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县级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二塑.:璺.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摊进县级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李智峰(临城县气象局,河北临城054300)喃要]2009年是县级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碗.。
通过学习,更深刻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对科学发碾观的第一要义是发碾、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我认为县级气象部门在深入学习实跋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必须转变思路,找准切入燕,以抬进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为重点,才能实现气象部门的可持续发展。
饫.篷词]科学发展观;县级气象部门;公共气釉艮务;能力建设一、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气象部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重温新中国气象史,气象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易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通过改革开放30年不懈努力,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2008年抗击f氏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防御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以及奥运会和残奥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中,气象眼务取得了突出成绩,气象事业发展的水平和实力已经充分体现。
但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在较长时期内仍将面对发达国家在科学和技术上继续占据优势的严峻挑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新挑战、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情况下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矛盾。
对此,我们必须坚定和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2007年,中国气象局下发了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气发[20071477号),提出建设由公共气象服务系统、预报预测系统、综合观测系统组成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它是在研究国内外现代化指标体系现状、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和气象业务科技发展趋势、深入总结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经验、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和“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精神实质后提出的气象事业发展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推动我国由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含答案)浙江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试题
卷一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共48分)(一)单选题(共28小题,每题1分,计28分1.短时预报是指未来( B )天气参量的描述。
《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A. 0-6小时 B. 0-12小时 C. 0-3小时 D. 0-2 小时2.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达到( C )为台风。
《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A. ≥51 m/sB.24.5-32.6m/sC. 32.7-41.4 m/sD. 41.5-50.9 m/s3. 在上不可能建立地转平衡的关系,也不存在地转风。
( A )P38A.赤道B.极地C.中纬度D.高纬度4.以下四类对流风暴中一定是强风暴的是( B )。
雷达P102A.普通单体风暴B.超级单体风暴C.多单体风暴D.飑线5. 以下不属于南亚高压的特征的是( D )P488A.具有行星尺度的反气旋环流特征B.是对流层上部的暖高压C.具有独特的垂直环流D.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深厚系统(具有潮湿不稳定特征,对流活动非常活跃)6.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D)的天气现象。
《沙尘天气预警业务服务暂行规定》A.10公里B.5公里C.2公里D.1公里7.实践中发现,地面锋面往往顺着高空( B )的气流移动,其移动速度与垂直与锋面的分速成比例。
P235A.200百帕或300百帕B.700百帕或500百帕C.850百帕或700百帕D.500百帕或400百帕8.水平尺度在20~200 km的系统称为。
(B)P412A.中-α系统B.中-β系统C.中-γ系统D.小尺度系统9.当700 hPa的高空槽线落在地面冷锋锋线的后面时,坏天气出现在,过后天气转为晴或高云天气。
(D)P80A. 锋前,700 hPa槽B. 锋前,500 hPa槽C. 锋后,700 hPa槽D. 锋后,500 hPa槽10. 700 hPa图上有()东移,并引起了江淮气旋发生且有所发展时,北方也将有冷空气南侵,而且也能影响长江以南地区,这常是春季寒潮的征兆。
2013年全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理论与规范试卷及答案
2013年湖北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试卷类别:基础理论知识与业务规范本试卷共16页,请勿遗漏!单位:姓名:考号:项目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合计满分30 12 18 25 85得分说明:1、本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85分。
2、本卷包括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规范、《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意见》、其他与天气预报业务相关知识。
3、本卷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
4、答案一律写在试卷相应答题位置,答在其它地方无效。
一、填空题(共32小题60个空,每个空0.5分,计30分)1、短历时强降水是指一小时降水量大于等于(20 )mm的降水。
2、精细天气预报对气象及相关灾害预报而言,就是短期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落区),短时和临近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出现的具体时间、(位置)和(强度)。
3、预警信号发布后直至解除,中间变更1次、确认2次,计为发布了( 4 )次。
4、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质量检验包括TS评分、(漏报率)、(空报率)。
5、预报某站未来24小时天气为小雨,实况为3mm中雪,评定一般性降雪(空报),评定晴雨预报(正确)。
6、预计未来6小时内有大风,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应当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7、下图中箭头所指暗色区域是(下沉运动区),绿色线所在云系为(梅雨锋云系)。
8、由卫星估算降水必须明确两个问题:即(云厚与降水)的关系;(云厚与亮度间)的关系。
9、在弱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只有一种类型的强风暴,即(脉冲风暴),其最可能产生的强天气是(下击暴流)。
10、有利于F2级以上龙卷产生的环境条件是(强烈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和(低的抬升凝结高度)。
11、当强风暴位于离40km以内的雷达近的地方时,其VIL值是(过低)估计的,这是由于雷达的(静锥区)造成的。
12、在径向速度图上,零等速度线的走向不仅表示(风向随高度的变化),同时也表示雷达有效探测范围内的(冷暖平流)。
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合业务基础理论试卷(答案卷)
精品文档第七届XX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含答案)(满分19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竞赛工种-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一、填空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1.《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规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行( 1 )、分级管理的原则。
