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让城市会呼吸
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打造会呼吸的城市作者:赖还玲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6年第09期摘要:建设海绵城市,南宁市的城市发展从理念到实践,既是对南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有效检验,也为南宁加快改变传统排水理念,改进排水防涝措施和方法,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提供宝贵契机。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呼吸;南宁一、海绵城市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二、海绵化改造让城市更会“呼吸”在参加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中,南宁市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在参与答辩的全国2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摘得“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答辩决赛”桂冠,获得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资格。
正式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南宁市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南宁的生动实践,努力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之路。
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
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在极端天气愈加多发的情况下,内涝已经成为南宁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热岛”效应也逐渐成为制约城市的一块“短板”。
告别内涝,既要应急之计,更需长久之策。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水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补充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雨水径流通过各种措施,降低雨水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径流的情况,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2、提高雨水利用率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合理利用,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节约水资源。
3、改善城市生态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二)原则1、规划引领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将其理念融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中。
2、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保护生态本底。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4、统筹协调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交通等各个方面,形成合力。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一)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和渗透。
(二)绿色屋顶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既能减少雨水径流,又能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
(三)透水铺装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进行铺装,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
(四)下沉式绿地比周边地面低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增加雨水的下渗量。
(五)蓄水池建设雨水蓄水池,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非雨季时的使用。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3章 地球上的水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8分)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将会呼吸的“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读图“海绵城市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石家庄的发展过程中,属于“海绵城市”措施的是()A.双层快速路环线和地铁线路建设B.城中村、老旧小区和棚户区集中改造C.冬季采暖改造,燃煤“清零”D.透水路面、生物树池和下沉式绿地建设2.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A.用地紧张B.下渗量增加C.地下水位下降D.内涝增加广东佛山桑园围始建于宋朝,后经数次修筑完善,逐渐形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河口三角洲大型基围水利工程。
桑园围水利工程因围内有不少桑树园而得名,主要由东西基围堤、河涌(方言,河汉)水系、窦闸控制工程等组成(图),近千年来保护着围内的数万亩农田。
2020年12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最初修建桑园围的主要目的是()A.防洪排涝B.改善水运C.保护桑树D.潮汐发电4.桑园围建成后,围内区域()A.年均降水量增加B.山丘数量减少C.河涌水位变化大D.耕作用地扩大海水热导率低,导致表层水温与深层水温不一致。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对三个观测站按纬度位置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6.受海水温度影响较大的人类活动是()A.开发沿海潮汐能B.到钱塘江观大潮C.海轮顺洋流航行D.到海滨浴场游泳图为波罗的海周边地区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读济南申报海绵城市 让城市变得会呼吸
解读济南申报海绵城市让城市变得会呼吸时间:2015-03-20 11:06:35来源:舜网济南要建设“海绵城市”啦!近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部署海绵城市建设任务,这是济南保护和恢复“泉城”特色,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好机遇。
小编从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获悉,济南将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选定大明湖兴隆片区作为试点片区,构建现代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解决泉水枯竭、洪涝多发、水源不足、水质污染的问题。
何谓海绵城市?城市怎么变的像海绵一样会呼吸?小编在这里为你一一解读。
啥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这有点儿类似于新疆的“坎儿井”哦。
为啥钱要建?把雨水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近年来,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
