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欣赏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拯救大兵瑞恩
战争时代,多少人为了国家而投身战场,又有多少人战死沙场,然而又有多少个家庭饱受流离之苦呢?
以前我几乎没有看过有关战争的电影,我不喜欢看太血腥的画面,我也受不了那生生死死的镜头,你也许会说我不成熟,逃避现实,可自从上了好莱坞电影欣赏这门课,我渐渐的接触这类电影,也从这类电影中学到了很多,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那些感人的镜头都在激励着我!
这部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同时也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体现了战争时代那种特殊的情感。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的关系和人性的表现。评论普遍认为此片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片。这就是《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深刻地表现了8人小分队极其艰难的征战过程,其中血腥、残忍的暴力场面很多,但它却绝不是一部暴力片!美国人以此片表达的精神为荣,他们认为这是最能表现美国式的人权、人性、人道主义的现实主义巨片。
夹杂着血与火、等待与绝望、狂躁与恐惧的一股风暴,从这部影片的第4分30秒开始,到第30分钟后慢慢停息。仅仅用这26分钟,斯皮尔伯格就让所有观众瞠目结舌:这才是战争,世界上最残酷的事物。这就是片头描写的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的情形。
随后真正的故事发生了: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第时,米勒中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善后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处理牺牲在前线的将士时发现一个姓瑞恩的家庭中四个兄弟已有三个在断断续续的48小时内相继阵亡,也就是说将自己所有儿子送上前线
的这位伟大的母亲将在同一个时间里接到三张不同的阵亡通知书,而这四个兄弟的唯一的幸存者空降兵列兵詹姆斯.瑞恩却也正在诺曼底的什么地方继续战斗着。工作人员立即将这个情况向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作了汇报,看着这三纸阵亡通知书,将军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为了不再让这位英雄母亲承受丧子之痛,将军下令:派一组特种部队去将瑞恩一家唯一的希望詹姆斯.瑞恩找到,并把他从那里安全地带回来。
在途中,小分队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敌人猛烈的炮轰,狡诈的诡计,他们都一次一次的战胜,其中还有几个细节将真正的人性表现出来,首先在开始登陆时,在受到敌人狂轰滥炸的时候,很多士兵都哭喊着“妈妈”“我要回家!”这将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真实情感充分的流露出来了;其次在俘虏到一个德国兵时,他为了能生还,他高歌赞美美国,声讨德国,这又将人们在面临生死时的抉择!
在历经万般苦千般难之后,他们找到了瑞恩,在得知他们的来意之后,瑞恩拒绝回去,他指着他身旁的兄弟说“为什么他们不能回去?”一句话道出了他们深厚的感情,他们因为战争聚在一起,他们又因为战争面临各种选择!
对于这部影片我还想说,不是因为战争让世界变得残酷,而是因为人性让社会变得丑陋!人们在战争中受到历练,在战争中得到启迪!无论是天各一方,还是身份地位差别悬殊,只要志同道合,一切都无法拉远这圣洁的心灵的距离。正是如此,才化遥远为切近,才使情感联系在一起,进行着远与近的交融。曾执导过经典战争片的美国导演萨姆·富勒说过:真正的战争片是让观众感到有人对自己射击!在他说这番话的若干年后,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诠释了前辈的这句话“对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我并不十分的了解,仅有的一点印象也只是历史教科书赋予我的。我还清楚地记得那节课本有幅插图,上面画的是几个美军士兵笑吟吟地拎着箱子上岸。那也许是在抢滩成功之后的情景,斯皮尔伯格的贡献就在于把整个抢滩的过程精确地、完整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第一次感觉到战争离我们是如此的接近。”
在影片中,我们和直观的可以看到抢滩的成功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同样,通往柏林之路也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铺筑成的,在《拯救大兵瑞恩》里,鲜血同样成为了战场上最醒目的主角。事实证明斯皮尔伯格对场面的调度是成功的,对画面的理解是生动的。米勒上尉的出场就是其导演手法的典型。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米勒不是脸,而是手,是颤抖的手——这只手是有内涵的。它意味着什么呢?显然,战争使人终生活在恐惧中,长期的战争生活使他们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中,正是由于这样没有规律的生理情况,造成了他们的外部反射,必然就会遗留下许多病状,米勒上尉的这只手就是一种病,这是米勒的手,但却是代表了战争中所有人的手,观众由此从健康的角度对战争提起了抗议,因为这支手告诉他们,战争中的人是很容易受伤的,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米勒上尉便是代表,由于紧张以致于大脑难以控制行动,结果是得了一种类似“帕金森”综合症式的怪毛病。另一方面,这支手还暗示米勒是一位老兵了,打了许多的仗,也就弄得一身的不舒服。这就是这只手的名堂,也是斯皮尔伯格的名堂,用小的、细节的东西抓人,与此同时还顺便表现了不少东西。
接下来的画面上,米勒上尉用抖动不止的手抓起水壶往嘴里灌水。在这一镜头中,当米勒提起水壶的时候,演员“正好”用手遮住了他的面部。待喝完水之后,他将水壶从脸上拿了下来,并很快地低下头,接着又把头抬起,露出了那张脸,从而显示出了米勒的“庐山真面目”。其实此时大多数观众头脑中的这个形象并不是米勒,而是他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也就是影片的主角。这又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商业手法,用一系列镜头来引起观众的注意,在几秒钟的时间内,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形态。另外,汤姆·汉克斯在美国拥有极大的票房号召力,很有观众缘,所以
他的一露脸,就会让人有种兴奋与期待,从而达到了导演为下面的剧情作提示的作用。
在米勒的脸部特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在他的脸上,我们可以读出战争的残酷与灭绝人性,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是不可能出现《阿甘正传》里那张娃娃般天真的的面庞,也不可能出现像《西雅图夜未眠》中那样充满浪漫气息的面庞,只有一张疲劳不堪、负重不轻的脸。镜头随着这张脸开始逐步拉伸,越来越多的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画面里的是钢盔、脸、钢盔、脸、钢盔……一个个都像是刚从噩梦中惊醒又要接着去做下一个噩梦似的,配上昏暗的天空,一种窒息的感觉在我们的脑中油然而生。一团圬物从一位战士的口中喷出,座在他边上的那位战士却把口水咽进了喉咙——就这样延伸下来,直至整个登陆艇。这种表现方法的运用达到了对战前官兵心态一网打尽的效果,使观众从士兵们的反映中感觉到了战争的凝重,并第一次随着导演的视觉语境进入了战前状态。在这个时候,画面一切,转到了另一艘登陆艇上的指挥官,他嘴中叨念着的是叫士兵们要注意,告戒士兵们不要踩到弹坑一类的“注意事项”,完了又是一组对士兵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段描写中,有一个嘴含十字架,不停做着祈祷的士兵,这十字架是什么?是一种工具,是用来强化个体的,是表现人性格特征的,与米勒那双颤抖的双手一样,是影片中对人物性格及其情感凸显的线索式细节描写。然后便传来了隆隆的炮声,溅起的水花雨点般的落在船上登陆士兵身上。这是观众第二次跟随画面进入到临战状态,之后,随着一声哨响和几声枪吼,战斗一触即发。“一触即发”,是对战争开始最好的形容,斯皮尔伯格用哨声和枪声把战斗与战斗之前联系到了一起,如果用一般的电影剪辑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