(分类保护)2.《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理念和发展方向,改革调整现有的观测业务流程,建立从原始观测信息获取到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制作的全程观测业务,实现观测手段向综合集成转变,实现观测业务从以原始观测信息获取为主向观测数据质量把关、( 2 )和( 3 )转变。
(观测系统运行保障)(观测产品加工制作)出自《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二、(三)”3.根据《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对拟迁观测站观测资料序列分析主要从资料的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 4 )进行分析。
(均一性)出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38页4.大气探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初始阶段是一系列定量测量地面气象要素仪器的出现,其标志性仪器为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的( 5 )。
(水银气压表)出自《现代气象观测》,第一章5.雨是指由云中落下的水滴构成的降水,其直径一般在( 6 )mm之间。
(0.5~6.0)出自《大气探测学》,P75,第四章6.新型自动气象站基于现代总线技术和(7 )系统技术构建,采用了国际标准并遵循标准、开放的技术路线进行设计,它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硬件包括采集器、(8 )、传感器、外围设备四部分。
(嵌入式)(外部总线)出自《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P27.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对质量变化的快速响应测量降水量,其称重测量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9 ),另一种是振弦技术。
(基于电阻应变技术)出自《降水观测规范--称重式降水传感器》P78.《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 10 ),编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暨第一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术竞赛实施方案
附件1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暨第一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术竞赛实施方案第九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术竞赛组委会2021年9月为深切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全面推动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技术竞赛为导向,进一步培育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人员业务素养和大体技术,增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进展,为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进展做出踊跃的奉献。
一、竞赛组织机构本次竞赛设立竞赛组织委员会、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竞赛实施组和竞赛监审组四个小组。
人员组成及工作职责安排如下:(一)竞赛组织委员会1.人员组成主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副主任: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盛明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副巡视员袁芳委员:综合观测司司长王劲松应急减灾与公共效劳司司长张祖强预报与网络司司长顾建峰人事司司长胡鹏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宋云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敬枫蓉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陈忠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竞赛处处长贾伟一中国农林水利工会林业气象工作部部长刘季英2.工作职责负责竞赛重大事项决策、竞赛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审定。
(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1.人员组成主任:综合观测司副司长李昌兴成员:综合观测司地面处佘万明应急减灾与公共效劳司人工阻碍天气处孙锐预报与网络司预报处黄卓气象探测中心业务处雷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务处汤志亚四川省气象局办公室廖邕2.工作职责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综合观测司),负责和谐、落实、检查与竞赛相关各项目的执行情形;负责竞赛组委会的日常工作;参赛人员抽取和确信。
(三)竞赛实施组1.人员组成组长: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曹晓钟成员: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曹云昌气象探测中心气象装备保障室邵楠公共气象效劳中心业务处段丽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教务处刘莉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马尚昌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王柏林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郭建侠气象探测中心地面与高空观测室张鑫2.工作职责负责编制各项竞赛试题。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1997.11.27•【文号】国办发[1997]43号•【施行日期】1997.11.2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7]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关于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的意见(中国气象局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国发[1992]25号)下发以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加强了对气象工作的领导,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和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国家气象事业和地方气象事业出现了协调发展的好形势。
为尽快建立与国家财政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气象投入体制,积极改善气象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地方气象事业的主要任务加快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是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对于充分发挥国家气象现代化骨干工程的总体效益,增强地方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趋利避害,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当地农业和人民生活服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气象局制定的《气象事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和《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1996--2010年)》,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气象业务建设的主要任务。
其中,国家气象事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成由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各种观测设施组成的具有中尺度监测能力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成以国家公用网与气象专用网相结合并覆盖全国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完善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新一代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系统,建成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
中国气象局令第34号——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
