的知识不支持使病人成为被动参与者,学习需要主 动参与。
3. 婴儿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可塑性最强, 干预治疗愈早效果愈好,使脑损伤得到康复或至
少减轻伤残。
早期干预计划(2)
❖ 因此早期干预计划已经从个别的系统的治疗形式转移到早 期干预的广泛计划,结合早期教育进行运动、认知、情绪、 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等全面指导。
❖ 早期干预计划在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内增长着。有些是以 家庭为基础,另一些是治疗师和教育专家组成的中心为基 础。
Jean Ayres根据促进信息的组织和处理过程发展感觉统合 治疗。
支持者相信信息从本体感受器、触觉和前庭系统进入身 体时是无组织的也未获得很好处理。认为这种认知过 程的缺乏是知觉有问题。这些处理过程的问题引起运 动计划和运动控制的困难。
治疗集中在运动和环境意识,利用游泳、滑行艇和其他 运动装置帮助儿童处理感觉输入,应用感觉信息。以 做出运动计划和获得姿势的控制。
如踝足矫形器,每天用6小时,可防止根腱挛缩,维持步 态平衡。
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pptx
![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pptx](https://img.taocdn.com/s3/m/75c2a6620b4c2e3f56276334.png)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6.3020.6.3015:35:0615:35:06June 30, 2020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2020年6月30日星期二下午3时35分6秒15:35:0620.6.30
• •
T H E E N D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0年6月下午3时35分20.6.3015:35June 30, 2020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0年6月30日星期二3时35分6秒15:35:0630 June 2020
• 头颅影像学检查
•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家庭训练和医生指导相结合 • 矫形器的应用 • 躯体、技能、语言功能训练 • 理疗、针灸、按摩 • 姿势纠正、平衡肌张力 • 药物、手术治疗
(2)
• 神經阻断﹙nerve block﹚是用酚 ﹙phenol﹚或酒精注射到控制痉挛肌肉 的运动神经周围,从而降低神经的传导 功能,来治疗痉挛。
• BTX-A作用于突触前 膜
• 抑制Ach释放
• 突触后膜上Ach受体 结合的Ach减少
• 导致肌肉紧张性下降, 肌张力降低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
![儿童康复科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三甲资料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b4eaeb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a.png)
工作制度职责诊疗规范三甲资料修订版目录:儿童康复科一诊疗常规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全面性发育迟缓诊疗常规智力发育障碍诊疗常规【定义】脑性瘫痪(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C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临床特点】典型特征表现为五个方面:①运动功能障碍、早期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②特续性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主要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矫正)反射及平衡(倾斜)反应延迟出现,痉挛型脑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④肌张力和肌力异常(牵张反射亢进、关节活动度异常等)⑤随年龄增长的继发性损伤【诊断】1脑性瘫痪诊断依据为四项必备条件及两项参考条件。
(1)四项必备条件:①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②运动姿势发育异常③反射发育异常④肌张力及肌力异常诊断脑性瘫痪必须具备以上4项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两项参考条件:是非必备条件,有利于诊断及康复策略的选择。
1)有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依据:如前所述出生前、围生期、出生后至3岁前的各类病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包括头颅B超、CT、MR1等影像学检测结果异常。
2.辅助检查(1)直接相关检查:1)头颅影像学检查(MRI、CT和B超):是脑性瘫痪诊断的有力支持。
2)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是脑性瘫痪诊断较好的支持,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合并症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特点和需要选择以下相关检查。
1)脑电图(EEG)2)肌电图3)脑干听、视觉诱发电位4)其他相关检查【康复治疗】原则:1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2 .综合性康复3 .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除了规范的康复训练、护理和管理外,还要培训家长和看护者开展家庭康复4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5 .早期开展教育康复6 .康复训练与游戏相结合7 .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相结合康复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PT)8 .作业治疗9 .言语治疗10 药物及手术治疗5.其他疗法(1)传统医学康复疗法(2)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的应用(3)马术治疗(4)多感官刺激(5)游戏及文体治疗(6)音乐治疗⑺虚拟现实康复训练(8)运动想象(MI)及镜像疗法/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的应用6 .心理康复与教育7 .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参考文献:《儿童康复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主编:李晓捷【定义】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是指婴幼儿运动、语言或认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标志性的发育指标/里程碑(如坐、站、走和语言等)没有达到相应年龄段应有的水平。
脑性瘫痪康复指南
![脑性瘫痪康复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93a123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5.png)
发育协调障碍
③障碍在发育早期出 现; ④运动技能的 缺失不能用智力低下或视觉障碍解释; 也不是由脑瘫、 肌营养不良和退行性疾 病引起的运动障碍所致
孤独症谱系障碍
①持续性多情境下目前存在或曾经有过的社会沟通及 社会交往的缺失;
相关检查项目
(二) 肌电图 证据区分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瘫痪, 特别
是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经 元损伤具有鉴别意义(1 个Ⅱ级证据)。
相关检查项目
(三) 脑干听、 视觉诱发电位 疑有听觉损害者, 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检查; 疑有视觉损害者, 行脑干视觉诱 发电位检查(1 个Ⅰ级证据, 1 个Ⅱ级证 据) 。
二、 伴随症状及共患病的相关检查
脑瘫患儿 70%有其他伴随症状及共患病, 包括智力发育障碍 (52%) 、 癫痫 (45%) 、 语言障碍 (38%) 、 视觉 障碍 (28%) 、 严重 视觉障碍 (8%) 、 听力障碍 (12%) , 以及 吞咽障碍等。
相关检查项目
(一) 脑电图(EEG) 合并有癫痫发作时 进行 EEG 检查, EEG 背景波可帮助判 断脑发育情况, 但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 断的常规检查项目(1 个Ⅰ级证据, 1 个 Ⅱ级证据)。
