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https://img.taocdn.com/s3/m/0a053e3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3.png)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20世纪早期,中国的美术学校开始兴起。
这些学校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和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些学校中,校长是推动学校发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人物。
以下是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和校长的介绍:1. 上海美专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学校之一,成立于1912年。
该学校的校长是张大千。
张大千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为上海美专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在学生中推崇自由、开放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他的离世对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的教育理念和作品仍然影响着新一代的美术教育者和艺术家。
2. 南京艺专南京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南京艺专,成立于1937年。
该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28年的私立龙山美术学院。
南京艺专的第一任校长是丰子恺。
丰子恺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和书法家。
他大力推动南京艺专的发展,将美术教育与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注重技能训练和理论研究的统一。
他的教育思想和艺术作品对中国美术教育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鲁迅美专鲁迅美术学院,简称鲁迅美专,成立于1950年。
该学校是以著名文学家鲁迅命名的,旨在培养优秀的美术人才。
鲁迅美专的第一任校长是朱屹民。
朱屹民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他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探索开拓,挖掘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潜力。
他的教育理念和艺术作品为鲁迅美术学院的发展和艺术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20世纪早期的美术学校和校长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和艺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和艺术作品对后来的美术教育和艺术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贡献,传承他们的理念和精神,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https://img.taocdn.com/s3/m/8d90f44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4.png)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中国20世纪早期的美术学校在推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学校的成立不仅为中国画家提供了专业的培训机会,也为中国的美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的历史背景、各个学校的特点以及这些学校的校长。
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京剧和山水画学派。
当时,中国的美术教育主要以传统的绘画技巧为基础,缺乏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了解。
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西方艺术作品开始进入中国,中国艺术家也开始接触到西方艺术的新思想和技巧。
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潮流,中国相继成立了多所重要的美术学校。
其中最早的一所是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成立于1918年,后更名为北京艺术学院。
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之一林风眠,他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
林风眠提倡的理念是要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形式。
还有南京艺术专科学校和广州美术专科学校等重要的美术学校。
这些学校的校长也都是中国现代美术界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积极引进西方艺术的先进理念和技巧,促进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南京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徐悲鸿。
徐悲鸿在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推行了素描作为教学基础,并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创造力。
广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校长是梁思成,他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美术史学家,通过引进西方建筑艺术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了中国建筑学的发展。
这些美术学校的成立和校长的领导不仅为中国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技巧,也为中国的艺术界注入了活力和创造力。
他们通过与西方艺术的对话和融合,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学校的校长们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为中国美术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https://img.taocdn.com/s3/m/5d41005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8.png)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20世纪初,中国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此时的中国正在迈向现代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术教育也经历了许多变革与发展。
在各地成立了许多美术学校,这些学校的校长们都是中国美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对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戏剧学院美术学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美术专科学校之一,创办于1912年。
学校的校长从成立至今有着四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创办者刘海粟、黄君璧、吴耀宗和喻隆波。
刘海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水墨画的奠基人。
