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学-种质资源

合集下载

园艺植物育种学(3.9)--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

园艺植物育种学(3.9)--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

第三章 种质资源一、名词解释1.种质: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

2.种质库:又称基因库,是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它由许多个体的不同基因所组成。

3.种质资源:指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

4.作物起源中心:指现在栽培作物都是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分别陆续从相应的野生植物演化而成。

早期人类被难以跨越的沙漠、山脉和海洋所阻隔,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隔离区产生了自己的农业,只能在特有的隔离范围内利用和驯化当地的植物,这就形成了地球上大大小小的独立的作物起源中心。

5.有性繁殖:指生物通过有性过程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

6.无性繁殖:指生物利用营养器官或体细胞等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

7.自花授粉:在自然情况下,雄蕊的花粉一般不需借助外力即可直接授到本花雌蕊的柱头上,一般自然异交率在5%以内。

8.异花授粉:在天然授粉情况下,雌蕊主要依靠异株或同株异花的花粉完成授粉、受精,天然异交率在50%以上。

9.常异花授粉:在自然情况下,这类植物以自花授粉为主,但也能异花授粉,天然异交率达5%~50%。

二、问答题1.论述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及保护种质资源的迫切性。

种质资源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自然财富。

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和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一个国家或研究单位拥有的种质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对其保存、特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其育种效果的决定因素,也是衡量其育种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种质资源正在流失,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2.起源于中国的园艺植物有那些?蔬菜:韭菜、大白菜、茼蒿、山药、荸荠、大豆、金针菜、萝卜、慈菇、茭白等。

果树:苹果、梨、桃、李、杏、樱桃、枣、柿、栗、猕猴桃、柑桔类、枇杷、龙眼、荔枝等。

观赏植物:银杏属、金钱松属、水杉属、水松、珙桐属、观光木属;百合属、龙胆属、绿绒蒿属、萱草属的多个种;梅花、桂花、菊花、荷花、中国水仙、牡丹、黄牡丹、芍药、月季花、香水月季、栀子、南天竹、腊梅、金茶花、翠菊。

园艺植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2

园艺植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2

园艺植物育种学种质资源:携带有各种种质的植物个体,是育种上的基本材料,具有末来新品种所需要的性状。

远缘杂交:指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之间的杂交,如亚种间、种间、属间、科间的杂交。

输出性状:存在于轮回亲本中的优良性状,用来改良或弥补轮回亲本中某1~2个缺点,它最好是由少数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

品种审定:是法律规定的、新品种育成或新品种引进时,在推广之前政府主管部门对作物品种管理的一项规范措施,以审查其能否推广及其推广范围。

雌株系:指雌雄异株作物,如菠菜,通过选育获得遗传稳定,系统内全部为纯雌株或大部分为纯雌株,少部分为雌二性株系的群体。

雄性不育系:通过人工选育,在雌器官发育正常的两性花或雌雄同株植物中获得遗传性稳定的雄性不育系统。

杂种不稔性:远缘杂交后代由于生理上的不协调而不能形成生殖器官,或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而不能结籽的现象。

良种:由良种繁育单位生产的,供生产使用的优良种子。

繁殖系数:一粒种子经一次繁殖后所增加的倍数。

品种退化品种在繁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其逐渐丧失优良性状,失去原品种典型性,这一现象通常称为品种退化。

基因库指某一物种所包含的各种基因的总和它们在各种不同水平上进行安全保存和繁殖的场所。

种质决定生物种性,能将生物的遗传信息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

引种由外地或外国引进新品种或育种的材料,称为引种。

株系由一个植株繁殖出来的后代群体。

杂种优势遗传性有差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综合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现象。

体细胞杂交是在离体条件下将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培养并获得杂种细胞的再生植株。

原种:由原原种繁殖而来,具有很高的纯度,良好的种性,用来生产良种的种子。

生物学混杂由于隔离不严,使非本品种的配子参与了授粉受精,从而导致品种产生退化的现象。

品种人类在一定的农业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创造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基本一致、遗传性稳定的栽培植物群体。

育种学复习资料(级农学班)2

育种学复习资料(级农学班)2

育种学复习资料(级农学班)2《育种学》一、名词解释2、经济性状:指符合人类的生产要求,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关系最密切的动植物性状。

3、自交不亲和: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4、种质资源: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5、生态类型:在同一物种变种范围内,在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与当地的主要生态条件相适应,遗传结构也基本相似的作物类型。

6、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7、混合法:在自花授粉作物的杂种分离世代,按组合混合种植,不加选择,直到估计杂种后代纯合百分率达到80%以上时(约在F2—F6)才开始选择一次单株,下一代成为株系,然后选拔优良系统进行升级试验。

8、衍生系统法:由F2或F3一个单株所繁衍的后代群体分别称之为F2或F3衍生系统。

这种方法是在F2或F3进行一次株选,以后各代分别按衍生系统混合种植,而不加选择。

对衍生系统进行测产,测定结果只作参考,淘汰明显不良的衍生系统,并逐代明确优良的衍生系统,直到产量及其他有关性状趋于稳定的世代(F5-F8),再从优良衍生系统内选单株,下一年种成株系,从中选择优良系统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直至育成品种。

9、一环系:由地方品种,综合品种和人工合成群体分离出的自交系。

10、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中分离出的自交系。

11、回交: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连续多代杂交。

12、一般配合力:一个纯系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它性状的平均表现。

13、特殊配合力:某杂交组合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差。

14、雄性不育系:在两性花或雌雄同株植物中,雌蕊发育正常,但遗传性上自身造成无花粉或花粉失去活力的植株所构成的品系。

15、雄性不育恢复系:凡雌雄蕊正常,自交结实,能用作不育系的授粉亲本,并使杂种一代恢复正常育性的品种或品系。

园艺植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园艺植物育种学名词解释

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 学。

育种目标:育种目标就是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也就是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自然、生 产及经济条件下的地区栽培时,应具备的一系列优良性状的指标。

种质资源:把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统称为种质资源。

引种:引种驯化简称为引种,就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野生植物)或栽培区域(栽 培植物)人为的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 类、类型和品种。

遗传力:遗传力就是亲代性状值传递给后代的能力大小。

选择反应:数量性状的选择效果,决定于选择差与遗传力的乘积,称为选择反应。

芽变:芽变是指发生在芽内分生组织细胞中的突变,属于体细胞突变的一种。

群体品种:群体品种是指群体遗传组成异质,个体杂合,其品种群体可以表现差异,但必须 有一个或多个性状表现一致,与其它品种相区分。

5育种:又称组合育种,它是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 组合到杂种中,对其后代进行多代培育选择,比较鉴定,以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 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i:两亲杂交是指参加杂交的亲本只有两个,又称成对杂交或单交。

