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共19页文档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着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孕育于一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之中。
首先,中国文化建立在广阔的地域条件上。
作为一个巨大的半洲,中国拥有着多样的气候、地形及土地,其特殊的地形条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和多样的历史资料。
一方面,中国多山、多陆、多水,其高原、丘陵、山地、内陆洼地、河流、海湾等地理景观非常丰富,因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多种分布的陆地丰富了中国的草原、丛林、沼泽等地理景观,让中国的古代文化有机会发展至一定高度。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多种文化思想。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博大精深、多元繁杂的文化样式。
从古代时期开始,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少文化思想,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和历家等;此外,更丰富的地理环境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了许多异域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在本土文化之上形成了新的文化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盛大。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不同时期传统文化不断发生演变,而这恰恰是社会历史背景引起的,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王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快速的发展;此外,宋元明清时期的两次大变革,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影响,将最终形成中国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广阔的地域条件、多种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各种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汇聚而成,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最悠久文明的国度,也使其独属於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促使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和湿润,各种植物花卉竟相争芳斗艳,使南方人养成了沉稳、安详、感情丰富而细腻的性格特征。
战国时期,位于中国南部的楚国,地域面积几乎是中原地区的齐、鲁、韩、魏、赵、宋等诸侯国面积的总和。中原地区这些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赏与的土地,楚国则是楚人自己开拓出来的疆土。因此,历史上荆楚一带的民众,天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开拓精神。吴越文化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青莲岗、河姆渡、良渚等古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来自于移民群体的素质。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主讲人:赵树廷
二个问题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 影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 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 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进化 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华文 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 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 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唐朝疆域图
•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 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 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 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 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 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 宏篇巨著。
元朝疆域图
•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 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 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 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 里的土地。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 域相似。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使中国人民遭 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大 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秦朝疆域图
•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 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 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 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 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 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背景及其影响
陕西人性格,总的印象是朴讷温厚而又爽直豪放, 秦腔高亢激越、信天游悠远单纯。
1、陕北人:一群赤诚的自然之子,朴实敦厚, 性情豪放,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浑身洋溢着阳 刚之气。在战争年代,陕北人会凭着这种豪气 揭竿而起,金戈铁马驰骋于沙场,杨家将、李 自成、刘志气丹等莫不如此。正如林语堂说 “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
燕赵的山水也极具力度,到处充斥着阳刚之美。 北部的山延延绵绵,怪石嶙峋;南部太行山,巍 峨挺拔,均无秀色可餐之颜。燕赵平原一望无际,
无温柔乖巧、曲径通幽之貌。燕赵的水大都属于 季节性河流,或干得死去活来,或雨季一来又 洪水滔天。
二、三秦文化-秦中自古帝王都
如果说广东是中国开放潮头的翘楚,那么陕西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如果说北京是中华文 明的传承,那么在西安你看到的则是中华文明 的正宗。
西方学者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近代法国启 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谈到气候影响民族精神、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如,亚氏认为,北方寒冷地区各民族“精神充 足,
富于热情”,“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智”;
亚洲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
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至
沦为
奴隶。希腊人“既具热情,也有理智;精神健 旺,所以永保自由,对于政治也得到高度的发 展。”孟氏认为,印度人之所以创立了精于思 辩的佛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们不好动, 终日坐在屋里或树荫下冥思苦想。
他们在各方面是近于蒙古族的,而且比较聚居于
上海附近之人民,脑筋来得保守,因之他们对于
种族意识之衰退,如不甚关心者。他们便是河 南拳匪山东大盗,以及篡争皇位之武人的生产 者。”“循扬子江而至东南 沿海,情景便迥 然不同,其人民生活之典型大异。他们习于安 逸,文质彬彬 ,巧作诈伪,智力发达而体格 衰退,爱好幽雅韵事,静而少动。男子则润泽 而矮小,妇女 则苗条而纤弱。燕窝莲子,玉 碗金杯,烹调极滋味之美,饮食享丰沃之乐, 懋迁有无则 精明 伶俐 ,执戟荷戈,则退缩不 前诗文优美,具天赋之长才,临敌不斗,呼妈 妈
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一、自然环境与历史背景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盆地、沙漠、海岸等,这种多样性为中华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环境。
同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夏商周以来,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社会结构与哲学思想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庭、亲情和孝道,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了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尊重长辈的美德。
