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0f81fa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e.png)
C 法国、德国 D 法国、俄国
拓展延伸
一战与二战的硝烟已经逝去, 惨痛的教训值得反思。面对这两次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世界大战, 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同时 经过战争,和平发展的观念更加深 入人心,但世界并不太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努力来避免世界 大战的再次发生?
两次世界大战
长丰县沛河中学
请你归纳
两次世界大战 有哪些相同点 与不同点?
相同点:
❖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 新瓜分世界。
❖ 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 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 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 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3、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似之处 是( A )
A英法两国都在战争中受到削弱
B战前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C欧洲的西线始终都是主要战场
D都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
4、这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重要国家,它们在一战 中分属两大军事对抗集团,一战后都参加巴黎和会, 二战中它们再次交战。请你判断,这两个国家应该 是( )C
二战的进程
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二战全面爆发
2)、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二战进一步扩大
3)、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5)、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二战的转折点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 得到了什么收获?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表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表](https://img.taocdn.com/s3/m/63df39f2f705cc175527091e.png)
(1)初期:1940不列颠之战
(2)扩大:1941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
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
(3)转折(1942年下):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转折点)、中途岛海战(亚太战场转折点)、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点)。
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客观上推动了科技进步。
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
奠定了世界和平的基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二战
胜利的原因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法西斯恐怖独裁反人类、反社会,违背历史潮流的,威胁世界和平,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改变了力量对比4)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6.6诺曼底登陆
结束的标志
1918、11德宣布投降
1945、9、2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重要会议
战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43年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
战后世界
政治格局
形成了臭名昭著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对峙的两极格局
中国参战
结果
战胜国之一,但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遭宰割(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二战中参加了开罗会议,并通过了有利于中国的决议。
国际机构
国际联盟(1920)
联合国(1945)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4cfbc1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f.png)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欧洲内部的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涉及了全球范围的国家;在战争技术和 战术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加先进和多样化;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涉及了大 规模的种族灭绝和核武器的使用,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没有的。
04
战争结果与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与影响
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等国家战败。
两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家与力量对比的异同
相同点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全球性的战争,涉及多个国家和力量。
不同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而第二次世界 大战则是对全球法西斯主义的反抗;参战国家和力量对比也 有所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
03
战争过程与主要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与主要战役
参战国家
27个国家对阵,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 国。
力量对比
英、法、俄等国组成协约国,德、奥 匈帝国等组成同盟国,双方力量相对 均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与力量对比
参战国家
6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主要是轴心国和同盟国。
力量对比
美国、苏联、英国等组成同盟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组成轴心国,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
01
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涉及
更多国家和人口。
2. 科技与武器
0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许多新式武器和技术,如原子弹、
雷达和喷气机等。
3. 国际秩序与格局
0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的冷战秩序。
05
战争反思与教训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https://img.taocdn.com/s3/m/3d47ac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9.png)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战争被视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两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两场战争的背景、原因、进程以及影响进行探讨,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对比和评估。
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结束于1918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
其爆发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欧洲列强之间的政治和军备竞争,以及争夺殖民地和贸易市场的利益。
此外,还有民族主义的兴起、帝国主义的扩张以及军备竞赛的加剧,都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区主要集中在欧洲,战事开始后,各国迅速加入其中。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武器的发展,战争的规模空前巨大。
新的武器,如机枪、毒气和坦克等,给战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和杀伤力。
战争的初期,两个交战阵营为了争夺控制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攻,但形势在经过数年的流血冲突后,逐渐陷入了胶着状态。
然而,在战争的进程中,美国的加入改变了战局。
1917年,美国宣布对德国宣战,为协约国一方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支持。
而这一决定最终成为了战胜德国的关键。
1918年,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然而,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长治久安的和平。
战争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伤痛,使得整个世界陷入了动荡不安的状态。
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不仅未能公正地解决各国利益分配问题,还对德国进行了严厉惩罚,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持续了六年之久,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巨大的战争破坏。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未能解决的政治、经济和种族问题引发的。
纳粹德国的崛起,以及其对欧洲的侵略行为,成为了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https://img.taocdn.com/s3/m/569916fc87c24028915fc3e6.png)
二战的启示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
