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网络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课题研究方案范文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目的意义网络环境下的内容使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流连忘返,影响学业,进而影响身心发展,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减弱,随之而来的是责任感和责任能力减弱。
对于网络教育的接受者来说,网络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特性,决定了网络学生要具备更强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持之以恒的精神。
然而,未必每位学生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具备上述素质,特别是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如何帮助学生在长期自主学习的状态和过程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等问题都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加以解决。
而对于教学的实施者来说,工作上要符合网络教育的特点,特别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一思想要贯彻到教学策划、课件制作等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以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虚拟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技术超乎预想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我们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合理的存在”(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语)。
与此同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互联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福音。
有统计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
由于网络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学生在网络交际中所表现出的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格,容易使其忘记现实社会的责任与道德要求,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脱节,并引发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为失规现象;网上各种良莠混杂的信息,也增加了中小学生辨别是非真伪的难度,影响到青少年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通过德育课程,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促进社会和谐
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德育课程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素质的公民具有重 要作用。
网络环境下德育课程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给小学生的 价值观带来冲击,如何引导他们 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是一个亟待 解决的问题。
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对策与建议
技术对策
建立技术保障机制,提前排查可能出现的技术 问题,确保技术支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资源对策
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 时积极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持。
教师培训对策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THANKS
教师培训
03
教师对于网络环境下德育课程建设的技能和知 识储备不足,需要进行培训和指导。
资源不足
02
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如 缺乏相关教材、教具等,影响课程的质量和效
果。
学生参与度
04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 术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参
与度不高的情况。
风险评估
网络普及率提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小学生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低,网 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信息多元化
网络上存在着海量的信息,既有有益的,也有不良的,如何 筛选和过滤信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品德
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 义。
研究步骤与计划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互联网+”小学德育研究
“互联网+”小学德育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互联网+”小学德育研究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而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其更加深入、全面和有效地进行。
目前,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面临着新时代的考验,传统德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互联网+”小学德育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可以为小学德育工作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研究将探讨“互联网+”小学德育的现状和影响,分析互联网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情况,探讨研究方法和成果,总结启示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提升小学德育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小学德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小学德育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研究“互联网+”小学德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互联网+”小学德育研究,可以更好地发现互联网技术在小学德育中的优势和潜力。
互联网技术具有信息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可以为小学德育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研究“互联网+”小学德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共同发展。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小学生除了需要传统的品德修养外,还需要具备正确使用和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小学德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互联网+”小学德育研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经验,可以为小学德育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互联网+”小学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互联网+”小学德育的现状“互联网+”小学德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
德育开题报告(5篇)
德育开题报告(5篇)【篇一】德育开题报告《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
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
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互联网+”小学德育研究
“互联网+”小学德育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互联网+小学德育研究的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模式。
小学德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也逐渐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和改变。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资源有限、互动性不足、难以触及学生内心等。
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小学德育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通过互联网+小学德育,可以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互联网+小学德育的现状、优势、实践案例、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对于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互联网+小学德育的相关问题,旨在为小学德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小学德育的现状、优势、挑战、实践案例和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互联网+对小学德育带来的新机遇,探讨如何促进互联网+小学德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探讨互联网+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互联网+小学德育,旨在为学校制定更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案提供参考,推动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互联网+小学德育的现状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小学德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小学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小学德育的现状是多元化和个性化。
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方案,实现精准教学。
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提升自我修养。
互联网+小学德育的现状是数字化和智能化。
教育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各种在线德育课程和教学工具,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具有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品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道德意识培养、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本次研究的目标是探究小学德育课题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德育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选题的目的和内容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小学德育课题中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问题分析:针对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和影响。
2. 目标设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并明确希望达到的效果。
3. 知识指导:通过教材、教辅资料等,为学生提供道德知识的指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4. 情感体验:通过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情感,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感知和追求。
5. 行为引导:通过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行为来展现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6.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协作,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形成育人合力。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次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1. 调查问卷: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群体的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小学德育教育的看法、需求和期望。
2. 问题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确定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研究其原因。
3. 目标设定:基于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明确的小学德育教育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所需的关键指标。
4. 方案设计:依据目标设定,设计德育课程内容,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案。
5. 实施与评估:在实际的德育课堂中实施设计好的方案,并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估,不断优化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将取得以下成果:1. 详尽的问题分析报告:通过调查问卷和问题分析,深入分析小学德育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影响因素。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二、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小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网络、媒体、家庭等。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2、能够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一)探索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三)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一)小学生道德发展特点和需求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
(二)小学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1、研究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使其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2、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研究如何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三)小学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1、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学德育教育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
