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通识课)课后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834554afe53a580216fcfe82.png)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形式多样,涉及内容广泛。
其中,有一些还颇具神秘色彩,似乎披上了面纱,引人遐想。
岁月承载着历史,中华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我们这些华夏子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继承发展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已经上了一个学期了,虽然课时较少,却十分有趣,勾起了我对中国文化十分浓厚的兴趣,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厚的了解。
在课上,我们讲了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变过程、婚俗嫁娶的变化发展、汉字的起源发展、姓氏的来源、中医中的穴位及针灸、中国画及其与西洋画的对比等内容。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姓氏的来源发展、婚俗嫁娶的变化和中医的针灸。
先来讲讲姓氏,姓氏从原始社会就存留至今,是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古代开始,中国就有一千多个不同的姓氏,但在那时,“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但是,在现代人看来,这两个字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那时候,姓是女人的专利,男人是没有姓的,只称为氏。
小时候,在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时,就读过《百家姓》,却从来没有想过百家姓的来源,更加不知道姓氏的含义。
那时候祖父还和我说过“刘金”不分家,我甚为不解,很疑惑却没有真正去了解“金”姓的来源。
上完课后便急忙查询,发现金姓的出处有很多。
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相传黄帝之子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五行学说中西方属金,而少昊有金天氏之称,其后裔便有以金为氏者。
此外,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
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
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还有便是改姓而来,如汉光武帝刘秀为避王莽之乱而改姓为金。
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为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以示本姓不变,因此有‘刘金一体’、‘刘金不分家’、‘刘金无二姓’、‘刘金同源’之说。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caeabfe214791711cd7917e9.png)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1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惟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浏览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进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遭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门课让我进1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文化是1种礼乐文化。
这类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意味。
提出礼、仁观念,互为融会,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仁是最完善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令人”(《论语。
阳货》:为人庄重,就不致遭到侮辱;待人宽厚,就会遭到大家的拥戴;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遭到良好的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可以驱使用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
孔子的仁学思想有以下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这也是“家国同构”的必定反应。
关心政治,这正是千百年来,众多文人穷独达兼的思想本源。
2、植根血缘基础。
因此,仁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基础。
是其两千多年来昌盛不衰的本源。
3、着眼伦理本位。
发挥主体能力。
强调主观精神,本身修养的发展,是重人轻神思想的表现。
侧重抑制个体。
这也是中国常讲的“大局”意识,与西方文明的群体民主和个体自由完全相左的,而这也是中国作为1个民族,依托1种文化长时间来具有凝聚力的重要缘由。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情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文化概论反思报告总结
![文化概论反思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42247a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7.png)
文化概论反思报告总结在学习文化概论课程的过程中,我对于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发现了文化与社会、个体之间的紧密关联。
文化概论的学习使我意识到文化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括了价值观念、语言、宗教、艺术、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和研究,我逐渐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以及文化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文化是社会共同体所共享的一种意义系统。
通过学习文化概论,我了解到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系,它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意义系统。
这种意义系统包括了语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各种因素。
通过社会化过程,每个人都会吸收并内化这些意义系统,从而成为具有特定文化认同的成员。
其次,文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产物。
文化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受到个体的认同、经验和创造力的影响。
个体在社会中通过交流、学习和参与活动,不断塑造和重塑自身的文化认同。
例如,我国的春节和美国的圣诞节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节日,每个人在过这些节日时,既会遵循传统的习俗,同时也可能以个人的方式进行创新和演变。
这种个体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反映了文化的动态性和变化性。
另外,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在文化概论课程中的重要发现之一。
不同的社会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学习比较不同文化的案例,我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交流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可能引发冲突和误解。
因此,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是避免文化冲突的关键。
最后,我认识到文化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需要增强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
对于社会来说,必须寻求文化的融合和包容,建立开放的交流平台,促进文化的共享和创新。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文化概论课程,我深入理解了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并认识到文化与社会、个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890e311ee06eff9aef80779.png)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提出礼、仁观念,互为融合,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阳货》:为人庄重,就不致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受到良好的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驱使用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
