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房地产开发模式一览
第三章国外房地产开发
美国模式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房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 其核心是金融运作,美国拥有最成熟和完善的房地产金融 体系,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投资商成为主导者,而开发 商、建筑商、销售商以及其他房地产服务商则成了围绕资 本、基金的配套环节。
2020/7/9
3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的支柱,在城市进 化进中,以及对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研究房地产的开发模式,对以后我国房地产业 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了解国外 房地产开发模式。
2020/7/9
4
香港模式——“一条龙”式垄断游戏
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的纵向运作链,投资买地、 开发建设、营销销售、物业管理等,通常由一 家企业独立完成,堪称“全能开发商”。
9
德国——国家控制企业承担
公共住宅的建设与供应。 房租补贴制度 住宅储蓄制度。(互助储金信贷组织、契约储蓄
系统、私人建筑协会和公营建筑协会) 购房财政税收政策。
2020/7/9
10
日本——特殊的官商关系
集团企业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而政府也以低息贷 款等措施不断促进着民间企业的住宅建设。
2020/7/9
7
美国模式背景及特点
土地自由供应。美国62%土地私有的格局,让政府不可能土地 供给进行严控。
专业分工明确。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主要由房地产金融产业链、 开发产业链、中介产业链和流通产业链等相互协调共存。
以金融运作为核心。在美国没有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世界 500强,但却有许多以房地产投资收益为利润来源的投资商、 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进入世界500强。
2020/7/9
12
美国商业地产模式分析 (房地产最终ppt)
美国房地产市场周期一览表
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几次明显泡沫
美国商业地产现状
❖ 自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已有五年时间,处于这场
危机暴风眼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状况一直是决定美国经 济走势的关键因素。与以往经济周期不同,本轮美国商业 地产复苏领先住宅市场。虽然不同类型的商业地产复苏情 况存在较大差异,但整体上说明本轮美国房市复苏是全面 的。 ❖ 商业地产复苏领先住宅 ❖ 公寓引领商业地产复苏 ❖ 楼市复苏全面可持续
西蒙地产
2011年
西蒙地产
❖ Simon –业务模式
❖ 西蒙集团的业务模式是围绕着 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物业经营而 设计的,主要覆盖物业租赁、 物业开发、物业管理以及物业 营销四大方面展开。
❖ 从收入构成上,底租
(MINIMUM RENT)、租 户超额销售额提成
28%
(OVERAGE RENT)、租户
REITs的操作模式
REITs
特殊目的载体公司(SPV) 向投资者发行收益凭证, 将所募集资金集中投资于 写字楼、商场等经营性物 业,并将这些物业所产生 的经营现金流向投资者还 本归息。
原物业发展商将旗下部分或全部 经营性物业资产打包设立专业的 REITs,以其收益如每年的租金 作为标的,均等地分割成若干份 出售给投资者,然后定期派发红 利,实际上给投资者提供的是一 种类似债券的投资方式。
美国模式
❖ 美国模式讲究以消费者为中心,然后以消费者 的需求为中心进行物业的开发、销售,这是跟其土 地的私有制密切相关,或者说是由于其土地的开放 性而决定的。
❖ “美国模式”专业分工细致,每一环节部门通过完 成各自的任务获取利润,是一条横向价值链,真正 的主导者是资本和发达的基金,开发商、建筑商、 中介商以及其他环节都属于围绕资本的价值链环节。
国外四大房地产金融的模式分析
国外四大房地产金融模式分析国外房地产金融的四种模式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历史特点和经济发展程度而采取不同的房地产金融制度,形成了不同的房地产金融模式,归纳起来,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模式:证券型、基金型、储蓄型和混合型。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证券融资型房地产金融模式美国是国际上房地产金融市场最发达、制度体系最健全、品种最丰富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业金融创新工具都起源于美国。
到目前房地产金融在美国金融业务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高。
美国房地产金融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征:1、美国房地产金融架构体系完善,专业分工度高美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的专门从事住宅金融业务,有的专门从事商业房地产和写字楼房地产金融业务。
总体上讲,一级市场以商业性金融为主导,二级市场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同时政府通过提供相关保险担保服务对住房金融体系实施了有力的间接干预。
一级市场:由储蓄机构、商业银行、抵押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和其他商业金融机构构成,直接为家庭或企业提供抵押贷款业务。
储蓄机构包括储蓄与贷款协会、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它们是美国金融体系的创立者。
其中抵押银行是美国最具特色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其本身不吸收存款,主要通过商业票据和商业银行短期抵押,银行将发起的抵押贷款处理和交割后就将其在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上出售,一般情况下,只保留贷款运作权,而不持有自己发起的贷款。
二级市场:美国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主要是从事买卖抵押贷款的市场。
在抵押贷款发起后,部分储蓄机构和全部抵押银行将贷款出售给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即房利美)、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FHLMA,即房地美)等专门从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业务的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发行债券或其他类型的债务工具筹集其购买贷款所需资金。
