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查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敏感试验 PPT课件

细菌耐药概念
多重耐药(MDR): 指细菌同时对三种以上结构
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耐药,如头孢菌 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泛耐药( PDR):细菌对本身敏感的所有药物耐
药; 超级细菌:并非科学概念,一般指PDR与部分MDR,
没有确切定义,以下细菌属于此列:
MRSA/VRSA; VRE; MDR-PA,PDR-AB; ESBL(+)+AmpC(+) 肠杆菌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产KPC酶、包括产NDM-1细菌)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VRSA: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KPC酶: 产碳青霉稀酶的一种KPC型 NDM-1: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
下面就以上几种情况分别解读
与临床沟通中常见问题
1、我们想用的药物在药敏试验中 没有做?
3、某些细菌对某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则不需要做药敏试验。
4、试验的药物代表一类药,而不是一 种药。
解读注意事项
5、对葡萄球菌一代比三代头孢治疗效 果好。
6、有些药物不适用于单独使用,仅用 于联合用药,如利福平。
7、因为是体外药敏试验,有些药体外 试验敏感,可能临床治疗无效。
8、同一菌株可能出现亚种,导致连续 药敏结果不吻合。
12.明显稀便,培养结果为何正常?
大便普通培养,通常只能鉴定志贺菌、沙 门菌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我们没有鉴定 血清。
怀疑霍乱时,需开霍乱弧菌培养。
可能病毒感染(轮状病毒)。
小结
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出现, 使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着困物种类上 为临床提供参考(经验治疗);可以 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与临床沟通中常见问题
关于细菌耐药的ppt课件

球菌(VRE)等。
耐药率不断上升
在多种细菌中,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细菌可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 途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性公共卫 生问题。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分析
01
02
03
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部分细菌耐药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如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加强国际间在抗菌药物研发、 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问 题。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普及细菌耐药知识,提高 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知。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导致耐药
药物作用靶点突变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使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点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来 降低药物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系统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泵系统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从而避免药物对菌体的杀伤作 用。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细菌耐药情况 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 和医疗机构密集地区耐药 问题更为突出。
危险因素众多
医疗环境、抗菌药物使用 、感染防控措施等多种因 素均可影响细菌耐药情况 。
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影响
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细菌导致传统抗菌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
治疗难度增加,病程延长。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耐药率不断上升
在多种细菌中,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细菌可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 途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性公共卫 生问题。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分析
01
02
03
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部分细菌耐药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如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加强国际间在抗菌药物研发、 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问 题。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普及细菌耐药知识,提高 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知。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导致耐药
