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合集下载
五大工具(三)MSA测量系统分析
8
MSA
0.020 0.010
0
極差
0.01810(UCL)控制上限
R
(a) 最小測量單位為0.001英寸(in)數據控制圖
極差
-0.02 控制上限 (UCL) 0.0102 -0.01
R
=0.79
%線性 =100[線性/過程變差] =13.17%
擬合優度(R²)=0.98 (Goodness of Fit)
線性圖
1名評價人12次試驗5個零件 過程變差=6.00
1.20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0.20 -0.40 -0.60
偏倚=0.05
+
+
(b) 最小測量單位為0.01英寸(in)數據控制圖
-0.
9
MSA
测量系統研究之目的
在測量系統與環境交互作用時,獲得該系統有關測量變差和類型 的信息。這種信息極有價值,因為對于一般的生產過程,確認重復性 和校準偏差,并為它們確定合理的極限,比提供具有非常高重復性 的,特別準確的量具更有實用價值。應用這種研究可提供。 1)接受新測量設備的準則; 2)一種測量設備與另一種的比較; 3)評價懷疑有缺陷的量具的根據; 4)維修前後測量設備的比較; 5)計算過程變差,以及生產過程的可接受性水平所需的要求。
受。
5
MSA
测量系統的分辨率
测量系統的分辨率: 即测量系統檢出並如實指示被測特性中極小變化的能力。 如果不检測定出過程的變差,這種分辨力用于分析是不可接受的,如 果不能測定出特殊原因的變差,它用于管制也是不可接受的。
MSA
0.020 0.010
0
極差
0.01810(UCL)控制上限
R
(a) 最小測量單位為0.001英寸(in)數據控制圖
極差
-0.02 控制上限 (UCL) 0.0102 -0.01
R
=0.79
%線性 =100[線性/過程變差] =13.17%
擬合優度(R²)=0.98 (Goodness of Fit)
線性圖
1名評價人12次試驗5個零件 過程變差=6.00
1.20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0.20 -0.40 -0.60
偏倚=0.05
+
+
(b) 最小測量單位為0.01英寸(in)數據控制圖
-0.
9
MSA
测量系統研究之目的
在測量系統與環境交互作用時,獲得該系統有關測量變差和類型 的信息。這種信息極有價值,因為對于一般的生產過程,確認重復性 和校準偏差,并為它們確定合理的極限,比提供具有非常高重復性 的,特別準確的量具更有實用價值。應用這種研究可提供。 1)接受新測量設備的準則; 2)一種測量設備與另一種的比較; 3)評價懷疑有缺陷的量具的根據; 4)維修前後測量設備的比較; 5)計算過程變差,以及生產過程的可接受性水平所需的要求。
受。
5
MSA
测量系統的分辨率
测量系統的分辨率: 即测量系統檢出並如實指示被測特性中極小變化的能力。 如果不检測定出過程的變差,這種分辨力用于分析是不可接受的,如 果不能測定出特殊原因的變差,它用于管制也是不可接受的。
测量系统分析(MSA)培训PPT课件
测量系统的影响 –确保搬运、保护和储存 –对测试用的硬件和软件作保护,以防止调整不当
第六版
.
25
检验、测量和测试仪器的控制-4.11
检验、测量和测试仪器- 4.11.3
–记录必须包括员工自备量具 –在检查量具时,必须记录其条件和实际读数 –如果有可疑的材料已被装运,应通知顾客 –确认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被顾客所批准。
a.仪器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力?
b. 系统具有有效的分辨率?
–是否具备不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稳定性? –统计特性是否在期望范围内具备一致性,并为过程
分析或过程控制的接受?(满足测量的目的?)
第六版
.
15
测量系统变差源
测量过程的构成因子(S、W、I、P、E)及其相 互作用,产生了测量结果或数值的变差。
工件(W) 人员(P)
• 作为测量活动的结果,我们产生一个数值,以此表示 这个轴承孔的内径
第六版
.
6
什么是测量系统分析
• 测量系统分析(MSA)
–MSA用于分析测量系统对测量值的影响 –强调仪器和人的影响
• 我们对测量系统作分析,以确定测量系统的统计 特性的量化值,并与认可的标准相比较
第六版
.
7
MSA总目标
• 测量的不确定度
一个与测量结果有关的参数,其值分散的特性可 以合理地归结于被测对象。
这些数据可表达为系列测量的统计分布、标准离 差、概率、百分率、实测值减去实际值;在控制 图或曲线图上的点等。
第六版
.
