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水果和蔬菜的知识,对科学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的概念和平衡力的判断,他们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会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的判断。
2.难点:平衡力的判断,简单机械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实例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2.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力的作用实验套件,包括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滑轮组、杠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玩具、推动小车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汇报,给予评价和指导。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本单元通过探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运动和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加深。
同时,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方法的了解和运用,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关系2.力的作用效果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尺子等3.教学视频或图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4.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规律,加深对力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回顾和复习。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整理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整理教学设计教案一、认识力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测量力(一)认识弹簧测力计1.概念: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二)使用弹簧测力计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如果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范围。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一)拉力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活动:拉力大小与小车研究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实验步骤: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我们的发现:(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
(3)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
垫圈的重力(二)反冲力用气球驱动小车材料:小车、气球实验步骤:1.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2.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和力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运动和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他们对于运动和力的本质和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和理解运动和力的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和探索运动和力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具:准备《运动和力》的教材和相关的教具,如小车、球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绳子、桌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运动和力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索运动和力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运动和力的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如运动、力、摩擦力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现象。
但同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板、滑轮、绳子等。
2.教学课件:运动和力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3.作业材料:相关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运动和力的现象,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讲解,向学生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运动,力是什么,力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状态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斜面上的小车滑下时的速度、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运动和力的关系,巩固所学的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除了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做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简单机械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简单机械等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力的作用效果。
3.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
4.惯性的概念。
5.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际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摩擦垫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图片等。
3.学习资料:教材、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抛掷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运用PPT或视频,展示各种运动和力的现象,如滑梯、跳绳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运动和力。
3.操练(15分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斜面滑车实验、弹簧测力计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惯性等概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运动和力、摩擦力、惯性等概念,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5.拓展(10分钟)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杠杆、滑轮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0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目标1.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2.了解车的发展历史,调查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3.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4.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教学重点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体会力的作用。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引导: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这些物体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处于运动中的。
学生分别列举静止不动的物体和运动中的物体。
物体的状态也不是始终不变的,有的物体会从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有的物体会从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并回答问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以小车为例,想办法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3.1让小车运动起来二、聚焦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车,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学生观察各种车的样式,思考它是怎样动起来的。
三、探索活动一:让小车动起来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试一试如何利用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
怎样利用垫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想一想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将绳子和垫圈安装在小车上,将垫圈垂在桌面下方。
运用垫圈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活动二: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教师指导:增加垫圈数量使拉力变大,用计时器记下小车运动相同距离的时间,比较不同垫圈数量时,小车运动的时间长短。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如何使小车在终点处停下来呢,(用手挡住小车,可以让它停止。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整理优秀教案
《运动和力》单元收拾教案一、知道力1.重力:重力便是把物体拉向地上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上,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因为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发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遭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动,在形状改动时它们会发生一个要恢复本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冲突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外表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冲突,运动物体往往会遭到一种阻止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冲突力。
二、丈量力1.概念:绷簧测力计便是丈量力巨细的一种东西。
2.组成:提环、绷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科学技术上,一致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明。
1牛≈100克力(二)运用绷簧测力计1.拿起测力计,先查看指针是不是指在“0”方位。
假如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野与指针相平。
3.丈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规模。
三、运动和力的联系(一)拉力垫圈的重力缆绳的拉力拉力的巨细用垫圈的个数来表明活动:拉力巨细与小车研讨问题:拉力巨细与小车运动的联系试验资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试验进程: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结尾,每次试验都要从起点开端,结尾结束。
2. 从挂一个垫圈开端,一个一个添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添加垫圈,调查小车的运动是怎样改动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刻。
咱们的发现:(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试验中,拉力的巨细与(垫圈数量)有关。
(3)在这个试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
(二)反冲力用气球驱动小车资料:小车、气球试验进程:1.组装利用气球驱动的小车。
2.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调查气球喷气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
3.将气球吹大一点,调查小车行进间隔。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惯性现象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推、拉、提),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认识惯性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运动和力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种表现形式,认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了解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种表现形式,力与运动的关系,惯性现象。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惯性现象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力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图片、视频,力的三种表现形式的教具,惯性现象的实例。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球等。
3.课件:力的作用效果的动画,力的三种表现形式的动画,惯性现象的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提等。
提问:你们知道力是怎么样的吗?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呈现(10分钟)利用动画演示力的三种表现形式:推、拉、提。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优秀教案(共9份)
根据2020年教科版四上新教材制定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教案(共9份)学校:姓名:日期: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是现已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停止的,有时是运动的。
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讨就是从这个问题开端的。
本课共规划了2个首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查询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历;二是探究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求拉力巨细与小车运动的联系,包含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巨细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改变。