药物作用靶点突变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使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点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来 降低药物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系统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泵系统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从而避免药物对菌体的杀伤作 用。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细菌耐药情况 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 和医疗机构密集地区耐药 问题更为突出。
危险因素众多
医疗环境、抗菌药物使用 、感染防控措施等多种因 素均可影响细菌耐药情况 。
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影响
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细菌导致传统抗菌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
治疗难度增加,病程延长。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解读药敏报告》课件

药敏报告的重要性
指导临床用药
药敏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致病微生物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信息,有助于医生选择 合适的药物。
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药敏报告,医生可以选择对致病微生物敏感的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
控制耐药性的产生
药敏报告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和防止耐药性的产生,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患者情况
一位65岁男性,因尿路感染住院 治疗。
病原体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药敏报告
显示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治疗过程
采用替加环素治疗,同时根据药 敏报告调整剂量和疗程。
THANKS
告并合理选用敏感药物。
加强与实验室的沟通合作
03
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之间应加强沟通合作,及时反馈和解决药敏
试验中出现的问题。
05
实际案例分享
案例一:耐药菌感染治疗失败
01
患者情况
一位70岁女性,因
肺部感染住院治疗
02
。
耐药菌株
肺炎克雷伯菌,对 多种抗生素耐药。
04
结果
患者死亡,诊断为
03
多重耐药菌株感染
02
药敏报告解读步骤
确定病菌种类
01
确定病菌种类是解读药敏报告的第一步,因为 不同病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02
通过查看报告中的细菌名称或编号,可以确定 感染的病菌类型。
03
了解病菌种类有助于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 治疗。
判断是否耐药
耐药性是指病菌对某些药物产 生抵抗力,导致药物无法有效 杀死或抑制病菌的生长。
04
药敏报告的局限性及未来展 望
药敏报告的局限性
01
培养基的局限性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三、浓度梯度纸条扩散法药敏试验
又称E试验(E test),融合了纸片法操 作简单和稀释法可定量的有点,也适用于慢生 长菌。但成本贵。
药敏纸片换成特制的药敏纸条,培养后读 取细菌停止生长处在纸条上相应的药物浓度指 示值,即为该药物对该试验菌的MIC值。
三、浓度梯度纸条扩散法药敏试验
细菌生长区
E test 塑料
一、β-内酰胺酶的检测
2、超光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由革兰氏 阴性杆菌产生,质粒编码,活性可被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抑制。包括筛查 试验和确认试验。
ESBLs阳性提示该菌可能对青霉素类、头 孢类和单环抗生素耐药。
临床上需常规检测的细菌包括大肠埃希 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 形杆菌。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一)常用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糖肽类、氨基苷类、大环
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甲 氧苄氨嘧啶等。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 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 生素,包括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碳青霉烯 类和单环类,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三唑巴坦)的复方 制剂等。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 成。
• 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 应证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的基本结构
二、药敏试验常用抗菌药物 的选择与分组
(二) 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1.致病菌的固有耐药特点 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万古霉素均耐药。 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氨曲南固有耐药。 2.本地流行株的耐药谱和耐药趋势
抗菌药物与细菌的耐药性ppt课件

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止蛋白质 合成肽链延长
■
Antibiotics (抗生素) 由真菌、放线菌或细菌自然代谢产生的可 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Synthetic antibiotics (合成抗生素) 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合成生产的可杀死 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
Discovery
■
Penicillin the first natural antibiotics produced by Penicillium notatm identified by Alexander Fleming in 1928
