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资大国崛起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中美关系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中美关系一.热点背景1.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09年整整30周年了。
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2.2008年12月4日上午,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对话。
3.中美两国首脑承诺要共同应对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
4.美国总统选举于2008年11月4日落幕。
奥巴马赢得338张选举人票,远远超过当选所需的270张。
麦凯恩仅获163张。
奥巴马赢得6200多万张选民选票,总数过半,麦凯恩获5500多万张选票。
民主党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以巨大优势击败共和党对手约翰·麦凯恩,历史性地当选美国首名非洲裔总统,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他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第56届总统。
奥巴马随后在芝加哥向支持者发表讲话,承诺与共和党合作,为美国带来变革。
5.中国外交部2009年3月10日举行例行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马朝旭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美方关于中国船只在南中国海危险地“尾随、跟踪”美国海军舰艇、“骚扰”美国船员的指责,严重违背事实,中方不能接受。
他指出,美方船只未经中方许可,在中国专属经济区活动,违背了国际海洋公约和中国法律,中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要求美方立即停止有关活动,要求美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6.2009年4月1日电,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伦敦举行首次会晤。
胡锦涛希望美方继续恪守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对此,奥巴马强调,美国政府坚定承诺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也反对“藏独”。
胡锦涛与奥巴马举行首次会晤,就中美关系、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2009年社会时政热点
2009年社会时政热点1、关键词:结构调整背景链接:4万亿投资计划为经济复苏带来了强大动力,但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原有的结构失衡问题,投资占GDP 的比重进一步扩大,2008年投资占GDP比重已达57.3%。
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产能过剩,就业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参考《南风窗》2009年第20期有关数据。
)标准表述:结构调整要把握四个着力点:调整分配格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乡结构、调整地区结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抵御外部风险的必由之路。
一是必须大力调整内需外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特别要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二是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兼并重组,防止重复建设。
三是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任务,作为促进供需平衡增长的重要结合点。
把发展服务业与调整需求结构结合起来,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
2、关键词:节能减排背景链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供给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
这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
绿色经济不仅可以成为渡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标准表述:[分析]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大国崛起》相关材料
《大国崛起》内容提要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拥有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富强,将创造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而这一过程也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世界格局。
近代以来160多年的追赶,让世界再次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巨变,使我们能够更自信和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
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
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来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联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即以上述九国的发展历史为内容。
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大国崛起》全片共12集,每集50分钟,以九国崛起的大致时间为序。
《大国崛起》全片共12集,每集50分钟,以九国崛起的大致时间为序。
分别为:第一集海洋时代(开篇暨葡萄牙西班牙)第二集小国大业(荷兰)第三集走向现代(英国·上)第四集工业先声(英国·下)第五集激情岁月(法国)第六集帝国春秋(德国)第七集百年维新(日本)第八集寻道图强(沙俄)第九集风云新途(苏联)第十集新国新梦(美国·上)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美国·下)第十二集大道行思(结篇)《大国崛起》一片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一、抗灾救灾一.热点背景1.2008年初雨雪灾害2.2008年“五一二”大地震二.考试说明1.中国古代史:先秦:都江堰。
2.中国近现代史:(1)晚清时期:《天朝田亩制度》的抗灾减灾措施(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资政新篇》中的抗灾救灾措施(兴办保险事业和慈善机构等)。
(2)新中国抗灾减灾: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导致困难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1959、1960、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二是苏联撕毁援华合同、撤走专家、逼还债务,三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
中国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最终度过难关。
3.世界近现代史:(1)殖民扩张。
(2)经济危机。
(3)政治危机:恐怖主义(“21世纪的政治瘟疫”)、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等,成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4)环境问题。
(5)自然灾害。
三.高考真题01.(2007江苏历史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02.(2007江苏历史2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其中被称为“21世纪政治瘟疫”的是A.腐败蔓延B.恐怖主义C.政变迭起D.民族矛盾03.(2007广东历史2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04.(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01.近来,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大国崛起专题
• 英国最早地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比如说我们现 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 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在英国都是最早 地确立。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 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对经济发展 是有利的。 • 美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在《宪法》下面 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权力制衡,就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美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 (1)美国崛起的成功首先在于它获得了当时世界上 最充分的经济要素。 • (2)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 和国际条件。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 • (3)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 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两次大战中美国都是英国的主要盟
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 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在美国上升为新霸权国家的同时 ,构建了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理念,如采取“新殖民主义 ”政策和创立联合国体系,使美国的新霸权比英国的霸权更具 有吸引力。
• 1、过程: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失世界工业中的垄 断地位; • ②一战后民放解放运动高涨殖民帝国动摇; • ③华盛顿会议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 ④二战后英唯美国马首是瞻,殖民体系瓦解。 • 二战后,英国加入北约,50~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 并加入欧共体 • 2、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速度放缓; • ②美、德、日的崛起; • ③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 • ④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殖民体系崩溃。
历史大国崛起专题归纳
4、法国(18—20世纪)
兴衰大事:
17—18世纪法国专制王权顶峰(路易十四),政局稳定,推行重 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外积极殖民扩张,启蒙运动 兴起。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扫荡了欧 洲封建势力,提升了法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19世纪50、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70年代通过 最 终确立共和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相对缓慢,成为“ ” 20世纪,经历一战和二战的削弱,殖民体系崩溃 1958年二战英雄戴高乐将军组织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对外 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推动欧洲合作进程,力图摆脱美国 控制,恢复大国地位。