中国气象局令第34号——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7.01.18•【文号】中国气象局令第34号•【施行日期】2017.05.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令第34号《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已经2017年1月6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局长2017年1月18日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行业管理,促进气象行业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气象行业的总体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结合气象行业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等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行业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行业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制定气象行业规划和政策,完善气象行业法规和标准,强化气象行业监督,加强气象行业协调、指导和服务,合理配置国家对气象行业的投入。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气象行业的业务和科技合作与交流、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科技成果推广等活动,提高气象工作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编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或者有关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参考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部门的业务实际,制定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的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后,组织实施。
2015年天津市气象行业预报技能竞赛理论知识试卷(天津)
姓名:考号:天津市2015年天气预报技术竞赛试卷(类别:理论知识)(本试卷共13 页,勿遗漏!)说明:1、本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本卷包括天气学原理与方法、雷达卫星天气学、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规范。
3、本卷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
4、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和其它地方无效。
一、填空题(26题,60空,每空0.5分,共30分)1. 气压梯度力与成正比,与空气成反比。
2. 不考虑摩擦力时,气压梯度力、和三力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在有梯度风时,等压线与流线重合,变加速度,有法向加速度。
3. 在摩擦层中,地转偏差指向摩擦力方向的侧,且与其垂直;在自由大气中,地转偏差的方向垂直于加速度的方向,并指向加速度的方向的侧。
4. 对流层上部的急流根据其性质与结构的不同可分为急流、急流和急流。
5. 球形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分为瑞利散射和散射两种,瑞利散射发生在球形粒子直径远入射波波长的情况下。
6.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发展任务包括加快业务发展、改进完善天气业务、发展气候业务、建立业务、发展业务、加强现代化预报预测业务平台建设六大任务。
数值模式、气候变化、应用气象7.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可归纳为地形的作用,地形的作用和作用。
8. VCP 21体扫模式6分钟完成9个仰角的扫描。
对于最低的2个仰角,采用分离取样方式CS/CD;中间的4个仰角采用交互取样方式;上面的3个仰角采用不考虑距离折叠的连续多普勒方式。
B 、 CDX 9. 台风的结构被分为三个区,分别是台风眼区(也称内圈)、旋涡区(也称中圈)、大风区(也称外圈)。
10. 在卫星云图上,如果锋面云带有一段变宽,并向冷空气一侧凸起,亮度变白,则在此处将有锋面气旋生成。
11. 依据500hPa高度场形势,配合对流层低层的特点,将冰雹天气形势划分为四个类型,分别为高空冷槽型、高空冷涡型、型和型。
12. 风云2C(fy-2c)红外云图星下点的分辨率是km,可见光云图星下点的分辨率是km。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4.01.15•【文号】气发〔2024〕11号•【施行日期】2024.0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气发〔2024〕11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加快构建支撑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化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已经局长办公会审议同意,现予以印发。
中国气象局2024年1月15日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快构建支撑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气象标准实施应用和制度属性,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重点领域重大方向优质标准供给,强化标准实施应用,充分发挥气象标准化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
服务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内外协同、齐抓共管、统筹协调,加强气象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系统谋划,实现业务、服务和管理领域标准之间关联衔接,形成覆盖全面、协调配套、功能互补的标准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
聚焦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战略任务,动态调整优化标准体系,突出重点优先发展方向,明确关键急需标准。
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实施方案
附件1:第四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方案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二〇〇九年九月目录一、指导思想及目的意义 (3)二、竞赛组织机构 (4)(一)竞赛组织委员会 (4)(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5)(三)竞赛题目编制专家组 (5)(四)竞赛裁判组 (6)(五)竞赛监审组 (7)(六)技术保障组 (7)(七)竞赛宣传报道组 (8)三、竞赛安排 (9)(一)竞赛地点 (9)(二)代表队与参赛选手 (9)(三)竞赛内容 (9)(四)竞赛记分原则 (9)(五)竞赛奖项设臵 (10)(六)竞赛日程安排 (10)四、竞赛内容 (11)(一)历史个例天气预报 (11)(二)实时天气预报 (13)(三)理论知识、业务规范与MICAPS V3.0操作 (14)(四)现场问答 (16)五、奖励办法 (17)(一)个人单项 (17)(二)个人全能 (17)(三)团体 (18)六、宣传报道 (18)第四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及目的意义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精神,面向天气预报业务发展需求,落实科技兴气象和人才兴业战略,营造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良好氛围,树立学理论、长技能的正气,强化天气预报员业务素质和基本技能,提升天气预报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天气预报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提高预报员队伍对中国气象局党组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决策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增强预报员对现代气象预报预测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强化预报预测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支撑和保障水平。
通过举办全国气象行业重要天气预报技能竞赛,锻炼队伍,发现人才,有效地增强天气预报业务技术能力,促进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进一步提高。
同时,引导广大天气预报业务职工在推动体制改革创新中建功立业,引导广大天气预报业务职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部门中发挥中坚作用,引导广大天气预报业务职工在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中勇当先锋,团结动员广大天气预报业务职工为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招聘《气象专业基础知识》 真题库
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招聘《气象专业基础知识》真题库注意事项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云中属低云的是()。
A、高层云B、雨层云C、卷层云D、卷云【答案】B2、大气中的云雨大多是靠下列哪种过程形成的?()A、绝热冷却B、辐射冷却C、平流冷却D、以上都是【答案】A3、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指出: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必须要坚持“()”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四个一流”。