多亲杂交是指三个获三个以上的亲本参加的杂交,又称复合杂交或复交。

回交:杂交第一代及其以后世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回交。

单交种:两个自交系之间的杂种一代称为单交种。

双交种:双交种是4个自交系先配成两个单交种,再用两个单交种配成用于生产的杂种一 代。

三交种:三交种是用两个自交系先配成单交种,再以单交种作母本与第三个自交系杂交而成 的杂种一代。

交。

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植株,在生活力、生长势、 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超过双亲的现象。

自交衰退:异花授粉植物在进行连续多代自交后,会出现生理机能的衰退,表现为支柱生长 势、抗病性和抗逆性减弱,生活力下降,经济性状退化,产量降低。

育种名词解释

育种名词解释

1.种质资源:把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同成为种质资源。

2.引种:引种驯化简称为引种,就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野生植物)或栽培区域(栽培植物)人为的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3.杂交育种:又称组合育种,它是通过人工杂交的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上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种中,对其后代进行多代培育选择,比较鉴定,以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4.单倍体:是指由未受精配子发育而成的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

5.综合品种:是由异花授粉植物的若干个经济性状配合力良好、彼此相似的家系或自交系在隔离条件下随机交配组成的复杂群体。

6.单株选择法:按照选择标准从原始群体中选出一些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留种,下一代单独种植一个小区形成株系(一个单株的后代),然后根据各株系的表现,鉴定各入选单株基因型好坏的方法。

7.诱变育种:利用人工诱发的遗传物质变异以育成新品种的途径称为诱变育种。

8.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植株,在生活力、生长势、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超过双亲的现象。

9.一般配合力:又称普通配合力,指一个亲本品种或品系与其他品种(系)杂交所得的一系列杂交组合后代某一性状的平均表现。

10.特殊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是指某特定杂交组合的某形状实测值与根据双亲一般配合力算得的理论值的离差。

11.远缘杂交:指分类学上不同种、属以上类间的杂交,所以又叫分类学杂交。

12.轮回选择:即利用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生物体杂交后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亲本的表现,达到生产的要求。

13.自交不亲和性:是指两性花植物,雌雄性器官正常,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能正常结子,但是花期自交不能结子或结子率极低的特性。

14.雄性不育性:指两性花植物,雄性器官发生退化或丧失功能的现象。

15.内照射:是把某种放射性同位素引入被处理的植物体内进行内部照射。

育种学名词解释

育种学名词解释

1.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培育植物优新品种的原理和技术的科学。

2.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运用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将目的基因或DNA片段通过载体或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经细胞复制增殖,新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最后从转化细胞中筛选有价值的新类型构成工程植株,从而创造新品种的一种定向育种新技术。

3.种质:种质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

4.种质资源: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是指在引种、选择育种工作中用来作为选择、培育或改造对象的那些植物。

5.品种:品种是经过人类长期驯化、栽培和选择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生产资料;是适应一定地区的自然和生产条件下栽培的园林植物群体生态类型。

6.简单引种:引进来的种或品种,有的表现很好,可以直接利用(简单引种)7.引种:引种驯化简称引种,是将一种植物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种植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8.驯化引种:表现不好,常常有不服水土的现象,需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使其改变遗传性,慢慢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叫做驯化(驯化引种)。

9.单株选择法:把从原始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的种子分别收获、保存、繁殖的方法。

10.混合选择法:从一个原始混杂群体或品种中,按照某些观赏特性和经济性状选出彼此相似的优良个体,然后,把它们的种子或种植材料混合收取、混合保存、混合繁殖,然后与标准品种比较、鉴定,从而选育出新品种的方法。

11.芽变:一种体细胞突变,即植物芽的分生组织细胞自然发生遗传物质变异,当芽萌发成枝条时,在性状上的表现与原来类型不同的现象。

12.芽变选种:将具有特殊优良性状变异的枝条进行选择、鉴定,从而培养出新品种的方法。

13.杂交:基因型不同的配子间结合产生杂种的过程。

14.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有性杂交获得杂种,继而选择、培育以创造新品种的方法。

育种学种质资源的名词解释

育种学种质资源的名词解释

育种学种质资源的名词解释育种学是一门致力于改良植物和动物的遗传特性的学科。

在进行育种工作时,育种学家使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选择和组合不同的遗传物质,以改善作物的产量、抗病性、逆境适应性等重要性状。

而种质资源则是育种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植物和动物的遗传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人类获取和保存的各种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

这些遗传物质包括不同种类和品种的种子、植物组织、细胞、DNA样本和冷冻胚胎等。

种质资源的保存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包含了多样性和遗传变异,为育种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在种质资源中,育种学家可以找到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物种和品种,甚至可以发现部分耐受病虫害的群体。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通常由农业研究机构、植物园和种子库等进行。

这些机构会根据植物和动物的原始分布,采集样本,并将其保存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保证其长期可用。

种质资源的保存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种最常见的方式是冷冻保存。

通过冷冻,种质资源可以长期保存,同时也可以防止遗传物质的进一步变异。

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于育种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育种学家通过对种质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可以寻找到对特定环境条件具有高产、耐逆性或优良品质的个体,将其与其他互补基因型进行杂交,从而产生更好的后代。

种质资源的利用也有助于增加植物和动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提高物种抵抗力和适应性,减少疾病和环境问题的风险。

除了利用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种质资源的研究也可以为育种学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研究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和表达差异,育种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和动物的基因功能和遗传机制。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对于特定物种的育种改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进一步的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面前,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变得更为重要。

通过充分挖掘种质资源的潜力,育种学家可以培育出更抗逆、高产和优质的作物品种,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同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环节。

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作物育种技术课件)

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作物育种技术课件)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物育种技术 》
——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016.02.28
目录 CONTENTS
一 种质资源的概念 二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一、种质资源的概念
种质:指亲代传递给子代 的遗传物质。 种质资源: 广义地讲,植 物中可用于育种栽培或其 它生物学研究的各种植物 类型及品种,都可称作种 质资源。
(一)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 的物质基础 1.“绿色革命” 与小麦矮 源Rht1、Rht2;台湾“低 脚乌尖”水稻矮源有关。 2.杂交水稻“野败”雄性 不育的发现,使我国及世界 杂交水稻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二)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水稻籼稻矮源“低脚乌尖”与小麦矮源“农林10号” 对“绿色革命”的贡献。 2 .油菜品种“Libo”、“Bronowski”与双低油菜的选 育。 3 .玉米高赖氨酸突变体Opaque-2与玉米营养品种的改 良。 4 .小麦1BL/1RS易位系与世界小麦抗锈病育种。
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三)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 (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一、种质资源的概念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 ,基因 资源 ,基因库。
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选 育的品种、引进品种、突变体、野生 种、近缘植物、人工创造的各种生物 类型、无性繁殖器官、单个细胞、单 个染色体、单个基因、甚至DNA片 段,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 都能归入种质资源之内。
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作物育种学复习