他于1912年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君璧是刘海粟的学生和继任者,在刘海粟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油画教育体系。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基本功,提倡现实主义创作。
吴耀宗是中国著名电影美术家,他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期间,将学校的美术教育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美术人才。
喻隆波是中国著名油画家,他是中国现代油画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期间,推崇西方绘画艺术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的美术教育中。
陆费逸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融合中西绘画技法,为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悲鸿是中国著名美术家,他注重绘画的人物塑造和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对中国美术教育影响深远。
他在任校长期间,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赵朴初是中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以其突出的绘画才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闻名。
他在学校任职期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吴冠中是中国著名画家,他在美术教育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作为校长,他注重教育学生的概念创新和创造力的培养。
以上只是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些重要人物的努力与贡献,中国的美术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他们为后来的美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美术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8e91a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9.png)
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我国的美术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但是美术学校教育的发展却是近代事业。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有很多外国美术家来到中国教授艺术,对我国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由于战乱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直至新中国成立,美术教育才开始蓬勃发展。
1949年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美术学校制度,最早的美术学校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央美术学院,随后,全国各地也陆续建立了美术学校。
美术学校制度的实行,让我国的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50年代,我国的美术学校教育主要以模拟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画派的美术教育为主。
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写实技法和临摹。
1958年以后,文革运动兴起,美术教育面临严峻考验。
美术学校被关闭或改为其他用途,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也被迫停止。
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几乎没有任何进步。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美术教育才得以重开。
1980年代,我国的美术教育开始经历新的变革。
美术学校开始引入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
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余地,注重把个性和思想传达融入到作品中。
1990年代,美术学校教育继续发展,注重个性化培养。
不断地改革推陈出新,不断地开拓教育前沿,培养更多艺术家和人才。
此时候,许多知名的美术教育家纷纷加入这个行业,大力推进美术教育的提高和发展。
2000年代以后,我国的美术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面向全球发展。
学校通过与国外的美术学校进行艺术交流和学术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美术教学模式和理念,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家,让学生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独立的美学观点。
总之,我国美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历程。
从模拟到开放,从复制到创造,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变革和进步。
现在,我国的美术学校在全球拥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成为艺术家和人才的摇篮,为国家文化事业和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https://img.taocdn.com/s3/m/954e4cd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1.png)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20世纪早期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学校和校长,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所中国20世纪早期的重要美术学校及其校长。
1. 北京美术学校
北京美术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式设立的美术学校,创办于1918年,其校长为刘海粟。
刘海粟是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倡导现代主义,注重美术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在他的领导下,北京美术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2.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为著名的美商会美术学校,于1925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校长为林风眠。
林风眠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教学中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实践与创新,提倡“写生革命”,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学生。
3. 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其校长为蒋兆和。
蒋兆和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主张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性,注重人才的培养,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绘画