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如下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这也是“家国同构”的必然反映。
关心政治,这正是千百年来,众多文人穷独达兼的思想根源。
2、植根血缘基础。
因此,仁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基础。
是其两千多年来兴盛不衰的根源。
3、着眼伦理本位。
发挥主体能力。
强调主观精神,自身修养的发展,是重人轻神思想的表现。
侧重抑制个体。
这也是中国常讲的“大局”意识,与西方文明的群体民主和个体自由完全相左的,而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依靠一种文化长期来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22a301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7.png)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进的结晶。
这门课程通过介绍中国文化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恕”等价值观,提倡和谐相处、孝道、忠诚等品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强调“人间正道是沧桑”,倡导修身养性、解脱苦难。
道教追求自然和谐与纯净无为。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其次,中国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经典著作带给我许多启示。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录,劝导、教诲、启迪了无数中国人。
《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是我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其中充满了智慧和道理。
这些经典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
读经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这些文字的传承,我们能够从古人的经验中获得智慧。
再次,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音乐、戏曲、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我在课程中学习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和特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京剧、昆曲、豫剧等不同地区的戏曲形式。
这让我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最后,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让我对生命、人生观有了新的思考。
中国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不同学派,各有其独特的思想观点。
其中,我特别喜欢道家的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使我意识到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利与成就,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在的平静与安宁。
这种思想观念对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对问题和处理困难时有着很大的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三篇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27314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6.png)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三篇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三篇篇一: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这个课程,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我国的文化特色。
在堂课上,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总是以一种独特的诙谐幽默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
还经常为我们唱歌,给我们介绍全国各地的民歌。
我觉得大学课堂就应该这样轻松而又欢快。
对比现在的大学课堂,只知道学习专业知识,不懂得学生的感受,压力大而又不风趣。
总之,很喜欢老师的课,以后我做教师了,也要学着幽默一些。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还有各个民族的不同风貌和文化习俗,他们热爱欢歌热舞,待客热情。
一首首当地民歌,一场场地道热舞,一次次欢快的聚会,都能够体现他们的风情万种。
篇二: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有感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几年,但是对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其实并不十分明晰,这学期,通过把中国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讲,我才有机会从更深的层次去接触和认识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上,听老师讲的最多,最为深刻的就是佛家思想,每一次听课都让我感觉到自己认识的肤浅,钦佩先哲们的超脱与伟岸,每一次都让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广袤,通过文字演进,书法艺术,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宗族文化的`学习,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喜欢佛家文化。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众生皆是佛,或者说有佛性。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fc74167af1ffc4fff47ac09.png)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心得不得不感慨,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如今,我的大一生活就要结束了。
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候,我们都是爱回忆的,于是,我便想起了自己最初看到有这门课时的种种不满,总之就是认为:抽象的课程、讨厌的说教、无聊的课堂。
但是,上了第一节课之后,发现:这个课堂一点都不无聊,没有讨厌的说教,老师很能讲,我们也很能讲,不过,这种课程的确有些无聊,但是,聊天式的上课法却让很多人喜欢上了这节课,当然,老师总归不会让我们讲一些无用的东西,课堂上讲的大多还是涉及到这门课的东西。
聊西游、聊红楼,让我记忆犹新,那一段段的视频,当时是真的感觉没看够,让我有了强烈地再看一次《西游记》、《红楼梦》的想法,也深切的体会到了:经典的总是值得回味的,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这也便是文化吧!我很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不同于一些老师那种一味地传授知识,枯燥无味,而没有机会让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
而我们的《中国文化概论》的课堂总是那么活跃,不仅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增进认识,互相有深入的了解。
而且也从聊天式的课堂中学习到很多。
毕竟,文化的学习、吸收,是靠我们自己去主动接受熏陶的,而不是被动的。
另外,老师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而且经常会让我们看视频,包括一些图片,有时,也会听一些音乐,也有教我们如何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以及如何把握自己人生的一些生活哲理。
让我们在知识和精神上都有很大的收获。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我觉得老师也传授给了我一些很不错的经验,比如:上课理论与实际想结合,将课本中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经验、比较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案例结合起来。
这样,便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接受,记忆深刻的记住。
只不过这个课程本身嘛……其实,想想也是,我们常常会提到“文化“一词,但是如果让我们对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们好像又说不出来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这个概念实在是太广阔了,不知从何说起,不知归于何点。
可以说只要我们能够说出来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学概论总结报告范文(3篇)