二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支持的两大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此外还有私营金融企业,主要是金融控股集团(如AIG)和投资银行(如花旗、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及已倒闭的雷曼等)。
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
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1. 引言-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它被认为是一个成熟、高度规范化且富有活力的市场。
- 本文将介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包括市场特点、主要参与者、交易流程等。
同时,还将探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成功因素,并对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2. 美国房地产市场特点- 美国房地产市场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法治化程度。
政府部门严格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交易程序规范,使房地产交易具有高度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 市场供需平衡,充分竞争,价格相对稳定。
供给侧政策和市场经济机制使市场能够迅速响应需求和变化。
-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具有积极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例如,美国政府通过税收激励和低息贷款等措施鼓励居民购房。
3. 美国房地产市场参与者1. 房地产开发商- 负责开发和建造房地产项目,包括住宅楼盘、商用地产等。
- 开发商通常是大型企业或房地产开发公司,他们对市场需求做出预测,进行规划和设计,投资建设。
2. 房地产经纪人- 负责买卖房地产、协助交易双方进行谈判、提供市场信息、办理相关手续等。
- 房地产经纪人通常在房地产公司工作,代表买卖双方进行交易。
3. 家庭买家和投资者- 家庭买家是寻找自己居住房产的个人或家庭。
- 投资者倾向于购买房地产作为投资和养老保障等目的。
4. 银行和金融机构- 提供房屋贷款和抵押贷款服务,以帮助买家购买房产。
- 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和贷款审批,以确保贷款安全。
4. 美国房地产交易流程1. 房地产市场调研和选址- 开发商通过市场研究和分析确定市场需求并选择合适的地块进行开发。
2. 规划和开发- 开发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申请相关审批,进行施工和开发。
3. 销售和营销- 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房地产经纪人或自有销售团队向买家推广销售。
4. 买卖合同签订- 买卖双方经过谈判达成共识,签订买卖合同。
5. 贷款审批和购房贷款- 买家申请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估和审批。
【涨知识】国外3大产业地产开发模式
【涨知识】国外3大产业地产开发模式“丰田技术城”模式顾名思义,丰田的技术城模式最早的应用者是日本丰田公司。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顶峰阶段,同时也是日本城市化进展最快的时期。
日本政府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对国土的开发利用进行全面规划,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保障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有序、高效进行。
此时丰田总部与爱知县的举目市签订了成立技术城的合作协议,并共同负责规划、发展、兴建、销售及管理项目。
这种做法同时又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业乃至产业的诞生和一些相关产业的迁入,使得丰田公司的汽车产量从1950年的1.1万多台增长到1961年的21万多台,10年间增长了近20万台。
1959年,举目市更名为丰田市。
如今的丰田市约30平方公里,人口约38万,家家门口停靠的都是丰田汽车,只有丰田员工才可以在该城买房;丰田技术已经与这个片区、这个城市融合成一体,成为世界知名的汽车技术城。
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吸引尖端高科技产业、研究机构的人才定居而形成的城区,不单纯以追求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集中为目的,而是追求高科技机构的高科技人才长期定居,从而形成长久的人才聚居效应。
点评:对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中国来说,这种模式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当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大量人口涌入城镇,直接带来的就是就业和经济增长等一系列难题。
如果能够借鉴丰田技术城的模式,将这些新型城镇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其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将是巨大的。
“地产+金融”模式“地产+金融”模式需要有强大的金融杠杆支撑,开发商能够通过境外资产打包、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金融渠道对接资产证券化,实现资本市场融资,快速有效地解决资金问题,确保公司拥有充裕的资金,以支撑快速的布局和发展。
如果稍微狭隘一点说,这个模式甚至可以成为“美国模式”,因为最广泛、也是最成功应用这种模式的公司大多为美国公司——普洛斯、大众仓储等公司均来自美国,而像丰树(新加坡)、嘉民集团(澳大利亚)等公司,不论从规模、布局还是资金上,都与前面两家美国公司相去甚远。
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
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提要: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房地产金融产业链、开发产业链、中介产业链和流通产业链非常完整并相互协调发展更多精品方案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中国和美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同样是地域同样辽阔、房地产市场同样高度分散,都面临着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地价差距也很大。
我们认为中国房地产发展模式会逐步向美国模式逼近。