教授学科,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北艺术学校成立于1935年,其校长为郭味图。
郭味图是中国著名的绘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教学中重视创新和实践,提出“肩负民族复兴的美术工作”的理念,为中国美
术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20世纪早期的美术学校和校长在发展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今天的美术教育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https://img.taocdn.com/s3/m/33768ed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5.png)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教育开始逐渐走向正规化和体系化。
此时,许多著名的美术学校相继成立,并由一批杰出的校长领导,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1.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刘海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美术专科学校之一,创办于1912年。
刘海粟是上海美专的创办人和第一任校长,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刘海粟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运用技巧,强调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他带领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融合东西方艺术教育的学校,不仅为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影响了日本和韩国的美术教育。
2.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国最顶尖的美术学院之一,成立于1950年。
徐悲鸿是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艺术家、教育家和文化活动家。
徐悲鸿提出了“把艺术还给民族”的口号,强调了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他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创造了许多融合中西的艺术作品。
他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南京艺术学院——朱屺瞻南京艺术学院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学院之一,成立于1937年。
朱屺瞻是该学院最早的创办人和第一任院长,他也是中国现代油画的奠基人之一。
朱屺瞻注重实践教学,推崇艺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他讲究教育的“实用性”,强调在艺术创作中融合现实生活的元素。
他带领学校的教育方向逐渐走向现代化,并为中国美术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上这三位校长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致力于推进艺术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紧密联系,探索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为现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教育思想将会为世人所铭记,也会激励后人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试题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3c5c0302020740be1e9b25.png)
中国美术史试题库建设(近现代部分)一,填空题:1、西洋画在中国的“肇始期”,大约经历了(),(),(),()四个分期。
答案:传入,传授,临仿,变通2、西方传教士(),(),()等,因为精通画艺,颇被清廷看重,而成为当时中国宫廷的画师。
答案: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3、明清之际吸收西洋画中处理体积的方法而创立具有民族风格“凹凸法”的中国画家有(),(),(),()等。
答案:曾鲸、焦秉贞、冷枚、丁观鹏4、雍正朝,受西洋焦点透视法的影响,中国人最早的透视学著作()问世,作者()。
答案:《视学》,年希尧5、19世纪中期,广东十三行贸易油画风行一时,其中最著名的画家有()等。
答案:关乔昌6、康有为在1917年写的()中提出了“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的观点。
答案:《万木草堂藏画目》7、“美术革命”的提法首先出现在()杂志上,当时的讨论是由美学家()和杂志主编()以书信的形式展开的。
答案:《新青年》、吕澂、陈独秀8、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
”他发表的()等论文,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答案:《以美育代宗教说》9、在国内最早设立图画手工科的,是()学堂和()学堂。
答案:南京两江师范、保定北洋师范10、20世纪初期,在上海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比如由()于1911年创办的布景传习所,和由()于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更名为()。
答案:周湘、刘海粟、上海美专11、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是1918年4月于北京建立的(),第一任校长是()。
答案:北京美术专科学校、郑锦12、1884年,我国第一张新闻画报于上海创刊,其名为(),主要作者是()。
答案:《点石斋画报》、吴友如1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学习西画的思潮盛行,这主要体现为提倡写实精神,具体地说就是(),()。
答案:提倡写生、反对临摹14、20世纪早期,实物写生在各类美术学校内盛行,主要包括()、()、()、()写生。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颜文梁篇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颜文梁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ec4bf7011ca300a7c3907b.png)
专题研究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颜文樑篇—2018年,时值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高等美术、艺术院校华诞,《中国美术》特策划“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系列专题,本期推出的“颜文樑篇”是继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之后的最后一篇。
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与"民主”的理念传扬给社会大众,在旧中国向新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
"科学”与“民主”也是新文化运动留给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一笔宝贵遗产。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拓荒人之一,颜文樑先生就是这一新文化运动理念的生动诠释者。
颜文樑(1893-1988),初名文梁,字栋臣。
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
江苏苏州人。
其父颜元为任伯年的弟子,颜文樑自小在父亲指导下临习《芥子园画谱》,对中国画有一定的认识。