Ciprofloxacin 环丙沙星 Ofloxacin 氧氟沙星(氟嗪酸)
Other antibiotics
Vacomycin Lincomyxin Clindamycin (万古霉素) “trump card” (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
抗生素抗菌机理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β-lactams (β-内酰胺类) Vancomycin Cycloserine (环丝氨酸)
penicillin G (青霉素G) ampicillin (氨苄西林) amoxicillin (阿莫西林) Cephalosporins 头孢菌素类 cefalothin 头孢噻吩,先锋I (第一代) cefotiam 头孢替安(第二代) cefotetan 头孢他定,复达欣(第三代)
Aminoglycosides ( 氨基糖甙类)
Streptomycin was identified by Selman Waksman in 1944 acquired Noble prize in 1952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Penicillin by U.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 early 1940s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PPT课件

治疗对基本药物过敏的患者
治疗少见菌的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为目的向感染控制部门报告
试验方法—纸片扩散法
改良Kirby-Bauer法(K-B法)
试验材料
培养基 非苛氧菌用Mueller- Hinton(M-H)琼脂 药物纸片 直径6mm纸片,每片吸水量约20μl 菌液比浊管 0.5号麦氏(McFarland)标准比浊管,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 试验)
目的
指导临床医生针对各类临床感染患者选择 最佳抗菌药物
一定区域内积累对公共卫生有关的重要耐 药的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谱进行菌种鉴定
药敏试验原理
纸片扩散法
把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 试细菌的琼脂平板上
纸片中药物吸收琼脂水分溶解后通过弥散 作用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
纸片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试验菌生长受抑 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抑菌环。
抑菌环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 程度
抑菌环大小除与细菌的敏感性有关外还与 其它诸因素相关。
稀释法
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活性 抗菌药物与肉汤或琼脂培养基混合稀释后
种入试验细菌,孵育过夜。 以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最低抑菌
变形杆菌属的菌株可扩散到某些抗菌药物 的抑菌环内,故在明显抑菌环内有薄膜状 爬行生长可以忽略。
加贴纸片
将接种好的平板敞开盖子倒置在室温下干 燥3-5min 使平板上的水分被琼脂完全吸 收。
用镊子取纸片一张贴在琼脂平板表面,轻 压使其与琼脂完全接触。纸片中心间距 ≥24mm,纸片中心距平皿边缘≥15mm。 直径90mm的平板最好贴6张。
15min内将平板倒置放温箱孵育。
注意
纸片一旦贴下就不可再挪动位置,因纸 片中的药物已扩散到琼脂中。 需要时应在适当的地方贴新纸片
治疗少见菌的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为目的向感染控制部门报告
试验方法—纸片扩散法
改良Kirby-Bauer法(K-B法)
试验材料
培养基 非苛氧菌用Mueller- Hinton(M-H)琼脂 药物纸片 直径6mm纸片,每片吸水量约20μl 菌液比浊管 0.5号麦氏(McFarland)标准比浊管,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 试验)
目的
指导临床医生针对各类临床感染患者选择 最佳抗菌药物
一定区域内积累对公共卫生有关的重要耐 药的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谱进行菌种鉴定
药敏试验原理
纸片扩散法
把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 试细菌的琼脂平板上
纸片中药物吸收琼脂水分溶解后通过弥散 作用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
纸片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试验菌生长受抑 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抑菌环。
抑菌环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 程度
抑菌环大小除与细菌的敏感性有关外还与 其它诸因素相关。
稀释法
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活性 抗菌药物与肉汤或琼脂培养基混合稀释后
种入试验细菌,孵育过夜。 以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最低抑菌
变形杆菌属的菌株可扩散到某些抗菌药物 的抑菌环内,故在明显抑菌环内有薄膜状 爬行生长可以忽略。
加贴纸片
将接种好的平板敞开盖子倒置在室温下干 燥3-5min 使平板上的水分被琼脂完全吸 收。
用镊子取纸片一张贴在琼脂平板表面,轻 压使其与琼脂完全接触。纸片中心间距 ≥24mm,纸片中心距平皿边缘≥15mm。 直径90mm的平板最好贴6张。
15min内将平板倒置放温箱孵育。
注意
纸片一旦贴下就不可再挪动位置,因纸 片中的药物已扩散到琼脂中。 需要时应在适当的地方贴新纸片
关于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课件

纸片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试验菌生长受抑 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抑菌环。
抑菌环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 程度
抑菌环大小除与细菌的敏感性有关外还与 其它诸因素相关。
稀释法
定量测定抗菌药物活性 抗菌药物与肉汤或琼脂培养基混合稀释后
种入试验细菌,孵育过夜。 以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最低抑菌
关于抗菌药物敏感性 试验(药敏试验)
目的
指导临床医生针对各类临床感染患者选择 最佳抗菌药物
一定区域内积累对公共卫生有关的重要耐 药的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谱进行菌种鉴定
药敏试验原理