作物育种学复习

作物育种学一、名词解释1、自交不亲和:是指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2、近等基因系:具有相似遗传背景、而只在个别性状上有差异的许多品种;3、种质资源: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4、育种目标: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即在一定地区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要选育出的品种应具有哪些优良性状以及各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指标;5、稳产:优良品种在推广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产量变化幅度较小,在环境多变的条件下能够保持均衡的增产作用;6、经济系数: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7、引种:广义的引种crop introduction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品种、新植物、新作物、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或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或遗传资源材料;从生产的角度讲,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入优良新作物或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种植;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通过性状鉴定、选择,再经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9、驯化则是人类使植物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能力、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利用的过程10、间接鉴定:根据性状间的相关变异的原理,借助于与目标性状有高度相关的性状的表现来对目标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间接鉴定;11、直接鉴定:根据性状的直接表现对其进行鉴定的方法称为直接鉴定;12、田间鉴定: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有关性状进行的鉴定称为田间鉴定;13、室内鉴定:品质等生理生化性状则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借助于某些实验仪器设备才能进行鉴定;14、自然鉴定:当被鉴定的性状在自然条件下能正常、充分地表现时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对其进行的鉴定,这就称为自然鉴定;15、诱发鉴定:在人工诱发条件下所进行的鉴定称为诱发鉴定;16、杂交育种:不同品种之间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以育成纯系新品种的育种方法;17、组合育种:是将分属于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通过杂交分离和重新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型,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其遗传机理主要是基因的重组和互作;18、超亲育种:将分散在不同亲本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多个微效基因积累于一个个体中,形成在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其遗传机理在于基因的累加与互作;19、一般配合力:指某一亲本品种与其它一系列品种杂交后,杂种后代F1在某个性状上表现的平均值称为这一亲本品种在该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 20、核心亲本:指综合性状优良、一般配合力高、在育种工作中使用频率高、以它们为亲本容易培育出新品种的种质材料;21、杂交方式:是指在一个杂交组合里要用几个亲本以及各个亲本杂交的先后次序;22、外照射:指被照射的种子或植株所受的辐射来自外部某一辐射源,如钴源、X射线源和中子源等;23、内照射:将辐射源引人生物体组织和细胞内进行照射的一种方法;24、远缘杂交:通常将植物分类学上不同种species、属genus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称远缘杂交wide cross 或 distant hybridization,所产生的杂交种称远缘杂种;25、异附加系:是指某物种染色体组型的基础上,增加一对或两对其他物种的染色体,从然形成一个具有另一物种特性的新类型;26、异替换系:是指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取代而成为一新类型;27、异位系:是指某物种的一段染色体和另一物种的相应染色体的片段发生交换后,基因连锁群也随之发生改变外而产生的新类型;28、单倍体:是指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的孢子体n;29、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一般是指遗传性状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以及产量、品质等性状超过其双亲的现象;30、中亲优势:是指杂交种的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P1和P2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除以双亲平均值;31、超亲优势:指杂交种F1的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高值亲本HP的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除以高亲平均值;32、超标优势:指杂交种F1的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当地推广品种CK同一性状的平均值差数除以CK平均值,也称为竞争优势;33、杂种优势指数:是指杂交种F1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同一性状的平均值的比值;34、自交系:是经过多年多代的连续人工强迫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纯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35、配合力:是指一个亲本与另一个亲本杂交后所产生的杂种一代的生产力或其它性状表现的水平;36、特殊配合力:是某特定的组合F1的某一性状数值与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数值的偏差;37、雄性不育:是指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性配子而失去生殖功能的特性;38、高不育系:是指有少量自交结实的不育系,这种自交结实的种子能够使高不育特性得以遗传;39、田间试验设计按照试验的目的要求和试验地的具体情况,将各试验小区在试验地上作最合理的设置和排列,称为田间试验设计;40、重复:重复是指试验中将同一试验处理设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试验单位上;41、随机排列:随机排列是指试验中的每一处理都有同等机会设置在一个重复中的任何一个试验小区上;42、局部控制:在小环境或小组内使非处理因素尽可能一致,实现试验条件的局部一致性,这就是局部控制;43、边际效应:指小区两边或两端植株的生长环境与小区中间植株的生长环境不一致而表现出差异;44、生长竞争:指当相邻小区种植不同作物或相邻小区进行不同肥料等处理时,由于株高、分枝分蘖力或生长期的不同,小区边际通常有一行或多行受到影响;45、区域试验:由品种审定机构在省级或省级以上的范围内按不同生态区域统一布置的、以鉴定作物新品种使用价值和适应区域范围的一种多点试验;46、品种适应性:作物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范围和在一定范围内的适应度;47、品种稳定性:生物体能自身调节表现型的状态,以适应于变动的环境,使其生长发育,并保持主要性状相对稳定的能力;48、作物细胞工程:以作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in