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合集下载

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这些方针政策明确了当时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对于肃清国民党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旧教育的不良影响,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这是建国后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比较简明全面。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些虽然是对普通中小学说的,但对整个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教育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服务的轨道上来。

教育方针的提法随之发生了变化。

1954年1月全国中学教育会议提出:当前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以国家总路线的精神教育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168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168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单选题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_____。

A : 目的和内容B : 共同语言C : 深厚友谊D : 约束力量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松散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一阶段,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还没有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判断题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班级奋斗目标。

()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参考答案:对。

参考解析: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班级形成的基础就是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和支持,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方向,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进取的行为动机,还可作为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依据以及班级实施监督与考评的标准。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奋斗目标。

班级的奋斗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和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教师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制定适当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3、多选题国外对学前教育任务的提法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20 世纪中期到 60 年代的学前教育大多把儿童的_____作为主要任务。

A : 保育B : 智力教育C : 社会性发展D : 照管E : 营养参考答案: B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C。

参考解析:BC【解析】本题是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学前教育任务的考查。

20 世纪中期至 60 年代,学前教育大多把儿童的智力教育和社会性发展作为主要的任务。

故选 BC。

4、填空题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形式上包括心理过程和____。

参考答案: 个性心理本题解释:参考解析:个性心理5、简答题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精品课件)高二历史优质实用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精品课件)高二历史优质实用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一)背景
4.理论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适合中国国情,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
“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1931年:承认中 1938年:允许蒙、 国境内少数民族 回、藏、苗、瑶、 的自决权,一直 夷、番各民族与汉 承认到各弱小民 族有平等权利,在 族有同中国脱离,共同对日原则下, 自己成立独立的 有自己管理自己事 国家的权利。 务之权,同时与汉
族联合建立统一的 国家。”
1941年:1945年 1946年2月: 1947年 建立蒙、10月: 内蒙古的工作, 5月: 回的民 提出在 根据和平建国 内蒙古 族自治 内蒙古 纲领中关于民 自治区 区。 实行民 族平等自治的 成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民族自决-独立建国和民 族自决-自治邦-联邦制
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 国家方案,完全放弃民族自决-自 治邦-联邦制国家方案
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国家方案
国内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战争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城自治》白皮 书(2005年2月)
1.优势: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 ④有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 特点: ①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 ②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6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6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简答题试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素质教育的提法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

(1)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正是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历史上和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为基础的。

没有这个“基础” ,素质教育就失去了历史继承性,也就无从提出,无从发展。

因此,无论从科学的视角和现实的视角来考察,素质教育都与全面发展教育保持了本质上的一致。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我国在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教育的情况。

要纠正这些倾向,就要求教育目的发挥它应有的定向、评价和调控功能。

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它提出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能只注重智育。

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教育实践对教育目的的背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的一个结果,当然也是教育目的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2、简答题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 (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 坚持全面发展;(3) 培养独立个性; (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3、简答题试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制定公约罚有依据

制定公约罚有依据

制定公约罚有依据
陈其俊
【期刊名称】《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年(卷),期】2016(000)011
【摘要】作为班主任,每接手一个新班级,不能只是简单地沿用原来的规章制度,而应该与班上学生共同协商制定新的班级公约。

笔者的经验是,班主任可以从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学习、卫生、就餐就寝、两操(体育)、同学相处等方面列一个大概的提纲,再由同学们结合实际对各个条款加以补充和细化,形成完整的奖励方案和惩罚措施。

把自主权交给学生。

【总页数】1页(P44)
【作者】陈其俊
【作者单位】襄阳市东津新区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IMO防止船舶污染公约的制定和修改进程制定和修改进程
2.试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3.《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解读系列之一:《公约》制定背景及生效条件
4.《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解读系列之一《公约》制定背景及生效条件
5.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指定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据海牙送达公约和海牙取证公约直接向外国中央机关提出和转递司法协助请求和相关材料的通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及答案

电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论述题论述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重要意义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a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

b.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

c.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a.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b.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

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产生。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