发育指标/里程碑延迟
爬的动作可能因孩子不需要进行而脱漏, 故不应作为发育里程碑的指标。 单纯一 个方面发育落后的小儿 90%不需要进行 医疗干预, 将来可以发育正常。大约 10%的患儿需要进行医疗干预。早期 筛 查、 早期干预有利于预后.
全面性发育落后
5 岁以下处于发育早期的儿童, 存在多 个发育里程碑的落后, 因 年龄过小而不 能完成一个标准化智力功能的系统性测 试, 病情的严重性等级不能确切地被评 估, 则诊断 GDD。
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与治疗PPT
![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与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2c7b7e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c.png)
电生理检查: 如脑电图、肌 电图等,了解 脑部神经功能
情况
基因检测:了 解是否存在遗 传因素导致的
脑性瘫痪
实验室检查: 如血液、尿液、 脑脊液等,了 解是否存在感 染、代谢等疾
病因素
康复评估:了 解患儿的运动、 语言、认知等 方面的功能情 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治疗
方案
鉴别诊断
脑损伤:脑损伤可能导致小儿脑性瘫痪,需要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诊断
性
言语治疗:通 过语言训练和 沟通技巧训练 提高语言能力
职业治疗:通 过日常生活技 能训练提高生
活自理能力
心理治疗:通 过心理咨询和 治疗帮助患者 适应疾病和改
善心理状态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改善脑瘫儿童的运 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类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 切断术、脑瘫矫形手术等
手术适应症:适合于病情较重、 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
孕期保健:定期产检,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 高糖食物
避免感染:孕期避免接触病毒、细菌等感染 源
避免早产: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可能 导致早产的因素
避免缺氧:孕期避免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 如高原地区、密闭空间等
避免外伤:孕期避免受到外伤,如跌倒、撞 击等
预防重点人群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 时作息、合理饮食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鼓 励孩子、给予关爱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如视力 检查、听力检查等
小儿脑性瘫痪的 预后
预后影响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越严重, 预后越差
治疗时机: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预后较好
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预后较好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对预后影 响较大,支持越多,预后越好
脑瘫诊断偏瘫标准指南最新版
![脑瘫诊断偏瘫标准指南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d3d4c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02.png)
脑瘫诊断偏瘫标准指南最新版As of today,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lsy and the standard for hemiplegia needs to be constantly updated. (截至今日,脑瘫诊断和偏瘫标准的最新版本需要不断更新。
)One of the key perspectives to consider when discussing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palsy and the standard for hemiplegia is the advancements in medical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With the rapid evolution of medical technology,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are in line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This includes incorporating new diagnostic tools, treatment options, and research findings that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diagnosing cerebral palsy and hemiplegia. (讨论脑瘫诊断和偏瘫标准最新版本的一个关键视角是医学技术和研究的进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确保指南和标准与该领域的最新发展保持一致至关重要。
脑瘫 病情说明指导书
![脑瘫 病情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259d2f8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b.png)
脑瘫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脑瘫概述脑瘫(cerebral palsysyndrome)又称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因发育过程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可伴随感觉、知觉、认知、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
本病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发育,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英文名称:cerebral palsy syndrome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发病部位:颅脑常见症状: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主要病因: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宫内感染检查项目:体格检查、颅脑 MRI、颅脑 CT、头颅 B 超、脑电图、肌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智力及语言检查、病毒学检测重要提醒:若发现婴儿出现脑性瘫痪综合征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遵医嘱接受治疗,以免病情不断发展导致关节变形、挛缩及继发其他严重疾病,增加患儿痛苦。
临床分类:1、痉挛型四肢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包括皮质运动区损伤。
特征性表现是牵张反射亢进。
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但表现在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
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难以自我控制。
肌张力可高可低,可随年龄改变。
腱反射正常。
静止时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对刺激敏感,表情奇特,挤眉弄眼,颈部不稳定,构音与发音障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脑瘫诊断偏瘫标准指南最新版
![脑瘫诊断偏瘫标准指南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def78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0.png)
脑瘫诊断偏瘫标准指南最新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脑瘫是一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的永久性疾病,患者在发育早期就会出现运动和姿势障碍。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27500d04195f312b3069a51a.png)
