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让城市会呼吸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让城市会呼吸

作者:余迪

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10期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又组织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工作,并公布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河北省迁安市、吉林省白城市、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嘉兴市等16座城市入选。

什么是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是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以“修大管子”为主的思路带来很多问题。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拥有更多“弹性”空间?城市建设理念应如何转变?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

“海绵城市”将是“十三五”规划中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将能有效解决一些城市的内涝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社会效益,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2011年5月11日下午5时40分许,一场暴雨突袭羊城,广州依然是逢雨必浸,天河立交、沙河立交、中山大道师大暨大站社会车道等多处出现“水浸街”,大片积水导致车辆与路人通行受阻,中山大道社会车辆借道BRT通道。而就在一年前的2010年5月7日,广州同样因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并导致全市经济损失多达5.438亿元,6人因洪涝次生灾害死亡。

2011年6月17日,湖北出现全省性普遍降雨,武汉全市共有82处路段出现滞水。其中,21号公路石化段、徐东大街汪家墩至岳家嘴段、雄楚大道公安厅门前和竹叶山涵洞等17处路段大车无法通行;晒湖涵洞、武东涵洞、八一路、团结大道秦园路口、常青立交往古田二路方向等36处路段小车无法通行;解放大道徐洲新村、发展大道华南海鲜至汉口火车站方向等29处渍水也对交通产生了影响。

2011年7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让古城扬州变身“水城”,交通陷入“瘫痪”状态:道路积水,多辆车因“呛水”出现故障,停在路中央等待救援。扬州市区多处路段积水,交通受阻,过往行车“水中游”破浪前行,严重影响了市民日常生活。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太低成为广大市民指责的一大焦点,戏言到扬州感悟“东方威尼斯”。

2011年7月3日下午起,成都遭遇当年来最严重的一场暴雨,市区大雨滂沱,雷鸣电闪,部分地方出现积水。据统计,最大降水出现在成都市区的一自动站采集点,5小时内降雨量高达215.8毫米。

2011年7月26日下午,郑州上空被乌云覆盖,白昼如同黑夜,远处房屋内灯光相继亮起,街道上行驶车辆都己打开灯光。15时,雷鸣伴随着闪电,一场瓢泼大雨降临郑州。受降雨影响,郑州市金水路、英协路、郑汴路、东明路、顺河路、未来路等地积水严重,交通接近瘫痪。

2012年7月21日,北京经历了一场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灾害,北京市区多座立交桥下积水,交通被迫中断。据官方统计,此次特大暴雨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埋在地下的工程投入,与地面建设投入应该是一样的。一场暴雨,拷问的是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水平。“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通过管道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举例说,深圳光明新区年均降雨量达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小小的区域内集中了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与此同时,该区70%以上的用水要靠从区外调水。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能否将内涝这个城市的“包袱”加以利用,转化成为城市解渴的“甘霖”呢?城市需要一块“海绵”,“海绵城市”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之一。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以硬化路面为主。遇到强降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排水系统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整座城市如同在地表上覆盖了一层“硬壳”。

而“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的蓄水、排水系统比喻成海绵,遇到降水时,城市能够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而在干旱缺水时,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

具体而言,建设“海绵城市”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自然调蓄系统,保证它们的生态机能不受城市开发的破坏;受到破坏的自然“海绵”系统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在很多大城市,改造老旧城区是一大难题。老旧城区常常面临人多、拥挤的问题,改造难度很大,是否也能顺利变成“海绵”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映霞认为,相比大规模改造排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反而更具可行性。

“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谢映霞说。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而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理念和实践,“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亟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同时,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理念,让其深入人心,使社会公众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比如在宅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

从地上到地下,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配置好空间资源。“海绵城市”建设该如何落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认为,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全指出,建设“海绵城市”应在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中统筹安排城市的水源、规模、生态布局,同时要通过专项规划衔接各部门规划,推进“多规融合”。

此外,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建设“海绵城市”始终绕不开“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对于未来更大规模示范项目建设来说,资金保障机制依然缺乏,未来一定要引入社会资本,这并非全是经济考虑,更是社会和生态价值的体现。”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任心欣指出,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参考绿色建筑等级评定进行资金支持,与社会资本引入过程相辅相成,让补贴标准有章可依。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认为,建设“海绵城市”离不开政府管理层面创新,在资金投入上要实施ppp模式,走“先引导、再规范”的路子。目前16个试点城市的确定就迈开了先行先试的第一步,未来要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