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

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

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离出来,溶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示范教案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示范教案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方案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是选必1第四单元《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于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造性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秦朝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劳动、贸易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并且成为了统一的民族——中华民族。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歧视和压迫,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民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谋求国家和民族共同团结、发展的命运,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实践,为了保证这一民族政策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伴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党的十八大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向完善。

教学目标1. 通过史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背景和渊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唯物史观;2.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 通过阅读史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 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体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教学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爱我中华中华英姿焕发,爱我中华……(设计意图)通过《爱我中华》歌曲导入(课前可放视频或音频)新课,使学生能迅速地进入老师设定的情境当中,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就历来被视为整个国家教育事业、民族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教育政策作为规范和促进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也因此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与国家民族政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新中国的民族教育政策是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体系。

民族教育政策在内容上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方针、任务、目标、规划、具体措施等;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涉及民族教育的法律条款、条例、规章、决议、细则、指示、通知等;在层次上,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政策,又包括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为贯彻中央的政策制定的、在本辖区内实施的发展民族教育的地方政策与措施。

概括起来说,新中国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采取的政策主要有:设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如教育部设有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设有教育科技司,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自治区设有民族教育管理机构);举办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如民族高等院校、民族中學等)、民族预科、民族班(包括内地西藏班、校和内地新疆高中班);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如,“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内地大学对口支援18所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工作)、内地全面支援西藏教育事业(如,内地18个省、直辖市对口支援西藏的7个地、市,支持西藏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等);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在招生时给予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如,加分、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等);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和管理民族教育的权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当地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对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实行倾斜政策(如,实施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开展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的民族中小学大力推行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特别是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1994年,开始在7个省、市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试点,至2000年,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已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民族高等院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课程);在经费上对少数民族教育给予特殊照顾(如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等政策。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doc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doc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背景?背景:(1)历史因素: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②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并肩战斗,形成了政治认同。

(2)现实因素:①如何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过程?①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③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3.五四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有什么特点?①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②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③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④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新发展?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②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试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试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o d c to a q a i ,t e r f e h i q a i a d t e r f p s t e d fe e t lt e t e t a d c mp n a o I e fe u a n e u ly h o i l t y o t n c e u ly, t n o o o i v i r n a r a m n h y i i n o est n nt i h
徐杰舜 ,吴政 富
( 西 民族 大学 民族 学与社 会学 学院 , 西 南宁 5 0 0 ) 广 广 3 0 6
【 要】 摘 从政策制定来看 , 民族教 育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一样 , 并不是 凭空产生的, 而是有其理论依据和现 实依据。从理论
这个层面来看.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深受教 育平等理论 、 民族平等理论 、 积极差别待遇与补偿理论的影响。从现 实条件这个
【 中图分类号 】 4—0. G 00 1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844 (060-070 1 - 1220 }307—4 0
A s o r eo e Th o e i n a it o n a i n f r Dic u s ft e r t a d Re l i F u d to o h c sc Ne Ch n SPr s rb n l isf r Et n cEd c to w i a’ e c i i g Po i e h i u a i n c o
i to r c a c n i o l h fp a tc o d t n , e ma n b i o e Ch n s o e n e tt o u a e t e eh i d c to o c e p e g i l i s t i a s f rt i e e g v r m n o f r l t t n c e u a n p l i s i l s h s h m h i i m i h y t m t e s s e a d n t r fo r c u ty t e s a u uo o t n c r l i n t e p i a y e h i a k u a t d c u ty a e n au eo u o n r, h t t s q feh i e g o , i h r m r t n c t s s o r p ry a o n n r r f e t , e i p e n a o fa t n my o a o a e i n i a d t e c re td ma d o t e n to a e i n . c a d wih t h m l me t t n o u o o fn t n r g o a t n u r n e n s f m a n r g o i i l l y, h r h i l s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形成与演变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形成与演变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形成与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也揭开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尽快改变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状况,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顺利完成了从旧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教育方针的制定和落实,事关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时代要求,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与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成为教育事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1949年9月,就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面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为使教育事业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急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逐步明确提了出来。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形成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这一方针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持久的指导作用。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后来概括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两个必须”)。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自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评价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自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评价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自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评价
杨谦
【期刊名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37)3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要求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十八大以后,学界掀起了对“三大自信”理论依据的研究,但多拘泥于现实理论、实践与成就的互相印证,读来总显深度不够、论证不足。

