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要点解读

合集下载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国内权威的医学指南,旨在为中国人民提供科学、规范的高血压防治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主要内容和指导原则。

一、定义与诊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首先明确了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根据指南,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诊断应基于至少两次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测量结果。

而对于特定人群(如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标准有所不同。

二、分级与风险评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根据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级,并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血压水平的不同,将高血压分为三个级别:一级高血压、二级高血压和三级高血压。

同时,还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对患者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非药物治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

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调控和体育锻炼等。

生活方式改变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础,通过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减少钠盐摄入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方式,有助于控制血压。

此外,适度的体育锻炼也是降低血压的重要手段。

四、药物治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了药物治疗的指导原则和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等。

在选择药物时,临床医生需考虑患者的年龄、伴随疾病和药物的适应症。

五、管理与随访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随访提供了具体建议。

管理的目标是使患者的血压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随访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风险进行定期进行,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指导,帮助患者达到治疗目标。

六、特殊人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还对特殊人群进行了专门介绍。

这些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和合并疾病的患者等。

根据这些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指南提供了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建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
上人群90多万。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
(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或两
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
13.58%。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
≥141mmHg及/或舒张压≥91mmHg)计算,患病
粗率为11.88%。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 和控制率 表1 1991年, 2002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
1.4 心脑血管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
危险因素 最近发表的我国≥40岁17万人群8年(123 9191 人-年)随访结果表明,总死亡20 033人,总死亡率 为1345.2/10万人-年。前三位死亡的原因(死亡率 /10万人-年)分别为心脏病(296.3)、恶性肿瘤 (293.3)、脑血管病(276.9)。总死亡的危险因素 第一位是高血压(相对危险:RR=1.48),此后是吸烟 (RR=1.23)和缺乏体力活动(RR=1.20)。心脏病 占总死亡的23.1%,恶性肿瘤占22.3%,脑血管病占 21.3%。心脑血管病合并占总死亡的44.4%。
2 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正相关。 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疾病发生于通常被认为是 “正常血压”者,因此,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 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 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
2.1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 :超 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我国流行病 学研究也证实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 相关,但又各自有其特点。
知晓率* (%)
服药率* (%)
控制率* ( %)
11.7 15.9 13.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 ABPM 还可以评估血压测量读数之间的变异 ,更加准确全面地评估血压风险 。 ➢ ABPM 还可用我于国评人估群大高动血压脉患的病弹率性、功发能病和率盐及敏其流感行性趋等势。
诊室外血压测量----HBPM
➢ HBPM可以显著提升高血压的控制率 ,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 ➢ 对正常血压者可以通过HBPM及时发现高血压 ,从而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
➢ 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体重、性别以及多种不良生活方 式等多方面。 ①我国高人钠群高、血低压钾患膳病食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 ② 超重和肥胖 ③ 增龄 ④ 吸烟、过量饮酒 ⑤ 空气污染、高海拔 ⑥ 心理社会因素 ⑦ 肿瘤治疗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及防控现状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
➢ 2018年我国年龄≥18岁成人高血压加权患病率为 27.5%,1958—2015年进行过的 5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相比 ,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 断 标准不完全一我致国人,但群患高病血率压总患体病率呈、增发高病的率趋及势其。流行趋势
预后密切相关。 ➢ 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 ,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 ➢ 高血压导致的其他并发症包括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
痴呆等。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诊室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 诊室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 ➢ 诊室收缩压或舒张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呈连续、
➢ 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 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解读PPT课件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解读PPT课件

