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貌原则

合集下载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中西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礼貌是各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美德,它也是维系人类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了解并研究中西礼貌原则差异对减少双方误解, 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礼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但关于礼貌语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一)西方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

他认为, 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

“脸面” 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 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

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

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20世纪60年代,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 该原则认为人们在所有会话中都应遵循质量, 方式和相关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提出后, 针对人们在会话中时常出现的故意违背某一准则的情况, Grice又增加了一条会话含义与之补充。

然而, Grice 的会话合原则与会话含义仍不能对语言本身的意义和语言的言外之力做出充分的解释。

koff (1972,1973,1975,1977)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 如学生和老师, 雇主和雇员之间;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 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 如商人与顾客;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 恋人之间。

koff 的礼貌准则由于提出较早, 在范围上, 系统性上都较为笼统, 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语言就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1 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是我们平时谈话时通常都要遵守的语用规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来著名的“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在解释间接会话含义时的不足。

Leech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六条准则中,得体原则是最根本的一条。

因为得体原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语言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是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

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得体地使用语言。

这六项准则互相作用的社会目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礼让。

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时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处给对方,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程度就越高。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的对比与理解礼貌原则在任何文化中都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它不仅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建立和维护和谐关系的基石。

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礼貌原则各自有着独特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通过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首先,在定义上,中西方都强调礼貌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然而,在具体表达上,双方存在微妙的差异。

西方的礼貌更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而东方的礼貌则更注重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礼仪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在见面和道别时,西方人通常采用握手的方式,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鞠躬或点头。

这种礼仪的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也反映了双方对于人际交往距离的不同理解。

此外,在赞扬方面,西方人倾向于直接表达,而东方人则更为谦虚,避免过于夸大的言辞。

再来看礼节习惯,东西方的差异也十分显著。

在公共场合,西方人注重个人空间,而东方人则更注重群体和谐。

这种差异在言谈举止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的独立和平等,而东方人则更注重社会秩序和群体和谐。

交际用语方面也存在差异。

例如,“谢谢”在英语中是表达感激之情的常用词汇,而在汉语中还可以用于表达敬意或赞美。

这种差异反映了双方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对方的交际策略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礼仪习惯,以避免误解或冲突。

通过适应和融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总结以上内容,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存在许多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双方是互相对立的。

相反,通过比较和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彼此的文化特色,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对于建立互信、促进友谊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

浅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语言是我们的思维工具,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那就不难论证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了。

不同语言所传递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中西方语言在社会交际中都会使用礼貌原则来更好地表情达意,但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表现在实际交际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双方对礼貌原则理解的差异,而这个问题如不能得到恰当解决,就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不可逾越的阻碍。

1.语言学上的礼貌原则1983年,英国学者利奇(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对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Grice)合作原则的补充、解释和完善。

格莱斯指出会话的言语含义是一种现象,即字面意思之后都会隐含某种言外之意。

而合作原则的目的就在于解释会话含义,是使说出的话语更加趋近于交际的双方共同目的。

其中会话有四种准则:一是质准则,即说话要真实,不能说没有充分根据的话,不能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二是量的准则,即说出的话要包括理解它所需要的足够信息,既不过,又不及;三是关联原则,即说话应该有关联,包括目标、语境、交际双方的关联;四是方式准则,即言语交际要明晰、有层次,不能晦涩,不能有歧义。

美国分析学家赛尔(Searle)发展了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人际间的交流是一种合作,而语言是一种施为行为。

利奇认为人们不用直接的言语行为,而用间接地言语行为,就是因为礼貌原则的存在。

2.中西方的礼貌原则2.1中国的礼貌原则汉文化中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

中国古代社会所遵循的“礼”,即上尊下卑,君臣父子,长幼有序。

每个人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及与其身份相配的权和义务,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表现方式是人际交流、互通有无,而只有遵守“礼”节,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有序、和谐。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