纸片扩散法
把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 试细菌的琼脂平板上
纸片中药物吸收琼脂水分溶解后通过弥散 作用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
按 抑 菌 环 直 径 判 断 细 菌 的 敏 感 性 , 应 依 据 CLSI的解释标准,报告细菌对测试药物敏 感、中介、耐药。
结果判断
在清楚抑菌环内有独立的菌落生长提示
接种的菌落不纯,需要重新分离、鉴定和 药敏试验
抗菌药物选择出的高频突变耐药株
变形杆菌属的菌株可扩散到某些抗菌药物 的抑菌环内,故在明显抑菌环内有薄膜状 爬行生长可以忽略。
治疗对基本药物过敏的患者
治疗少见菌的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为目的向感染控制部门报告
试验方法—纸片扩散法
改良Kirby-Bauer法(K-B法)
试验材料
培养基
非苛氧菌用Mueller- Hinton(M-H)琼
脂
药物纸片 直径6mm纸片,每片吸水量约20μl
菌液比浊管 0.5号麦氏(McFarland)标准比浊管,
置35℃孵育2-6 h 用无菌生理盐水或肉汤校正,使其浊度至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耐药耐性药细性菌细菌在在世世界界各各地地的的分布分图布图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造成现存有效抗 菌药物不断失效,逐步限制着治疗方案的 选择。耐药菌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 用增加,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人类已面临“抗生素耐药性危 机”,可能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post-antibiotic era)” 。
(resistant,R)。
耐药
敏感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多重耐药性(multiple-drug resistance) 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 全各异)的抗菌药物具有耐性。
结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 利福平、链霉素耐药。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今天,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 甚至多重耐药性,耐药水平越来越高, 细菌耐药性播散迅速,已成为一个全球 性问题。
干扰核糖体50S亚基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 拉霉素、螺旋霉素、酮内脂(泰利霉素、 Cethromycin)等
(4)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5)氯霉素 (6)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奈唑酮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3、抑制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诺氟沙 星、环丙沙星) DNA解旋酶
新生霉素 DNA多聚酶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抗生素(antibiotic):由细菌、真菌、 放线菌等产生的抗生物质,极微量即能 选择性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或肿瘤细 胞。
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 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抗生素的杀菌机制:干扰病原菌的 代谢过程,包括: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而引起细胞壁的通透性改变,大量水分 进入细胞浆中而引起细胞的裂解。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l 2、抑制蛋白质的转录或合成
l 由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差异,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主要是80 S,由60 S和 40 S两个亚基组成,而原核生物的核糖体 是70 S,主要由30 S和50 S两个亚基组成。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l 2 、靶位的改变
l 由于抗菌药作用的靶位(如核糖体和核蛋 白)发生突变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 而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以及抗菌药 的作用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和DNA回 旋酶)结构发生改变而使之与抗生素的亲 和力下降,这种耐药机制在细菌耐药中普 遍存在。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l 结果观察:含最小药物量仍呈明显不混 浊的一管所含的药物浓度即为该抗菌药 物 对 试 验 菌 株 的 最 小 抑 菌 浓 度 ( MIC ) 。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2、血药浓度(血清中抗菌药 物的浓度)
l 在使用各类抗菌药物时,常常会遇到 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血药浓度。例如: 口服抗菌药物总是经肠道逐渐吸收入血 的。因此,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是从无到 有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的。即使静脉 注射抗菌药物,因存在着首过效应(第 一关卡效应)和肾脏的排泄作用,血药 浓度也是随着注射的次数而逐渐增高的。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l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l 细菌的耐药性机理主要有生化机理和基因 机理两个方面:
l (一)、生化机理:
l 1、细菌产生破坏药物结构的酶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l 2、抑制蛋白质的转录或合成
l 由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差异,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主要是80 S,由60 S和 40 S两个亚基组成,而原核生物的核糖体 是70 S,主要由30 S和50 S两个亚基组成。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l 2 、靶位的改变
