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一、感冒的诊疗常规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1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科常见病症的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帮助医生进行准确和规范的诊疗工作。

症状诊断中医注重病情辨证,下面列出了常见病症的症状及可能的诊断:1. 头痛:可能的诊断包括风热、肝火、血虚等。

2. 发烧:可能的诊断包括感冒、热毒、疫情等。

3. 咳嗽:可能的诊断包括风寒咳嗽、痰湿咳嗽等。

4. 腹痛:可能的诊断包括胃寒、肠燥、脾胃虚弱等。

诊疗方案根据症状诊断,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1. 头痛:- 风热型:清热解表,可使用柴胡、薄荷等药物。

- 肝火型:疏肝清利,可使用丹参、菊花等药物。

- 血虚型:养血安神,可使用当归、黄耆等药物。

2. 发烧:- 感冒型:解表散寒,可使用葛根、连翘等药物。

- 热毒型:解毒清热,可使用金银花、黄连等药物。

- 疫情型:提高免疫力,可使用党参、黄芪等药物。

3. 咳嗽:- 风寒咳嗽:祛风散寒,可使用羊肺、石膏等药物。

- 痰湿咳嗽:化痰利湿,可使用杏仁、半夏等药物。

4. 腹痛:- 胃寒型:温中散寒,可使用干姜、半夏等药物。

- 肠燥型:润肠通便,可使用芦荟、枳壳等药物。

- 脾胃虚弱型:健脾和胃,可使用党参、山药等药物。

操作规范为了保证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我们需要遵守以下操作规范:1. 仔细询问病人症状,包括病史、病程等信息。

2. 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辅助诊断病情。

3. 根据病情和辨证,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4. 注重药物配方和用量的合理搭配,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5.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变化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6. 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记录和汇报,便于病历管理和沟通。

以上是中医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中医科医生提供参考,确保诊疗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中医各系统优势病症诊疗规范

中医各系统优势病症诊疗规范

中医各系统优势病症诊疗规范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各系统在不同病症诊疗方面的规范。

1. 内科病症中医内科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并结合中药、针灸等多种疗法,通过调整体内的能量和气血流动来恢复健康。

2. 外科病症中医外科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局部治疗相结合。

中医具有独特的手法和药物应用,可以有效治疗皮肤病、创伤骨折、关节疾病和肿瘤等病症。

例如,针刺、推拿和拔罐是中医外科常用的治疗手法,中药的外用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疾病的治疗中。

3. 妇产科病症中医妇产科主张辨证施治,通过调节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的平衡,来预防和治疗妇科疾病。

中医在调理月经不调、月经量少或过多、不孕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的草药、针灸和艾灸等疗法被广泛运用于妇产科病症的诊疗中。

4. 小儿科病症中医小儿科以"治未病"的理念为基础,注重预防和调理。

中医在儿童常见病、慢性病和免疫功能障碍等方面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药的应用、推拿、艾灸等疗法在小儿科的诊疗中被广泛采用。

5. 中医药治疗安全性和规范性为了确保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严格的规范措施是必要的。

中医各系统在规范方面,包括中药的炮制和用量、针灸的操作规范以及诊疗过程的严谨性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总之,中医各系统在疾病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疗效,加强对中医诊疗规范的研究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临床实践的医务人员来说,提高对中医各系统规范的认识,将有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前言为了规范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原则》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临床诊疗、科研、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病证。

三、中医病证诊断标准1. 诊断原则: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舌脉等情况,做出正确的病证诊断。

2. 诊断方法: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方法,进行全面诊断。

3. 病证分类:中医病证分为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等六类。

四、中医病证疗效评定标准1. 疗效评定原则:以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为依据,结合中医病证的特点,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2. 疗效评定方法:采用症状积分法、证候积分法、实验室检查法等,对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进行量化评估。

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治疗难易等因素,将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

-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生活质量未提高。

五、实施与监督1.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和监督管理,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 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应按照本标准进行临床诊疗和疗效评定,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3. 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应结合本标准,开展相关研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六、附则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适时修订。