同时,中国哲学思想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宗教信仰与道德伦理中国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和儒教为主,其中佛教和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四圣谛等思想,道教主张修炼养生、神仙不死等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道德伦理,如孝顺、忠诚、信义等,这些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四、文学艺术与民俗风情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包括诗词、曲艺、绘画、书法等,这些艺术形式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同时,中国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这些民俗风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
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
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
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
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
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
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
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
”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
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
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
中国文化概论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 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 等) 三是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 世界文明)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诸子哲学,起始于中国的道 教,中国化的佛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人 伦关系)。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
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 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
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 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 口。 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 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没 有中断的文明,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 环境密切相关的。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 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设计建筑物 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 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 筑思想。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所以说,建筑是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影视先是实体,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 术。
1.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2.西汉时期,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但一个 州所管的郡县越来越少。 4.隋唐:隋初取消郡,只存州、县;隋末改州为郡,实行 军政分权。唐代再改郡为州,州有刺史,县有县令。并分立 “道”(镇),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这就形成了“道— —州——县”三级制。另外,唐在边疆设节度使,集数州的 军事、财政、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势逐渐膨胀。“安史之乱” 之后,节度使遍设到内地。实际上节度使就是方镇,或称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地形、地貌: 特征: (1)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的风格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 五是秀丽,如峨眉山
(2)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构成 “三大阶梯”
(3)三面是山,一面临海;
中国的地形地貌对文化的影响:
(1)中国的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富 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2)中国的地形地貌,使中国文化更多地讲 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疆域的辽阔,带来了中国文化中心经常
恰恰因为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隔绝的状态, 使 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由此 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比如中国的文字,从早期的甲骨文到金文再 到篆体字,在其诞生和发展成熟过程中,没 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字的影响。中国表意的方 块字与世界上很多民族的字母拼音文字截然 不同,毫无共性之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 是中国文字的诞生发育,完全是在与外界文 明缺乏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生长发育在这样一种四周封闭 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中,理所当 然造成一种地理隔绝;特殊的地理条件,阻
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使中国传
统文化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封闭性。这种封
闭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传播障碍和输入障碍:
一方面,中国文化要比较完备地向四周辐射
传播非常困难,障碍很大。另一方面,外来 文化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传入中国甚为艰难, 或者即便传入中国, 也因地理环境因素的抵消 耗损而量能不够,而缺乏巨大量能,外来文 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作用就不是很大。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姓名学号摘要:地理环境是指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场地的系统。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中国国家继续向世界迈向世界,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化环境的爱与保护。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类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生活,生存,复制还是生产的发展。
许多学者提出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决定或非决定,而是综合了解。
中国是一个山区的国家。
山脉,高原和山丘占该国总土地面积约65?此外,我国的地形在西方和东部低,高度差异很大。
山脉,高原和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丘,平原和下部山脉在东部更常见。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北部温带区,气候有三个主要特点:季风气候相对明显,大陆气候强劲,气候类型多样化。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并具有复杂的后果,在经济发展,种族移民,人口增长,文化传播,社会混乱以及朝代的兴起以及朝代的兴起和堕落中发挥着大规模或小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生存,发展,灭绝或离开这种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但只能以各种形式转换或传播,除非它来自外部或留下这种环境。
所有人类活动必须符合本环境的固有规律。
在此前提下,使用此环境加速,延迟或阻止根据其需求的某些物质转换和一定的能量传播。
然而,人类使用地理环境从未达到其限制。
不同地区的人和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有很大不同。
使用它们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同的,这产生了如此丰富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历史。
和文化。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有温和的气候和大量的降雨,适合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最适合的生存和繁殖领域祖先,首先形成一个大的农业面积。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课件 (一)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诸因素课件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财富,涵盖了众多的文化符号、信仰价值和生活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下,许多因素相互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