最使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感到困 惑的是双方在别人家做客后,告别时所 使用的礼貌用语存在惊人的差别,如西 方人会说: “Thank you so much for a wonderful evening”,而中国人会说: “实在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I am so sorry, I have given you so much trouble)。西方人使用感谢语来表示礼貌, 而中国人则使用道歉语来表示礼貌。仅 此一例,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即可见 一斑。
我国学者顾曰国提出了中国文化中的礼 貌特征, 即尊重、谦逊、热情、文雅。
尊重, 就是自我尊重和赞赏对方; 谦逊, 表现为贬己尊人; 热情, 表现为关心、体贴、好客; 文雅, 指举止、谈吐得体大方。 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 己的礼貌准则,具体表现在存在一定的差 异。笔者认为, 在中西方文化中礼貌表现 的差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又如请求对方帮助, 在西方, 不管事大事 小, 不管对方与自己是上下级关系、师生 关系或亲属关系, 或别的什么关系, 都会向对方表达感激, 说“Thank you”, 否则就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则不一样, 一 是不常表达感激, 认为说“谢谢”是客气; 二是会区别事大事小和关系的上下、尊 卑、亲疏远近。一点小帮助, 无需客气; 上对下、尊对卑及亲属之间, 也无需客气,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 一般都不说“谢谢”。
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逻辑, 注重 分析, 重理性。亚里士多德把演说的篇章 概括为: 开头、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 尾。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直线形的,
说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 把话题放在 最前面, 先表达中心意思。中国人受儒家、 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 的影响, 重视悟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 以汉语重顿悟、讲含蓄, 语言有一定的模 糊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自觉、具体为 特征, 思维活动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 展。如中国人打电话, 通常开始都不谈自 己的意图、目的( 除了急事重大的事情 外) , 而总是谈些关心对方的话, 最后才说 出打电话的真正目的, 而西方人则习惯于 开门见山, 先说出打电话的目的和要谈的 正事, 然后再细说和谈些其它的事。

中外礼貌原则对比

中外礼貌原则对比

中西礼貌原则比较摘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际语言中所运用到的礼貌原则进行比较、分析,简要说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相通之处、和由于地方历史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一些不同。

主要运用到了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Levinson的面子策略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礼貌准则。

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貌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而中国人向来又非常注重面子,所以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礼貌,给他人和自己留面子。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根据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Gricede 的“合作原则”后,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而礼貌原则可分为六条准则,分别是: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在上实际的交流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种交流目的而违背了“合作原则”,Leech认为,当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的时候,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所以才要表达的更为直接。

Brown和Levinson1978年提出的礼貌策略认为:礼貌就是人们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

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着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文化礼貌是各种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合作和友好交流。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本文将分别从中西方的尊重对方、言辞礼貌、社交礼仪和态度谦和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尊重对方在中西方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原则。

然而,在表达尊重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中方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长辈和上级、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隐私等方面。

在中方社会中,尊重长辈和上级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美德。

人们会特别注意对待长辈和上级,遵循适当的礼节和称谓用语。

此外,中方人士通常会在讨论或决策时,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和听取意见。

同时,中方人士也尊重他人的隐私,不会过问他人不愿意透露的私人信息。

而在西方社会中,尊重他人主要表现为尊重个人权利和选择、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等方面。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权利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

因此,人们会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不会干涉他人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也注重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不会过分打扰他人或询问他人不愿透露的私人信息。

二、言辞礼貌言辞礼貌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文化会对交流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中方人士通常会使用含蓄和间接的说法,以避免冒犯他人。

此外,中方人士在交流时也会使用一些客套话和敬语,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直接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西方人士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在交流中通常比较直接和简短,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客套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文化中对待他人的方式和态度。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社交活动中的亲密和热情。

在社交场合中,中方人士通常会主动向他人问候、打招呼和寒暄,以展示友好和尊重。

此外,中方人士还会注重礼品的赠送和接收,视为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

浅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优秀7篇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语言学篇一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

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

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

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

但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

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

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

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

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

语言学礼貌原则

语言学礼貌原则

关于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对礼貌原则的不同看法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