杨文圣博士的力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让人不禁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当代价值;历史生成;马克思;自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评介
【作者】杨谦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系统研究的力作--评《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 [J], 焦存朝
2.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三个自信”与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J], 黄仲盈
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研究之四 [J], 苏星鸿
4.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J], 武建奇
5.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基本依据 [J], 杨文圣;戚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最新版(二)1、多选题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_____。

A :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B :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C : 人们的教育思想D :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E : 教育者的能力素质参考答案: ABC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BCD【解析】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_____A :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 :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C : 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D : 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指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3、填空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我国当前的____。

参考答案: 教育方针4、简答题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改变教育观念; (2) 转变学生观; (3)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简答题简述美育的任务。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2)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6、简答题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

”又一次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一群小学生:“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即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足球”“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目瞪口呆。

电大本科2017-2018-201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电大本科2017-2018-201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电大本科2017-2018-201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填充题1.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2.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4.2005年5月27日,XXX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XXX、(XXX)和(XXX)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6.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紧张位置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首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露民族和民族问题展开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展开)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7.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8.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9.民族展开(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10.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1.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首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P13)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出格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紧张作用。

民族学与文化学:民族学必看考点(题库版)

民族学与文化学:民族学必看考点(题库版)

民族学与文化学:民族学必看考点(题库版)1、问答题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答案:(1)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江南博哥)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点的高度集中概括,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途径的根本指导思想。

也正是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巨大发展。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了各个民族平等地位。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反映了人民意志,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也是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最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实现形式。

充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为各民族繁荣发展。

(3)中国的历史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可以有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条由近代百年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正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解放;正是社会主义从根本上使中国各民族人民摆脱了剥削社会制度的枷锁,走上了经济文化繁荣的康庄大道。

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必由之路。

同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解决中国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2、问答题试评结构人类学。

正确答案:应当看到,列维•斯特劳斯把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法首先引用在民族学的研究中,因而开创了民族学中的结构人类学派,“这是资产阶级民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列维•斯特劳斯的功绩。

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资料77

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资料77

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0、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1、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2、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13、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一村一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最全答案

一村一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最全答案

1、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和政策不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

正确的答案是"错"。

2、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正确的答案是"对"。

3、民族融合,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正确的答案是"错"。

4、随着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和民族平等思想的逐渐深入人心,在一些社会交往中,个人的民族属性开始起很大的作用。

正确的答案是"错"。

5、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阶级斗争不复存在,民族问题与阶级斗争毫无关系。

正确的答案是"错"。

6、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

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正确的答案是"对"。

7、大民族(原来的压迫民族)采取措施,包括照顾、帮助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

这实际上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

正确的答案是"错"。

8、设立自治机关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正确的答案是"对"。

9、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正确的答案是"对"。

10、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利于少数民族落后经济的发展。

正确的答案是"错"。

1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正确的答案是"对"。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浅析我国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政策

浅析我国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政策

浅析我国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政策作者:王宏亮来源:《神州》2011年第26期摘要: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民族状况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在此前提之下,我国根据实际国情,制定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

60年来,在民族问题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现阶段正确客观的来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有着很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元一体民族政策民族政治文化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表述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近代以来,由于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许多进步人士都认识到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的“民族”中就提出了其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主张,并体现在后来的临时政府的许多相关法令之中。

虽然这些主张与法令后来基本都没有能够付诸实践,但是其开创了近代民族政策的先河,對后世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之下,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些列党的民族政策,并在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广泛的应用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自己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实行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已经形成适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

[1]我国党和政府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其实质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解决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民族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和谐。