直为西方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所津津乐道。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 变被称之为“革命”,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它 ( ) A.推翻了英国的君主统治 B.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 C.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保证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2.(2011年4月北京朝阳区一模20题)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1837-1901年)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岁月。下列说法能 够佐证“辉煌”的是( ) A.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B.殖民帝国开始形成 C.责任内阁制初步确立 D.现代主义文学盛行术革新
19世纪法国的战争与革命频繁,影响经济的发展 政党林立,政局动荡不安,影响发展 19世纪后半期大量资本输出国外,影响技术革新 普法战争的战败,割地赔款 新兴工业强国美、德的竞争和挑战 两次世界大战的削弱,殖民地的纷纷独立
《自由领导人民》
路易十四(1638— 1715),自号太阳王
尝试归纳英国到19世纪时全面崛起的原因
政治:17世纪时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广阔的殖民地,成为了世界殖民霸主 19世纪40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场” 思想文化: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充分解放了人民 思想 科技:科技迅速发展,诞生了牛顿、瓦特等科技巨匠 军事:英国海军力量的强大,为殖民地的开拓和全球市场利益提 供了有力的保障
历年高考09年高09年高考政治时事热点专题复习_改革开放30周年
. . 。
. .2009年高考政治时事热点专题复习:改革开放30周年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年。
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有人称这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全面的改革,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体制的创新,是利益的调整,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⑴什么是改革开放?①改革就是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②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双向的开放, 就是要大力发展和加强对外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竞争和合作,使我国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快提升本国综合国力。
③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坚持进行改革,才敢于对外开放;坚持对外开放,更有利于改革。
⑵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①改革开放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②改革开放的意义: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改革开放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大国崛起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大国崛起一.热点背景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2007届高考和2008届高考都十分重视对“大国崛起”问题的考查,预测2009届也不例外。
二.考试说明1.英国的兴衰:(1)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英国的殖民扩张。
(2)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揭开序幕的标志、主要技术成就、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工业革命的影响);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5)二战后的两极格局:西欧经济的逐渐恢复;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2.欧洲大国法国:(1)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拿破仑对内措施、拿破仑对外战争及意义)。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
(3)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4)二战后的两极格局:西欧经济的逐渐恢复;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3.美国资本主义持续发展:(1)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美国的建立(共和政体的确立)。
(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4)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霸主地位衰落;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美国的基本态势。
(5)多极化趋势: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华尔街金融风暴。
高中历史材料题精编十一、大国崛起
高中历史材料题精编十一、大国崛起:1、(25分)最近,随着《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大国崛起问题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在上古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而没有全球性大国。
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荷兰取代葡萄牙成为大国的经济原因。
(4分)经济原因:对外贸易的发展,成为“海上马车夫”;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加强国际竞争;银行信贷业的发展,吸引各地资金,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4分)材料二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19世纪的世界领导国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或欧洲的55%—60%。
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它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海军。
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2)英国的崛起除经济原因外,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因素。
分析英国在近代迅速崛起的政治原因?举出英国两例影响世界发展的重大科技发明。
(5分)政治: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并不断改革,扩大民主范围。
(3分)发明:牛顿力学(经典力学)的创立,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逊发明火车机车,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2分)材料三美国在19世纪已经具有世界经济大国的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从现在起到2030年或2050年,美国将是惟一的世界领导国,这是毫无疑问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3)二战后到二十世纪50年代,美国为维持其世界大国地位,对外采取了哪些政治、经济、军事措施?(6分)措施:政治上,推行“冷战”政策(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2分);经济上,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税及贸易总协定》)(2分);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发动朝鲜战争。
2009年时政热点问题
2009年时政热点问题一、金融危机教材知识链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等。
练题:1.2009年2月底,正当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之时,我国赴欧采购团访问瑞士、德国、西班芽和英国四国,采购金额达150亿元人民币,涉及技术设备、重点商品、服务等多个领域。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①这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②这有利于中欧双方深化合作,共同应对挑战③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④在全球经济受到冲击的特殊背景下,我国赴欧进行大采购,有助于增强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的信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材料一:2008年下半年开始,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美经济关系空前密切的条件下,中国也难免不受影响。
材料二:从世界角度而言,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继续增长的前景也有助于抵御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如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那样,中国有望再次成为一个“定海神针”。
材料三:而对于中国而言,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反而很有可能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契机。
由于中国当前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将使中国以相对较小的损失获得调整自身经济结构的动力,为进一步“和平崛起“创造有利条件。
这是中国真正融入国际体系,成为国际体系的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良机。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2)面对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对策?(至少两点)(3)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这次的金融危机?二、推行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二)节能降耗与污染减排——即节能减排。
教材知识链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哭泣的自然(大自然不和谐的表现---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做大自然的朋友(人类的责任、少年在行动)。
2009年高考历史学科热点复习专题.