8
测量系统分析
典型的准备包括:
– 分析的作业指导书 – 评价人和样件的数量 – 重复读数和测试次数 – 尺寸的关键性 – 零件构造 – 在日常工作使用测量仪器的
第六版
.
25
检验、测量和测试仪器的控制-4.11
检验、测量和测试仪器- 4.11.3
–记录必须包括员工自备量具 –在检查量具时,必须记录其条件和实际读数 –如果有可疑的材料已被装运,应通知顾客 –确认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被顾客所批准。
a.仪器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力?
b. 系统具有有效的分辨率?
–是否具备不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稳定性? –统计特性是否在期望范围内具备一致性,并为过程
分析或过程控制的接受?(满足测量的目的?)
第六版
.
15
测量系统变差源
测量过程的构成因子(S、W、I、P、E)及其相 互作用,产生了测量结果或数值的变差。
工件(W) 人员(P)
• 作为测量活动的结果,我们产生一个数值,以此表示 这个轴承孔的内径
第六版
.
6
什么是测量系统分析
• 测量系统分析(MSA)
–MSA用于分析测量系统对测量值的影响 –强调仪器和人的影响
• 我们对测量系统作分析,以确定测量系统的统计 特性的量化值,并与认可的标准相比较
第六版
.
7
MSA总目标
• 测量的不确定度
一个与测量结果有关的参数,其值分散的特性可 以合理地归结于被测对象。
这些数据可表达为系列测量的统计分布、标准离 差、概率、百分率、实测值减去实际值;在控制 图或曲线图上的点等。
第六版
.
8
测量系统分析
典型的准备包括:
– 分析的作业指导书 – 评价人和样件的数量 – 重复读数和测试次数 – 尺寸的关键性 – 零件构造 – 在日常工作使用测量仪器的
测量系统分析(MSA)_图文
宽度的变差(Width Error) 统计量: 测量分布
MSA一般性问题
• 哪些测量系统需要进行MSA?
– 哪个过程有测量风险
• 需要进行哪些研究?
– 测量风险的从哪里来
• 研究对象如何选取?
– 最大的测量风险
• 用什么方法?
– 计数型/计量型
• 在什么时候进行?
– MSA计划
• 判断准则是什么?
量具名称: 游标卡尺 研究日期: 2010-5-8
报表人: 公差: 其他:
张山 0.02mm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量具线性
自变量
系数 系数标准误
P
回归 95% 置信区间
常量 0.73667 0.07252 0.000
1.0
斜率 -0.13167 0.01093 0.000
数据
平均偏倚
S 0.23954 R-Sq
建立控制限并用标准控制图分析评价失控或 不稳定状态。
稳定性练习
10/16 48.6
10/22 48.4
10/28 48.9
11/12 48.9
11/18 48.9
11/19 48.9
1/15 48.4
6/19 48.7
10/12 47.8
11/20 47.9
12/9 48.1
1/12 48.2
2/13 48.1
评价人数 量
样品数量
小结
稳定性
偏倚 线性 GRR
没要求通常为1人
1件
小样法
kappa
实验次数 测试周期
依控制图来选择, 每次多次通常1或 3-5次
定期较长时间
基准要求
测量方法 要求 接受准则
MSA量测系统分析(ppt 20页)
若要檢查量測系統的准確性,請參考3-11節的說明.
制作: Jackson 2003年6月1日
7
3-2-2 精確度-Precision
精確度或指量測的變異可以分解為兩部份:
1.再現性(Repeatability)-因量測儀器所產生的變異;當同一位操作人員以同一部 儀器重複測量同一個零件時,所得的觀測變異.
12
2003年6月1日
“6”的意義: 精密電子業都采用99.73%的信賴區
依據常態分配99.73%的範圍在Xbar+3個sigma之內,所以分子要*6(2*3)或*5.15 用99.0%的信賴區間因此%GRR越大量測標准差也就越大,則此量測系統對制程結 果的誤判率也就越大. A: 當再現性變異值大於再生性時: 量測機臺的結構需設計加強.量具的夾緊或零件 定位需加以改善.量具應進行保養.檢查機臺旁是否有振动源. B: 當再生性變異值大於再現性時: 操作員的操作方式或數據讀取方式需標准化.可 能需要某些治具協助操用員.量測操用規範須再簡寫.明確化.推行操用員資格認證.