富含橄榄油、坚果、鱼、水果和蔬菜的饮食)有助于降低血压和预防心
血管疾病。
适量运动锻炼方案
1 2
有氧运动
如步行、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 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 有氧运动。
力量训练
每周至少进行2天针对所有主要肌群的力量训练 。
3
柔韧性训练和平衡训练
如瑜伽、太极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平衡 能力。
07
并发症防治与长期管理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控制高血压
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将血压控制在目 标水平,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高危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推荐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血脂管理
根据患者血脂水平及危险分层,制定合理的降脂 治疗方案,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 官损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隐匿性
高血压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 忽视,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我国高血压现状和挑战
01
02
03
高发病率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 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低知晓率
尽管高血压如此普遍,但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 高血压。
低控制率
在已知患有高血压的人群 中,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 比例仍然较低。
常用降压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
01
02
03
04
05
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 血管紧张素Ⅱ受
酶抑制剂
体拮抗剂
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 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达到降压效果。
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RAAS ,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慢 心率,发挥降压作用。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老年高血压特点
指南制定意义
强调《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 2023版)》对于规范老年高血压管理 、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的重要意义。
介绍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如收缩 压升高、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等。
指南制定过程
01
02
03
制定团队
介绍指南制定团队的组成 ,包括心血管、老年医学 、全科医学等多学科专家 。
合并心力衰竭
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 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 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07 随访管理与效果评价
定期随访内容及频率安排
随访内容
包括血压测量、心血管风险评估、生活方式指导、用药情况评估等。
频率安排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随访计划,一般建议至少每3个月随访一次,病情不稳定或需要调整治 疗方案的患者应增加随访频率。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抑制中枢和周围RAAS,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减 慢心率,发挥降压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循环和组织ACE,使ATⅡ生成减少,同 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从而达到降压 效果。
联合用药方案优化选择
自由联合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选择不 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进行联合应用 。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是老年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目标,包括减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个体化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特点制定治疗方案
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应综合考 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靶器官损害等因素。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老年高血压治疗的基础,包括限盐、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临床后果
老年高血压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 活质量。

2021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1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1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摘要:
一、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及危害
二、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三、降压治疗的目标和措施
四、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社会支持
正文:
根据2021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至少有两亿患者。

高血压不仅是脑卒中及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并发症如脑卒中的发生率也较高。

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关键。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食盐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适量进行体育锻炼,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血压监测: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提高知晓率。

3.降压治疗: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降压治疗,使血压达到达标水平。

降压治疗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4.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的管理,包括定期随访,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等。

5.社会支持:政府、医疗机构、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在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得到了政府和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

通过加强高
血压防治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精选全文完整版

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一、新趋势:“三低一高”问题仍严重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和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梗患者与高血压有关,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患有高血压。

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部分省市,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25%。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

其中,1.3亿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不知晓”);在“知晓者”中,有3000万人未治疗;而在治疗者中,约3/4未得到良好控制。

由此可见,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诊治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二、新定义: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新指南强调,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病。

目前,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合并1个、2个、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分别占11.6%、36.1%和35.5%。

高血压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比例较高:合并蛋白尿者占11.8%,合并血肌酐升高者占11.1%,合并左心室肥厚者占23.6%,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者占10%~25%。

因此,防治高血压应具有“整体观念”,要早筛查、早评估、综合干预。

三、新部署:强调“预防为主,战线前移”新指南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高血压的进展、降低血压、控制高血压并发症的危害,并降低高血压的病死率。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五大目标是:少吃钠盐——每人每日6克;控制体重——体重指数<24;规律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低脂饮食——每人每天食用植物油25克(半两)、肉类50~100克(1~2两)、蔬果500克,蛋类每周5个;戒烟限酒——彻底戒烟,少量饮酒(每天饮酒量的上限为白酒50毫升、葡萄酒100毫升、啤酒300毫升)。

四、部分修订危险分层指标在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去除了“C反应蛋白”,增加了“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要点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要点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要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于2018年12月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指南共分为10个章节,并对重要章节和段落进行了要点总结。

现将指南所有的要点汇总如下,供广大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学习和了解新版指南的核心内容。

要点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

-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

-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

-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要点2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 脑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显上升,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要点3A 诊室血压测量步骤- 要求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 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

- 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气囊长22~26 cm、宽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32 cm)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

- 首诊时应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

- 测量血压时,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如果SBP或DBP的2次读数相差5 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

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3分钟时测量。

- 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

要点3B 各种血压测量方法评价-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

- 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要点解读
在“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专场会”上,多位参与指南编写和讨论的专家,对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分类与分层
1.诊断性评估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2.分类与分层
新版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不变,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SBP≥140 mmHg 和(或)DBP≥90 mmHg。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表1 高血压的分类
3.血压测量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 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还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表2 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应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4.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指标变化
增加130~139/85~89 mmHg范围,列入危险分层表;
将糖尿病区分为无并发症的糖尿病和有并发症的糖尿病;
疾病史增加了CKD,并按照CKD 3期和CKD 4期进行了区分。