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济南“7.18”暴雨至今还历历在目触目惊心。
1、虽为“泉城”,济南却是个典型的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
2、济南地势南高北低,高差达130多米;传统的市政排水概念是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越好,忽略了雨水的循环作用,济南城市路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降水时易出现“马路行洪”现象。
仅市区内易涝点达93个,63%管线不满足2年一遇的标准,“7.18”特大洪涝灾害的隐忧始终存在。
3、从水质方面看,城区河道水质不稳定,污水直排现象时有发生;生活污水未完全实现雨污分流,还有约16%的合流制管线未经改造,部分未经处理的污水流至河道。
4、保泉形势不容乐观,不少泉群面临停喷危险。
作为在泉城生活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我们的泉水?试点为啥选在大明湖兴隆片区?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定为大明湖兴隆片区,是经过多方论证得出的结论,颇具深意。
南京开建海绵城市实现“呼吸吐纳”
南京开建海绵城市实现“呼吸吐纳”如同生态海绵般富有弹性,能够舒畅地“呼吸吐纳”,这样的“海绵城市”愿景值得期待。
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南京要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如何建?近日,南京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起,南京市各类园区、新区、成片开发区域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统筹实施低影响开发系统。
这也意味着该市开始全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
7月初,持续多日暴雨的侵袭让长江水位、秦淮河水位迅速上涨,导致内河河水无法及时外排,造成南京城市低洼地区严重积淹水。
“海绵城市”一旦建成,整座城市就像一块会“呼吸”、有“弹性”的海绵。
城市排水由“快速外排、末端集中”向“慢排缓释、源头分散”转变。
下雨时,可以把雨水吸收储存到“海绵”里;需要水时,挤挤“海绵”把水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水的良性循环利用。
“建设好"海绵城市"主要有四大作用,可以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削减雨水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南京市建委相关人士介绍。
他解释说,通过绿地、人工湿地、雨水花园、屋顶花园等“海绵体”的吸收储存,可以延缓雨水外排时间,削减暴雨径流总量,减轻管网排放压力,从而防治城市内涝。
开始降雨的前半个小时,空气中携带的污染物质、地面吸附的污染物质会随着雨水一起流淌,容易造成河道污染,而“海绵体”能对雨水进行净化、过滤,从而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河道水质。
南京市将建设海绵城市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制定了建设时间表,接下来将全面落实、扎实推进。
目前,南京市正在编制《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技术指标体系》,起草一套严密的工程开发建设管理机制。
这些文件计划年内出台,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指标能够得到全面落实。
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
人教版全国通用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名师选题)人教版全国通用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选择题1、“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南省三亚市“海绵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完成下面(1)~(2)题。
(1)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减少地表径流B.减少大气降水C.减少植物蒸腾D.减少地下径流(2)三亚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填湖建绿地公园B.城区河道内建坝C.禁止开采地下水D.地面铺设透水砖答案:AD【提示】城市化的利弊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解析:“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解答】结合题意可知,“海绵城市”在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增加了下渗和地下径流,因此使得到达河流的洪峰时间延后,A正确;增加大气降水,B错;植被增多,下渗增多,因此蒸腾作用增多,CD错。
填湖建绿地公园与市内河道建坝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A、B选项错误。
地下水开采应合理适度,不宜禁止,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C选项错误。
城市铺设透水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是一个可行合理的措施,D选项正确。
2、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P岛附近海域盐度大约为()A.3.05B.3.15C.3.25D.3.35(2)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A.降水B.温度C.海陆分布D.径流(3)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A.2月B.5月C.7月D.10月答案:BDA【提示】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应用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读图P岛位于等盐度线3.1~3.2之间,B正确,ACD错误。
海绵城市改造案例
海绵城市改造案例《海绵城市改造案例: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你们知道吗?有些城市一下雨就变成“汪洋大海”,到处积水,出行那叫一个麻烦透顶,真让人忍不住想大喊一声:“这城市还能让人好好走路吗?”就拿我之前住的地儿来说吧,每次下雨,街边的店铺都得拿沙袋堵门口,生怕水灌进去。
路上的车跟蜗牛似的,半天才挪动一点。
大家出门都得挽着裤腿,小心翼翼地趟水。
不过,有的地方就不一样啦。
就说某地的海绵城市改造,简直就像是魔法一般。
那里原本也是积水严重的老城区。
政府部门啊,他们就像一群贴心的管家,召集了一群专家,这些专家就跟超级英雄似的。
他们首先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体检”。
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看看,而是精确到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下水道口。
接着,大街小巷开始变身了。
比如说那些人行道吧,以前就是普通的水泥路,现在变成了会“喝水”的透水砖路面。
这透水砖就像海绵的一个个小毛孔。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还不信呢,说:“就这小砖头能有啥用?”我当时就带他去看了。
我把一瓶水倒在砖上,那水“嗖”的一下就渗下去了,我就得意地对他说:“怎么样,厉害吧!这就叫别有洞天呢。
”还有公园里,他们建造了好多雨水花园。
这些雨水花园可不是普通的花园,那是天然的蓄水小能手。
绿色的植物就像一群小小的士兵,守护着这片小天地。
我有次看到园丁大叔在那儿浇水,我就问他:“大叔,这雨水花园有啥特别的呀?”大叔笑着说:“小娃子,这花园啊,下雨的时候就把雨水存起来,天旱的时候还能给周围的花草供水呢,就跟个小水库似的。
”这城市的低洼地区,也得到了妥善的改造。
以前一下雨就成了“大池塘”,现在呢,修建了下沉式绿地。
这下沉式绿地就像一个个小陷阱,专门等着雨水掉进来,然后慢慢把它“消化”。
居民们的抱怨声都没了,大家见面都说:“这改造可太得劲了,现在下雨天出门再也不用担心变成落汤鸡了。