10
2003年6月1日
A: 操作員: 隨機選取幾個使用量具的操作員,這可以讓我們評估量具對不同操用員 的敏感度.
B: 零件: 自同一規格的零件中隨機選取5到10個零件進行測量.
C: 反復測量的次數: 每一個零件的量測特性被每一個操作員反復測量至少二次.
執行方法:
A: 決定研究何种种類的變異;
B: 決定量測多少樣品k用重復多少次n;所使用之量具精確度應是被量測物品公差的 1/10.(如制程中所需量測的讀數精度為0.01mm,則量具應選擇精度為0.001mm,避免 監別力不足);
5
2003年6月1日
3-2 名詞解釋
在我們開始進行量測系統分析之前,我們先定義相關名詞:
制作: Jackson 2003年6月1日
7
3-2-2 精確度-Precision
精確度或指量測的變異可以分解為兩部份:
1.再現性(Repeatability)-因量測儀器所產生的變異;當同一位操作人員以同一部 儀器重複測量同一個零件時,所得的觀測變異.
12
2003年6月1日
“6”的意義: 精密電子業都采用99.73%的信賴區
依據常態分配99.73%的範圍在Xbar+3個sigma之內,所以分子要*6(2*3)或*5.15 用99.0%的信賴區間因此%GRR越大量測標准差也就越大,則此量測系統對制程結 果的誤判率也就越大. A: 當再現性變異值大於再生性時: 量測機臺的結構需設計加強.量具的夾緊或零件 定位需加以改善.量具應進行保養.檢查機臺旁是否有振动源. B: 當再生性變異值大於再現性時: 操作員的操作方式或數據讀取方式需標准化.可 能需要某些治具協助操用員.量測操用規範須再簡寫.明確化.推行操用員資格認證.
10
2003年6月1日
A: 操作員: 隨機選取幾個使用量具的操作員,這可以讓我們評估量具對不同操用員 的敏感度.
B: 零件: 自同一規格的零件中隨機選取5到10個零件進行測量.
C: 反復測量的次數: 每一個零件的量測特性被每一個操作員反復測量至少二次.
執行方法:
A: 決定研究何种种類的變異;
B: 決定量測多少樣品k用重復多少次n;所使用之量具精確度應是被量測物品公差的 1/10.(如制程中所需量測的讀數精度為0.01mm,則量具應選擇精度為0.001mm,避免 監別力不足);
5
2003年6月1日
3-2 名詞解釋
在我們開始進行量測系統分析之前,我們先定義相關名詞:
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课件(PPT 70页)
第一章 术语/定义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是用于确定测量装置与零件变差 或公差相比的误差。
观测值=真值+测量误差
总变差=产品变差+测量变差
– 在进行SPC前必须进行MSA。
第二章 测量系统变差
位置变差(Location Variation) 1. 准确度(Accuracy): 与真值或可接受的参 考值“接近” 的程 度. 2.偏倚(Bias):观测到 测量的平均值与参考 值之间的差值, 是测 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所 构成.
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是国际上用来描述一测量值质量的术语.
不确定度是测量可靠性的一种量化的表达.这种 概念可简单的表达为:
测量实际值=测量的观察值(结果) ±U 不确定度是测量值的范围、通过一个置信 区间的定义、与测量结果相关,并预期包括测量 的真值.MSA专注于理解某测量过程,确定这测 量过程中误差的大小,并评估这测量系统是否适 用于产品和过程的控制;MSA提升理解和改进 (减小变差).
第一章 术语/定义
真值(True Value) 真值是被测零件的“实际值”,尽管该值 不被知道且无法知道,但它是测量系统的 目标,所有个别的值尽可能的(经济的)与 该值接近. 参考值常被当作真值的最佳 近似值.