vitro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愿产生某种物质的过程;21、胚胎培养是指使胚及具胚器官如子房、胚珠在离体无菌培养条件下简答题:1、简述天然异交率的测定过程;答:在作遗传试验确定自然异交率时,应选用遗传简单的、由单基因控制的性状作为标志性状;通过选用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品种间异交情况进行测定;一般作法为:选具隐性性状的品种作母本,用具纯合显性性状的另一品种作父本;按父、母本成间行或围绕式种植,任其自由授粉,从母本植株上收获种子,统计F1群体中显性性状个体百分率,即为自然异交率;++++++++++++++0000000+0+0+0++++++++++0+0++0000000+0+0+0+┇┇父母本间行种植围绕式种植+父本0母本自然异交率%=F1中显性个体数/F1总个体数×1002、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答:一、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三、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四、必须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3、简述“纯系学说”的主要内容;答:1.在自花授粉植物的自然品种群体内,通过单株选择可以分离出若干个纯系,表明原始群体是由若干种纯系组成的混合群体,这种基于种群本身的分化,对其进行选择是有效的;2.在同一纯系内继续进行选择是无效的;因为同一纯系群体内各个体的基因型都是纯合的而且是相同的,在同一纯系内,不同的性状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这些变异只影响个体的体细胞,而不影响生殖细胞,即这些变异性是不能遗传的,因而对其进行选择是无效的;3、纯系学说还强调了通过后代鉴定来判断所得到的变异是否属于遗传,这一结论对作物的选择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试述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作物品种群体的自然变异和纯系学说;★纯系是自花授粉作物一个纯合体自交生产的后代,即同一基因型组成的群体;★纯系学说是自花授粉作物纯系育种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把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在育种工作中,通过后代坚定选择可遗传的变异;★作物群体自然变异的原因:1自然变异引起基因重组;2自然变异;3新育成品种群体中的变异;5、简述杂交育种的原理1、基因重组,综合双亲优良性状2、基因互作产生新的性状3、基因累积产生超亲性状6、简述选配亲本的一般原则(一)杂交的亲本必须具有较多的优点,无突出的缺点,而且在主要性状上优缺点应尽可能达到互补,并且主要性状突出;1.亲本优点多;2.目标性状突出;3.缺点少而且易克服;4.亲本间优缺点互补;其中重点是优缺点互补;其基本遗传理论是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 (二)亲本之一最好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推广品种(三)注意亲本间的遗传差异,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材料相互杂交(四)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7.杂种后代处理的方法、程序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杂种后代处理的方法有:一系谱法:从杂种的第一次分离时代单交F2,复交F1开始,进而进行连续性的单株选择,直到选得优良而又整齐一致的系统,进入产量比较试验;程序:亲本选配,配置组合—→点播,组合编号,淘汰不好组合,去除假杂种、杂株、劣株;分组混合收获、脱粒—→按组合点播品,选优良单株,分株收获和脱粒→ F2中选择单株点播种或株行;选出优良系统再从中选择优良单株,分株收获和脱粒—→按系统把中选单株播成系统,选优良单株,分株收获脱粒,少量稳定品系进行产量试验—→边实验边选择—→稳定品系、进行生产试验、繁殖种子、示范推广;优点:1能较早集中精力于优良株系,可及时组织试验、示范、繁殖; 2系统间的亲缘关系十分清楚,便于查源,便于研究;缺点:1中选率低,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易丢失;2工作繁重;二混合法:程序:亲本选配、配置组合—→混合播种、混收、混脱粒—→F1—→F2—→F3—→混合播种、开始选株单收、脱粒—→F5入选单株、种成株行—→产量试验,繁种;优点:1早代不选,混收混种,工作简单;2与系谱法比,多基因控制的优良性状不易丢失;缺点:1可能丢失早熟、耐肥、矮杆等类型;2单株难选,因对单株的上下代历史关系不清楚,不能进行比较,优良类型不易确定,评定取舍较难;3选育年限较长;9、衍生系统的工作要点衍生系统法的工作要点是: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分离世代进行一次选株,以后世代则混播该单株的衍生系统即单株的混合群体而不加以选株,对衍生系统进行测产作为评定优劣的参考,根据综合性状和测产的结果淘汰不良系统,并逐代明确优良的系统;保留优良的系统不再选株,在淘汰系统中的不良单株后混合收获,下年混播;直到性状趋向于稳定的世代F5~F6再进行一次选株,下年种成株系,从中选择优良系统进行比较试验,直至育成新的品种;10、衍生系统的特点衍生系统法实际上是系谱法和混合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兼有系谱法和混合法的优点,又在不同程度上消除了两者的缺点;衍生系统法可以在F2或F3针对遗传力高的性状进行选择,而在后期世代针对遗传力低的性状进行选择;与系谱法相比,在早期世代按株系种植,可以尽早获得优良的株系,发挥了系谱法的长处;采用系谱法要连续在系统内选择单株,选株太多会增加工作量,选株太少又可能丧失优良的基因,而采用衍生系统法不会使所处理的材料在若干世代内增加太多,又可在系统内保存有大量的变异,弥补了系谱法的不足;与混合法相比,在早期世代选株后,按衍生系统混合种植,既减少了工作量,又保存了系统内的变异,又由于分系种植,可以减少在混播条件下群体内不同类型间的竞争,这是混合法难以比拟的;另外,采用衍生系统法能集中精力于有希望的优良材料中进行选择,可以减少在选择世代大量选株的工作量;如果将衍生系统法与系谱法用于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并加以灵活应用,则可以大大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11.简述单籽传法的优缺点优点:1在育种过程中,尽可能保存杂种群体的遗传变异的多样性;2加速杂种群体世代进展的有效途径;缺点:1尽管可加速群体世代进展,但品系的纯化和稳定不及系谱法;2产量试验时差异很大;3每个单株只取一粒种子,可能丢失部分优良基因型,而不理想基因型则予以保留;12.简述回交育种的意义1用于改良品种; 2用于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工作,如将选育雄性不育系或导入标志性状; 3用于远缘杂交工作; 4用于打破基因连锁; 13.简述回交育种法的特点1回交能对杂种群体进行控制,使其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增加育种工作预见性; 2便于加代; 3减少中间试验环节;14.简述回交育种工作的局限性1只能对个别性状进行改良,并且改良后的品种难推广; 2多基因控制的性状难以改良、杂交工作量大; 3在目标性状与不利性状紧密连锁时,回交育种有较大的难度; 4回交群体回复为轮回亲本基因型常出现偏离;15.