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房地产金融产业链、开发产业链、中介产业链和流通产业链非常完整并相互协调发展,以房地产基金(REITs)为主的金融产业链非常发达,开发商是吸引资金、把控中介和流通的组织者。
在这种模式下,房地产的核心是金融运作而非开发营建,房地产基金或者投资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导者,地产建造商或中介商只不过是围绕房地产基金的配套环节。
金融产业链由房地产基金、投资商和银行组成,其中最大部分是房地产基金,美国的投资商主要是从事物业投资,而非物业开发,因此美国真正的大地产商都出于金融领域,银行是金融产业链中比例最小的一部分,由于有基金和投资商的支撑,美国银行风险很小。
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美国目前大约有300多只REITs在运作之中,管理的资产总值超过3000亿美元,而且其中有近2/3在全国性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表4)。
按照REITs组织形态不同,美国REITs可分为契约型和公司型两种。
按照投资人能否赎回分类,可将REITs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
根据REITs资金投向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三大类:1)权益型:投资并拥有房地产,主要收入于房地产的租金,所以也称收益型。
2)抵押型:投资房地产抵押贷款或房地产抵押支持证券(mBS),收益主要于房地产贷款的利息。
3)混合型:它是介于资产类和抵押类之间的一种房地产投资信托,具有资产类REITs 和抵押类REITs的双重特点,即在从事抵押贷款服务的同时,自身也拥有部分物业产权。
据统计,美国的REITs中的绝大部分是从事资产类投资,约占所有REITs的96%.,每个REIT根据各自的专长选择投资领域,有的以地理区域为专长,如地区、州、市的地产;有的专长于各种行业地产,如零售业、工业、办公楼、公寓、医院等房地产;有些REITs选择广泛的投资类型,包括房地产、贷款类的众多产品。
国外大型房企业务发展模式探讨
国外大型房企业务发展模式探讨国外大型房企通常以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模式为主,包括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房地产经纪、建筑设计和施工等。
这些模式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一定差异,但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首先,地产开发是国外大型房企主要的业务之一。
在这个模式下,房企通过购买土地,进行开发和建设,最终销售或出租房屋。
这种模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和资源来进行,并且通常需要与当地政府合作。
房企需要了解当地的土地政策、规划、市场需求等情况,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同时,房企还需要关注当地的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推广策略。
其次,物业管理是房企另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
在这个模式下,房企会购买自己开发的项目并进行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包括租赁、保洁、维修、安全等多个方面,房企通过提供优质的物业管理服务来获得租金或管理费用。
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房企自身的运营能力和服务质量来吸引租户和业主。
房企需要拥有专业的物业管理团队,并且与租户和业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提供优质的物业管理服务。
此外,房地产经纪也是国外大型房企的一项重要业务。
在这个模式下,房企充当中介机构,协助买方和卖方进行房产的买卖或出租。
房企通过收取佣金来获取盈利。
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房企的市场分析能力和销售推广能力来吸引客户并促成交易。
房企需要了解当地的房地产市场,跟踪市场动态,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专业的房地产经纪服务。
另外,建筑设计和施工也是国外大型房企的一项重要业务。
在这个模式下,房企提供建筑设计和施工服务,包括设计方案、施工图纸、施工管理等。
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房企的设计和施工能力来吸引客户,并通过收取设计费和施工款来获取利润。
房企需要拥有一支专业的设计和施工团队,并且了解当地的建筑规范和工艺,才能提供高质量的设计和施工服务。
总的来说,国外大型房企业务发展模式多样化,包括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房地产经纪、建筑设计和施工等多个方面。
这些模式综合运用,通过整合资源和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
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及适用条件研究
{财务管理企业盈利}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及适用条件研究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及适用条件研究1.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定义所以,在以下对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的归纳、分析依据就是根据行业的价值链。
2.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的盈利模式分析2.1土地升值模式过去,开发商通过协议的方式,往往能够以比较低的价格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在这种方式下,“关系”这种非市场化因素就成为取得土地的重要因素,在开发建设环节不必太操心,即便是粗放型的开发和管理,在项目建成之后,也能依靠土地升值而获取超额利润。
在这种盈利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通过利用“关系”资源以及当时的政策缺陷,在收入和其他支出一定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土地获得成本,实现粗放式的盈利。
2.2地产商模式地产商模式的特点是其经营的产品不是房屋,而是土地本身。
产先,开发商通过土地招、拍、挂等方式取得土地的开发使用权;第二步,房地产开发商对得到的土地进行拆迁、平整、做好“三通一个平”为基础工作,持有土地一段时间或对上地周边进行开发使土地增值;第三步,房地产开发商把地块再转让给别的开发商,实现土地增值。
2.3产品建设模式房地产开发商从事房屋的建设,实现房地产开发的真实增值。
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专业以房屋建设为主要业务,实现企业的盈利;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除了充实房屋的建设,还从事一定的城市基础设计建设,体现企业更多的盈利点。