2009年高考历史热点经济第一,政治第二,文化第三,人物第四。
经济可能出大题。
古代史-制度史,古代管制演变,选官制演变,经济史和思想,自然科学。
民族对外关系次重点;中国近现代-现代化问题工业化,民主化发展,党自身建设;维护国家统一;世界史重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全球化历程;内容:先秦文化;唐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对外关系;宋政治;明清文化;一战后国际关系调整与中国;中国现代史1927~1937年;中近代关税主权变迁;中社义建设地图社义建设-空间看中部崛起文艺复兴、启蒙,新航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拉美独立运动苏联社义建设;世界现代史 1919~1939年的世界。
亚太经合;史观渗透-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突出文明史观,古代史——农业文明、游牧文明;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与儒家文明;近代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督教文明与儒家文明的碰撞。
热点意识-周年大事、开放意识、和谐意识、和平意识、科技意识、国际意识、民主意识、人文意识等,科学发展观,改革意识;大国和平崛起,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社义新农村。
热点关注-台湾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俄关系;中法关系;三农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世界大国崛起和三次工业革命科技创新;社会生活近代化与社会改革变化的双向关系;近代政治文明-纵向民主化进程,横向各国民主政治的特性(国情、时代、转折方式决定差异);文明史观高度统合各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共性和个性;全球史观的角度,熟悉世界一体化进程和各阶段具体成果设问-原因类、比较类、说明类、变化类。
古代冲突与边界划定《尼布楚条约》;近代-侵略、割占领土;50-80;辛亥时策动蒙古自治;1918-1949,帮助中国革命送来马义,帮助中共建党;指导确定民主革命纲领;促进国共合作发起国民大革命;指导中共土地革命;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共产国际促合作;初期物资;中期-反顽;后期出兵)大党主义-中国革命服从苏联需要;打压自主革命探索;强权政治-雅尔塔蒙古问题;对中国革命影响:推动三阶段迅速发展;助长左右倾给两阶段革命带来严重损失和挫折;现代49-60 承认中国、帮助建设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恶化两国关系,到边境武装对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台湾问题和对美国态度服从苏联争霸需要;断交;还贷-边界冲突;对中国影响:-巩政权、复经济、卫主权,破孤立;推动重工业和国防建设,改变工业面貌;干扰独立自主,加剧外交形势恶化和战争威胁;教训借鉴,探索自己的社义建设道路;80后,关系正常化,两级结束,合作密切;国影响力、经济贸易的融合力和悠久文明的感召力,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做贡献。
一、2009年高考时政重点、热点问题分析
一、2009年高考时政重点、热点问题分析【热点材料】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世界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受到影响,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
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
【命题预测】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在一年内经历了三次“变脸”(从“双防”到“一保一控”再到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为改革开放30以来所罕见。
高考将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哲学的角度考查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科学性,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党和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考点链接】1.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危机必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2.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体现了财政、税收和银行的作用。
3.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表明了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4.国家根据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审时度势,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国家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6.党和政府制订和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现了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的提高、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等。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各国合作的基础,应对金融危机必须通力合作,共度时艰。
高三历史大国的崛起
材料二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
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 路,” ……“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 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 ……“中国是个 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 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 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 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 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大国崛起
• 2、法国:历史上曾经两度辉煌 • 第一次: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 • 第二次:一战后,与英国共同主宰世界。 • 3、德国:分三个时期 • 第一时期: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9世纪末,
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二。改变和冲击了欧洲的格 局。成为一战的挑起者和发动者。 • 第二时期:纳粹德国的崛起——二战——改变和 冲击了世界格局。 • 第三时期:二战后的崛起(联邦德国的强大、两 德的统一、现在积极“入常”)
美国
1835
145
33.8(52.4)
15
21
12.8
1870
374
91.8(140)
45
42
34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处 于怎样的地位?分析导致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3分)
地位: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1分)主要原因: 工业革命的推动;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2分)
大国崛起
• 5、美国的崛起 • (1)崛起过程: • 独立战争——基础 • 南北战争——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 1894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 一战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 (2)美国霸权地位的形成与演变 • 形成:二战后(条件、表现) • 动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挑战(苏联与其争
高考历史热点: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
高考历史热点: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总体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衰背后的原因是本主题的目的所在。