辐射育种中辐射处理的方法及特点答:辐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外照射和内照射;1外照射:指被照射的种子或植株所受的辐射来自外部某一辐射源,如钴源、X射线源和中子源等;特点:方法操作简便,处理量大,是最常用的处理方法;外照射方法又可分为急性照射与慢性照射,以及连续照射和分次照射等各种方式;急性照射与慢性照射的区别主要在剂量率的差异,急性照射剂量率高,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就可完成,而慢性照射的剂量率低,需要几个星期至几个月或几年才能完成;连续照射是在一段时间内一次照射完毕,而分次照射则需间隔多次照射才能完成;2内照射:将辐射源引人生物体组织和细胞内进行照射的一种方法;特点:①内照射是一种慢性照射,进入植物体内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不断放出射线作用于植物体;②放射性元素在体内的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在生长点、形成层放射性较高;③放射性元素不断衰变,如果这些放射性元素已成为遗传物质核酸的成分,其衰变本身也会有一定的诱变效应;内照射的主要方法有:1浸泡法;将种子或嫁接的枝条放人一定强度的放射性同位素溶液内浸泡;要求事先对种子在一定浸种时间内的吸水量进行大致测定,以确定所需配制放射性溶液的体积,以便在处理时间内将放射性溶液全部吸干;2注入法;将放射性溶液注入植物的茎秆、枝条、叶芽、花芽或子房内;3施人法;将放射性同位素溶液施人土壤中使植物吸收;4合成法;供给植物14CO2,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放射性的14C同化到代谢产物中引起变异;进行植物内照射时一定要十分注意安全防护,在实验室内严格遵守放射性实验室的操作规程,严防放射性污染;16.简述化学诱变剂的特点答:①诱发突变率较高,点突变多,染色体损伤轻,不引起染色体断裂;②生理代谢损伤大,容易引起生活力和可育性下降;③使用所需的设备比较简单,成本较低,诱变效果较好;对人体更具有危险性17.简述诱变育种的特点答:1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一般诱变率在千分之一左右,多种诱变因素可使突变率提高到3%;2改良单一性状比较有效,同时改良多个性状较困难3性状稳定快,育种年限短诱发的变异大多是一个主基因的改变,因此稳定较快,一般经3~4代即可基本稳定,有利于较短时间育成新品种;4诱发突变的方向和性质难于掌握突变类型多种多样,但有益变异性状少,要求大群体;诱变育种与其它育种方法的结合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诱变育种与生物技术复合诱变18.简述秋水仙破的作用机理答:特异地与细胞分裂中蛋白分子结合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但不影响染色体的复制,因此复制的染色体不能向细胞的两极分开,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形成多倍体;细胞在秋水仙碱处理后,用清水洗净残留的秋水仙碱,细胞可恢复正常;秋水仙碱在适当的浓度范围内,对植物细胞基本上无毒害作用,药剂在细胞中扩散后,无明显的毒害作用,遗传上一般不发生其他变异;19.单倍体在育种上的运用价值答:1缩短育种年限 2克服远缘杂交的困难 3提高诱变育种的效率 4合成育种新材料20.利用杂种优势必需的基本条件答:1、有基因型纯合度高的优良亲本和强优势的杂交组合2 、异交结实率高3、繁殖与制种程序简单易行,种子生产成本低1亲本的繁殖简单易行,便于保持亲本的纯度,提高亲本的种子产量;2杂交制种简单易行,制种产量高;3有健全的种子生产和管理体系;21、简述杂种优势利用中对杂种亲本的要求4分答: a.纯度高基因型纯合,表现型才能整齐一致;b.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一般配合力高的自交系,才能组配出强优势的杂种品种;c.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纯系或自交系农艺性状的优劣直接影响杂种的相应性状;d.亲本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22、简述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4分答:选配亲本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配合力高、差异适当、性状好、制种方便、制种产量高;一配合力高根据配合力测定结果,选择配合力高,尤其是一般配合力高的材料作亲本;两个亲本的配合力最好都高,这样容易得到强优势的杂种一代;若受其他性状的限制,至少应有一个亲本是高配合力的;不能用两个配合力低的亲本进行杂交;如采用的是多亲本配制杂交种如双交,则应将最高配合力自交系放在最后一次杂交;二亲缘关系较远两个亲缘关系较远,性状差异较大的亲本进行杂交,常能提高杂种异质结合程度并丰富其遗传基础,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和较好的适应性;亲缘关系远近有以下表述形式:1.地理远缘国内材料和国外材料,本地材料和外地材料进行组配,由于亲本来自不同的生态区域,可增大杂种内部的基因杂合度,因而优势较大;例如我国推广面积较大的杂种玉米丹玉6号旅28×330和杂种高粱原杂12号原新1号A ×平罗娃娃头等都是地理远缘的品种间杂种;2.血缘较远如选育杂种棉花,以岱字棉系统和斯字棉系统进行组配,由于双亲遗传差异较大,优势表现强大;若亲本血缘近,则异质性不大,优势不明显;3.类型和性状差异较大如玉米硬粒型和马齿型,高粱的南非类型,亨加利类型和中国类型杂交,F1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三性状良好并互补亲本应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较广的适应性,通过杂交使优良性状在杂种中得到累加和加强,特别是杂种优势不明显的性状,如成熟期、抗病性以及一些产量因素等;杂种的表现多倾向于中间型,只有亲本性状优良,才能组配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杂种一代;任何品种系都会有缺点,但要尽量选优点多、主要性状突出、遗传率高、缺点少且易克服,而且双亲优缺点可以互补的品种系作亲本;亲本在遗传上还应是稳定的,亲本种子要纯度高、质量好;利用雄性不育性时,不育系的不育度和恢复系的恢复力都要高;四亲本自身产量高,花期相近亲本自身产量高可以提高繁殖亲本和制种的产量,有利于降低杂种成本;若不受其他因素限制,应以两亲中产量较高的一个亲本作母本,两亲花期相近并以偏早的作母本,这样可避免调节花期的麻烦,保证花期相遇;父本植株最好略高于母本以利于授粉;23.简述化学杀雄剂必须具备的条件4分答:1处理母本后仅能杀伤雄蕊,使花粉不育,不能影响雌蕊的正常发育; 2处理后不能引起遗传变异;3处理方法简便,药剂便宜、效果稳定;4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24、优良“三系”的要求技术指标:不育系:1不育度高且稳定,不育度和不育率达到或接近100%;2具有良好的开花习性,雌性器官发育正常,花期长,每朵花开放时间长,柱头外露等,有利于接受父本花粉,提高制种产量;3综合性状良好,配合力高,品质好,抗性强,易配置出强优势组合;保持系是不育系的同核异质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保持系就有什么样的不育系,所以对优良不育系的要求也是对保持系的要求, 在选育工作中应该先按要求选育保持系然后再通过保持系传递给不育系;恢复系:1恢复系是一个群体整齐性状一致结实正常的纯系;2它能使不育系的不育性完全恢复正常;3它的恢复性不因世代的增加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4恢复力强,配合力好,具有高产潜力,优良性状多5遗传基础丰富,能与不育系保持较大的遗传距离;6株高稍高于不育系,花期较长,花粉量大,有利于异交结实7品质好,抗性强;26.图示说明“三系二围制”利用杂种优势6分答:不育系繁殖田杂交制种田隔离区I繁殖不育系和保持系隔离区II杂交制种和繁殖恢复系不育系×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Srf rf↓Nrf rf Srf rf↓S或NRf Rf↓↓自交与姊妹交↓↓自交与姊妹交不育系保持系杂交种恢复系Srf rf Nrf rf SRf rf S或NRf Rf图三系法利用杂种优势示意图27.简述两系杂种品种选配原则4分。