第一章 术语/定义
可追溯性(Traceability)
通过一个完整的比较链
追溯到规定的参考标准(通 常为国家或国际标准)的测 量特性或标准值,都具有一 定的不确定度.在工业界的 许多情况,测量的可追溯性 可能追溯到顾客和供方双
S:标准
W:工作件(零件) I:仪器
P:人/程序 E:环境
第三章 计量型测量系统的研究
测量系统研究目的
MSA分析知识总结测量系统分析方法评估指标介绍PPT模板课件
分析时机
1.新产品
4.设计变更
2.新量具或量
(DCN) 5.工程变更
具的特性能 力不同时 3.新操作员
(ECN) 6.环境变更
或操作员岗
位变更
8.客户要求 的频次
7. 易 损 耗 之 仪 器必须注意其 分析频率
基本要求
量具
拟执行测量系统分析的量具必须经过计量确 认合格,同时其分辨力应至少能直接读取被 测特性预期过程变差或公差范围的1/10。 d≤6σ总/10;或 d≤Tolerance/10
基本概念
测 量 系 统 分 析 (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MSA) ,数 据是通过测量获得的,对测量定 义是:测量是赋值给具体事物以 表示他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 系。这个定义由C.Eisenhart首 次给出。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 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4. 偏 倚 : 观 测 平 均值(在重复条 件下的测量)与 一参考值之间的 差值。
6.属性的一 致性:计数型 (属性)测量系统中系统 内、系统间及系统与标准 之间判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3.稳定性:测量系统保 持其位置变差和宽度变 差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5.线性:在量具正 常的工作范围内偏 倚的变化程度。
分析时机
1.新产品
4.设计变更
2.新量具或量
(DCN) 5.工程变更
具的特性能 力不同时 3.新操作员
(ECN) 6.环境变更
或操作员岗
位变更
8.客户要求 的频次
7. 易 损 耗 之 仪 器必须注意其 分析频率
基本要求
具
拟执行测量系统分析的量具必须经过计量确 认合格,同时其分辨力应至少能直接读取被 测特性预期过程变差或公差范围的1/10。 d≤6σ总/10;或 d≤Tolerance/10
测量系统分析MSA培训讲座(ppt 46页)
2019/10/18
4
位置变差
• 准确度 与真实值或接受
的基准值之间的接 近程度
•偏 移 测量结果的观测
平均值与基准值的 差值
偏移
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基准值
2019/10/18
5
位置变差 稳定性
某持续时间内测量 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 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 变差
时间
2019/10/18
基准值
6
线性
20
重复性 仪器需要维护; 量具应重新设计以提高刚度; 夹紧及检验点需要改进; 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
再现性 测评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及读数; 量具刻度盘上的读数不清楚;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测评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某些测量系统没有测评人,若所有的部件均由同一设备处理、 固定及测量,那么再现性就为零;当使用了不同的工装,那 么再现性就表现为工装间变差。
X d im ffX a a ,X b x ,X c )( m X a i,X n b ,X ( c )
U C R D 4 L (D 4 r3 .2 v2 7 tsr/2 a .5 v i3 8 tls r s ) ais
2019/10/18
x
Rp
R
32
数字计算:
测评 人
A
B
系列 #
U C R D 4 L (D 4 r3 .2v2 7 tsr/2 a .5v i3 8 tlsr s ) ais
0.8816
2019/10/18
34
数字计算(续)
重复性—设备偏差(E.V.)
E.V.= R*K1
系列
k1
= 0.2019
2
0.8862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课件
R& R = 4.36
%R& R = 43.6%
22
测量系统分析
计量型 - 大样法 (极差法)
►第9步 ● 对结果进行解释: ○量具 %R&R 结果大于30%,因此验收不 合格。 ○操作员变差为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认为由操作员造成的误差可忽略。 ○要达到可接受的%量具R&R,必须把重点 放在设备上。
2
2
75
76
74
2
75.0
75.1
75.1
17
测量系统分析
计量型 - 大样法 (极差法)
► 第4步
● 计算均值的平均值,然后确定最大差值并确定平均极差的平 均值,如:
操作员 A
操作员 B
操作员 C
样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极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极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极差
1
75
75
极差
0.05 0.10 0.00 0.00 0.05
12
测量系统分析
计量型 - 小样法 (极差法)
► 第4步
● 确定平均极差并计算量具双性的%,如
A 平v e r 均a g e极R a差n g e ( R ) = R i / 5 = 0 .2 0 / 5 = 0 .0 4
T计h e 算f o r量m u具l a t双o c性a l c (u l a tRe &t h eR%)百R &分R 比i s ; 的公式为: % R & R = 1 0 0 [ R & R / T o容l e r差a n c e ] w其h e中r e R & R = 4 .3 3 ( R ) = 4 .3 3 ( 0 .0 4 ) = 0 .1 7 3 2 a s s u m i n g t h a t t假h e 设t o l e容r a n差c e = 0 .5 u 单n i t s位 % R & R = 100[0.1732 / 0.5] = 34.6%
测量系统分析(MSA)PPT(共83页)
變差
變差
所得結果
輸入
輸入/輸出
輸出
製程變差
製程
測量過程
+
測量變差
有多大? 有什麽影響 ?