中西礼貌差异论略

中西礼貌差异论略

中西礼貌差异论略
1.中西礼貌差异
随着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西文化在礼貌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必须遵守传统标准的礼貌礼仪,比如父母的尊重,东道主的
招待以及礼节性的互动环境。

而西方国家注重自由公正的价值观,礼
貌习俗主要体现在对待陌生人的交往方式和礼貌的行为表现上。

2.中国的礼貌
中国人从小就被训练为尊敬别人和尊重社会伦理。

在中国,最高
的礼貌是孝顺。

在家里,一个子女必须尊重自己的父母,在社交层面,若有客人到家里时,一定要以敬谦的态度招待。

此外,中国人在与朋
友之间的交流中也比较注重仪式感,诸如赠送小礼物、行礼、以及宾
语的使用都很重要。

3.西方的礼貌
在西方国家,尊重他人、有礼貌的行为被认为是很重要的社会表现。

礼貌起于基本的礼仪,如礼貌地说话、尊重他人和遵守公共规范,也就是所谓的“尊重他人”。

此外,西方人也会加入一些像开玩笑之
类的元素来改善社交氛围,这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

4.总结
总而言之,中西礼貌差异在于概念不同,但都会用来调节社会关系。

西方强调的是自由价值观以及文明交流的礼仪,而中国用尊重他
人,尊重传统以及尊重父母来表现礼貌。

保持礼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种社会精神文明。

中西礼貌原则对比

中西礼貌原则对比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中西社会礼貌差异的具体表现
单击添加大标题
Your text
三、询问个人情冴的差异
中西方人都非帯重规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交谈话题的选择上,中国人喜欢问人私亊,戒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亊。在中国,人 仧在一起聊天时多卉会谈到家庨、婚姻、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这正是中国人所谓的拉 家帯,帯被看做是对别人的关怀。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了解私亊是接近对方、关心对 方的友好表示,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这些话题能缩短人仧乊间的距离,使人有亲切感,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社会家庨化,“四海乊内皆兄弟”的为人准则。而在西方国家,人仧忌 讳谈论诸如年龄、家庨、婚姻、经济收入等话题,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私人问题。 此外,在交谈的方式上,在中国,晚辈及下级通帯是尊重长辈和上级的意见,丌直接 収表个人看法,避免冲突和驳对方面子,以免有丌尊乊嫌。而在西方国家,无论地位尊 卑、年龄大小,自由収表个人见解丌会被规为丌敬。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打断老 师讲话,戒直接提出问题戒相异的看法,而在中国这却是丌讲礼仦的做法,是无法接叐 的。
TEXT
理论上总体对比
单击添加大标题
Your text
一、问候及告别语的差异
在招呼语的表达上,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今天丌用上班呀?”等涉 及个人生活的语句,来体现人不人乊间的亲切感不关心。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会令 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丌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一种“盘问”,感到对方 在干涉他仧的私生活。在口帯打招呼中,他仧叧说一声“Hello",戒者按时段的丌同,说声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如在路上遇到了熟悉的朋友,可以谈论天 气、交通等等,但丌谈论涉及私人的亊。 而在告别的时候中西通帯都会先采叏暗示的方法,但是具体表现形式是丌同的。在西方文 化中,在会面的尾声阶段,客人准备离开前都会跟主人打声招呼,告乊其离开的原因,通帯都 是从客人自己的角度出収,表达一种抭歉的意思,例如“我还有点亊情要办,恐怕我丌 能久留了。”以显示结束拜访的是出二无奈,幵非自己所愿。因此,他仧会找一些理由来使自 己的离开显得丌情丌愿,这样也使主人更好接叐,而丌会因此觉得自己招待丌周。 而在中国社会则相反,客人准备离开时,通帯都会从主人的角度来陈述会面结束的原因。 比如说“你看起来还有别的亊啊,邁我就丌多叨扰了。”“你一定是累了吧,早点体息,我 走了。”等等。客人通帯就会一边说着这些话,一边实施着离开的劢作。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
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语言使用:在西方,礼貌用语通常包括“请”、“谢谢”、“对不起”等,而在中国,礼貌用语可能更加复杂,包括“您”、“请”、“劳驾”等。