{content}。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

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

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

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

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

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常见病诊疗规范

常见病诊疗规范

常见病诊疗规范常见病诊疗规范常见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会遇到的、病程较短、无严重并发症、治疗较为简单的疾病。

常见病的治疗标准化,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水平,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因此,本文将从常见病的定义、分类、诊疗规范以及防治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常见病的定义和分类常见病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发生,具有一定症状和体征表现,临床处理容易的疾病。

常见病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2.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心肌梗死等。

3.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腹泻等。

4.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肺炎、支气管炎等。

5.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6.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偏头痛、神经性耳鸣等。

7.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等。

以上疾病是常见病中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常遇到的疾病。

二、常见病的诊疗规范1.感染性疾病的诊疗规范:(1)上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主要症状是咳嗽、鼻塞、喉咙疼痛等。

治疗原则是休息、保暖、多饮水、清淡饮食和口服解热镇痛药。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胃肠道感染: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腹痛等。

治疗原则是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口服抗菌药物和补充必要的电解质。

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弱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皮肤感染:多见于皮肤破损部位,如创伤、烫伤、烧伤等。

治疗原则是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口服或外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

对于烧伤、烫伤等较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2.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1)高血压:是指持续性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治疗原则是改变生活方式、口服降压药物和监测血压。

对于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面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2、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咣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 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4.痰湿中阻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滑。

5.瘀血阻窍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阻窍证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丹参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肝阳上亢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气海、脾俞; 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湿中阻加膈俞、脾俞;瘀血阻窍加足三里,血海。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放血拔罐疗法治疗。

(五)护理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3.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药作为中国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传承至今。

在中医学中,常见病是指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某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疾病。

针对中医科常见病,中医学家们总结了一套诊疗规范,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一、感冒感冒是中医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中医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疗规范,如下:1. 体寒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怕冷,畏寒喜暖,鼻塞流清涕,身痛畏风,没有发热等症状。

-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通鼻解表。

- 常用方剂:葛根汤、麻黄汤。

2. 风热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有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体温较高,口渴,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 常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3. 阳虚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汗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咳嗽声低微。

- 治疗原则:益气固表,温中散寒。

-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二、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常伴有胃胀、腹泻、恶心等症状。

中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有着相应的诊疗规范,如下:1. 食积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口中有异味,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干结。

-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积消滞。

-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丸、枳实导滞丸。

2.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纳欠佳,脘腹胀闷,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温中止泻。

-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 肝胆湿热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口不振,口苦,口干咽燥,大便黄糊状,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健胃,利湿解毒。

-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中医科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针对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以下诊疗规范:1.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诊断特点:患者常常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耳鸣目眩,舌苔黄腻。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目录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4)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1)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17)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 (22)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28)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33)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37)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1)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46)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52)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 (58)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65)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70)肺癌诊疗方案 (74)胃癌诊疗方案 (79)乳岩诊疗方案 (83)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 (86)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90)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 (95)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 (100)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06)盆腔炎诊疗方案 (113)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19)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24)小儿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 (128)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133)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39)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 (145)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 (150)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156)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161)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165)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169)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240)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174)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178)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182)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最高,多由受风受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最终造成的面神经功能丧失。

发生病变的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口歪眼斜、口角下垂,口角流涎,眼角扩大,闭眼不能、流泪,不能皱眉﹑露牙齿,耳后疼痛,耳鸣等。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标准a)外感风寒咳嗽:咳嗽声低沉,痰白稠,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XXX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桑菊感冒颗粒。

b)外感风热咳嗽:咳嗽声响,痰黄稠,发热口渴,喉痒咳吐,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解毒片。

c)内伤咳嗽:咳嗽声低沉,痰多黏稠,气促喘急,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玉屏风散。

临床尚有肺虚咳嗽、痰湿咳嗽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咳喘平口服液、止咳糖浆等。

2)针灸疗法:可选用足三里、肺俞、大椎等穴位。

调护:咳嗽病程长,治疗时间长,应注意饮食调养,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熬夜、疲劳等不良惯。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避免接触过敏原。