作物育种学(第三章

作物育种学(第三章

2.齐文和茹考夫斯基对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
将作物起源中心扩大为12个中心: 1.中国—日本中心 2.东南亚洲中心 3.澳大利亚中心 4.印度中心 5.中亚细亚中心 6.西亚细亚中心 7.地中海中心 8.非洲中心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10.南美中心 11.中美和墨西哥中心 12.北美中心
第四节 种质资源工作内容
四.种质资源的保存
1.种植资源保存应掌握一定的原则: ①种植资源经过保存后,必须保持各样本 的生活力。 ②保持原有的遗传变异度。 ③维持样本的一定数量。
2. 种质资源保存范围
①用于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种质。 ②可能灭绝的稀有种和已经濒危的种质, 特别是栽培种的野生祖先。 ③具有经济利用潜力但尚未被利用的种质。 ④普及教育有用的种质。
3.保存的方式
(1)种植保存 (2)贮藏保存种子和营养体生活力的长短,隔 一定的时间在田间种植一次。 材料多时,可进行轮换种植。 种植保存需要注意两点: ①种植条件尽可能与原产地条件相似,以减少 由于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变异。 ②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天然杂交和人为混杂,以 保持原品种或类型的遗传特点和群体结构。
第三章 种质资源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 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 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
一. 种质资源的概念:
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称为种 质资源。(基因资源、基因库、基因银行)
二. 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 源中心学说
显性基因变异 原生起源中心
引出 选择
隐性基因变异 二级起源中心
(次生起源中心)
起源中心的标志
原生起源中心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次生起源中心 ①无野生祖先 ②有新的特有类型 ③有大量的变异 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植物育种学》第二章种质资源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育种学》第二章种质资源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育种学》第二章种质资源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1.种质资源:2.作物起源中心:3.原生起源中心:4.次生起源中心:5.初级基因库:二、选择(20)1.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什么是育种成败最为关键的一步?()A.育种的技术B.原材料的选择C.育种的目的D.育种的时间2.下面不属于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重点的是()A.广泛收集B.妥善保存C.运输管理D.深入研究3.下列不属于哈伦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发展的是()A. 土生型B. 半土生型C. 单一中心D. 多中心4.下列不是种质资源的类型的是()A.一级基因库B.二级基因库C.三基基因库D.四级基因库5.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A.大麦、小麦的变种类型及其多样B.陆地棉、玉米、甘薯、番茄C.木薯、花生和凤梨D.花生、可可、橡胶树6.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不包括()A.收集和保存B.创新和利用C.鉴定D.回收7.地方品种的特点()A.具有对当地生态条件高度适应性B.具有较好的丰产性C.具有栽培作物欠缺的一些重要性状D.不良性状遗传率高,多于杂草共生8.主栽品种具有的特点()A. 具有对当地生态条件高度适应性B. 具有较好的丰产性C. 具有栽培作物欠缺的一些重要性状D. 不良性状遗传率高,多于杂草共生9.野生种质资源的用途()A.可通过远缘杂交及现代生物技术转移进入作物B.培育新品种或进行有关进化论研究C.优良基因的供体D.作为育种的基本材料10.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主要方法不包括()A.分子标记法B.基因工程C.生物信息学分析D.化学分析11.中期库保存环境是什么()A.布袋B.密封玻璃瓶C.密封(真空)D.棕色玻璃瓶12.长期库保存的温度为()A.20℃B.4℃C.-10℃D.-50℃13.初级基因库和次级基因库最大的区别是()A.是否存在生殖隔离B.基因间能否转移C.亲缘关系的远近D.杂种结果不明14.种质资源的研究不包括()A.基因组学B.分子标记C.聚类分析D.化学分析15.智利中心()A.木薯、花生和凤梨B.花生、可可、橡胶树C.普通小麦D.陆地棉、玉米、甘薯和番茄16.不是次生起源中心标志的是()A.无野生祖先B.有新的特有类型C.有大量的变异D.有大量的显性基因17.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具有的特点为()A.具有某些特点而不能成为品种,但具有一些明显的优良性状。

种质资源(共51张PPT)

种质资源(共51张PPT)
庭园多栽培,原产我国中部,在鄂西及秦岭地区常见野生,现各地栽培 ,为早春观赏树种。
花可提取芳香油;花蕾供药用,浸泡生油中,制成花蕾油,可敷治烫伤; 花又能解暑生津。 蜡梅含有挥发油(为1.8-按叶素、龙脑、芳樟醇等)、腊梅 碱、异蜡梅碱、胡萝卜烃、黄色素。
山茶花
学名:Camellia japonica Linn. 英文名:Japan Camellia 科名:山茶科 Theaceae
四、种质资源的研究与评价
(一)种质资源的研究 1. 分类学性状的研究 2. 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 观赏特性的研究 4. 经济性状方面的研究 5. 抗逆性及适应性的研究
(二)种质资源的评价
评价工作的原则 1. 反映特定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 2. 适应多学科研究需要 3. 符合 IPGRI 标准 4. 数量化、编码化、简便化、规范化
(三)种质资源的评价 1. 任务和要求 2. 内容和项目 3. 方法和标准 4. 规范化和现代化
五、种质资源的考查
1、野生种质资源的考查 2、栽培种质资源的考查
3、考察方法 4、考察内容
种质资源的考察征集 1. 组织机构 2. 征集范围 3. 征集方法
4. 种质资源征集登记卡
六、种质资源的保存
我国常绿阔叶植物种质资源 的地理分布状况
中国植被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西南山区:四川、云南、广西
中南山区:湖北山区 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
丰富多彩的中国观赏植物
花期 三、我国花卉种质资源概况
第七章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六、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花型、花色 遗传资源( genetic resources ) 。
花卉资源大国没有成为花卉产业大国!
应有的工作
种质资源的考察 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作物育种学第二章种质资源

作物育种学第二章种质资源
当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时,就被人类分离而 成为栽培的主体。
作物育种学第二章种质资源
瓦维洛夫的作物 起源中心学说
显性基因变异 原生起源中心
引出 选择
隐性基因变异 二级起源中心
(次生起源中心)
作物育种学第二章种质资源
起源中心的标志
原生起源中心
次生起源中心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 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玉米高赖氨酸突变体奥派克2号的发现利用, 大大推动了玉米营养品质育种。可见,农业的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对种质资源 的发掘和利用的程度。
作物育种学第二章种质资源
3.种质资源是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 源
作物育种学第二章种质资源
4.实现新的育种目标,必须拥有更 多的基因资源
作物育种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人 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作物育种 不断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育种目标能否 实现决定于育种家所拥有的种质资源数 量和质量。如在油料、麻类、饲料和药 用等植物方面,常常可以从野生植物中 直接选出一些优良类型,进而培育出具 有经济价值的新作物或新品种。
生态系统退化迅速并不断加快。地球物种消失速度比 自然灭绝的速度要快100到1000倍。
地球史上物种大规模的灭绝发生过五次,最近一次是 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和其他许多物种的灭绝。现 在我们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之际,这是地球上一 个物种(人类)和所有其他物种之间资源竞争的结果。 灭绝过程主要归因于栖息地退化,不断由人类引发的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愈加严重。
第二章 种质资源
作物育种学第二章种质资源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二章种质资源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二章种质资源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不断改良和优化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03
CHAPTER
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种质资源的评价
生态适应性评价
评估种质资源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长表现, 以确定其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范围。
产量与品质评价
对种质资源的产量和品质特性进行评估,以 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
抗逆性评价
评估种质资源对各种不利环境条件的抗性, 如抗旱、抗病、抗虫等。
遗传多样性评价
通过遗传标记等方法评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 样性,以了解其遗传背景。
种质资源的利用方式
直接利用
将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直接用于生产或育种。
杂交利用
利用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差异进行杂交,以创造新的种质或品种。
基因挖掘
通过基因组学手段挖掘种质资源中的有利基因,用于分子育种。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二章种质资 源
目录
CONTENTS
• 种质资源的定义与重要性 • 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 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CHAPTER
种质资源的定义与重要性
种质资源的定义
种质资源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遗传资源,包括栽培种、野生种和中间类 型等。
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 一。
有重要作用。
种质资源的分类
01
根据来源,种质资源可以分为本地种质资源和外来 种质资源。
02
根据利用价值,种质资源可以分为核心种质资源和 一般种质资源。
03
根据遗传关系,种质资源可以分为近缘种和远缘种。