1912年,在刘海粟与同伴创立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的时候,19岁的颜文樑遵从父命,从商务印书馆辞职回到苏州,此时他已在上海接触过水彩画和油画,深为油画的高超表现力所折服,苦于当时国内没有油画颜料,于是他决心自行试制油画颜料,投身艺术。
颜文樑先生有着不懈的科学求真精神,他顽强地试制油画颜料,终于成功。
在没有西人指授的情形下,以一个东方人的方式来体悟、剖析着西画的光影秘密,并在出国前夕的1928年5月,即撰文《透视浅说》,对透视学的原理进行探究。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颜文樑孜孜不倦地总结、传布着有关美术基础训练的知识,时时注意作系统的整理、传授,他于1928年撰写《透视浅说》,于1954年印发《美术琐谈》《色彩琐谈》讲义,于1957年出版《美术用透视学》一书,于1962年撰写《色彩琐谈》(1—78则),于1979年撰写《简谈色彩》,于1981年撰写《色彩学上的空间透视》。
可以说是:画到老,总结到老。
除此之外,颜文樑立足世界,认为18世纪以前的艺术教育趋向美与装饰,而19世纪以后的艺术教育则趋于实用、综合,在这一认识下,他针对当时社会上缺少实用美术人才的现状,力主“以实用艺术为普遍之研究,而寻求生产上之发展”,谋求苏州美专实用美术各系科之创设发展,首开排版(印刷)科和动画系科等。
八、近现代美术史
![八、近现代美术史](https://img.taocdn.com/s3/m/0a56e7f2e009581b6bd9eb2f.png)
• 21、海上画派主要代表人物赵之谦、任熊、 朱熊、张熊、任颐、蒲华、吴昌硕、虚谷 (安徽人)。作品追求金石趣味,善于将 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结合, 清新独特。晚期海派成就最突出的是吴昌 硕。“海上三任”是任熊、任薰兄弟及其 学生任颐,并称“三任”。
• 3. 康有为倡言变法中国画的著名论断出自其著作 《万木草堂藏画目》的序言,反对摹古,他力倡 碑学的书法论著是《广艺舟双楫》。 • 4. 岭南三杰是指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其中 高剑父创办有《真相画报》、春睡画院,陈树人 和何香凝发起组织有“寒之友社”。 岭南画派二 居绘画特色是“撞粉”和“撞水”的没骨花鸟画。 岭南画派:1注重写生,2吸收外来技法,3表现 时代精神,4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 11.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的 机构是上海的土山湾画馆。 • 范学堂,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是李瑞清。 • 12.蔡元培的美育主张集中反映在其论文 《以美育代宗教》中,其观点受到德国哲 学家康德的影响。美育代宗教说的中心论 点是:鉴刺戟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 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 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 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 以文人作画,必于艺术上功力欠缺,节外生枝, 而以画外之物为弥补掩饰之计。殊不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 非单纯者也。否则直如照相器,千篇一律,人云 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艺术邪?所贵乎艺术 者,即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
•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 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 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 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 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 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 李叔同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 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 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 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 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 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
前刘海粟时期上海美专(19111919)
![前刘海粟时期上海美专(19111919)](https://img.taocdn.com/s3/m/e63031bfe53a580216fcfe69.png)
专题研究前刘海粟时期上海美专(1911—1919)文》王曼隽1912年2月创办上海美专时的刘海典初冬时节,上海乍浦路,一家名为“宝亭”的日本人开的西洋料理店,三个年轻人正在午餐。
觥筹交错间,“从门窗中望出去看见对过墙上有一张召租字条,那幢半中半西式的屋子又紧闭着,知道是出租,餐后打听房价不贵,就由始光去赁定那间屋子,试办学校的起点,也就在那个场所”山。
时间定格在1912年12月23日,一家图画美术培训班就这样诞生了。
三个年轻人,最年长者为乌始光,时年28岁,刘海粟17岁,汪亚尘19岁。
这个“试办学校”定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7月1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卬。
1919年7月,刘海粟为第三任院长(校长),此后除短期外岀由其他人临时代理外,校长一职由刘海粟担任。
至1952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合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前后存续40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学校,创办者刘海粟为之呕心沥血。
为扩大学校影响,不惜扭曲办学历程.掺入一些不实事件。
作为创办者、出资人,刘海粟使出种种手段,在寂寂无闻的劣势下,不得已借力他人,自身退居幕后,直至羽毛丰满,走上前台。
我们可以称这个时期为上海美专的“前刘海粟时期”。
本文主要以民国各大新闻报章,辅以上海美专档案,着重叙述1912年至1919年,上海美专创办初期之历史,向读者还原“前刘海粟时期上海美专”之历史真实。
2()世纪初,西风东渐,中国各地孕育着变革。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教育。
1906年,在废除科举制度一年后,清廷学部颁布规定,绘画和手工课为学堂必修课。
1843年开埠后的上海,迅速成为中国金融、工业、艺术、出版、新闻、大众娱乐中心。
洋装书需要活泼的封面、插图,商家们需要广告、海报,市民大众要看新式布景时装戏……无论是新的教育体系,还是上海本地的美术市场,都需要大量美术专业师资和从业人员。
图画美术师是当时的新兴职业,也能吸引热爱冒险的年轻人。
美术教育发展史
![美术教育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bab38fa0975f46527d3e150.png)
美术教育发展史一、清末期美术教育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摧残了中国人的肉体,也重创了中国人保守的思想。
当人们从民族落后的反醒中寻求解答时,人们开始重视经世致用,以物质生产为目的实用知识,重视科学,重视以美术教育的形式培养为洋务实用的美术人才。
应科学与实业的需求近代学校教育应运而生。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
其教学科目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外,还包括画法。
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
随后,开设有图画(制图)科的新式学堂日渐增多。
我国近代教育活动家张之洞于1902年创办的(1904年正式开学)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