2)多吃有益于肺部健康的食物,如梨、苹果、花生、核桃等。

同时,避免吸烟和二手烟。

转诊指标:对于咳嗽病情严重,伴有呼吸困难、胸痛、咳痰带血等危重症状,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b)胃阴虚:胃脘隐痛或灼热疼痛,恶心欲呕,口干口渴,便秘或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止痛。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c)胃热炽盛:胃脘灼热难忍,口干口渴,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其他疗法a)中药针灸:梁丘针、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b)常用中成药:胃痛可用胃复安胶囊、胃炎舒胶囊等。

c)抗酸药:适用于胃酸过多者,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

4、调护a)饮食调理:忌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糯米、山药、莲藕等。

b)心理调适: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

c)生活调理: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

5、预防a)饮食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b)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休息。

c)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d)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胃病。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肛肠科常见疾病中医诊疗规范痔疮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瘦直肠脱垂直肠息肉肛门瘙痒症痔疮痔疮的发病率很高,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多由腹泻、便秘、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嗜食辛辣曲酒等诱发本病。

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类。

【诊断】详细追查病史,局部均需指诊和肛门镜窥诊。

各类痔疮的诊断标准如下:1.内痔分为3期I期内痔:排便时常有出血、滴血或射血。

肛镜检查,齿线缘黏膜或肛肠柱隆起充血,病人除发现出血外,常无疼痛、脱出等自觉症状。

11期内痔:大便时内痔脱出,便后能自行回位,并有间断性的便血,肛门镜检查,可见内痔如球状突出。

In期内痔:大便时内痔容易脱出,不能自行回位,必须手托或卧位休息以后,才能回纳肛内,严重的三期内痔,病人在步行、体力劳动时,都会自行脱出。

2.外痔分为4种(1)炎性外痔:肛门齿线以外的皮肤部分,有大小不等的外痔赘生,常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2)血栓性外痔:肛周有淡蓝色的血肿形成,伴有急性炎症,充血水肿,因而疼痛比较严重。

都有肛周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瘀血凝结而成。

(3)结缔组织性外痔:肛周有皮赘样大小不同隆起的组织,有炎症时发痒或疼痛,妇女患者最多。

(4)静脉扩张性外痔:肛门边缘有团状的静脉丛胀大,大便以后,久蹲或劳累以后,静脉丛的胀大更为明显,严重者也会发炎疼痛。

3.混合痔内痔和外痔,在肛门齿状线上下方同一位置上发生,联成一体,括约肌间沟消失,称为混合痔。

混合痔外痔部分,以结缔组织性、静脉曲张性为多。

【治疗】痔疮的治疗,由于专科的普及和学术的发展,已有了很大变化,除了中国的传统医疗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外,在物理疗法方面,又引进了激光、微波、热疗机、液氮冷冻、冷针、磁疗等现代技术。

这些新方法,都有控制痔疮临床症状和灼除病灶的作用,但也有引起邻近正常组织产生损伤性反应和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

本章将扼要介绍中医传统医疗的主要内容。

一、结扎疗法适应证:II、In期内痔。

禁忌证:肛门部有其他急性感染、急慢性肠炎、严重的心血管和其他全身合并病、妇女妊娠期等。

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肠痈诊疗常规[病因病机]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阑尾炎,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和右下腹局限而固定的压痛。

据统计该病约占普外科住院病人的1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0-40周岁年龄组发病最高。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诊断要点]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

2、转移性右下腹痛,多为突然急性腹痛,初起在脐周围或上腹部,为阵发性钝痛,逐渐加重。

经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阑尾点附近,呈持续性痛。

可有轻度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3、可伴有头晕,头痛,身倦无力,发热,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腹泻等证。

右下腹阑尾点有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

4、腰大肌试验阳性提示为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孑L肌试5、验阳性及直肠指检在直肠前壁右侧有触痛,提示为盆腔位阑尾炎或脓肿的可能。