园艺植物育种学(3.1)--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

园艺植物育种学(3.1)--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
1 、就地保存:种质资源在原来所处的生态环境中 ,不经迁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国 家公园、人工圈护稀有的良种单株。
2 、种质圃保存:将种质材料迁出自然生长地,集 中改种在植物园、树木园、品种资源圃、种质资源 圃等处保存。
园艺植物育种学—种质资源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
二、种质资源的保存 3 、种子保存
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保存果树种质材料 89 00 余份,涉及 31 个科 58 个属,占地 120hm2
园艺植物育种学—种质资源
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工作概况 2 、我国种质资源的工作概况 观赏植物的种质资源除全国 100 多个植物
园,迁地保存了当地主要的野生花卉和观赏树木种 类之外,还建立了南宁金花茶基因库、武汉中国梅 花种质资源圃、洛阳国家牡丹基因库、南京菊花种 质资源圃等。
1 、国外种质资源的工作概况 俄罗斯与 40 多个国家或地区有种质
交换关系,每年引进国外新的种质材料 7000~8000 份 ,征集本国材料 3000~4000 份,拥有蔬菜种质材料 6 3000 份。 日本筑波农业研究所种子贮藏管理室保存有 1 70 种作物 32000 多份品种的种子。
韩国也搜集了众多种质材料。
园艺植物育种学—种质资源
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三、种质资源保护的迫切性
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种 质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未来。
现存的生物物种,正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物种的栖息地快速丧失,物种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灭绝速率不断加快。
美国国会技术监督局认为,如果人类消费 方式和破坏作用仍不改变,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 是自然状态的 1000 倍,到 2050 年, 25% 的物种将 陷入绝境。

园林育种学试述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育种学试述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育种学试述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应注意的问题1、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具体内容。

答: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具体内容主要有:育种对象的选择,育种目标的制定以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评价、创新和利用的方法;目标性状的遗传分析、鉴定、标记和选育的原理与方法;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和方法;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和方法;育种不同阶段的试验技术;新品种审定、登录的程序和方法、品种保护措施;品种推广和繁育的程序的方法。

2、园林植物育种目标的制定一般原则。

(1)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2)因地制宜,切实可行(3)重点突出,兼顾一般(4)明确选种的具体性状及其指标(5)注意不同类型品种的合理搭配3、如何制定园林植物的育种目标。

答:园林花卉主要是以其优良的观赏品质被人们所喜爱,观赏品质是花卉育种的首要目标,包括花型、花色、叶形、叶色、株型、芳香、彩斑等;随着花卉生产的发展,抗性育种已成为花卉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包括抗病、抗虫、抗寒、抗旱、耐热、耐盐碱、耐贫瘠、抗污染等;延长花期、培育适宜切花生产的品种、培育低能耗品种也已成为园林花卉的育种目标。

①本地品种资源:对当地自然和栽培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取材方便。

②外地种质资源:反映了各自原产地的自然和栽培特点,具有不同的遗传性状。

③野生种质资源: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抗性基因,但经济性差。

④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具有某些特殊性状的基因。

5、简述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

①就地保存: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存费用较低;但易受自然灾害。

②异地种植保存:基因型集中,比较安全,管理研究方便;但费用较高,基因易发生混杂。

③种子低温保存:种子容易采集、数量大而体积小,便于贮存、包装、运输、分发,但无性繁殖植物及顽拗型种子不易保存。

④离体试管保存:大大节约土地和劳力,繁殖系数高,可免除病毒感染,超低温保存可长期保存种质。

6、引种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北种南移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引种成功的标准:与原产地相比,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能够露地越冬或越夏而生长发育良好;没有降低原来的经济或观赏价值;能够用原来的繁殖方式进行正常的繁殖;没有明显或致命的病虫危害。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2章第二章种质资源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2章第二章种质资源

6
1 2
共69页
16
1.中国—东亚中心
即中国中心。包括中国中部、西部山区及毗 邻的低地。代表性作物为水稻、裸粒无芒大 麦、元棱大麦、荞麦、燕麦、粟、黍、大豆、 小豆、绿豆、红豆、白菜、葱、莴笋、茼蒿、 芍药、牡丹、菊花、杏、银杏、茶等
2021/1/16
共69页
17
2. 印度中心
不含印度西北部旁这普等省而包括缅甸。 代表性作 物为水稻、绿豆、饭豆、豇豆、甘蔗、芝麻、红麻、 胡椒、茄子、丝瓜、柑橘、香蕉、虎尾兰等
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
内 涵
遗传资源 (Genetic Resources)

基因资源 (Gene Resources)

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 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2021/1/16
共69页
3
种质资源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
生物体
无性繁殖器官、组织
细胞 染色体 DNA片断 基因
2021/1/16
共69页
8
4、作物起源、演化、分类、生态、 生理等项研究的物质依据
➢ 提出作物的起源中心学说的基础 ➢ 水稻起源
2021/1/16
共69页
9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theory of origin
center of cultivated plants)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齐文和茹考夫斯基对作物起源
中心学说的补充 Harlan的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
2021/1/16
共69页
10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作物起源中心的定义
瓦维洛夫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七章种质资源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七章种质资源

