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者生涯感悟(结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记者生涯感悟

专题部见习记者:曾婷凤

I 通过在学通社专题部两个多月的学习,我收获颇多,尽管只参加过两次正式的专访活动,但每一次都有新的体验。在与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接触中,我体验倒了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东西。同时,我也明白了,有些东西只有自己真正的去做了,才会有收获,一个永远在一旁的观看者,学到的永远只是肤浅的皮毛。

首先,在两次的专访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其实采访并不是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它不是提问者简单的向被提问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而是一个思想互动的过程。记者在整场采访中,只是在扮演着一个引导着的角色,而绝非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主导者。相比于问卷调查来说,专访中的被访问者是有着更多的自由空间的,并不是一个完全被访问者所提出的问题束缚的人。但这份自由空间又不是完全没有限制的,记者作为一个话题的引导者,必定会有一些范围设置,不能任被访问者畅所欲言。总之,通过我的亲身经历,我认为,专访就是既能给访问者一片自由空间又不至于让访问者失去主导权。专访中的自由与限制是区别于问卷调查的最大之处,专访中的主体也永远是受访者。

其次,在我的简单采访经历中,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有一个记者的沟通能力和思维敏捷度往往能决定一个采访的成败。就沟通能力来说,访问者必须找准问题切入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一个问题的价值判断标准又绝不在于与这个问题提的有多么深奥,而在于这一问题对采访者的采访目的来说是否有价值。记得我第一次和赵丹丽学姐去采访的时候,我“精心”准备了一套“高深”的问题,结果在采访结束后,她告诉我,我的问题太“官方”了,也就是让采访者突然接触的话可能驾驭不了。之后,我认识到了,在我们采访前列出问题后,往往还需要对问题进行一个价值判断,重新审视问题的价值。而要做好这一环节,我总结出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角色模拟转换,即换位思考,在我们准备好采访提纲后,我们可以将自己与受访者的位置进行一个交换,设想自己如果站在受访者角度上,面对那些问题将会有一个怎样的反映,是感觉顿时语塞还是被勾起了自己的交流欲望呢?我觉得这是一种判断我们的提问是否有价值的最简单方式。当我们自己都觉得无法驾驭我们的问题时,我们或许就应该换一种提问方式或是换一个问题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经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场面,而这需要的就是一个记者的敏捷思维能力。

除此而之外,我认为作为一个记者,还应该具备联想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采访过程中,往往总是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想到的意外,受访者可能并没有在我们事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可能他们太过于健谈,超出了采访范围,也可能他们太过羞涩,不能很好的与我们交谈。当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随机应变,面对健谈的受访者,不能随意打断,而是要仔细聆听,寻找适合的机会,将他引入正题;而面对不善交谈的受访者,我们应该主动缓和紧张的气氛。总之,任何一个采访活动都不可能像我们事先预想的一样,波澜不惊,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最后,在记者节上,我觉得收获最多的不是那些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改变。以前,一致认为新闻就是毫不带感情色彩的陈述事实,可通过两场讲座,我才发现,其实新闻也是可以写得非常精彩的。虽然它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生动活泼,但却是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将以美化的。新闻不需要浮夸,需要的是一种真是美,平淡美。

仅仅两个月的记者生涯,短短的两次专访,给我的经历中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些了。可能一个好记者所应该具备的素养远不止这些,但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我相信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