![文化学概论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620f7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3.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文化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现象、文化规律和文化发展的学科,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文化学概论课程进行总结,梳理课程内容,分析学习心得,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二、课程内容概述文化学概论课程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1. 文化的定义与本质课程首先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阐述了文化的内涵,并分析了文化的本质特征,如普遍性、历史性、民族性等。
2. 文化的历史与发展通过对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的梳理,课程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文化成就和文化交流,使学生对文化发展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
3. 文化的类型与形态课程介绍了文化的不同类型,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并分析了各种文化形态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4. 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探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分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5. 文化与人类生活课程从生活、审美、教育、政治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对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学习心得与体会1. 对文化定义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学习,我对文化的定义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包括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2. 对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更加清晰通过对文化发展历程的学习,我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文化成就和文化交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认识到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 对文化类型与形态的认识更加全面通过学习,我对文化的不同类型和形态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认识到各种文化形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4. 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更加深入课程使我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我更加关注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
5. 对文化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学习,我对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有了更加紧密的认识,认识到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灵魂,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e48a50ebb68a98271fefabc.png)
历经一学期的《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学习和XX老师的悉心教导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了解到中国五千年年文化的厚度和全书分上中下编,根据内容概括地分为一、文化承载的外部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与发展二、中国辉煌灿烂古代文化的内涵变现三、文化特点剖析、在背景时代下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特换包容创新和未来在此我也按照这个顺序浅谈一下学习总结一、文化承载的外部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与发展马克思理论的主导思想“唯物辩证法”提到“物质第一性”,思想是发生在以物质为承载体上的产物。
而本书主要讨论到狭义中的文化就是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而作为我国文化的载体和对文化的影响,了解中西方文化诧异的基本道路就是从外部环境入手。
文化背景:1.地理,华夏文明地处东亚始于两河流域2.经济,主导我国古代经济的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
3.政治,中国历经大小18个朝代二、国辉煌灿烂古代文化的内涵变现1.文字,中国的文字经历了从象形字到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到隶书,繁简体。
汉字,成为是一个凝固在我们这个民族血脉中不断传承下去的符号。
2.教育,由于我们有同一记载的文字,才致使文化得以流传,孔子弟子三千,因材施教,韩愈一篇淋漓尽致的《师说》,彰显源远流长的育人之道3、中国主流思想一直在儒家和道家徘徊,和后来的佛学宗教思想一并影响了教育、文学道德、哲学和为人处世之道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字画,陶瓷,,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等不计其数的聚集有如滴水凝聚璀璨中华文化长河三、文化特点剖析、在背景时代下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特换包容创新和未来(这里你补充一下,昨晚没怎么看)这里需要一个过渡,你补充下了。
我从本书得到以下四点浅薄(这个词有问题)的感想1 中国文化有其糟粕也有其精华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认识我们民族的自身。
古人以镜正衣,以人正身,以史为鉴。
大到各朝各代的史官记载,精到司马迁编写《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历史让我们得到一个鞭策,警告后人错误不应该重蹈覆辙。
中国文化概论小结
![中国文化概论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7e84e2f8c75fbfc77db26a.png)
1.文化的内涵: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文化范畴中的几组概念:物质文化:人在从事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为目的的实践过程中所创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工具等)。
物质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物质生产能力以及体现这种能力的科学与技术等。
精神文化: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文化心理、文化思潮、社会意识形态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
广义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被称为“大文化”,诸如认识的、规范的、艺术的、器用的、社会的等方面。
狭义文化: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也被称为“小文化”。
3.关于文化结构,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
4.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疆域:疆域辽阔,基本趋势逐渐扩大政区:分级管理,二级制和三级制交替出现民族:“多元一体”人口:人口众多,持续增加,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迁徙频繁、规模大地形、地貌:复杂多态;地势西高东低;四周拥有相对封闭的天然阻隔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气候总体比较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波动和变迁。
5.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影响(1)地理环境决定了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农业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
(从疆域、气候、地貌、人口等方面看)(2)农业区的扩大为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传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3)地理位置上的阻隔机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