PART 02
种质资源的分类与收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分类方法
按地理分布
根据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特 征,将其分为本地种质、国内种 质和国外种质。
按遗传组成
根据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组成, 将其分为单一遗传种质和复合遗 传种质。
按利用价值
根据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 将其分为重要种质、一般种质和 低价值种质。
技术创新与应用
基因组学技术
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全面解析植物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育种提供更深入的理 论基础。
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量基因组数据进行处理和 分析,挖掘有价值的基因资源和遗传信息。
智能化育种
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育种过 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 性。
异地保存
将种质资源迁移至适宜的保存地点,进行集中保 存。
设施保存
在人工设置的保存设施内,模拟自然环境进行种 质资源的保存。
保存设施与技术
种子库
用于长期保存种子等繁殖材料的设施,具备 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条件。
基因库
用于长期保存植物活体、种子、组织等遗传 材料的设施,具备适宜的生长环境。
冷冻库
利用低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的设施,包括超 低温冰箱、液氮罐等。
种质资源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气候变化影响
气候变化对植物种质资源的影响日益显著,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 的挑战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是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需要采取有效 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脆弱地区。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种质资源保护的挑战,分享资源和 经验,促进全球植物遗传育种学的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 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的统称,或遗传
资源或基因资源。 种质库(germplasm pool):以种为单位的群体
内的全部遗传物质,由许多个体的不同基因组成, 又称为基因库。
3
❖种质资源 包括:栽培种、野生种及近
缘种,人工创造的种质材料。 ❖蕴藏种质的主要材料:
➢ 这类材料因育种工作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增加,将 大大丰富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5
一个基因或者一个物种可以影响一个国家 的经济发展;一个优良的生态群落的建立可以 改善一个地区的环境。 实例:
• 野生稻雄性败育基因 • 矮杆基因(绿色革命) • 野生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 • 江西赣州脐橙产业
6
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医药品,在娱乐、 旅游业中也起重要作用。
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其 研究的程度是决定育种效果的重要条件,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研究单位育种水平 的重要标志。
第二章 种质资源
1
本章主要内容
一.种质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二.种质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三.园艺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四.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五.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六.种质资源的创新
2
种质资源的定义
种质(germplasm):决定生物性状遗传(种 性),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
物质,也称为基因。
往往因优良新品种的推广而被淘汰(特 别是过时或极为零星分散)的品种是最 重要的,具有极大遗传价值和育种潜力 的种质资源。
19
1.2.2 主栽品种
经现代育种技术改良的品种,或称改良品种; 遗传多样性较地方品种单一,即基因库较狭窄; 适应当前新的消费习惯和生产方式; 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较广的适应性及抗逆性。但外地
13
1.2 种质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种质资源的类别:
➢ 按其来源分类
本地的种质资源 外地的种质资源 野生的种质资源 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14
1.2 种质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种质资源的类别:
➢ 按其来源分类 ➢ 亲缘关系分类 植物学分类:科、属、种
15
1.2 种质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种质资源的类别:
➢ 按其来源分类 ➢ 亲缘关系分类 ➢ 育种实用性分类
• 地质史上已发生过5次自然大灭绝 (Wilson,1989)原 因: 地质变化和大灾变;
• 地球又一次进入大灭绝时期,当代物种灭绝速度 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Wilson,1989) !
• 有花植物中约有5%~10%的物种处于 受威胁或濒危之中(陈心启等,1998) • 1个物种灭绝可能影响到几十个物种 的生存。
或外国引入的品种对本国(地)的特殊气候条件的适 应性差于本国(地)的主栽品种; 是育种的基本材料。
20
1.2.3 原始栽培类型
➢ 具有原始农业性状的类型,是现代栽培作物的原 始种或参与种,经数千年的发展而产生;
➢ 不少原始栽培类型已绝灭,现今往往要在人们不 容易到达的地区才能搜集到;
➢ 基因库丰富,对本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应性更强,动及现代科技的发展 对种质资源的影响
1)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趋增长,逐渐造成生 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资源流失。
2) 大量砍伐和焚烧森林,过度放牧,使大量 野生动物、植物失去栖息、繁衍的场所。
12
3) 城市、工矿的发展占用大量绿地,使土壤、水源 和大气污染。植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反过 来又导致生物资源进一步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4)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农业 机械的广泛应用,使不适应现代机械要求的品种有 逐步消失的危险;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规模使用, 造成大量种质资源减少,用飞机喷撒农药,使野生 资源也受到损失;生物工程的安全性等。
21
1.2.4 野生种及近缘种
➢ 野生种是生物进化长期自然选择的的结果 ➢ 栽培作物近缘种是介于栽培和野生类型之间的
不同程度的过渡类型,是人工选择的成果 ➢ 具备生物多样性,常带有作物所缺少的某些抗
逆基因,育种上往往作为抗源资源加以利用
22
➢ 生产上有些野生近缘种也作为嫁接砧木 加以利用
➢ 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不断干扰和破坏, 很多野生近缘种已从开垦地上退走,有 些种已濒于灭绝
现代优良品种或高产品种、主 要商品品种、次要品种、具有 特长的、过时类型、育种材料、 突变体、原始类型、野草类和 野生种十类。
16
1.2 种质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种质资源的类别:
➢ 按其来源分类 ➢ 亲缘关系分类 ➢ 育种实用性分类 ➢ 生态类型分类、用途分类 ➢ 种质资源的类型及性质分类
地方品种、主栽品种、原始栽培类型、野 生近缘种和育种材料
➢ 它是生物科学及植物育种的源泉
23
1.2.5 人工育种材料
➢ 各种育种途径的中间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是杂种 后代、物理化学诱变育成的突变体,人工诱变的 多倍体、体细胞融合材料、远缘杂交材料、转基 因材料等,也称为育种中间材料。
➢ 虽然具有某些缺点,而不能成为新品种,但因具 有一些明显的优良性状,仍不失为一种优良的亲 本或种质资源。
17
1.2.1 地方品种
指那些在局部地区内栽培的品种,或古 老的农家品种
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特 定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
适合当地特殊的饮食或观赏消费习惯和 栽培习惯
大多没有经过现代育种技术的改良。
18
有些材料虽有明显缺点,但往往具有某 些罕见的特性,以及具备一些在目前看 来虽不重要的特殊经济价值
7
8
生态系统多样性
9
2. 种质资源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发展理念的误区造成种质资源的遗传 侵蚀
人类对品种良种化和遗传一致性的要求,使 传统品种被改良品种取代,并使之加速灭绝, 减少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更大的一致性倾向或遗传单一性增加了主要 作物对流行性病虫害潜在的遗传脆弱性。
10
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紧迫性
植株、种子,根、茎、叶、芽等无性 繁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以及愈伤组织、 分生组织、花粉、合子、细胞、原生质 体、染色体和核酸片段等。
4
一、种质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1. 种质资源的作用
种质资源是地球生命的基础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为宝贵的自
然财富(人类的命运将取决于人类理解和发掘 植物种质资源的能力) 利用和改良生物的物质基础,是育种的原始材 料及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