l 由于抗菌药作用的靶位(如核糖体和核蛋 白)发生突变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 而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以及抗菌药 的作用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和DNA回 旋酶)结构发生改变而使之与抗生素的亲 和力下降,这种耐药机制在细菌耐药中普 遍存在。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l 结果观察:含最小药物量仍呈明显不混 浊的一管所含的药物浓度即为该抗菌药 物 对 试 验 菌 株 的 最 小 抑 菌 浓 度 ( MIC ) 。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2、血药浓度(血清中抗菌药 物的浓度)
l 在使用各类抗菌药物时,常常会遇到 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血药浓度。例如: 口服抗菌药物总是经肠道逐渐吸收入血 的。因此,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是从无到 有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的。即使静脉 注射抗菌药物,因存在着首过效应(第 一关卡效应)和肾脏的排泄作用,血药 浓度也是随着注射的次数而逐渐增高的。
PPT文档演模板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l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
l 细菌的耐药性机理主要有生化机理和基因 机理两个方面:
l (一)、生化机理:
l 1、细菌产生破坏药物结构的酶
细菌耐药监测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ppt课件

耐药菌株感染治疗挑战及应对策略
01
耐药菌株感染的危害与治疗挑战
耐药菌株感染导致治疗失败、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风险增加,给临床治
疗带来巨大挑战。
02
耐药菌株感染的应对策略
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耐药菌株;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
03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推动医院内部多学科协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鼓励开展抗菌药物合理 使用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水平和责任意识。
06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机制和影响因素
详细解释了细菌耐药性是如何产 生的,包括基因突变、基因水平 转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等机 制,以及影响细菌耐药性的各种 因素,如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感染控制不当等。
完善数据上报和审核机制
建立严格的数据上报和审核制度,确保数据的及 时性和准确性。
推广国际通用标准
积极推广CLSI、EUCAST等国际通用标准,提高 我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国际认可度。
加强多学科合作
加强临床医学、微生物学、药学等多学科的合作 ,共同应对细菌耐药的挑战。
03
抗菌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新型耐药菌出现
不断有新型耐药菌出现,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严 重威胁。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社会高度 关注,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
80%
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同样严峻,多 种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 呈上升趋势。
100%
地区差异明显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细菌生长区
E test 塑料条
椭圆形 细菌生长 抑制区
256 128 8 016
判读抑菌浓度 (MIC ug/ml)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四、E-test法 E-test法(epsilometer test)结合了扩散法和稀释法的原理和特点,对抗菌药物直接测量MIC。E试条为宽5mm、长50mm的无孔试剂载体,一面固定有浓度呈连续指数增长的抗菌药物,另一面有所含药物浓度的刻度
第三节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返回章内容
二、体外药敏试验—绝对浓度法
结果报告 按下列方式报告对照培养基及含药培养基菌落情况:
细菌耐药性与耐药机制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钝化酶和修饰酶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包括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点、DNA解旋酶、DNA拓扑异构酶Ⅳ的改变等 抗菌药物渗透障碍,包括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通道蛋白丢失 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亢进 上述四种耐药机制中,第一、二种耐药机制具有专一性,第三、四种耐药机制不具有专一性。
浓度 4 8 16 32 64 12
抗菌药物素倍比稀释,接种菌105CFU/ml , 孵育温度35℃,16~20h,判读结果。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三、稀释法 1. 肉汤稀释法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微生物学检验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01
第六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本 章 内 容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四节 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第三节 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学习目标:
掌握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常用方法,纸片扩散法(K-B法)的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及实验质量影响因素 熟悉 耐药表型检测;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方法 了解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种类;药敏试验中药物选择原则 本章重点:★纸片扩散法(K-B法)的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 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
实验4药物体外抗菌试验PPT课件

考虑药物浓度的影响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考虑药物浓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药物浓度越高,抑菌效 果越好。因此,在比较不同药物或不同浓度时,需要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结合临床实际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结合临床实际考虑药物的抗菌效果。例如,对于某些临床常见细菌, 如果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那么该药物可能对治疗该细菌感染具有一定 的应用价值。
头孢菌素类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 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 较强抗菌活性。
碳青霉烯类
具有非常强的抗菌作用, 对大多数细菌均有较好的 抗菌效果。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作用 ,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支原体 也有效。
阿奇霉素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 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支原体均 有较好抗菌效果。
避免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应谨 慎选择药物组合。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稀释法
总结词
稀释法是通过连续稀释抗菌药物浓度, 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从而判断细菌对 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
详细描述
稀释法是将抗菌药物稀释成不同浓度, 然后将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与细菌混 合培养。通过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可以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
E-test法
总结词
E-test法是一种基于纸片扩散法的改良方法,通过在平板上涂布抗菌药物的纤维棒,测量抑菌圈的大小判断细菌 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
测定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 度,是衡量药物抗菌效果的重要指标。 MIC值越低,说明药物抗菌效果越好。
细菌生长情况
观察细菌在药物作用下的生长情况, 可以评估药物的抗菌效果。如果细菌 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说明药物具有较 好的抗菌作用。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考虑药物浓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药物浓度越高,抑菌效 果越好。因此,在比较不同药物或不同浓度时,需要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结合临床实际
在解读结果时,需要结合临床实际考虑药物的抗菌效果。例如,对于某些临床常见细菌, 如果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那么该药物可能对治疗该细菌感染具有一定 的应用价值。
头孢菌素类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 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 较强抗菌活性。
碳青霉烯类
具有非常强的抗菌作用, 对大多数细菌均有较好的 抗菌效果。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作用 ,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支原体 也有效。
阿奇霉素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 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支原体均 有较好抗菌效果。
避免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应谨 慎选择药物组合。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稀释法
总结词
稀释法是通过连续稀释抗菌药物浓度, 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从而判断细菌对 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
详细描述
稀释法是将抗菌药物稀释成不同浓度, 然后将不同浓度的抗菌药物与细菌混 合培养。通过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可以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
E-test法
总结词
E-test法是一种基于纸片扩散法的改良方法,通过在平板上涂布抗菌药物的纤维棒,测量抑菌圈的大小判断细菌 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
测定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 度,是衡量药物抗菌效果的重要指标。 MIC值越低,说明药物抗菌效果越好。
细菌生长情况