然后引导学生知道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停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
【学情剖析】学生现已见过并体会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必定的了解。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开始知道过“力”,开始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可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试验的角度研讨小车运动与力巨细之间的联系。
【教育方针】科学概念方针1.力可以使停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停止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科学探求方针1.查询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2.会装置用重力拉动的小车3.会研讨拉力巨细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联系4.能用试验数据证明自己的估测科学态度方针1.发展进一步研讨运动和力之间的爱好2.意识到要用试验数据作为依据科学、技能、社会与环境方针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是五光十色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教育重难点】重点:经过试验探求拉力巨细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联系难点:有序地进行合作探求,并用试验数据阐明拉力巨细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联系【教育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车、垫圈,棉绳、秒表、班级活动记载单小组:小车、垫圈,棉绳、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育进程】一、聚焦:提醒课题(预设5分钟)1.出示划艇图片发问:怎样让停止的划艇运动起来?怎样让划艇运动更快?怎样让它停下?(预设:学生关注到是力影响了物体的运动)2.图片一次展现马车、推车、火车、轿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发问: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发问: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车?都是怎样动起来的?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载在班级记载表中3.出示小车,设问:你能让它动起来吗?提醒课题: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二、探究:探究小车运动与拉力巨细之间的联系(预设20分钟)[材料预备:小车、棉绳、垫圈、挂钩、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1.出示小车、绳子、垫圈,设问:你能用这些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吗?2.学生交流想法教师适时诘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才适宜?(并演示小车的绳子太长或太短会怎样)3.设问: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拉力是怎样发生的?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是垫圈的重力发生了拉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演示仪、运动和力关系演示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彩纸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力和运动的关系、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惯性现象、摩擦力等。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惯性、摩擦力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但是,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惯性、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深入的探究来达成。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惯性、摩擦力等;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惯性、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惯性现象的理解和摩擦力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摩擦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科学教科书、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力推一个静止的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学过的内容,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引出本单元的主题——力和运动。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案第三单元运动和力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目标1、了解车的发明历史,知道这些车是怎样运动的。
2、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的作用。
3、能够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再想办法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
4、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索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的方法。
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表、让小车动起来的实验材料、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材料等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他们有的是静止的,有的是运动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列举出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
2、有的物体一开始是静止的,后来就运动起来了,有的物体一开始是运动的,后来就静止下来了。
那么,怎样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又怎样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呢?今天我们以小车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让小车运动起来3、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见到各种各样的车。
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呢?他们又是怎样动起来的?出示课本41页的“车的类型和动力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车的类型和动力,并填写好这张记录表。
全班交流,分别说一说车的类型和动力。
4、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车子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车的外形特点。
预设:车的类型和动力二、探索教师引导:我们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活动一: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1、出示垫圈、小车和绳子三样实验材料,提出要求: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2、全班交流,讨论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
出示课本42页的中间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方法及要求。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掌握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运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运动和力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难以准确表达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掌握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
2.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概念,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运动和力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实验探究:安排一系列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如推动物体、拉动物体等。
4.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分析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5.知识总结: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单位等知识点。
6.课堂练习: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是学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运动和力的本质认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讨论。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科学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难点: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本质认识,以及运用科学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让学生发现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2.学具准备: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体运动和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科学概念解释和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拓展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其他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0出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单元教案设计(精编版8课全)
【2020出版新教材】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单元教案目录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点: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用实验数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前准备:PPT课件、小车、细绳、拉力计、秒表、砝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你都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运动起来的?教师将学生提出的各种动力类型的车记录在记录表上。
车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怎样使静止的车运动起来,使运动的车静止呢?怎样改变车运动的快慢呢?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充满了疑问,那么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怎样“让小车动起来”(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一:让小车动起来老师这里准备了一辆小车,还准备了一些砝码和绳子,我们也试一试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绳子和砝码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归纳:可以将绳子和砝码安装在小车上,将砝码垂在桌面下方。
运用砝码向下的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推测是否可行,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二:其他能使小车运动的方法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验证了可以利用砝码的重力给小车一个拉力,使小车通过拉力运动起来,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呢?下面请发散你们的思维,设计几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案吧,小组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力》单元收拾教案
一、知道力
1.重力:重力便是把物体拉向地上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上,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因为重力的作用。
)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发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遭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动,在形状改动时它们会发生一个要恢复本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冲突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外表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冲突,运动物体往往会遭到一种阻止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冲突力。
二、丈量力
1.概念:绷簧测力计便是丈量力巨细的一种东西。
2.组成:提环、绷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
科学技术上,一致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明。
1牛≈100克力
(二)运用绷簧测力计
1.拿起测力计,先查看指针是不是指在“0”方位。
假如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野与指针相平。
3.丈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规模。
三、运动和力的联系
(一)拉力
垫圈的重力
缆绳的拉力
拉力的巨细用垫圈的个数来表明
活动:拉力巨细与小车
研讨问题:拉力巨细与小车运动的联系
试验资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
试验进程: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结尾,每次试
验都要从起点开端,结尾结束。
2. 从挂一个垫圈开端,一个一个添加垫
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添加垫圈,调查小车的
运动是怎样改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