6、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1.5万之间,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

[鉴别诊断]肺热病(右下肺肺炎和右侧膈胸膜炎)胸部体检及胸部X检查可鉴别石淋(右侧输尿管结石)以突发性绞痛,并放射到会阴部或大腿内侧,尿频、尿痛、血尿,或尿出沙石为主证,X线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可以确诊异位妊娠育龄妇女,有停经史,突感腹痛,伴有会阴部重坠感,恶心呕吐,头晕,面色无华,血红蛋白下降,阴道内诊及后穹窿穿刺可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1、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1)热毒蕴肠症右少腹疼痛触痛明显,有反跳痛或可扪及局限性包块,发热口渴,恶心欲呕,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行气祛瘀,通腑泄热方药:大黄牡丹皮汤或阑尾清化汤加减。

大黄10g 丹皮10g 桃仁10g 芒硝10g金银花20g 蒲公英15g 赤芍药10g 川楝子10g生甘草10g(2)肠道瘀滞证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呈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红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篇一: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常见病诊疗规范

常见病诊疗规范

常见病诊疗规范常见病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如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常见病诊疗规范,旨在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提供标准化的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的健康。

一、患者的初步评估在初诊时,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了解。

在评估过程中,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因素,以确定疾病的来源和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二、确诊与鉴别诊断在初步评估之后,医生应进行确诊和鉴别诊断。

对于常见病,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的判断,然后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确定诊断。

在鉴别诊断过程中,医生应排除其他类似疾病,以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三、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医生应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应基于各项诊断指标和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调整。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接受程度,并向患者进行相关的解释和建议。

四、药物治疗在治疗方案中,药物治疗常常是常见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诊断结果,选择对症治疗的药物。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应确保患者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并定期进行随访,以及调整药物的使用。

五、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常见病还应配合非药物治疗。

比如,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除了规范用药外,还应推荐患者改变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等。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除了用药外,还要注意合理饮食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等。

六、治疗效果的随访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随访,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同时,医生还应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其他治疗手段或提供进一步的检查。

总结:常见病诊疗规范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

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史,从而确诊和鉴别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中医诊疗规范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发布,旨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质量。

本文将对中医诊疗规范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

中医诊疗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依靠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整体病情、脉象、舌象等不同方面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和诊断。

中医诊疗规范明确了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保证了中医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其次是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因病施治”,即针对不同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规范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中医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三是药物使用。

中医药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草药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中医诊疗规范对中药的种类、用量、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此外,中医诊疗规范还涉及到治疗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医疗安全问题。

例如,规范了中医诊疗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以及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等,这些都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定意义重大。

首先,它能够提高中医诊疗的水平和质量,保证中医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规范的指导下,中医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中医诊疗规范有利于加强中医药的法制建设,整顿市场秩序,防止虚假宣传和治疗乱象。

对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目前中医诊疗规范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中医的特色和复杂性,一套统一的规范难以适应各个地区和医院不同的实际情况。

其次,中医药资源的匮乏和保护缺失也给中医药的规范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一些中医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临床经验也亟待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医诊疗规范,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中医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一、感冒的诊疗常规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季多用紫、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b)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c)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d)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e)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f)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证候分类a)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b)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

c)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

d)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e)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汤合三子养亲汤。

f)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淡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其他疗法:●中药针剂: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点滴,1日1~2次。

●常用中成药:风寒咳嗽可用杏止咳糖浆风热咳嗽可用急支糖浆痰热咳嗽可用麻甘口服液痰湿咳嗽可用桂龙咳喘宁胶囊●抗生素:血象提示有明显感染征象时可考虑使用。

调护:咳嗽患者应忌食辛燥香辣、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

伤咳嗽,应积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及护理。

预防:(1)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2)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3)体虚易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之类方药以益气固表(4)平时应注意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和有害废气的危害转诊指标:伤咳嗽的肺阴亏虚型,要注意是否为肺结核活动期,应到专科医院确诊。