观察细菌在药物作用下的生长情况, 可以评估药物的抗菌效果。如果细菌 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说明药物具有较 好的抗菌作用。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加强消毒与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ffusion method) • 3、E试验(Epsilometer test) • 4、最低杀菌浓度测定(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 5、联合药敏试验(test of antibiotic combination)
左 起 第 四 管 为 药 物 最 低 浓 度 而 肉 眼 无 细 菌 生 长 , 即 待 测 菌 的 M I C 为 1 6 m g / L
• (4)U组: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 菌药物(如呋喃妥因和某些喹诺酮类药
物)和针对一些特定的泌尿道致病菌 (如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
抗菌素抑菌杀菌作用
常用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 预测治疗效果的试验:
• 1、稀释法(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 2、K-B纸片琼脂扩散法(Kirby-Barer disc agar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药敏试验用药的选择
• 药敏试验用药需综合考虑下列因素:①根据本 地致病菌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调查结果,分析 感染常见菌以及它们的耐药模式,选取对当地 流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②不选择细菌所具固 有耐药的抗菌药物如革兰阴性杆菌对万古霉素 固有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氨曲南固有耐药; ③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④选用价格 便宜、供应充足的抗菌药物。
• (1)A组:为常规药敏试验的首选药物,其 结果也应常规报告。
• (2)B组:包含一些临床上重要的特别 针对医院感染的药物,亦可作为首选药
物,但只是选择性地报告给临床,当细 菌对A组同类药物耐药、特定的标本来 源、多种细菌感染、多部位感染等情况 也应报告B组药物的敏感结果。对A组药 过敏、耐受或无效的病例和以流行病学 调查为目的向感染控制部门报告。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对革兰阴性菌而言,外膜的通透性对药物进 出菌体至关重要。亲水性的药物通道蛋白为 OmpF 、OmpC 和PhoE。抗生素可以直接扩散进 入膜内并到达菌体内相应作用部位 。疏水性越强 的抗生素 、带负电荷越多的抗生素分子 、较大 的药物分子也不易通过 。外膜蛋白的缺失可导致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
• 经常更新和发布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药敏试 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指南,
• 可供我们参考。该指南将抗菌药物分成A、B、 C、U四组(表8-11、12):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 1.β-内酰胺酶 水解药物β-内酰胺环使酰胺
键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 。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有3类:乙酰转移酶
(AAC)、磷酸转移酶(APH)、核苷转移酶 (AAD),分别通过乙酰化作用、磷酸化作用、 核苷化作用灭活此类抗生素。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4.红霉素酯酶和其他灭活酶
• K-B法试验程序
挑取菌落 转种肉汤
比浊
涂布平板上 放置药敏纸片 量取抑菌圈大小
1、常见菌 2、苛氧菌 3意义 • 联合抑菌试验 • 最低杀菌浓度测定
常用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 监控治疗效果试验:
• 1、血清抗菌药物浓度测定(serum antimicrobial level)
力降低,则产生耐药,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中PBP转变 为PBP2a。大肠埃希菌中PBP3改变,引起对头孢氨苄 和其他头孢抗生素耐药 。 6.肠球菌van基因编码产生肽聚糖上一种前体蛋白,阻 碍万古霉素和肽链间相互作用而导致耐药。
2.核糖体位点的改变引起对大环内酯类和林可 霉素类抗生素耐药 。
3. DNA螺旋酶的改变是对喹喏酮类抗生素耐药 的重要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4.核酸合成途径中序列靶位酶的改变 对磺胺-甲氧嘧啶
耐药,二氢叶酸还原酶改变致甲氧嘧啶耐药。 5. PBP发生改变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结合或亲和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细菌 耐药性检查
•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t, AST)
是对敏感性不能预测的临床分离菌
株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选择治疗 药物和了解区域或医院内常见病原菌耐 药性变迁,有助于临床经验性治疗选药。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 (3)C组:为一些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抗菌药 物,可在以下情况选择并进行试验:医院内 潜在有对数种基本药物耐药(特别是耐同一 类药物,如β-内酰胺类或氨基苷类)的菌株 的局部流行或广泛流行;治疗对基本药物过 敏的患者;治疗特定致病菌的感染(如选择 氯霉素用于肠道外分离的沙门菌属的感染和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的感染)和以流行病学 调查为目的向感染控制部门报告。
• 2、血清抗菌活性测定(serum antimicrobial avtivity)
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对细菌产生巨大的 选择压力(selective pressure),使那 些原来只占极小比例的耐药菌(10-6~109,自发突变频率),迅速繁殖。
动物很可能是一个蓄积耐药细菌,并向 人体传递耐药细菌的储蓄库。
细菌的外膜上特殊的药物泵出系统 使菌 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导致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外 膜上有一种蛋白OprK,泵出多种抗生素 ,是产 生耐药的重要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 生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