2.4产品开发销售模式这是一会儿房地产企业的盈利模式,即通过对房屋的开发,通过销售出让产权,快速收回资金,最终实现盈利。
房地产开发商从事商品房的销售,是实现房地产企业专门从事商品房的销售活动,包括二手房的销售,以此实现企业盈利。
2.5物业经营模式纵观国内外,我们发现房地产物业经营的模式主要有以后下三种;一、是专业物业的经营。
典型的代表是万达,其商业地产已和世界 500 强企业沃尔玛、家乐福、普乐斯马特、大洋大货、欧倍德、百胜餐饮、百脑汇电脑等签订了联合发展协议,每个项目均有 5-8 家不同业态的主力店进驻。
各国地产投资开发模式
各国地产投资开发模式目前国际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市场化资本运作为主、注重专业化细分和协作的“美国模式”;另一种是从融资、买地、建造,到卖房、管理都以开发企业为中心的“香港模式”。
我国近几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使房地产开发模式渐渐由香港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尤其自2005年以来,美国模式成为中国地产圈内的高温词汇,国内众多地产大腕屡屡提起。
“弃港投美”,目前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发商对此趋之若骛。
香港模式——“一条龙”式垄断游戏由于地缘关系和土地公有等方面的相似性,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基本上借鉴了香港模式。
香港模式是一条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的纵向运作链,投资买地、开发建设、营销销售、物业管理等,通常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堪称“全能开发商”。
香港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构成是银行贷款和通过预售收取客户预购房款。
香港模式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地皮最值钱。
香港拥有660万人口,却只是107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而作为人口高密度最高的上海,1700万人却拥有6340平方公里。
这就跟解放前的中国农民一样——一辈子的梦想可能就是置下五亩地。
对香港地产商而言,有地才是生存的硬道理。
项目运作“一条龙”化。
香港房地产开发企业通常采用拿地、盖房、销售、物管“一条龙”式的滚动开发模式,作为“全能开发商”扮演着各类角色。
长江和黄、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等10家地产集团都是这样开发楼盘的。
这种全能型模式有利于形成地产巨头,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正由于此,前十家地产商的开发量约占香港总开发量的80%左右。
获取土地是第一要义。
政府高度垄断土地,大开发商高度垄断市场,房地产发展商占有了最具稀缺性的土地资源后,其他行业和社会财富自动聚拢而来,想不赚钱都难。
香港不同于美国,地少人多、寸土寸金,拥有土地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总体来说,香港地产商大型化、财团化之后,其自身财力已经比较雄厚,然后通过银行贷款和预售款,基本就能满足开发经营需求,没有太大动力进行多元化融资。
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与适用条件研究
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与适用条件研究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利润丰厚的行业,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与。
但是,房地产投资涉及到较高的风险和资金投入,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的盈利,需要建立合理的盈利模式和适用条件。
本文将从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的盈利模式和适用条件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的盈利模式1.开发销售模式开发销售模式是国内外房地产公司常用的盈利模式之一、该模式的核心是购买土地,通过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然后将房产销售给购房者,从中获取利润。
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房地产公司,需要具备较强的土地储备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运作能力。
2.长期租赁模式长期租赁模式是一种稳定的盈利模式,国内外一些大型房地产公司在城市商业地产和写字楼领域采用这种模式盈利。
该模式的核心是购买或租赁土地建设商业地产项目或写字楼,然后将房产出租给商户或企业,从中获取固定租金收益。
这种模式适用于长期稳定的商业租赁市场,确保房地产项目能够稳定产生租金收入。
3.物业管理模式物业管理模式是一个相对收益稳定的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为购房者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包括日常维护、保洁、安保等服务,并收取一定的物业管理费用。
同时,房地产公司也可以通过运营购物中心、室内停车场等商业设施来获取额外的租金收益。
这种模式适用于已经建设完工的房地产项目,需要具备较强的物业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
二、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的适用条件1.市场需求房地产公司的盈利模式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只有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才能够获得较高的销售额和利润。
因此,房地产公司在选择盈利模式时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确保所选择的模式与所在地区的市场需求相符合。
2.资金实力房地产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房地产公司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来购买土地、进行项目开发和运营。
只有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才能够支撑起盈利模式的实施。
3.项目管理能力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包括项目规划、施工管理、销售运作等。
国外四大房地产金融模式分析
国外四大房地产金融模式分析国外房地产金融的四种模式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历史特点和经济发展程度而采取不同的房地产金融制度,形成了不同的房地产金融模式,归纳起来,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模式:证券型、基金型、储蓄型和混合型。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证券融资型房地产金融模式美国是国际上房地产金融市场最发达、制度体系最健全、品种最丰富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业金融创新工具都起源于美国。