下面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文化区域因为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水土等自然环境也不同。
例如,长江下游地区的气候温和,水土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和生存,因此,这个地区的文化重视耕种和物质财富;而在黄河流域,因为水系复杂,灾害频繁,所以这里的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尊重。
二、民族融合因素中国地域范围广阔,民族众多,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孕育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
例如,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封闭性制度,有助于在大一统的背景下加强民族的凝聚力,而多民族的融合,则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三、宗教信仰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涉及到众多方面,如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教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塑造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儒家强调的“仁爱”、“中正”等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道德伦理;佛教则以“涅槃”、“禅悟”等概念为内核,对人类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法则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历史传承因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自然环境、民族融合、宗教信仰外,还受到了长期的历史传承的影响。
历史传承具体包括文化的流传、文化符号的延续等方面,它将整个国家的文化宝库保存至今,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连续性。
在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变革中,古老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和升华,保障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条件的综合效果,源远流长,精益求精,贯穿并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历来是一种大地精神,它深切关乎中国地理环境的变化。
中国内地和海外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中国文化,成就了深厚的历史痕迹。
首先,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的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巨大的土地资源,将南北欧洲、南部及中部地区的不同特征糅合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旅行者们在水晶般的湖泊和奇峰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徐徐风华的绿野仙踪,传达着淳萨之美。
其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与环境的微妙结合中,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地道特色。
比如,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着“乡土文化”,传统书法、民间艺术也在民族习俗留传中完善,深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与后泥岩人类文化相融合后,更加突显出中华文化的精湛艺术。
环境在许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肇庆、湛江和桂林等景点都是受环境特色影响而形成的,它们是游客欣赏风景所必去的景点,也是观看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最佳之地。
大自然作为中国人崇尚节俭及谦卑的生活理念的最佳体现,对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当今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涵盖了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众多国家文化,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的成长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凝练出强烈而富有弹性的民族特色,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
虽然文化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但地理的差异及多样性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无论中国文化在未来会继续发展,还是会经历特定时期的变动,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将是一种重要的思考。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对文化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社会初期,它的影响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如此。
一、典型的大河文明文化是人的社会属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动以外的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属于人的文化。
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文化也就离不开自然,并以自然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
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
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将成为终身使命。
改造环境的手段是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等。
在劳动过程中,人创造了文化,并以文化观指导自己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必须对环境产生能动作用;相反,环境也通过自然法则的永恒作用,制约着人类。
主客二体,相参相依,共居于循环、变化的生存时态之中。
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生存动态的重心偏向自然环境一方,人只能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无法自主地选择自然,人基本上是环境的奴隶。
当人类开始学会种植、蓄养家禽和建造房舍时,对自然环境的完全依赖开始有了改变,这意味着人类开始拥有生存的主动权。
从这一刻起,地球上相继出现人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
后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区域,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等等。
前者则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文化景观的出现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迹罕至的地方充满生机,使人在原来无生存条件的地方落脚谋生,如在沙漠中开辟绿洲,在「旱魃为虐」之地修建灌溉网……。
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较大的生存自由。
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决定了创建文化景观的非随意性,其必须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的创造。
32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一、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是为了维护贵族世袭统治而制定的关于宗族成 员之间权利、义务的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 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 全一致。 宗法制度是与封建制相辅相成的。宗法制度由 于尊祖敬宗而来的。《礼记· 大传》:“人道 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 族。”这种制度在夏商两代形成,在西周得到 确立。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环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环境的特点 (一)农耕区和畜牧区界限分明 在辽阔广袤的东亚平原上,其生产方式受到地理诸因 素的影响,农耕区和游牧区界限非常分明。进而影响 到政权组织和民族分布的诸多问题。这条分界线几乎 以四百毫米等降水线为界,其东南为湿润带,西北为 干燥带。湿润带是以华夏—汉族为主体农耕民族的生 产区域;干燥带则是北方游牧民族驰骋的场所。这两 种不同的生产方式是可以互补的,当时在历史上更多 时候是游牧政权对中原政权的侵扰和掠夺带来破坏威 胁的压力。这样以秦长城为标志的界限就把农耕区和 游牧区严格地区分开来。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在所有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历经风雨 连绵不断。 中国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 文化得以延续下去。像南北朝时,但中原遭到北方游牧政权的入 侵时,华夏文化就迁至江南,保持了中华文化的主体的赓续。南 宋时相似的一幕又再次的发生。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明皇在仓 促之中逃到四川避难,天下的叛军尚未占领地区为唐军的反攻提 供了必要的兵员和财赋的保障。1937年抗战军兴,因倭寇觊觎我 中华日久,准备充分,而中国政权林立,社会矛盾众多,经济势 力孱弱,国民政府在组织会战失利后,被迫迁都重庆,西南变成 了中国抗倭的大后方。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4.自然条件与文化 4.自然条件与文化
