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家训

合集下载

朱熹家训名句

朱熹家训名句

朱熹家训名句1.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你看啊,就像每天早上起来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一样,心情都会变得超好呢!这不是很简单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嘛,咱可不能懒呀!2.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哎呀,到了晚上该休息了就赶紧休息,把门窗都关好检查一下,这就像是给家穿上了一层保护衣,多让人安心呀!3.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想想看,每一口饭每一件衣服可都来之不易呀,咱咋能不珍惜呢?就好比你辛苦做的手工,肯定也不希望别人随便糟蹋吧!4.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这就好像提前知道要下雨就准备好伞,而不是等被淋成落汤鸡了才后悔,做事要有远见呐!5.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自己过日子要节俭些,但请客的时候也别小气啦,要把握好这个度呀,就像花钱得花在刀刃上一样!6.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东西不在于多贵多豪华,干净实用就行,就像粗茶淡饭也能吃得很美味呀,关键是那份心境呢!7.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别老想着住大房子有好多地,平平淡淡才是真呀,你看那些简单生活的人不也很快乐嘛!8.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读书可不是为了考个好成绩,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呀,就像当官不能光想着自己,得为大家做事呀,这多重要!9.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咱呀,就做好自己该做的,剩下的就交给老天爷啦,就像顺其自然一样,多轻松呀!10.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如果都能做到这些,那可真是太棒啦,咱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呀,难道不好吗?我的观点是:朱熹家训的这些名句真的很有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和践行,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朱熹家训读后感

朱熹家训读后感

朱熹家训读后感朱熹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以朴实、深刻的语言,传达了朱熹对于家庭、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读完朱熹家训后,我深受启发,对家庭、人生、修身养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家训中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等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我对人生的态度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朱熹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来获取知识。

这种态度让我明白了知识的获取不应该局限于书本,而是应该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不断积累和完善。

同时,“诚心正意”也深深地触动了我,朱熹强调诚实、正直,这种品德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和自己,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态。

而“修身齐家”更是朱熹家训的核心观念,他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达到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家庭的和谐。

这种观念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修养,更在于如何将个人的修养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中,为他人带来正能量和帮助。

朱熹家训中的“孝悌忠信”、“节俭勤劳”等观念,也为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朱熹认为孝悌忠信是人的基本道德,只有尊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忠诚朋友、守信诺承,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这种观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朋友之间的珍贵。

而“节俭勤劳”更是朱熹家训中的重要观念,他认为只有勤俭节约,才能实现家庭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

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明白了节俭勤劳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勤劳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朱熹家训中的“谦恭谨慎”、“宽容待人”等观念,更是为我树立了正确的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观。

朱熹认为只有谦恭谨慎,才能受人尊重和欢迎。

这种观念让我明白了只有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而“宽容待人”更是朱熹家训中的重要观念,他认为只有宽容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友谊和信任。

这种观念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宽容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宽容待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朱熹家训节选

朱熹家训节选

朱熹家训节选咱们今天聊聊朱熹家训里头的那些金玉良言,虽然那是老辈子的话,可放到现在,照样能给人不少启发。

你想啊,朱熹老先生那是啥人啊,大学问家,他的话能没道理?咱们就挑几条有意思的,用咱老百姓的大白话,给大伙儿说道说道。

首先得说说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这话听起来简单,可做起来难。

现在的年轻人,晚上熬夜玩手机,早上起不来,哪还顾得上打扫卫生?但你想啊,一天之计在于晨,早点起来,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心情能不好嘛?这就叫“环境造就人”,家里整洁了,人的心情也敞亮,做起事来自然有精神。

所以说,咱们还是得学学老辈人,早睡早起,把家里弄得利利索索的,这才叫过日子呢。

再来说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吃饭穿衣都不愁,可往往就忘了珍惜。

想想看,咱们吃的每一口饭,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别人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