表3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
5.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包括高血压(1~3级)、男性>55岁或女性>65岁、吸烟或被动吸烟、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或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将房颤列入伴随的心脏疾病(新增);
将糖尿病分为新诊断与已治疗但未控制两种情况,分别根据血糖(空腹与餐后)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诊断;
将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改为≥15 ?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
1.根本目标和治疗原则
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

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决定给予降压药物,同时干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的治疗策略,以取得最大的心血管获益。

2.降压目标
(1)一般高血压患者
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 mmHg(Ⅰ,A);能耐受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低至<130/80 mmHg(Ⅰ,A)。

可以理解为,双目标,分阶段,两步走。

(2)老年高血压
65~79岁的老年人,首先应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 mmHg (Ⅱa,B);≥80岁的老年人应降至<150/90 mmHg(Ⅱa,B)。

(3)特殊患者
妊娠高血压患者<150/100 mmHg(IIb,C);
脑血管病患者: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为<140/90 mmHg(IIa,B),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准备溶栓者<180/110 mmHg;
冠心病患者<140/90 mmHg(I,A),如果能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IIa,B),应注意DBP不宜降得过低(IIb,C);
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目标<130/80 mmHg(IIa,B),老年和冠心病<140/90 mmHg;
慢性肾脏病患者:无蛋白尿<140/90 mmHg(I,A),有蛋白尿<130/80 mmHg(IIa,B);
心力衰竭患者<140/90 mmHg(I,C)。

3.降压治疗策略
降压达标的方式:除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外,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在4~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Ⅰ,C)。

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140/90 mmHg和(或)高于目标血压的患者应启动药物治疗(Ⅰ,A)。

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取决于心血管风险水平:
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应及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并对并存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的临床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中危患者,可观察数周,评估靶器官损害,改善生活方式,如血压仍不达标,则应开始药物治疗;
低危患者,可对患者进行1~3个月的观察,密切随诊,尽可能进行诊室外血压监测,评估靶器官损害,改善生活方式,如血压仍不达标,则应开始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治疗策略
1.降压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

应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

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根据需要,可考虑逐渐增加至足剂量。

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h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对血压≥160/100 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Ⅰ,C),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

对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也可起始小剂量联合治疗(Ⅰ,C)。

2.强化降压理念与措施
对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血压降至130/80 mmHg可有益;
对血压≥140/90 mmHg者,可开始小剂量联合治疗;
对一般高血压患者初始用常规剂量降压药,降压目标<140/90 mmHg,若能耐受,部分可降至130/80 mmHg左右;
积极联合治疗。

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1.血脂异常
高血压伴血脂异常患者,应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基础上,积极降压治疗,适度降脂治疗。

对ASCVD风险低、中危患者,当严格实施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后,血脂水平不能达到目标值者,则考虑药物降脂治疗。

对ASCVD风险中危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启动他汀治疗。

采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I,A),必要时采用联合降胆固醇药物治疗。

一级预防:高血压合并≥1种代谢性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应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高血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级预防,可采用低强度他汀,如合并多重危险因素(≥3个)或靶器官损害严重,可使用中等强度他汀。

二级预防: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包括心、脑、肾、血管等),应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高血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作为二级预防,初始治疗使用中等强度他汀,必要时使用高强度他汀或他汀联合其他降脂药物治疗(特异性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2.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伴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推荐进行抗血小板治疗(I,A)。

二级预防: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需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进行长期二级预防;合并血栓症急性发作,如ACS、缺血性卒中或TIA、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症时,应按照相关指南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包括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

一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对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获益主要体现在高危人群,例如高血压伴糖尿病、高血压伴CKD、50~69岁心血管高风险者。

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不耐受可应用氯吡格雷75 mg/d代替。

3.糖尿病/高血糖
血糖控制目标:HbA1c<7%;空腹4.4~7.0mmol/L;餐后2h血糖或高峰血糖<10.0 mmol/ L。

易发生低血糖、病程长、老年人、合并疾病或并发症多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

4.房颤
易发生房颤的高血压患者(如合并左房增大、左心室肥厚、心功能降低),推荐RAS抑制药物(尤其是ARB)以减少房颤的发生(IIa,B)。

具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应按照现行指南进行抗凝治疗(I,A)。

由于节律不整,房颤患者血压测量易出现误差,建议采用3次测量的平均值;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能够检测房颤的电子血压计。

5.多重危险因素
高血压伴多重危险因素的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预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基础;建议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患者适当补充新鲜蔬菜水果,必要时补充叶酸(II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