到目前房地产金融在美国金融业务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高。
美国房地产金融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特征:1、美国房地产金融架构体系完善,专业分工度高美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有的专门从事住宅金融业务,有的专门从事商业房地产和写字楼房地产金融业务。
总体上讲,一级市场以商业性金融为主导,二级市场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导,同时政府通过提供相关保险担保服务对住房金融体系实施了有力的间接干预。
一级市场:由储蓄机构、商业银行、抵押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和其他商业金融机构构成,直接为家庭或企业提供抵押贷款业务。
储蓄机构包括储蓄与贷款协会、储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它们是美国金融体系的创立者。
其中抵押银行是美国最具特色的房地产金融机构,其本身不吸收存款,主要通过商业票据和商业银行短期抵押,银行将发起的抵押贷款处理和交割后就将其在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上出售,一般情况下,只保留贷款运作权,而不持有自己发起的贷款。
二级市场:美国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主要是从事买卖抵押贷款的市场。
在抵押贷款发起后,部分储蓄机构和全部抵押银行将贷款出售给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即房利美)、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FHLMA,即房地美)等专门从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业务的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发行债券或其他类型的债务工具筹集其购买贷款所需资金。
二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支持的两大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此外还有私营金融企业,主要是金融控股集团(如AIG)和投资银行(如花旗、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及已倒闭的雷曼等)。
房地产的国际经验:全球几种主要地产模式分析
房地产的国际经验:全球几种主要地产模式分析1998年以后头十年,我国房地产发展主要借鉴和采取的是“香港模式”。
可是随着房地产开发商垄断利润的同时,也聚焦了银行和信贷风险。
此模式不可持续,急需要一种新的模式作为补充,那就是后十年里同步进行的“美国模式”,以地产信托成为了房地产产业链中重要角色——虽然此时利润被平摊给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参与主体,可是同样聚焦了民间和社会资本,亦是聚焦了所谓的风险,从而亦是不可持续的。
尤其是在当下,基于我国地产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时候,对于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地产金融风险与地产泡沫,及其缓解社会贫富差距等等问题?则成为重中之重。
因此当前我国急需一种更新的地产模式和经验的引入,于是,借鉴“新加坡模式”和“德国模式”的精髓之处则迫在眉睫。
原来,“新加坡模式”和“德国模式”成功的本质和共同之处在于,对于像住房这样事关民众公共方面的事情,政府并没有完全将其交给市场主导,而是由政府绝对主导,或者强行干预其间。
国际现存的几种典型的房地产发展模式:纵观国际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典型模式:一种是以市场化资本运作为主、注重专业化细分和协作的“美国模式”;这种模式最大受益者是投资房地产的金融资本。
第二种是从融资、买地、建造,到卖房、管理都以开发企业为中心的“香港模式”;这种模式最大受益者是房地产开发商。
第三种就是分类分层,政府主导+市场同步进行的“新加坡模式”;它最为典型特点是政府的有为干预较多。
对照且回溯我国近二十年的房地产发展情况,从1998年起到2005年,所谓前期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模式吸取的主要是香港模式,此期间广深沪地区进入多家港资背景的地产开发商。
但若干年后“香港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撇开地方政府卖地所得,房地产开发商成为暴利者,同时给商业银行聚集了巨大贷款风险,基于这几点,所以此后我国开始转向于“美国模式”,尤其自2005年以来到2016年的这个期间,“美国模式”成为中国地产圈最为向往的模式,这期间房地产信托成为重要的产物——与此同时“香港模式”持续并存。
国外成熟休闲旅游地产发展模式
国外成熟休闲旅游地产发展模式——分时度假作者:朱明旅欧房地产的产生始于20世纪初法国地中海沿岸,当时地中海沿岸开发了大量的海滨别墅,一时间欧洲、北美的游客蜂拥而至,地中海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休闲度假中心;20世纪60年代,法国阿尔卑斯山的别墅度假村首先以分时销售的方式招揽客户,而今天分时度假酒店、高尔夫度假村、山地度假村、休闲别墅等已遍布世界各地。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石油危机使美国的经济进去紧缩期,泡沫经济造成了大量房地产积压和闲置,特别是经济繁荣时期开发的大量别墅,为了充分盘活闲置资产,美国从欧洲引入“时权酒店”的概念,取得了巨大成功。
到1987年后,大量的投资商、开发商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使产品模式更加清晰,法规也相应健全,配套的服务业、管理业、交换业也迅速成熟。
1999年全球分时度假物业销售额达到67.2亿美元,540个家庭参与了分时度假网络。
在亚洲,随着旅游消费需求从观光度假层次的转变,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利用其优越的海滨自然资源,推出了假日休闲、周末度假、旅游度假、会议休闲、运动健康休闲等多种休闲度假类产品,对旅游地产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需求激增。
随即,大批国际金融投资商、地产开发商、酒店投资管理机构纷纷介入旅游物业开发,取得了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带动了亚洲各国经济的增长。
分时度假的发展分时度假市场在法国形成以后,迅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休闲旅游度假方式。
到了70年代中期,度过近二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又在60年代经历“婴儿潮”的美国开始衰退,最容易滋生泡沫经济的房地产行业因此积压了大量房产。