若我們要知道制程輸出是否達到要求及在控制之內, 所用的測 量系統必須具備足夠能力去量度制程的變差, 原因是測量過程本身 亦存在一定的變差, 所以我們必須對所選用的測量系統/儀器先作一 些統計分析,才可決定這測量系統/儀器是否適用.
盐雾试验、电镀/油漆涂层厚度、硬度、尺寸测量、图像 处理、化学分析、压力、耐久性、冲击、转矩、焊接强 度、电性能等。 • 潜在测量范围:可能测量尺寸和预期范围。 • 有效方分辨率:使用时特殊应用的测量对物理变化(探 测过程或产品变差的能力)敏感情况可接受吗?
测量系统开发检查表建议的要素
• 灵敏度:最小的输入信号形成测量设备可探测的(可辨 别的)输出信号对应用这种测量装置可接受吗?灵敏度 由固有的量具设计和质量(OEM)及使用中的维护和操 作条件确定。
产生测量变差的原因
稳定性
工件+(零件)
变形 清洁度
仪器+(量具)
制 制造工差 造
制造变差
设 计
测
量
重复性
系
标 准
统
照明
态度
变
温度
环境
振动
经验
能力
异
性
人员
测量系统实施的时机
在产品试作时建立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在产品量试时,对用于产品的每个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1、新生产之产品PV(零件变差)有不同时 2、新仪器,EV(设备变差)有不同时 3、新操作人员,AV(评价人变差)有不同时 4、易损耗之仪器必须注意其分析频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语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 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1.2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理想的测量系统在每次使用时,应只产生“正确”的测量结果。每次测量结果应该 与一个标准值相符。一个能产生理想测量结果的测量系统,应具有零方差、零偏倚和对 所测的任何产品错误分类为零概率的统计特性。
研究测量系统稳定性的一个方法是按常规画出基准或基准件重复读 数的平均值和极差(X-R控制图)。从这种分析中可以确定,例如,失控信 号是需要校准测量系统的标志。还有可能由于基准或基准件变脏而出现 失控信号。无论哪种情况,包含在控制信号内的信息的解释取决于对过 程的了解。
用于测量系统控制图的样本容量及抽样频率的确定也应依赖于对测 量系统的了解。主要考虑的还是使用过程中测量系统所有的外部条件。 例如,如果确信使用者在使用系统之前提供足够的预热时间,则应预热后才 进行抽样。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稳定性
确定稳定性用指南
确定稳定性用指南包括以下内容: 1)获取一样本并确定其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如果不能得到,则选
择一个落在产品测量中程数的产品零件,并指定它作为标准样本进行稳定性 分析。对追踪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不需要的一个已知基准值;
1) 试验中是否应使用诸如那些可溯源至NIST的标准?标准经常是评定 一个测量系统的准确度所必须的。 2)考虑使用盲测。盲测是指在实际测时环境下,在操作者事先不知正 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定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3) 试验成本; 4) 试验所需的时间; 5) 任何其定义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术语应作出可操作的定义。这些术语 如准确度、精度度、重复性和再现性等。
可能需要具备预测量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样本。每个样本 都要求单独分析。
2)让一位评价人以通常的方法测量该零件10次; 3)计算这10次读数的平均值; 4)通过该平均值减去基准值来计算偏倚:
偏倚=观测平均值-基准值 过程变差=6σ 偏倚%=偏倚 / 过程变差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1.3 选择/制定试验程序
6)是否由这个测量系统取得的测量结果要与另外一 个测量系统得到的测量结果对比?如果对比,应考虑 使用依赖诸如上面第一步讨论的标准试验方法。如果 不用标准,仍有可能确定两个测量系统是否可经同时 正常工作。然而,如果两个系统一起工作不正常,那 么不用标准,就不可能确定哪个系统需要改进; 7)应每隔多久进行一次?这个问题应由单个测量系 统的统计特性及其对该设备影响和使用该设备进行生 产的顾客来决定。
• 1)这种测量系统有足够的分辨力吗?
• 2)这种测量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在统计上保持一致?
• 3)这些统计性能在预期范围内是否一致,并且用于过程分析或控制 是否可接受?