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团结就是力量。
④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二战胜利原因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法西斯恐怖独裁反人类、反社会,违背历史潮流,威胁世界和平,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法西斯国家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战的教训
(1)各大国在战争开始不应推行绥靖政策,应将法西斯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
(2)各大国应早一点消除因政治制度的不同而产生的隔阂,积极联合;
经济危机的影响;
法西斯的扩张;
英法美的绥靖纵容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过程
开始: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同盟国 与 协约国
(德意奥) (英法俄)
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三条战线:西、东、南三线
三大战役:马恩河、凡尔登(转折战役)、索姆河战役。
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开始: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苏德战争爆发
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发动国、军事集团
德国、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
德国、轴心国集团
性质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①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②性质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③一战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比较表
![二次世界大战比较表](https://img.taocdn.com/s3/m/4e3bb99abceb19e8b9f6ba0f.png)
(一战转折点)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②这场帝国主义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加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疫病等夺去生命的超过一千万。
A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B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C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D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E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间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26个国家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比较表2011.11
名称
起止时间
根本原因
交战双方
性质
开始标志
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结果
影响
启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7→1918.11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或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盟国(德、奥匈、意)→协约国(英、法、俄)
是一次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①1941.6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上的第一次大失败。苏联红军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全世界人民受到极大鼓舞。②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12.7)此次战争突出日本法西斯的野心与骄横,它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空前扩大。③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④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主要依据是德军从此被迫转入战略防御}。它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⑤1943年意大利新政府向反法西斯投降。⑥诺曼底登陆(1944.6.6)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它加速了法西斯灭亡,对德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⑦1945年2月,召开雅尔塔会议。⑧1945.5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争以法西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https://img.taocdn.com/s3/m/1615216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5.png)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战争原因:一战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二战为法西 斯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的较量
参战国家:一战涉及33个国家,二战涉及61个国家
战争规模:二战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伤亡人数更多
战争结果:一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转折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1916年,法德两国展 开激战,最终德国失败,此役成为一战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 苏德战争中,苏联取得胜利,此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和战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的重要战略和 战术:包括阵地 战、消耗战和潜
章节副标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后果
战争对欧洲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速了欧洲的衰落。 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导致了国际联盟的成立,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战争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促进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推动了民用科技的进步。
战争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战争原因: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和扩张,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军 国主义势力威胁到世界和平
直接起因: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1939年德国进攻波 兰,导致英法对德宣战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之处
战争起因:均由国际政治和 军事紧张局势升级引发
战争范围:两次世界大战都 波及全球,涉及众多国家和
民族
战争原因:均源于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争夺和矛盾
一战二战对比表格
![一战二战对比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48a7734e6c175f0e7cd1378f.png)
一战二战对比表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间1914——1918年1939——1945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过程开始标志: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
国投降开始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
扩大:苏德战争爆发
进一步扩大: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结束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偷袭珍珠港、莫斯科保卫
战、斯大林格勒会战、诺
曼底登陆
交战双方
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轴心国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
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对世界政治格局的
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
二战胜利的原因(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法西斯恐怖独裁反人类、反社会,违背历史潮流的,威胁世界和平,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法西斯国家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战的启
示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②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一战与二战的对比表
![一战与二战的对比表](https://img.taocdn.com/s3/m/ea32626b76c66137ef061920.png)
开罗会议(《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开辟第二战场)
、
1944年诺曼底登陆(加速灭亡)
1945年雅尔塔会议(战中、战后)
易北河会师、柏林战役
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波茨坦会议(《波茨坦公告》)
美投原子弹、苏对日作战
日本无条件投降
影
响
2.促进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欧亚多国建立
并形成阵营
3.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殖、半殖获得独立
4.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二战期间揭开第三次科技革命序幕