中医儿科脑性瘫痪诊疗指南一、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脑性瘫痪的诊断、辩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脑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症,这种综合症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或发育缺陷引起的。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问题。
临床以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为主要特征。
属于中医“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抓物、坐、爬、立、行等动作发育迟于同龄正常小儿;肌肉张力异常,肢体几张或肌肉萎软,可见手硬、足硬、肌肉硬、头颈硬、关节硬,或颈软、手软、脚软、口软、肌肉软等;姿势异常,可见头颈后仰,甚或呈角弓反张、上肢僵直、手紧握拳、下肢硬直交叉、尖足等,或肢体不对称、头颈躯干扭转,或表现为软弱无力的姿势;常有体格发育迟缓、发迟、齿迟、言语落后、听力及视力异常、癫痫发作等。
(二)诊断条件本病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或有脑部发育缺陷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和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障碍、神经反射检查异常等,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需要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三)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头颅CT/MRI:能帮助了解是否有脑损伤或脑结构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诊断预后有帮助。
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并可辅助脑瘫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
脑干听觉、视觉诱发电位:了解听力、视力是否有损伤。
病原学检查:了解患儿是否有宫内感染,明确脑瘫病因,指导治疗。
染色体、血、尿代谢检查:排除一些染色体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6eff2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2.png)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包括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各 种原因导致的脑部损伤,如宫内 感染、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窒息等。
危险因素
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多胎妊 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史 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肌张 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可伴 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
家庭护理技巧培训
日常生活护理
培训患者及家属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康复训练
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 能训练、语言训练等。
安全防护
教授家属如何保障患者居家安全,如防滑、 防火、防跌等。
心理支持
培训家属如何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 积极参与康复活动。
长期随访管理计划
定期随访
制定长期随访计划,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康 复进展。
提供持续支持
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ABCD
评估与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随访结果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康复指南的更新 和完善提供依据。
07
家属参与支持重要性
提供情感支持
家属的关心与支持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可以增强患者信心,减轻 焦虑情绪。
协助复训练
家属在患者日常生活中协助进行康复训练,如帮助患者进行自理能 力训练、陪伴出行等。
促进社交互动
家属可以带领患者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帮助患者结交新朋友,拓展社 交圈子。
06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e18d059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4.png)
小儿脑性瘫痪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小儿脑性瘫痪(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简称小儿脑瘫,亦称Litter 病,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害综合征。
其发病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损所致。
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随感觉、认知、沟通、知觉、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和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
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而癫痫频繁发作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其它名称:小儿脑瘫、Litter病。
相关中医疾病:五迟、五软、五硬、胎弱、痿证。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发病可能跟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颅脑。
常见症状: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主要病因:病因复杂,跟早产、产时缺氧、孕妇妊娠期间重症感染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CT、核磁共振(MRI)、脑电图、脑诱发电位、遗传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经积极康复锻炼及治疗后有望使患儿能独立生活,不应轻易放弃治疗。
临床分类:临床上根据神经病理学特点将脑瘫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四种。
1、痉挛型占脑瘫人群的70%~80%,以肌张力增高、痉挛姿势、选择性运动受限和病理性反射为特点,病变位于锥体系通路。
根据受累肢体情况可进一步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及躯于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2、不随意运动型占10%~20%,以肌张力不稳定、非对称姿势和不随意运动为特点,可以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病变位于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区。
3、共济失调型占5%左右,以肌张力低下、平衡和共济障碍、运动启动缓慢和协调不良为特点,病变位于小脑及其联络通路。
完整版)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
![完整版)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4a26784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6.png)
完整版)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疗常规一、病史1.产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先兆流产、宫内感染、胎儿宫内窘迫、双胎或多胎、脐带绕颈、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等。