特别是那些农民伯伯,顶着大太阳种地,多不容易啊!咱们得学会感恩,知道珍惜,不能糟蹋东西。

这样,咱们才能对得起那些为我们付出的人,也对得起自己。

还有一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话真是说到心坎里去了。

有时候,咱们觉得做点小坏事没啥大不了的,可别忘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恶不改,大了可就难回头了。

反过来,做点小好事,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可也能积少成多,变成大好事。

比如,看到地上有垃圾,顺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就是做好事。

别小看这些小事,它们能反映出咱们的品德和修养。

所以说,咱们得时刻提醒自己,好事再小也得做,坏事再小也不能干。

还有一条我挺喜欢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话就是说,看到别人做得好,咱们得学学;看到别人做得不好,咱们得想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这多像咱们平时说的“比着葫芦画瓢”啊!别人做得好,咱们照着做,肯定没错;别人做得不好,咱们可得警醒着点儿,别自己也犯同样的错。

这样,咱们才能不断进步,越来越优秀。

家训宝典之九十六:朱熹家训《童蒙须知》

家训宝典之九十六:朱熹家训《童蒙须知》

家训宝典之九十六:朱熹家训《童蒙须知》朱熹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开创了“理学”,朱熹也是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的又一大儒学集大成者,朱熹集毕生精力完成的《四书章句集注》,集中体现了朱熹系统的理学思想,之后的元、明、清各朝,都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治国之本,不但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也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

同时,朱熹还努力开办学校,广教化,敦民风,朱熹亲自主持新建、恢复的书院就有白鹿洞书院、考亭书院、岳麓书院等,朱熹亲自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

朱熹提出的把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的做法,既是对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朱熹家训《童蒙须知》:序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着云。

衣服冠履第一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

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条或带束腰;脚谓鞋袜。

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

纽带不可令有缺落。

饮食照管,勿令污坏。

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著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

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著短便,爱护勿使损污。

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

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

朱熹家训

朱熹家训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以下灰色内容可以不教孩子)(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仍要虔诚;子孙即使愚笨,教育也是不容怠慢的。

(原文):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朱熹家训拼音版

朱熹家训拼音版

君之所贵者jun zhī suǒ guì zhě,仁也rén yě。

臣之所贵者chén zhī suǒ guì zhě,忠也zhōng yě。

父之所贵者fù zhī suǒ guì zhě,慈也cí yě。

子之所贵者zǐ zhī suǒ guì zhě,孝也xiào yě。

兄之所贵者xiōng zhī suǒ guì zhě,友也yǒu yě。

弟之所贵者dì zhī suǒ guì zhě,恭也gōng yě。

夫之所贵者fū zhī suǒ guì zhě,和也hé yě。

妇之所贵者fù zhī suǒ guì zhě,柔也róu yě。

事师长贵乎礼也shì shī zhǎng guì hū lǐ yě,交朋友贵乎信也jiāo péng yǒu guì hū xìn yě。

见老者jiàn lǎo zhě,敬之jìng zhī;见幼者jiàn yòu zhě,爱之ài zhī。

有德者yǒu dé zhě,年虽下于我nián suī xià yú wǒ,我必尊之wǒ bì zūn zhī;不肖者bú xiāo zhě,年虽高于我nián suī gāo yú wǒ,我必远之wǒ bì yuǎn zhī。

慎勿谈人之短shèn wù tán rén zhī duǎn,切莫矜己之长qiē mò jīn jǐ zhī zhǎng。

仇者以义解之chóu zhě yǐ yì jiě zhī,怨者以直报之yuàn zhě yǐ zhí bào zhī,随所遇而安之suí suǒ yù ér ān zhī。

朱熹《朱子家训》,朱熹家训全文及翻译

朱熹《朱子家训》,朱熹家训全文及翻译

朱熹《朱子家训》,朱熹家训全文及翻译宋朱熹的《朱子家训》全文三百余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被尊为千古“治家之经”。