•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
• 测量系统误差可以分成五种类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 性以及线性。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如果不可能按这种方法对所有样件进行测量,可采用下列替代的 方法:
1)在工具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上对一个基准件进行精密测量; 2)让一位评价人用正被评价的量具测量同一零件至少10次; 3)计算读数的平均值。基准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表示测量系统 的偏倚
如果需要一个指数,把偏倚乘以100再除以过程变差(或容差), 就把偏倚转化为过程变差(或容差)的百分比。
可能需要具备预期测量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样本。建议对 各样本单独测量并作控制图。
2)定期(天,周)测量基准样品3至5次。样本容量和频率应基于对测量系 统的了解。因素包括要求多长时间重新校准或维修,测量系统使用的频率, 以及操作条件如何重要。读数应在不同时间读取以代表测量系统实际使用的 情况。这些还包括预热,环境或其它在一天内可能变化的因素; 3)在X&R 或X&s控制图中标绘数据; 4) 确定每个曲线的控制限并按标准曲线图判断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遗憾的是,具有这样理想的统计特性的测量系统几乎在存在的,因此过程管理者必 须采用具有不太理想 的统计特性的测量系统。
一些特性是所有测量系统必须共有的,它们包括: …1)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
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 …2) 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 …3) 变异应小于公差带; …4)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精度是过程变
2 评定测量系统的程序 —— 2.1引言
• 定义
•偏倚
• 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 基准值的差值。基准值,也称为可 接受的基准值或标准值,是充当测 量值的一个偏倚一致认可的基准, 一个基准值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级别 的测量设备(例如,计量实验室或 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 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 基准值
MSA--测量系统分析 (PPT46)(3)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1 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 1.1 引言、目的和术语
测量数据的用途
• 依据测量数据调整制造过程 • 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显著关系
测量数据的质量
如果测量数据与标准值很接近,则可以说这些测量数据的质量“高”; 如果测量数据远离标准值,则可以说这些测量数据的质量“低”; 低质量最普通的原因之一是数据变差太大。 一组测量的变差大多是由于测量系统和它的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造成的(如温度 变化对液体容积的影响)。如果这种交互作用产生太大的变差,那么数据的质量会很 低,以致这些数据是无用的。例如,一个具有大量变差的测量系统,用来分析一个制 造过程,可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一测量系统的变差,可能会掩盖制造过程中的变差。 管理一个测量系统的许多工作是监视和控制变差。这就是说,应着重于环境对测 量系统的影响,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如果数据的质量是不可接受的,则必须改进,通常是通过改进测量系统来完成, 而不是改进数据本身。
1)位置 ·稳定性; ·偏倚; ·线性。
2)宽度或范围 ·重复性; ·再现性。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稳定性
稳定性
使用控制图来确定统计稳定性。控制图可提供方法来分离影响所有 测量结果的原因产生的变差(普通原因变差)和特殊条件产生的变差 (特殊原因变差)。控制图法可在质量与统计过程控制(SPC)一书中找 到。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使用控制图时,我们不仅必须注意落在控制限 以外的点,还应注意其他特殊原因信号如趋势和中心线附近的点。这些 信号的出现及控制限外一点或多点都表明“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偏倚
偏倚示例
偏倚由基准值与测量观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些,一位评价人对
一个样件测量10次。10次测量值如下所示。由全尺寸检验设备确定的基准值 为0.80mm,该零件的过程变差为0.70mm。
X1=0.75 X2=0.75 X3=0.80 X4=0.80 X5=0.65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偏倚
确定偏倚用指南