2、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一)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高校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已经从单一的道德教育转变为涉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全方位工作。
如何创新高校德育实践路径,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德育方案,以实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尊重人才发展的意志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人才的成长与个人的体能、生理、学识和意志等多个层面有关,其中生理因素是先天形成的,难以改变。
但其他层面则可以在后天条件的支撑下得到优化和提升。
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以个人的品质和属性为起点,以个人的社会价值为终点。
在德育课堂的设计中,高校需要尊重人才的主观意志和情感,引导他们发展私德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发展公德和国家大德。
这意味着,德育课堂的设计需要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以满足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德育工作也需要注重社会环境的引导和塑造,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课堂教学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尊重课堂教学规律,注重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适应性,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逻辑和学习逻辑,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
教师的教学逻辑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呈现形式上,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传递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感。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逻辑,注重听、说、读、写等核心层面的培养,让学生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积累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的道德认知和情感认知。
关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小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德育主题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德育主题活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如何评估德育主题活动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德育主题活动,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对于促进小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德育主题活动的理论研究:包括德育主题活动的定义、特点、目的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
2. 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根据前期的理论研究,确定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原则,为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提供指导。
3. 德育主题活动的实施研究:通过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如何实施德育主题活动,如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4. 德育主题活动的评价研究:在实施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研究将探索如何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评价德育主题活动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文献、数据等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调研相关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和对策。
四、预期成果1. 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提出可行的方案和建议,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
2. 对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评价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为小学德育教育的评价提供参考。
3.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促进小学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德育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开题报告2600字》
3、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阅读总结和分析,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思想进行对比分析,遴选出适合本文的观点和意见;还有访谈法,对当前的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相关访谈,直观地得出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直接参与者的感想和体会;最后是观察法,观察小学生在当前的德育教育中的反应和受教成果,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①小学德育教育的概念
②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③小学德育教育现状的解决办法
预期结果:
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希望能促进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事业的开展,促进我国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4.指导教师意见。
√同意开题□不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名:
2021 年3月15日
5、教学单位意见。
√同意开题不同意开题
教学单位负责人签名:
具体方式有以下参考:
文献法:查阅国内外关于小学德育、小学德育教育等方面的文献,对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状况进行了解。保证收集到的资料可靠真实、系统全面,进而了解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访谈法:和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一线小学教师为访谈对象,记录和整理访谈内容,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依据。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整理分析后,对比教师的观点,发现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小学生德育教育是新世纪每个国家以及各个学校教育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多的研究,所以小学德育教育研究在近些年来快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事业的前景一片大好,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也对各个学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民办小学德育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聚焦立德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创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任务”。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一起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经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同学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和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革新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
今天的教育假如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动身,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效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同学广泛并熟悉。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保守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
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保守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同学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同学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
“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保守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示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但这种保守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出现,同学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
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
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创新研究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创新研究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
学校的网络德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网络德育一般利用校园网或者因特网进行。
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有其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预见性、能动性和隐匿性等特点。
网络德育符合我国的德育改革方向。
网络德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意识高度发挥。
强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对象变成了自主选择对象。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构建小学德育新模式?一、开辟“四三”德育途径我校建立了常规德育与网络德育途径互补模式,即建立了“四个三”德育途径模式:三个阵地、三个方面、三条主线、三个支撑点的多梯度、多维度德育模式。
三个阵地是指思想品德课、德育活动、网络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思想品德课已不能完全适应德育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使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德育并不仅仅是“知”的说教,而更应该是“行”的统一,所以德育工作还应该包括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而今,网络的介入,更是一个不可漠视的事实,它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我们学校利用网络的有利一面,为德育工作所用。
三个方面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结合。
每一位学生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成长过程时刻都要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要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条主线分别是:学校——政教处——班级。
大队——中队——小队。
校长——教师——学生。
整个学校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发挥了德育途径的整体效益,发挥了德育定向动力,使学校工作出现了人人支持德育,人人参与德育,德育领先、五育并举新面貌,有力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研究”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研究的背景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方式已在国外普遍开展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已取得较大的成果。
但毕竟国的信息技术环境与发达国外不可同日而语,加之文化差异与地域特色,决定了国外在此领域的实践与研究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但无法取代我们的研究。
从国情况来看,在部分中学都成立有自己的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而未能发挥家长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构建中的应有作用,此类的实践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探讨多,具体实践少;提出问题的多,拿出切实可行办法的少;理性思考的多,实践研究的少。
不少学校也开发了家长学校,但这类与其他同类一样,只是将原来传统环境下的家长学校信息电子化。
本课题研究的趋势是:研究信息技术对德育活动方式的意义、价值,以及家、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施教的目的、容和模式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旨在建构一种青少年网络德育模式,指导网络德育尤其是小学网络德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1)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都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2)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
“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二十几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与实践研究二、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
因此,探索有效的小学德育策略与实践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1、探索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
2、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