图画成为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1906年,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奏请获准,创办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第1个美术系科——图画手工科。
“学科以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科,兹单以图画言之,西洋画(铅笔、木炭、水彩油画),中国画(山水、花卉),用器画(平面、立体)、图案等。
”图画手工科的设立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美术教育体制,所设课程全面而完备,并且注意突出美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图画手工科开设的课程为:教育为总主科;图画、手工为主科;音乐为副主科;国文、英文、日文、历史、地理、数学、体操为副科。
学生须通过预科文理普修方可进入图画手工科学习。
自此,保定优级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广东优级师范学堂、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设有图画手工科(班)。
辛亥革命后,一些已建的师范学校,如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成都高等师范、通州师范相继开办了图画手工专修科。
1852年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内开始附设“土山弯画馆”。
画馆属工艺工场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天主教培养宗教画人才。
学生是中国的天主教徒,教师是法国传教士。
教学采取工徒制,内容包括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和油画等技法,课堂作业主要是范画临摹。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基础知识)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bcfdde2770bf78a64295401.png)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基础知识辑录1 太平天国曾设立绘制壁画、刺绣的锦绣衙、镌刻木石的镌刻衙以及管理工匠集体生产的诸匠营和百工衙等专门机构。
2 已知太平天国著名画迹有位于南京堂子街表现太平军江防实力的防江望楼图。
3 目前所知太平天国壁画绘制者中富有代表性的两位是虞蟾和陈崇光。
4 属于“海派”形成期的名家“三熊”、“二任”是指张熊、朱熊、任熊、任薰。
5任伯年的人物肖像画代表作《寒酸尉》的主人公是吴昌硕。
6 被视为“海派”巨擎的画家是任伯年和吴昌硕。
7 康有为倡言变法中国画的著名论断出自其著作《万木草堂藏画目》的序言。
8 没骨花鸟画中撞水、撞粉法的自觉及成熟最早体现在居廉和居巢的作品中。
9 岭南三杰是指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10 创办《真相画报》、春睡画院的著名画家是高剑父。
11 岭南三杰留日学习所受影响主要源于以竹内栖凤为代表的关西京都系画家。
12 发起组织“寒之友社”的岭南巾帼英豪是何香凝。
13 属于岭南画派第二代的代表画家有黄少强、方人定、杨善深、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
14 中国画学研究会在会长金城去世后分裂为由金开藩主持的湖社和周肇祥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两会分别出版的刊物是《湖社月刊》和《艺林月刊》。
15 由金城等人发起创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基本宗旨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
16 1914年,在金城的具体倡议和落实下,成立了展示、研究古代名人书画的古物陈列所。
17 以工笔写实的手法描绘翎毛走兽而驰名天津画坛的著名画家是刘奎龄。
18 促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陈师曾,在其著名文章《文人画的价值》中归结构成文人画的四要素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
19 齐白石在五出五归后创作的山水画代表作是《借山图卷》和《石门二十四景》。
20 “扫除风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心自明”,这是齐白石对自己晚年变法的记叙。
21 建国以来,由国家政府直接授予“人民艺术家”和“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称号的著名画家是齐白石、黄宾虹。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https://img.taocdn.com/s3/m/e446319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f1.png)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地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美术学校,这些学校在推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和现代美术风格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20世纪早期中国的几所美术学校以及它们的创办者和校长。
1.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今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美术专科学校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大学之一。
该校的前身是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成立于1912年,初名东英美术学校,隶属于创立者刘海粟的东英工艺书院。
1929年,学校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于1930年成立了以刘海粟为校长的美术系,刘海粟也担任了该校的首任校长。
刘海粟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20世纪初受到鲁迅等人的推荐,前往日本深造,学习了西方绘画和美术教育理论,带回了大量的西方美术理论和技法。
他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校长期间,致力于在中国推广西方绘画的现代理念和技法,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起来说,20世纪早期中国的美术学校在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美术的优秀成果,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和壮大。
这些学校的创办者和校长们,都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者和践行者,他们在美术教育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向现代化的转变。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美术学校在这些先驱者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现代美术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20世纪60~8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厂、校、所”互补形态研究
![20世纪60~8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厂、校、所”互补形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68ed2f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71.png)