2019年民族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

2019年民族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

2019年民族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1、中国目前共有(A)个少数民族。

A.55B.56C.57D.542、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C)的义务。

A.国家统一和稳定B.国家稳定和发展C.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D.统一和团结3、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A)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A.聚居B.散居C.杂居D.群居4、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C)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A.继承和发扬B.发展和创新C.保持或者改革D.维护或者改变5、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C)。

A.一级地方组织B.一级政府C.不可分离的部分D.地方部门6、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C)的代表。

A.一定比例B.一定数量C.适当名额D.一定名额7、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D)年起施行。

A.7月1日B.8月1日C.9月1日D.10月1日8、(B)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A.2007年B.2001年C.2003年D.2005年9、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一经建立,未经法定程序,不得(C);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一经确定,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动;确实需要撤销、合并或者变动的,由上级国家机关的有关部门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批准。

A.改变隶属关系B.改变名称C.撤销或者合并D.改变行政级别10、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B)。

A.主任B.主任或者副主任C.副主任D.委员11、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当地通用的几种语言文字的,可以以(C)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
实依据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就历来被视为整个国家教育事业、民族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教育政策作为规范和促进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也因此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与国家民族政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新中国的民族教育政策是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体系。

民族教育政策在内容上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方针、任务、目标、规划、具体措施等;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涉及民族教育的法律条款、条例、规章、决议、细则、指示、通知等;在层次上,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政策,又包括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为贯彻中央的政策制定的、在本辖区内实施的发展民族教育的地方政策与措施。

概括起来说,新中国在发展民族教育方面采取的政策主要有:设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如教育部设有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设有教育科技司,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自治区设有民族教育管理机构);举办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如民族高等院校、民族中學等)、民族
预科、民族班(包括内地西藏班、校和内地新疆高中班);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如,“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内地大学对口支援18所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工作)、内地全面支援西藏教育事业(如,内地18个省、直辖市对口支援西藏的7个地、市,支持西藏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等);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在招生时给予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如,加分、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等);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和管理民族教育的权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当地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对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实行倾斜政策(如,实施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开展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的民族中小学大力推行民族语言和汉语言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特别是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1994年,开始在7个省、市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试点,至2000年,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已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民族高等院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课程);在经费上对少数民族教育给予特殊照顾(如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等政策。

事实证明,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民族教育以及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有力的促进和保障
作用。

当然,民族教育政策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那么,我国制定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又是什么呢?
(一)民族平等理论。

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都可以在民族平等理论中找到依据。

民族教育政策直接的理论来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理论。

所谓民族平等,一是指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二是指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三是指消灭剥削阶级、实现彻底的民族平等;四是指不仅要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要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

在古代社会,由于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阶级利益局限性等因素的限制,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乃至民族之间的掠夺和战争,并没有真正的民族平等可言。

民族平等的思想虽然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中时有出现,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更不用说被统治阶级所采纳。

直到17世纪至18世纪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爆发,“民族平等”这个口号才被提了出来,并被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接纳。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平等派”的代表人物约翰·利尔本依据“天赋权利”的思想,提出了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杰弗逊在所起草的《独立宣言》中第一次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这个口号,并认为这是一种“自然权利”。

“民族平等”这个响亮的口号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但历史也证明,资
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民族平等”实际上蜕变为掩盖资产阶级矛盾和保护资产阶级私利,欺骗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工具。

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民族平等思想得到了质的飞跃,它被马克思主义赋予了真实的、彻底的革命内容,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恩格斯指出:“平等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只有大与小、先进与落后之分,而没有贵贱、优劣之分,各民族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都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而各民族都应该一律是平等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持这个原则。

实现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教育平等,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

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民族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这个基本目标。

(二)教育平等理论。

教育政策是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务的准则。

不论从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来看,还是从教育的本质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公平都是教育政策的基本属性之一。

但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和地区,教育在任何时期都会有差距,差距是绝对的,我国也不例外。

就我国而言,教育发展是很不均衡的,不仅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而且不同民族之间
的教育发展差距也很大,甚至在同一民族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教育公平问题成了我国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

保持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

就民族教育而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早已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把教育平等理论作为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核心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