中国陆地自然条件: 中国陆地自然条件: 文化: 文化:农业文明 视野: 视野:封闭生态 经济: 经济:自足自给 精神: 精神:不思进取
西方海洋自然条件
文化: 文化:海洋文明 视野: 视野:开阔生态 经济: 经济:城邦市场 精神:开拓进取 精神: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宗法制度—夫权 宗法制度 夫权
男主外, “男尊女卑”语出《周易》; “男主外,女主内”(《大易通 男尊女卑”语出《周易》 “男主外 女主内” “女子以弱为美 女子以弱为美” 女子无才便是德” 解》) “女子以弱为美” “女子无才便是德”
夫权是一个强调男性家庭成员血缘地位和话语优势 的社会结构系统。 的社会结构系统。血缘宗法社会是以男权为中心 的社会,上至皇帝, 的社会,上至皇帝,下至大小官吏以及宗族组织 中的族长、家长均是男性担任,妇女处于从属地 中的族长、家长均是男性担任, 位。 丈夫对妻子有着绝对的支配和占有权, 丈夫对妻子有着绝对的支配和占有权,而妻子则处 于从属依附的地位,没有财产继承权、 于从属依附的地位,没有财产继承权、受教育权 和做官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 和做官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妻子的全部职责就 是在家中操持家务,侍奉公婆,生儿育女, 是在家中操持家务,侍奉公婆,生儿育女,传宗 接代,严守”三从四德” 接代,严守”三从四德”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与 社会背景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1.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学者们一论述与讨论: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气候有重要关系. 朱谦之:人类文化与地形﹑气候有重要关系.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 高地产生宗教文化—以印度为代表 平原产生哲学文化— 平原产生哲学文化—以中国为代表 海洋产生科学文化— 海洋产生木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
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
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
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化,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创造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水利工程本身也是“人化自然”的实体文化,总结说来,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特别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
许多描写山水风光的散文、诗歌、和绘画,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
也就是说,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
2、气候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刮北风,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三是大陆气候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差较大。
以上三点是中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总的来看,有史以来没有实质性变化。
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的,最明显的体现在温度与湿度两个方面,比如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清代),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受厄尔吉诺现象影响,中国的气温也迅速上升,如今,青藏高原上千年的冰山开始融化。
再比如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两千五百年前较湿润,洪水频繁,这从古代史书记载可以看到,古代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治水有功的人。
到了近五百年,我国的旱灾多于水灾。
北方尤其明显,而南方的水灾更加频繁,这实际上与气温变暖、冰山融化有关。
另外,人口急剧增长,北方民族不断南侵,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都与气候的变化有关系,甚至连治世和乱世也与气候的变迁有关,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等等都与当时的气候宜人、风调雨顺有关。
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特定的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我国古代以农立国,节气文化是适应农业需要而很早就发展起来的。
“春争日,夏争时”,农民们世世代代就像打仗一样按24节气种地。
否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连收成都成了问题。
24节气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业,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中医学把外感病邪分为“风寒湿热燥火”。
俗称“六淫”,大部分与气候有关。
南京中医学院老教授干祖望说:“欲知《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针灸,针灸的取穴和针探深度也都和四季有关。
不同的季节应取不同的穴位,针探深度也不一致。
中药的使用也分季节。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门有一篇“四时用药例”,说明用药也要讲究季节。
《黄帝内经》中指出:在各季节中要分别加温热甘酸和苦寒之药,以顺四时气候而养天和之气。
三是诗词与气候。
请大家举出与气候季节有关的诗句。
我国是世界上四季最鲜明的国家,鲜明的四季影响到诗人的日常生活,创作环境和灵感。
于是,古诗中有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都是咏春的。
在四季中诗人们对气候体会最深的要数夏季的炎热。
杜甫遇到酷热天气就会:束带发狂欲大叫,恨不得“安得赤脚踏层冰”。
王维在《苦热》一诗中,热得想到大气层之外去凉快凉快:“思出宇宙外,矿然在寥廓。
”还有展示暮秋景物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的《西厢记》)。
总之,正是四季分明的气候造成了咏怀四季的美妙诗句。
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疆域、政区(1)疆域:西汉、唐、元、清、疆域超过“雄鸡式”、960万平方公里。
(2)政区: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郡、县二级制,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现代——省、市、县。
2、民族、人口:(1)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
华夏族指汉族。
(2)人口:特点是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进货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一)疆域、政区疆域(重点了解各朝代的疆界变化,有哪几个朝代的疆域比现在的大,西汉、唐、元、清)(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
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
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
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
其疆域与夏朝相似。
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
(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
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
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
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
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
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
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
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
(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
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
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
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
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里的土地。
这种疆域基本上与当今的疆域相似。
(最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实际面积是一千万平方公里)。
1840年鸦片战争后、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3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9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些使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使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殖民地。
总的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代、元代、清代几个朝代的疆域都超过了中国当今的“雄鸡式”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