5.催生国际组织:
联合国(1945年~今)
6.促使思想观念变化:
和平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反战和平运动高涨
深刻启示
1.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
直接
(
损失
30多个国家卷入,军民伤亡3900余万,军费开支1805亿美元,间接损失1516亿美元
61个国家卷入,军民伤亡9000余万,军费开支万亿美元,物质损失共4万亿美元
深
远
影
响
1.战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
\
2.促进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项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背
景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在瓜分世界的斗争中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
—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扩军备战
民族主义恶性发展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https://img.taocdn.com/s3/m/85090a47bb68a98270fefa46.png)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1)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
世界历史上的世界大战与冷战一战二战冷战等
![世界历史上的世界大战与冷战一战二战冷战等](https://img.taocdn.com/s3/m/acee28e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a.png)
世界历史上的世界大战与冷战一战二战冷战等世界历史上的世界大战与冷战世界大战与冷战是国际历史上两个极具影响力的时期,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及冷战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下面将对这三个时期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是一场全球性冲突,参与国家众多。
起因主要是欧洲列强间的相互竞争、领土争夺以及民族矛盾的激化。
战争初期,各方都怀有迅速取胜的希望,但实际上战争因为工业化战争的特点而变得异常惨烈和持久。
战争中,新兴武器和战术的使用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城市破坏,给各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压力。
最终,1918年,联军获胜,德国战败,战争结束。
一战不仅导致了2000万人丧生,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是一场极具全球影响力的战争。
起因主要是战胜国对一战和平条约的不满与抗议,以及希特勒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
这场战争涉及到全球大多数国家,主要分为两个阵营:轴心国(纳粹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和同盟国(英国、苏联、美国等)。
二战中,纳粹德国发动了数次对欧洲的侵略战争,同时日本也发动了对亚洲国家的侵略。
战争期间,如纳粹大屠杀和原子弹爆炸等事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伤痛。
最终,1945年,轴心国全部战败,战争结束。
二战共夺去了7000万人的生命,给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伤痛。
三、冷战冷战是指1945年到1991年间,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与竞争。
这个时期并没有直接发生开战,但通过意识形态的对立、军备竞赛和在各地的代理战争等方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实际上进行了一场“冷暴力”对攻。
这场冷战主要涉及到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大量核武器的研发和生产,此举加剧了核战争的风险。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世界迎来了新的局势。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c9adf2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8.png)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专题九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知识线索线索一两次世界大战线索二国际格局的演变二、专题演练1.如果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学习主题,以下属于这一主题的内容是①巴黎和会②杜鲁门主义③《北大西洋公约》④科索沃战争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随着苏联解体、两极解体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B.经济发展不平衡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D.地区冲突激烈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式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B.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C.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世界大战的硝烟因时间推移而消逝,却带给人类永久的反思。
下列关联不正确的是A.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B.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C.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D.1945年德国法西斯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下面三幅地图,按一战前夕、冷战时期、冷战之后顺序排列的一组是①②③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7.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为它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所抵消。
”以下国家的发展史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的是①1799——1814年的法国②1933——1945年的德国③1933——1945年的美国④1936——1945年的日本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极格局的相同点有①都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②都由大国所控制③都是在大战后形成的④都因大战而解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家关系结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https://img.taocdn.com/s3/m/9afc63e5bb4cf7ec4afed0f4.png)
1.成立聯合國(戰時1945)
2.美蘇兩強對立,陷入冷戰局勢
3.共產勢力迅速擴展
4.殖民地紛紛脫離母國獨立
歐洲、亞洲、北非、大洋洲為主要戰場
戰局變化
1917年:美國參戰、俄國退出
1941年:美國參戰
美國參戰
1.德國無限制潛艇政策
2.德國煽動墨西哥反美
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
戰爭結果
1918年停戰
1945年,德國、日本宣布投降
戰敗國
德、奧、匈、土、保
義(1943.9.8)、德(1945.5.7)、日(1945.8.14)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比較
比較項目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間
1914 - 1918
亞洲戰場:1937 - 1945
歐洲戰場:1939 - 1945
主要參戰
國 家
1.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義大利、美國、日本、中國等國
2.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
1.軸心國:德國、義大利、日本
2.同盟國:英國、法國、蘇聯、美國、中國等
戰前
危機與侵略
摩洛哥危機、巴爾幹危機
1.日本:九一八事變(1931)、一二八事變
2.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
3.德國:侵略奧地利、捷克
導火線
七七事變(1937)
2.歐洲戰場:德國入侵波蘭(1939)
影響地區
以歐洲為主,延伸至各參戰國的殖民地
召開會議
戰後召開:1919年巴黎和會
戰時召開:
1.1942年元旦聯合國宣言
2. 1943年11月開羅會議
3. 1943年11月底德黑蘭會議
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
![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fad9a7714693daef5ef73df0.png)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枪击 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这 就是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导火线。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 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慕尼黑阴谋
时间: 1938年9月
识记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主要事件、 性质及影响。
识记雅尔塔会议的内容,理解萨拉热窝 事件和慕尼黑阴谋。
讨论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及对世界格局 的影响。
感受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 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时间 根本原因 导火线 过程
军事集团 性质 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 发挥更大作用,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 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法西斯;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
的作战; 4、美苏私下磋商,损害了中国等国的主权。
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产生了什 么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中国 都参加了,结果怎样?)