”城市的河道也进行了大变革。
以前河道两边乱七八糟的,还有不少垃圾堵塞。
就像一个生病的血管。
现在呢,河道拓宽了,还种上了水生植物。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在现代城市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自然表面被人工覆盖、水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导致城市化面临着雨水收集和处理的问题,使得城市环境的质量逐渐下降。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概念,即以海绵为模型,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已成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美国旧金山,被定义为能够自主吸收雨水并使其再次利用并降低水环境污染的城市系统。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自然的生态系统疏导雨水运动,降低雨水对城市环境的破坏程度,并提高地下水的补给以及城市水源的净化效益。
在实现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城市绿化是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增加城市公园和花园的建设面积,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降低城市热空岛效应,同时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
二、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新型的雨水处理场所,可以在植物根系的作用下,将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然后再将净化后的雨水进行储存和再利用。
在雨水花园的设计方案中,需要考虑到水的流向、花园内各个植物的类型、生长周期等因素,以实现良好的雨水处理效果。
三、优化雨水排放系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是实现海绵城市的关键之一。
优化后的排水系统应该能够有效地管理城市雨水,减轻雨水对城市环境的破坏性。
为此,需要建设泄洪河道和河流绿色两岸带,利用水文学的知识,平衡城市雨水的供需关系,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采用透水铺装材料透水铺装材料能够让地面通过自然过滤,将雨水过滤并储存,达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
借助透水铺装技术,可以在城市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场所的建设中,实现城市道路的多功能使用,提高雨水的吸收能力和城市环境的质量。
总的来说,建设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化思维,是市民参与、社区参与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共同合作。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更加宜居、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城市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的“呼吸”问题,即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泛滥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的新思路和方法。
什么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城市的地表更具透水性,使得雨水可以更多地渗透到地下,减少径流,并进一步利用这些雨水。
这样一来,城市就可以更好地处理雨水,减少城市洪涝的可能性,同时提高自然环境和城市生态的质量。
那么,如何实现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呢?是通过改变城市的地貌和绿化途径。
比如在城市中引入透水铺装,例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以提高地表的透水性。
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如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
是通过建设合理的排水系统,例如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等,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污水处理后再利用于冲水、浇灌等用途,减少市政排水压力,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
为了实现城市的“呼吸”,城市规划和建设也至关重要。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考虑更多的自然因素,如湿地、河道、自然景观等,保留和营造更多的自然空间和绿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和绿色地带,促进城市水的自然循环。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引导和支持城市发展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
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投入资源和资金,进行相关科研和工程实践,推动城市变得更加透水和生态。
更重要的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需要全民共同参与。
每个市民都应该从自己做起,养成环保意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倡节水节能的生活方式。
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城市环境保护活动,积极支持和参与城市的改造和建设,共同推动城市实现“海绵化”。
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共同努力,城市才能真正像海绵一样“呼吸”。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核心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要建设这样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有哪些核心要素呢?首先,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
这需要对城市的自然地理、水文条件、现有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比如,了解城市的地形地貌,明确哪些区域是容易积水的低洼地带,哪些是雨水自然汇集的通道。
同时,还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模,预留足够的雨水调蓄空间。
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保留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以及绿地、森林等生态空间。
通过合理的布局,将这些自然元素与城市的建筑、道路等人工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
此外,还需要制定明确的雨水管理目标。
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确定雨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的污染削减率等具体指标,为后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雨水收集与储存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雨水花园是一种浅凹绿地,能够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净化。
绿色屋顶则是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减缓雨水的流速,增加雨水的滞留时间。