此外,在西方,人们更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2. 饮食文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桌上分享食物,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个人用餐。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餐后清理餐具,而在中国,这可能不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3. 社交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

此外,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和秩序,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互相尊重和礼貌。

总的来说,中西方对待礼貌的态度和方式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方式比另一种方式更好或更差。

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以促进更好的交流和理解。

礼貌原则的中英文化对比

礼貌原则的中英文化对比

称呼语与问候语的不同
称呼语不同 问候语不同 中西隐私语和禁忌语的差异
称呼语不同
由于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 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讲究“长幼尊卑贵贱” 之分 。 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 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 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 以X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哥 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 哥等称谓。在社会系统中,更是根据个人的地位、 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 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师 傅、X 傅、X医生等,很少出现直呼其名的现象。
汉语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指谓自己或与自己 )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 “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 “尊”。例如称自己为“小弟”“下官”,称自己的妻为“贱内”,而称对方妻子为“尊 夫人”等。 (2)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 )称呼准则: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 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称呼语必须体现尊重原则,是“上下有异, 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 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我们用尊 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 敬的语言,比如我们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而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往往没有这种等级差别。 (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视为是懂礼貌、有教养。其基本内容是 “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 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 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我们为回避忌讳,对“死”字可以用“长眠”、“老了”、 “安息”等委婉语表达, “安息”等委婉语表达,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 )求同准则:这与“脸”、“面”有关。所谓求同, 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 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 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 方的要求,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方。像下面这组对话就违反了这一原则:“A:周六图书馆开门吗?B:只有 白痴才会这么问。”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 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这个原则反映 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 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 统思想。

浅析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浅析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浅析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Grice(1967)提出了着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00pemtive nciple)。

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

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英国语言学家IJeech 于l983年在G 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

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 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

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

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中外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中外社会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分析

尊重长辈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礼 貌原则之一
尊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 言行举止中
尊重长辈包括尊重他们的意见 和建议
尊重长辈也包括尊重他们的生 活习惯和兴趣爱好
面子是中国社会礼貌原则的核心 面子代表着一个人的尊严和地位 面子的维护和维护他人的面子是中国社会礼貌原则的重要表现 面子的维护和维护他人的面子是中国社会礼貌原则的重要表现
中国社会结构: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合 作
西方社会结构: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精 神
中国社会结构:注重礼仪和礼节,强调 尊卑有序
西方社会结构:注重平等和尊重,强调 个人权利和自由
中国:注重礼仪,讲究礼节 和礼貌
西方:注重个人主义,强调 自由与独立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强调 和谐与团结
西方:注重平等,强调尊重 和平等
尊重文化差异: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 礼仪规范
语言表达:使用礼貌、得体的语言表达 方式
肢体语言: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避免 误解
礼物赠送:了解不同文化的礼物赠送习 惯,避免冒犯
餐桌礼仪:了解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 避免失礼
社交场合:了解不同文化的社交场合礼 仪,避免尴尬
尊重文化差异:了解并尊 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 为规范
礼貌原则包括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避免冒犯他人等。 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 礼貌原则的遵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礼貌原则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 的礼仪规范
起源:礼貌原则起源于古代社 会,是人们在交往中逐渐形成 的一种行为规范
影响:礼貌原则对人们的行为 和交往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尊重他人:尊 重他人的权利 和尊严,避免
冒犯他人
谦逊有礼:谦 虚谨慎,不张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共21页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共21页
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西方表达时的礼貌原则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商务信函的范文

商务信函的范文

商务信函的范文[摘要] 本文从中西两种礼貌原则的异同入手指出商务英文信函写作时在词汇、语气和句式上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礼貌原则异同商务信函礼貌原则是人们实现成功交际的一项重要准则。