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其次,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文化概论通识课课后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通识课课后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33b7e0de80d4d8d05a4f40.png)
西周分封建国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统一有赖于先民的不断努力而缓慢演变。
《尧典》可能写作与西周中后期,主要讲尧时期发大洪水、大禹治水以及天文历法活动。
书中讲的“敬授民时”,代表着农耕文明的发达,代表着农耕文化的需求。
先人对太阳神崇拜是对时令的追求。
《汉书》中讲帝王的事情是“承天之序”,帝王要对上天负责。
陶寺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它用来测节气的到来,非常准确,并且世界最早。
里面的陶器华贵 ,优雅,表明贫富分化并未对立。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是初步的凝聚,是不稳定的,靠自身的文明来吸附。
远古时期环太平洋地区文化具有相似性。
相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是组成民族的三要素。
精神上的文化建构和族群凝聚要靠某种介质、精神表现方式实现。
最早权利来自神职人员。
从夏代到西周之前的历史就是族群代兴的历史,弱小的族群向强大的进贡、服凑。
4. 夏启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开始出现镇压,族群代兴激高到极端。
中华民族统一化民族在周家分封建国以后,进行了新的大合,并由此开始 .西周分封制对民族团和有决定性意义,周武王公伐商中途周公建议在洛阳建精神首都。
认为洛阳离天最近,要做天的主人,周公辅佐文王促进分封制的形成。
分封制:以亲族血缘关系为标准,分邦建国。
一个民族性格是在关键时期造就的。
灭国不灭香火--- 一种很蛮昧的宗教观念导致很人道的政治现实。
周先人贫穷、无阶级分化、文化低,所以让殷商后代向礼,给他们服务;说明“胜利的只有文明”。
分封制对原始血缘关系、居住、生活是一次重大改造。
古代百姓与官方交流的主要事件:交税和打官司。
儒家对君民关系的两种比喻:一,君民是大脑、心脏和四肢的关系;二,君民舟和水的关系。
中国周代所说的“和”:盐梅和羹:把不同元素放到一起达到一种平衡,即:中庸之道。
古代“乡饮酒礼”,说明人情味浓,个体与集体有机结合,典礼当中所有人各尽其职,都要受到尊重和照顾。
分封建国实际上是人群的一种拆解和结合。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eef3ec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a.png)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家都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篇一在学校领导对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下,在路老师的率领下。
我有幸于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这次学习受益颇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
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丰富了大脑的知识。
现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如下: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
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
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
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
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
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
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
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结篇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89470a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b.png)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或总结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9279ac1ef7ec4afe05a1df0a.png)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一、写作思路(一)基本内容: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在历史上的发展。
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晶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也冷静客观的批判了阻碍进步的思想。
全书分为十一章节,一、二章介绍文化的定义、特征,三至十章各选择了文化的一个领域进行介绍,十一章总结并畅想文化的发展,附录中介绍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二)核心观点:1、学习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必须先从传统遗留下来最习惯的价值判断的态度中跳出来。
其次要把...偏见,...好恶之情,一一暂时抛开。
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逻辑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出了解文化的客观态度。
”韦政通先生也正是以这样客观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败兴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的问题所在。
2、儒释道贯穿全书始终。
韦政通先生在第三章重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宗教。
从对帝、天的崇拜,到祖先崇拜,再到儒家、道教、佛教,介绍了宗教的历史演变过程。
特别是在介绍儒家时,他指出,儒家也是一种宗教。
因为儒家在内涵上不止有一套哲学,还有一套伦理,其次,儒家的影响范围之广早已超越了学派,因此,从这反映出了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是学派式的。
儒家重“礼”,道教求“道”,佛教尚“涅槃”。
儒释道三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书,也可看到,在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无一不见儒释道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宗教对国人思想心态的养成影响很大。
轻超越重现世以及人而神的宗教观,影响了中国人重主体、重直觉,天人合一,追求境界形态的哲学观念。
而这些哲学观念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水田园诗文的创作。
“这类文学,读来令人悠然意远,有空灵自在之美,并富有一种宗教性的解脱精神”。
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所秉持的这种哲学观念,使得中国先哲们在对待知识问题上不重视逻辑技巧的运用,没有思辨的能力;在对待宇宙问题上敬畏,却无法认知自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向善、寡欲。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a72c7df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7.png)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应急预案、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emergency plan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品5篇)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ed5798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6.png)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我深刻理解到中国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体系,它包含了诗词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传统戏曲、传统医药、饮食文化、服饰美容、礼仪风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又贯穿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社会习俗,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仁爱、礼义、忠恕等价值观念,主张“中庸之道”,追求和谐、平衡。
而道家思想则注重自然、超然的境界,强调随缘随性,追求心灵的宁静。
佛家思想则提倡解脱轮回,追求心灵的净化。