下沉式绿地是低于周边地面一定深度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
在储存雨水方面,可以利用蓄水池、地下水库等设施。
蓄水池可以建在公园、广场等地,用于储存雨水,以备干旱时使用。
地下水库则是在地下挖掘的大型储水空间,具有不占用地表面积、储存量大等优点。
渗透与过滤技术的应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透水铺装是一种常见的渗透技术,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海绵城市,促进城市顺畅“吐纳呼吸”》阅读练习及答案
海绵城市,促进城市顺畅“吐纳呼吸”①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热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②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采用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
强降雨一来,修多粗的下水管道都不够用。
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又让约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建设海绵城市,在降雨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而在干旱缺水时,又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城市的内涝灾害,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块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③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区域不透水下垫面的面积扩大,许多城市在强降水的冲刷下,道路、屋顶、绿地等地方附着的污染物质,随着雨水被冲入下水道,没有道过土壤对其自动过滤。
这些尚未处理的含有污染物质的雨水大多会经过城市排水系统排入溪流、江河、海湾,导致大面积面源污染。
而海绵城市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其绿色基础设计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自然入渗率,并通过土壤净化水质。
海绵城市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空地铺装材料,绿化屋顶,将雨水截留后“渗”下去,从源头上控制了城市雨水径流污染。
④海绵城市建设还有利于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其城市肌体中既有的园林、绿地、湿地及景观水体往往与水利调蓄设施结合起来共同构筑城市的防排水体系,减少给排水管道混凝土的工程量,降城城市市政建设、运营、推护费用。
此外,因为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减少城市水灾,所以能降低水灾经济损失及治理水环境污染的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⑤其实,海绵城市的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国古代就有海绵城市建设的踪影。
2500多年前伍子胥规划苏州城,就建成路与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
1998年的特大洪灾,苏州既要排出市内的渍水,还要泄太湖的来水,整个城市虽低于洪水水面,但古城内基本未遭灾。
在国外,也有类似于海绵城市这样的雨洪系统。
海绵城市,让城市“深呼吸”
龙源期刊网
海绵城市,让城市“深呼吸”
作者:郭林涛王丽
来源:《决策探索》2016年第13期
盛夏时节,雨季也接踵而至,不少城市又频频启动“看海模式”,内涝已经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顽疾之一。
建设海绵城市,无疑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到现阶段系统解决水问题的内生要求。
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能够就地消纳和利用80%的降
雨。
目前,各省海绵城市建设正在提速,海绵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住建部也启动了对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项目的月度监控。
关于海绵城市,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这样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
通俗地讲,海绵城市意指城市像海绵一样有弹性,下雨时“吸、蓄、渗、净”水,相对干燥时又可以“释放”水分并加以利用:比如城市绿化、冲洗街道、消防储水等等。
因此,有人说: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深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关键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关键措施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以及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旨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关键措施呢?首先,规划引领是关键的第一步。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和要求。
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绿地系统、水系布局等,确保城市的自然生态格局得到保护和优化。
比如,在规划新城区时,要预留足够的绿地和水域空间,为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储存创造条件;对于旧城区的改造,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调整道路和建筑布局,增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
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排水系统往往是将雨水尽快排走,而海绵城市的排水理念则是“慢排缓释”。
这就需要优化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建设,采用大管径、缓坡度的管道,增加雨水的储存和滞留时间。
同时,结合地形特点,建设雨水调蓄池、地下蓄水池等设施,将多余的雨水储存起来,以备干旱时使用。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海绵城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绿色屋顶就是其中一项有效的措施。
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
雨水花园也是常见的绿色基础设施,通过种植耐水湿的植物,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渗透作用,净化雨水并使其渗入地下。
此外,还有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等,它们能够有效地拦截和吸纳雨水,降低雨水流速,补充地下水资源。
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城市中的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往往是雨水径流的主要产生地。
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进行铺装,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
在停车场、人行道等区域优先推广透水铺装,不仅能够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还能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加强城市水系的治理和保护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被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