A、公众气象、专业气象、科技气象B、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C、公众气象、决策气象、安全气象D、公共气象、专业气象、资源气象【答案】B4、北半球热带气旋的危险半圆是指其前进方向的()。
A、右半圆B、左半圆C、前半圆D、后半圆【答案】A5、通常产生连续性降水的云是()。
A、As,CuB、Fn,ScC、Ns,CbD、St,Ac【答案】A6、《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气象台站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失去治理和恢复可能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按照职责权限和()的原则,决定迁移气象台站。
A、审批流程B、先建站后迁移C、逐级审批D、以上都不对【答案】B7、《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构成的环境空间。
A、最大距离B、最小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气发[2007]477号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是中国气象局党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国务院3号文件和国办49号文件精神,认真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特色气象事业发展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需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四个一流”,实现气象现代化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重点是发展以提高气象服务覆盖面和满意率为目标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为核心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以面向预报服务业务和发展需求且能连续、稳定、可靠运行为重点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使其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业务体系。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宗旨是提高整体水平,发挥总体效益,切实增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福祉安康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为指导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各项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以来进行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在多轨道、集约化业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些都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各级气象服务的意识、敏感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不断增强,决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领导对气象工作越来越重视,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专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逐步增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二是建立了完整的预报预测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数值预报预测业务。
数值预报预测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建立了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业务,建立了基于人机交互处理平台MICAPS。
气候预测在汛期、月和年度气候预测的基础上,发展了三个月滚动的季气候预测业务;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内涵不断丰富,预报预测产品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提高。
农业气象情报与预报业务稳步发展,主要粮食产量气象预报准确率年均达95%以上。
三是综合气象观测和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地基、天基和空基相结合的观测系统。
形成了以气象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机、卫星数据海量存储和卫星数据广播为代表的实时气象信息系统,资料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和传输时效显著提高。
初步建立了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和“两级管理、三级保障”的业务体系,技术装备保障能力逐步提高。
(二)需求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应对其不利影响,维护环境外交中的国家权益,赋予气象工作新的使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要求气象服务不断丰富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广泛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不断转变,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气象服务提出全方面、多层次、专业化以及精准、快捷的需求,对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存在问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决策服务缺乏针对性,公众服务信息覆盖面不够宽,专业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比较薄弱等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挑战。
一是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
缺乏功能完备的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机构不健全。
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比较薄弱,以“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有待深入。
二是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整体上存在差距。
数值预报水平和业务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数值预报模式和资料同化等核心技术发展缓慢,新资料应用能力不足,短时临近和精细预报业务尚未完全建立,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低,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中期天气综合预报缺少有效的方法,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科技含量不足。
三是气象综合观测的发展不够协调。
观测系统运行还不够稳定、可靠,自动气象站等基本观测业务设备单传感器、单套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新探测仪器的研发后劲不足,难以满足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系统监测需求及新业务拓展的支撑;重大装备稳定可靠运行保障能力不强,观测标准化、质量控制和探测环境保护问题较多,观测产品开发能力有待提高。
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总体上还缺乏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发展的效益和效率不高,对社会需求的变化认识不足;科技创新对业务服务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科技内涵不足;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适应现代业务的发展要求,缺乏领军人物和核心团队;各项业务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流程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国家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为宗旨,以提高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核心,遵循“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依靠科技创新,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总体要求,着力推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全面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不断满足社会需求。