这里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 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o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应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中国崛起”成为国际话题。
总结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问题。
[新视角]1.俄罗斯(苏联、俄国):经济、政治、法律等各项改革要协调进行:经济改革要关注民生的改善:政治改革要关注权力的监督和法制建设;各项政策要随环境、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革的挫折意味着新起点的开始。
2.德国:分裂削弱国家实力,统一能增强国力: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上结盟或不结盟都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积极的民族精神能使国家奋起,扭曲的民族精神易使国家偏离正确的轨道。
3.美国: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善于抓住机遇和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提升自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发展不能以强权为保护伞。
[特别提醒]1.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普遍经验。
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开创了民主共和制,这些都为本国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德国因为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而使崛起之路夭折。
2.充分利用国际机遇期。
英国充分利用了新航路开辟的机遇,却未能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是其衰落的重要因素。
美国利用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有利地位,建立并强化了自己的强国地位。
3.经济发展是大国崛起的基础。
2009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之关注热点话题
2009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之关注热点话题一、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民生背景:1、天灾本已很多的中国07-08年似乎天灾特别多,尤其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高考题应该对此有特别的体现。
2、去年各地重点考妇女,今年很可能会考救灾考点切入:1、中国古代灾难发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救灾的方式特点与中央集权制度在其中的作用(积极、不足);2、孔子、孟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民生主张3、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举措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举措、原因、评价5、新中国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努力、成果例题:(32分)古今中外,许多统治者面对自然灾害和其它灾难,他们采取种种措施以应对,或防范,或救灾,曾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发赈;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一曰兴土筑;十二曰集流亡”。
材料二:嘉庆《大清会典》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
又据《清朝文献通考》规定:州县官逾期一个月内报灾罚俸六个月,一个月外降一级,二个月外降二级,三个月外革职。
材料三:清朝建立了较汉唐以来更为健全的仓储制度——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以积谷备灾。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备荒救灾制度的特点。
(6分)材料四: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
“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
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2)依据材料4 分析,康熙、雍正年间,水患较少,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危害越来越大。
原因是什么?(4分)(3)据以上分析,总结清朝备荒救灾的经验教训。
(4分)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欧美国家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外关系与大国崛起-精选教育文档
中外关系与大国崛起一、英国崛起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1)宗教“异端”运动与威克里夫(14—15世纪);(2)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戏剧(16世纪);(3)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与牛顿力学体系(17世纪);(4)早期启蒙思想与霍布斯、洛克(17世纪);(5)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掠夺与圈地运动)、《航海条例》、殖民战争与“日不落”帝国的确立(16—18世纪);(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代议制、内阁制、政党政治)的确立(17世纪);(7)英国工业革命、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瓦特蒸汽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与“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城市化的开始(18—19世纪);(8)自由主义运动的崛起(1832年议会改革、自由党的崛起和亚当斯密《国富论》发表、自由放任思想的盛行)(19世纪);(9)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达尔文进化论与法拉第电磁感应(19世纪);(10)至二战前始终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11)其他:凯恩斯主义、《凯恩斯计划》、撒切尔主义(20世纪)。
二、美国崛起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1)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与资产阶级联邦体制与三权分立体制(总统制、共和制)的确立(18世纪);(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富尔顿汽船(19世纪);(3)南北战争与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起飞奠定基础(19世纪);(4)第二次工业革命、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托拉斯与美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争夺世界霸权,并与英国并列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纽约)(20世纪初)(6)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出现(20世纪20—30年代);(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向社会主义阵营发起冷战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黄金20年”(20世纪40--60年代);(8)石油危机、经济滞涨、美苏争霸处于劣势、美日欧经济三足鼎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解体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9)里根主义、克林顿“第三条道路”与美国经济走向好转(20世纪80--90年代));(10)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新经济”出现、“一超多强”局面出现与美国的“单边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需要重点掌握!必背!