本文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与方法,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雨水管理系统优化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通过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一种必然选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共同打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更是为了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城市发展, 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 城市化, 绿色基础设施, 雨水管理系统, 生态补偿机制, 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 美丽宜居, 城市生态。
1. 引言1.1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面临的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普遍存在着城市水logging排问题严重、雨水径流集中排放、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等问题,直接导致了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
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能源消耗,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城市中的水logging排问题导致了城市内部的水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威胁。
城市中大量的硬化建设和缺乏绿色植被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居民在夏季难以忍受高温天气,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的气候变化风险。
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中,急需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它通过模仿自然系统的原理,将城市设计为一个多功能、灵活、可持续的系统,使之具有类似海绵的功能,可以吸收、存储、净化和利用雨水资源,达到城市“呼吸”的效果。
这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概念
Sponge City:Symbiosis of Water、City and People
1 海绵城市概念 2 海绵城市五个原则
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5 海绵城市四大指标
6 海绵城市八大技术
海绵城市
——会呼吸的城市
1 概念定义
海绵城市
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水系河道
城 市 下 垫 面
建筑场地 绿地公园
道路广场
水系河道
植被缓冲带+生态河床
主要利用滨水的乔木、灌木、草本构建的不同植物群落带以及 水岸的土壤、砂石等渗透性材料对雨水进行生态管理,在雨水 径流最终注入水体前完成对雨水径流减速、雨水渗透减量、雨 水过滤净化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100-200米 水土保持:80-100米 防治污染:30-50米 降温等生态方面:200米 功能 水土保持 作者
河流
湿地
区域层面应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重要的生 态基础设施,并加以保护和修复,以留出足够的雨水涵养和 生态调蓄空间。
湖泊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城市层面: 低影响生态开发
四种参与角色
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Ecology at Philosophical Level
政府:统筹者
规划从业者:设计者
1 概念定义
末端雨水快排模式
海绵城市处理模式
刚柔并济、双管齐下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 性”工程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 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 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 统。
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海绵城市建设浅议
高考语文阅读模拟练习——海绵城市建设浅议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2年,“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建设总投资接近10万亿元”。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根据网上相关资料整理)材料二:2017—2022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走势预测(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材料三:“海绵城市”,即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
“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更具生态魅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排出。
建设海绵城市,在暴雨来袭时,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将雨水储存起来;暴雨过后,再让雨水缓慢地流出,从而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雨水带来城市内涝问题。
当城市成为“海绵”时,降雨时城市吸饱了水,而在干旱缺水时,就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与管理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与管理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我们的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比如暴雨时的内涝、水资源的短缺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诸多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地面,雨水难以渗透,一旦遭遇强降雨,就容易形成积水。
而海绵城市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让雨水能够迅速渗入地下,减少地表径流,从而降低内涝的风险。
其次,有助于节约水资源。
收集和储存的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轻对自来水的依赖。
再者,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要建设海绵城市,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规划引领是关键。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水系、道路等。
比如,规划足够的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绿色空间,将其与城市的排水系统有机结合。
加强城市的“海绵体”建设至关重要。
所谓“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