3、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小学德育教育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小学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实践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和实践经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小学生道德发展特点和需求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以及他们对德育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二)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优化研究结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富有时代特色的小学德育教育内容体系。
(三)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探索多样化、趣味性、体验式的德育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四)小学德育教育评价机制的研究建立科学、全面、多元化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和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构建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形成教育合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一)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德育课题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德育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为德育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德育的定义和意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品德、有担当的公民。
德育的意义在于: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善等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2. 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德育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能力。
三、德育课题的研究方向1. 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研究:通过调查和实证研究,评估不同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对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为德育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2. 德育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使德育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3. 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研究如何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 德育课程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如何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并通过评价研究提高德育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四、德育课题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收集大量数据,分析不同德育教育模式和方法对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2.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德育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3. 案例研究: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德育教育案例,深入研究其实施过程和效果,为德育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启示。
4. 专家访谈:通过与德育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研究观点和经验,为德育课题的研究提供专业指导。
学校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通用6篇)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特别困难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困难因素,目前所运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意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
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探讨,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探讨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状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状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料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料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料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料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料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料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高校习实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料值和评估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19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对象
研究对象 我校一至六年级所有学生,并在高、
中、低段各确定一个实验班(二⑤班 、 四①班、六①班)为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研究的重点研究对象。
六、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6.8—2017.1) (1)组织学习小学德育相关系统理论著作。 (2)利用网络、图书阅读等途径进行相关的
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包括近几年小学生校本德 育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以及他们内在的相关联 系等等。
(3)组织课题申报,确认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提出课题研究计划,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开展培 训活动。
六、研究过程
2.实施阶段(2017.2—2018.5)
(1)根据实践调查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 总规划和阶段计划,制定工作目标和推进措施。
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研究》
开题会议
府谷县第四小学 2017.4.13
开题培训
2016年12月课 题予以立项。2017 年3月29日—3月31 日,学校安排葛爱 琴和张彦林两位老 师去西安参加了陕 西省电化教育馆组 织的——陕西省基 础教育“十三五” 教育技术研究规划 课题开题培训会议。
(3)网络环境下家校和谐互动教育机制的内容。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重点
3.研究重点 本课题研究将以网络环境下校本德育
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研究为重点。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遵循“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 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 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原则侧重对校本课程 教育资源的提炼、重组、系列及创新应用 等方面的实践研究,探索校本德育课程教 育资源建设的应用价值和基本规律。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对象
研究思路 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现
状,建设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德育工作 队伍;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网络课 程及校内课程的紧密结合,架构网络环境 下的小学校本德育教育模式。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对象
文献研究法:
调查、统计法:
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学校、家长
通过网络了解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目前的网络应用环境及状况;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重点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重点
2.研究内容
(1)探索网络环境下研究与建构适应于本校校情的 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包括校本德育课程的课程结构、课 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师用书、课程计划等)。
(2)探索网络环境下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的运行、管理机制(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实施、 学业评价、课程选修方式、课程学习的管理、课程开发 研究管理制度)。
本德育课程体系; 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网络环境下小
学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 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德育课程和特
色课程。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重点
1.研究目标 (2)教师层面目标: 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校本德育课程
观的教师队伍; ②.培养一批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学习相关理论;通过购买理论书籍, 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德育
让教师研究有相关的理论依据。
教育现状及校本德育课程需求等。
行动研究法:
分析法: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跟踪研究, 找出适合课题研究的新途径。
对素材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 检验班级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 有效程度。
经验总结法:
归纳分析,总结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校本 德育课程建设的有效模式。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2、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对行知教 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理论的 发展。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3、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主 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具有我校特色的 校本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另一方面是在校本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网络技 术、德育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 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 志和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课题开题报告准备会议
2017年4月11日,由 分管课题研究的蔺校长组 织召开了课题组开题报告 准备会议,刘校长出席了 会议。会议讨论研究了课 题研究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最后,刘校长做了重要讲 话。
开题报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重点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五、研究思路、方法及对象 六、研究过程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八、预期研究成果
(2)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 过查阅资料,调查分析比较网络环境下德育现状, 展开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研究。
(3)各课题成员搜集整理撰写论文材料,并 拟定论文的雏形,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
六、研究过程
3.总结阶段(2018.6-2018.9) (1)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反思、总结,
完成结题报告。 (2)梳理、整理相关资料,提升理论和
2.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 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3.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 教育,旨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 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重点
1.研究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 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网络环境下小学校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德育研究和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成为教
育关注的热点和中小学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2.是为遵从我校“以人为本,以爱育人,
家校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培养“博 爱、优雅、智慧、阳光”的四小好学生服务, 更好地引导广大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积极 有效地立足实际、立足学科开展思想道德教 育的迫切需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1.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校本德育课程
建设是落实新课程改革、构建三级课程 体系的需要。
2.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是构建府谷 县第四小学德育特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 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 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