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服务的人类学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2月第31卷第2期总第398期

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服务的人类学思考

冯毅翀① 余 冰② 王 静③ 肖 瑶①

摘要:在汶川地震后的1年半时间里,灾后心理援助服务积极开展,但援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震后灾区民众心理重建形成了阻碍。从人类学的角度,对震后心理援助进行反思,针对心理援助特点、核心理念、援助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心理援助应该将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学融合、以当地文化和习俗为切入点和以学校为中心等对策,以期有效地干预灾区民众震后的心理危机、促进我国突发灾难后心理援助服务的规范化。

关键词: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人类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0)02-0040-02

Anthropologic R eflec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Aid Services after Wenchu an E arthqu ake F EN G Yi2chong,YU B ing,W A N G J ing,et al.Guangz hou Universit 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 hou510006,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one and half years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psychological aid service was actively given.Bu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that hindered the work of disaster victims’p 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and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 sychological assistance,the core philosophy,means of aid and other issues,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post-earthquake p sychological assistance and makes a deep analysis.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ntervene in the disaster victims’psychological crisis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emergency post-disaster psy2 chological support services,we advance proposals:p sychological aid service could adopt new mode,which,harmonized with p sychological mode and anthropologic mode,using the local culture and customs as the starting point.setting up school -centric p sychological assistance.

K ey Words:Wenchuan Earthquake,p sychological aid,anthropology,reflection

汶川“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年半的时间,国内外许多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和自愿者组织组成了抗震心理救助队深入灾区对灾民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在灾后心理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震后心理援助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不仅不利于达到干预心理危机的目的,甚至还引起一些人为的二次伤害[1]。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对震后心理援助进行反思,以期促进后续心理援助服务的开展,并促进我国突发灾难后心理援助服务的规范化。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包括参与观察法及访谈法在内的田野调查方法对震后心理援助问题加以研究,辅以文献资料法进行深入分析。作为香港协同福利及教育基金会广东区办事人员及自愿者,参与震后援助工作,在四川南坝进行观察,并收集资料。文献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国内学术期刊和新闻媒体的报道。

2 震后心理援助服务存在的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震后危机心理干预存在的问题予以了论述,基本达成了统一的认识,即灾后心理援助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援助工作盲目无序、援助对象认识局限、医疗救助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等[2-4]。而本研究经过田野调查,从震后心理援助特点、核心理念、援助方式等三个方面

①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②广州工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③香港协同教育及福利基金会 香港 511431予以分析。

2.1 对心理援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当震后心理应激进入到慢性期反应,主要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 TSD)和适应障碍。一般而言,P TSD的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患者1年内恢复,少数患者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5]。从应激源分类看,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爆发的大地震属于一类不可预料或不可控制的负性应激源,而时至1年半后,余震依然在反复发生,加剧了灾区民众对创伤体验的重现以及警觉性和回避。上述实际情况说明,震后心理援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能单纯地按照PTSD和适应障碍的一般病程情况进行干预。然而,目前参与援助的,无论是官方政府还是民间团体,大多缺乏对心理危机干预这项工作所具有的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其援助服务多是为应急而组织起来的,更多的是考虑其短期目标及效益,而缺乏长期的规划。

2.2 对“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重视不够

杰曼和吉特曼(G ermain&G itterman)提出的生命模式认为,人们会寻找可以用来应对问题的措施和帮助自己所需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指外在的物质与环境,比如基本的衣食住行的保障,比如社区内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人际氛围,而且包括个体内在的用以应对困难的资源,如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自身具备的相关能力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控制感等[6]。其核心内涵是强调将个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域中,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征与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