20世纪60~8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厂、校、所”互补形态研究沈榆;陈思雨【摘要】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工艺美术两度承担起出口换汇的重任,基于其在国家特殊建设时期的重要作用,工艺美术行业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全面规划与发展.上海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工厂、学校成立后,其生产、教育以及科研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对上世纪60~8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厂、校、所”互补形态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海派工艺美术的演进历程,更好地面对并抓住海派工艺美术复兴的机遇.【期刊名称】《湖南包装》【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上海工艺美术铁皮玩具;海派;工厂;研究所;学校【作者】沈榆;陈思雨【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上海200241;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200237【正文语种】中文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吸引了一大批手工艺人开设自己的作坊,这期间玉雕、牙雕、漆雕等作坊就有300多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工艺美术品生意惨淡。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的出口外销渠道尚未畅通,大部分手工艺人选择改行转业或去外省甚至回家务农。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处于需要大量外汇的阶段,于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担起重任。
将偏重“艺术”的手工艺分离出来,以半机械化生产的方式分工生产,在最大化产量的前提下将其商品化处理来创造外汇[1] 。
1954年初至1955年初,以冯立锦为代表的14名牙雕艺人以及在沪的玉雕艺人魏正荣、孙天仪等4人成立了上海雕刻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从事雕琢玉石工艺品,这是上海工艺美术行业中第一批走上合作化道路的行业。
此后,绢花、机绣、漆器、首饰、绣衣、白木雕等行业的合作社或生产小组也相继建立起来。
1958~1961年间上海工艺美术行业通过裁员并改组将生产合作社(组)调整为28家地方国营工厂。
1 初始期:急用先学的组合1962年上海工艺美术行业从上海轻工业局所属的上海体育文娱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分出,成立上海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
中国早期油画家家学承继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早期油画家家学承继的特点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7a787dbc77da26925c5b0c0.png)
中国早期油画家家学承继的特点及意义摘要:中国早期油画家的家学承继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早期油画家中的承继家学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梳理,揭示这种现象存在的特点及价值意义,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对中国油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早期油画家;家学承继;特点本文探讨的早期油画家的家学是指早期油画家的油画艺术,是中西艺术交流的结果。
20世纪初,油画由中国早期留学海外的留学生正式移植到中国本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油画艺术在中国境内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
油画的传播、传承有多种形式,承继家学便是其中的一种。
中国早期油画家中的家学承继体现了对这种具有移植意义的外来艺术在家庭范围内的传承与接续,对中国油画的传播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但目前关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却很少,在一些艺术家传记、访谈和回忆录中也时常提及这种“承继家学”的事实,但很少对这种现象作较深入的研究。
鉴于这种情况,本文想以庞薰琹、唐一禾、闻一多、常书鸿等四位中国早期油画家的家学承继为典型案例,对早期油画家中的承继家学现象作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揭示这种现象存在的特点。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这种现象对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意义以及对当代中国美术传承的启示。
一、中国早期油画家家学承继的特点家学承继现象在中国有很久的历史,尤其在传统书画领域,这种现象就更普遍了。
“在中国,绘画技艺的传播,有它特殊的方面,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家学传继的主流。
父业子成,家传秘诀,这是绘画、雕塑最简便有效的传承方式。
”[1](P.50)家学承继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
在我国的古代美术教育中,师徒传授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教育方式,也是中国书画艺术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
“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
”[2](P.18)师徒教育在魏晋南北朝得以兴起和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在家学承继现象中,有血缘关系的父母与子女,又体现着师徒的关系,这种师徒关系体现着一种“亲师合一”的特征。
[百年沧桑话“南艺”] 百年沧桑话中国
![[百年沧桑话“南艺”] 百年沧桑话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d163c272bceb19e8b9f6baaf.png)
[百年沧桑话“南艺”] 百年沧桑话中国今年是名动中外的南京艺术学院百年诞辰。
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南艺”之前叫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而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又是由3个院校组合而成,其分别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科)。
前两者在中国艺术教育史册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而山东大学艺术系,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富有解放区的文艺传统。
三者都是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新生事物。
它们的结合,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海粟首创上海美专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废科举,兴学堂”,伴随着洋学堂的出现,“新式的”艺术教育开始萌芽。
蔡元培首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号,因而就先后有上海美专、北京美专、南京美专、武昌艺专、苏州美专、重庆西南美专等校创立,一时美育风气蔚然称盛,而上海美专则是最早创办的美术专门学校。