为处理积压和空置,充分盘活闲置房产,美国人从欧洲引入分时度假概念,取得了巨大成功。
有数据显示,1977年美国95%以上的度假物业是由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改造而来,由此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分时度假产业最发达的国家。
当分时度假概念在美国大获成功后,房产经营者们很快就发现一个问题:休闲度假如果永远只在一个地方进行,对度假的人来讲,未免太过无趣,长此以往这样的度假房产对消费者将会失去不少的吸引力,好不容易摆脱困境的开发商可能又要面对销售不利的局面。
国外房地产开发模式一览
国外房地产开发模式一览(转贴)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都可以从行业制度上和运作模式上找到原因。
如果仅盯着高房价这些表面现象争论不休,开出相关的药方往往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目前国际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市场化资本运作为主、注重专业化细分和协作的“美国模式”;另一种是从融资、买地、建造,到卖房、管理都以开发企业为中心的“香港模式”。
我国近几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使房地产开发模式渐渐由香港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尤其自2005年以来,美国模式成为中国地产圈内的高温词汇,国内众多地产大腕屡屡提起。
“弃港投美”,目前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发商对此趋之若骛。
香港模式“一条龙”式垄断游戏由于地缘关系和土地公有等方面的相似性,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基本上借鉴了香港模式。
香港模式是一条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的纵向运作链,投资买地、开发建设、营销销售、物业管理等,通常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堪称“全能开发商”。
香港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构成是银行贷款和通过预售收取客户预购房款。
香港模式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地皮最值钱。
香港拥有660万人口,却只是107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而作为人口高密度最高的上海,1700万人却拥有6340平方公里。
这就跟解放前的中国农民一样——一辈子的梦想可能就是置下五亩地。
对香港地产商而言,有地才是生存的硬道理。
项目运作“一条龙”化。
香港房地产开发企业通常采用拿地、盖房、销售、物管“一条龙”式的滚动开发模式,作为“全能开发商”扮演着各类角色。
长江和黄、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等10家地产集团都是这样开发楼盘的。
这种全能型模式有利于形成地产巨头,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正由于此,前十家地产商的开发量约占香港总开发量的80%左右。
获取土地是第一要义。
政府高度垄断土地,大开发商高度垄断市场,房地产发展商占有了最具稀缺性的土地资源后,其他行业和社会财富自动聚拢而来,想不赚钱都难。
国外房地产开发模式
目前国际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主要有种: 一种是以市场化资本运作为主、注重专业化细分和协 作的“美国模式”; 另一种是从融资、买地、建造,到卖房、管理都以开发 企业为中心的“香港模式”。
2020/8/24
1
香港模式——“一条龙”式垄断游戏
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的纵向运作链,投资买 地、开发建设、营销销售、物业管理等,通常 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堪称“全能开发商”。
链、中介产业链和流通产业链等相互协调共存。强调房地产开发的所有 环节由不同的专业公司来共同完成。而且不同公司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 而专注于某个细化产品市场。比如:有专做写字楼的,也有独做大型超 市的,既有做郊区成排别墅群的,也有独营退休社区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0/8/24
6
以金融运作为核心。在美国没有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世界
2020/8/24
8
根据收入情况分级确定住房保证水平。分级提供公有住宅补贴
要求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宅消费保障水平。在住宅短缺时期 政府规定只有月收入不超过800新元的家庭才有资格租住公用住宅。政府 对购房补贴也采用分级的办法。例如,一室一套的,政府补贴1/3;三室 一套的,政府只补贴5%;四室一套的,政府不仅没有补贴,而且按成本 价加5%的利润;五室一套的,政府按成本价加15%的利润。由于房价上 涨,出售公有住宅所赚得的利润必须向房屋开发局缴纳一部分。
期房预售制. 1953年,在香港严重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
下,霍英东首创卖楼花的游戏规则,期房预售使得
开发商除银行贷款外,又获得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
从而在资金要求上大大降低了开发商的入行门槛。
2020/8/24
海外经济体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
海外经济体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哎呀,说到海外经济体的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真的是一言难尽啊。
你看,每个国家的房地产企业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而这些模式呢,又各自有不同的“内味儿”。
就像每个地方的美食,味道虽不同,但都让人垂涎欲滴,嘴里都忍不住嘟囔着“真香”!你说,咱们老百姓买个房子、卖个房子,想简单点、容易点,结果你一看那些海外的大型房地产公司,哎呦喂,什么套路都有,心里只能感叹一句“世界真大,真复杂”!比如说,你知道美国的房地产企业是咋搞的吗?先不说房子的建筑风格,单说那边的运营模式就挺让人眼前一亮。
美国有一种典型的做法,那就是“投资者主导型”。
这跟咱们的传统方式不太一样,咱这儿很多人买房是为了自住,可人家那边很多房子是用来赚租金或者等着升值的。
像那种开发商,他们通过大规模的项目开发,吸引投资者入股。
然后房子建好了之后,还得搞个高大上的物业管理,像是健身房、游泳池、停车场这些都得一应俱全,赚得就是那“精细化管理”的钱。
说白了,就是想让你觉得“哎呀,这地儿真不错,我就是图它的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
这招儿不得不说,真是撩人心弦,买房的人看着都想“哇,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简直不想走了”。
再看看英国,那边的房地产模式有点不一样。