三、胃脘痛的诊疗常规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溃疡、痉挛等疾病。

1、诊断依据a)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b)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c)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脾性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d)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e)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2、证候分类a)肝胃气滞: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b)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暧,口不渴。

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c)胃热炽盛: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

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治法: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d)食滞胃肠:胃脘胀痛,嗳腐吞吐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绶。

苔厚腻,脉滑或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e)瘀阻胃络: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

舌持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f)胃阴亏虚: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g)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温中健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味。

调护:(1)如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始可下床活动。

(2)服汤药,对虚寒性胃痛宜温服,并宜在疼痛发作前服药;对虚热性胃痛,则宜稍凉服(3)如患者呕吐,可服药前用鲜生擦舌面,汤药改作多次分服。

预防(1)实证胃痛的发生,与感受外邪特别是受寒、饮食不节、情绪过于激动以及烟酒过度关系密切。

因此应注意气候变化,尤其突然转寒时,注意增减衣服。

(2)虚证胃痛的发生与体弱、脾胃不健的关系密切,因此宜劳逸结合,避免过劳。

转诊指标胃痛伴有呕血、黑便者,为消化道出血,应转上级医院。

另外胃痛剧烈难忍、胃脘拒按,或伴有寒战高热,大汗出或汗出如油,面色仓白,四肢发冷,多为胃穿孔造成急腹症,应马上转往上级医院。

四、泄泻的诊疗常规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相当于急、慢性肠炎或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1、诊断依据a)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

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b)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

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c)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d)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e)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f)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2、证候分类a)寒湿泄泻: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

苔白滑、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霍香正气散。

b)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根芩连汤合六一散。

c)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

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d)肝郁泄泻: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

e)脾虚泄泻: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伴有神疲乏力。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f)脾肾阳虚: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湿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减。

其他疗法(1)推拿疗法:一指禅推法由中脘缓慢向下移至气海、关元,用滚法沿脊住两旁从脾俞至大肠俞法疗。

(2)拔罐疗法:背部两侧的膀胱经部位拔火罐,10次为1疗程。

(3)常用中成药:寒湿泄泻:藿香正气水;脾肾阳虚:桂附理中丸。

(4)灸疗:艾灸上脘、天枢、关元、足三里治疗慢性腹泻调护(1)泄泻患者要给出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热炙煿肥甘厚味。

若暴泄耗伤胃气,可给予淡盐汤、饭汤、米粥等以养胃气;若属虚寒泄泻,亦可予淡汤饮之,以温振脾阳,调和胃气。

(2)重度泄泻患者应及时补充液体,以防津液亏损。

预防(1)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

(2)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如山药、大枣、山楂转诊指标若急性腹泻,暴泻急剧,极度疲劳,口燥烟干,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此乃气阴两衰之危证,应及时送上级医院抢救。

五、心悸的诊疗常规心悸是由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的病症。

多见于心神经官能症及心律失常。

1.诊断依据a)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心慌不安。

b)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c)可见数、促、结、代、缓、迟等脉象。

d)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劳倦,饮酒等诱发因素。

e)血常规、血沉、抗“O”,T3,T4及心电图,X线胸部摄片、测血压等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2.辨证论治a)心虚胆怯:心悸因惊恐而发,悸动不安,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方用安神定志丸b)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头晕乏力,气短易汗,纳少胸闷,舌淡苔薄白,脉弱。

方用归脾丸c)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中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烘热。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方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d)心血瘀阻:心悸怔忡,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暗。

舌质紫气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方用营心宁胶囊或通心络胶囊3.疗效评定a)治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b)好转: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时间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c)未愈:症状及心律失常无变化。

六、不寐的诊疗常规不寐是指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

1.诊断依据a)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b)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c)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2.辨证论治a)肝郁化火: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

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用龙胆泻肝丸b)痰热扰:睡眠不安,心烦懊,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

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方用温胆汤加味c)阴虚火旺: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

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用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d)心脾两虚:多梦易醒,或朦胧不实,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