比如,可以将城市中的部分道路改造成透水路面,让雨水能够快速渗透到地下;在公园、小区等建设下沉式绿地,增加雨水的储存量;利用屋顶绿化,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和景观用水。
同时,要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传统的排水系统往往是快排模式,雨水迅速排入河道。
海绵城市则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实现雨水的慢排缓释。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调蓄池、改造排水管网等方式,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和调蓄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鼓励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对积极参与的企业和单位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同时,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城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地面被大量的人工硬质覆盖物所覆盖,导致雨水无法顺利渗透入地下,同时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自然蒸发,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为了解决城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水资源问题。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首先需要从城市规划和建设入手。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合理设计城市的排水系统,使得雨水可以尽可能地渗透入地下,减少地面径流,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尽量减少人工硬质覆盖物的使用,增加自然地面的覆盖率,利用透水铺装和透水砖等材料,增强地面的透水性,促进雨水渗透。
还可以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上设置绿化植被,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降低地面径流量。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可以使得城市具备更好的水资源管理能力,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要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还需要采取一些水资源管理措施。
在城市范围内,可以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雨水收集设施,利用这些设施收集和净化雨水,再次利用雨水资源,以减轻城市的供水压力。
也可以在城市中广泛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如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桶等设施来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供给一些非饮用水需求,如浇灌花草、清洁车辆等。
通过这些水资源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还可以利用生态修复的方式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建设的加速和扩张,导致了大量的自然环境破坏,如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一些生态修复措施,重建和改善城市的自然水系系统,保护和修复城市中的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城市内部水资源的更新和再生。
通过生态修复的方式,可以使得城市具备更好的水资源自净和自生能力,让城市维持正常的水循环,像海绵一样“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让城市会呼吸作者:余迪来源:《经济视野》2015年第10期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又组织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工作,并公布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河北省迁安市、吉林省白城市、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嘉兴市等16座城市入选。
什么是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它是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时有发生,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以“修大管子”为主的思路带来很多问题。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拥有更多“弹性”空间?城市建设理念应如何转变?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海绵城市”将是“十三五”规划中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将能有效解决一些城市的内涝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社会效益,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2011年5月11日下午5时40分许,一场暴雨突袭羊城,广州依然是逢雨必浸,天河立交、沙河立交、中山大道师大暨大站社会车道等多处出现“水浸街”,大片积水导致车辆与路人通行受阻,中山大道社会车辆借道BRT通道。
而就在一年前的2010年5月7日,广州同样因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并导致全市经济损失多达5.438亿元,6人因洪涝次生灾害死亡。
2011年6月17日,湖北出现全省性普遍降雨,武汉全市共有82处路段出现滞水。
其中,21号公路石化段、徐东大街汪家墩至岳家嘴段、雄楚大道公安厅门前和竹叶山涵洞等17处路段大车无法通行;晒湖涵洞、武东涵洞、八一路、团结大道秦园路口、常青立交往古田二路方向等36处路段小车无法通行;解放大道徐洲新村、发展大道华南海鲜至汉口火车站方向等29处渍水也对交通产生了影响。
2011年7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让古城扬州变身“水城”,交通陷入“瘫痪”状态:道路积水,多辆车因“呛水”出现故障,停在路中央等待救援。
扬州市区多处路段积水,交通受阻,过往行车“水中游”破浪前行,严重影响了市民日常生活。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太低成为广大市民指责的一大焦点,戏言到扬州感悟“东方威尼斯”。
2011年7月3日下午起,成都遭遇当年来最严重的一场暴雨,市区大雨滂沱,雷鸣电闪,部分地方出现积水。
据统计,最大降水出现在成都市区的一自动站采集点,5小时内降雨量高达215.8毫米。
2011年7月26日下午,郑州上空被乌云覆盖,白昼如同黑夜,远处房屋内灯光相继亮起,街道上行驶车辆都己打开灯光。
15时,雷鸣伴随着闪电,一场瓢泼大雨降临郑州。
受降雨影响,郑州市金水路、英协路、郑汴路、东明路、顺河路、未来路等地积水严重,交通接近瘫痪。
2012年7月21日,北京经历了一场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灾害,北京市区多座立交桥下积水,交通被迫中断。
据官方统计,此次特大暴雨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埋在地下的工程投入,与地面建设投入应该是一样的。
一场暴雨,拷问的是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水平。
“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通过管道集中快排。
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举例说,深圳光明新区年均降雨量达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小小的区域内集中了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与此同时,该区70%以上的用水要靠从区外调水。