上海美专的创办人刘海粟(1896—1994)是江苏常州人,自幼便表现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1909年,14岁的刘海粟到上海周湘主办的“布景画传习所”学画,虽然在那只有半年,他却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激发了他对西洋画的浓厚兴趣,使他迈出了通往艺术大师道路上的第一步。
1912年,还不满17岁的刘海粟得到父亲及哥哥刘际昌的支持,集资3000元,与好友乌始光、张聿光于同年11月23日,在上海乍浦路7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上海美术院,积极介绍西洋美术,推进美术教育。
次年2月,学校首次招生,入学者10多人,其中就有日后成为大画家的徐悲鸿。
学校初设绘画科,分正科、选科两班,修业期为1年。
除训练技巧外,还着重理论教学。
技法理论有透视学、色彩学等,史论方面有美学、中外美术史、艺术教育学等。
刘海粟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边教边学,参加了日本东京美术函授学校的学习,较系统地接触了透视学、色彩学、木炭画技法等科目。
1913年7月,上海美术院师生于张园举办了首次作品展,展出作品50多幅,引起社会瞩目。
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
![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https://img.taocdn.com/s3/m/2900e7c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2.png)
【编者按】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
校史研究不仅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国家教育背景和政策的体现和落实,同时又从侧面反映出某个时期内国家整体的教育状况。
本期艺术教育栏目的文章便注重对校史研究的挖掘和整理,四篇文章均围绕“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展开,有点有面、各有侧重地对其艺术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
范景中执笔的《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一文,从宏观上回顾了国立艺专成立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国立艺专初建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办学特色,总结了国立艺专取得的成就和贡献。
陈婕的《我国近代图案教学的“国家”样本——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创办初期的十年透视》则对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在创办初期的十年的相关办学史实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图案系的教学思想、课程来源、课程结构、师资构成等方面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揭示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在创办初期开展图案教学的历史面貌及所形成的发展脉络,以期更好地深入研究和了解我国20世纪早期图案教育的的发展状况。
柳红林的《蔡元培与我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渊源——以杭州国立艺术院为起点的考察》,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入手,以杭州国立艺专为例,分析了蔡元培建立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对我国早期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为蔡元培“美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活动,不但确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体制,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制度的确立打开了出口,而且促进了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
史洋的《杭州国立艺专师资构成状况历史考察》,以杭州国立艺专师资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其构成状况,分析师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以上海美专为例叙述私立艺术院校与国立艺术学校之间人员往来情况,借此反映出当时国立艺术类学校在师资方面实际状态。
将此四篇关于国立艺专校史研究论文集成一个专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学术视点和研究史料,从而进一步促进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的提升。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91f852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9.png)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近代美术教育是指中国自19世纪末开始,逐渐形成的以培养美术专业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体系。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美术教育也随之发展和改革。
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早期主要受到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留学归国的留学生开始将西方的艺术理论和技巧引入中国。
他们将欧洲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带回国内,并开始在中国开设美术学校,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步。
20世纪初,中国的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思潮。
一些先锋艺术家开始提倡"西学中用"的艺术理念,他们认为应该吸收西方艺术的优秀部分,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形式。
1928年,中央美术学院(当时称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成立,标志着中国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央美院以培养高级专业美术人才为目标,吸引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加入到教育事业中。
这些人员的引进和教育理念的改革,促进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还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20世纪中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美术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期间,美术教育几乎中断,许多学校被关闭,教育体制遭到破坏。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美术教育才逐渐恢复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趋势。
许多新的艺术学院和美术学校相继成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随着社会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美术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市场化,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艺术家。