尤其是在商务交往及商务信函写作中更要求最大限度地遵循礼貌原则以达到增强友好关系、促进业务来往的目的。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内涵英国语言学家Leech 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 1.得体准则:尽量使他人获益最大受损最小。

2.慷慨准则:使自己受损最大获益最小。

3.赞誉准则: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扬缩小对别人的批评。

4.谦逊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对对方的反感增加对对方的同情。

Leech的礼貌原则是基于英国的文化特征提出的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同民族仍有其文化的特殊性。

因此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特征上总结出中国式的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时要“贬”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时要“尊”。

(2)称呼准则:既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

体现中国传统的“上下、长幼贵贱”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既交际双方尽量减少分歧力求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

(5)德、言、行准则:既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加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比较中西礼貌原则不难发现其中多数准则本质是一致的但其适用的广度和程度上又有所不同。

如: 1.得体、慷慨准则和德言行准则都强调最大程度的考虑对方的利益使对方获益。

2.赞誉准则要求对别人多赞扬少批评谦逊准则要求对自己要多批评少赞扬。

其实这与贬己尊人的准则是统一的都体现了对人和对己的态度。

但是中国人更注重谦逊准则听到别人的赞美后常说“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则更直接些以一句“Thank you”坦然接受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的跨文化交际。
对西方来讲,“策略准则”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采用的准则。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以平行或平等的关系为取向的西方社会来说,个人利益、个人权力、隐私、个人自由、个人领域、个性解放或自我实现,都被当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们之间,哪怕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实施“指示性”言语(诸如“请示“、“命令”、“普告”、“建议”、“劝告“等)行为时,人们必须遵循“策略准则”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或尽盆减少语气的强迫性。然而从中国的传统来看,人们的行为是受社会期望所制约的。正所谓“上下有义”、“贵残有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内外有别”。替如,通常只有长对幼者,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老板对雇员实施“指示性”言语。反之则不妥,或被当成不札貌的表现。因此,人们在实施“指示”行为时,通常无需“委婉”、“间接”、“迁回”,只要直接指示(一般惯用祈使句)即可。这种现象是“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所造成的,是“名正言顺.’的具体体现。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有如下的总结:在中国社
会,人们在打扰别人时常采用“指示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习惯用“抱歉”性言语行为以示礼貌。说英语的人使用“谢谢”比说汉语的人要普遍得多,而我们说汉语的人不像西方人那样频频致谢,我们对理所当然的服务一般不予致谢。在美国或其它西方社会,因为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东方截然不同,如在东方国家,人们间路时说“借光”、“劳驾”等“指示性”言语,而在类似情景中,西方人惯常使用类似“excuse me”,的“抱歉”性言语行为表示礼貌,以尽量减少对别人的损失。
中西方礼貌原则使用不同的原因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以上中西方礼貌现象的分析,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冲突:汉文化人认为英文化人的迎合方式不够谦逊,自以为是;而英文化人把汉文化人的“否定自贬”看成是自卑虚伪,言不由衷。有时过分谦虚被认为是缺乏自信和力量的表现,这种谦逊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对恭维与祝贺的态度也很不一样,我们看到中国人的谦逊是尽量贬低自己、自己的成就、所有物等。因为汉文化一向强调中庸之道,“不敢为天下先”,不主张炫扭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谦虚使人进步,谦谦君子为人之楷模。所以在得到别人夸奖时,中国人总是说“哪里,哪里”,“过奖”。而西方文化历来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培养个人的自信、对事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获得成就后的狂喜。如果东西是好的,他们会称赞;面对夸奖赞扬,他们敢于大大方方地接受。所以,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
中国社会之称呼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中国较为习惯于非对等式(onorecipiocalasymmeterical)的称呼类型,而西方偏爱于对等式(reciprocal-symmetrical);中国非对等式之称呼语的使用表现出一种权势取向,它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所祟尚的对等式称呼较充分地体现出来。总之,不同社会对不同准则的选择和侧重是由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这些因素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