朱熹著作众多,《朱子家训》是他关于治家方面的一篇重要著作。

全篇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一辈子智慧。

流传较广,阻碍远大。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躯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翻译】当国君所宝贵的是“仁”,爱护人民。

当人臣所宝贵的是“忠”,忠君爱国。

当父亲所宝贵的是“慈”,疼爱子女。

当亲小孩所宝贵的是“孝”,孝顺父母。

当兄长所宝贵的是“友”,爱护弟弟。

当弟弟所宝贵的是“恭”,尊敬兄长。

当夫君、相公所宝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

当妻子所宝贵的是“柔”,对夫君、相公温顺。

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

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

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

不要随便议论不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一、朱熹家训的概述家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它是一种道德规范与指导行为的宗教纲领,旨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儒学家,他所编撰的家训十分著名。

朱熹家训主要包括了孝悌、忠信、廉洁、好学、为人正直等诸多方面,它被广泛传播并且影响深远。

二、孝悌的现实意义1. 传承家庭价值观孝悌是中国传统家训中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尊敬父母和尊重兄长的道德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孝悌的案例,比如孩子们照顾年迈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扶持。

这些行为都是朱熹家训的现实意义的体现,它们帮助我们维系和传承家庭的价值观。

2. 建立和谐社会关系孝悌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上。

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中,我们遵循这一原则,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就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忠信的现实意义1. 建立信任关系忠信是朱熹家训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它强调对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在现实生活中,忠信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

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交中,只有我们展示出诚实守信的态度,才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2.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信的现实意义还表现在职业道德的培养上。

在工作中,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还能够增进与同事和客户的良好关系,提升工作效率。

四、廉洁的现实意义1. 打击腐败现象廉洁是朱熹家训中的重要部分,它要求人们廉洁奉公,严以律己。

在现实生活中,廉洁是打击腐败现象的有力手段。

只有我们自觉抵制贪污腐败,树立廉洁奉公的观念,才能够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社会环境。

2. 建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廉洁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建设和谐的工作环境上。

一个廉洁的团队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

反之,如果存在贪污腐败现象,会导致工作环境紧张,破坏团队合作,影响工作积极性。

家训宝典之九十五:朱熹家训《与长子受之》

家训宝典之九十五:朱熹家训《与长子受之》

家训宝典之九十五:朱熹家训《与长子受之》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曾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从小就好学,五岁时,朱熹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十三岁时,朱熹父亲朱松去世,朱松将朱熹托付给好友,也是朱熹义父的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刘子羽,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自己家的旁边建房安置朱熹一家人,命名为“紫阳楼”。

朱熹十八岁考取贡生,二十岁考中科举,二十二岁步入官场,在前往泉州同安赴任的途中,认识了李侗,并在任期届满后正式拜李侗为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治学生涯。

朱熹家训《与长子受之》:早晚授业,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

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候见质问,不得放过。

所闻诲语,归安下处,思省要切之言,逐日札记,归日要看见好文字录取归来。

不得自擅出入,与人往还。

初到问先生,有合见者见之,不合见则不必往。

人来相见,亦启禀,然后往报之。

此外不得出入一步。

居处须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

言语须要谛当,不得戏笑喧哗。

凡事谦恭,不得尚气陵人,自取耻辱。

不得饮酒,荒思废业,亦恐言语差错,失己忤人,尤当深戒。

不可言人过恶及说人家长短是非,有来告者,亦勿酬答。

于先生之前,尤不可说同学之短。

交游之间,尤当审择。

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此皆当请于先生,听其所教。

大凡敦厚忠信,能文无过者,益友也。

其谄谀轻薄,傲慢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推此求之,亦自合见得五七分,更问以审之,百无所失矣。

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以从善,则益者不期疏而日远,损者不期近而日亲,此须痛加检点而矫革之,不可荏苒渐习,自趋小人之域。

朱熹家训原文全文

朱熹家训原文全文

朱熹家训原文全文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能。

勿称忿而报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译文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