然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美术教育条件相对较差;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单一化,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一些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
20世纪早期上海私立美术教育研究
![20世纪早期上海私立美术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d5b258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7.png)
20世纪早期上海私立美术教育研究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大改革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的政策导致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使社会整体上出现了许多变化。
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私立教育机构。
虽然早在1920年,上海已经出现了私立学校,但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没有专门强调美术教育的学校,美术教育以自学为主。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上海的私立美术教育应运而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20世纪20年代,佛兰德斯理想主义(Romanticism)、巴黎学派(Paris School)、罗马派(Romanism)促进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上海私立美术教育受到了西方美术思想的极大影响。
目前,上海私立美术教育以色彩结构、形体、空间组成等理论为主,强调组合功能与色彩艺术、画面创造的独特性。
然后,多媒体原理与电脑技术的普及也有助于推动上海私立美术教育的发展。
因此,上海私立美术教育以色彩、结构、形体、空间组成等西方美术理论为主,把多媒体原理与电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了新的绘画方式。
由于上海私立美术教育繁多多样,教学质量不一,但总体上来讲,上海私立美术教育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 注重实践:私立美术学校重视绘画技术的实践,瑜伽、舞蹈、模型、装置等艺术形式也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创新性:私立美术学校重视学生创新,强调个人创意力在美术教育中的发挥,注重美术史、设计原理的学习和运用。
3. 强调文化:美术教育不但注重技术,也强调艺术表现手段与艺术文化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创作出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创造力的美术作品。
4. 结构性:私立美术学校看重学生的结构思考,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做作业,能够分析美术的结构,并且能够综合运用色彩、线条、造型、空间等技术。
四、结论上海私立美术教育在20世纪初兴起,其发展受到西方美术思想的极大影响,同时也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
上海私立美术教育以实践和创新性为主,强调技术和文化的结合,以结构性思考为重要组成部分,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学生能够在创新性、实践性、文化性方面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20xx年,时值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高等美术、艺术院校华诞,《中国美术》特策划“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系列专题,本期推出的“刘海粟篇”是继徐悲鸿与林风眠之后的又一续篇。
将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遗产,以更为宏大的视角审视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是开辟这一系列专题的初心。
故此,选取民国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北平艺专、杭州艺专与上海美专与相关校长作为个案,进行专题研究。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先人的筚路蓝缕,是对后人的鞭策与启迪,而对“脚下土壤”的充分认知,就是对未来路径的展望。
刘海粟(1896—1994),原名槃,字季芳。
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江苏常州人。
1912年12月,年仅17岁的刘海粟与乌始光、汪亚尘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7月1日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19年7月,刘海粟任该院第三任院长。
直至1952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合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前后存续40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学校。
1915年,刘海粟在上海图画美术院开设了人体写生课,最初只是以男孩为模特儿(人体模特儿首倡者为李叔同,因时间短,故未形
成影响)。
1920年,刘海粟再开风气之先,在画室采用中国第一例女人体模特儿,“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的“恶名”不胫而走,后即以“艺术叛徒”自励。
随着“模特儿事件”不断升级,1926年,军阀孙传芳出面“规劝”,刘海粟公开复信:“学制变更之事,非局一隅;学术兴废之事,非由一人决定。
”干预未果,孙传芳遂下令通缉逮捕,事件发展到高潮,刘海粟名噪大江南北。
相较于徐、林的“科班”,刘“边用边学”的经历更富有江湖色彩。
刘海粟艺术语言与美学思想的成熟是在他对上海美专的“经营”,以及他的“自我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也不同于徐、林的“体制内”色彩,上海美专的“经营”全有赖于刘的上下奔走,这就逼得刘海粟磨炼出必要的城府与社交策略,积累起广泛的社会关系。
这从办学谋生、赴洋游学等不同时期,刘海粟对运用媒体造势、炮制噱头等手法的谙熟,就可窥见一斑。
因此,对于历史,刘海粟的争议也更大于徐、林二人。
本专题也即从刘海粟的职业生涯“校长”谈起,其中涉及其教学、求艺、传播、办展、交游、婚恋等多个方面,力求客观、完整地还原刘海粟及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专题中,《前刘海粟时期上海美专(1911—1919)》以民国各大新闻报章、上海美专档案为线索,着重叙述上海美专创办初期的诸多细节,具有“补白”之功。
《转型时代的摸索——以刘海粟与上海美专早期的西画实践为例》一文,将刘海粟及上海美专西画等教授视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结合当时的作品与教学实践,在社会转型的大历史视野下,考量上海美专——“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正规美术学校”
在近現代美术教育,乃至“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与意义。
吕作用《彼岸的足迹——刘海粟首度欧游期间的艺术活动略探》与华天雪《以柏林和巴黎为“战场”的又一次角逐——20世纪30年代刘海粟、徐悲鸿的赴欧巡展》都以当时的“赴欧”为关注点,所不同的是,吕文更为关注刘海粟的考察路径、学习方式及艺术传播,而华文更着眼于刘海粟与徐悲鸿的对比研究,在“赴欧巡展”始末看刘徐二人的过往。
文章《张弦与刘海粟的上海美专往事》中,通过兼具美专学生与教员身份张弦的人生起伏,透视刘海粟与上海美专当时的教学、管理等。
《刘海粟与刘抗的鱼雁往来》与《刘海粟和他的女神们》两文,专注于刘海粟生前的社交与婚恋,有助于构筑一个更为丰满的人物面貌,更是对专题内容的丰富与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