英国的房地产公司讲究“长期持有型”投资模式。
简单说,就是他们喜欢买了之后不急着卖,真的是“等花开”。
你想,咱这边开发商做得快,盖起来一个楼盘,半年不到就卖光了,赚点钱再去开发新项目。
而在英国呢,很多大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是拿着这些房子不动的,等它涨个十年八年,房价一上涨,租金一增加,能拿到的钱就更多了。
特别是伦敦这种地方,房价涨得飞快,他们那种“慢工出细活”的投资理念,反倒成了赚钱的秘诀。
换句话说,赚的就是那股“耐得住寂寞,等得起财富”的气场,跟那些急功近利的开发商比,简直是“大智若愚”。
再说说澳大利亚,嗯,那边的房地产公司其实也蛮有意思的,主要依靠的是“住宅开发与住宅销售并行”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房地产开发模式一览(转贴)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都可以从行业制度上和运作模式上找到原因。
如果仅盯着高房价这些表面现象争论不休,开出相关的药方往往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目前国际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市场化资本运作为主、注重专业化细分和协作的“美国模式”;另一种是从融资、买地、建造,到卖房、管理都以开发企业为中心的“香港模式”。
我国近几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使房地产开发模式渐渐由香港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尤其自2005年以来,美国模式成为中国地产圈内的高温词汇,国内众多地产大腕屡屡提起。
“弃港投美”,目前已经有不少品牌开发商对此趋之若骛。
香港模式“一条龙”式垄断游戏由于地缘关系和土地公有等方面的相似性,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基本上借鉴了香港模式。
香港模式是一条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核心的纵向运作链,投资买地、开发建设、营销销售、物业管理等,通常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堪称“全能开发商”。
香港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构成是银行贷款和通过预售收取客户预购房款。
香港模式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地皮最值钱。
香港拥有660万人口,却只是107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而作为人口高密度最高的上海,1700万人却拥有6340平方公里。
这就跟解放前的中国农民一样——一辈子的梦想可能就是置下五亩地。
对香港地产商而言,有地才是生存的硬道理。
项目运作“一条龙”化。
香港房地产开发企业通常采用拿地、盖房、销售、物管“一条龙”式的滚动开发模式,作为“全能开发商”扮演着各类角色。
长江和黄、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等10家地产集团都是这样开发楼盘的。
这种全能型模式有利于形成地产巨头,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正由于此,前十家地产商的开发量约占香港总开发量的80%左右。
获取土地是第一要义。
政府高度垄断土地,大开发商高度垄断市场,房地产发展商占有了最具稀缺性的土地资源后,其他行业和社会财富自动聚拢而来,想不赚钱都难。
香港不同于美国,地少人多、寸土寸金,拥有土地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总体来说,香港地产商大型化、财团化之后,其自身财力已经比较雄厚,然后通过银行贷款和预售款,基本就能满足开发经营需求,没有太大动力进行多元化融资。
期房预售制。
1953年,在香港严重供小于求的卖方市场下,霍英东首创卖楼花的游戏规则,期房预售使得开发商除银行贷款外,又获得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
从而在资金要求上大大降低了开发商的入行门槛。
美国模式敛聚暴利门都没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化细分,形成一条横向价值链,构成以专业细分和金融运作见长的房地产发展模式。
美国模式代表了西方发达国家房地产开发的主流模式。
其核心是金融运作,美国拥有最成熟和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投资商成为主导者,而开发商、建筑商、销售商以及其他房地产服务商则成了围绕资本、基金的配套环节。
美国地产模式的背景及特点是:土地自由供应。
理论上讲,在1990年日本地产泡沫最大的时候,如果把整个东京卖掉后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由此我们可知当时日本地价之高,美国地价之低。
如果再追溯一下历史,当年美国西部大开发时,只须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免费获得无人居住土地160英亩,只要定居和开垦5年,土地就永远归私人所有;由此形成美国62%土地私有的格局,让政府不可能对土地供给进行严控。
专业分工明确。
美国房地产发展模式主要由房地产金融产业链、开发产业链、中介产业链和流通产业链等相互协调共存,强调房地产开发的所有环节由不同的专业公司来共同完成。
而且不同公司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专注于某个细化产品市场。
比如:有专做写字楼的,也有独做大型超市的,既有做郊区成排别墅群的,也有独营退休社区的。
以金融运作为核心。
在美国房地产模式的各个链条中,金融产业链最为发达。
美国没有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却有许多以房地产投资收益为利润来源的投资商、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进入世界500强。
美国的房地产金融产业链由房地产基金、投资商和银行组成,其中最大部分是房地产基金,美国的房地产投资商主要是从事物业投资,而非物业开发,因此美国真正的大地产商都出于金融领域。
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为代表,美国目前约有300多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管理资产总值超过3000亿美元。
收益大众化。
美国的房地产资金只有15%左右是银行资金,剩下的70%是社会大众的资金,其中35%是退休基金,35%是不动产基金。
房地产基本上是私人投资,全国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房地产的投资,主要渠道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企业股票、MBS(房产抵押贷款证券)等。
全民参与投资,既降低了房地产金融风险,也使行业利润被民众摊平,基本不可能出现如任由国内房地产开发商敛聚暴利的现象。
新加坡篇政府干预才有保障由于政府实施了积极的住宅保障政策,新加坡成为全世界住宅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新加坡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在住宅消费保障制度方面,政府干预和介入得很深。