1.核糖体靶位酶亲和力的改变导致对四环素、 红霉素、喹诺酮、氨基糖苷类、甲氧嘧啶、磺 胺类抗生素耐药 。
concentration,MBC) • 5、联合药敏试验(test of antibiotic combination)
左 起 第 四 管 为 药 物 最 低 浓 度 而 肉 眼 无 细 菌 生 长 , 即 待 测 菌 的 M I C 为 1 6 m g / L
• (4)U组: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 菌药物(如呋喃妥因和某些喹诺酮类药
物)和针对一些特定的泌尿道致病菌 (如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
抗菌素抑菌杀菌作用
常用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 预测治疗效果的试验:
• 1、稀释法(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 2、K-B纸片琼脂扩散法(Kirby-Barer disc agar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药敏试验用药的选择
• 药敏试验用药需综合考虑下列因素:①根据本 地致病菌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调查结果,分析 感染常见菌以及它们的耐药模式,选取对当地 流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②不选择细菌所具固 有耐药的抗菌药物如革兰阴性杆菌对万古霉素 固有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氨曲南固有耐药; ③优先选用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④选用价格 便宜、供应充足的抗菌药物。
• (1)A组:为常规药敏试验的首选药物,其 结果也应常规报告。
• (2)B组:包含一些临床上重要的特别 针对医院感染的药物,亦可作为首选药
物,但只是选择性地报告给临床,当细 菌对A组同类药物耐药、特定的标本来 源、多种细菌感染、多部位感染等情况 也应报告B组药物的敏感结果。对A组药 过敏、耐受或无效的病例和以流行病学 调查为目的向感染控制部门报告。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对革兰阴性菌而言,外膜的通透性对药物进 出菌体至关重要。亲水性的药物通道蛋白为 OmpF 、OmpC 和PhoE。抗生素可以直接扩散进 入膜内并到达菌体内相应作用部位 。疏水性越强 的抗生素 、带负电荷越多的抗生素分子 、较大 的药物分子也不易通过 。外膜蛋白的缺失可导致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
• 经常更新和发布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常规药敏试 验的药物选择和报告指南,
• 可供我们参考。该指南将抗菌药物分成A、B、 C、U四组(表8-11、12):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 1.β-内酰胺酶 水解药物β-内酰胺环使酰胺
键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 。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有3类:乙酰转移酶
(AAC)、磷酸转移酶(APH)、核苷转移酶 (AAD),分别通过乙酰化作用、磷酸化作用、 核苷化作用灭活此类抗生素。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4.红霉素酯酶和其他灭活酶
• K-B法试验程序
挑取菌落 转种肉汤
比浊
涂布平板上 放置药敏纸片 量取抑菌圈大小
1、常见菌 2、苛氧菌 3意义 • 联合抑菌试验 • 最低杀菌浓度测定
常用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 监控治疗效果试验:
• 1、血清抗菌药物浓度测定(serum antimicrobial level)
力降低,则产生耐药,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中PBP转变 为PBP2a。大肠埃希菌中PBP3改变,引起对头孢氨苄 和其他头孢抗生素耐药 。 6.肠球菌van基因编码产生肽聚糖上一种前体蛋白,阻 碍万古霉素和肽链间相互作用而导致耐药。
2.核糖体位点的改变引起对大环内酯类和林可 霉素类抗生素耐药 。
3. DNA螺旋酶的改变是对喹喏酮类抗生素耐药 的重要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4.核酸合成途径中序列靶位酶的改变 对磺胺-甲氧嘧啶
耐药,二氢叶酸还原酶改变致甲氧嘧啶耐药。 5. PBP发生改变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结合或亲和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细菌 耐药性检查
•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t, AST)
是对敏感性不能预测的临床分离菌
株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选择治疗 药物和了解区域或医院内常见病原菌耐 药性变迁,有助于临床经验性治疗选药。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 (3)C组:为一些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抗菌药 物,可在以下情况选择并进行试验:医院内 潜在有对数种基本药物耐药(特别是耐同一 类药物,如β-内酰胺类或氨基苷类)的菌株 的局部流行或广泛流行;治疗对基本药物过 敏的患者;治疗特定致病菌的感染(如选择 氯霉素用于肠道外分离的沙门菌属的感染和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的感染)和以流行病学 调查为目的向感染控制部门报告。
• 2、血清抗菌活性测定(serum antimicrobial avtivity)
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对细菌产生巨大的 选择压力(selective pressure),使那 些原来只占极小比例的耐药菌(10-6~109,自发突变频率),迅速繁殖。
动物很可能是一个蓄积耐药细菌,并向 人体传递耐药细菌的储蓄库。
细菌的外膜上特殊的药物泵出系统 使菌 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足导致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外 膜上有一种蛋白OprK,泵出多种抗生素 ,是产 生耐药的重要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 生素不易结合,是耐药发生的重要机制。
1.核糖体靶位酶亲和力的改变导致对四环素、 红霉素、喹诺酮、氨基糖苷类、甲氧嘧啶、磺 胺类抗生素耐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