高考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需要重点掌握!必背!,君君根据历年形式和高考大纲为大家的冲刺整理了一些干货,大家一定不要错过哟。
赶紧+收藏,学起来!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20世纪60、70年代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原因:(1)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与日本,在经济领域上对美国发起挑战,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大国崛起的知识点笔记
大国崛起的知识点笔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国家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这其中蕴含着众多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因素。
让我们一同来梳理一下大国崛起的关键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大国崛起的定义。
大国崛起并非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或者军事力量的强大,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并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因素在大国崛起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系是支撑国家崛起的基石。
以英国为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率先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英国能够大规模生产商品,并通过贸易将其销售到世界各地,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大国崛起的关键驱动力。
美国在 20 世纪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美国的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还引领了全球的科技潮流。
教育的普及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大国崛起至关重要。
德国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教育,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这些人才为德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使其在制造业等领域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大国崛起的重要保障。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相对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而美国通过制定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有效地保障了权力的制衡和公民的权利。
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大国崛起具有引领作用。
日本在二战后,根据自身国情制定了“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崛起。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大国崛起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A Suzhou Institution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时政热点:大国崛起一.热点背景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2007届高考和2008届高考都十分重视对“大国崛起”问题的考查,预测2009届也不例外。
二.考试说明1.英国的兴衰:(1)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英国的殖民扩张。
(2)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揭开序幕的标志、主要技术成就、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工业革命的影响);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5)二战后的两极格局:西欧经济的逐渐恢复;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2.欧洲大国法国:(1)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拿破仑对内措施、拿破仑对外战争及意义)。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鸦片战争。
(3)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4)二战后的两极格局:西欧经济的逐渐恢复;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3.美国资本主义持续发展:(1)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美国的建立(共和政体的确立)。
(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4)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霸主地位衰落;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美国的基本态势。
(5)多极化趋势: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华尔街金融风暴。
4.德国三落三起:(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3)二战后的两极格局: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欧共体的形成。
5.亚洲强国日本:(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日本明治维新(背景;武装倒幕;改革的目的、内容、成功原因和影响)。
(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3)中国抗日战争。
(4)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6.扩张野心强烈的俄国:(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2)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与问题;评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二战的两极格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改革和挫折;美苏争霸(三阶段态势及其对苏联的影响)。
(4)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的过程、原因;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三.高考真题01.(2006全国Ⅱ卷文综16)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在殖民地掠夺财富最多并将其用于工业化的国家最有可能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02.(2006广东历史18)16世纪,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C.价格革命D.文艺复兴03.(2006北京文综22)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
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①开展工业革命②废除封建制度③实施“大陆政策”④推行“文明开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04.(2007海南历史9)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其中的政治制度足指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05.(2008广东历史18)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
“乌木”是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06.(2008海南历史14)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
”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
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07.(2008上海共同部分26)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的本质是A.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高度发展B.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D.托拉斯组织的普遍出现参考答案:AACCBCB08.(2007江苏历史30)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
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
(4分)答:政治: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实现。
经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
(2)(3)(4)(略)09.(2008江苏历史23)(14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4分)答: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答: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答:原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表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答: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四.预测演练01.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一点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A.没有发生“价格革命”B.没有经受文化复兴的洗礼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D.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02.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03.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该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的加强B.自由主义的推行C.工业革命的开展D.外来移民的涌入04.温家宝总理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
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时作出的理性选择。
以下各国的近现代历史最能为我国和平崛起提供正面经验的是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B.新加坡在二战后的经济腾飞C.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强国D.一战后德国重新崛起0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
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
……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
……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
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1)材料一中,英国获得“非常特殊的位置”的原因是什么?答:(从英国工业革命和对外殖民角度答题)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获得经济霸主地位,成为“世界工厂”;英国凭借其实力,进一步奠定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2)结合近代中英关系的史实,驳斥材料一中的“兄弟之情”的说法。
答:(从近代史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及其后果思考)驳斥: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夺中国的财富,发动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材料二当一个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公司的庞蒂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先进零件的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和营销服务,余下的近4000美元才是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的。
……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罗伯特·赖克:《国家任务》(3)材料一中国际性生产分工与材料二中的国际性生产分工相比,各有何不同?答:(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国际经济格局和分工程度等方面对比)①背景不同:材料一是建立在世界殖民体系的基础上的;材料二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②国际格局不同:材料一中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材料二反映生产分工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