对于这种情况,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能否将内涝这个城市的“包袱”加以利用,转化成为城市解渴的“甘霖”呢?城市需要一块“海绵”,“海绵城市”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之一。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以硬化路面为主。
遇到强降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排水系统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整座城市如同在地表上覆盖了一层“硬壳”。
而“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的蓄水、排水系统比喻成海绵,遇到降水时,城市能够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而在干旱缺水时,可以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损有余而补不足”,让城市将本就珍贵的水资源运用得更加平衡。
具体而言,建设“海绵城市”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自然调蓄系统,保证它们的生态机能不受城市开发的破坏;受到破坏的自然“海绵”系统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在很多大城市,改造老旧城区是一大难题。
老旧城区常常面临人多、拥挤的问题,改造难度很大,是否也能顺利变成“海绵”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映霞认为,相比大规模改造排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反而更具可行性。
“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谢映霞说。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而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理念和实践,“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亟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
同时,在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理念,让其深入人心,使社会公众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比如在宅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
从地上到地下,建设“海绵城市”需要配置好空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该如何落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认为,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全指出,建设“海绵城市”应在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中统筹安排城市的水源、规模、生态布局,同时要通过专项规划衔接各部门规划,推进“多规融合”。
此外,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建设“海绵城市”始终绕不开“钱从哪儿来”的问题。
“对于未来更大规模示范项目建设来说,资金保障机制依然缺乏,未来一定要引入社会资本,这并非全是经济考虑,更是社会和生态价值的体现。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任心欣指出,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参考绿色建筑等级评定进行资金支持,与社会资本引入过程相辅相成,让补贴标准有章可依。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认为,建设“海绵城市”离不开政府管理层面创新,在资金投入上要实施ppp模式,走“先引导、再规范”的路子。
目前16个试点城市的确定就迈开了先行先试的第一步,未来要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此外,还有人才问题。
虽然我国的雨洪管理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熟悉这项技术的人才还相对缺乏,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张全说。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
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最关键的在于区域内的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一般来说,区域内的大规模水源,主要用于重要生物栖息地、珍稀动植物保护区、自然遗产及景观资源分布区、水资源保护区等,其中可以对地表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水系,原则上都可以被纳入水资源生态板块,加以识别和保护。
例如建设人工湿地,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就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各界的合力,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各界精英,更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配合。
2015年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
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至此,海绵城市建设在个试点城市正式启动,让城市告别水涝,告别“看海”。
紧接着,各地纷纷摩拳擦掌,展开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
武汉市发布了《武汉市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其中指出将采用“2+N”模式推进试点:青山老城选取23平方公里作为旧城改造试点区,打造“山水园林湖”的生命共同体;汉阳四新选取15平方公里作为新区建设示范区,依托现状水系构建排水、慢行交通、生态景观有机融合的多功能海绵体;园博园、武汉中央商务区等分区试点形式将在全市推广。
实际上,在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对包括“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内的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法,已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作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参考。
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特点,便是通过立法方式,对水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明晰的要求,而其具体的雨水管理利用方法又各有特色。
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
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
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渗入能力为宗旨,强调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进行生态设计,如植被缓冲带、植物浅沟、湿地等,大量使用由屋顶蓄水或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获得环境、生态、景观等多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