坚持从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着眼,从发展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着力,从发展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着手,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工作。
通过发展宽领域业务,促进各项业务的科学、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气象业务服务的整体水平,切实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效益性原则。
立足基本国情,满足国家需求,以服务需求为牵引,以满足服务要求为目的,建设和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切实提高建设速度和效益。
——效率性原则。
加强统筹集约,把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建设与发展统一规划到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当中,实现统一建设,共同发展。
——优势性原则。
突出行业自身优势,围绕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注重发挥自身业务服务优势,在气象卫星、数值天气预报、气候系统模式等领域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并在国际气象合作与竞争中,发挥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
——协调性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注重系统建设之间的有机衔接,加强每个系统自身各个环节的衔接,保证建得好、维护得好、运行得好、效益发挥得好。
——开放性原则。
坚持面向部门内外和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思想、技术,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与特色,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社会气象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用三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加快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提高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满意度,提高气象服务效益。
到2010年,初步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综合气象服务平台,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率达到85%以上,常规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86%以上。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
——大力发展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结构完整、功能齐备、布局合理、能够及时滚动制作精细化产品,满足无缝隙气象服务需求的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应用气象等各类预报预测业务系统,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预报时效进一步延长,专业针对性应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进一步健全与发展。
——科学发展综合气象观测业务。
到2010年,基本上形成以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卫星观测系统和移动观测系统为主要平台,以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气象观测网为主要架构的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基本完成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优化和技术升级,确保现有观测站网的稳定可靠运行能力和自动化观测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显著提高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主要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短时预警能力,基本实现主要灾害性天气全天候、多要素、高时空分辨率的连续监测。
在完成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工作基础上,分期分批完成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任务。
云、能、天实现业务化自动观测,业务规范、业务流程更加完善,运行监控、质量保证和技术支持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总体结构和布局(一)总体结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与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共同构成气象现代化体系,是中国特色气象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是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实现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石。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主要由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构成,各业务间相互衔接、相互支撑。
由国家需求引领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并通过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需要引领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科技、人才、装备保障和信息为其提供支撑。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结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包括气象灾害防御管理、面向政府的决策气象服务、面向社会的公众气象服务和面向行业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涉及到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生态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
——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主要由以数值模式业务为基础的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应用气象(包括海洋、水文、交通、航运、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环境、空间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等监测分析、预报、预测、预估、预警业务及相应的质量检验,以及评定业务、技术平台和业务流程等组成。
——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业务包括地面观测和地基遥感系统、以气球和飞机等为观测平台的空基遥感系统、以低轨和高轨卫星为观测平台的天基遥感系统。
其主要业务平台是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和卫星观测系统以及移动观测系统。
由数据收集及分发、信息加工处理、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等组成的气象信息业务,以及由运行监控、维护维修、计量检定等组成的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也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总体布局1.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气象灾害普查和调查、气象灾害应急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由国家、省、地、县承担,城乡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集中在省、地、县级。
——决策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应当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决策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决策部门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
——公众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应当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提供精细化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
——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应当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专业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