这三种思想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独特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文化概论的学习中,我还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含蓄、婉约、意境深远而著称;中国书法以其潇洒、刚柔并济、意境深远而备受推崇;中国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形式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其造型简练、意境深远、富有禅意而名扬天下。
除此之外,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还带领我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等内容,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人民心灵世界的根基和滋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撑。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3258bf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42.png)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伦理道德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4.契:商人的祖先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爱孝悌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谦和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家,家乡,国家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先义后利,以义制利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见利思义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天理人欲24.孔子把作为重要的德目温良恭俭让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周礼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汉唐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内圣外王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大学、中庸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魏晋时期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正一道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神不灭43.魏晋时期,和合流,形成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观念五行,阴阳47.周易古经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八卦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的生命精神创造性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54.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55.儒家精神是一种的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63.天台宗的智慧是圆融的智慧64.华严宗提倡开放的心灵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气论,心性论6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道德人的哲学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视变化为创新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主张,也有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交胜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的收获和建议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的收获和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a74322e58fb770bf78a5540.png)
盐城师范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概论》考查试卷学院:_____ 班级: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的收获和建议【摘要】针对《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从书的内容来说,它让我们学习到了关于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的知识,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大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但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来说,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要充分发挥该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不断得到优化,从而让同学们更多的学到中国文化知识。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古代法律地理环境收获建议在本学期《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如对“文化”这个概念的整体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姓氏的由来及衍变过程、古代的衣食住行、中国历代的科举制度、历朝的中央官制、古代的礼制、古代的法律发展过程、宗教的发展等等。
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让我较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了更好地巩固和提升。
就以上知识的学习,我想着重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古代的法律发展过程这两方面,来谈谈我的学习收获。
有人说“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但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确实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对于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延续性、多样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等特点。
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47ab34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1.png)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第1篇: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程海霞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
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
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 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文化概论课程心得体会(2篇)
![文化概论课程心得体会(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514cb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7.png)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世界文化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在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1.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文化概论课程让我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道家思想追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佛家思想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这些思想观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2.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文化概论课程让我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从秦汉到唐宋元明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文化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文化概论课程让我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如书法艺术讲究笔墨纸砚,追求意境和韵味;绘画艺术注重写意和工笔,追求形神兼备;音乐艺术强调旋律和节奏,追求和谐之美。