2.产时因素:宫内外窒息、难产和各种产伤等。
3.产后因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HIE、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颅内出血和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1.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运动发育落后:1) 粗大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等发育明显落后。
2) 精细运动发育落后:如见物主动伸手、伸手主动抓物、手指捏物等精细动作明显落后。
3)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肌张力过高或过低,不能完成自主运动模式,出现异常运动模式。
4) 主动运动减少:包括新生儿期吸吮能力差,很少啼哭;2~3个月双腿蹬踢少或单腿蹬,手活动少和无爬行等基本动作。
2.异常姿势:如持续头易背屈、斜颈、四肢痉挛、手喜握拳、拇指内收、上臂常后伸、尖足、剪刀步和角弓反张等。
3.肌力低和肌张力改变:如肌张力增高、降低或混乱。
4.异常反射:如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不出现或减弱,可出现病理反射。
三、辅助检查1.脑瘫诊断的直接相关检查:1) 头颅影像学检查:MRI和CT为最有力的证据支持。
鉴于MRI有较高的分辨率,所以在病因学诊断上优于CT。
2) 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遗传代谢和凝血机制检查为较好的证据支持。
遗传代谢不作为常规的检查项目。
由于不易解释的脑梗死常在脑瘫的偏瘫患儿中发现,因此在进行诊断需要时检查凝血机制。
2.脑瘫并发症的相关检查:1) ___:有癫发作史的患者进行EEG检查。
不作为脑瘫病因学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2) 是否有精神发育迟滞、视力及语言障碍:并发有以上症状,即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智商/发育商和视听觉的相关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瘫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acquired cerebral palsy),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
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
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
虽然患儿的脑损害或者脑发育异常是非进展性的,随着脑损伤的修复和发育过程,其临床表现常有改变。
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
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
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
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
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以下介绍常见的几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
痉挛性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最常见,为一侧肢体受累,多数上肢较下肢严重,远端较近端重,而面部常无受累。
患儿多在3月后才出现明显症状,表现为患侧肢体少动、持续性握拳、握持反射不消失、前臂呈屈曲旋前状姿势、画圈步态等。
部分患者受累肢体最初可能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才转为痉挛状态。
此型常伴有智力低下和癫痫。
癫痫发作为部分性或继发全身性发作。
斜视很常见。
痉挛性双瘫 (Spastic diplegia)
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为突出表现。
此型多见于早产儿。
患儿常在1-3月内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低下。
继之为所谓肌张力不全期,患儿在立位并且足底触及检查床面时将诱发双下肢强直性伸直并交叉呈剪刀状。
最后进入痉挛期,髋与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旋、剪刀步态,严重者不能独立行走。
上肢受累较轻,常表现为行走时上肢姿势异常,但手的功能受累不明显。
此型合并癫痫较少,约占1/5。
约2/3患者智力正常或临界状态。
斜视很常见。
痉挛性四肢瘫 (Spastic quadriplegia)
多见于严重窒息的患儿。
四肢肌张力均增高,常呈角弓反张状。
可伴有核上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和构音障碍。
约半数患儿伴有癫痫和智力低下。
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CP)
约占10%,缺氧性脑损伤和新生儿核黄疸为主要病因。
婴儿早期多有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如或手足徐动等表现。
患儿可有流涎、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下肢深腱反射正常或增强。
可有持续性原始反射。
智力大多正常或临界状态。
约1/4患者伴有癫痫。
由核黄疸引起者多表现为手足徐动、感觉性耳聋、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共济失调型(Ataxia CP)
约占10%。
婴儿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平衡障碍、运动发育落后等。
至幼儿期可发现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等体征。
多无锥体束征。
智力低下不少见但多不严重。
更多关于脑瘫的知识:/nt/2013/0426/130256.html
脑瘫治疗流程
治疗方式治疗措施
物理治疗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理疗)等等。
作业治疗作业治疗主要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支具和辅助具的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简单改造等等。
矫形器的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活动、提高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
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言语治疗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疗,如下颌、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心理行为治疗脑瘫患儿有时伴发异常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闭、多动、情绪不稳等症状。
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加与同龄儿交往,以及尽早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心理行为疾患的关键。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剂等。
药物治疗只有在必要时才使用,它不能替代功能性训练。
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已证明: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痉挛的方法。
一般降低痉挛效果可维持3~8个月,此时应及时开展个体化的综合性治疗,如功能性肌力训练、软组织牵拉、佩带矫形器等等,充分发挥肌张力减退带来的最大康复机遇。
注射后4~6个月痉挛会逐渐升高,但通常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不会消失,必要时可再次注射。
手术治疗当肌肉严重挛缩和关节畸形时,可选择矫形手术,且应尽量在一次手术中完成所有需要矫形的部位,以便术后更好地改善功能。
对于下肢肌肉广泛痉挛且肌力基本正常的患儿,可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无论何种手术,在手术实施的前后,应有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与之相配。
原文地址:/nt/2013/0426/130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