独立样本法 1)获取一样本并确定其相对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如果不能得到,则
选择一个落在产品测量中程数的产品零件,并指定它作为标准样本进行偏倚 分析。在工具间测量该零件10次,并计算这10次读数的平均值。把这个平均 值作为“基准值”;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1.1 引言、目的和术语
测量过程
术语“测量”定义为“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 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应将一种测量过程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字(数据)作为输出。
目的
本手册的目的是介绍选择各种方法来评定测量系统质量的指南。尽管这些指南足以通 用于任何测量系统,但它们主要用于工业界的测量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评定测量系统的程序 —— 2.1引言
• 本章中介绍的程序广泛用于整个汽车工业,以评价用于生产环境 中的测量系统,特别是这些程序用于评定下列统计特性;重复性、再现 性、偏倚、稳定性及线性。
•测量有关的问题
• 在评价一个测量系统时需要确定三个基本问题:
X6=0.80 X7=0.75 X8=0.75 X9=0.75 X10=0.70
观测平均值为测量结果总和除以10
X = •ΣX = 0.75 •10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偏倚
偏倚示例
• 偏倚=观察平均值-基准值
•基准值
• 偏倚=0.75-0.80=-0.05
5)计算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并与测量过程偏差相比较,确定测量系统的重 复性是否适于应用。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偏倚
偏倚 为了在过程范围内指定的位置确定测量系统的偏倚,得到一个零
件可接受的基准值是必要的。通常可在工具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上完 成。基准值从这些读数中获得,然后这些读数要与量具R&R研究中的 评价人的观察平均值(定为XA,XB,XC)进行比较。
• 偏倚占过程变差的百分比计算如下:
•X = •0.80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 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1.2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理想的测量系统在每次使用时,应只产生“正确”的测量结果。每次测量结果应该 与一个标准值相符。一个能产生理想测量结果的测量系统,应具有零方差、零偏倚和对 所测的任何产品错误分类为零概率的统计特性。
研究测量系统稳定性的一个方法是按常规画出基准或基准件重复读 数的平均值和极差(X-R控制图)。从这种分析中可以确定,例如,失控信 号是需要校准测量系统的标志。还有可能由于基准或基准件变脏而出现 失控信号。无论哪种情况,包含在控制信号内的信息的解释取决于对过 程的了解。
用于测量系统控制图的样本容量及抽样频率的确定也应依赖于对测 量系统的了解。主要考虑的还是使用过程中测量系统所有的外部条件。 例如,如果确信使用者在使用系统之前提供足够的预热时间,则应预热后才 进行抽样。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稳定性
确定稳定性用指南
确定稳定性用指南包括以下内容: 1)获取一样本并确定其相对于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如果不能得到,则选
择一个落在产品测量中程数的产品零件,并指定它作为标准样本进行稳定性 分析。对追踪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不需要的一个已知基准值;
1) 试验中是否应使用诸如那些可溯源至NIST的标准?标准经常是评定 一个测量系统的准确度所必须的。 2)考虑使用盲测。盲测是指在实际测时环境下,在操作者事先不知正 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定的条件下,获得的测量结果。 3) 试验成本; 4) 试验所需的时间; 5) 任何其定义没有被普遍接受的术语应作出可操作的定义。这些术语 如准确度、精度度、重复性和再现性等。
可能需要具备预测量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样本。每个样本 都要求单独分析。
2)让一位评价人以通常的方法测量该零件10次; 3)计算这10次读数的平均值; 4)通过该平均值减去基准值来计算偏倚:
偏倚=观测平均值-基准值 过程变差=6σ 偏倚%=偏倚 / 过程变差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1.3 选择/制定试验程序
6)是否由这个测量系统取得的测量结果要与另外一 个测量系统得到的测量结果对比?如果对比,应考虑 使用依赖诸如上面第一步讨论的标准试验方法。如果 不用标准,仍有可能确定两个测量系统是否可经同时 正常工作。然而,如果两个系统一起工作不正常,那 么不用标准,就不可能确定哪个系统需要改进; 7)应每隔多久进行一次?这个问题应由单个测量系 统的统计特性及其对该设备影响和使用该设备进行生 产的顾客来决定。
• 1)这种测量系统有足够的分辨力吗?
• 2)这种测量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在统计上保持一致?
• 3)这些统计性能在预期范围内是否一致,并且用于过程分析或控制 是否可接受?