发展中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 平的重要力量,你认为中国 应该怎样去维护世界和平与 安宁?
地点: 德国慕尼黑
参加国: 德、意、英、法
内容: 割苏台德区给德国
影响:
把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 推向顶峰,助长了法西 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 二战的爆发。
雅尔塔会议
时间:1945年2月 参加者: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
苏联(斯大林) 地点:雅尔塔 主要内容: 1、打败德国以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
《
凡 尔 赛 和 约 》
世界大战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https://img.taocdn.com/s3/m/a5c970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9.png)
世界大战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惨痛的时期之一,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最具代表性的两次战争。
这两次大战不仅在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在性质、原因、战争方式和影响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同时又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分析并比较这两次世界大战,以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演变和不同背景下的人类命运。
一、战争背景与爆发原因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至1918年,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之间的殖民地争夺、民族矛盾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利益冲突。
其中,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波斯湾地区的资源争夺、阿尔及利亚的自治要求等都是此次战争背后的直接导火索。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至1945年,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企图恢复国家威望的努力。
纳粹德国的崛起和意大利法西斯的扩张,以及日本对亚洲地区的侵略,都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二、战争过程与参战国家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涉及的国家众多,主要分为两个联盟集团。
一方是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另一方是以德奥意为首的同盟国。
战争期间,科技武器如毒气、坦克、飞机等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战争还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士兵伤亡。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由两个大联盟展开,即以盟军为核心的同盟国和以轴心国为核心的敌对势力。
轴心国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而同盟国由英美苏等国家组成。
此次战争中,科技武器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如原子弹在二战中首次被使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战争的影响与启示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终结果是协约国胜利,但战争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和庞大的经济损失。
此次战争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种族、宗教矛盾等问题在此次战争中也显露无遗。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盟军胜利告终,但这场战争导致约7000万人丧生,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始标志结束标志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性质对立集团主要战场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18年11月德国投降(1939.9----1945.9)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萨拉热窝事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掠夺战争同盟国、协约国欧洲战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西欧战场、苏德战场、亚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一战凡尔登战役(法国境内)——一战的转折点1、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3、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转折点主要战役二战4、二战中和苏联有关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5、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6、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三次突袭:德国闪击波兰、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结果影响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这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参战各国共伤亡三千多万人,其中轴心国失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场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第二次历史的发展进程。
启示1、应该发扬国际社会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强国际间的支持与协作,团结就是力量;2、正义必将战胜邪恶;3、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被战争、饥饿、疾病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如何避免战争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1)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1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
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
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
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两极格局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2)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2(4)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6)体系的性质不同。
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三)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前两次世界格局变动的不同(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地位变化的。
(3)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的局面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所以,新旧世界格局的交替过程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四)推动或制约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
(五)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的三种类型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
2.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侵略与反侵略、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与斗争。
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六)制约各国相互关系和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1.各国的国家利益。
2.各国的综合实力。
3.各国的意识形态。
4.地缘政治的存在。
5.各国的历史传统。
各国长期的6.各国的国内斗争。
(七)认识1.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国际经济关系,它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
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源,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4.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国家间的竞争实际就是实力的较量。
5.冲突和合作是国际关系中最活跃、最鲜明的特征。
6.地缘关系也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7.在近现代史上的国际格局中,由于各国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其冲突和摩擦也就不可避免。
因此,任何格局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孕育着变动的因素。
因而任何一种格局,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八)20世纪中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三次变动后的国际地位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条”等,遭到无理拒绝,华盛顿会议签定《九国公约》,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2.雅尔塔体系中: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作出重大奉献,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3.两极解体,多极化形成过程中: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
(九)和谐世界1、我国为建立和谐世界所作的努力(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70年代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等。
(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战略,加入APEC、WTO、创建上海经济合作组织。
(4)加强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9.11”后,我国与国际社会相互合作,联合反恐等。
(5)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的主张。
(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2、建立和谐国际秩序的举措(1)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