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

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

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

当见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

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

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

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

品行不端的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

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

对有仇隙的人,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

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

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

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

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

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

朱熹家训全文楷书欣赏

朱熹家训全文楷书欣赏

朱熹家训全文楷书欣赏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他的家训被誉为中国古代家训的经典之作。

朱熹家训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德教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朱熹家训全文的楷书欣赏:朱熹家训。

为人务本,本立而道生。

忍以恶为本,无以善为本。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知人。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

修身以安天下,安天下以利人民。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养性。

养性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以利社稷,利社稷以安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行。

修行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自律。

自律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为圣贤之道也。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己。

修己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养性。

养性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

修身以安天下,安天下以利万民。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自律。

自律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以利社稷,利社稷以安天下。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行。

修行以安身心,安身心以利家国。

人之所以为人,贵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为圣贤之道也。

朱熹家训以其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人的修养与为人处世之道。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的修行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

这些家训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朱熹家训全文的楷书欣赏。

朱熹家训以其简练的语言,深刻的道德教诲,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价值。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朱熹家训现实意义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朱子家训》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这部经典被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朱熹家训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教育朱熹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道理,以此来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君子之学也,入则孝弟,出则悌恕”。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孝、悌、恕等传统美德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美德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朱熹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美德,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二、教育方法朱熹提倡“诚意正心”、“明辨是非”等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他主张教育要以诚实、正直、真诚为基础,通过让学生明辨是非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这些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朱熹家训,了解传统教育方法,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治国理政朱熹在《朱子家训》中也涉及到了治国理政的问题。

他认为,治国者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品质和才能,并且要善于用人,注重人才培养。

他主张“先正己而后正人”,认为治理国家之前必须先做好自己。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政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朱熹的思想,注重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建设,并且注重人才培养和使用。

四、文化传承朱熹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他对于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朱熹家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五、人际关系朱熹家训中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的问题。

他主张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与人为善,以诚相待。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朱熹家训,了解如何处理好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朱子家训(朱熹)

朱子家训(朱熹)

朱zh ū子z ǐ家ji ā训x ùn宋s òn ɡ代d ài 朱zh ū熹x ī 君j ūn 之zh ī所su ǒ贵ɡu ì者zh ě,仁r én 也y ě。

臣ch én 之zh ī所su ǒ贵ɡu ì者zh ě,忠zh ōn ɡ也y ě。

父f ù之zh ī所su ǒ贵ɡu ì者zh ě,慈c í也y ě。

子z ǐ之zh ī所su ǒ贵ɡu ì者zh ě,孝xi ào 也y ě。

兄xi ōn ɡ之zh ī所su ǒ贵ɡu ì者zh ě,友y ǒu 也y ě。

弟d ì之zh ī所su ǒ贵ɡu ì者zh ě,恭ɡōn ɡ也y ě。

夫f ū之zh ī所su ǒ贵ɡu ì者zh ě,和h é也y ě。

妇f ù之zh ī所su ǒ贵ɡu ì者zh ě,柔r óu 也y ě。

事sh ì师sh ī长zh ǎn ɡ贵ɡu ì乎h ū礼l ǐ也y ě,交ji āo 朋p én ɡ友y ǒu 贵ɡu ì乎h ū信x ìn 也y ě。

见ji àn 老l ǎo 者zh ě,敬j ìn ɡ之zh ī;见ji àn 幼y òu 者zh ě,爱ài 之zh ī。

有y ǒu 德d é者zh ě,年ni án 虽su ī下xi à于y ú我w ǒ,我w ǒ必b ì尊z ūn 之zh ī;不b ú肖xi ào 者zh ě,年ni án 虽su ī高ɡāo 于y ú我w ǒ,我w ǒ必b ì远yu ǎn 之zh ī。