•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
• 测量系统误差可以分成五种类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 性以及线性。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如果不可能按这种方法对所有样件进行测量,可采用下列替代的 方法:
1)在工具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上对一个基准件进行精密测量; 2)让一位评价人用正被评价的量具测量同一零件至少10次; 3)计算读数的平均值。基准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表示测量系统 的偏倚
如果需要一个指数,把偏倚乘以100再除以过程变差(或容差), 就把偏倚转化为过程变差(或容差)的百分比。
可能需要具备预期测量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样本。建议对 各样本单独测量并作控制图。
2)定期(天,周)测量基准样品3至5次。样本容量和频率应基于对测量系 统的了解。因素包括要求多长时间重新校准或维修,测量系统使用的频率, 以及操作条件如何重要。读数应在不同时间读取以代表测量系统实际使用的 情况。这些还包括预热,环境或其它在一天内可能变化的因素; 3)在X&R 或X&s控制图中标绘数据; 4) 确定每个曲线的控制限并按标准曲线图判断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遗憾的是,具有这样理想的统计特性的测量系统几乎在存在的,因此过程管理者必 须采用具有不太理想 的统计特性的测量系统。
一些特性是所有测量系统必须共有的,它们包括: …1)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
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 …2) 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 …3) 变异应小于公差带; …4)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精度是过程变
2 评定测量系统的程序 —— 2.1引言
• 定义
•偏倚
• 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 基准值的差值。基准值,也称为可 接受的基准值或标准值,是充当测 量值的一个偏倚一致认可的基准, 一个基准值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级别 的测量设备(例如,计量实验室或 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 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 基准值
MSA--测量系统分析 (PPT46)(3)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1 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 1.1 引言、目的和术语
测量数据的用途
• 依据测量数据调整制造过程 • 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显著关系
测量数据的质量
如果测量数据与标准值很接近,则可以说这些测量数据的质量“高”; 如果测量数据远离标准值,则可以说这些测量数据的质量“低”; 低质量最普通的原因之一是数据变差太大。 一组测量的变差大多是由于测量系统和它的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造成的(如温度 变化对液体容积的影响)。如果这种交互作用产生太大的变差,那么数据的质量会很 低,以致这些数据是无用的。例如,一个具有大量变差的测量系统,用来分析一个制 造过程,可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一测量系统的变差,可能会掩盖制造过程中的变差。 管理一个测量系统的许多工作是监视和控制变差。这就是说,应着重于环境对测 量系统的影响,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如果数据的质量是不可接受的,则必须改进,通常是通过改进测量系统来完成, 而不是改进数据本身。
1)位置 ·稳定性; ·偏倚; ·线性。
2)宽度或范围 ·重复性; ·再现性。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稳定性
稳定性
使用控制图来确定统计稳定性。控制图可提供方法来分离影响所有 测量结果的原因产生的变差(普通原因变差)和特殊条件产生的变差 (特殊原因变差)。控制图法可在质量与统计过程控制(SPC)一书中找 到。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使用控制图时,我们不仅必须注意落在控制限 以外的点,还应注意其他特殊原因信号如趋势和中心线附近的点。这些 信号的出现及控制限外一点或多点都表明“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偏倚
偏倚示例
偏倚由基准值与测量观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些,一位评价人对
一个样件测量10次。10次测量值如下所示。由全尺寸检验设备确定的基准值 为0.80mm,该零件的过程变差为0.70mm。
X1=0.75 X2=0.75 X3=0.80 X4=0.80 X5=0.65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偏倚
确定偏倚用指南
独立样本法 1)获取一样本并确定其相对可追溯标准的基准值。如果不能得到,则
选择一个落在产品测量中程数的产品零件,并指定它作为标准样本进行偏倚 分析。在工具间测量该零件10次,并计算这10次读数的平均值。把这个平均 值作为“基准值”;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1.1 引言、目的和术语
测量过程
术语“测量”定义为“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 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应将一种测量过程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字(数据)作为输出。
目的
本手册的目的是介绍选择各种方法来评定测量系统质量的指南。尽管这些指南足以通 用于任何测量系统,但它们主要用于工业界的测量系统。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评定测量系统的程序 —— 2.1引言
• 本章中介绍的程序广泛用于整个汽车工业,以评价用于生产环境 中的测量系统,特别是这些程序用于评定下列统计特性;重复性、再现 性、偏倚、稳定性及线性。
•测量有关的问题
• 在评价一个测量系统时需要确定三个基本问题:
X6=0.80 X7=0.75 X8=0.75 X9=0.75 X10=0.70
观测平均值为测量结果总和除以10
X = •ΣX = 0.75 •10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偏倚
偏倚示例
• 偏倚=观察平均值-基准值
•基准值
• 偏倚=0.75-0.80=-0.05
5)计算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并与测量过程偏差相比较,确定测量系统的重 复性是否适于应用。
PPT文档演模板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46)(3)
•2 .2 测量系统的分析 —— 偏倚
偏倚 为了在过程范围内指定的位置确定测量系统的偏倚,得到一个零
件可接受的基准值是必要的。通常可在工具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上完 成。基准值从这些读数中获得,然后这些读数要与量具R&R研究中的 评价人的观察平均值(定为XA,XB,XC)进行比较。
• 偏倚占过程变差的百分比计算如下:
•X = •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