当然,这也与其是城邦型的地理特征有关。
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住宅。
政府于1960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制定了“五年建屋计划”,大力发展公共住房,即一般所说的“组屋”。
1968年,新加坡政府又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计划,从出租廉租房为主向出售廉租屋过渡。
受到英国的影响,新加坡近年来也倾向于住房私有化,通过推行住房私有化计划,新加坡一方面成功地把原属国家所有的住房逐步转让给个人,另一方面对经济收入不同的家庭,实行不同的政策。
对收入高的居民,国家不包其住房,使其住宅完全商品化;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准商品模式,由政府投资建造社会住宅,然后再按优惠条件出售。
梯级消费加上公积金支持的购买力使新加坡80%以上的居民购买了组屋居住。
实行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
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于1955年建立的一项强制储蓄制度,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以解决雇员退休生活保障问题。
1968年,新加坡政府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问题,允许动用公积金存款的部分作为首期付款之用,不足之数由每月交纳的公积金分期支付。
这项规定使低收入者既能购房又不影响生活,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低收入者购房的积极性。
该项规定最初只针对最低收入家庭,1975年后政府才对中等收入家庭放开了限制。
公积金制度成为新加坡国民储蓄的主要组成部分,新加坡也成为东南亚地区解决住宅问题的典范。
根据收入情况分级确定住房保证水平。
分级提供公有住宅补贴要求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宅消费保障水平。
在住宅短缺时期政府规定只有月收入不超过800新元的家庭才有资格租住公用住宅。
政府对购房补贴也采用分级的办法。
例如,一室一套的,政府补贴1/3;三室一套的,政府只补贴5%;四室一套的,政府不仅没有补贴,而且按成本价加5%的利润;五室一套的,政府按成本价加15%的利润。
由于房价上涨,出售公有住宅所赚得的利润必须向房屋开发局缴纳一部分。
公有住宅的合理配售政策。
自1968年以来,新加坡购房者日益增多,搞好公房配售,让购房者觉得合理公平,成为房屋开发局的重要课题。
起初,政府采用登记配售,以登记的先后顺序出售,后来改为定购制度。
每季度公布一次建房计划,定购并申请房屋的人进行抽签,中签后经过购房审查交付订金,后随即签订购房合同,并交付房价的首付款。
一般等两年多就可以住上新房。
这种办法缩小了各地区、各类型住宅的供求差距。
德国篇国家控制企业承担德国采取了住房政策和金融政策相结合,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措施,其梯度型、自助性的金融体系在解决居住问题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公共住宅的建设与供应。
战后,德国面临非常严重的房屋短缺,为此政府大力推动低价住宅建设,同时也支持建设了相当规模的福利性公共住宅。
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主要以国家控制为主,承建公益性的大众住房。
承建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工厂企业或其他法人,个人或企业只承担造价的20%的投资,其余由各级政府投资或者由政府提供担保。
住房建成后,以出租为主,但是租住房屋的必须是低收入居民,住户凭低收入证书才能租用,房租仅相当于一般房租的1/3,其余由政府补贴,也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将房屋出售给个人,售价也低于市场价格。
房租补贴制度。
该制度是目前德国对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
新的住宅补贴法规定实行房租补贴制度,由政府根据家庭人口、收入及房租支出情况给予居民以适当补贴,保证每个家庭都能够有足够的住房支付能力。
住宅储蓄制度。
德国经营住房金融的机构很多,商业银行和私人银行都可以为个人购建住房提供金融服务。
第一类是互助储金信贷组织,比如住宅互助储金信贷社;第二类是契约储蓄系统,任何居民个人按照合同契约规定,连续几年存入一定数额的定期储蓄存款,存足一定金额时,即可取得住房贷款的权利。
低收入家庭还可以减免个人所得税;第三类是私人建筑协会和公营建筑协会,他们的贷款办法是自定、封闭性的。
1999年,德国住宅投资占GDP的7.2%,其中住宅储蓄占整个住宅信贷的22%。
购房财政税收政策。
为鼓励私人建房,政府通过减免税和其他奖励措施予以鼓励。
联邦所得税法规定多方面优惠。
此外,财政还给予收入较低的购房人不同程度的购房补贴,86%的德国人都可以享有不同额度的补贴。
日本篇特殊的官商关系在日本的住房保障体系中,集团企业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而政府也以低息贷款等措施不断促进着民间企业的住宅建设日本的住宅消费保障在其社会保障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日本公共住房的供应模式别具特色,主要以日本住宅金融公库、日本住宅都市整合公团和地方住宅供给公社为主体,其中住宅金融公库承担为公共住宅融资的职责,后两者则直接负责建设和提供住宅。
重视法律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住宅短缺达420万户,约2000万人无房可住,占到当时人口的1/4。
为了缓解住宅短缺问题,日本政府于1950年制定了《住宅金融公库法》、1951年制定了《公营住宅法》、1955年制定了《日本住宅公团法》。
此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通过建立健全住宅消费保障的法律法规,使得日本住宅政策逐步走向正轨。
优惠的住宅政策。
日本政府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以低息贷款促进企业从事民间住宅建设;其次以低税和免税优惠促进私人住宅的兴建与购置;最后是充分发挥地方群众团体的作用,吸收社会资金发展住宅建设。
集团企业发挥积极作用。
日本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集团企业的强大,大企业与政府关系良好,而政府对大企业的影响力巨大,形成特殊的官商关系。
早在1980年,日本就有200多万家大企业,建造了16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区240多处。
此外,日本政府在住宅保障方面的具体措施还包括,政府以低税、免税的手段促进私人住宅的建造;发挥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吸收社会资金参与住宅建设。
英国篇靠私有化减轻负担英国居民中有近70%的居民拥有自有住房产权,30%的居民租赁住房;其中20%的居民向当地政府租赁公有住房,10%的居民租住私人房屋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福利制度发展最早的一个国家,是住房问题产生最早也是政府干预最早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