三、对世界文化的认识1.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文化概论课程让我认识到,世界文化是多元一体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这种多元一体的特点,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2.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文化概论课程让我了解到,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在文化交流中,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消除误解,促进友谊与合作。
同时,文化交流还可以推动各国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繁荣作出贡献。
3.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概论课程让我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分封建国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统一有赖于先民的不断努力而缓慢演变。
《尧典》可能写作与西周中后期,主要讲尧时期发大洪水、大禹治水以及天文历法活动。
书中讲的“敬授民时”,代表着农耕文明的发达,代表着农耕文化的需求。
先人
对太阳神崇拜是对时令的追求。
《汉书》中讲帝王的事情是“承天之序”,帝王要对
上天负责。
陶寺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它用来测节气的到来,非常准确,并且
世界最早。
里面的陶器华贵,优雅,表明贫富分化并未对立。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是初步的凝聚,是不稳定的,靠自身的文明来吸附。
远古时期环太平洋地区文化具有相似性。
相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是组成民族的三要素。
精神上的文化建
构和族群凝聚要靠某种介质、精神表现方式实现。
最早权利来自神职人员。
从夏代到
西周之前的历史就是族群代兴的历史,弱小的族群向强大的进贡、服凑。
4.夏启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开始出现镇压,族群代
兴激高到极端。
中华民族统一化民族在周家分封建国以后,进行了新的大合,并由此
开始.西周分封制对民族团和有决定性意义,周武王公伐商中途周公建议在洛阳建精神首都。
认为洛阳离天最近,要做天的主人,周公辅佐文王促进分封制的形成。
分封制:以亲族血缘关系为标准,分邦建国。
一个民族性格是在关键时期造就的。
灭国不灭香
火---一种很蛮昧的宗教观念导致很人道的政治现实。
周先人贫穷、无阶级分化、文化低,所以让殷商后代向礼,给他们服务;说明“胜利的只有文明”。
分封制对原始血
缘关系、居住、生活是一次重大改造。
古代百姓与官方交流的主要事件:交税和打官司。
儒家对君民关系的两种比喻:一,君民是大脑、心脏和四肢的关系;二,君民舟
和水的关系。
中国周代所说的“和”:盐梅和羹:把不同元素放到一起达到一种平衡,即:中庸之道。
古代“乡饮酒礼”,说明人情味浓,个体与集体有机结合,典礼当中
所有人各尽其职,都要受到尊重和照顾。
分封建国实际上是人群的一种拆解和结合。
血缘关系被人为拉长后极其明显的效果就是开始作为一种军事力量去弹压地区反叛倾向。
分封制需要和王朝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长期生存。
分封制本身就是针对异族林立
的社会现实,它本身就有同化异族的潜在功能。
文化多元发生的时候,需要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这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很多
的工作,所以这个统一化的文明进程,实际上都是区域性文化的发展,它们如何走向
一种统一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有赖于先民的不断地这种努力才能完成
这个过程。
民众的历史品格
文化取决于大多数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分封制度下“国人”就是城里人,随着人数增多,土地兼并严重,最终爆发战争。
君民是舟与水的比喻证明了国人地位的沦落。
政府征求国人意见有三种途径:国家有危难,迁都,立国君。
此时国人很有发言权,力量很强大。
但当民众普遍太穷困时容易被野心家利用,需要确立民众的真正的政治
品格。
历史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宣传、启蒙来的。
自强不息、兼容并包。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
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赋予中国文化以创造力和持久性。
无数仁人志士,在身处
逆境之际,总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顾一己生命安危,奋起抗争,鞠躬尽瘁,
表现出一种刚健有为的人格力量。
历史上华夏民族人口众多、文化先进,中国文化不
仅善于在内部融合吸收各族文化的精华,而且也能接受外来文化,如印度佛教文化、
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等。
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
的内聚力得以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得以久远。
以人为本、崇尚道德。
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在价值观上便是对道德的崇尚。
中国文化基本上是反功利主义的,古代君子大多能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致力人格完善。
他们
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往往超过对生活改善的兴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惟一的平等观念,就是人人在道德面前平等。
儒家鼓励民众,忍受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以换取道
德上平等的箴言。
和而不同、中行无咎。
中国文化还具有贵“和”尚“中”的意蕴。
“和”是把众多矛
盾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是在“和”的基础上所达到
的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境界,做事有分寸就不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事物的发展都有
一个量的限度,达不到这个限度,事物就不能处于最佳状态;但是超过这个限度,事
物就发生质变,朝反面转化了。
所以,只有“中”才是保险安全之道。
这种思想使得
中国人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自觉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保持安定团结
的局面。
老子与中国各朝官僚文化
古代的社会矛盾是如何提高人们道德水准。
教化论是一种君民同体主义,用道德标准衡量,发源于小邦国的政治现实,根源来自西周礼乐文明。
上天赋予人独有的东西就
是人性。
活在因果律中,哲学上来讲人没有自由。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无为”。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
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
转化。
而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道”可以理解为人们循着它行走以
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的规矩”,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
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
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
专制主义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一方面使中华民族在心理文化上普遍认同整体利益和集体原则,因而成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得以产生的源泉;
另方面也培植和强化了国人迷信权利、服从权威的官本位心态。
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
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
其作用是以伦理修养来沟通政治关系和家族关系,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强调从个人修身开始,由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到家
庭伦理关系的协调,最终到天下国家秩序的稳定它以个人的道德实践为基础,以实行
道德为核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
宗法制和“家天下”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
在组织结构方面,“家国同构”,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这种模式,形成了忠孝两全的政治伦
理和传统,宣扬孝悌为“忠”之本,忠是孝的极致。
当然这种学说也形成了中国古代
重道德、轻法律的局面,往往以德代法,以人治代替法治,从而影响了法律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