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中的小小志愿者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参观博物馆接受文化知识熏陶逐渐成为新热点。
博物馆开展小志愿者活动,不仅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而且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博物馆小志愿者作用
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观众群体,开展小学生志愿者的培育活动,目的在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社会奉献精神,为博物馆志愿者培养后备军,也是志愿者文化的传递。
一、志愿者服务的定义
所谓志愿者(台湾及海外一些学者称为义工),是机构因其成立宗旨与服务需要招募而来,不及劳务报酬你,关心社福利,本着个人自由意愿,以奉献个人的时间、精力,主要参与各项社会福利服务活动的人。
联合国对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
《中国客家博物馆志愿者章程》和“志愿者是指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不为物质报酬,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志愿服务可以说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小志愿者对博物馆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观众群体,同时也是困扰和考量博物馆配合学校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青少年大多数还停留在被动利用博物馆的阶段,如果没有学校组织参观,或者家长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很少有主动走进博物馆的意愿。
因此通过培育小学生志愿者,开拓未成年人教育的新方法,具有与时俱进及前瞻意义的积极作用。
1. 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参与作用
现代博物馆已经将教育职能的发挥水平视为衡量博物馆工作优势的重要指标之一。
文化参与要求博物馆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目前,我国有近四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而探索及参与青少年的教育活动,是博物馆通过文化参与体现社会价值的最佳途径。
针对未成年人的博物馆教育问题,开展小学生志愿者的培育活动,目的在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社会奉献精神,让人们通过“小小讲解员”对博物馆工作有所认识并产生亲近感,使博物馆成为一个社会民众学习和享有的场所,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基地及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孵化基地。
从文化共享到文化参与,是博物馆公共职能的一次提升和飞跃,也是博物馆更快融入社会的不二选择。
2. 未成年人教育的示范带动及辐射作用
一直以来,博物馆最强调的是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而最头疼的也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在博物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手拉手排着长长的队伍进展厅,他们充满好奇地东张西望却被老师的“保持安静、不许离队、不许对话、不许提问”等诸多要求束缚着,显得特别地循规蹈矩。
还有就是全校一千多名师生在同一时段涌向博物馆,那后果不言而喻。
这种压抑天性和放任失控的参观体验,博物馆给青少年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可想而知,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改变,青少年与博物馆的关系会越来越疏离,因此要修复青少年对博物馆的敬畏记忆,让他们主动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和学会利用博物馆还需博物馆和学校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小小讲解员”的引进,就是从契合青少年的成长实际、知识实际、思想实际出发,儿童心理学提倡“同伴教育”,即利用儿童通过对同龄人的模仿和学习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和肯定心理,激发他们对此项活动的羡慕和模仿兴趣。
同时“小小讲解员”在博物馆获得的“为人师表”体验,激发了参与者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同伴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三、博物馆培育小志愿者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志愿者的运作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中,特别是结构合理的志愿者队伍正在孕育培养之中,就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而言,小小讲解员有其自身的优势,在讲解岗位上培育小学生志愿者,意义重大。
一方面利用小学生对讲解工作的向往,引导其进入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以缓解博物馆对低龄儿童学生的讲解压力,补充未成年人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主要想通过培育志愿者这种方式来探索未成年人教育的良策,因为“博物馆不仅让人了解知识,而且要把知识内化于心,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进而推进社会文化的濡化和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①。
这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相契合。
总之,志愿服务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不单为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而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志愿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从中学会自觉地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培育小学生志愿者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大拓展,可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