慎sh èn 勿w ù谈t án 人r én 之zh ī短du ǎn ,切qi è莫m ò矜ɡu ān 己j ǐ之zh ī长zh ǎn ɡ。

朱熹家训全文楷书欣赏

朱熹家训全文楷书欣赏

朱熹家训全文楷书欣赏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教育家,他的家训被誉为中国古代家训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朱熹家训的全文(楷书版):〔前言〕。

吾家训之始,以忠孝为本,以和谐为宗,以诚信为基,以勤俭为业。

吾家训之中,以修身为先,以齐家为本,以治国为务,以平天下为宗。

吾家训之终,以和平为贵,以仁爱为重,以诚实为本,以谦逊为尊。

〔忠孝篇〕。

忠孝之道,天下至重。

忠者,事君之道也;孝者,事亲之道也。

忠孝二者,人之立身之本也。

吾家子弟,当以忠孝为先,行事当以忠心事君,孝敬父母为要。

忠孝之道,不可偏废,不可背离。

〔和谐篇〕。

家有和睦,国家才能安宁。

吾家子弟,当以和为贵,兄弟和睦,夫妻和顺,邻里和谐。

和谐之道,是为家庭幸福之本,社会和平之基。

吾家子弟,要懂得宽容,要懂得互相尊重,要懂得和睦相处。

〔诚信篇〕。

诚信为人之本,为家庭之本,为社会之本。

吾家子弟,当以诚实守信为准则,言行要一致,言出必行。

诚信之道,是为人之基石,是为家庭之根本,是为社会之纽带。

吾家子弟,要懂得信守承诺,要懂得诚实待人。

〔勤俭篇〕。

勤俭为家之宝,为国之宝。

吾家子弟,当以勤劳致富为目标,要勤奋工作,要节约开支。

勤俭之道,是为个人成就之途径,是为家庭富裕之基础,是为国家繁荣之根本。

吾家子弟,要懂得勤俭持家,要懂得珍惜资源。

〔修身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家子弟,当以修身为先。

修身之道,是为个人修养之本,是为家庭和睦之基,是为国家治理之要,是为天下安宁之道。

吾家子弟,要懂得自律,要懂得修身养性,要懂得自强不息。

〔齐家篇〕。

齐家者,治家之道也。

吾家子弟,当以齐家为本,要懂得管理家务,要懂得照顾家人,要懂得维护家庭的和谐。

齐家之道,是为家庭幸福之基础,是为子女成才之前提,是为社会稳定之保障。

〔治国篇〕。

治国者,兴邦之道也。

吾家子弟,当以治国为务,要懂得关心国家大事,要懂得为国家贡献力量。

治国之道,是为国家繁荣之根本,是为社会进步之动力,是为人民幸福之保障。

书法新作隶书朱熹家训(附原文、译文及赏析)

书法新作隶书朱熹家训(附原文、译文及赏析)

[转载]书法新作·隶书·朱熹家训  (附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地址:(附原文、译文及赏析)">书法新作·隶书·朱熹家训(附原文、译文及赏析)作者:石门笔耕斋主书法新作·隶书·朱熹家训(附原文、译文及赏析)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福建尤溪,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武夷山)崇安。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家训》又称《朱子家训》,原载《紫阳朱氏宗谱》。

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加之儒家衰弱。

封建统治的腐朽,致使纲常破坏,礼教废弛,官场贪风日盛,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理想失落,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国家,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教育理念,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

《朱子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朱熹家训》全文317字,我用尺六屏(200X50)仿古龙纹宣书写。

由于这是我第一次书写,所以,为了深入学习,加深理解,特把《朱熹家训》原文、译文以及赏析文章都从网上下载,一并附在后面。

紫阳朱氏宗普朱熹家训

紫阳朱氏宗普朱熹家训
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 源于朱子,朱子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
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3
家训的含义:
家训, 是传统宗法社会父家长垂诫训示子孙后代,用以规 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言行准则,是父权与族 权的重要表达形式。中国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它以父权制宗法大家庭为基础,适合于阶级国家政治需要、 家族成员社会化需要及家族求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
8
朱熹的孝: 朱熹对父母的孝,感人至深。他少
年失父, 与母亲相依为命, 他四十岁时母 亲不幸病故, 为守孝道, 他筑寒泉精舍(又 名云谷书院) 于墓旁, 在此著书立说,讲 学授徒,直到守墓追孝三年期满。
9
朱熹对妻子的感情: 朱熹对妻子的情感可谓感人至深。就在他
临终前还抱着病体, 咬紧牙关,握笔为亡妻刘清四 写下一篇表达他至死不忘夫妻情的《墓祭 文》:“岁序流易, 雨露既濡, 念尔音容, 永隔泉 壤。一觞之酹, 病不能亲, 谅尔有知, 尚 识予意”。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 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随所遇而安之。
5
一,家之睦
1,父母于子女:父之所贵者,慈也”,大学之道在于止于至善,父 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溺爱 是害。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孙不 可不教也”。 2,子女于父母:子之所贵者,孝也。”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 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 3, 夫妻之间:夫妻和睦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
11
家族传统观念是淡化了还是在继承中发展? 言传身教的家训是否利于家族优秀传统品格的继 承?

朱熹家训

朱熹家训
考亭书院
《朱子家训》是 一代理学宗师朱熹 (1130-1200), 以他丰富的学养以 及端正的品行,总 结他的人生经验, 为后代子孙留下来 的一个美好的祝愿 与极为珍贵的遗产。
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 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 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 随所遇而安之。
其意思是指善事多么小也要积极而为,恶事多么小也不能为之。不 要以为自己曾经做过善事而忽视小恶,就不拘小节。忽视小恶,让 其存在和发展,就会变成大恶。不拘小节也会发展至变节;注意小 节,细心修养,才能达到高风亮节。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 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 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 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 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他认为“父之所贵者,慈也”。
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 大学之道在于止于至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但是父母对子女 千万不可溺爱,溺爱是害。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 出:“子孙不可不教也”。

朱熹朱子家训

朱熹朱子家训

朱熹《朱子家训》一、原文: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谱》)二、译文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

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

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

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

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

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

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

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

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

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

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

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

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

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

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

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

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

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

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

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也,恭也。

夫之所贵也,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

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莫若教了一首生书. 即令读三十遍。

令其写字. 以养其气。

字毕. 令将昨日所教生书. 读二十读。

又令少息. 再读前日所教者二十遍。

仍少息. 再读前一日所教者二十遍。

又读前二
日者二十遍。

总共一百十遍。

连生书共读五首。

凡学生清晨. 一到书房. 不许温读。

即令其前背五首背起. 连背至今早应背之书止. 共背五首。

是一首书. 读过五日。

又背带背五日. 然后歇。

是在学生口中习熟十日. 可以永久不忘矣。

--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
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嚮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古人云。

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谓熟读.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

心不在此. 则眼不看子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

记. 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

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
读生书。

莫待温时熟。

言初读时. 必使透熟. 终身不忘也。

又云. 读温书好象生时读。

言已精熟. 惟恐趁口读过. 必须字字分明. 句句体认. 如读生书也。

--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
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 宋·朱熹《朱子读书法》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

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

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

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

-- 清·陆世仪《论小学》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

必满遍数。

-- 清·陈弘谋《养正遗规》
资有高下,授书有多寡,故遍数之繁简,宜因人而定,不能尽拘一例,斟酎变通,必使与资相合,方善也。

-- 清·唐彪《父师善诱法》
然熟亦难言矣,但能背未必即熟也。

故书文于能背之后,量吾资加读几多遍,可以极熟不忘。

则必如其数加之,而遍数尤宜记也。

最忌者,书读至半熟而置,久而始温,既已遗忘,虽两倍其遍数,亦不熟矣。

-- 清·唐彪《读书作文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